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6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1195

  坎贝拉微微皱了下眉头,明白了叶致胜这番话的意思。
  “我国没有事先知会贵国,正是为了避免让能够得到控制的边境冲突演变为全面战争。”叶致胜拿起了坎贝拉放在桌上的香烟,说道,“从根本上讲,我们一直在尽量维护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经过十多年发展,巴基斯坦已经从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前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南亚地区最富裕的国家,近两亿巴基斯坦人民从中获益,虽然克什米尔南部地区还在印度的控制之中,但是我相信,总统阁下不想毁掉十多年来的建设成果,更不想让近两亿巴基斯坦人民的生活倒退十几年。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见得一定要通过战争达到目的。”
  “可是贵国的行为……”
  “我国正是希望借此为贵国解决克什米尔问题创造更好的机会。”
  “怎么说?”
  “按照我国的初衷,如果能够迫使印度在藏南地区上做出实质性让步,也就能够通过同样的办法迫使印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做出让步,到时候,贵国可以不用一兵一卒,轻而易举的统一克什米尔地区。”
  “可是……”
  “事情的发展有点出人意料,前面我已经说过,美国的干预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叶致胜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不瞒阁下,我们与印度签署了秘密停火协议,鲁拉贾帕尼已经承诺从东部地区撤军。如果一切顺利,冲突将在数个小时之后结束。事与愿违,因为美国介入,鲁拉贾帕尼撕毁了停火协议,迫使我国不得不采取行动。”
  坎贝拉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巴基斯坦是共和国的盟友,我们必须……”
  “阁下!”叶致胜苦笑了一下,说道,“总统阁下误解了我的意思,设想,如果贵国参战,冲突还能得到控制吗?阁下应该很清楚印度的国内局势,鲁拉贾帕尼已经骑虎难下,如果贵国在这个时候插上一手,恐怕谁也下不了台。”
  坎贝拉迟疑了一下,微微点了点头。
  “我们不是不想得到贵国的支持,而是贵国在此时稳住阵脚,就是对我国的最大支持。”
  “部长先生说得没错,只不过,贵国收复了藏南地区,我们却什么也没有得到。即便我能够理解贵国的处境,我国军人、还有议会那些政客也无法理解。我也希望部长先生能够理解我的苦衷,至少让我有办法向军队做个交代。”
  “总统阁下,你是元首阁下的好朋友,我们怎么会让你没有办法下台呢?”叶致胜立即笑了起来,说道,“元首让我前来会见总统阁下,正是为了帮阁下处理一些小麻烦。我国与印度的冲突肯定会结束,而且要不了多久就会结束。问题是,冲突结束后,不等于我国与印度没有矛盾了。事实恰好相反,在我国收复藏南地区之后,只要美国不肯默认我国与贵国在南亚地区的统治地位,仍然一味支持印度,我国与印度的矛盾就无法得到化解,反而会越来越尖锐。要不了多久,我国与印度必然会有一场更加激烈的冲突。到时候,我国不但需要贵国的支持,还需要贵国的全力支持。”
  坎贝拉的眉头跳了几下,明白了叶致胜的意思。
  “阁下的难处元首非常清楚,我也很清楚。”说着,叶致胜从怀里掏出了一份折叠好的文件,交给了坎贝拉。“这是元首对阁下做出的郑重承诺,只要元首还在台上,我国就会履行承诺。不但会在战争爆发之后全力支持贵国收复克什米尔南部地区,还会在此之前为贵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包括军事方面的援助。”
  坎贝拉心头顿时一阵窃喜,马上翻开了文件。
  看完内容,巴基斯坦总统的神色顿时变了个样。“部长先生,这上面提到的……”
  “正式援助草案,具体问题,还需要我们双方的外交人员通过谈判解决。”叶致胜又点上了一根烟,说道,“最后,提到了最关键的问题。”
  坎贝拉立即翻到了文件最后一页,看了一眼,顿时瞪大了眼睛。
  “与以往不同,此轮军事援助,贵国军队将享受与我国军队同等的待遇。”叶致胜抽了两口烟,说道,“我国不但会为贵国提供全面的军事培训,帮助贵国培养能够操作尖端武器装备的技术军人,还可以为贵国提供最廉价的武器装备。当然,肯定不能低于成本价,毕竟我国的军火企业已经完成了转型改革,我军的待遇完全一样。”
  “这是当然,总不能让贵国的军火企业做亏本买卖吧。”坎贝拉已经笑开了花,心情之高兴可想而知。
  叶致胜暗自感叹,再亲密的盟友,也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之上的。
  “部长阁下,贵国需要我们做点什么呢?”
  “前面我已经提到,贵国必须在此时稳住阵脚。在克什米尔地区做做样子没什么,但是千万不要越过实际控制线。除此之外,贵国应该尽快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我国会在此期间为贵国提供更多的帮助。”
  坎贝拉微微点了点头,说道:“没问题,我马上下达命令。”
  “不用太急,只要贵国军队不主动挑起冲突就行了。”
  “如果印军挑起冲突,我们……”
  “总统阁下,印军会在这个时候主动挑起冲突吗?”
  坎贝拉愣了一下,随即笑了起来。
  “总统阁下,如果没有别的事情,我就该告辞了。”
  “请部长阁下替我转达对元首阁下的问候,巴基斯坦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共和国最亲密,也是最值得信赖的盟友。”
  叶致胜起身与坎贝拉握了手,随即告辞离开。
  因为这是一次没有对外公开的秘密访问,所以叶致胜没有到共和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过夜,离开总统府之后就前往郊区的巴基斯坦空军基地,搭乘送他前来的空军运输机返回共和国首都。
  叶致胜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稳住巴基斯坦。
  飞机起飞之后,叶致胜才松了口气。
  作为元首特使,他顺利完成了任务。只是叶致胜心里清楚,坎贝拉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让巴基斯坦卷入战争,在克什米尔地区摆出气势汹汹的样子,不是为了吓唬印度,而是为了从共和国获得更多的援助。
  元首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做出为巴基斯坦提供战略援助的承诺?
  飞往伊斯兰堡的途中,叶致胜就在考虑这个问题,认为元首这么做有点多余。与坎贝拉会面之后,叶致胜才明白了元首的意思。共和国满足巴基斯坦的胃口,不是为了稳住巴基斯坦,而是在为几年后的战争做准备!
第五十九章
同与不同
  接到叶致胜从专机上打回来的电话,王元庆吩咐焦魃山去联系总参谋部。
  “代价是不是太大了?”
  “那得看我们能够得到些什么。”王元庆坐到沙发上,看了眼潘云生,说道,“如果仅仅为了眼前利益,代价确实太大了;如果把目光放到几年之后,代价就可以忽略不计。换句话说,即便我们现在有所保留,今后也得做同样的事情。”
  潘云生端起茶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为了方便让前任军情局长留下来,王元庆正式聘用潘云生为元首特别顾问。王元庆花一天时间向这位告别政坛快十年的前辈领导人介绍了当前的大致情况,以及他对未来的打算,让潘云生对大局有了深入的了解。
  潘云生很沉得住气,并未对王元庆的宏伟目标感到惊讶。
  在潘云生眼里,王元庆不同于一般的领导人,甚至不同于赵润东。作为纪佑国执政时期的主要高级官员之一,潘云生不但是纪佑国最信赖的人,还参与了由纪佑国亲自制订的多项国家战略。与潘云生一样,王元庆作为纪佑国的首席助理,也深得纪佑国的信任,参与了相关工作。时任国防部长的赵润东没有参与部分战略计划的制订工作,比如在“炎黄计划”初期,赵润东一直被纪佑国排除在核心决策圈之外,直到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赵润东才参与了相关工作。
  也就是说,王元庆知道的与潘云生一样多!
  若论对纪佑国的了解,肯定没人能够超过王元庆与潘云生。虽然纪佑国执政时,并未明确共和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战略,但是一份“炎黄计划”就能证明,纪佑国不但考虑到了共和国未来数十年的发展战略,还早就为继任者指明了前进方向。赵润东执政时期,基本上都在沿着纪佑国设定的发展线路前进,未对纪佑国的战略方针进行大规模调整。不是说这么做就完全正确,毕竟纪佑国也是人,不可能料事如神,更不可能猜到今后几十年会发生的事情,比如纪佑国就没有想到王元庆会用一场全面战争葬送日本,将1亿3500万日本人送入地狱。
  王元庆的过人之处就是从不死搬硬套。
  虽然潘云生很清楚王元庆正在做纪佑国不敢做、没条件做、没机会做的事情,基本上按照纪佑国的设想将共和国推上一个新的发展高度,但是与赵润东完全不同的是,王元庆没有吃纪佑国留下来的老本,而是独辟蹊径的开创了新的发展模式。别的不说,由王元庆一手发起的政治改革就比纪佑国预想得提前了许多。按照纪佑国的设想,共和国应该在战胜了美国之后,也是消除了最大的外来威胁之后,才会正式推行政治改革,建立一套民主、法制的政治体制。王元庆不是不知道纪佑国的想法,而是知道纪佑国的想法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共和国不能尽快完成政治改革,进一步挖掘国家潜力,不但没有可能战胜美国,还会因为累积了数十年的国内矛盾而尾大不掉。
  具体行为方式上,王元庆也与纪佑国有很大的区别。
  对外,王元庆比纪佑国积极主动得多。虽然纪佑国执政时期,打赢了第四次印巴战争与东海战争,打开了共和国发展的大局面,为后面的腾飞打下了基础,但是纪佑国均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参与对外战争,如果当时有其他的选择,纪佑国绝对不会冒险与两个最强大的邻国发生军事冲突。迄今为止,王元庆也亲自主导了两场战争,一场战争以毫无悬念的方式让曾经对共和国构成最大威胁的日本彻底沦落为三流国家,今后三十年、甚至半个世纪内都不可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另外一场战争则让同样对共和国构成了巨大威胁的印度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被迫走上一条自取灭亡的道路。两场战争,足以证明王元庆在对待外来威胁时的强硬立场。
  对内,王元庆比纪佑国更重视方式方法。第四次印巴战争与东海战争之后,纪佑国接连两次刮起廉政风暴,让成千上万的官员丢掉了饭碗、甚至丢掉了脑袋。这两次廉政风暴让纪佑国深得人心,让老百姓拍手称快。从长远来看,除了一时之快,纪佑国并未触及到共和国的根本问题,也未能真正改变什么。到了赵润东执政时期,贪污腐败再次抬头,几乎成为阻碍共和国前进的最大内部问题。王元庆选择了截然不同的方式,没有将枪口对准某些具体官员,而是对准了整个体制。更重要的是,王元庆没有因此打开杀戒,甚至没有采取任何能够让百姓拍手称快的治贪行动,却从根本上改变了共和国的政治面貌。谁做得更彻底,谁做得更好,潘云生不会妄加评论,百姓心中自然有数。
  不同的思想观念,不同的行为方式,决定王元庆与纪佑国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
  很多时候,潘云生都有点想不明白,王元庆与纪佑国的差别这么大,为什么能够为纪佑国工作几十年?
  或许,正是在辅佐纪佑国期间,王元庆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具体行为与方式方法等表面上的差别之外,王元庆与纪佑国有太多共同之处,甚至可以说王元庆与纪佑国有着本质上的共同点。
  两人都有极为明确的目标价值观,做任何事情都有分外明确的目标。
  两人的性格都非常坚定,做出决定之后,从不轻易改变。
  两人都是很有主见的人,从不受别人左右。
  两人都有超人一等的大局观,能够综合各方面的因素考虑问题。
  两人都有洞察入微的眼光,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
  太多太多的共同点,决定了两人本质上的共同性。
  这也正是纪佑国高度重视王元庆,在离任之前为王元庆指明发展道路的根本原因。
  同样,这也正是潘云生答应留下来帮助王元庆的根本原因。
  说实话,潘云生不太欣赏赵润东。赵润东执政时,潘云生最重要的任务不是为国家元首出谋划策,而是想方设法的调解元首与总参谋长之间的矛盾,避免两位最重要的实权人物闹得下不了台。
  处理总参谋长的问题上,王元庆也比赵润东做得更加出色。
  这些,都让潘云生相信,王元庆有能力率领共和国获得更大的成就。
  “老潘,你在想什么?”
  “我?”潘云生回过神来,看了眼正在抽烟的王元庆,说道,“我一直在想,如果你说得没错,几年之后,我们会与印度打一场全面战争,我们该怎么打,或者说,怎么打才能确保我们不受牵连。”
  王元庆微微皱了下眉头,等着潘云生继续说下去。
  “非常可惜,没有任何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潘云生叹了口气,说道,“历史上,从来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从根本上击败拥有十七亿人口、甚至近二十亿人口的对手。日本与印度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一亿多日本人不是小数目,但是日本是岛国,天生与外界隔绝,印度却是大陆国家,周边有很多邻国。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爆发全面战争,后果难以想像,任何一个失误都有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
  “我们只能自己找办法。”
  潘云生皱了下眉头,意味深长的看了王元庆一眼。
  “你说得没错,对付印度更加棘手,特别是在我们收复了藏南地区之后。”王元庆灭掉烟头,说道,“虽然很麻烦,但是我们有三个有利条件。一是日本战争已经证明,西方国家不会为了任何其他国家与我们对抗,一亿多日本人无法改变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念,再多的印度人也是一样。二是美国肯定会独善其身,不然早在三年前就向我们开战了。三是印度的基础比日本更薄弱,不可能超越日本。只要利用好这三个有利条件,我们就有很大的把握击败印度。”
  “怎么利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