国策(校对)第6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1/1195

  “至少还有追上中国的可能。”
  韦斯特伍德有点疑惑,示意杜奇威说得详细一点。
  “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其智能水平能够达到军事需求,无人作战平台将迅速取代现在的所有主战武器平台。”杜奇威叹了口气,说道,“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发展速度比我们快,前景比我们好。幸运的是,任何一种技术从诞生到成熟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无人作战平台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取代其他武器系统,中国也没有那个能力在一夜之间为军队换装。如果我们能够急起直追,兴许还能在不久的将来追上中国,至少在关键技术上不比中国差。”
  “这就意味着巨大的军费投入。”
  杜奇威点了点头,说道:“没有别的选择,要想追上中国,必须加大投入。事实上,即便我们不加大投入,中国也会依据这次战斗的结果加快军事变革的速度。中印矛盾并没有因为冲突结束而了结,印度只能依靠我们,如果我们不能尽快在主要技术领域追上中国,数年之后,印度输掉的将不是一场边境冲突。”
  韦斯特伍德苦笑了一下,表示明白杜奇威这番话的意思。
  “军备竞赛早已开始,在某一方倒下之前不会结束。”
  虽然杜奇威没有说出最关键的一句话,但是意思表达得很明确。中国与印度的矛盾只是次要矛盾,与美国的矛盾才是主要矛盾。印度输了,最多不过从美国的怀抱投入中国的怀抱。美国输了,就将失去一切!
第六十五章
军备竞赛
  送走杜奇威,韦斯特伍德思考了许久。
  军备竞赛,算得上国家间除战争之外最直接的实力对抗。“中美冷战”爆发前,也就是2015年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中美之间的军备竞赛就已紧锣密鼓的展开了。可以说,半岛战争前,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虽然中国在几种技术上拥有优势,但是受基础技术实力的限制,很难对美国构成直接挑战。
  半岛战争后,局势出现转变。中国军队击败美国军队,为“中国造”做了一次最有成功的广告。中国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攻城掠地,一举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军火输出国。巨额军火贸易带来的丰厚回报,为中国军事工业提供了最强大的推动力。
  虽然美国通过加大研制投入、降低军火价格、提高出口级别等等方法,保住了大部分传统市场,但是日本战争后,中国军火的热销程度远远超过美国,仅2029年的全球销售额就超过了1500亿美元,几乎是美国军火销售额的3倍。到此,中国推销的武器装备不仅质优价廉,而且性能非常先进,有的甚至超过了美军的制式装备。
  军火销售,最能证明军备竞赛的优劣。
  10多年下来,美国已经从领先者变成了追赶者,中国则正在扩大领先优势。
  韦斯特伍德不是不想扩大军火出口,毕竟军火集团的支持对民主党意义重大,可是军备竞赛需要的不仅仅是军火商的投入,还有国家的投入。
  与苏联打了几十年冷战,虽然美国笑到了最后,但是也遇到了很多麻烦。
  甚至可以说,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以及在2002年爆发的美国金融风暴,在很大的程度上与美苏冷战有必然关系。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获得了近10年的高速发展机会,但是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在为冷战遗留问题买单,没有真正造福美国经济。布什执政时期,美国卷入两场大规模地区战争,将克林顿政府留下的财富挥霍一空,不得不吹大金融泡沫,用全世界投资者的钱为美国的战争买单,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让美国走上了衰退之路。
  美苏冷战,影响最大的就是军备竞赛。
  苏联被军备竞赛拖垮,美国被军备竞赛搞得半死不活。
  与中国进行全面军备竞赛,美国有获胜的希望吗?
  不是韦斯特伍德悲观,而是中国不是苏联。
  北极熊贪婪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不是输给美国,而是输给了疯狂的扩张行动。虽然中国在最近10多年内的表现不比当年的苏联差,但是中国的“扩张”与苏联的扩张有着本质区别。严格说,中国在21世纪打的几长战争,基本上与扩展无关。除了收复钓鱼岛、南沙群岛与藏南地区之外,中国没有在战争中获得新的领土与领海。从出发点看,即便中国希望通过战争增强国际影响力,却从来没有希望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只是根据国家发展要求,改善周边环境。
  与军备竞赛息息相关的军事思想上,中国也与前苏联有着本质区别。
  “美苏冷战期间”,即便苏联在最强盛的勃列日涅夫时代,也没有能够在军事技术上超越美国,更没有领跑军备竞赛,除了某些理论上很强大的技术比美国优秀之外,基本上跟在美国身后跟进。比如赫鲁晓夫极端推崇的“战略火箭”、即战略弹道导弹,除了拿来威胁美国之外,不具备任何实战价值;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台风”级战略核潜艇,除了块头最大之外,各项性能都比美国的“俄亥俄”级差了许多;再比如吹得神乎其神的T系列坦克,除了在大规模战争中便于建造之外,根本不是美国M系列主战坦克的对手。从总体上讲,苏联最大的问题是一直想着与美国打世界大战,把所有精力放在了世界大战上,事实证明,在相互确保摧毁的情况下,世界大战发生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为此,苏联不但发展了很多无法适应高科技局部战争的武器装备,还在战略决策上犯了严重错误。美国总统里根为了拖垮苏联,仅仅依靠几份假情报就让苏联对“星球大战”信以为真,耗费无数的国力在根本不存在的战场上与美国争高低。
  很多事实都能证明,中国压根没有打算跟美国打世界大战,至少没有想过要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与美国打世界大战。虽然中美的战略防御系统越来越先进,也越来越接近“星球大战”的设想,但是在数十年之内,战略防御系统最多只能对付二流有核国家,不可能具备一流核大国的能力。中国没有与美国拼核武器数量,其2000多枚核弹头,配合先进的突防技术,完全能够撕开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在基本战略平衡没有被打破的情况下,中国与美国不可能明火执仗的干上一场。中国更加注重打赢局部战争,特别是在特殊情况下击败某些二流国家。这一基本政策决定了中国不会与美国进行面对面的军备竞赛,而是通过第三方与美国比拼军事技术。赢了,中国能够从中获得难以估量的好处;输了,也不会直接败给美国。更重要的是,间接军备竞赛不用直接与美国比拼军事实力,可以让中国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集中力量发展某些具有关键意义的军事技术,不会在军备竞赛中消耗太多国力,反而能够通过获胜的局部战争推销军火。
  与苏联进行军备竞赛,美国胜得很危险。
  与中国进行军备竞赛,美国能否获胜都是个问题。
  想了许久,韦斯特伍德让秘书送走了等在外面的客人,把布鲁德林叫了过来。
  “杜奇威将军的分析很符合实际。”布鲁德林听完总统的讲述,说道,“严格地说,杜奇威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人,他参加过半岛战争,非常清楚中国的军事实力,也非常清楚中国的军事政策。印度输不起下一场战争,我们也不能让印度输掉下一场战争。大规模军事援助只是其一,要想让印度赢得下一场战争,至少能够与中国打个平手,我们就得加快关键技术的发展速度,力求在数年之内赶上中国的前进步伐。”
  “问题是,军备竞赛的耗费太大了。”
  布鲁德林叹了口气,说道:“确实如此,现在经济刚刚进入正常发展阶段,如果我们把力量集中到军备竞赛上,很有可能在经济上输给中国,这对我们的影响甚至比印度输掉战争还要严重得多。增加投入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明确发展方向,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避免在次要领域耗费太多的财力;二是邀请其他国家,分摊研制经费,降低技术风险,达到节约开发成本的目的。要想尽快在几项关键技术上超过中国,我们必须双管齐下,同时采用两种办法。前者,可以让几家主要的军火商、以及主要的国家实验室参与,重点加强基础技术的开发力度。后者,可以拉拢如同英国、澳大利亚这样的盟国参与,当然在某些非核心技术领域,还可以邀请印度参与。”
  韦斯特伍德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我也这么想,只是不知道这些国家会不会答应。”
  “只要我们答应共享专利技术,问题就不是很大。”
  “如果让印度参与,以印度的技术实力……”
  “不可否认,印度的技术基础很薄弱,这也正是拉拢印度的基本条件。”
  韦斯特伍德皱起了眉头。
  “印度没有技术,肯定渴望得到技术。我们投其所好,印度自然不会拒绝。最重要的是,印度不会提出太高的要求,也就不用考虑让印度参加核心技术的开发工作。当然,即便印度提出这样的要求,我们也可以以印度技术基础薄弱为由加以拒绝。不用直接决绝,只要承诺等印度的基础技术取得突破之后,再进行合作开发。任何一种基础技术从开发到成熟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不管印度能否在数年之后顶住中国的军事压力,恐怕也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参与基础技术的开发工作了。”
  “你是说……”
  “印度有需要,又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肯定是最佳合作伙伴。”
  韦斯特伍德立即笑了起来。
  “我们还可以把技术合作列入援助范围,让印度心甘情愿的出钱出力。”
  “确实如此,鲁拉贾帕尼正需要这样的帮助。”
  “鲁拉贾帕尼需要,那些希望改变印度政坛格局与社会结构的人也需要。任何高技术研究都需要巨大的投入,只有真正有实力、有资本的企业才能参与其中,而那些一夜暴富的小资本家连沾边的机会都没有。”
  “这也成了拉拢印度传统贵族阶层的机会。”
  布鲁德林点了点头,说道:“几种因素结合,即便不为军备竞赛考虑,我们也要加大相关投入。既然能够借此机会平衡中国的技术优势,何乐而不为呢?”
  “你说得没错,既然如此,我们就得重新规划对印援助方案。”
  “还得尽快解决国内的立法问题。”
  韦斯特伍德愣了一下,随即长出口气,说道:“我会尽快会见国会两院党派代表,然后与几个主要游说集团代表会面。这不但是在帮助印度,也是在帮助那些濒临倒闭的企业,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布鲁德林笑而不语,作为国务卿,他可不想插手国会那些事情。
第六十六章
内在动力
  美国在积极善后,共和国也在积极善后。
  接到鲁拉贾帕尼的热线电话之后,王元庆立即召开军政高层会议。
  商讨得出的结论很明确:共和国与印度的矛盾没有消除,反而更加明显;因为没有签署任何具有法律效力的双边协议与条约,所以结束冲突并不意味着结束对抗;印度必然投入美国怀抱,在美国的帮助下重振军备,要不了几年,印度就能恢复军事实力;共和国没有选择余地,必须尽快完成战争准备,迎接下一场战争。
  会议上,王元庆明确了几个要点。
  一是加快政治改革,力争在共和国与印度的矛盾总爆发之前,完成基层政治改革,开始省一级的政治改革、在共和国省级行政区建立起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稳步推进中央的政治结构改革,为最终全面完成政治改革打下基础。
  二是增加国防经费,从2031年开始,国防预算的年递增速度至少要超出经济增长率5个百分点,弥补在2028年到2030年期间削减国防开支造成的损失,国防部建立新的国防预算审批机制,确保国防预算能够用到最关键的地方。
  三是推进军事变革,力争在3年之内初步完成军事变革,用2025年之后研制的各种新式装备替换原有装备;包括所有主力野战军在内的三分之二的陆军作战部队完成换装,空军优先为战术航空兵与支援航空兵换装,海军优先扩充水面舰队的规模。
  四是加快军事工业改革,力争在3年之内完成第一阶段改革,让新兴民营军工企业所占比重提高到50%以上,逐步向民营军工企业开放军事科研领域,加快国营军工企业的改制与合并速度,重点扶持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军工企业。
  五是建立完善的战略储备体系,力争在3年之内建立起涵盖粮食、禽肉、食用油等食品,化肥、钢铁、橡胶等工业原料,药品、帐篷等急救物资等涵盖国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数百种物资的战略储备体系。
  六是调整国家进出口贸易结构,加强与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伊朗、叙利亚、埃及、利比亚、阿根廷等国的经贸往来,逐步摆脱对印度初级工业产品的依赖。
  七是优化国家劳动力结构,重点扶持高技术尖端产业,力争在3年之内使共和国的工业生产效率增长1倍以上,降低社会生产对劳动力的严重依赖,提高国民收入,增强国家应对大规模战争的能力。
  八是降低移民标准,优先向包括巴基斯坦、朝鲜、越南、孟加拉国等传统友好国家开放国门,向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等国有条件降低移民标准,允许更多的移民进入共和国,为所有移民提供基础教育,补充共和国的劳动力缺口。
  八项要点,几乎全部针对数年后爆发的全面战争。
  从中可以看出,共和国的问题并不少。
  除了矛盾尖锐的政治改革之外,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
  2025年,共和国调整计划生育政策,不但鼓励有条件的夫妇养育第二个、甚至第三个孩子,还以退税等方式向养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提供补贴。只是,政策未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2027年、共和国的人口总量减少850万,到2040年、将以每年1000万到1500万的速度递减,预计到2050年,也就是在2025年诞生的一代人成为社会主要劳动力之前,共和国的人口将由2027年的14.5亿减少到10亿,即便促进人口增长的政策产生效果,2070年左右,共和国的人口将减少到7亿以下。在此期间,人口老龄化、以及由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劳动力缺口,将是共和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劳动力减少既对经济建设造成了影响,也对国防建设造成了影响。
  2030年,共和国的劳动力成本为美国的80%,而共和国的国民平均总产值不到美国的60%。虽然技术优势弥补了劳动力成本的劣势,但是技术优势也受劳动力成本影响,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劳动力缺口问题,共和国迟早要丧失技术优势,也就迟早会败在美国手下。说得严重一点,共和国最终很有可能输给自己。
  高昂的劳动力成本,导致军费开支连年剧增。2030年,在35000多亿国防预算中,有15000多亿用在了人员津贴上,占国防开支的43%,而同期美军人员经费开支仅在国防预算的31%。虽然军队连年提高军人待遇,即便是普通士兵的津贴都超过了社会平均收入,但是也无法吸引到更多的人才,大部分军队急需的技术型人才更愿意到报酬更加丰厚的民营企业工作,而不是参军服役。
  更严重的是,2030年,随着共和国的城市化率超过85%,基本已无“潜力”可挖了。
  在此之前,共和国还可以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农业劳动人口、增加工业与服务业的从业人口的办法,既解决了劳动力问题,又提高了劳动效率。当然,转移劳动力不是仅仅完成城市化那么简单。纪佑国执政时期,共和国开始实行12年义务教育,全面提高劳动力的基础知识水平。王元庆上台之后,对高等教育进行改革,重点扶持贫困与落后地区大学生,增强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不管教育搞得多少,前提条件是得有剩余农业人口。
  城市化率达到85%,算得上是国家发展的一道坎。迈过这道坎,农村基本上不存在剩余劳动力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在15%的农业人口中、也就是大约2.1亿农村人口中,老人与未成年人占到了75%,实际劳动力只有5400万左右。虽然按照这一数据计算,1个农业劳动力养活25个非农业劳动力,这一指标仍然远低于美国(122)、法国(171)、德国(183)等西方发达国家,甚至比巴西(55)、南非(64)、阿根廷(58)等欠发达国家还要低,但是在共和国的基本土地政策没有得到改变之前,很难通过政策使农业劳动力转入工业与第三产业,也就无法挖掘农村剩余劳动力。
  事实上,农业人口减少,已经为国家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除了5400万劳动人口之外,还有大约15600万老人与未成年人的养老、医疗与教育需要整个社会承担,各级政府每年为此投入的资金不会少于5000亿元。为了保证生产出至少满足全国百姓基本生活所需的粮食,国家每年还要为农业提供5000亿元的补贴,加快农业机械化改革,国家还得在农业科研上花费上千亿元,提高作物单产量,才能在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不让粮食减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