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2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4/1195

  按照空军提交的计划,J-14的服役时间从2017年6月推迟到2017年12月,主要就是大量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导致定型阶段的设计修改量太大。
  由此可见,空军要的是足以与F-22A匹敌的先进战斗机,而不是“半吊子货”。
  与J-14一样,作为低端搭配的J-15战斗机的研制工作也非常艰难。
  因为只配备1台发动机,所以为J-15研制的“太行15”的推力必须比“太行14”提高25%,才能使J-15具有不输于三代半制空战斗机的机动性能。因为机体更小,所以为J-15开发的电子设备的集成度更高,研制难度更大。因为要作为航母载机使用,所以J-15的基础型号是2个,而不是一个;舰载机型号对防腐蚀、机身强度、起落架强度、作战半径、作战用途有更高的要求,研制难度也更大。
  与J-14相比,J-15采用的新技术更多。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新材料带来的影响。在最新的设计书中,J-15的主承力部件由高强度合金制成,机翼主结构由复合材料制造,机翼与机身蒙皮由高分子复合材料一次性塑造成型;火控雷达采用了2016年底才定型的“HY16”型主动相控阵多功能雷达,集成度比J-14的“HY14”高出50%,在体积减少1/3的情况下,各项性能均超过了“HY14”。
  从2010年项目启动,到2016年底,空军为J-15投入了376亿元研究经费,仅基础研究费用就超过210亿元!虽然比起F-35,J-15的研制经费算不了什么,但是对并不富裕的共和国空军来说,这不是一笔小钱。
  万幸的是,J-14的很多研究成果都能用在J-15上。
  除了共和国空军投入巨额研究经费外,参与研制工作的巴基斯坦也投入了数十亿元经费。
  按照空军的“远期规划”,J-15服役之后,将在10年之内陆续取代J-7、J-8、J-10与Q-5系列战斗机,成为共和国空军的主力中型战斗机。海航也准备用J-15取代J-7、J-8、J-10与Q-5,并且将J-15定为标准航母载机。算上巴基斯坦承诺采购的150架,J-15的产量肯定在2200架以上。如果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有所收获,J-15的产量不会低于2500架,或许能超过3000架,成为产量仅次于F-35的第四代战斗机。
  只是,最先服役的不是空军型J-15,而是海军舰载型J-15。
  “共和国”号航母下水时,让J-10B与J-13B通场飞行,只是给那些受邀参加仪式的外国武官做做样子。只要J-15在2017年底首飞,就能在2018年中期上舰。此时,“共和国”号刚好完成服役前的海试工作。
  除了战斗机,其他机型的换代工作也已展开。
  下一代预警机与加油机的载机都是正在研制的“Y-14”全电动大型运输机,而Y-14又与上飞的大型干线客机有直接关系。
  全电动大型运输机的关键技术是“复合蓄电池整形技术”。
  与海军、陆军装备不同,飞机上的空间更加宝贵,对重量的限制更加严格。研制J-14的时候,为了鼓励设计人员尽量减轻重量,空军抛出了“每减轻1千克奖励1个月薪水”的诱饵,结果让J-14的空重减轻了足足144千克!
  显然,“龙翔电池”不能像装在战舰上那样,随意装在飞机上。
  按照上飞提出的设计方案,必须将复合蓄电池整合到飞机的机翼与尾翼中,尽量利用飞机上的“无效空间”,避免侵占机舱内的“有效空间”。为了减轻重量,必须将复合蓄电池与承力结构整合。
  因为Y-14属于军用运输机,可以使用“龙翔电池”,所以研制难度稍微低一点。
  2016年底,第一架Y-14的原形机(也是唯一的原形机)首飞,在随后的试飞中创出了最大飞行高度12740米,最大飞行速度970千米/小时、最小飞行速度210千米/小时,最大载重65吨,最大载重航程4500千米、载重20吨时航程7500千米、空载航程10500千米的飞行成绩。
  各项数据均达到了空军提出的要求。
  与海军面临的问题一样,Y-14要想量产,必须解决成本问题。
  原形机只制造了一架,就是因为配备的34吨“龙翔电池”使其造价高达75亿元。别说共和国空军,恐怕连美国空军都无力购买比金子还贵的运输机。
  复合蓄电池的产量与价格还对民航造成了负面影响。
  因为“龙翔电池”的产量一直上不去,所以纪佑国一直没有批准将4级复合蓄电池(从1级开始,每提高一级储能率提高3600千焦/千克。出能率为28800/千焦/千克的“龙翔电池”为8级复合蓄电池)投放民用市场,用在电动汽车上的为2级复合蓄电池,用在高端民用产品上的为3级复合蓄电池,只有部分外贸军品采用了4级复合蓄电池。
  虽然物理实验中心已经开发出了12级复合蓄电池,但是产量比性能更加重要。
  按照上飞的设计方案,在优化气动设计、采用民用标准的情况下,制造航程超过10000千米、载客超过300人、载重超过70吨的全电动大型干线飞机只需要6级复合蓄电池。问题是,6级复合蓄电池的价格也不便宜。
  毋庸置疑,全电动支线客机与干线客机将对航空市场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已经完成设计,正在制造第一架原形机的支线客机就给国际航空制造业与国际航空运输业带来了12级地震。
  按照上飞公布的数据,CZ-01型支线客机的吨千米运营费用仅仅只有0.07元。按照40吨、2500千米计算,一趟的飞行成本只有7000元(约和1400美元),仅为B-737-800型支线客机的35%,A-320-600型支线客机的33%。按照150座,满座率80%计算,单程票价完全能够降低到100元以下!
  虽然上飞开出的CZ-01基本型的单价高达8.7亿元,是B-737-800的1.6倍、A-320-600的1.7倍,但是对世界各国的航空公司来说,CZ-01型支线客机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航空公司考虑的不仅仅是采购价格,更重视营运费用与维护费用。
  在采用全电动推进的情况下,CZ-01不但在营运费用方面远低于竞争对手,维护费用也只有竞争对手的30%左右。
  按照一架支线客机飞行25年,总飞行时间80000小时计算,CZ-01的全寿开支仅为竞争对手的40%。
  对遭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航空公司来说,CZ-01简直成了“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正是如此,定型之前,CZ-01的正式订单与意向订单超过了2000架!
  用波音公司总裁的话来说,CZ-01的出现,将使波音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上飞提交给中央政府的报告中明确提到,如果能够提高复合蓄电池的产量,在CZ-01上使用6级复合蓄电池,性能将提高至少20%,即便将售价提高25%,性价比也超过了所有竞争对手。
  国务院相关部门也提交了一份报告。
  如果能够使6级与8级复合蓄电池产量提高1倍,使12级复合蓄电池量产,制造的全电动大型干线客机将在国际市场上拥有无与伦比的竞争力。只要美国与欧洲无法在10年之内研制出足以与6级复合蓄电池媲美的相关产品,波音与空客必将破产。
  问题是,提高电池产量有这么容易吗?
第十八章
钢铁雄心
  不论规模还是野心,陆军的装备更新计划均超过海军与空军。
  与复合蓄电池首先在汽车上得到应用一样,“龙翔电池”问世后首先被陆军“相中”。早在2013年,陆军就制造了第一辆电动坦克。结果可想而知,这辆用Z99Ⅱ改进而来的全电动坦克的造价高达27亿元,差点让陆军后勤装备部“破产”。
  高昂的造价让陆军选择了与海军一样的方法:先进行试验。
  被命名为“雷虎”的全电动坦克没有装备作战部队,也没有装备总参谋部下属的试验部队,而是提供给了陆军后勤装备部。
  随后几年间,“雷虎”数次“变身”。
  完成电动坦克的基础性能试验之后,工程师将“雷虎”大卸八块,在仅保留底盘与动力推进系统的情况下,改造出了“雷豹”全电动步兵战车。完成相关测试后,由将其改造成“雷象”全电动自行榴弹炮与“雷犀”全电动自行火箭炮。
  通过长达3年的测试,陆军对全电动装备做了总结。
  在后勤装备部提交的总结报告中,最先提到的不是全电动装备的优越性能,而是全电动装备对陆军后勤保障系统全新要求。
  与空军、海军不同,陆军装备对后勤保障的要求更高。
  空军战机与海军战舰的主要动力来源仍然是使用矿物燃料的内燃机与外燃机(涡轮发动机),即便是“剑鱼”号潜艇,也不用考虑在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补充电能。即便是配备了电动涡轮加速器的战机,也能在完成作战任务后回到基地补充电能。陆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管是坦克、还是步兵战车、自行火炮,都不能在完成作战任务后丢下阵地,返回后方营地补充电能。
  陆军要想全面换装全电动装备,首先就得解决战地“充电”问题。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小型聚变反应堆。
  与海军相比,陆军对聚变反应堆小型化的要求更高,至少能用运载机动式战略弹道导弹的重型卡车运输,最好做到能用Y-14之类的战术运输机空运。也就是说,聚变反应堆的总重量必须控制在70吨以下,最好控制在50吨以下。
  为什么不考虑其他办法?
  用内燃机或者外燃机发电,必须解决燃油运输问题,使电动装备的意义荡然无存;向前线部署裂变反应堆的风险太大,如果战损,相当于在自己后方扔了一枚原子弹;只有聚变反应堆的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才能达到作战要求。
  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到2017年初,连用于航母的聚变反应堆都没研制成功,更何况装到载重卡车上的聚变反应堆?
  解决不了这个问题,陆军就没有必要全面推广电动装备。
  彭茂邦压下了全面发展电动装备的计划,将更多的经费投入到基础研究之中。与海军联合开发小型聚变反应堆,与空军联合开发高性能军用计算机,为物理实验中心提供数百亿研究经费,全面参与“国家战略防御计划”的相关工作。
  总参谋长并没放弃全面推广电动武器,只是采取了“曲线救国”政策。
  在彭茂邦的亲自推动下,陆军在新概念武器研究上走得最快,也走得最远。
  早在2014年,“雷虎”变身为“雷豹”之后,纪佑国还没批准第二阶段研究项目的时候,彭茂邦就亲自撰写了一份名为《展望未来陆军》的发展报告。严格说,这份报告是由总参谋部专门搞技术的高级参谋撰写的,只是署名时把彭茂邦的名字放到了最前面。
  在这份报告中,未来陆军与现代陆军完全不同。
  主战坦克的重量将从50到70吨降低到20吨以内,配备强劲的电力驱动设备,采用高强度合金装甲与电磁炮,具备主动与被动防御能力,是未来军事网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结点。
  该报告面世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将里面提到的“未来武器”当作“科幻作品”。
  仅仅过了3年,很多“未来武器”所必须的新技术与新材料就陆续面世。
  高强度合金能使未来坦克具有无与伦比的防御能力,电磁炮将赋予未来坦克强大的毁伤能力,军事网络化将使未来坦克成为了理想的作战平台。
  除掉供电系统之外,关键还是一个:复合蓄电池的价格。
  与海空军相比,陆军更重视“价格”。
  纪佑国上台之后,军费一直向海军与空军倾斜,陆军所占比例年年降低。到2015年时,陆军在国防预算分到的份额仅仅只有42%,虽然仍是三军“老大”,但是除去人员津贴与装备维护费用之后,能够用于采购新装备的费用却是三军中最少的。
  与海空军相比,陆军的装备规模又是最大的。
  2015年底,在申请2016年军费的时候,陆军提交了一份报告。
  按照军事改革的长远规划,未来中国陆军至少需要2500辆主战坦克、3700辆步兵战车、2700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4400辆轮式装甲车与21000辆中小型军车。如果每辆主战坦克配备1200千克“龙翔电池”、步兵战车950千克、自行火炮与火箭炮1100千克、轮式装甲车700千克、中小型军车550千克,总共需要25515吨“龙翔电池”。
  2015年,“龙翔电池”的总产量为780吨。即便不在其他地方使用“龙翔电池”,也需要33年才能让陆军完成换装计划!以实际情况计算,即便在某些次要装备上使用6级、甚至4级复合蓄电池,陆军也需要近30年的时间才能换掉所有老式装备。
  30年之后,陆军已经开始第二次更新换代了。
  以实际情况,别说为陆军全面换装,就算“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优先照顾陆军航空兵,“龙翔电池”的产量也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当时,“飞鹰”是陆军航空兵唯一的全电动直升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