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22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3/1195

第十六章
海军革命
  因为物理实验中心的很多区域不向“游客”开放,所以纪佑国当天就返回了北京。
  接下来三天,纪佑国把时间都花在了潘云生送来的绝密资料上。
  新技术对军事现代化建设的影响最为巨大。
  陆海空三军中,获益最多的不是公认世界第一的共和国陆军,而是共和国国防力量中最弱小、最需要支持的海军。
  海军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刚刚下水的“共和国”号航母。
  确定建造中型航母之后,共和国一度计划建造3艘,甚至为后2艘取好了名字,分别为“华夏”号与“炎黄”号。
  新技术问世后,纪佑国力排众议,决定只建造“共和国”号,同时设计第二级航母。
  取消后2艘的建造计划,主要就是“共和国”级航母的设计在2011年前完成,没有广泛采用在2011年之后出现的新技术,如果对后2艘进行全面改进,工作量非常巨大,还不如重新设计一级新航母。
  “共和国”号采用的最重要的新技术就是电磁弹射器。
  到2013年,共和国已经在蒸汽弹射器上投入了近20亿元的研制费用。复合蓄电池问世,解决了电磁弹射器的电能储备问题。纪佑国在这个时候根据海军司令英常徽上将提交的报告做了一个既大胆、又正确的决定:蒸汽弹射器的研制工作暂时终止,将所有前期科研成果移交给刚刚成立的“电磁弹射器项目组”,增加研制经费,力争在3年内攻克与电磁弹射器有关的重点科目,在航母下水前完成电磁弹射器的研制工作。
  根据这一决定,“共和国”号没有采用跃飞甲板。
  虽然电磁弹射器的研制进度比纪佑国最初制订的计划的晚了一些,但是赶上了航母的建造进度,完全能在航母建成前研制成功。
  最先提出加快新航母设计速度的也是英常徽上将。
  虽然采用电磁弹射器之后,“共和国”号的作战能力超过了英国海军的“伊丽莎白女王”号与法国海军的“戴高乐”号航母,比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航母强大一倍以上,但是受到排水量的限制,总体作战能力只有“尼米兹”级航母的一半。
  从近期看,“共和国”号足以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
  问题是,航母不是一般的武器装备,不但建造费用具各类武器之首,全寿命服役时间在40年以上,很多国家的航母甚至服役了60年。
  40年之后,“共和国”号还能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40年,20年之后“共和国”号就必将落伍。
  2014年,英常徽在提交给纪佑国的《海军远景发展规划报告》中明确提到,共和国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建造排水量在7万吨以上,载机数量超过75架的大型攻击航母。
  这份报告让英常徽成为了“共和国的马汉”。
  纪佑国在同年批准了新式航母的前期研究与设计工作,只是没有批准建造计划。
  虽然通过分析从俄罗斯购买的“瓦良格”号,设计与建造“共和国”号,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航母设计经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共和国既没有需要,也没有能力建造大型攻击航母。
  直到2015年底,第四次印巴战争结束之后,纪佑国才批准为建造大型航母做准备。
  这次,发挥关键作用的仍然是英常徽。
  远征印度洋的特混舰队在实战中暴露出太多的问题,原因无二,没有航母——特别是能够确保制空权的大型航母——特混舰队的作战行动受到严重影响。
  当时,特混舰队一直在岸基战斗机的掩护范围内活动,无法深入远海。
  对付印度西部舰队的战斗中,担任主攻任务的海军航空兵的重型战斗机不得不飞行数千千米,前后三次空中加油,仅动员的加油机就有12架之多,对同时展开的空中打击行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为主要制海力量的特混舰队不但没有成为主攻力量,还扮演了“被保护者”的角色。
  如果有一艘攻击航母,结果将完全不同。
  对付印度海军尚且如此,对付更强大的敌人,结果会怎么样?
  这份由英常徽牵头,由海军上百名在役与退役将领联合发起,名为《共和国未来海军》的报告直接催生了共和国的第二级航母,也是共和国第一级大型攻击航母。
  纪佑国在此时批准大型攻击航母的研制工作,也不仅仅因为一份军方的报告。
  从国力上讲,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结束,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共和国经济再次步入快车道,有足够的国力支持建造大型攻击航母。
  从技术上讲,随着第二期研究展开,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与新设备将陆续投入使用。
  从国际环境讲,第四次印巴战争拉开了共和国参与国际争端的帷幕。从此开始,共和国将逐步解决与周边各国的边境划分与领土纠纷问题,在国际舞台上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展开竞争。
  从政治上讲,在“共和国”号服役前,共和国是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唯一没有航母的国家。国力不及共和国三分之一的俄罗斯都在21世纪初提出,在20年之内分别为太平洋舰队与北方舰队建造3艘大型攻击航母。英国计划建造三艘大中型航母,即“伊丽莎白女王”号、“威尔士亲王”号与“安森公爵”号。法国批准了PA2与PA3两艘航母的建造计划。美国在建造了CVN78之后,先后批准了CVN79与CVN80的建造计划。共和国作为得到公认的世界强国,建造大型攻击航母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支强大的海军既是解决争端的重要力量,又是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必要筹码。
  在潘云生提供的资料中,被命名为“中华”级的大型攻击航母计划建造3艘,标准排水量超过75000吨、满载排水量超过85000吨,标准载机数量75架、最大载机数量90架,动力系统为聚变核反应堆,全电动推进。
  关键技术是作为动力的聚变核反应堆。
  第一座商用聚变核电站的运行测试还未结束,要让聚变核反应堆上舰,关键就是小型化技术。
  按照军情局提供的资料,第一座舰用聚变反应堆将在2018年之前研制成功。
  因为航母的建造周期较长,所以“中华”级航母的开工时间订在2017年年底。
  除了应用到航母上,聚变核反应堆还能应用到潜艇上。
  相对而言,海军司令英常徽对潜艇的重视程度远不如水面战舰。
  “剑鱼”号性能出众,却因为造价过于昂贵,只建造了一艘。直到2015年底,海军才批准了3艘第二代全电动潜艇的建造计划。
  要想解决造价问题,还得在聚变核反应堆的小型化工作上下功夫。
  只有装备了聚变核反应堆的潜艇才真正具备“无限潜航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剑鱼”号的性能缺陷。
  按照海军规划,配备聚变核反应堆的“核潜艇”将与“中华”级航母同时开工。
  除了航母与潜艇,海军其他水面舰艇也是新技术的“受益者”。
  第一艘“柴电混合推进”型多用途驱逐舰已经开工建造。主动力为4台大型柴油机,主推进器为2台超导电动泵喷射器,最大速度超过45节。海军还计划在该型驱逐舰上装备电磁炮,使其具备强大的对地打击能力。
  第一艘防空巡洋舰已经完成设计工作,即将开工建造。作为未来航母战斗群的核心力量,该级巡洋舰的主要任务就是舰队防空,除了配备第三代相控阵对空搜索/跟踪雷达之外,还配备了120枚射程超过250千米的区域防空导弹。
  全电动反潜护卫舰的论证工作即将结束,如果采购价格在承受范围之内,海军将采购至少12艘。全电动推进减少了护卫舰上的噪音源,使护卫舰的自噪音水平降到更低,能够更有效的发现与攻击海面下的潜艇,作战能力比普通反潜护卫舰提高至少50%。
  “海军革命”的关键技术不是正在研制的电磁炮,而是“龙翔电池”的量产工艺。
  所谓的“龙翔电池”,实际上是从量产的复合蓄电池中挑选出来的“佼佼者”。两者产出比例一直在1/1000以下。如果不能提高“龙翔电池”的成品率,就无法提高产量、降低价格。“剑鱼”号潜艇与“飞鹰”号直升机的价格高得离谱,“龙翔电池”的“贡献”最大。海军要想进入“全电动时代”,解决“龙翔电池”的量产工艺尤为关键。
  海军建设是一件任重道远的艰巨工作。
  如果国力强盛,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陆军只需要10年,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却需要至少50年。
  共和国海军要想成为世界一流海军,不是建造几艘航母、几艘潜艇、几艘巡洋舰那么简单的事情。只有全国军民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将海洋利益放到国家利益的首位,共和国才有希望成为世界海军强国。
  不管是率领中华民族走上复兴之路的纪佑国、还是为共和国海军奋斗了数十年的英常徽、乃至所有关心与支持共和国海军的万千军民,他们只是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为共和国迈向远洋打下基础。
  共和国海军成为世界一流海军的那一天,就是共和国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日子!
第十七章
民族之翼
  与海军相比,共和国空军(包括海航)从“科技革命”中得到的好处就微不足道了。
  到中日东海战争结束时,共和国空军的进步主要依靠早期技术积累,与物理实验中心的研究成果没有太大的关系。
  当时,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应用在“太行”系列发动机上的电动涡轮加速器。
  由“龙翔电池”与超导电动机结合而成的电动涡轮加速器又被称为“电动涡轮增压器”,主要用来增加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空气流量,相当于为涡轮风扇发动机增加了一级低压涡轮,达到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在不增加油耗的情况下提高发动机的推力的目的。
  电动涡轮加速器催生了J-10B、J-11B与J-13B。
  一直以来,“动力”是限制共和国空军战斗力的最大障碍。
  21世纪初,共和国空军的主要“动力”还来自俄罗斯。当初,因为在出售给巴基斯坦的FC-1型战斗机上采用了俄罗斯生产的RD-33发动机,导致出口一度受阻。受此次事件影响,共和国加大了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投入。
  在AL-31F的基础上,共和国研制出了具有全部知识产权的“太行10”发动机。
  结合了电动涡轮加速器的“太行”发动机总共有2款型号,即“太行10-1”与“太行10-2”。其中,“太行10-1”是J-10B、J-11与J-13的标准配备,“太行10-2”是J-11B与J-13B的标准配备。
  共和国空军在第四次印巴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在东海战争中力克强敌,配备“太行”系列发动机的三种战斗机当居首功。
  真正“享受”到物理实验中心研究成果的还是共和国的第四代战斗机。
  J-14原形机能在东海战争中斩落日本空中自卫队的大型预警机,扭转被动局面,与“主动电磁干扰装置”不无关系。
  可以说,J-14的研制过程就是一部共和国空军“补短”的教案。
  研制项目启动时,因为空军的要求非常高,技术储备又非常薄弱,所以导致研制工作数次暂停,甚至差点被迫下马。
  直到2014年,“太行14”的研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J-14的研制工作才步入正轨。
  随后,物理实验中心第二阶段研究工作展开,高分子复合材料列入主要研究课题,J-14的研制工作才开始加速。
  2016年初首飞的时候,J-14原形机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3/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