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1195

  当然,攻打一座有15万守军的“军事要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由此杜奇威判断,共和国陆军将集中兵力,争取在3天之内打下开城。
  这次,杜奇威又“猜”中了,因为在他乘坐的“专机”降落到华盛顿安德鲁斯空军基地之前,开城守军投降了。只是让杜奇威也感到万分震惊的是,依靠坚固防御阵地的15万韩军竟然没有坚持到24小时!
  不是韩军过于“脆弱”,就是共和国陆军十分强大。
  不管怎么样,杜奇威愿意相信后者。
  韦斯特伍德并不关心已经发生的事情,更加关心即将发生的事情。
  按照杜奇威的预测,共和国陆军打下开城之后,首先要做的是调整兵力,大概会动用2到3个军攻打汉城。在此之前,共和国陆军将进行至少12小时的火力准备(包括前期轰炸在内),然后发动立体进攻。
  至于韩军能够在汉城坚持多久,杜奇威没有做出推测。
  在他看来,共和国陆军的目的不仅仅是攻占汉城,还要歼灭韩军第3集团军,不然不会派遣快反773旅攻占天安,切断第3集团军与第5集团军的联系。
  如此一来,共和国陆军肯定会在攻打汉城的时候扫荡汉城南面的韩军据点。
  对韩军来说,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
  除非发生奇迹,不然韩军第3集团军将被全歼。
  见到杜奇威的时候,韦斯特伍德主要询问了东部战场上的情况,让杜奇威对即将上任的当选总统有点刮目相看,因为包括弗雷德里克在内的绝大部分美国军政要员都在关注西部战场上的战斗,不太重视东部战场上的情况。
  实际上,东部战场上的影响更加深远。
  总统肯“不耻下问”,杜奇威就“倾囊相授”。
  按照杜奇威的预测,第三次战役结束前,共和国陆军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将重点放在西部战场上,歼灭已经成军的韩军第5集团军,占领朝鲜半岛最富庶、也是人口最集中的汉江以南地区;要么把重点转向东部战场,集中兵力向南推进,打下浦项,以最快的速度攻占蔚山与釜山,切断韩军获得外来援助的唯一通道,尽快结束战争。
  共和国陆军会怎么打,除了共和国高层领袖对整场战争的深远考虑之外,还得由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也就是韩军的抵抗情况决定。
  有一点可以肯定,只要没有出现特殊情况,战争将在2月底或者3月初结束。
  不得不承认,杜奇威的预测非常准确。
  数十年后,裴承毅得知杜奇威做出了这些预测后,都不免暗自感叹,如果当初杜奇威有足够的兵力,共和国将在半岛战争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但不会赢得如此轻松,还有可能遭遇惨败!
  当时,共和国高层也在考虑该怎么打下去。
  打下开城之后,第三次战役获胜只是时间上的问题。按照共和国领袖的习惯,在有十足把握获得胜利的情况下开始制订下一次战役的总体方针。
  项铤辉与裴承毅都认为有必要在西部战场上继续打一次大规模战役,歼灭盘踞在清州的韩军第5集团军,打下大田,消除侧翼威胁,然后集中兵力向釜山进军。
  王元庆与顾卫民则认为没有必要继续把重点放在西部战场上,应该尽快集中兵力攻打釜山,力争以最快的速度结束半岛战争。至于后面的战斗,可以交给朝鲜国防军。
  如同以往一样,赵润东没有急着在重大问题上做出决策。
  这只害苦了项铤辉与裴承毅,因为在战役总方针没有确定的情况下,总参谋部与前线指挥部必须针对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提前制订作战计划。
  赵润东保持沉默不是没有理由,因为第三次战役还未结束,谁也说不准后面的局势。
第一百四十五章
较劲
  顺利攻占开城,攻打汉城提上“日程安排”。
  14日上午,裴承毅到达前线,与39军军长苏劲辉等人商讨下一阶段、即攻打汉城的作战行动。
  “汉城”并不是一座小城市。
  狭义上的“汉城”仅指人口大约540万、面积大约500平方千米的核心城区;广义上的“汉城”包括了周边的议政府、城南、古川里、永登浦、土堂里、乃至富川与水原,拥有2400万人口、面积2000余平方千米的“大汉城区”。
  需要占领的,正是广义上的“汉城”。
  在野战情况下,2000平方千米的战场不算广阔,甚至容纳不下39军这样的“超大建制军”。攻打1座2000平方千米的“城市”完全是另外一回事,如果采用传统战术,需要投入15到20万兵力!
  裴承毅赶往前线,首先解决的就是进攻战术。
  苏劲辉的做法让裴承毅有点惊讶,因为39军军长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把全军营及以上级别军官召集起来,集思广益,让大家出谋划策。
  考虑到后勤工作需要2天才能准备妥当,裴承毅把战术工作交给了苏劲辉。
  这一天,38军占领原州后,转向攻打东海与三踄。
  战场上最积极的是之前没有参加战斗的快反772旅。占领原州后,快反772旅快速南下,攻占了忠州、丹阳与玉洞里,包围了聚集在堤州的韩军第4集团军最后一股、也是兵力最多的一股步兵部队。
  14日傍晚,两个战场上部队都停了下来。
  后勤保障再次成为限制进攻速度的主要问题。
  夜间,在项铤辉的要求下,空军支援航空兵的100多架运输机全体出动,为东部战场上的作战部队空运物资。
  对大规模地面作战来说,空运只是杯水车薪。
  因为朝鲜半岛正值冬季,所以部队的物资消耗速度比夏季快得多。即便不作战,1个战斗旅1天都要消耗大约550吨物资,其中包括150吨用来取暖与做饭的燃料(虽然38军与77军的战车有大功率空调,电力供应不成问题,但是官兵既不能在战车里睡觉,也得吃上热饭)。如果执行作战任务,1个战斗旅1天至少得消耗作战物资2500吨,多出来的主要是弹药、战车零备件等“消耗类”物资。
  1架Y-14一次最多能够运送30吨物资,1架Y-15最多运送65吨。
  总共120架Y-14与60架Y-15,在夜间各飞行2个架次,只能向前线运送大约15000吨物资,最多满足6个战斗旅1天的作战需求。东部战场上总共有7个战斗旅,外加2个炮兵旅。因为执行支援任务的炮兵旅对弹药物资的需求比战斗旅高得多,所以15000吨作战物资最多供东部战场上的作战部队消耗半天!
  东部战场上的主要保障手段还是铁路与公路运输。
  因为东部战场上的铁路网络并不发达,铁路线仅延伸到江陵与原州,从江陵到原州的铁路还得经过韩军第6集团军控制下的铁岩里、以及仍然被韩军第4集团军控制的堤州,所以公路运输成为东部战场上最主要的后勤保障手段。
  陆军总共出动2500辆载重20吨的重型电动卡车(绝大部分由接受了简单培训的朝军驾驶),为每辆卡车配备2名司机与2名装卸人员;从元山到江陵750千米的公路线上,分别在濂城里、大津里与束草各设置车辆充电站,确保车队能在1天内跑一个来回,并且完成物资装卸工作。每50到100辆卡车编成1支车队,由42军的1到2个机步连护送。因为车队需要经过“占领区”,所以42军会在某些经常有“流寇”出现的路段设置据点,或者在车队经过的时候派遣侦察兵占领道路两侧的制高点。
  38军首先攻打江陵与原州,正是为了利用从江陵到原州的高速公路。
  如此一来,地面运输部队每天能为作战部队提供40000到50000吨作战物资。
  与东部战场上相比,西部战场上的情况“理想”得多。
  因为39军的陆航旅以最快的速度占领了仁川港,所以韩军没有来得及破坏港口基础设施,运输船只能够直接进港卸下物资。
  14日夜间,从大连出发的船队到达仁川。
  12艘货轮,数量不算太多,运送的物资量却非常惊人。除了1艘运载重型卡车与装甲车辆的滚装货轮与1艘运载液体货物的油轮之外,其余10艘运载弹药物资的货轮中,5艘是载重10万吨级的散装货轮,5艘是2400标准箱的集装箱货轮。
  仁川是汉城的“外港”,也是韩国仅次于釜山的第二大港口。
  一支船队就为39军送来了1500辆重型卡车、800辆装甲战车、15万吨油水物资、65万吨弹药、35万吨零备件、以及大约20万吨其他各类物资。虽然算上装卸货物的时间,船队往返1趟需要8天,但是其运输能力仍然远远超过了其他手段,12艘货轮的运输能力相当于10000辆20吨级载重卡车加上50列火车,或者1500架Y-14,或者700架Y-15。
  毋庸置疑,海运仍然是最佳运输手段。
  物资送到仁川,还需要转运给前线部队,这也是运送来1500辆载重卡车的原因。
  首先靠上码头的就是滚装货轮,卡车驶上码头之后,立即前往集装箱码头或者散货码头接运货物。与东部战场上的情况一样,卡车驾驶员仍然是接受了整编的朝军士兵,只有护送人员是从24军抽调来的官兵。
  后勤保障工作展开,另外一向重要的“后勤”工作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从14日上午开始,39军各战斗旅的工程兵开始修复被空军与海航炸毁的桥梁隧道,确保作战物资能够及时到达各作战部队。
  卡车不是坦克,必须在公路上行驶。
  重新架设桥梁算是最简单的工作,各野战部队都有工程桥或者机械桥梁组件,需要的时候可以在宽度不大于250米的河道上架设临时性桥梁。修复被炸断的桥面也很简单,把用高强度材料制成的预制桥面铺上去,再将两端固定好,就能供车辆通行。
  最麻烦的是修通隧道,幸亏半岛西部地区的隧道不是很多!
  遇到一些暂时无法修通的隧道,工程兵要么采取蛮办法,进行大规模爆破作业,用装上推土铲的坦克或者战车将泥沙碎石推开;要么“另辟蹊径”,在隧道旁开辟临时通道,用预制件铺设足以供卡车通行的路面。
  对工程兵来说,要的是时间,而不是美观。
  按照苏劲辉下达的命令,工程兵必须在15日凌晨之前抢通所有公路!
  在第一支满载物资的车队离开仁川的时候,通往各作战部队所在地的主要道路已经抢通,工程兵正在忙着抢通其他道路,提高道路交通效率。
  进入15日,除了三踄的战斗还在进行之外,战场上仍然没有太大的动静。
  苏劲辉与唐应龙没有急着出手,原因一样,两人都想在重新发动进攻后打出一个漂亮回合,结束第三次战役的作战行动。
  论野心,苏劲辉肯定超过了唐应龙。
  摆在38军面前的敌人只有堤州的15万韩军有点搞头,在三踄坚守的3万多韩军,以及蜷缩在文谷里的3个韩军步兵师根本不够38军塞牙缝。拥有所有有利条件,攻打堤州只是举手之劳。按照唐应龙的说法,准备充分之后,38军能在48到72小时之内歼灭韩军第4集团军的残余部队,完成作战任务。
  摆在39军面前的敌人强大得多。
  韩军第3集团军的规模本来就超过了第4集团军,主力部队有3个装甲师与8个步兵师,也比第4集团军多得多。虽然先后在富川、仁川与开城歼灭了大约23万韩军,但是龟缩在汉城的韩军仍然有30到35万,且3个装甲师都在汉城!
  39军准备进攻的时候,韩军也在加紧部署防御。
  仅仅只有6个战斗旅的39军有足够的能力打下汉城吗?
  别说其他人不相信,裴承毅都不太相信,不然不会在15日下午让27军与61军进入战备状态,准备支援39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