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1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44/1195

  当然,如果美国海军能够抓住这个机会,扭转太平洋战场上的被动局面,并且由此走向胜利,别说牺牲半个陆军,就算把整个陆军赔进去,也不会吃大亏。
  同样的道理,裴承毅在陆地战场上精打细算,也是为了在太平洋战场上发力。
  要知道,到2058年底,共和国陆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300万,而且全是正规军,如果算上正在接受训练的预备部队(按照共和国陆军的制度,所有没有完成为期2个月的基础训练与为期3个月的战斗训练的部队都属于预备部队,而不是正规军)、以及由各地方政府按照战争动员法规与法令组建的地方民兵部队,共和国的地面部队总量已经超过500万,而且还在以每个月大约40万的速度递增。
  由此可见,共和国陆军并不缺乏兵力。
  武器装备方面,300万正规军都有基本主战武器,即战斗旅与炮兵旅齐装,支援旅则只有地面保障单位齐装。预备部队中,则只有少数肩负训练任务的部队配备了主战装备,而正在接受训练的都没有配备主战装备。
  即便按照装备来计算,在2058年底,共和国陆军的作战部队也不会低于250万,而当时在战场上执行作战任务的则只有大约180万。也就是说,共和国陆军还有至少70万的战略预备队。考虑到这些部队都没有足够的重装备,因此向前线运送的难度并不大,不会因为交通困难而被留在后方。
  也就是说,当时导致数十万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无法上战场的原因只有一个,即作战物资的生产速度跟不上部队消耗,使得增兵对提高军队总体作战能力的意义非常微弱,甚至会由此产生更大的伤亡,降低部队作战效率。
  不管怎么说,共和国陆军在大陆战场上有所保留,也是在“支援”海军。
  也就是说,共和国海军将夺取西太平洋的绝对制海权,即与美国海军决战的时间推迟数个月,除了主力舰的建造进度受到影响之外,还与海军作战物资的生产工作,以及其他参战部队的准备工作没有办法及时到位有很大关系。说白了,如果共和国海军有能力赶在美国海军的主力舰服役之前发起进攻,一举拿下马里亚纳群岛,迫使美国海军战略大撤退,从而在下一场战役中,以更多的兵力发起进攻,获得更加明显的优势,又有什么理由将进军行动推迟好几个月呢?
  正是如此,在2058年12月底与2059年1月初,大陆战场上,共和国陆军北方集团已经打到基洛夫城外、南方集团几乎扫荡了第耶伯河以东的半个乌克兰,中东战场上,共和国陆军在南方战线上退守两河防线、在北方战线上从伊斯肯德伦撤退的时候,全世界的目光却没有集中在这两个方向上,而是落在了广袤的太平洋上。
  2059年1月7日,在那霸港做了战前最后休整,并且补充了护航战舰的西太平洋第一主力舰队(在以航母为主力的舰队被编入支援舰队之前,为了区别,由主力舰领队的舰队都冠以“主力”二字)踏上了前去争夺西太平洋制海权的征程。
  仅仅数个小时后,以8艘“长滩”级主力舰为核心的美国海军第51舰队(美国海军仍然沿用了以往的编制体系,即按照作战方向,将太平洋舰队分为负责西南太平洋战区的第三舰队、负责西太平洋与中太平洋的第五舰队与负责西北太平洋与北太平洋的第七舰队,然后在此之下以作战行动来编成作战舰队,为了便于区分,所有临时性的作战舰队均以阿拉伯数字标称)也驶出了珍珠港。
  显然,美军掌握了共和国舰队的一举一动。
  因为双方的军事卫星系统均已瘫痪,而且在第一主力舰队离开那霸的时候,没有美国天军发射的小卫星从西太平洋上空经过,当时也没有美军潜艇靠近那霸(真要有的话,第一主力舰队在与美军舰队决战之前,肯定遭到攻击,或者因为行踪败露而一败涂地),所以可以肯定,要么是那霸有美国的谍报人员,要么是共和国海军出了叛徒。根据这些线索,军情局不但捣毁了一个CIA的谍报网,还查出了军队内部的几名叛徒。当然,这些都是看不见的事情,共和国当局也不会高调宣扬。
  决战在及,最重要的自然是决战战场。
  以当时的情况,很多人都认为,这两支世界上最强大、也是最怪异的舰队,肯定会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决战,而且会围绕着岛屿争夺战进行。这也无可厚非,毕竟谁也不知道主力舰在制海海作战中到底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而且大部分人都认为,主力舰实际上是按照军用标准建造的火力舰,因此主要任务是对地支援,而不是制海。更重要的是,共和国海军与美国海军都在前线附近部署了海上基地,而且是好几座海上基地,而这些海上基地能够至此数千架作战飞机。受此种种因素影响,才会有人认为,共和国海军想继续南下攻打提尼安岛与关岛、美国海军则想北上攻打塞班岛,因为双方在马里亚纳海战中损失了不少航母,所以会以海上基地支持航空兵作战,再让主力舰到前线支持陆战队作战。说到战术,大部分人都认为,双方舰队将爆发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苏里高海战之后,100多年来,第一场用舰炮决胜负的海战。
  毫无疑问,这种站在战场外的分析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出入,或者说过于理想化。
  首先从战场选择来看,不管双方是否想在争夺制海权时、也就是没有绝对制海权的情况下再打一场塞班岛登陆作战那样的惨烈战斗,都没有理由将战场选在马里亚纳群岛,因为这么做,等于将己方的两栖舰队与登陆部队做抵押,即便能够在海战中取胜,甚至全歼对方的主力舰队,也会付出惨重代价,对接下来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更重要的是,通过马里亚纳海战之后长达数个月的海上交战,双方都很清楚群岛海域的情况,也知道这里并不是适合主力舰队作战的海域,因此在挑选战场的时候,交战双方都会有所保留。同样的,对交战双方来说,占领马里亚纳群岛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与过程,夺取制海权则是手段与过程,所以也没有必要一定要在马里亚纳群岛海域消灭对方的主力舰队,才能达到目的。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双方发起这场海上决战的主要目的,就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决战海域肯定不会在马里亚纳群岛,应该更加靠近菲律宾。
  可以说,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菲律宾。
  战争爆发前就有很多人预测,共和国会在开战后占领菲律宾,以此解除本土东南地区受到的威胁,可是直到2058年过去,共和国也没有出兵攻占菲律宾,甚至没有在邻近的台湾岛上部署多少作战部队。虽然说共和国没有攻打菲律宾也有些原因,比如菲律宾没有因为其西约集团成员国的身份向共和国宣战,又比如在战争爆发前菲律宾就让美国撤走了所有具有战略威胁的部队,更比如在美国参战后菲律宾没有向美军开放军事设施,但是这些因素都不应该成为共和国不在乎国家安全的主要因素,毕竟菲律宾是美国的盟国,与共和国的关系素来不好,菲律宾没有卷入战争,以及种种避战举措,不是想与共和国修善,而是战局不太明朗,让菲律宾当局不敢贸然做出参战决策。说得直接一点,只要太平洋战场上的局势出现重大转变,美国取得优势,哪怕没有将优势转化为胜利,菲律宾都有可能在民族情绪的驱使下向共和国宣战,成为美军攻击共和国本土的跳板。真要发展这一步,共和国再后悔就肯定来不及了。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手里肯定有一个攻打菲律宾的计划,而且做了准备。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共和国为了避免过分刺激菲律宾,采取了一些必然措施,比如将东南亚战区的兵力分散部署、减少台湾驻军、没有向菲律宾当局施压等等,而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在控制住大局、也就是掌握西太平洋制海权,彻底解决来自东面的战略威胁之前避免平添麻烦。
  也许有人会拿100多年前,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军的作战行动来做对比,并且以此得出共和国犯了战略错误的结论。问题是,21世纪50年代末与20世纪40年代初的国际形势有很大差别,至少当时的日本控制着北马里亚纳群岛,而且需要占领的是整个东南亚、而不是一个菲律宾。可以说,这种本质性的差别决定了共和国不可能采用日本那样的战术,也没有必要采用日本那样的战术。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控制了印度尼西亚之后,等于切断了从菲律宾通往澳大利亚的战略通道,从而使菲律宾的战略价值大打折扣(美国从菲律宾撤走海军与进攻性武器与此有很大关系),也就使得菲律宾当局在是否参战的问题上有所选择,更让美国在打菲律宾这张牌的时候,更注重长远影响,而不是眼前利益。受此影响,菲律宾才能以西约集团成员国的身份呆在战场之外,而且没有受到来自大洋对岸的压力。从美国的利益出发,美国当局自然希望共和国出兵菲律宾。暂且不说共和国有没有能力在短时间内用较小的代价扫荡整个菲律宾,就算能,也要耗费不少的兵力与国力,从而对其他方向上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特别是对攻打马里亚纳群岛的作战行动产生影响。真要是这样一个结果,攻打菲律宾显然对共和国不利。
  综合前面的因素,共和国不是不想攻占菲律宾,而是时机不成熟。
  那么,什么时候才算是时机成熟呢?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在解除了来自东面的战略威胁之后,共和国就没有理由让菲律宾继续呆在战场外面了。也就是说,占领马里亚纳群岛后,即便不考虑本土受到的威胁,从整顿西太平洋地区、缩短战区内航线、提高军队作战效率等方面出发,共和国当局也有理由占领或者控制菲律宾。
  平心而论,能够兵不刃血的控制菲律宾肯定是最佳选择。
  虽然有人认为,这么做,等于是开了个不好的先例,即让众多还没有参战的国家继续保持中立,直到有利可图才加入战争,因为包括战争在内的国家博弈都是零和游戏,在利益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其他国家获得更多的利益,等于共和国获得的利益减少了,也就等于共和国受到损失。从长远来看,这对维护共和国的战后地位、特别是在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时候,肯定有负面影响。但是从战时角度出发,共和国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击败敌人,而不是击败敌人后分到的好处,以及国家威信。看得现实一点,只要共和国仍然是集约集团的核心国,盟国获得的利益实际上都是从共和国这里借去的,不但都得在战后归还,而且会加倍归还。
  由此可见,共和国当局应该竭力让菲律宾“脱美入中”。
  办法不是没有,而是现成的,那就是以毫无争议的方法占领马里亚纳群岛,夺取西太平洋制海权,并且重创美国海军,让菲律宾当局认识到,不但共和国会赢得胜利,还将彻底打垮美国。只要能够让菲律宾当局相信,继续跟着美国前进,不但回给8000多万菲律宾人带来无穷的灾难,还会让权力集团彻底完蛋。
  要达到这个目的,外交手段、情报工作、甚至是蒙蔽恫吓都是不可缺的。
  同样的,最需要的仍然是一场胜利,而且是一场发生在菲律宾附近,能够让菲律宾当权者切切实实感受到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就不难明白,海战战场肯定在马里亚纳群岛与菲律宾群岛之间的某一海域。再仔细分析一下就能发现,战场不可能太靠近菲律宾,因为美国在菲律宾有军事基地,还部署了不少巡逻机,再加上菲律宾的军事力量,只能使共和国海军丧失还不算太大的优势。同样的道理,战场也不会在北面,因为这边靠近琉球群岛,考虑到共和国海军部署在这边的岸基航空兵,加上随时可能赶来的战略轰炸机,就算给美军指挥官几个豹子胆,也不敢率领舰队过来冒险。当然,战场也不可能过于偏南,因为南面的密克罗尼西亚早已在美国的控制之中,就算没有几座岛屿大到能够修建海军与航空兵基地,可是美国在该群岛海域部署了2座海上基地,对共和国舰队是个不小的威胁。由此可见,海战战场应该在九州-帕劳海岭(菲律宾海东面的自然边界)与马里亚纳群岛之间,而且与马里亚纳群岛的距离不会超过1500千米。
  综合这些因素,当时就有人猜出,交战海域应该在雅浦群岛北面500到750千米处。
  不管怎么个分析有没有道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那就是太平洋战场上,中美双方以争夺马里亚纳群岛为名,实际上是为了争夺西太平洋绝对制海权的第一场海上决战,而且是第二次世界的大战之后,第一场不以航母为核心力量,甚至没有航母参与的海上决战很快就要打响了。
  虽然受世界大战影响,没有哪家博彩公司敢开出盘口,实际上除了欧洲的几家博彩公司之外,也没有其他的博彩公司有能力开出盘口。受欧洲国家战略态度的影响,这几家在以往的局部战争中赚得盆满钵满的欧洲博彩公司都没有拿战争儿戏。但是这并不表示,没有人敢拿这场海上决战做赌。说得形象一点,双方在这个时候进行海上决战,而且是在新的海战思想下进行决战,就是在冒险赌博,而且是在拿国家的命运做赌。
  暂且不说谁会输谁会赢,在开赌之前,美国已经输了一城。
  原因很简单,珍珠港距离战场近10000千米,那霸港距离战场则不到3000千米,这是共和海军挑选的决战战场,而不是美国海军挑选的战场。到敌人选择的战场上去决战,本来就是下下之策,更何况还是劳师远征,必须用疲惫之师挑战以逸待劳的对手,胜利的天平自然不会偏向美国海军。
第八十五章
正规战术
  从时间上推算,最快1月8日傍晚,最迟1月9日清晨,共和国海军的第一主力舰队就将到达雅浦群岛北面海域,而美国海军的第51舰队最快只能在1月11日夜间到达,由此出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即在第51舰队到达之前,第一主力舰队不但可以从容选择最有利的阵位,还能选择战场,甚至能够半路伏击美国舰队。
  这绝对不是耸人听闻的猜测,而是合情合理的分析。
  因为第一主力舰队的最大航行速度为70节、第51舰队的最大航行速度为60节(“长滩”级的最大设计速度为60节,而不是70节),而且都可以持续航行好几天,所以两支舰队迎头航行的话,会合海域不是在马里亚纳群岛西面,而是在群岛东面大约4000千米处的威克岛附近。即便考虑到第一主力舰队不可能大摇大摆的通过马里亚纳群岛中部海域(美军在塞班岛以北的海域部署了至少10艘攻击潜艇,而且这些潜艇的首要任务不是袭击前往塞班岛的高速运输船,而是监视过往的舰队与船队,防止驻扎在那霸的共和国海军舰队长途奔袭珍珠港),必须绕道而行,第一主力舰队也有可能在玛利亚难群岛东部海域设伏,偷袭美军第51舰队。
  对共和国海军来说,能不能偷袭第51舰队,需要的只是勇气与胆魄。
  显然,美国当局肯定不会怀疑共和国海军的勇气与胆魄。
  也就是说,美国海军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到第一主力舰队,并且密切监视它的一举一动。
  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在,在1月7日之前,美国海军就向琉球群岛以东海域派遣了数艘攻击潜艇,密切监视那霸港,以及群岛中所有可以供大型战舰锚泊的天然港湾。因为美国海军曾经以那霸为基地,驻扎琉球群岛数十年,非常清楚群岛的环境,所以美国潜艇能够轻而易举的完成这一任务,甚至能够将用于侦察的小型无人潜艇送到距离那霸港不到10千米的地方,用来搜集进出那霸港的各种舰船的声纹信息。根据美国海军的作战记录,首先发现到达那霸港的主力舰队,并且记录下“秦”级声纹特征的就是一艘在那霸港附近活动的美军攻击潜艇。非常可惜的是,这艘潜艇发射的小型无人潜艇在跟随主力舰队活动的时候被舰队里的反潜驱逐舰发现,为了将极为宝贵的资料带回去,该潜艇在让小型无人潜艇引开舰队反潜力量之后就返航了,没有做得更大胆一些,比如向舰队里的那几艘极为醒目的主力舰发射几条重型鱼雷。
  随着第一主力舰队从那霸港出发,美国天军与海军展开了一场“追踪接力赛”。
  虽然在美国参战的时候,两个超级大国就在第一回合的战斗中将对方的军事卫星系统一锅端,并且在接下来的数个小时之内,让对方的民用卫星系统全面瘫痪,到只剩下有人轨道空间站的时候,也不过就10来个小时。但是这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残酷战斗,并没让两个超级大国对“制高点”失去热情。可以说,早在战争爆发前,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就意识到,因为在轨道上运行的航天器不受国界约束,除了极少数运行在特殊轨道上的卫星之外,几乎所有卫星都会经过敌国、或者敌国盟国上空,从而遭到敌人地基拦截系统攻击。要想从根本上保证己方的航天器,唯一的办法就是摧毁对方的地基拦截系统,而这在取得战争胜利之前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早就在为战争做准备,并且制订了一整套的战时应急计划。
  在所有用来占领军事制高点的战时应急计划中,最可靠的就是发射小型军事卫星。
  从理论上讲,因为无法使小型军事卫星做到绝对不可探测,能够用来攻击大型军事卫星的地基能量武器也能对付小型军事卫星,所以小型军事卫星的生存概率不会比大型军事卫星高多少,反而会付出更加高昂的相对成本。但是有一点是谁也不能否认的,在不极端追求性能的情况下,小型军事卫星的成本要比大型军事卫星低得多,而且更容易发射。更重要的是,在生存周期以“圈”为单位计算的情况下,小型军事卫星的平均有效价值,也就是在被敌人摧毁前实现的价值与自身价格的比值,肯定远远超过大型军事卫星。综合这些因素,小型军事卫星成为战争时期,天军武器装备库里的头号明星。
  平心而论,在小型化技术已经朝着纳米方向前进的21世纪50年代,小型军事卫星的性能并不落后,足以完成绝大部分军事侦察任务。当然,小型军事卫星的作战使用、以及如何对抗敌人的反卫星系统,绝对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虽然从理论上讲,如同地球同步轨道、某些极地轨道能够避开美国本土,但是却没有可能避开美国设在全球各地的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同样的道理,美国发射的任何卫星也不可能避开共和国的所有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可以说,在以国家战略防御系统的名义组建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就充分考虑了各种情况,没有给对方留下任何可晨之机。就算某些海外军事基地容易遭到攻击,比如丢掉迪戈加西亚之后,美国的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网络上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漏洞,也能通过海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弥补,确保对方无法有效利用外层空间。但是这并不表示地基反卫星武器系统就是万能的,也不表示军事卫星就没有价值了。
  从理论上讲,要想确定一颗卫星的运行轨道,至少需要在卫星定轨之后掌握3个时间点的运行数据。如此一来,即便美国拥有遍布全世界的地面卫星探测基地,也至少需要让卫星绕地运行一周(这是卫星定规的最低标准)才能完成测量。由此可知,理论上,在卫星绕地运行第二周的时候,才能进行拦截。当然,在实战操作中,一般会等到卫星绕地运行好几周之后再进行拦截。
  由此可见,避免遭到攻击,延长卫星的工作寿命不是没有办法,而是有很多办法。
  事实上,开战后,共和国天军与美国天军都在按照计划行动,即根据其他军兵种的作战需求,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发射特定的小型军事卫星,以完成特定的任务,比如收集战场情报。比如在2059年1月2日,共和国天军一口气发射了10多颗小型军事卫星,其中一颗在被击落前从中美洲地区上空通过(最后在加勒比海上空被部署在波多黎各的美军地基高能激光器击落),拍下了正在巴拿马运河中航行,还没有进入太平洋的几艘“长滩”级主力舰。
  在5月7日中午(美国东部时间是凌晨),美国天军就从部署在太平洋中部吉尔伯特群岛东面的贝克岛附近的海上航天发射船上发射了2枚运载火箭,一口气将大约20颗小型军事卫星送上了好几条完全不同的绕地轨道,以此按照一定的间隔时间,从不同的方向通过琉球群岛。毋庸置疑,这些卫星都会被击落,而美军需要的,只是在其被击落之前,至少保证每个批次有一颗卫星能够到达琉球群岛上空,并且按照预定的程序派下与发回照片(接受照片的就是在附近海域活动的美军潜艇)。
  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内,美国天军的航天发射船又分两次发射了4枚运载火箭,将将近40枚小型军事卫星送上绕地轨道。由此可知,至少到7日22点之前(美军第三次发射小型军事卫星群),美军的侦察卫星都到达了琉球群岛上空,拍下与发送了照片,而且美军的情报部门根据照片判断出了第一主力舰队的行踪,不然美国天军没有理由浪费资源、进行补网发射。因为美国天军没有在5月8日凌晨4点,也就是应该进行第三次补网发射的时候采取行动,所以可以大致断定,第二次补网发射的小型军事卫星要么没能到达目标区域、要么没有能够发现第一主力舰队。
  也就是说,在5月8日凌晨的时候,美国天军跟丢了共和国海军的第一主力舰队。
  从第一主力舰队的航行速度计算,这时所在位置距离关岛不会超过2000千米,距离美军的海上基地也在3500千米左右。而具备海上起降能力的美军大型海上飞机的搜寻半径超过2500千米,而能够部署在海上基地上的大型侦察机的巡逻半径则在4500千米以上,所以第一主力舰队已经进入美国海军的搜索区域。更重要的是,利用美国天军在此之前掌握的信息,美国海军的侦察机可以有的放矢,而不是在茫茫大海上,茫无头绪的搜寻一支能够在10个时内航行1000千米的舰队。
  要知道,在使用被动探测设备(因为第一主力舰队距离共和国的海上基地与海军基地更近,所以美国海军的侦察机北上搜寻的时候,只能使用被动探测设备,如果使用发出电磁波的主动探测设备,很容易遭到共和国海军战斗机的攻击,别说完成侦察任务,飞回去的可能性都不大)的情况下,一架大型侦察机需要大约100个小时才能搜索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即便出动一个大队的12架大型侦察机,也至少需要10个小时才能搜索完这么大一片海域。
  由此可见,有没有天军提供的前期情报,对海上搜索行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从美国海军的行动上也看得出来,当时共和国的第一主力舰队确实进入了其侦察机的搜索范围,而且应该比较靠北,不然美国海军不会一口气出动24架大型海上飞机与24架大型侦察机,并且在前两轮侦察行动中就损失了接近一半的侦察机,让美国海军不得不从澳大利亚与夏威夷抽调大型侦察机。
  由此可以推断,共和国第一舰队的航行速度并不快。
  也就是说,第一舰队没有前去截击第51舰队的意图。因为美军的侦察机一直集中在从那霸直接南下的航线上,所以可以断定第一主力舰队正在南下。也就是说,第一主力舰队也没有偷袭第51舰队的打算。
  难道共和国海军准备与对手打一场堂堂正正的海战?
  这个想法并不值得惊奇,让人惊奇的是,共和国海军会把想法变成实际行动。
  要知道,战争从来就不可儿戏。为了击败敌人,没有无所不用其极,而是按照在国际战争法规定的范围内采取行动,已经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虽然在宣战之前,伏击对方的舰队算得上是最可耻的行为,而且还有可能在战败后遭到审判,但是在战争期间,伏击敌人的舰队最多只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战术手段,而不是卑劣的战略偷袭,也就与“可耻”沾不上任何关系。
  可以说,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第一主力舰队的行动,多半与裴承毅有关。
  原因很简单,裴承毅的指挥风格就是出其不意,而且出人意料。
  更加重要的是,积极主张在太平洋上与美国决战的正是裴承毅,而且这也是裴承毅以第一指挥官的身份指挥的第一场以海洋为主战场的战争。如果说裴承毅的军事生涯有什么遗憾的话,2037年没有能够以军事顾问的身份让阿根廷在第二次马岛战争中取得全胜,恐怕算得上是其中之一吧。也就是说,在很多人看来,没有能够在海洋战场上建功立业,正是裴承毅作为军人的最大缺失。受此影响,在有机会指挥海战的时候,裴承毅肯定不会顾虑到实际情况,插手海军的作战行动。不可否认,在大的战略方向上,裴承毅的才能足以让海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比如稳住菲律宾、首先斩断美国伸进印度洋的触角,再强攻马里亚纳群岛等等,可是在战术上,作为退役的陆军上将,裴承毅的经验就少得可怜了,甚至比不上一些正规科班出身的海军初级军官。
  当野心与才能不匹配的时候,自然会犯错误,而且是非常低级的错误。
  结合当时的情况,确实能够让很多人相信,正是裴承毅在瞎指挥,让共和国海军错过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问题是,当时指挥第一主力舰队的不是裴承毅,而是张雪峰海军中将。
  更重要的是,即便在大后方,裴承毅也没有插手第一主力舰队的战术作战行动,而是让请回来,以元首海军事务顾问身份发挥余热的华剑锋上将在遥控指挥,即通过海军司令部向张雪峰下达作战命令。
  当然,裴承毅肯定部署了任务,而他的要求只有一个:歼灭第51舰队。
  可以说,这也是裴承毅的指挥风格,即只下达命令与下达任务,而不会告诉手下应该怎么去执行命令与完成任务。这说明裴承毅往往极端相信手下,也说明裴承毅给了手下足够的自由发挥空间。
  总而言之,在前线指挥官、前线总指挥与联合司令官位置上的裴承毅在指挥部队作战的时候都没有详细到下达战术命令,身为国家元首的裴承毅,更加没有理由在一次战术行动中直接向前线指挥官下达作战命令。真要如此的话,裴承毅就没有必要住在元首府,完全应该穿上上将军服,去前线司令部指挥部队作战。说得更透彻一点,如果裴承毅没有这样的觉悟,他留在军队里还有可能成为共和国建国授勋之后首位元帅,而在元首府里,他肯定算不上是个合格的国家领导人。
  第一主力舰队果真由张雪峰与华剑锋指挥的话,直接南下肯定有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44/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