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2/1195

  作为美军最负盛名的特种部队,“海豹”不同于“三角洲”、“绿色贝雷帽”与“特别空勤旅”,是一支格外重视单兵能力与军人素质,不太倚重先进装备的特种部队。很明显,“海豹”与共和国总参特种部队非常相似,均把军人的能力放在首位,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是辅助力量。正是如此,数十年来,“海豹”的规模都非常有限,最多时不会超过200人,最少时不会低于120人,一般情况下维持在150人左右。不是“海豹”不想扩充兵力,而是“海豹”的征募要求过于严格,淘汰率太大,找不到足够的优秀军人。
  刘锐这样的陆战队员不知道“海豹”的厉害,总参特种部队司令卢诚闻就不一样了。
  早在10多年前,卢诚闻就率领共和国的特种部队在阿富汗与“海豹”数次交手,战斗各有胜负,实力在伯仲之间。卢诚闻的能力没人怀疑,这位项铤辉亲手带出来的超级特种兵不但亲自参与了共和国现代特种部队的全部建设过程,还参加了大大小小上百场战斗,从未在战斗中负伤,也从未遭受惨败。虽然卢诚闻从不认为“海豹”比共和国的特种部队强,但是在他一生之中,真正佩服的、也真正重视的对手就只有“海豹”。
  “解救行动”属于“封闭演习”,外界很难知情。
  规定的8个小时过去后,登船的11名“海豹”按时下船,20名“恐怖份子”无一例外的成了战俘。
  刘锐率领的共和国陆战队员输得很惨,也很彻底。
  演习结束后,在刘锐提交给陆战队司令部的演习报告中明确提到,“海豹”的单兵战斗力远在共和国陆战队之上,双方根本不是同一个级别的对手。
  事实也确实如此,“海豹”是精锐特种部队,陆战队则是普通作战部队。
  换句话说,让刘锐的陆战队员去对付卢诚闻的特种兵,结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接下来,双方交换角色,由共和国陆战队扮演“解救部队”。
  演习结果仍然没有改变,在刘锐找到最后1名“恐怖份子”之前,“海豹”成功“引爆”了炸弹,导致“解救”行动彻底失败。
  共和国陆战队败得很惨,但是并不耻辱。
  虽然以CNN为首的西方新闻媒体对此大加报道,仿佛这不是演习,而是货真价实的战争,之前一败涂地的美军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一样,但是以半岛电视台为首的大部分新闻媒体对此轮演习做了非常客观的评估,认为交手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作战力量,共和国陆战队输得并不冤。如果看演习细节,还能发现共和国陆战队的战斗力远超过美国陆战队,原因很简单,“海豹”用了足足8个小时才制服共和国陆战队,而共和国陆战队在同样的时间内,只差一点就能制服“海豹”。如果由共和国的特种部队与美国陆战队进行对抗,美国陆战队肯定会败得更加难看。
  虽然半岛电视台一向倾向共和国,但是其评论可圈可点。
  两年后,卢诚闻中将亲自率领共和国总参直属特种部队参加“2033环太平洋国际安全多国联合军事演习”,不但在演习中轻而易举的击败了美国陆战队,还在模拟对抗演习中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海豹”,夺回了“最强特种部队”的头衔。
  随着中美军事交往愈发深入,各类演习与军事竞赛成为两国军人的大舞台。
  连续败给共和国总参直属特种部队数次之后,“海豹”不但提高了训练强度,还组建了一支针对联合军事演习与国际军事竞赛的部队,专门对付共和国的特种部队。与之相比,共和国总参直属特种部队不但没有刻意提高训练强度(因为随时都有战斗任务),更没有组建专门参加联合军事演习与国际军事竞赛的部队,每次都是从轮换休整、或者没有作战任务的部队中抽调官兵。
  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当然,共和国陆战队也不是一无是处。在两年后的演习中,共和国陆战队以绝对优势战胜了美国陆战队,一雪前耻。
  这场演习带给共和国与美国军队的最大启发就是,特种部队不是万能的!
  如果不是受演习规则限制,扮演恐怖份子的共和国陆战队完全可以在“海豹”登船之后引爆炸弹,而不是等上几个小时,让“海豹”获得足够的战斗时间。由此可见,在对付极端势力的时候,特种部队的作战能力仍然有不少缺陷。相反,在正面对抗中,特种部队的优势并不明显。
  受此次演习的影响,共和国与美国的特种部队都发生了转变。
  两国都认识到,特种部队必须“更强、更快、更精”,不但能够在战争中执行普通作战部队难以完成的任务,还得在不对称对抗中拥有压倒敌人的优势战斗力。只有这样,特种部队才能在特殊战场上捍卫国家利益、保护国家安全。
  与特种部队相反,陆战队这样的常规作战力量不再要求特殊作战能力。
  常规作战力量的首要任务不是对付海盗、恐怖份子这些极端势力,也没有必要在战场上与敌人的特种部队硬扛。常规作战力量的使命只有一个:在正规战争中执行作战任务,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战力量细分是军事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技术进步的必然结果。
  军事艺术的实质就是合理使用各种军事力量,而不是让一种“万能型”军事力量执行所有军事任务。事实上,也从来不存在“万能型”军事力量,特种部队再厉害,也不可能代替常规作战力量,更不可能单独主导战争胜负。
  第二轮演习结束,共和国与美国算是回到了同一条起跑线上。
  最终胜负如何,还得看第三轮演习。
第九章
国家的面孔
  第三场演习,共和国参演部队遇到的麻烦更大。
  输掉第二场演习,多少可以算成“用兵不当”,如果早知道美国会让“海豹”顶替陆战队(实际上“海豹”是美国陆战队的特种部队,属于陆战队编制内的作战部队),项铤辉肯定会让卢诚闻跑一趟。输掉对抗演习是小事,毕竟输掉演习不等于输掉战争,可是丢了国家的面子就是大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共和国军队与美国军队在战场上交手的机会不多,至少摆上台面的正面交战不会出现。要想压倒美国,显示共和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之处,就只能在联合军演上做文章。
  能否赢得第三场演习的胜利,看的不是单兵作战能力,而是“系统作战能力”。
  虽然第三场演习名义上是“自然灾害联合救援行动”,属于军队的“非军事行动”,不需要参演部队直接对抗,但是“非军事行动”也能体现军队的实力,特别是军队的兵力与物资投送能力、大规模行动的组织能力等等。如果连“非军事行动”都搞不好,还能指望军队有多强的战斗力吗?
  别的不说,21世纪初,卡特琳娜飓风袭击新奥尔良之后,美国国内新闻媒体就大肆抨击美军,认为美军在救灾行动中的表现远不如共和国军队。飓风过去后快一周,第一支美军救援部队才进入灾区。而在共和国的南方特大洪水灾害中,事发当天,数十万共和国军人就进入灾区,参与救灾工作!
  虽然美国的军事体制与共和国的有所不同,但是军队的基本职责就是捍卫国家利益与保护国家安全,救灾行动也属于军队职责范围内的事。用美国政客的话来说,纳税人每年投入数千亿美元养着的军队如果不能在最关键的时候向需要帮助的纳税人伸出援助之手,纳税人有什么理由交纳税款?
  落实到现实问题上,共和国参演部队的情况不容乐观。
  美军派出了1支航母战斗群与1支两栖远征舰队,共和国则只派出了1支航母战斗群。
  若按军事职能划分,航母战斗群是海军最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不但能够对付海洋上的敌人,还能对付深入内陆上千千米的敌人,是最令人畏惧的进攻力量。两栖远征舰队名义上是两栖攻击力量,以执行与支援登陆作战为主要使命,实质上则是名副其实的“兵力投送力量”。在投送兵力方面,两栖远征舰队的能力远远超过航母战斗群。
  拿“塞班”号与“福特”号相比。一般情况下,“塞班”号的载机量只有“福特”号的一半,可能够用来投送作战部队与作战物资的舰载机则是“福特”号的10倍,如果算上配属的两栖登陆艇等水面投送力量,“塞班”号的兵力投送能力更是远超“福特”号。严格地说,在美军的作战编制中,“福特”号不负责兵力投送任务。
  与“福特”号相似,共和国海军的“华夏”号航母战斗群也不具备兵力投送能力。
  没有兵力投送能力,也就没有救灾能力,自然没有获得演习胜利的能力。
  在共和国参演代表团的要求下,第三场演习延迟2日,将“空中物资投送与人员撤离行动”与“海面物资投送与人员撤离行动”分开计算。因为其他参演军队也没有海面投送力量,所以美国做出让步,接纳了共和国的提议。
  在美军看来,共和国肯定输定了!
  “塞班”号两栖攻击舰搭载各类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34架,另外2艘两栖战舰携带各类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共计12架,算上“福特”号航母战斗群与其他参演大型战舰携带的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美军总共有88架能够用来投送物资与撤离人员的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
  共和国的“华夏”号航母战斗群总共只有24架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
  演习还未开始,美军就赢得了兵力上的绝对优势。
  只是,演习情况与美军的预料完全相反,更让前来采访的各国记者惊讶不已。
  在24小时的“营救与疏散行动”中,共和国海军的24架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总共向150千米外、设在罗塔岛上的“灾区”运送了1800吨“救灾物资”,返航时撤出9000名“受灾人员”。美国海军的88架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仅运送物资1500吨,撤出人员8500名,均不如共和国海军。
  88架没有拼过24架!
  拿到演习结果后,美军总指挥根本不相信,立即要求“协调组织委员会”进行核查。
  核查结果没有任何变化,美军输了,而且输得很不光彩。
  24小时之内,共和国海军的24架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平均出动6架次,每次运送物资12.5吨、运送人员62.5名,演习结束之后,24架飞机均能按照演习确定的方案,再次起飞完成30分钟的飞行任务。
  由此可见,美军主要败在了“出勤率”上,其平均出动率只有2.4架次!
  扳回一局,共和国海军没有忘记大加宣传。
  共和国海军肯定不是胜在数量上、也不是胜在人员素质上,而是胜在装备性能上。
  参加演习的3种直升机与倾斜旋转翼飞机都是全电动推进,不但能够全程以最大速度飞行,而且后勤保障与后勤维护均比采用涡轴发动机美军飞机优秀得多。
  以共和国海军公布的QZ-25B倾斜旋转翼飞机(性能与作战用途与美国的VC-22C“现代鱼鹰”相似)的性能数据为例,最大平飞速度为每小时750千米(VC-22C为每小时650千米),垂直推进状态的最大升限为4500米(VC-22C不到3000米)、水平推进状态的最大升限为8500米(VC-22C为5500米),最大转场航程4500千米(VC-22C在不进行空中加油的时候为2700千米)、最大作战半径850千米(VC-22C为700千米),垂直起飞时最大载重15吨(VC-22C为12吨)、滑行起飞时最大载重25吨(VC-22C为18吨),最多可以搭载45名全副武装士兵(VC-22C为24名)或者22名重伤员(VC-22C为12名),毫无疑问,QZ-25B的性能全面超过了VC-22C。更重要的是,QZ-25B对后勤保障与后勤维护的要求比VC-22C低得多。演习中,QZ-25B每架次平均保障与维护时间不到30分钟,VC-22C超过150分钟,是QZ-25B的5倍多。因为VC-22C地勤保障人员是QZ-25B的2倍,所以VC-22C的实际保障与维护工作量是QZ-25B的10倍以上!
  在发放给各国军队代表的宣传手册中,共和国海军明确提到,QZ-25B只需要一名精通电气技术的“电气工程师”就能完成所有技术类保障与维护工作,而VC-22C至少需要3名技术人员。从装备军队的长期成本考虑,就算QZ-25B的售价是VC-22C的1.5倍,在25年的全寿期内,所用资金仍然比VC-22C低了大约20%。如果考虑到电力与航空燃料的价格差,QZ-25B的实际使用费用仅为VC-22C的50%左右。加上QZ-25B的综合性能是VC-22C的150%左右,其性价比远远超过了VC-22C,对各国军队都有足够的诱惑力。
  别说其他国家,就连美军都对QZ-25B产生了浓厚兴趣。
  当然,美军的意图是搞清楚QZ-25B的关键技术,制造类似的倾斜旋转翼飞机。
  美军不是不知道“全电动飞机”的优越性,早在2019年,也就是美国制造出第一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蓄电池的时候,美国陆战队就与海军联合开发全电动倾斜旋转翼飞机,准备全面替代“鱼鹰”系列。只是在共和国将12级以上的复合蓄电池用在了军事航空领域、提高了全电动飞机的“门槛”之后,因为美国暂时研制不出12级以上的复合蓄电池,其在传统航空动力领域又拥有足够优势,所以才对VC-22进行改进,发展出了“现代鱼鹰”,没有立即开发全电动倾斜旋转翼飞机。
  事实证明,美军的发展方向出了问题。
  QZ-25B在演习中大展拳脚之后,美军加快了全电动倾斜旋转翼飞机与全电动直升机的研制进度,明确提出要在2035年之前研制出能够全面取代VC-22系列、H-60系列与H-53系列的“全电动军用旋翼航空平台”。
  在美国的“全电动军用旋翼航空平台”问世之前,共和国的全电动系列飞机就占据了国际“旋翼机市场”的大半江山,获得了上千亿的出口收入。
  当然,演习结果不存在任何争议。
  虽然美军在第二场演习中用不光彩的手法扳回一局,但是笑到最后的仍然是共和国参演部队。
  在家门口栽了大跟头,美军的心态可想而知。
  在最后进行的“军事友谊对抗体育竞赛”与“军事友谊联合对抗演习”中,共和国参演部队有所收敛,没让东道主下不了台。毕竟在主要舞台上占了便宜,怎么也得让出钱又出力的东道主捞点好处,不然会不会举行下一次联合军演都是个问题呢。
  总体来说,共和国参演部队的表现可圈可点,基本上圆满完成了任务。
  这也是日本战争之后,共和国军队首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实力。
  与战争不同,联合军演完全向新闻媒体开放。因为共和国参演部队所配备的装备基本上都参加过日本战争,甚至连参演人员都上过战场,所以在搞清楚了共和国的军人素质与装备性能之后,新闻媒体也就明白日本为什么会败得那么惨了。
  军队是战争利器,更是国家面向世界的一张面孔。
第十章
冰山一角
  1月24日,持续一周的“2031环太平洋国际安全多国联合军事演习”正式结束。
  虽然东道主丢了颜面,但是按照国际惯例,联合军演结束之后,美军仍然在阿普拉军港的海滩上为各国参演人员举行了盛大的“欢送宴会”,并且提前发出邀请,希望能够在1年之后再次相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2/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