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7/1195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机舱内亮起了黄色灯光。
  李东石立即解开安全带,站了起来。“检查武器装备,随指导员登车,准备作战。”
  2个班的战士刷的一下全都站了起来,纷纷动手检查随身携带的武器装备。因为随同空降战车一起空投,很多武器装备都放在战车上,所以士兵携带的装备并不多,检查工作比以往简单了许多。
  朝张志骐点了点头,李东石去了前面的驾驶舱。
  “还有五分钟!”导航员看了眼李东石,目光再次转向前面的操作平台。
  李东石没有急着离开,而是挤到导航员身旁,通过2名飞行员之间的舷窗朝外面的夜空看去。
  很黑,根本看不到什么。
  “天气状况不太好,指挥部没有取消空降行动。”机长回过头来,看了眼上尉连长,“我会尽量把你们送到空投地点,其他的,我也保证不了。”
  李东石点了点头,没多说什么。
  在夜间空投,离开运输机之后,谁也不能保证会发生什么事情。
  与陆战队不同,空降兵往往选择在夜间进攻。原因很简单,夜晚能够掩护运输机,让敌人的高射炮找不到目标。更重要的是,敌人在夜间的活动能力将明显降低,空降兵可以赶在天亮前组织好防线,避免在聚集之前被敌人围歼。
  “上尉,还有两分钟。”
  听到导航员的话,李东石离开了驾驶舱。
  2个班的战士已经钻进了空降战车,左侧那辆战车的尾部舱门开着,张志骐站在战车外等着李东石。
  “怎么样?”
  “马上空投。”李东石拍了下张志骐的肩膀,让指导员先上车。
  检查了一下战车是否解除了固定装置,李东石才登上战车。虽然Y-14C安装了磁控锁定装置,不再需要像以往那样用钢索固定战车,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避免因为磁控锁定装置失灵导致战车在机舱内失控而对附近的战士造成威胁,空降兵会严格按照操作守则的要求用钢索固定战车,直到空投前才解开钢索。
  随着车门关闭,战车的成员座舱内亮起了红色灯光。
  李东石扫了眼连部警卫班的战士,将随身携带的突击步枪放到了面前的枪架上。
  空降战车着陆的时候会猛烈震动,按照作战守则,官兵必须放置好容易造成意外伤亡的武器装备,尽量不要在空降的时候随身携带枪支。
  战车微微动了一下,外面传来了运输机舱门开启时发出的“嘎吱”声。
  空投由运输机的导航员遥控操作,不需要现场控制。空降战车的降落伞也由电子高度表遥控起动,在着陆之前,战车内的官兵几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让李东石有点不太适应的是,新式空降战车没有设置射击孔。也就是说,坐在战车内的官兵,除了通过遥控武器站的观瞄设备之外,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掌握外界的情况。虽然这个问题受到基层部队诟病,但是战车生产厂商并未加以改进,主要是实战中空降兵很少在战车内用突击步枪向外开火,射击孔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战车又动了几下,随着“咔嚓”一声,磁控锁解开。
  冲出机舱后,战车受到空气产生的阻力,速度迅速降低。李东石等官兵纷纷抓紧了旁边的扶手,稳住身子。没过几秒,降落伞弹开,战车再次减速。
  虽然有降落伞,但是10多吨重的空降战车着陆时的速度仍然高达每秒8米!
  这是个什么概念?相当于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撞上地面!
  猛烈的震动传来,战车内的官兵纷纷弹了起来。幸亏减震装置非常过硬,空降兵头盔的质量也非常不错,不然这一下,肯定会让所有人头破血流。
  没等官兵坐好,战车已经启动。
  以往,空降战车着陆后需要解除降落伞,然后才能投入战斗。经过改进,降落伞会在着陆前0.5秒自动解脱,战车着陆后可以立即机动转移,避免在做好战斗准备之前遭到敌人的打击。
  冲出上百米,空降战车才停了下来。
  李东石与张志骐先后冲下战车,发现他们在一处密林内。不远处的空旷平原上,数十辆空降战车正在朝这边驶来。
  没有遭到阻击,也没有遇到抵抗。
  “搞清楚我们的地点,联系营部。”
  向张志骐下达了命令,李东石叫上几名警卫员,朝密林外跑去。
  因为1533营不是第一批空降到琉球岛的作战部队,所以不担任攻坚任务,而是为前面到达的1531营与1532营提供支援。
  越来越多的空降战车到达,一股强大的作战力量正在形成。
第一百零六章
无敌空降兵
  受天气因素影响,1533营的空降地点足足偏了5千米!
  用窦维新少校的话来说,如果运输机再飞2分钟,1553营就得到龙宫做客了。
  李东石组织部队的时候,南面嘉手纳空军基地的战斗已经打响了。
  担任主攻的1531营与1532营准确落在空降场,以最快的速度组织起进攻力量,赶在日军做出反应之前发动了进攻。
  战斗打得很惨烈,空降部队着陆之前,战斗就打得非常惨烈。
  为了支援空降作战,麻痹日军,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不但在28日下午夺取了琉球群岛的制空权,还对琉球岛、种子岛、屋久岛、奄美大岛、德之岛、冲永良部岛、宫古岛、石垣岛、西表岛与与那国岛进行了轰炸。为了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下午的轰炸主要集中在种子岛与屋久岛,让日本认为共和国将占领这两座岛屿,然后以此为跳板,在北面的九州岛登陆。直到空降开始前2个小时,空军与海军岸基航空兵才出动包括战略轰炸机在内的数百架战机,对琉球岛的主要军事基地进行了全面轰炸。空降行动开始的时候,海军舰载航空兵投入战斗。轰炸达到巅峰的时候,参战飞机在15分钟之内投下了近千吨弹药,用炸弹与导弹把空降场耕犁了一遍。
  如此高强度的轰炸,仍然没能彻底打垮日军的防空力量。
  第一批到达琉球岛上空的24架Y-14C就遭到了地空导弹与高射炮的威胁。因为需要投放空降战车,所以空投高度必须限制在500米以下,以免因为空投高度过高,战车打开降落伞前速度过快,造成降落伞损毁,导致车毁人亡的惨剧。过低的空投高度,让运输机不得不顶着防空火力进行空投作业。
  24架Y-14C中,3架在空投前被防空导弹与高射炮击落,2架在空投后被击落,还有4架因为机身受损只能带着空降兵返航。
  第二批到达的24架Y-14C的情况也没有好多少,至少有4架被击落!
  如此高的损失率,让整个空降作战行动变得极其惨烈。
  面对日军的防空火力,担任空中支援任务的战斗机也有点束手无策。
  战机可以压制日军的远程防空导弹,却无法对付不需要火控雷达的单兵防空导弹与小口径高射炮。不得不说,如果日军在嘉手纳空军基地、普天间机场多部署几百门高射炮与几支配备了单兵防空导弹的部队,运输机群的损失将更加难以承受。
  这场战斗表明,小口径高射炮在防空作战中仍然有无法被取代的价值。
  情况在第三批运输机,也就是运载1533营的运输机群到达之前出现转变。
  随着航母战斗群派来的“支援舰队”到达距离琉球岛大约300千米的海面,由4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组成的“海军炮兵”投入战斗,日军的防空力量才得到全面压制。10艘战舰总共配备14门大口径电磁炮,在短短10分钟内向2处登陆场投掷了数百枚大口径反人员炮弹。
  事实证明,炮火打击的效率远远超过了空中打击。
  在此情况下,1533营顺利着陆。
  确定了着陆地点之后,窦维新少校立即命令距离嘉手纳空军基地最近的1连与2连前去支援正在与日军恶战的1531营。李东石指挥的3连则随同营部一同赶往前线,充当进攻部队的预备队。
  对李东石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命令。
  以往的战斗,3连每次都充当尖刀连,冲在最前面,伤亡损失也最大。
  李东石不是怕死,只是希望能够带更多的兄弟回到祖国,看到更多的兄弟结婚成家。
  因为1531营在空投的时候损失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兵力(其中8个班没能空投,算在损失之内),所以进攻嘉手纳空军基地的战斗打得极为惨烈。
  1533营的增援部队到达时,1531营刚刚用接近1个连的代价撕开了日军防线。
  1连与2连立即沿着1531营的突破口向机场挺进,跟随营部到达的3连负责扩大突破口,消灭附近的残余日军。
  28日夜间10点35分,空军对嘉手纳基地日军阵地进行了空投后的第一次全面轰炸。
  收到消息的空降兵迅速撤出战斗,退到安全线之后设置防线。
  1个中队的12架H-9B与1个大队的24架J-15C全部携带重磅炸弹与专门对付防御阵地的温压弹,在日军阵地上空大约5500米处进行凌空轰炸。5分钟内,36架战机先后投下了大约600吨炸弹,对日军阵地进行了2轮轰炸。
  轰炸的场面极为壮观,也极其凶残。
  隔着上千米的距离,李东石都感受到温压弹爆炸时产生的数千摄氏度高温与数百个大气压的压力。爆炸产生的强大气压不但能够摧毁所有暴露在外的简易工事,还能杀死坑道内没有得到保护的所有生命!
  一团团巨大的火球腾空而起,照亮了整个琉球岛。
  眼前的这一幕,让李东石想到了3年前的五老阻击战。不同的是,当年空降153旅挨炸弹,现在却是日军挨炸弹!
  轰炸过后,进攻再次开始。
  日军还未来得及爬上地表阵地,空降战车就冲了上去。
  收到窦维新的命令后,李东石率领3连的数十辆空降战车赶到进攻前线,随时准备顶替前面的进攻部队,或者帮助进攻部队拓展突破口。
  不得不承认,日军也是视死如归的优秀军人。
  面对轰轰而来的空降战车,日军不但没有畏惧,反而进行了顽强抵抗。
  一道道刺眼的光芒划破夜空,射向正在扫荡阵地的空降战车。只是没有一道光芒击中空降战车,均在距离战车5到10米的时候被战车上的“主动防御系统”击落。日军的反坦克导弹并不先进,仍然是老式的“破甲型”,而不是专门针对各种“主动防御系统”开发的“穿甲型”。
  “主动防御系统”的全面普及,使全世界数百万枚反坦克导弹面临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也迫使世界各国针对“主动防御系统”的特点开发更加先进的反坦克导弹,比如“攻顶导弹”、“俯冲弹道导弹”、“前进战斗部导弹”等,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动能导弹”。“主动防御系统”的最大缺陷就是无法对付高速目标,即便性能最先进的“主动防御系统”也只能对付速度在每秒500米以下的导弹。只要将导弹速度提高,像穿甲弹一样以动能击穿坦克装甲,就能有效对付“主动防御系统”。“动能导弹”的研制难度也最大,特别是对单兵反坦克导弹来说,要想让10多千克重的导弹具备穿甲弹的速度,对导弹的动力系统、制导系统有非常高的要求。
  日军的反击没有收到多少效果,空降兵在空降战车的支援下,迅速扫荡日军阵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7/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