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1195

  共和国出兵攻打琉球岛,既在外界的预料之中,又在外界的预料之外。
  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偏居一隅的落后小国进入工业化时代、成为世界列强,迈出的第一步就是在19世纪攻占与吞并本为中国藩国的琉球王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琉球已经成为日本本土之外最重要的军事要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琉球被美军占领,直到1972年,美国才将琉球“归还”日本。随后数十年,美国对琉球实施军事占领,日本只享有名义上的主权。直到2017年,日本军政府上台,才将美军“赶出”琉球,恢复了对琉球的全部统治权。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琉球群岛权属问题”浮上水面。
  历史上,中国从未承认日本拥有琉球群岛的主权。早在1879年,中国(满清)与日本就对琉球问题进行谈判:中方提出将琉球群岛划成三大部分,北部接近日本本土的奄美大岛为日本领土、中央的琉球本岛与附近岛屿为独立的琉球王国、南部的先岛群岛为中国领土;日方提出将琉球群岛划为两部分,琉球本岛及其北部岛屿为日本领土、南部的线导群岛为中国领土。1943年,开罗会议上,美、英、中、苏四国议定由中美共同托管琉球群岛。1945到1972年间,中国一直认为琉球群岛被美国非法占领。直到2027年,台湾当局在法律上都没有承认琉球群岛的主权属于日本。
  对照历史可以发现,共和国出兵琉球的理由太多了。
  从现实意义上讲,攻占琉球是共和国实现战争利益的必要步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为了封锁苏联与共和国,在西太平洋地区建立从日本到新加坡的“西太平洋第一弧形岛屿防线”,琉球群岛是衔接日本与台湾的重要一环。虽然共和国已经出兵台湾,实现了民族统一,但是从长远来看,共和国要想进入广袤的太平洋、巩固本土防线,必须控制琉球群岛。控制了琉球群岛,共和国本土东部防线将向东延伸800到1200千米,与美国控制的关岛形成“对垒”格局,极大限度的拓展了防御纵深,从根本上解决了共和国本土最繁华的东部沿海地区的安全问题。
  有点远见的人都知道,如果共和国断定进攻日本本土将遭受无法承担的重大损失,就会退而求其次,通过攻占琉球群岛实现国家利益。
  随着共和国海军陆战队进行动员,攻占琉球群岛成了时间问题。
  让其他国家的新闻媒体、军事评论员、乃至情报机构没有预料到的是,共和国没有出动海军陆战队,而是由空降兵承担了主要作战任务。更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仅仅过了1天,琉球岛守军就全线崩溃!
  战役进展之快,连担任美国总统特别军事顾问的杜奇威都没有想到。
  作为除共和国之外,最了解共和国空降兵的军人,杜奇威不但与共和国的空降兵交过手,还吃了大亏。当初正是没有料到共和国会出动空降兵攻占五老,杜奇威指挥的2个陆战师才全军覆没。这次杜奇威又没料到共和国会在不出动海军陆战队的情况下,仅仅派遣了一个快反旅配合空降兵作战,而且在1天之内就取得了重大胜利!
  随着各种各样的消息陆续传开,琉球岛上的战斗不再是秘密。
  得知共和国空降兵装备了性能极为先进、甚至能够轻易击败T-20的空降战车之后,杜奇威的第一反应就是,琉球岛上的守军最多坚持3天,正在赶往战场的陆战队很有可能被派往其他岛屿。
  不得不承认,美国的情报系统与军事机制非常先进。
  30日,五角大楼根据国防情报局、CIA与NSA提供的情报,对共和国空降兵在琉球岛作战行动中的经验教训做了临时总结。报告由杜奇威亲自交给韦斯特伍德,并且为总统做详细介绍。事实上,报告也由杜奇威亲自起草。
  按照杜奇威的总结,共和国空降兵能够击败琉球岛守军,关键有三。
  一是建立在共和国空军支援航空兵基础上的强大战略机动能力。从战斗开始,到攻占嘉手纳空军基地与普天间机场,最初参加战斗的4个空降旅只用了1个晚上就到达战场、投入战斗。为此,共和国空军出动Y-14C型运输机240架、Y-15B型运输机120架,在1个夜间出动近500架次,以极高的出动强度完成了空投任务。由此可以算出:Y-14C的运载能力与出勤率完全超过了美军的C-130Y,运输能力大约高出50%,能够一次空投包含2辆空降战车在内的2个整建制空降班;Y-15B的运载能力与出勤率也大大优于美军的C-17K,其中运载能力与C-17K持平,出勤率至少为C-17K的2倍,作战半径不超过2000千米时,任务周期不到5个小时!
  空运能力,正是空降兵战略机动能力的基础。杜奇威在报告中明确提出,共和国的军事空运能力已经远远超过美国,必须尽快研制新式战术运输机裙带C-130Y,对C-17K进行现代化改进或者研制新式战略运输机,加强地面作战部队的战略机动能力,增强部队的及时反应能力。
  二是新式空降战车赋予的强大战术机动能力。在KZ-25服役之前,空降兵一直是“战略机动”部队,落地后往往因为严重缺乏战术机动能力而面临被动挨打的境地。在以往的空降作战行动中,空降兵落地之后立即失去战场机动能力,只能就地固守、等待增援。攻打琉球岛的战斗中,共和国的空降兵不但没有就地固守,还主动出击,完成了以往只有装甲兵才能完成在战术进攻任务,成为名副其实的“飞行装甲兵”。
  战术机动能力,是地面部队进攻能力的主要指标。杜奇威明言不讳的指出,美军缺乏像KZ-25这样的空降战车,所以第82空降师一直无法充当战场主力。要想提高美军的战略打击能力,必须尽快研制类似与KZ-25的空降战车,加快第82空降师与其他地面部队的轻型化速度,使地面部队能够适应飞速变化的战争形式。
  三是共和国海陆空三军的联合作战能力。以往,联合作战能力一直是美军的强项,但是在半岛战争中,美军的联合作战能力受到了质疑。虽然没人否认,共和国军队在半岛战争期间的强悍表现让美军蒙受了最惨重的损失,但是美军自身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作为后起之秀,共和国军队在攻打琉球岛的作战行动中表现出了强大的联合作战能力,各支作战力量均及时准确的投入战斗,特别是由空军与海军为空降兵提供的“交叉掩护火力”,足以让美国空军与海军汗颜。
  杜奇威非常强调“联合作战能力”,在报告中明确提到,美军必须进行军事改革,改变现有的指挥体制,加强各兵种的配合力度,才能在战争中最大限度的发挥美军的强大打击能力,以最小的代价获得胜利。
  这份报告直到数十年后才公布于众,但是其影响不可忽略。
  正是这份报告,让杜奇威在2028年出任国防部长,开始推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军事改革,明确提出“快速、轻型、精准、联合”的军事改革方针,大范围调整军备采购计划,加大军事装备的研制力度。
  谁也没有想到,在半岛战场上遭到失败的杜奇威会成为五角大楼的最高长官。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随着共和国出兵琉球岛,国际形势也发生了重大转变。
  仍然犹豫不决的欧盟终于在30日夜间举行的会议上达成一致意见,即通过外交手段进行战争斡旋,为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看上去,欧盟决定开始行动了。
  实际上,欧盟已经敲响了退堂鼓。
  31日,欧盟轮值国荷兰首相阿方塔与法国总统雅克西一同访问北京,开始了欧盟的“和平斡旋”之旅。
  欧盟调整政策,美国也得调整政策。
  美国东部时间30日下午,在加拿大同意接纳150万日本难民,并且承担救助日本难民的所有开支之后,美国在“三十七国集团”会议上提出派遣船只前往日本接收难民,并且以“三十七国集团”的名义,要求中国解除封锁。
  虽然欧盟成员国在会议上投出了赞成票,但是没有承诺派遣船只前往日本。
  按照会议的商讨结果,将由法国总统在北京向中国元首提出“解除封锁”的要求,美国负责组织运输力量,加拿大则负责难民的安置工作。
  当然,美国的目的不是拯救难民,而是借难民问题让中国“撤兵”。
  即便加拿大答应收容150万、新西兰答应收容50万,对超过1亿的日本难民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毫无疑问,不管“三十七国集团”做出多大努力,没有任何国家与国家集团能够解决1亿日本难民的生存问题。
  欧美国家的态度出现转变,已经说明欧美不再对日本抱有任何希望。
  对绝大部分国家来说,如何尽快结束这场影响巨大的战争,远比如何拯救1亿日本人重要得多!
第一百零九章
扩大进攻
  11月第一天上午,王元庆与宗应仁分别会见了法国总统雅克西与荷兰首相阿方塔。
  与外交活动同时进行的还有进攻奄美大岛的登陆作战行动。
  10月的最后一天,空军支援航空兵的数百架运输机全体出动,将77军的剩余部队、一个独立炮兵旅与上万吨作战物资送抵琉球岛。随着快反部队与空降部队在31日夜间占领那霸港,增援部队北上进攻盘踞在琉球岛北部的日军,琉球岛攻防战进入收尾阶段。确定不再需要向琉球岛派遣陆战队之后,裴承毅调整作战计划,按照第二套作战方案,提前发动了攻打奄美大岛的作战行动。
  8点30分,登陆作战开始。
  主要支援力量不是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而是正在琉球群岛东部海域活动的航母战斗群。随同77军到达的工程兵最快只能在11月5日修复那霸港的基础设施,只能依靠空运向琉球岛上的作战部队运送弹药物资,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没有向嘉手纳与普天间部署作战力量;按照元首下达的最高指示,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对日本进行全面战略轰炸,以摧毁日本的国家基础设施为根本目的。受此影响,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调整了作战部署,将支援陆战队的重任交给了舰队。
  王元庆的这一部署,多半针对已经到达北京的法国总统与荷兰首相。
  欧盟希望在调解中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凸显欧盟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欧盟的国际地位。虽然共和国需要通过欧盟化解与西方世界的矛盾,但是共和国更需要让欧盟领导人清楚的知道,只要有必要,共和国将把战争进行到底!
  加大对日战略轰炸力度,军事意义并不大,主要是政治意义。
  裴承毅非常清楚元首的目的,安排作战任务时,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的局势,对舰队的作战部署再次做出了调整。在日本空军被彻底打垮的情况下,没有必要让3支航母战斗群集体行动,也没有必要配备太多的护航战舰。除了留下必要的反潜护航战舰之外,裴承毅将3支航母战斗群的巡洋舰与驱逐舰全部抽调出来,组成了一支拥有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的“炮火支援舰队”。3支航母战斗群轮番上场,时刻保证至少有1支航母战斗群能够为登陆部队提供至少1个大队的空中支援,另外2个航母战斗群则在后方海域补给弹药物资、进行临时休整。
  战斗打得很激烈,却不惨烈。
  轰炸与炮击结束之后,搭乘直升机的陆战队步兵部队首先登岸,控制了海滩后方的交通要道,为冲滩部队建立起外围屏障。
  9点30分,两栖坦克与两栖战车上岸。
  因为驻守奄美大岛的日军并不多,所以陆战队上岸之后没有遇到抵抗。
  “两栖装甲部队”控制海滩后,运送陆战队官兵与作战物资的登陆艇才陆续到达。
  直到陆战队的炮兵(大口径迫击炮与两栖自行火炮)在海滩上展开,守卫奄美大岛的日军才做出反应,开始向海滩方向进发。
  没等陆战队发出火力支援请求,“支援舰队”的火力打击就到达了。
  依靠舰载预警机与舰载侦察机提供的战场信息,“支援舰队”里的18艘战舰分成两个编队,轮番对岛上的日军进行炮击。自半岛战争以后,配备电磁炮的共和国战舰再度在战场上展示出强悍的炮火打击能力。15分钟的炮击之后,从名濑(位于奄美大岛中部)向濑户内(位于奄美大岛南部)前进的一个日军步兵团几乎被全歼,2000余名日军非死即伤,无一人靠近陆战队的外围防线。随后日军又组织了多次反击,结果均在舰队的炮火与空中打击下无功而返。
  12点过,工程兵用预制件建好了第一条人工码头。
  随着两艘大型滚装运输舰靠上人工码头,将重型装备与作战物资送入陆战队手中,陆战队终于在海滩上站稳了脚跟,度过了登陆作战最危险的阶段。
  14点30分,第一支陆战队装甲部队开始向内陆挺进。
  与半岛战争时期相比,此时的陆战队基本上实现了“重型化”,不但配备了大量两栖装甲车辆,还按照陆军的编制,组建了以DZ-21与DB-22为主的装甲力量,具备了向内陆发动装甲突击的能力。
  虽然奄美大岛的面积并不大,不适合进行大规模装甲集群会战,但是在攻坚战中,装甲力量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琉球岛上的战斗已经证明,日军防御工事的建造标准非常高,快反部队的轻型装甲力量很难突破日军阵地,两栖装甲战车的设计标准与快反部队的轻型装甲车辆相当,攻坚能力有限。为此,陆战队在第一天就把重型装甲部队送上岸,加快向内陆的突击速度。
  随同装甲部队进攻的还有部署在两栖战舰上的武装直升机。
  因为集中力量打造以航母为核心的“大舰队”,所以共和国没有建造类似于“塔拉瓦”级的两栖攻击舰,登陆舰队中排水量最大的也就是不到2万吨的综合登陆舰。相对于两栖攻击舰,综合登陆舰更注重综合作战能力,并不强调搭载直升机的能力。以共和国海军的“太仓”级综合登陆舰为例,正常情况下只能搭载6架直升机,战时也只能搭载9架(其中3架只能放置在飞行甲板上),一次最多投送1个连的兵力。万幸的是,陆战队拥有性能丝毫不亚于陆军航空兵的专用“倾斜旋转翼攻击直升机”。
  成为独立兵种之后,陆战队花了很大的力气研制适合部署在登陆舰上的武装直升机。
  陆军启动“全电动倾斜旋转翼战术攻击平台”项目之后,陆战队立即表示有很大的兴趣,提出通过分摊研制经费的方式加入研制工作。答应出一半的研制经费后,陆战队获得了优先采购权。2026年QW-25型“倾斜旋转翼攻击直升机”正式定型,陆战队下达的第一笔订单就有120架!
  与传统武装直升机相比,QW-25除了采用全电动推进系统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2副倾斜旋转翼,同时拥有垂直起降与高速巡航能力。与美国的“鱼鹰”相比,QW-25的电动推进系统不但更加先进,也更加易于操控。因为在2026年才正式定型,所以QW-25采用了很多先进技术与先进材料,比如在机身关键部位敷设了高强度合金装甲、采用高强度复合材料旋翼、综合航电管理系统等等,使其综合作战能力与作战效率比陆军的WZ-15提高了近3倍!
  对陆战队来说,QW-25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缺乏空中支援的问题。
  如果有必要,QW-25可以携带包括火箭弹、航空炸弹、对地攻击导弹在内的重达5吨的各类攻击弹药,充当“轻型舰载攻击机”使用。如此出色的性能,连海军都非常感兴趣。战争爆发前,海军单独出资15亿元,让生产QW-25的中国直升机工业集团在其基础上研制具备对地/海攻击能力,兼备反潜作战能力的“舰载巡逻机”,希望打造出一款能够执行多种低强度作战任务的舰载航空平台。
  QW-25初上战场,表现极其抢眼。
  装甲部队想名濑推进的时候,部署在3艘综合补给舰上的12架QW-25承担了近半的战术空中支援任务,4个小时内为地面部队提供了上百次空中支援,向日军投掷各类弹药200余吨。因为航母战斗群在距离战场800千米外活动,平均每小时之能出动1个中队的战术战斗机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所以作战效率远不如部署在综合登陆舰上的QW-25。
  天黑后,陆战队到达名濑南面。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伤亡,陆战队没有在夜间发动进攻。
  摆在陆战队面前的难题是,舰队的火力支援不足以使陆战队顺利突破日军防线,如果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仍然迟迟不能参加战斗,陆战队势必要在名濑与日军恶战,伤亡与损失不会小到哪里去。
  作为战役最高指挥官,裴承毅能够做的,只是尽快让嘉手纳与普天间尽快投入使用。
  当天晚上,陆战队在其他方向上发动了新的进攻。
  为了加快战役进程,陆战队派出几支小分队,搭乘直升机前往附近几座只有少量日军驻防的岛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