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3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4/1195


第四十九章
保留
  随着莱斯利结束对首尔的访问,连最“天真”的人都对东北亚局势不抱任何希望了。
  共和国与美国完全表明态度,在无法通过国际机构、或者国家间合作的方式解决日本核问题的情况下,两个最有能力、最有必要解决日本核问题的国家开始构筑新的战略防御体系,不会在日本核问题上单独发动军事行动。
  最“得意”的肯定是日本,最“紧张”的肯定是俄罗斯。
  27日,俄罗斯总统尤科夫在会见军队高层将领的时候明确提出,中国与美国采取“绥靖政策”,只能使地区与世界安全形势急剧恶化,所有国家都将成为受害者。随后,尤科夫要求俄军官兵做好战争准备。
  当天,俄罗斯驻华大使先后与黄国巍、庞兴龙进行会晤。
  28日,俄罗斯政府总理、外交部长与国防部长一同出访北京,与庞兴龙、黄国巍、顾卫民会晤后,俄罗斯总理以总统特使身份提出与共和国元首单独会晤的要求。晚上,赵润东在元首府接见了俄罗斯总理。
  俄罗斯没有把希望寄托在美国身上,而是准备与共和国携手。
  在日本核问题上,俄罗斯没有选择的余地。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俄罗斯也没有选择的余地。
  如果爆发半岛战争,俄罗斯最理想的选择是“旁观”。问题是,如果日本参加朝鲜半岛战争,且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就算日本的导弹技术非常先进,偏差不会太大,俄罗斯也将成为“受害者”。
  最重要的是,“北方四岛问题”很有可能使日本将矛头对准俄罗斯。
  美国不可能像援助韩国那样,对俄罗斯“慷慨解囊”。俄罗斯也不需要美国的军火,更不需要美国的军事援助。
  对俄罗斯来说,最好的结果是和平解决问题。
  可惜的是,俄罗斯在东北亚的发言权非常有限,既难以对日本产生影响,又没有足够的实力对日本构成威胁,更不可能单独对日本发动军事打击。
  俄罗斯总统的讲话“一针见血”。
  共和国与美国都以各自的国家利益为出发点,不但不愿意单独对日本采取军事行动,还想利用日本削弱对方,最终只能选择“绥靖政策”。
  不能因此说共和国与美国短视。
  大国博弈中,任何一方都是自私的,任何一方都把国家利益放在最高处。美苏冷战时,为了国家利益,美国与苏联同样置众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与不顾、置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于不顾。国家竞争中没有任何怜悯与博爱,有的只是国家与民族的利益。
  即便不考虑共和国与美国希望将祸害转嫁给对手的“赌博”心态,从现实出发,即便共和国或者美国单独对日本发动军事打击,结果也不会比“搁置”问题、等到数年后再以同样的方式解决日本核问题好。更重要的是,当时没有出现共和国与美国联手解决日本核问题的契机,两国合作的可能性为零。
  俄罗斯总统的话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却没有受到重视。
  11月3日,日本发射了一枚配备模拟核弹头的X-1型弹道导弹。
  虽然试射没有取得成功,弹头进入大气层的时候烧毁,没有溅落在目标海域,但是日本向拥有实质性的战略威慑能力迈出了很大一步。以日本的科技实力,再进行数次试射就能完全掌握弹头再入大气层技术。
  外界高度关注日本的导弹试射时,另外一件大事发生了。
  11月14日,日本进行了第四次地下核试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在11月2日进行),与前三次地下核试验不同,此次被引爆的是一枚强化裂变核装置!
  “强化裂变核装置”与原子弹的最大区别是在弹头中添加了锂化氘或者锂化氚,使爆炸当量提高数倍、甚至数十倍;与氢弹不同的是,爆炸产生的温度不足以引发核聚变,氘与氚没有进行真正的核聚变。
  对任何一个刚刚掌握了核武器技术的国家来说,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制造出“强化裂变核装置”算得上是非常巨大的进步了。更重要的是,这是制造热核武器的毕竟之路,为研制热核武器提供了技术支持。
  当天,赵润东召开了共和国高层领导紧急会议。
  做局势分析与情况报告的仍然是李存勋。
  “搜集到的数据表明,此次核试验的爆炸当量在5万吨TNT到7万吨TNT之间。”李存勋拿出了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已经在收集到的空气尘埃中检测出了重氢元素,证明是强化裂变核装置。”
  “也就是说,日本有可能在短期内制造出热核武器?”彭茂邦的神色最为严峻。
  “这种可能性并不大。”李存勋稍微停顿了一下,“虽然日本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积累研制核武器所需要的技术,大力发展与核武器有关的基础工业,但是核计划是在军政府上台之后才启动的。在此之前,日本没有重水反应堆,也没有建造重水工厂。从今年年初开始,我们的侦察卫星每个月对日本全境进行一次全面侦察,每天进行三次重点侦察,一直没有发现日本有建设重水工厂的迹象。”
  彭茂邦微微着了下眉头,没有打断李存勋的话。
  “当然,不排除日本秘密建设重水工厂的可能性。但是重水工厂占地范围广大,需要大量的电能供应。要想在短短数年之内完成建设工作,需要调动大批工程队伍,运送大量工程物资与设备。这些,不但不可能躲过我们的侦察卫星,也不可能瞒过我们的情报人员。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日本没有大规模生产重水的能力。”李存勋长出了口气,说道,“日本进行强化裂变核试验的重氢很有可能是通过实验室制造出来的,产量不会太大,存量更加稀少。也许,日本还会进行一次类似的核试验,但是在未来数年之内,日本制造出热核武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听到赵润东的话,李存勋点了点头,说道:“军情局一直在严密监视日本与核武器有关的行动,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发出警报。”
  “如果日本发展热核武器,我们就不能等下去了。”彭茂邦看了眼赵润东,说道,“我们不可能按照正常思维理解日本。原子弹的最大威力不会超过二十万吨,氢弹的威力也没有上限。当年,苏联在新地岛进行的当量为五千万吨TNT的热核试验,影响范围超过五百千米,波及范围超过了一千千米。如果日本掌握了生产热核武器的技术,并且生产出了热核武器,就算在日本本土西端爆炸,也能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造成影响。在战争不利的情况下,日本很有可能将热核装置埋设在海底,依靠核爆炸引发海啸。果真如此,我们将承受难以估量的损失,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彭茂邦的分析有点“极端”,但是没人反驳。
  如果日本是一个可以用常理理解的国家,就不会发生这么多“骇人听闻”的事情了。
  “既然军情局认为日本没有能力在短期内制造出热核武器,我们仍然按照原来的计划前进。”赵润东叹了口气,说道,“朝鲜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韩国也在美国的安抚下稳定了许多。让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俄罗斯成为了新的问题。”
  听到这话,参会人员都苦笑了起来。
  俄罗斯总理单独会见赵润东的时候,提出以高价从共和国购买电力激光器,或者生产技术。
  赵润东没有直接回绝,也没有答应。
  除了反导导弹之外,全世界只有共和国的电力激光器与美国的化学激光器具有拦截战略弹道导弹与核弹头的能力。虽然俄罗斯不是共和国的敌人,但算不上是共和国的盟友。严格地说,俄罗斯是共和国的潜在对手。别说以出售的方式向俄罗斯提供电力激光器,就算俄罗斯拿出对等的军事技术,共和国也不会与俄罗斯进行技术交易。原因很简单,俄罗斯很有可能用电力激光器武装起来的国家防御系统对付共和国。
  不能将共和国与美国的情报交易与俄罗斯的购买请求相提并论。
  没有美国的技术,共和国也能在5年之内完成研制工作。没有共和国提供的电力激光器,俄罗斯在10年、甚至20年之内都难以具备完善的国家战略防御能力。
  从国家利益出发,共和国没有任何理由帮助潜在对手。
  赵润东提出问题,讨论全面展开。
  彭茂邦多次向坐在末位的王元庆递眼神,希望王元庆能够发表一些观点。让他非常失望的是,王元庆一直没有发言,甚至没有做出与表态有关的表情。在这一点上,王元庆与纪佑国非常相似。
  讨论结束,政策也订了下来。
  除了不向俄罗斯提供电力激光器之外,通过协商的方式,在其他方面与俄罗斯进行对等军事合作。
  散会后,彭茂邦没有多留,还加快步伐,追上了最先离场的王元庆。
第五十章
醍醐灌顶
  返回宾馆的路上,彭茂邦与王元庆都没开口,像是在比拼耐心。
  到了王元庆下榻处,彭茂邦让警卫员留在了外面。
  “说实话,我最看不惯你们这种脾气。”彭茂邦的性子一向很急,“小王,你跟老纪几十年,别的没有学到,把他的坏毛病全都学会了。”
  “彭总,什么坏毛病?”
  “故作深沉,有话都不说。”
  王元庆呵呵一笑,把泡好的茶水放在了彭茂邦面前。“彭总,说不说,也得看形势,看说了有没有用。”
  彭茂邦的眉头跳了几下,拿出了香烟。
  “你没看出来,元首已经有主意了,我说了管什么用?”
  “有主意?”彭茂邦苦笑了一下,说道,“老赵这几年变了很多,很多时候都是独自做出决策,不像以往那样,与我们商讨。”
  王元庆淡淡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有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老纪能够多干五年,就没这些问题了。”
  “彭总,你应该理解纪老的想法。”王元庆叹了口气,不得不有所表示,“纪老不谋求连任,完全是为了国家着想。你认为他不关心国家大事?不说别的,这些年,纪老一直在为国家做事,只是非常低调。”
  彭茂邦迟疑了一下,说道:“为国家做事,怎么我不知道?”
  “参加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这不是为国家做事吗?”
  “这也算?对,这也算。问题是,以老纪的能力,摆明了大材小用!”
  “问题得分成两个方面看。”王元庆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你想想,一套完善的制度重要,还是一个英明的领袖重要?当然,在某些时候,一个英明的领袖确实很重要。但是从长远来看,一套完善的制度才是国家强大的基础。领袖不可能长生不老,没有任何人能够永远为国家与民族服务。不管是领袖,还是普通百姓,只是国家与民族在某一时期的一员。只有完善的、不断进步的制度才能长久保持下去,成为维护国家利益、推动民族进步的决定性动力。”
  “这与老纪有什么关系?”
  “非常大的关系。”王元庆拿起了香烟,“虽然纪老没有跟我谈过,但是他的意思我非常清楚。每位元首只能连任一届,他做到了,继任者就会以他为标准,从此逐步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国家领导人交接制度。虽然元首任期只是国家制度的很小一部分,但是是很重要、也很关键的一部分。”
  彭茂邦叹了口气,说道:“就算你说得有理,可是你的态度……”
  “我说过,关键是制度。”王元庆长出了口气,沉思一阵,说道,“彭总,我们改革改了几十年,知道最应该改的是什么吗?”
  彭茂邦微微皱了下眉头,示意王元庆继续说下去。
  “人治。”
  “什么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