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5/1195

  以当时的情况,只要驶向雅浦群岛的确实是第一主力舰队,而不是某支冒充第一主力舰队的船队,基本上可以肯定,共和国海军并未打算伏击第51舰队,而是想在挑选好的战场上与美军决战,即以正当手段夺得绝对制海权。
  这有可能吗?
  可以说,这个问题让美国海军与美国高层头痛不已。
  为了证明找到的确实是第一主力舰队,美国海军不但损失了20多架大型侦察机,还在5月8日天亮前命令所有在该海域活动的攻击潜艇不惜一切代价攻击正在南下的共和国海军舰队,因此导致至少3艘美军潜艇在当天晚上的战斗中被击沉,另外还有至少2艘美军潜艇在伏击之后没有能够逃出共和国海军反潜巡逻机的攻击,在5月9日上午葬身大海。也就是说,为了证明第一主力舰队的身份,美国海军付出了5艘攻击潜艇的惨重代价。这还是其次的,在接下来的2天中,美国海军又损失了4艘潜艇,并且在让侦察机搜索攻击潜艇战沉海域的时候,丢掉了大约30架大型侦察机与近50架大型海上飞机。当然,这些损失也不是没有意义的,至少到5月11日的时候,美国海军基本上断定在雅浦群岛北面大约600千米处活动的就是第一主力舰队,而且之前在琉球群岛东南方向上待命的“海南岛”号海上基地与在马里亚纳群岛西北海域待命的“台湾岛”号海上基地都在11日天亮之前完成转移,到达第一主力舰队北面大约1000千米处,并且轮番出动制空战斗机,为第一主力舰队提供防空掩护,驱逐附近的美军侦察机。
  当然,在此之前,包括杜奇威在内的美国高层都坐卧不安。
  这也可以理解,在明明有机会伏击第51舰队的大好局面下,共和国舰队却选择了更加保守、而且很有可能付出更大代价的战术,没有问题才是怪事。
  实际上,即便到了11日,即美国海军已经肯定了第一主力舰队的身份,而且确定在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域没有共和国舰队,在第51舰队附近1000千米的范围之内,甚至没有排水量在10000吨以上的他国船只,杜奇威仍然有点不敢相信,觉得海军的保证没有太高的可信度,在雅浦群岛北面活动的只是一支伪装成第一主力舰队的快速运输队,真正的第一主力舰队早就逃出了监视范围。当然,杜奇威也没有完全怀疑海军的报告,只是觉得第一主力舰队没有去偷袭第51舰队,不等于不会偷袭别的目标,比如第51舰队的老巢、美国在太平洋中部最为重要的海军基地:珍珠港。
  根据没有得到证实的消息,在11日傍晚的时候,也就是第一主力舰队从那霸出发,经大隅海峡,沿日本列岛东部海域向东北方向航行,然后在千岛群岛东面折向东南,以全速航行到达珍珠港西北大约1500千米处的时候,杜奇威亲自联系了珍珠港的港口司令部,让太平洋战区司令拉响了战斗警报,并且让所有部队进入最高戒备状态。杜奇威并不担心共和国陆战队跳过马里亚纳群岛,直接攻打珍珠港,毕竟共和国陆战队的主力部队、以及运送陆战队作战的两栖舰队与运送作战物资的船队都在美军与情报机构的监视之中,共和国海军不可能凭借一支舰队占领珍珠港,但是杜奇威必须提防共和国海军偷袭珍珠港。即便当时港内没有战舰,更没有整支太平洋舰队,可是珍珠港是美国在太平洋中部的主要中转站,如果被摧毁的话,美军向马里亚纳群岛与澳大利亚运送物资与部队的效率将降低好几成,从而使美军在前线遭到惨败。要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中,珍珠港被偷袭之后,美军一口气退到了中途岛与瓜达尔卡纳尔岛,最终在用一次很有可能葬送美国海军的冒险、以及一次极端血腥的两栖战役才扭转了战局。如果美军再次遭受如此惨败,恐怕会一口气退到太平洋东岸!
  事实证明,杜奇威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共和国海军选择了保守战术,确实是有问题,只不过不是找到了美军的破绽、或者说抓住了美军的破绽,而是来自共和国海军本身,也是来自共和国本身。
  前面提到过,共和国海军希望在这场海战之后,以不战的方式制服菲律宾。
  虽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裴承毅以直接下达命令或者安排任务的方式,将这一想法告诉过海军事务顾问,但是谁都知道,华剑锋是少数几个能够与裴承毅合作,而且对裴承毅非常佩服的将军,也是最了解裴承毅军事战略思想的将军之一。更重要的是,华剑锋算得上是共和国海军史上最有政治头脑的海军司令。可以说,在林啸雷之后,如果没有这位来自潜艇部队,并且参与了自纪佑国执政时期以来,共和国海军绝大部分作战行动的海军司令,共和国海军肯定不会有后来的发展,甚至有可能在裴承毅当上国家副元首之前没落。总而言之,华剑锋不但有值得任何人尊重与敬佩的军事才能,还拥有非常高的政治觉悟,特别擅长领会国家领导人的意图。
  如此一来,在部署作战行动的时候,华剑锋肯定会考虑到这个“最高要求”。
  更重要的是,第一主力舰队的司令官张雪峰不但来自潜艇部队,而且在当潜艇兵的时候就对华剑锋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便在他当上舰队司令的时候,华剑锋已经脱下军装,以退役上将的身份出任元首的顾问,张雪峰也不会与华剑锋对着干。
  由此可见,当时给第一主力舰队制订作战计划的,应该是华剑锋,而不是张雪峰。
  不可否认,作为来自潜艇部队的将军,华剑锋天生就具有冒险精神,可是作为共和国海军史上最成功的潜艇艇长(实际上华剑锋保持的绝大部分潜艇作战纪录已经被刘海锋等人打破了)之一,华剑锋能够活着成为将军(像华剑锋那样,执行过数十次作战任务,取得了那么大的战果,还活着的潜艇艇长确实寥寥无几),并且成为海军司令,足以证明他是一个绝对不会轻易冒险的军人。事实上,即便在当潜艇艇长的时候,华剑锋也从来不会做没有把握的冒险。
  以当时的战局来看,让第一主力舰队到马里亚纳群岛以东海域去伏击第51舰队,确实是毫无把握的冒险。
  首先是如何赶过去的问题。第51舰队是美国海军的希望,为了保护这支舰队,美国海军不但动用了2座海上基地与近2000架作战飞机,还在2058年12月底之前调动了数十艘攻击潜艇,并且在马里亚纳群岛到中途岛的广阔海域上组建了一条随时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的潜艇警戒线(按照美国海军的计划,在潜艇产量跟上去之后,还将把这条警戒线向北延伸到阿留申群岛,让共和国舰队没有偷袭珍珠港与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机会)。虽然在第一主力舰队离开那霸的时候,这条潜艇警戒线还非常简陋,但是美国海军肯定会根据第51舰队的航行情况、以及侦察部队搜集到的战场信息来调整潜艇警戒线的密度,因此第一主力舰队在东进的时候肯定存在暴露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在伏击了第51舰队之后,第一主力舰队如何安全撤退?
  可以说,这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海军的海上基地无法跟随第一主力舰队活动,在航母战斗群暂时丧失作战能力的情况下,第一主力舰队单独东进,意味着主动脱离航空兵的保护。更加重要的是,战舰的航行速度肯定比不上战机的飞行速度,而且美军会全程关注第51舰队的活动情况,在沿途部署接应力量。也就是说,在第51舰队遭到伏击之后,美军的打击力量就会倾巢而出。对第一主力舰队来说,就算能够赶在美军航空兵到达之前歼灭第51舰队,并且利用强大的自卫能力抵抗打击,在美军的全力围剿之下,逃出生天的可能性的微乎其微,全身而退的概率更是无限接近于零。
  客观估计,只要在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掩护之外遭到美军航空兵的打击,第一主力舰队全军覆没的概率不会低于八成。
  如此高的战损比例,基本上就是拿第一主力舰队去交换第51舰队了。
  不管怎么看,这都是绝对不划算的买卖。
  要知道,在西太平洋战场上,更加安于现状的肯定是美国海军,因此美国海军也就更加乐意打这种消耗性的海战。
  再说了,这也完全违背了裴承毅的战略准则,即发起这场决战的最高目的。
  如果考虑到一些战术上的细节问题,伏击第51舰队更是没有半点可行性。暂且不说伏击战该怎么打,以及该怎么撤退,仅仅以如何打响伏击战、即如何确保第一主力舰队能够伏击第51舰队,而不是伏击的一支诱饵舰队,就是一个天大的问题。就算再理想一点,即美国海军不会安排诱饵舰队,毕竟第51舰队的诱惑力已经足够大了,第一主力舰队在没有航空兵支援的情况下,在马里亚纳群岛东面的浩瀚大海上找到第51舰队,并且及时将其拦截下来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到这个时候,因为第一主力舰队回撤至少需要好几天,所以美国海军很有可能利用第51舰队提供的强大打击能力,在共和国海军做出调整之前,支持陆战队打上塞班岛,扭转不利战局,而共和国海军别说南下攻打提尼安岛与关岛,就算要想扳回局面,也得付出巨大代价。
  由此可见,华剑锋有足够的理由让第一主力舰队直接南下。
  事实上,是否偷袭第51舰队关系到的不是共和国海军有没有抓住机会,而是海军的基本战术思想。
  不可否认,出其不意在任何战场上都是可行战术,但是在冒险上,海军与陆军的差别就非常明显了。众所周知,海军受漫长建设周期影响与特殊交战手段影响,是典型的战略军种,即海军更加倡导海上决战,而且海上决战对战争的最终结果有着决定性意义。陆军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即便是规模宏大的战略进攻行动,而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不见得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可以说,这两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有典型战例,前者就是太平洋战场上的中途岛海战,后者则是苏德战场上,斯大林格勒会战之前德军的战略进攻行动。要理解得更透彻一点,就得将这两者的主要因素交换着看。比如说,如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场上,日本海军能够像德军在“巴巴罗萨”中那样,一次又一次的歼灭美国海军的主力舰队,美国别说在中途岛海战中翻盘,能不能守住夏威夷群岛都是个严重的问题。
  由此可见,海军实际上是一支不应该过分冒险的军队,也是不推崇冒险的军队。
  众观历史,几乎所有经典海战都是稳打稳扎的一方取胜,而冒险的一方战败。即便有中途岛海战这样的“相反”战例,可是在考虑到美军的情报优势,特别是掌握了日本联合舰队的战役目的对作战行动产生的影响,完全有理由相信,美军不是在冒险,真正在冒险的反而是对美军的情况一无所知的日本海军。
  很明显,海军的基本战术思想就是避免冒险,打有把握的仗。
  从这个角度出发,更能明白,华剑锋恐怕连伏击第51舰队都没有考虑过。这同样也能说明,更渴望取胜的不是共和国海军,而是美国海军,不然的话,那些精通海战战术的美军将领也不会在如此简单的问题上犯糊涂了。这也很好理解,如果美国海军再次战败,哪怕只是与共和国海军打成平手,共和国陆战队也会借助塞班岛,首先攻打提尼安岛,而美军却没有多少守住提尼安岛的资本。
  当然,也不能说共和国海军不想取胜。
  可以说,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海军也非常希望获得一场胜利。只不过,共和国海军可以接受有代价的胜利。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可以为了胜利而付出一些代价,而不是一定要大获全胜。不管怎么说,陆战队花了几个月,已经将塞班岛打造成了军事要塞,不但可以成为进攻提尼安岛与关岛的跳板,还能在没有支持的情况下坚守几个月。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就是奔着制海权去的。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海军自然希望第一主力舰队去偷袭第51舰队。
  虽然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美国海军曾经计划利用第51舰队引诱第一主力舰队前往马里亚纳群岛东部海域决战的资料(根据一些美国海军与政府的行政管理人员回忆,在战争结束之前,美国当局就销毁了所有相关档案),但是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美国海军肯定有类似的作战计划,甚至做过相关部署。比如在2058年底,美国海军就以向前线转移战术作战飞机的名义,将威克岛上的机场规模扩大了好几倍,并且修建了足以容纳数百架战斗机的临时停机坪。更加重要的是,在2059年1月初,美国海军就频繁在前线与后方调动作战飞机,使威克岛上的战斗机数量从未低于过300架。要知道,威克岛是距离第一主力舰队伏击第51舰队理想海域最近的岛屿,在对付没有航空兵支持的第一主力舰队时,300架战斗机就意味着1000多枚反舰导弹,或者2000多枚远程滑翔炸弹。因为有威克岛可以临时停留,美军还能从其他地方调遣数百架战斗机,加上部署在夏威夷的轰炸机,美国海军能够在数轮攻击中用超过5000枚的反舰导弹淹没掉第一主力舰队。
  种种因素都表明,美国海军在2059年初示弱,很有可能是对付共和国海军的圈套。
  当然,这些都是猜测,因为美国当局销毁了全部相关证据,而且能够参与到这一决策的都是高级人员,数量绝对不会很多,所以没有任何证据、或者证人能够在战后证明美国海军确实想以暗算的方式对付共和国海军。
  事实上,即便有,也无可厚非。
  当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应出,美军求胜心切,为了取胜,甚至忽略了战争的基本规律,并且不顾客观事实,将对手想得过于弱智。果真如此的话,对共和国海军来说,绝对是个天大的好事,因为一个宁愿相信主观臆断,也不接受客观事实的敌人,只能算得上是一个没有头脑、也没有威胁的敌人,而且是非常容易战胜的敌人。
  正是如此,在战后,一些立场客观的战史学家就认为,美国海军在战争期间犯下的一系列错误,不但葬送了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还错过了众多千载难逢的机会,而美国海军犯的这些低级错误,又与其战前发展规划中的疏漏与偏差有很大的关系,而海军建设是一个国家终极战略与基本实力的直接体现,因此可以把美国海军的失误看成是美国的基本战略与综合国力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战争爆发之前,受基本因素的影响,美国已经输掉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不管怎么种说法有多大的可信度,在被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雅浦海战”打响之前,作为全球海洋霸权持有者的美国海军已经败下阵来。正是如此,从“雅浦海战”开始,太平洋战场上以争夺制海权为主的战役与战斗都可以看成是共和国海军挑战、以及取代美国海军的步骤,也是新老交替的必然经过!
第八十六章
奔赴战场
  5月11日,夜幕刚刚降下,第51舰队就沿着关岛南面、由海军航空兵与攻击潜艇开辟出来的“安全走廊”进入了雅浦群岛以北的海战战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第51舰队收到了最后一份与第一主力舰队有关的战术情报。
  按照这份由美军侦察机提供的情报,战场时间11日17点30分左右(即马里亚纳群岛所在的+10时区),第一主力舰队仍然在雅浦群岛北面大约600千米处,以典型的反潜与防潜航线做往返巡逻,没有南下雅浦群岛、也没有东进关岛的迹象。只是随着夜幕降临,侦察机无法继续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准确地说,是无法在夜间跟踪监视8艘“秦”级主力舰。
  对这种客观事实,不管第51舰队的指挥官是否乐意,都得接受。
  前面提到过,第一主力舰队并未离开共和国海军航空兵的掩护区域,在其后方100到200千米左右的平流层内,至少有1个大队的J-22在巡逻待命。受此影响,前去搜寻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的美军侦察机都不敢使用主动探测设备。在此之前,美国海军损失的近百架侦察机中,八成以上都是因为使用主动探测设备暴露了行踪,被共和国海军战斗机击落。随着第一主力舰队到达雅浦群岛北面预先选定的决战海域,以战斗队列巡逻待命,美国海军甚至只能出动携带侦察设备的重型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虽然“战斗侦察机”在遭到拦截时的生存率要比那些用海上巡逻机、大型运输机改装的侦察机高得多,但是J-22的战斗性能早已得到证实,美国海军暂时没有一种能够与之抗衡的制空战斗机,加上J-22机群的巡逻区域延伸到第一主力舰队后方(对飞行速度在10马赫以上的战斗机来说,200千米的距离无非就是分把钟的事情),所以美国海军的“战斗侦察机”也只能使用被动探测设备,不敢贸然动用火控雷达等主动探测设备。
  不可否认,外形“科幻”的“秦”级主力舰的隐身能力非常突出。作为第一种采用反常设计思路,即不再以主动隐身能力为主要指标,再次将被动隐身能力提到首要位置上的大型战舰,极具流线感的外形就是“秦”级被动隐身能力的直接体现。这种设计思路也是应对各种被动探测系统,特别是完全以被动方式工作的远程警戒雷达而出现的,毕竟所有主动隐身措施都是具有特定性的电子干扰,肯定会释放出无线电波,也就很容易被被动探测系统发现。
  除了通过改善外形设计来提高雷达隐身能力之外,“秦”级还通过各种手段来提高光谱隐身能力、特别是红外与紫外隐身能力。比如为了提高红外隐身能力,“秦”级采用了最新式的能源系统,功率转换率(即电源输出功率与可控聚变反应堆输出功率的比值)由以往不到50%提高到85%,相当于提高了70%。虽然这么做的代价极为巨大,即能源系统的单位功率降低了50%以上,即在同样输出功率的情况下,能源系统的质量提高1倍以上,但是由此带来的好处也非常明显,即战舰的整体热辐射强度降低八成以上,再加上覆盖整艘战舰的喷淋降温系统,“秦”级的热辐射水平能够控制在背景辐射的105%到110%之前(即辐射强度仅比背景辐射高出5%到10%),而“秦”级之前的其他大型战舰的热辐射水平都在背景的125%到130%之间,如同航母这种无法配备整体喷淋系统的大型战舰,热辐射水平甚至在背景的130%以上。从理论上讲,热辐射水平每降低5个百分点,被红外探测设备发现的距离就将缩短66%,即三分之二。由此可以大致推算出,美军侦察机上的红外探测设备对“秦”级的最大发现距离不会超过50千米,而在此之前,“秦”级上的被动探测系统肯定能够发现美军侦察机,并且呼叫防空掩护。
  从某种意义上讲,“秦”级以6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只配备了6门电磁炮,没有第二种攻击武器,除了共和国海军对新型电磁炮的高度信任之外,还与其过于强调被动隐身的设计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保守估计,在大约30000吨的舰体质量中(65000吨的标准排水量除了舰体之外,还包括战术标准状态下满足全部官兵的生活物资、官兵个人物品、按照三分之二战斗基数配备的弹药等等,而舰体质量一般占标准排水量的一半左右),大约有6000吨与被动隐身设计有关,大约占了20%。如果按照传统设计理念,即强调主动隐身能力,只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增强被动隐身能力,可以将这个比例控制在5%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将多余的质量用在武器系统上,“秦”级的武器系统配制率就能超过15%,达到与巡洋舰相当的水准。
  白天的时候,美军侦察机还能用工作在可见光频段的被动探测系统跟踪与监视第一主力舰队。虽然可见光隐身技术早就有人提出来,但是纯粹的可见光隐身技术还远为到成熟利用的地步,所谓的可见光隐身技术,实际上都是视觉欺骗技术,像变色龙一样,通过融入背景来欺骗敌人,而不是以完全透明的方式来避免反射与折射可见光。这种融入背景的欺骗技术用来对付人的肉眼还不错,要想骗过高性能计算机就不大可能了。不管怎么说,在数十千米高度上飞行的侦察机发现特定海域内的舰队肯定要比舰队发现上百千米外的侦察机容易得多,因此得到计算机辅助系统支持的可见光探测设备是最可靠、最受重视、也是使用最为普遍的被动探测设备。
  问题是,到了夜间,可见光探测设备的工作效率将大大降低。
  从理论上讲,即便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仍然不是绝对黑暗,人的肉眼看不见不等于电子设备看不见,问题是,对图像进行信号增强处理之后,肯定会失真,而这种细微偏差会随着上百千米的探测距离而被放大数倍、甚至数十倍,使得图像模糊到让计算机无法从中甄别出目标,也就使得探测系统失去工作能力。
  虽然通过缩短侦察距离,即减小图像的放大倍率,可以有效降低误差,但是前面提到过,在距离足够近的情况下,“秦”级的被动探测系统就能发现美军侦察机,并且呼叫附近的防空战斗机前去拦截。
  由此可见,在11日夜间,美军侦察机仍然能够探测到第一主力舰队里的护航战舰,却无法继续跟踪8艘“秦”级主力舰。
  虽然在战场附近,还有不少的美军攻击潜艇在搜寻与跟踪第一主力舰队,这些潜艇上的被动声纳能在数百千米外发现高速航行是水面舰船,并且在100千米左右精确定位,但是没有任何一种被动声纳能够发现关闭了主推进系统、在随波控制系统帮助下、漂浮在海面上的大型战舰。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在公海上发生了数十次舰艇碰撞事故,其中绝大部分都是遭到跟踪的大型战舰与高速逼近、试图到潜望镜深度探查水面情况的潜艇发生的碰撞,这些碰撞的主因都是潜艇的被动声纳很难发现关闭了主推进器,而且由随波控制系统操控的大型战舰。也就是说,如果第一主力舰队的指挥官愿意,在入夜之后就能让8艘“秦”级主力舰脱离编队。虽然这么做非常冒险,因为到天亮的时候,美军侦察机就能再次派上用场,而没有护航战舰掩护的主力舰,不但容易遭到空中打击,还更加容易遭到来自海面下的袭击。但是在该海域附近有不少共和国海军的舰队与船队,比如在北面不到500千米处,就是从那霸到塞班的主航线,而在这条航线上,随时都有好几支船队与舰队往返穿梭。如此一来,第一主力舰队就有了更多的选择,也有了用错误的信息把美军引上错误的道路的大好机会。
  如果在2天前,这还算不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美国情报机构已经证明,“秦”级上的新式电磁炮在制海作战时的有效射程在1200千米左右,最远不会超过1500千米、最近也在1000千米以上。因为“秦”级没有配备其他远程攻击武器,所以只要将距离保持在1500千米以上,第51舰队就不需要考虑来自8艘“秦”级主力舰的威胁。虽然在第一主力舰队中,还有与主力舰数量相等的防空巡洋舰、同样多的多用途驱逐舰、以及多达16艘的反潜舰艇(其中8艘反潜驱逐舰,8艘反潜护卫舰),而且这些战舰基本上都有能力携带射程超过3000千米的巡航导弹,但是从常理上推断,这些战舰的首要任务是掩护8艘主力舰,因此携带的主要弹药是区域防空导弹,而不是反舰导弹与巡航导弹。更重要的是,这些舰艇都在美军侦察机的监视之下,只要发射导弹就会被发现,也就没有可能对第51舰队发起突然袭击。
  随着第51舰队进入马里亚纳群岛以西海域,距离决战战场越来越近,美军指挥官就不得不重点考虑来自8艘“秦”级主力舰的威胁。
  当然,美军指挥官对“长滩”级的性能还是有信心的。
  作为主力舰,首选武器肯定是大口径电磁炮。虽然8艘“长滩”级在完工之后没有进行全面测试就交付给了美国海军,而且在舰队官兵到位之后就从新奥尔良出发,只在途径波多黎各的时候,借助龙卡多尔岛(位于加勒比海西部,距离波多黎各大约1300千米)上的海军靶场,测试了新型电磁炮的最大射程、以及各种弹药在最大射程时的偏差率(即50%弹药撒布范围的最小直径)。虽然各项性能都达到了设计指标,部分还超过了设计指标,但是美军指挥官(当时还不是第51舰队)并不知道,这次费时费力的测试,让舰队在到达巴拿马的时候,不得不花上几个小时补充弹药,正是这一耽搁,让共和国天军的小型侦察卫星发现了美军舰队的行踪。
  不管怎么说,“长滩”级的主炮确实足够优秀。按照美国海军的设计指标,使用2000磅级弹药的时候,最大射程不低于1500千米,有效射程则由实际情况决定,即在本舰单独作战的情况下,不低于1000千米、在得到情报支援的情况下,则应超过1200千米,最好能够达到1500千米。当然,这种被美军命名为MK13ModeⅠ的电磁炮不是没有缺点,而是有比较明显的缺点,最显著的就是不能灵活配备弹药。按照美军的设计指标,MK13ModeⅠ只有两种级别的弹药,一是2000磅级全装弹、二是1000磅级半装弹。两者都有5种不同型号的弹药,即穿甲弹、半穿甲弹、高爆弹、集束子母弹与多用途非杀伤弹,而两者的最大区别就质量不同,其他各项性能指标都非常接近。为此,半装弹还得使用特制的适配器,才能正常发射,而使用半装弹的主要原因不是增加射程,而是全装弹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且在对付特定目标之外的大部分目标时威力过剩。当然,还有一个美国海军不愿意承认的理由,那就是受设计与材料影响,MK13ModeⅠ型电磁炮以最大功率发射炮弹的时候,加速器的工作寿命远远低于海军的战术指标,因此只能通过使用半装弹来降低发射功率,提高加速器的工作寿命。由此带来的另外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电磁炮的内弹道没有得到优化,也就无法通过安装口径适配器的方式来使用MK11与MK12(均为1000磅级海军型电磁炮)的炮弹,必须按照新的标准生产新的弹药,从而增添了后勤保障的难度,更加降低了弹药的通用行,使得MK13不太适合用来执行对地打击任务。
  总而言之,作为主力舰的头号、甚至是唯一主战装备,MK13ModeⅠ的性能缺陷,必然会对“长滩”级的战斗力产生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海军不惜将“长滩”级的最大航行速度降低到60节,也要为其配备数百具导弹发射管,也与MK13ModeⅠ的性能缺陷有直接关系。问题是,这些原本用来弥补主战武器性能缺陷的攻击手段,反而成为了美军指挥官眼里的主要进攻手段,即“长滩”级不是用大口径电磁炮作战的主力舰,而是用反舰导弹,特别是射程超过1500千米的重型反舰导弹作战的“武库舰”。
  暂且不说“长滩”级上的重型反舰导弹能够对“秦”级产生多大的威胁,首先来看看美军的战术思想。
  前面已经提到,MK13ModeⅠ的最大射程在1500千米左右,而在单独作战的情况下最大有效射程却只有1000千米,只有在得到情报支援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1500千米的最大射程。这一点说明,制约制海武器作战距离的不再是射程,而是侦察与引导手段,即搜集战术情报的能力。毫无疑问,这个问题在“秦”级的身上也体现得非常明确,即在仅依靠本舰的探测手段的情况下,正常交战距离肯定在1200千米之内。再把眼界放宽一点,即便在航母战斗群中,侦察手段仍然是制约舰载航空兵攻击能力的主要因素。比如在马尔代夫海战中,失去岸基航空兵支持的美军舰队就不得不拿出宝贵的重型战斗机去执行侦察任务,对舰队防空作战与进攻作战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在接下来的马里亚纳海战中,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的舰队都在岸基支持不充足的情况下行动,结果都遭到重创。这些战例都足以说明,在获得更加有效的情报搜集手段之前,提高制海武器的攻击距离、或者说制海武器的攻击距离对海战的影响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共和国海军不为“秦”级配备其他制海武器,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说直接一点,在探测1500千米外的目标都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要想发现更远处,比如3000千米外的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此一来,为战舰配备射程达到3000千米的重型巡航导弹也就毫无意义了。
  也许有人会说,在联合作战大行其道的时代,一种武器的性能并不足以决定整个武器系统的性能,在制订性能指标的时候也就不能局限于自身的战术使用范围,而应该以武器系统的高度来综合考虑性能指标。
  这种说法没有错,可是具体实施方法却有待商榷。
  因为在现代化的防空系统、特别是软硬结合的舰队防空系统面前,航空作战效率已经非常低下,真正有望让“航母”卷土重来的只有“海军型”的空天战斗机,而这种新式战斗机一时半会还不可能投入战斗,更不可能立即进驻航母,所以在当前的情况下,以新型电磁炮为主战武器的主力舰成为了最为有效的制海作战平台。在以主力舰为核心的舰队中,最需要的就是远程侦察手段。虽然在海洋战场上,能够伴随舰队高速活动的,最为理想的侦察平台就是部署在航母上的重型战斗机,但是在仅仅以侦察为目的的情况下,专门为主力舰队配备航母,显然过于铺张。更重要的是,重型战斗机的首要任务是防空,而不是侦察。在仅仅以侦察为目的的情况下,还有很多其他手段能够顶替重型战斗机,比如用电磁炮发射、具有自主航行能力的“炮射无人侦察机”,也就是常说的“侦察炮弹”。从理论上讲,侦察炮弹的射程肯定要比其他弹药更加远一点,而且可以通过增添续航发动机等等方式,让侦察炮弹在到达目标区域上空的时候自主飞行一段时间,从而提高射程。问题是,这并不等于在以主力舰为主要力量的海战中,交战距离越远越好。
  决定主力舰交战距离的,除了看得多远之外,还有能不能打得准。
  虽然在电子设备大量应用的时代,已经没有绝对意义上的非制导弹药,即所有弹药都采用了制导控制系统,即便是一些小口径弹药,都有炮口修正系统。但是为了对付强制电磁干扰系统,主力舰的制海弹药都采用了末段非制导的攻击方式,即在弹道末段,不再对炮弹的飞行路径进行控制。如此一来,在攻击海上目标的时候,主力舰上的大口径电磁炮的炮击精度肯定不会太高,只能通过增强炮击密度的方式来打击敌人。因为炮弹的撒布范围会随着射程增加而增加,而且一般与射程成正比,所以不管什么电磁炮,在确保一轮炮击至少击中目标、或者要使命中率达到某一标准的情况下,就有个最大射程。事实上,这基本上就是电磁炮的最大有效射程。
  前面提到过,“秦”级主力舰的新型电磁炮的最大射程很有可能在2000千米左右,但是在实战中,最大交战距离却在1300千米左右,而且很少超过1200千米。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在1200千米处,炮弹的撒布范围已经非常大了,要想确保在一轮炮击中至少命中目标一枚炮弹,继续提高射程就没有任何意义。更重要的是,“秦”级的主炮备弹量非常有限,全速开火的话,最多坚持10分钟,而任何一场海战的持续时间都不会这么短,所以在作战使用的时候,肯定得设法拉近距离,提高命中率,减少弹药消耗量。
  因为配备了几百枚导弹,还增添了区域防空系统,所以“长滩”级主炮的备弹量不大可能超过“秦”级,就算超过,也不会超过多少。如此一来,除非美军指挥官对战舰上的远程反舰导弹有足够的信心,不然就不会在1500千米外向“秦”级开火,而应该竭尽所能的将交战距离缩短到1200千米、甚至是1000千米以内。
  这时再回来看“长滩”级上配备的远程反舰导弹,就算这些导弹能够让战舰在1500千米外发起攻击,在数量有限,还得突破对方的综合舰队防空系统的情况下,其实战价值确实有待商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5/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