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5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3/1195

  制订空中作战计划时,章忠宪不得不首先解决这个问题。
  解决办法不是没有,只是难度非常大,即通过“交错支援”的方式,由部署在东南地区的地勤保障部队为作战力量提供保障。
  看上去这只是换人的问题,实际上却没有这么简单!
  空军的保障工作采用“专人负责制”,即每一名地勤保障人员固定对其保障的作战飞机负责,出了任何问题,都由其承担。以J-14战斗机为例,1架J-14战斗机有2名机械师与4名机械员、分别负责保障2台发动机与机体,1名电子师、负责战斗机的电子设备,1名电气师、负责战斗机的电气设备;1个战斗机中队有1名军械师与24名军械员,军械师负责中队的弹药管理、2名军械员负责1架战斗机的弹药补给工作;日常维护时,各类保障人员在完成维护工作之后,都要留下维护日志记录,对战斗机的维护窗口进行封存,然后才移交给机场的安全保卫人员;如果次日发现封存处被人动过,就得由安全保卫人员负责,保障人员不承担任何责任;如此一来,所有的保障工作都与个人对应。
  在此情况下,如果调整保障部队,将遇到非常多的麻烦。
  别的不说,保障人员未必肯为其他部队的作战飞机提供维护服务,只要出了事故,摔飞机是小事,出现飞行员伤亡情况,谁也负不起这个责任。
  为了协调这件工作,章忠宪亲自到前线部队部署了任务。
  最终,保障人员仍然用各部队的原班人马,只是借用其他部队的保障设备。为此,空军不得不启动“战争预案”,向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征用了数十架民航客机,并且为每架客机配备了1名空军的导航员。
  有了空运力量,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按照总参谋部制订的作战计划,参加第一轮轰炸行动的作战飞机将在23日凌晨1点30分之后起飞,完成任务之后返回东南地区的空军基地。地勤人员将工作到1点30分,空运工作也只能在1点30分之后开始。因为第一轮轰炸行动将在天亮前结束,第一批作战飞机将在凌晨6点左右返回空军基地,所以地勤人员必须在此之前到达东南地区的空军基地,完成维护保障的准备工作。
  整个空运时间只有4个小时,而民航客机飞行4000千米,至少需要4个小时!
  期间,一分钟都不能浪费。
  万幸的是,共和国的各大航空公司都极力配合,不但派来了速度最快的民航客机,还调派了大批曾经在空军服役过的飞行员执行运送任务。章忠宪也做了积极准备,不但给每架飞机安排了空军的导航员,还责令支援航空兵司令部全权负责保障任务。
  对执行打击任务的战斗机飞行员来说,这些问题都不存在。
  凌晨1点30分,部署在西北与西南地区的数百架战斗机陆续起飞。除了少数前往中印边境线附近执行巡逻任务之外,绝大部分战斗机都载弹飞往东南地区。到达共和国本土中部地区上空时,这些战斗机分批次进行了第一次空中加油。
  为了保证所有战斗机能够顺利完成作战任务,空军出动了所有加油机。
  第一轮空中加油,120架JY-15B加油机为400余架战斗机提供了数千吨航空燃油,足以保证战斗机完成作战任务。随后,这些加油机还得前往共和国中部地区的空军基地,为油箱补充燃油,飞往共和国东南地区,为返航的战斗机提供第二次空中加油、以及为执行第二轮作战任务的战机提供支援。
  加油机的作战任务安排得非常紧密,几乎没有任何空闲。
  此时,全电动运输机的优势表现了出来。如果是采用普通发动机的运输机,完成第一次加油任务之后,必须进行长达数个小时的维护。电动机的维护保养量比普通涡轮发动机少得多,而且充电速度也比加油速度快得多。加油机降落之后,只需要大约30分钟就能完成起飞准备,比普通运输机节约了大约1个半小时。半岛战争期间,Y-14与Y-15运输机就用高强度出勤频率证明了全电动运输机的优越性。
  相对而言,除了运输机与加油机之外,支援航空兵的任务强度并不大。
  为了配合战术航空兵与战略航空兵的打击行动,支援航空兵出动了8架KJ-22C、12架KZ-19B与12架DY-14C,分成两个批次,轮番配合进攻部队执行作战任务。KJ-22C能够在飞行4000千米后,在战区上空巡逻至少4个小时;KZ-19B能够在同样的情况下巡逻4个小时,而DY-14C则需要一次空中充电,才能在战区上空巡逻4个小时。因为空军在战争爆发前采购了12架“空中充电机”(在Y-15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能够在空中同时为2架全电动飞机提供电能,快速充电时间为15分钟),所以有足够的能力为DY-14C这类全电动飞机提供保障与支持。
  毋庸置疑,空军面临史无前例的艰巨考验。
  用章忠宪的话来说,空军必须用行动证明强大的打击能力,证明国家的巨额投入没有白费。
  5点刚过,到达共和国东南地区上空的数百架作战飞机转向投入战斗。
  因为主要打击对象是台湾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以破坏飞行跑道为主要目的,作战飞机携带射程在150千米以上的防区外弹药,所以没有必要越过海峡中线,在海峡西侧、乃至大陆东南地区上空就能完成打击任务。
  只有部分执行重要打击任务的战斗机以超低空突防的方式发动攻击。
  5点15分,第一枚导弹落在了基隆空军基地的跑道上。
  接下来的10多分钟内,台湾北部地区的20多座空军基地(包括野战机场)均遭到了高强度轰炸。
  很多人都认为,“台海战争”从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
第五十八章
空中化
  空降作战行动与空中打击几乎同时展开。
  历经老挝战争与半岛战争,共和国空降兵的作战能力已经闻名遐迩。很多时候,国外的新闻媒体甚至用“空降兵”代指共和国陆军。在外国记者眼中,那些从天而降、面对敌人装甲部队毫不畏惧的空降兵才是共和国现代陆军的真实写照,而共和国陆军的装甲兵反而被很多人忘在脑后。
  兵法曰:兵贵神速。
  与其他作战部队相比,空降兵最能体现“兵贵神速”。
  以通常的空降作战距离、即500千米计算,空降兵能在1个小时内到达目,用2到4个小时展开、完成阵地部署,其他作战部队则需要数日、甚至十数日才能到达。因为空降兵的作战行动非常迅速,所以很多国家又将空降兵称为“飞行步兵”。
  最初,共和国的空降兵隶属于空军,是空军的独立兵种。将空降兵划归空军,与其作战方式有很大关系。没有空军的运输机,空降兵就是单纯的步兵,优势将荡然无存。军事改革之后,空降兵转入陆军,成为陆军的独立兵种。虽然按照作战方式来看,空降兵仍然以地面作战为主,不像空军的其他作战力量一样、以空中打击为主,但是在转归陆军之后,空降兵的问题也暴露了出来,即没有直接隶属空降兵的空运力量。为此,陆军在2020年提出扩大陆军航空兵、提议将运输机划归陆军航空兵,最终因为空军的坚决反对,陆军的提议才没有得到批准。
  陆军单独组建空运力量,既不现实,又严重浪费资源。
  第二次军事改革时,总参谋部对空军的运输机群做了调整,在联合指挥机制逐渐形成后,隶属空军支援航空兵的运输机群采用双轨编制,既平常管理由空军负责,作战行动时则听从空降部队调遣。为此,陆军还从紧张的军费预算中抽出一大笔钱,与空军联合改进Y-14与Y-15,并且额外采购了一批运输机,增强空中投送能力。
  空运力量的改革,可以看做是“联合指挥机制”的缩影。
  在空军与陆军的联合推动下,战争爆发时,共和国运输机群规模已经超过美军,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空运力量,在总共360架运输机中,战术运输机占了三分之二,大型战略运输机占了三分之一。如果按照空运效率计算,共和国空军的空运能力是美国空军支援航空兵的150%左右。主要是Y-14C与Y-15B采用了能量级别更高的12级复合蓄电池与功率更大的推进电动机,单架次运送能力明显提高。全面采用模块化设计与建造工艺后,单机的日常维护量比原形机降低了50%。以Y-14C为例,载重35吨(2个空降班的标准重量)时,能够单程飞行4500千米、或者将部队投送到2000千米之外,任务周期4个小时,空运效率比美国空军的C-130K高出74%、比欧洲联合开发的C-160高出52%,一个大队的24架Y-14C就能空投1个空降营的全部作战力量。如果执行物资空运任务,一个大队的24架Y-14C能够在24小时之内向2000千米外运送5000吨作战物资!
  半岛战争后,共和国发起第二轮军事改革。
  任何军事改革都得以军事理论为基础,在纪佑国发起的军事改革中,推行的军事理论是“高技术战争”。没人否认科学技术对现代战争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任何科学技术都得通过某种具体形式来影响战争。在此情况下,在赵润东发起第二轮军事改革的时候,总参谋部提出了“军事力量空中化”的军事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就是:空中化程度决定了军队的实际打击能力。
  在普通人看来,“空中化”就是强调空中打击在战争中的支柱地位。相对而言,空中打击只是“空中化”的初级阶段,真正的“空中化”是指军事力量以空中平台为基础,空运能力直接决定军队的投入能力。
  “空中化”理论不但影响了空军,还影响了陆军与海军。
  3年间,共和国空军几乎没有采购新式作战飞机,反而化大力气强化空运能力,花费数千亿采购与改进运输机。
  毫无疑问,“空中化”的基础不是战斗机与轰炸机,而是运输机。
  虽然空运效率往往不如海运与陆运,但是空运的速度远远超过海运与陆运。在高强度的现代化战争中,速度比效率更能决定战争胜负。更重要的是,随着全电动运输机大规模投入使用,空运的成本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以Y-15B为例,单位运输成本(每吨每千米)仅仅只有0.6元,比采用涡轮发动机的运输机降低90%,仅为海运的五倍、陆运(铁路)的2倍。
  运输成本降低,为“空中化”奠定了基础。
  因为没有研制出全电动运输机,所以美军才没有全面推行“空中化”。
  “空中化”的全面实施,奠定了空降兵的“主力”地位。
  作为陆军的首支参战部队(特种部队直接隶属于总参谋部,不属于陆军编制),3个空降军均在第一时间派出了作战部队。
  5点15分,轰炸行动刚刚开始,第一批Y-15B运输机到达桃园空军基地。
  守卫桃园的台军已经收到郭锴铭的命令,没有做出任何抵抗,主动向前来的共和国空降兵移交了空军基地的防务。24架Y-15B不但送来了空降153旅的2个整编空降营,还送来了2套充电设备,为迎接后继到达的运输机做好了准备。
  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内,Y-14C机群与Y-15B机群不断往返海峡两岸。
  到23日12点,除了空降153旅的3个空降营之外,还有隶属于快反771旅的3个作战营、1个炮兵营与1个防空营到达桃园。在作战物资陆续到达之后,快反771旅顶替正在东面作战的台军,在23日傍晚向台北进军。
  因为桃园在忠于郭锴铭的台军控制之中,所以空运难度不是很大。
  空降兵控制了桃园空军基地之后,为了减轻运输机群的压力,空军调集动员的民航客机与民航货机向桃园运送作战人员与作战物资,只有重型作战装备与大型设备需要由运输机运送。
  向台北国际机场运送作战部队的行动同时展开。
  5点20分不到,第一批12架Y-15B运输机到达台北国际机场,为守卫机场的3个空降营送来了数十辆空降战车与数百吨作战物资,并且向台北国际机场增派了77军的1个防空营,以加强机场的防空能力。
  天亮前,第二批12架Y-15B运输机到达台北国际机场。
  与第一批运输机不同,此次送来的是装甲541旅的1个装甲营与其配套的重型作战装备。直到涂着共和国陆军标志的重型坦克出现在机场的各个出口、封锁了机场,潜伏在台北国际机场的日本间谍才猛然醒悟。
  虽然只有区区1个装甲营与3个空降营,但是叛军根本无法对其构成威胁。
  天亮后,盘踞在台北的叛军出动大约3个营的兵力攻打机场。当冲在最前面的叛军遭到装甲营反击、数十辆坦克被摧毁之后,叛军丧失了继续进攻的勇气,仅在机场外围部署防御阵地,阻止共和国军队扩大占领范围。
  第一批空降行动中,前往宜兰的空降部队最后到达。
  占领宜兰,算得上是“额外任务”。如果不是宜兰守军指挥官忠于郭锴铭,不但没有参与军事政变,还公然宣称李向志是“卖国贼”,空降兵也不会急着进军宜兰。为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岛内爱国官兵,项铤辉在最后关头调整了作战计划,命令空降部队以最快的速度向宜兰部署一支作战力量,稳住宜兰守军。
  因为叛军没有重点攻打宜兰,所以仅派了2个空降营过去。
  整个空运工作在天亮前完成,宜兰守军主动配合到达的共和国空降部队,并且为空降兵提供了必要的帮助。
  真正的空降作战行动在轰炸结束之后开始。
  阻止日军大举登陆台湾是一个目的,迅速击败叛军是另外一个目的。
  选择空降目的地的时候,项铤辉决定首先攻打基隆。原因很简单,基隆不但是台北外港,还是台湾海军的主要基地。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攻占基隆,除了让参与军事政变的台湾海军缴械投降,还能打开前往台北的门户。毕竟空运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大量重型装备需要用船只运送。只有占领基隆,才能让运输船队顺利到达台湾。
  6点过,第一批空降部队在基隆机场外围顺利着陆。
  叛军只进行了有限抵抗,随后主动收缩防线。天亮前后,第二批空降部队到达。调整好部署后,空降部队开始向机场推进。
  战斗进行得非常顺利,受到空中压制的叛军没对空降部队构成多少威胁。
  因为空军出动12架DY-14C电子战机,对台湾全岛进行了压制性电子干扰,与军情局合作的台湾社团在战争开始后切断了岛内通信线路,所以空降部队冲进基隆机场时,指挥叛军作战的李向志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战争是无情的,处于劣势的一方只能被动挨打。
  在战争开始后的前3个小时内,共和国天兵、空军与陆军均展示出了强大的打击能力与综合作战能力。
  这仅仅只是个开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