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8/1195

  他在餐桌旁与裴承毅讨论国际局势的时候,数千千米外的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由俄罗斯总统保尔金·伊万诺维奇·契力亚科夫亲自召开与主持的俄罗斯军政高层秘密会议已经持续了近10个小时,还没有结束的意思。参加这次会议的,至少都是部长级官员,或者少将以上级别的军人,而且个个身居要职,其中有副总统乔德诺维奇、总理伊柳申科、国防部长杨基奇、外交部长奥尔加科夫、俄军总参谋长乌里杨诺夫大将、副总参谋长普罗维茨金上将、陆军司令切尔温斯基上将、海军司令索诺科夫上将、空军司令克拉丘夫上将、天军司令杜可夫上将等人。从与会人员就看得出来,这绝对不是一次简单的高层会议,而是以军事为主要话题的战前会议。值得关注的是,在会议上起主导作用的不是众多将军,而是克里姆林宫的主人,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
  在俄罗斯,契力亚科夫绝对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早在2018年,20岁出头的契力亚科夫以军事顾问的身份前往伊朗,先后在阿巴丹、阿瓦士与安迪梅什克协助伊朗军队作战,三次荣获伊朗最高精神领袖亲自颁发的“伊斯兰荣誉勋章”。可惜的是,这些经历并没对外公开,更不为俄国人所知。
  2022年,契力亚科夫光荣回国,并且荣升俄罗斯陆军上校,成为近10年来,俄军中最年轻的上校。因为在伊朗的出色表现,以及精通两门外语(波斯语与英语),所以回国的第二年,契力亚科夫就被俄罗斯国家安全局(苏联解体之后,由KGB改组而来的俄罗斯头号情报机构)看中,成为情报人员。
  必须承认,每个人都会受命运左右。2023年7月,也就是契力亚科夫加入俄罗斯国家安全局之后不到2个月,第三次车臣战乱爆发,得到CIA、MI5、SAS等西方情报机构秘密支持的车臣叛匪卷土重来,在10天之内控制了格罗兹尼,攻占了郊外的俄军军营,毙伤俘俄军官兵近千人。因为在伊朗参加了数场城市战,而且在伊斯兰国家生活了好几年,所以契力亚科夫在8月初跟随第一批内务部队赶赴车臣。从此开始,这位“伊朗英雄”登上了俄罗斯的历史舞台。
  第三次车臣战争打得很激烈,却并不惨烈。虽然美国当局摆明借此打击俄罗斯,报伊朗战争的一箭之仇,遏制俄罗斯的崛起势头(随后爆发的半岛战争则针对共和国),但是美国当局却挑错了时间。暂且不说俄军中有不少官兵参加过伊朗战争,特别是部分中层军官与军事顾问的身份,协助伊朗军队打了好几场战役,对城市战有了新的认识,以当时俄罗斯的国内局势,即俄国军民的奋发图强、共同抵抗大萧条的斗志,就算美国情报部门提供全面支持,车臣叛匪也难成气候。
  对契力亚科夫等一大批俄罗斯少壮派军人来说,这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仅在契力亚科夫的这届政府中,参加过第三次车臣战争的就有总理、国防部长、总参谋长、副总参谋长与四军司令,副总统与外交部长当年也参加了与第三次车臣战争有关的外交谈判。在契力亚科夫之前的历届政府中,大部分高级官员都与第三次车臣战争有瓜葛。用一些欧洲新闻媒体的话来说,第三次车臣战争是俄罗斯军政两界的试金石。
  因为涉及到总统个人隐私,所以契力亚科夫在第三次车臣战争中做了多少贡献,至今仍然是个迷。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正是这场战争,让这位原本应该在国家安全局默默无闻的工作一辈子的年轻人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政治新星。更重要的是,契力亚科夫的经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俄罗斯的中兴元勋,在本世纪初领导俄罗斯走向复兴的前总统普京。
  正是如此,第三次车臣战争之后,契力亚科夫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
  2027年,刚刚30岁的契力亚科夫就成为了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的首席副局长,并且在当年兼任了俄罗斯总统的特别安全顾问。3年之后,契力亚科夫以总统特使身份前往印度,与刚刚经历了藏南冲突、正在积极扩军备战的印度达成了一份秘密协议,不但帮助印度修复了大批俄制武器装备,还拯救了数百家濒临倒闭的俄罗斯企业,并且改善了俄印关系。印度战争结束后,契力亚科夫以俄罗斯谈判团主要代表的身份参与了全面核裁军谈判,并且积极主张以强硬立场捍卫国家利益,赢得了俄罗斯高层与军民的信任与支持。《伦敦条约》签署之后,年已40的契力亚科夫回到莫斯科,先是担任国防部长助理,接下来的半年之内,连续升迁3次。当年年底,在国防部长因病辞职之后,之前在国防部并无多大作为的契力亚科夫超越了众多竞争对手,由总统钦点出任国防部长。2044年,契力亚科夫不但再次出任国防部长,还以国防部长的身份进入俄联邦高层。这一年,他才45岁,为俄联邦高层中最年轻的一个。到这个时候,契力亚科夫在俄罗斯政坛的领导地位得到确认,出任俄罗斯总统成为时间上的问题。2048年,契力亚科夫成为新政府总理,由一名军事性领导人逐步向全能型领导人过渡。4年之后,即2052年,在俄罗斯振兴党(俄罗斯最大的政党,也是独立以来唯一的执政党)的全力支持下,契力亚科夫在几乎没有挑战的情况下,顺利当选,成为俄罗斯第16届、也是第9位总统。
  严格说来,当选总统,只算得上是契力亚科夫政治生涯的新起点。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受前任总统、以及各种遗留问题影响,在第一届任期内,契力亚科夫的表现并不出色,政策以保守为主,与选民的强烈改革愿望南辕北辙,甚至一度遭到俄罗斯民间舆论的强烈质疑。正是如此,在2056年的大选中,契力亚科夫不但承诺将力推国内改革,还在大选开始前策划了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并且以出兵的方式让选民相信,他不但是一个锐意改革的总统,还是一个强硬派总统。
  出兵哈萨克斯坦,即成就了契力亚科夫,也将俄罗斯推到了毁灭边缘。
  根据后来解密的资料,2056年初,也就是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爆发前一周,契力亚科夫就离开了莫斯科,秘密前往位于乌拉尔山区的俄军战略指挥中心(留在克里姆林宫的是他的替身),而在军事政变爆发前24小时,契力亚科夫签署了一道绝密令,即在共和国出兵干预,并且与俄军交战的情况下,俄军可以抢先发起战略打击。受该命令影响,军事政变爆发的时候,俄军战略部队已经进入战备状态,数百枚弹道导弹随时都能发射升空,数十架战略轰炸机升空待命,数艘战略核潜艇在巴伦支海游弋待机。总而言之,大有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态势。也许正是受此影响,危机关头,共和国的领导人才冷静应对,没有迈出只光重要的一步,使战争延迟了好几年。
  毋庸置疑,契力亚科夫是这场明争暗斗的最大受益人。
  问题是,作为军人出身的总统,契力亚科夫不可能不知道,他的鲁莽行动已经将俄罗斯推到了共和国的对立面上,共和国没有在2056年出兵哈萨克斯坦,不表示共和国不会在未来拿俄罗斯开刀。因为在印度战争之前,契力亚科夫曾经以特使身份多次访问北京,甚至在北京居住了一段时间,所以他对东方文化有所了解,深知“隐忍之道”。在他看来,共和国当局越是隐忍,对俄罗斯的愤恨就越是强烈。日本、印度都是俄罗斯的前车之鉴,共和国决意复仇之日,就是俄罗斯的国难日。
  受此影响,再次当选之后,契力亚科夫开始不遗余力的加强军备。
  实际上,在此之前,契力亚科夫就在做这方面的工作了。
  望前追溯的话,俄罗斯与美国秘密同盟,也是契力亚科夫的功劳。虽然这很难让人理解,因为在大部分人看来,一个在伊朗战场上与美军作战、在车臣与美国情报机构交手、在裁军谈判中与美国钩心斗角的政治家,怎么也不可能把美国当成盟友,但是别忘了,在政治家眼里,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在担任安全局首席副局长的时候,契力亚科夫就主张与美国修好,借助美国的力量巩固俄罗斯在亚欧大陆上的地位,从而抗衡正在积极扩张的共和国。
  可以说,契力亚科夫能够平步青云,受到数位总统重用,与他的这一观点不无关系。
  虽然伊朗战争将中俄友好关系推上巅峰,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为了抗衡美国,两个相邻的大国会秘密结盟,但是常言说得好,盛极必衰,巅峰之后就是下坡路。从本质上讲,共和国与俄罗斯能够友好相处,原因只有一个,即面临共同威胁。准确地说,伊朗战争前,面对美国的霸权,共和国与俄罗斯都难以自保,只有积极合作,才能获得一席之地。伊朗战争之后,美国霸权衰落,共和国蒸蒸日上,加上全球性大萧条产生的影响,共和国与俄罗斯的友好关系自然走到了尽头。
  客观的讲,谋变的不是俄罗斯,而是共和国。
  虽然在哈萨克斯坦事件之前,共和国并没直接挑衅俄罗斯,甚至在某些关系到两国根本利益的问题上有所顾忌,比如直到裴承毅上台,共和国都没有吞并蒙古,但是出于本身利益需求,在一些与俄罗斯有关的问题上,共和国就没那么客气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针对印度的3场战争。要知道,在俄罗斯的全球战略中,印度绝对不是一个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棋子,而是俄罗斯最重视的友好国家之一,其地位甚至在共和国之上。可以说,在共和国必须借助印度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大前提下,与俄罗斯的关系、特别是基本层面上的关系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在2015年之后与共和国的国力差距日益悬殊,恐怕俄罗斯早就动手了。
  问题是,在2035年之前,能够准确认识到这一点的俄罗斯人并不多。
  不管怎么说,印度战争之前,中俄关系还是以合作为主。更重要的是,受全球性大萧条的影响,俄罗斯还得借助共和国、或者说依靠共和国的庞大国内市场,不然俄罗斯的经济将遭受灭顶之灾。
  正是如此,印度战争之后,契力亚科夫才进入了俄罗斯高层决策圈。
  由此可见,契力亚科夫并不是天生的亲美份子,甚至算不上货真价实的亲美派,可他绝对是个不折不扣的“大俄罗斯主义者”。在他眼里,俄罗斯的利益高于一切,为此可以做出任何事情来。
  虽然对共和国来说,契力亚科夫绝对是个不受欢迎的家伙,但是换个角度来看,他比那些主张倒向美国的亲美份子可爱得多。不管怎么说,契力亚科夫不会为美国卖命,更加不会为了美国的利益出卖俄罗斯。说得更直接一点,如果对俄罗斯没有好处,他肯定不会兑现秘密同盟条约。
  问题是,在俄罗斯,像契力亚科夫这样的政治家已经非常少见了。
  别说那些在第三次车臣战争后出头的新生代政治家,很多与契力亚科夫同时代的政治家都主张完全投靠美国,不再坚持独立自主的基本战略。这些政治家认为:短期之内,俄罗斯很难具备与两个超级大国进行全球争霸的条件,国际影响力甚至连欧盟都比不上;俄罗斯要想崛起,除了积极发展壮大之外,还得充分利用两强争霸的有利局面,抓住一切机会推动世界局势大变革;只有在共和国与美国两败俱伤、全球局势重新洗牌之后,俄罗斯才有机会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因为俄罗斯与共和国接壤,加上历史积怨,所以帮助共和国取代美国不会给俄罗斯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把俄罗斯置于绝境,只有协助美国击败共和国,并且让美国大伤元气,对俄罗斯才最为有利。
  暂且不说这一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在契力亚科夫看来,这等于把俄罗斯置于风口浪尖。
  受此影响,从2056年初,即出兵哈萨克斯坦之后,俄罗斯当局就在要不要主动与共和国翻脸的问题上争执不休。以契力亚科夫为首的“务实派”认为,在大变革时代,俄罗斯应该退守二线、稳守成果,而不是当出头鸟,更不应该主动挑衅共和国的霸权,只有在美国与共和国开战之后,俄罗斯才能侍机而动,在最有利的情况下参战。以副总统乔德诺维奇为首的“理想派”认为,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支持,美国不可能击败共和国,而美国战败,等于俄罗斯战败,所以为了俄罗斯的未来,应该更加积极,主动迎接挑战。
  如果在以往,这一争论也许会贯穿契力亚科夫的整个执政生涯。
  问题是,大战爆发的态势已经十分明显,在没有主导权的情况下,不管是契力亚科夫还是乔德诺维奇,都不知道还有多少时间让俄罗斯当局定策,所以在这一年多内,两人都在积极行动,希望自己的主张得到支持。
  不管怎么说,这两位俄罗斯最有影响力的大人物都在为国家利益着想。
  只是在两人之外,事情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按理说,俄军将领应该鼎力支持军人出身的总统,而俄联邦政府官员则应该支持文职出身的副总统,可是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主战的乔德诺维奇获得了军队的支持,而主和的契力亚科夫得到了官员支持。归根结底,这也是利益使然的结果。只是在众多高官要员中,总理伊柳申科的态度最暧昧,也最重要。在两方僵持不下的情况下,伊柳申科的态度显得至关重要。非常可惜的是,在俄罗斯的政治框架结构中,总理往往是没有明确政治主张的骑墙派政治家,或者说是行政管理人员。伊柳申科也不例外,在契乔之争中,他一直没有表明态度。
  受此影响,一年多下来,俄罗斯除了备战,还是备战,却没有搞清楚备战的目的。
  直到2057年7月中旬,随着共和国国家元首与中央政府换届选举尘埃落定,契力亚科夫与乔德诺维奇才达成共识,无论如何,都得尽快定下基本战略,不能继续在大方向上的选择上浪费时间了。
  可以说,共和国的换届选举,逼迫俄罗斯当局当机立断。
  问题是,如此重大的战略决策,绝对不是一锤子买卖,即便已经争论了一年多,在落音之前,两大利益集团仍然会做最后的较量。
  从8月6日夜间到7日凌晨的这次会议,将俄联邦高层内部斗争推向了巅峰。
第十六章
关键决策
  天快亮的时候,激烈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将近14个小时,参会人员不但疲惫不堪,还渐渐失去了耐心。
  “前几天,与美国国防部长单独会面的时候,史塔克就明确提到,如果没有我们的全力支持,美国不可能在战争中取胜,而美国国会议员绝对不会让美国卷入一场注定要失败的战争。说直接一点,如果战争爆发,而美国当局看不到取胜希望的话,美国国会很有可能以弹劾总统的方式退出战争,变相承认战败。”草草吃过早饭,会议再次开始后,国防部长杨基奇率先发言,而且直接抛出了重磅炸弹。“毋庸置疑,美国会失去霸主地位,但是能够保存国力,为二十年后复兴打下基础。非常可惜,我们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美国战败,等于承认了中国的霸主地位。更重要的是,中东战争之后,中国一直在积极备战,必须合理利用储备了近二十年的战争力量,不然中国当局无法向国民交代,而因此导致的社会矛盾也无法化解。说直接点,美国投降,不等于战争不会爆发。战争肯定会爆发,只是规模大小与时间早晚的问题。我们的装甲部队开进阿斯塔纳,将哈萨克斯坦总理送进总统府的那一天,我们就成了中国的敌对国。除了美国,只有我们值得让中国大动干戈,也只有我们才能消耗掉中国军火库里堆积如山的战争物资。即便与美国联手,我们也没有十成胜算,单独迎战,战败将比我们任何人想像的还要来得快。”
  杨基奇的话刚刚落音,巨大的会议室内顿时沸腾了起来。
  让众多参会人员感到惊讶的不是杨基奇的论调,而是他的立场。众所周知,杨基奇是契力亚科夫一手栽培的得力部下,也是众多政府高官中与总统关系最密切的一个,更是契力亚科夫最主要的支持者。在此之前,杨基奇一直坚持务实方略,即俄罗斯没有必要替美国出头。即便在半个小时前,也就是中途休会去吃早饭之前,杨基奇仍然坚持认为,俄罗斯应该坚守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避免过早卷入中美之战。
  肯定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
  如果没有发生大事,杨基奇不可能在吃顿早饭的功夫改变基本政治立场。
  明白这个道理后,参会人员纷纷将目光转向了契力亚科夫,而且没人抢先发言,都等着总统开口。
  “刚刚收到的情报,中国高层很有可能在战争问题上做出了重大决策。”契力亚科夫的语气非常平静,仿佛提到的只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虽然暂时还不清楚具体情况,但是在过去几年间,中国当局也在战争问题上犹豫不决。根据得到确认的情报,去年年初,中国当局就差点做出主动挑起战争的决策。一年多下来,中国的政治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裴承毅出任国家元首就能证明,在是战是和的问题上,中国高层已经有了决策,缺的只是具体的应对手段。”
  “毋庸置疑,战争已经无法避免了,我们更得考虑该如何应对。”趁契力亚科夫停顿的机会,乔德诺维奇着重强调了一句。
  “既然必须面对战争,我们就得尽快定下基本策略。”
  见到总统与副总统一唱一合,参会人员顿时心知肚白。肯定是在吃早饭的时候,两人交换了观点,并且达成了共识。让杨基奇拉开话题,就是要给其他人提个醒,不要贸然发表意见,以免与主流相左。由此可见,契力亚科夫与乔德诺维奇相互妥协,相互让步,不然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达成一致。
  “早在年初的时候,我们就收到情报,中国军队的战争准备工作已经到位。”契力亚科夫没有把发言的机会留给别人,“虽然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没有大肆扩军,特别是中国陆军并没扩军备战,而我们与中国的战争,注定以陆军为主,没有一支强大的陆军,中国不可能击败我们,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担心什么,在中国陆军开始扩军备战之后再做准备也不迟。但是谁也不能否认,即将爆发的是世界大战,而不是局部战争。从八年前开始,中国就在为战争做准备,而且所有工作都是处于长远考虑,即中国当局早就意识到,要打的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持久战,而不是能在几个月之内决出胜负的速决战。由此出发,中国的战争准备才真正让人感到恐惧。可以说,只要中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别说我们,就算我们与美国联手作战,取胜的希望也不会超过百分之五十。甚至可以说,我们不可能击败中国。问题是,这场战争的主导权不在我们手中,打不打、以及该怎么打,不由我们说了算。客观一点,即便我们没有与美国秘密结盟、即便我们没有出兵哈萨克斯坦、即便我们不打算利用两强相争的机会争夺世界霸权,处于安全考虑,中国的领导人也会在适当的时候对我国用兵。事实上,我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处在中国元首的位置上,都会做出这样的决策。以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从一开始就做全面战争准备,就是因为把我们当成了潜在敌人。总而言之,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越过边境线,攻入我国境内只是迟早的事情。”
  一口气说完,契力亚科夫做势喝水,把发言的机会让给了乔德诺维奇。
  “注定要卷入战争是一回事,以何种方式卷入战争是另外一回事。”乔德诺维奇仍然显得很有主见,并没照本宣科的按照契力亚科夫的思路说下去。“客观的讲,美国仍然是中国的最大敌人,而且是中国称霸世界的唯一障碍。从中国领导人的立场出发,即便将我们当成潜在敌人,只要我们没有主动挑起事端,甚至没有构成严重威胁,中国当局都会在战略部署上有所保留。说准确一点,中国的领导人很有可能采取东攻西守的战略,首先稳住我们,集中力量打垮美国。从实际情况出发,这也是中国高层的必然选择。原因非常简单,打垮美国的主要力量不是陆军,而是海军、空军与天军。只要中国海军能够击败美国海军,甚至只需要夺取太平洋的制海权,就能对美国本土构成直接威胁,从而迫使美国当局在遭受惨重损失之前承认战败。如此一来,在大陆战场上,中国当局完全可以以陆军为主,即以战略防御来应对我们的威胁,使我们难以有所作为。如同总统所说,美国可以承认战败,只要中国不打算占领美国,战败也只是让美国用一时的退让换来了复兴的希望。可是对我们来说,战败却不能接受。欧亚大陆上不可能出现两个超级大国,总有一个得倒下。即便拓展疆土已经不是现代战争的根本目的,可是土耳其就是我们的前车之鉴。为了消除来自北方的威胁,中国肯定会在击败我们之后,效仿对付土耳其的办法,将我们肢解为数个国家,从而使我们彻底沦落为二流、甚至三流弱国,永远失去复兴机会。”
  似乎意识到说得太多,在点明主题之前,乔德诺维奇就停了下来。
  “不想战败,就得全力争胜。意志决心很重要,可是正确的方式方法更重要。”契力亚科夫直接点明了主题,说道,“印度战争之后,我们与中国的关系维持了二十年,直到去年才分道扬镳,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没有继续退缩的余地。在坐的有不少参加过第三次车臣战争,或多或少有点战争经验。设想一下,如果中国军队从雷恩沙漠出发,不但会使我们的西伯利亚与远东防区形同虚设,还能在一个月之内打到莫斯科城下,而我们根本不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战争动员。结果可想而知,我们受到的威胁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还要严重得多。当年,我们可以依靠广袤的大后方反败为胜,可是现在,被拦腰斩断之后,凭什么去反败为胜?出兵控制哈萨克斯坦,只是缓解了危机,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要想扭转局势,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以攻代守,将战线推进到敌国境内,使敌人疲于奔命,无法发起进攻。虽然这会极大的消耗我们的国力与军力,甚至会为此付出极为惨烈的代价,但是却能为什么争取到最为宝贵的时间,让我们能够从容不迫的完成战争动员,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线。我相信,伟大的俄罗斯必然会再次战胜强敌,取得第二次卫国战争的最终胜利。”
  总统说完之后,会议室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参会人员都显得无比激动。
  随着总统与副总统先后表明立场,原先旗帜鲜明的两派高官要员终于在最关键的问题上达成一致,即俄罗斯不但要应战,还要积极主动的迎接挑战,力争掌握主动,为最终胜利做出最大限度的努力。
  因为会议持续了15个小时,参会人员都疲惫不堪,所以在契力亚科夫与乔德诺维奇表明立场之后,没有继续讨论具体方略,只是安排下了各部门的工作,并且确定在一周之后召开第二次高层会议。
  大约数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北京时间7日傍晚,军情局长刘晓宾急匆匆的去了元首府。
  在裴承毅这届政府中,刘晓宾是留任的最重要的官员之一。对已经当了15年军情局长的刘晓宾来说,不管最初的想法多么美好,如果不是裴承毅坚决挽留,而且陈明厉害,他肯定会在换届选举之后交出大权,像李存勋那样,在身体垮掉之前,过上几年无忧无虑的安稳日子。因为刘晓宾只比李存勋小了不到10岁,所以第四次出任军情局长时,他的年纪已经超过了退休时的李存勋。正是如此,在挽留刘晓宾的时候,裴承毅也承诺,只要没有意外情况,5年之后就放他归隐。至于这个承诺能否兑现,刘晓宾从来没有考虑过,也从来没有时间去考虑。
  “刚刚收到的情报,俄罗斯的高层会议从昨天晚上开到今天中午,持续了大半天。”刘晓宾一边说着,一边掏出随身携带的香烟。虽然裴承毅住进元首府后,仍然像以往那样,会随时准备一包用来待客的香烟,而且从不反对别人在他面前抽烟,但是这么多年下来,大部分高层官员都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向裴承毅汇报工作的时候,带上一包香烟,不让他为这些琐碎小事操心。
  “高层会议?”裴承毅回头看了眼刘晓宾,往杯子里添了点茶叶。
  刘晓宾点了点头,放下打火机,说道:“由契力亚科夫亲自召开与主持,包括乔德诺维奇在内的所有高层官员与高级将领都有份。暂时还没有搞到具体情报,不知道讨论了些什么问题,但是可以想像,持续了十多个小时,绝对不是在闹着玩。”
  “姜还是老的辣啊。”裴承毅把茶杯放在了刘晓宾面前,坐到了对面的沙发上。
  “你见过王老了?”刘晓宾不动声色的问了一句。虽然与裴承毅的关系很不错,但是当着现任元首提起前任元首,总归不是一件随便的事情。
  “天亮前去的,上午就回来了。”裴承毅轻描淡写的应了一句,转口说道,“王老断定俄罗斯会有所行动,提醒我们把握好分寸与时机,不要做得太绝,要给俄罗斯一点盼头,等到俄罗斯进了圈套之后,再在合适的时候收紧绞索。当时我还有点不太相信,毕竟俄罗斯的实际情况摆在那里,就算搭上美国,也没有多少胜算,而俄罗斯当局忍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在如此重大的事情上犯错误呢?现在看来,王老的战略判断能力确实无人能出其右,不佩服都不行啊。”
  “王老确实眼光独到,只是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们也不可能看不明白。”
  听刘晓宾这么一说,裴承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看明白在回事,相信自己的判断又是另外一回事。如果有十足的把握,我也不会专程去向王老讨教了。”
  “不管怎么说,主观判断当不得真。”
  “确实如此,你们要抓紧收集相关情报。”裴承毅摸了摸下巴,说道,“还有,密切留意国内情报安全,特别是那些俄国间谍。如果契力亚科夫与乔德诺维奇冰释前嫌,在基本战略上达成一致,俄罗斯的情报部门肯定会积极行动。”
  “相关工作我已经部署下去了,我觉得,关键还是在军事调动上。”
  “军事调动?”裴承毅微微皱了下眉头。
  刘晓宾迟疑了一下,虽然知道元首是明知故问,但他还是开口说道:“很明显,如果契力亚科夫仍然坚持己见,完全没有理由召开这次会议,更不会拖上十多个小时。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契力亚科夫向乔德诺维奇让步,至少部分采纳了副总统的建议,在战略决策上有所妥协。几天之前,杨基奇就在出席美俄安全会议的时候,单独会见了史塔克,相互交换了意见。由此可以断定,美国当局借此机会向俄罗斯施加了新的压力,要求俄罗斯当局尽快决定基本战略,拖下去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以俄罗斯的处境,特别是契力亚科夫在俄罗斯高层的处境,无论如何,也不能继续拖下去了。说得不客气一点,不管向左走还是向右走,都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得多。”
  “你的意思是,俄罗斯别无选择?”
  刘晓宾点了点头,说道:“要是有选择的话,一年前,俄军就不会开进阿斯塔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8/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