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9/1195

  “复合蓄电池涉及的保密技术就不多吗?”王元庆看了眼李存勋,说道,“十年前,只有我们能够生产复合蓄电池。现在,不但美国能够生产,法国的复合蓄电池也即将投产。技术进步日新月异,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封锁技术。保密很重要,但是不能做过头。与技术带来的利益相比,我相信保密方面的问题很容易解决。”
  李存勋长出口气,没再多说什么。
  “我们主动输出聚变核电站技术,就能成为相关标准的制定者。”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老顾说得没错,我们必须成为标准制定者。当然,聚变核电站只是一个方面,在其他方面,我们也要积极主动。战前,我看过物理实验中心的最新研究报告,还会见过一批主要科学家与工程师,很多新产品即将诞生。虽然在‘炎黄计划’启动的时候,我还不是决策层领导人,但是作为全程参与者,我认为‘炎黄计划’的研究成果不但能改变共和国,还能改变整个世界。如同以往美国科学家发明的交流电、电报、核能、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使美国成为了世界领跑者一样,我们在技术上取得的成果,迟早会让共和国成为世界的领跑者。”
  李存勋没再反对,历史完全能够证明王元庆的观点。
  直到“电力革命”,与人类现代化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主要技术几乎都来自美国。技术所带来的知识产权还是小事,由此给国家带来的利益根本无法用价值衡量。别的不说,美国在半导体技术上取得的成果,就让美国在计算机芯片产业方面独霸数十年,直到神经网络计算机逐步成熟,美国的霸权地位才受到挑战。美国能够通过技术独霸世界,不是因为美国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美国将技术输往了世界各地。实际上,在推动“电力革命”的时候,共和国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复合蓄电池诞生之后,共和国没有独占,而是将复合蓄电池推广到了各个领域,销售到世界各地,才让共和国在“电力革命”中占据了领跑者的位置,不但成功推动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还大大提高了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共和国的国际影响力。
  受经济运行规律的影响,只有得到广泛应用的技术,才是有价值的技术!
  “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在各个方面都做好准备。”受王元庆的启发,顾卫民的思维也灵活了许多,“聚变核电站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大其他技术的推广力度,巩固我们在高端领域的市场地位。”
  “老顾,你这就是舍本逐末了。”王元庆呵呵一笑,说道,“推广技术非常重要,但是除了保密工作需要政府操心之外,我认为其他方面还是得让市场去做,政府少插手,最好别插手。我们关注的不是如何推广技术,而是如何利用我们手里的技术挑战美国,成为行业规则的制定者。除了核问题,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考虑,比如太空非军事化,我们就得提前做好准备。这次战争,我们以雷霆手段摧毁了日本的军事卫星系统,如果再次爆发战争,恐怕结果不会例外。如果确保航天活动不受影响,不但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也是其他国家关心的问题。还有战后问题,也需要有所准备。随着文明进步,战争受到的约束越来越多,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为所欲为的打击其他国家,更不可能违背人道主义原则,使战争无限化。只有抓住这些主要问题,我们才能压住美国的势头,成功超越美国,成为新世界的规定制定者。”
  “老王,看来是我太狭隘了。”顾卫民也笑了起来。
  “也不能这么说,毕竟任何政策都要落到实处才能发挥作用。”王元庆笑了笑,转移了话题,“小李,军情局要抓紧处理相关事务,尽快拿出一份详细报告,确定哪些技术可以转让,哪些技术必须控制。之前,军情局负责复合蓄电池的出口审批工作,这方面应该是轻车熟路。只要美国主动发起挑战,我们就要迅速做出反应。国家斗争容不得半点疏忽,我们已经错过了很多机会,不能再错过眼前的机会了。”
  “没问题,我亲自负责这件事。”
  王元庆点了点头,说道:“时间不早了,我们就说到这吧。有新的情况,我们再开会讨论。”
  元首发出送客令,顾卫民与李存勋立即起身告辞。
  送走两人,王元庆在书房里坐了一会,抽了两根烟,才把焦魃山叫了进来。
  虽然不是每个国家领导人都能做到高瞻远瞩,但是作为共和国最高统帅,王元庆必须看得更远。几轮拼斗下来,美国主动转移重点,大打“无核化”牌,表明美国已经默认了共和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
  战争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要想实现目的,不但需要战争手段,还需要战争以外的手段!
第一百二十五章
艰难的开端
  11月14日,24小时停火期限过后,共和国恢复了对日战略轰炸。
  虽然日本的态度仍然“死硬”,但是在美国与欧盟均做出不向日本提供战略援助的承诺之后,所有人都相信,日本坚持不了多久。大规模战略轰炸足以摧毁日本的战争意志,日本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11月17日,美国在联合国发出号召,在以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为核心的基础上,扩大“全面销毁核武器”协商会议规模,由所有有核国家参与谈判。随后共和国与俄罗斯共同提出,应该将有能力单独研制核武器的国家囊括在协商会议之内,在全球范围内讨论“全面销毁核武器”。这一提议得到了大部分国家支持,法国表示愿意为召开“全球全面销毁核武器谈判”提供会议场所与一切便利条件。
  当然,五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先取得一致意见尤其关键。
  这一事件,立即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全面销毁核武器”不是什么新话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西方就出现了旨在推动全球无核化的民间组织。21世纪初,美国总统贾培尔还在接受诺贝尔和平奖的时候主动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前,“全面销毁核武器”一直是国际裁军谈判中的主要话题。受各个国家利益的影响,“全面销毁核武器”一直是镜中花、水中月,在国际斗争日益复杂激烈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图迈过核门槛、加入核俱乐部,核大国则积极谋求攻防兼备的战略打击与战略防御能力,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在“核裁军”问题是上做出实质让步,就连美俄的“第三阶段销毁弹道导弹协议”都因为美国国会与俄罗斯国家杜马的否决而成为一纸空文。
  销毁核武器是好是,还是坏事?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日本战争”爆发之前,几乎所有军事家与政治家都认为核武器不但具有毁灭人类世界的能力,也有维持和平的作用。简单地说,就是“恐怖的核和平”。在“相互摧毁”的原则下,任何核大国都不敢贸然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甚至会尽量避免直接冲突。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美两国在半岛战争期间的对峙,如果没有核武器,中美两国肯定会大打出手,拼个你死我活。历史也证明,核武器在某些时候确实拥有遏制大规模战争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如果不是美苏都有足以毁灭人类100遍的核武器,冷战就不会持续半个世纪,随着美苏矛盾加剧,第三次世界大战必然爆发。
  从长远看,核武器绝对是人类的梦魇。虽然有核国家都有完备的战略预警与战略反击机制,共和国甚至承诺不在任何情况下首先使用核武器,但是保存在各个国家核武库内的数以万计的核弹头永远都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达莫克利斯之剑,随时有可能在毁灭敌人的时候毁灭整个人类世界。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的“北美防空网”就发生了数万次虚警,平均每天发生两到三次。哪怕只有一次失误,后果都不堪设想。要想避免遭到彻底毁灭,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全面销毁核武器!
  站在各个国家的角度来看,对核武器也是爱恨有加。
  美苏冷战期间,两个超级大国将近半的军费用在核武器与投送工具上。按照美国在苏联解体后公布的数据,冷战期间美国用于生产与维护核武器的费用高达数万亿美元,相当于199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倍,占美国在冷战期间国防开支的40%。虽然共和国在2015年之前一直维持适当的反击能力,没有大规模扩充核武库,但是到2027年,共和国用于核武库的费用超过了40万亿元,相当于2027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只要核武器继续存在,即便不再研制新的核武器,美国每年要在核武器上花费1200亿美元,共和国每年要为核武库投入3500亿元。
  巨额投入,带来的却是不相称的回报。
  自从核武器诞生以来,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用过两次、日本在本次战争中用过之外,没有任何国家在任何战争中使用过核武器。也就是说,核武器只是核大国手里挥不出去的“大棒”。这就好比养了1条胃口很大的看门狗,却因为过于凶残,不得不将其关在牢笼里面,以免“误伤”他人一样。
  绝大部分时候,核武器甚至连心理安慰的作用都没有。
  在“你有我也有,你多我更多”的原则下,“核毁灭”伴随人类走过了美苏冷战,迎来了中美冷战。在最有可能引发美苏全面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甚至有很多美国人离开大城市、前往乡村,或者在自家后院建造地下室。用当时美国人的话来说,核武器给美国人带来的不是安全感,而是对毁灭的无比恐惧!
  “日本战争”爆发前,核武器还多多少少有点意义。
  当日本的战略弹道导弹与携带核弹头的战斗机被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挡在了国门之外,反而给日本造成了毁灭性灾难的时候,几乎所有国家都认识到,核武器不但不能起到防身的作用,还是“自裁”的理想工具。
  美国在这个时候提出“全面销毁核武器”,意义非同凡响。
  按照西方新闻媒体的评论,在其他四个核大国均表示支持的情况下,“世界无核化”的日子将提前到来。
  毫无疑问,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全面销毁核武器”是一块诱人的蛋糕,但是在小国眼中,却是一块有毒的蛋糕。
  原因无二,在所有国家都销毁核武器之后,谁来保证小国的安全?
  站在小国的立场上,比如站在印度的立场上,虽然全面销毁核武器能够消除遭受大规模毁灭性打击的威胁,但是却将使印度的安全环境急剧恶化。在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印度尚有与中国等世界大国拼死一搏的资本,即便无法像核大国一样彻底消灭敌人,也能给敌人造成无法承受的损失,从而迫使敌人放弃侵略意图。没有了核武器,因为在常规武器、特别是精确打击常规武器上的巨大差距,印度与共和国的军事实力对比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急剧扩大。没有来自印度的核威胁,共和国会耐着性子与印度谈判解决藏南问题吗?如果早就销毁了核武器,恐怕在第四次印巴战争的时候,共和国的地面部队就翻过了喜马拉雅山,攻占了藏南地区。
  印度有这样的担忧,以色列也有这样的担忧。
  虽然以色列从未正式承认拥有核武器,但是谁都知道以色列是有核国家,其保有的核弹头足以摧毁整个阿拉伯世界。即便在美国的大力援助下,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强悍的军队,足以在常规战争中击败任何一个周边国家,甚至是周边所有国家,可是以色列毕竟只是一个仅有数百万人口的小国,周边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基础都比以色列雄厚,没有了核武器,要不了多久,以色列就会像当年的“耶路撒冷王国”一样,败在汹涌如潮的阿拉伯大军脚下,数百万犹太人再次流亡他乡。
  即便对核大国来说,“全面销毁核武器”也未到时候。
  俄罗斯的常规军事力量远不如其他大国,能够维持大国地位,完全依靠强大的核武库。法国要想维护在欧盟中的地位,压制德国与意大利,必须依靠手中的核武器。就连英国也对“全面销毁核武器”不太热忱,如果没有强大的核武库,英国凭什么维护其在南大西洋的利益,对付日渐强大的阿根廷?
  换个角度,表现的积极热情的美国与共和国也有各自的算盘。
  虽然美国与共和国的常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能够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击败除对方之外的任何国家,但是在维护两国战略平衡方面,核武器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核武器,美国与共和国会相互“礼让”吗?
  西方新闻媒体为“全面销毁核武器”大声疾呼的时候,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却表现得非常理智。用半岛电视台的评论来说:在联合国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能力越来越弱、没有出现更有效的国际安全机制的情况下,全面销毁核武器只会停留在谈判与磋商阶段,除非现有的战略平衡被某种力量打破,核武器彻底丧失战略威慑能力,全面销毁核武器才能真正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成为消除人类毁灭威胁的必经之路。
  毫无疑问,半岛电视台的评论非常中肯。
  “日本战争”已经证明了核武器的效力有限,但是不足以使所有国家下定决心销毁核武器,更不足以使核大国主动放弃核武器。只有美国或者共和国证明有能力拦截所有射向本国的核弹头之后,其他国家才会在“全面销毁核武器”上做出重大让步,使“世界无核化”变得指日可待。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过程,都需要充足的时间。
  在美国与共和国的推动下,“全面销毁核武器”终于由民间行为转变为国家政府行为。
  由此看来,这不得不说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进步!
第一百二十六章
倒下的民族
  焦点转移,日子最不好过的肯定是日本。
  共和国为了避免更大的战争损失与战争伤亡,只能全力推动停战谈判,通过谈判达到最终目的。日本的处境比共和国更糟糕。停战谈判久拖不绝,日本不仅要付出高昂的战争代价,还将面临民族灭亡的威胁!
  11月20日,第一个放射性疾病死亡高峰到来。
  因为日本核电站主要是轻水反应堆,用钚239做核燃料,所以日本大部分放射性疾病患者的病情都很特殊。吸入含有钚元素的放射性尘埃之后,病人首先表现出类似于感冒的症状,最后全身酸痛、发热、严重脱水。根据吸入的放射性尘埃数量,在没有必要救治的情况下,病人要承受24小时到20天的折磨。高污染地区的受害人群已经在11月15日之前陆续病故,能够坚持下来的,情况不容乐观。随着日本国内的用来治疗放射性疾病的药物消耗一空,数千万苟延残喘的日本人走到了生命的终点。
  据战后获得的相关资料,仅在11月20日,就有超过300万日本难民离世。
  战略封锁不解除,情况不会有任何好转。
  按照日本政府的预测,第一个死亡高峰期过去之前、也就是12月之前,死亡人数将逐日增加,最终将有5000万到6500万日本人“遇难”。
  这部分日本人,上帝都救不了!
  即便共和国立即解除战略封锁,立即向日本提供用于治疗放射性疾病的药物,只会使重症病人多受几日折磨。在病入膏肓的情况下,即便现代医学技术达到了“起死回生”的水平,也救不了行将入木的数千万日本难民。
  日本政府关心的,只是剩下的几千万日本人。
  受战时混乱局势影响,到底有多少日本人患有放射性疾病,日本政府都搞不清楚,只能大致估算。按照日本政府的统计报告,1亿2000万日本人受战争影响,其中患有放射性疾病的日本人超过8000万。西方国家的估计更加悲观。美国通过军事侦察卫星搜集到的数据,估计至少有1亿日本人受到放射性尘埃的“污染”;法国也利用军事侦察卫星,估计日本难民的人数在1亿到1亿2000万之间,其中绝大部分都患有放射性疾病,症状最轻的也最多只能活2到3年!
  按照各个国家的估计结果,大约有3000万到7000万日本人急需救助。
  对大和民族来说,情况确实不容乐观。
  虽然没人否认人类拥有所有高等生物都无法比拟的生育能力,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曾经创造了生育奇迹,但是更没人否认,如果日本还想保持独立的国家地位,至少需要4000万人口。战前日本的总人口刚刚超过1亿4000万,扣除受到放射性疾病危害的,还有大约2000万日本人没有受到威胁。即便这部分日本人能够侥幸活到战后,日本还需要至少2000万国民!
  能否拯救2000万国民,就得看共和国是否解除战略封锁。
  共和国是否解除战略封锁,还得看停战谈判是否顺利。
  11月20日,村上贞正正式下令启动“民族种子计划”,准备向尚未受到污染的伊豆诸岛转移数百万未受放射性尘埃“污染”的日本国民。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计划,可以说是日本保存民族希望的“终极计划”。
  按照首相的命令,除了天皇家族成员之外,不论身份、不论贵贱、不论财富、不论地位,只有体内不存在放射性尘埃的日本人才能离开已经变成人间地狱的本土,前往“世外桃源”。为此,村上贞正命令东京卫戍部队司令山鹿素静,调集4个师团的陆军官兵镇守横滨港,设立军事检查站,对所有等船人员进行最严格的“体检”。
  “甄别”还是小事,如何将数百万日本人送往伊豆诸岛,如何保证数百万日本人能够在伊豆诸岛生存下去才是大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