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195

  拿美国的“总统议会制”来说,真正的权力中心就是白宫,而不是国会。其他的几个人口在1亿以上,国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实行的都是“一首制”,比如世界是和国土面积最大的俄罗斯,总统的权威就远高与国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的,这种侧重于国家元首的“一首制”,实际上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关键所在。要知道,对任何一个人口超过1亿,国土面积超过200万的国家来说,最大的敌人不是外来威胁,因为这种国家很难被外敌侵占,至少不会被入侵者长期统治,其最大的敌人是内部动乱,特别是由分类主义导致的内部动乱。拿俄罗斯来说,依靠全世界最广袤的国土与最丰富的资源,加上相对优越的地缘位置,独立之后60年,仍然没有能够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国,而是在二流、甚至三流国家中徘徊,就是因为俄罗斯的分裂势力非常庞大,中央政府的影响力非常有限。
  不管怎么说,刘晓宾已经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
  “虽然我们并不希望与美国打一场世界大战,但是战争爆发后,就不是我们想怎么大就能怎么打的了。”等到颜靖宇把目光转移过来,刘晓宾才继续说道,“如果只考虑我们与美国的国力,在未来十年内,我们有足够的把握击败美国。问题是,中东战争已经证明,美国绝对不会与我们单打独斗。事实上,自从成为全球性大国之后,美国也有与任何一个国家单打独斗过。以现在的情况来看,只要我们加大国防开支,大张旗鼓的开始备战,美国除了针锋相对的与我们搞军备竞赛之外,还会加快西约集团的扩张速度,拉拢更多的盟国。也就是说,我们与美国的战争注定会演变成一场全球战争。在此情况下,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加快集约集团的扩张速度,吸收更多的成员。到了这一步,再也不会有人相信我们能够与美国和平共处。”
  “也就是说,我们要向其他所有国家摊牌?”颜靖宇皱着眉头说出了这句话。
  刘晓宾点了点头,把发言的机会留给了裴承毅。
  “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要世界大战浮上水面,就算我们不摊牌,美国也会向全世界摊牌,到时候所有国家都得选择阵营。”裴承毅长出口气,说道,“因为西约集团与集约集团的规模都不小,而且势力范围相对规定,所以我们不用过于关注大部分中小国家的立场,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只有三个选择,一是支持我们、二是投靠美国、三是保持中立。事实上,因为这次战争的交战范围肯定会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所以除了一些传统的永久中立国之外,几乎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保证绝对中立。通过前面几十年的竞争淘汰,大部分中小国家的影响都非常有限,即便像巴基斯坦、伊朗、阿根廷、巴西、南非这些具有地区影响力的国家,也很难左右大战格局。我们需要重视的,只有几个具有影响力的大国、或者大国集团,一是俄罗斯、二是欧盟,以及西太平洋上的几个国家。”
  颜靖宇叹了口气,再次沉默了下来。
  “关键就是俄罗斯与欧盟。”裴承毅知道元首还在犹豫,所以继续说道,“按照我的判断,俄罗斯很有可能保持中立,只不过不会绝对中立,而会所侧重。至于俄罗斯到底是帮助我们,还是支持美国,主要由我们的战略决定,即我们会不会利用这次机会,夺取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我们有必要夺取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吗?”
  显然,这不是问题,或者说是一个不需要解释的问题。
  早在印度战争之后,俄罗斯当局就“提心吊胆”的,认为已经解决了其他周边问题的共和国会趁机北上,收复当年被俄罗斯侵占的领土,甚至会攻占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与西伯利亚。虽然在2041年爆发的中东战争证明,共和国没有北上的意图,而且共和国当局一直没有批准与蒙古合并的法案,事实上,共和国当局也确实没有北上的想法,因为到了21世纪下半叶,国家竞争的关键是科技高低,而不是国土面积与资源多寡。更重要的是,共和国的人口还在减少,而且早已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了资源网络,对资源的需求降低了许多,即便在数十年后,共和国的人口会再次膨胀,到时候肯定有办法解决资源问题,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收复百多年前被俄罗斯侵占的领土对共和国的实力,特别是共和国公民的生产生活不会有多大帮助。至于攻占远东地区、占领西伯利亚,更是无稽之谈。要知道,俄罗斯是为了获得太平洋上的出海口,才高度重视远东地区,而共和国就是太平洋沿岸国家,不需要更多的出海口。至于北冰洋的出海口,那就更没多少现实意义了。但是在俄罗斯看来,这些现实因素都是不存在的,毕竟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而共和国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随着共和国的实力增长下去,总有一天,共和国会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入侵俄罗斯。
  换个角度看,这也可以理解为俄罗斯做贼心虚。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能够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与持续了数百年的对外扩张,以及俄罗斯民族思想中的强盗逻辑密不可分,当俄罗斯不再强大,或者说没有实力掠夺邻国的时候,自然担心会被邻国劫掠。
  “不管怎么样,我们必须重视俄罗斯。”
  颜靖宇点了点头,示意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除了俄罗斯,还有欧盟。”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因为俄罗斯的国内问题非常严重,而且综合国力相对有限,所以只要我们在战略部署上有所克制,就能稳住俄罗斯。在此情况下,真正有可能影响战争进程的就只有欧盟了。按照我的估计,只要我们开始大张旗鼓的为战争做准备,欧盟就会加快统一进程,争取在战争爆发前实现统一。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统一的欧洲才能成为主宰一方的霸主。更重要的是,不管欧盟最终倒向谁,如果不能实现统一,很有可能在战后再次割裂成数十个国家,使数十年的付出付诸东流。毫无疑问,这是几个欧盟主要成员国不可接受的结果。按照我的判断,只要世界大战变得不可避免,哪怕其他成员国仍然不支持统一到一个政府下,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几个主要欧盟成员国都会率先成立一个具有权威影响力的中央政府,并且在此基础上吸纳其他成员国,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将欧盟的主要力量集中起来,应付即将到来的挑战。”
  “照你的意思,我们应该阻止欧盟实现统一?”
  裴承毅迟疑了一下,说道:“我的意见恰好相反,我们不但不能阻止欧盟实现统一,还要尽量帮助欧盟实现统一,至少要帮助法德意等几个欧盟主要成员国建立联合政府。”
  颜靖宇立即皱起了眉头,似乎没有搞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裴承毅也没有急着说下去,而是朝刘晓宾递了个眼神,示意刘晓宾把带来的东西交给元首。
第四十五章
外强中干
  在21世纪中叶的世界局势中,欧盟的处境最为尴尬。
  早在21世纪10年代末,欧盟(27个成员国)就在人口与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因为在2017年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与随后爆发的大萧条中,欧盟采取了比较理智的贸易政策,不但没有把共和国当成主要的贸易敌人,还充分利用了共和国与美国打贸易战的好处,使经济损失远低于美国。所以到30年代初期,欧盟的人均国民产值已经达到14万欧元(约合16美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富裕的主要经济体(同期共和国的人均国民产值为20万元人民币,相当于7万美元)。
  到40年代末,欧盟的人均国民产值超过30万欧元(约和36万美元,或者100万人民币),加上7亿人口,欧盟仍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最富裕的主要经济体(同期共和国的人均国民产值为85万元人民币,经济总量为850万亿元,美国的人均国民产值为30万美元,经济总量为160万亿美元)。
  虽然这些庞大的数据主要归功于大萧条时期的恶性通货膨胀与大萧条之后的高速发展,但是在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之后,按照2010年的币值计算,欧盟在2048年的经济总量相当于60万亿欧元,相当于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长了2.5倍。如果以增速计算,仍然排在美国前面,为仅次于共和国的第二大经济体。
  由此可见,在经济上,欧盟绝对是“巨人”。
  可以说,如果综合衡量经济实力,即把国民总产值、人均产值、以及国民的真实收入综合衡量,欧盟甚至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经济总量上低于欧盟,而共和国因为要在基础建设上投入大量资源,所以国民的真实收入大概相当于人均产值的一半,远低于欧盟与美国)。
  就是这么一个经济巨人,在其他方面却是不折不扣的“侏儒”。
  政治影响力方面,欧盟甚至比不是和俄罗斯。
  21世纪初,乌克兰颜色革命之后,就一直在为加入北约集团而努力,希望借此摆脱俄罗斯的影响。因为乌克兰有近半数公民与俄罗斯有密切往来,所以俄罗斯当局绝对无法容忍乌克兰成为北约成员国。为了阻止乌克兰倒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2008年的时候,俄罗斯悍然出兵,策划南奥塞梯与阿布哈兹独立,教训了同样希望加入北约,并且与俄罗斯渐行渐远的格鲁吉亚,以此杀鸡儆猴,让乌克兰老实了许多。为了“降伏”乌克兰,俄罗斯还采取了其他很多办法,比如天然气加价,推高乌克兰的物价,搞垮乌克兰的经济,让亲西方的政府失去支持。正是如此,2年之后的2010年,亲俄政党在大选中获胜,乌克兰加入北约集团的事情也就此结束。
  问题是,一个拥有5000多万人口的国家,绝对不会任由他国摆布。
  从国土面积、人口数量、自然资源等方面来看,乌克兰在欧洲都是大国,而且是有影响力的大国。也就是说,乌克兰不会轻易臣服于任何一个国家。更加重要的是,10年代末的大萧条彻底打乱了俄罗斯的扩张步伐,让乌克兰再次走向“独立自主”。因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日渐衰微,而且俄罗斯一直将北约当成头号敌人,所以乌克兰当局选择了加入欧盟。
  21世纪20年代初,乌克兰就成为了欧盟的“观察国”。
  为了加入欧盟,乌克兰当局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承诺绝不在任何时候切断过境输往欧盟的天然气,并且在国防安全上采用欧盟的标准。为此,乌克兰军队从2024年开始接收由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盟主要成员国提供的武器装备,并且以此逐步淘汰俄制武器,以及当年由美国援助的武器装备。
  对欧盟来说,乌克兰入盟绝对是件好事。
  站在欧盟的立场上,哪怕乌克兰一穷二白三落后,其60万平方千米的国土与5000万人口都是个不小的诱惑。要知道,欧盟在综合实力上,人口数量与国土面积都很吃亏,甚至有人认为这是欧盟难以成为超级大国的根本原因。
  虽然在21世纪中期,国土面积对国家实力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但是人口数量绝对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因素,甚至是最重要的因素,因为没有哪个人口稀少的国家能够成为世界大国。可以说,俄罗斯长期萎靡不振,就是因为人口过于稀少。以俄罗斯的国土面积,以及自然资源,比较合理的人口数量为4亿,而不是1亿。
  对欧盟来说,最大的问题不是人口稀少,毕竟欧盟人口数量仅次于印度与共和国,比美国还要多。关键是,欧盟的老龄化问题,特别是法德意等几个经济发达的主要成员国的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
  受民族思想、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等等因素影响,欧盟不可能像美国那样通过接受移民来解决老龄化问题。早在21世纪初,欧盟就推出了“蓝卡”制度(相对美国的“绿卡”而言),逐步放宽移民制度,希望吸收更多的人才解决老龄化问题。问题是,欧盟并没有吸收移民的有利条件,也就没有办法用移民来解决社会问题。可以说,在吸引移民方面,欧盟的处境与共和国非常相似,即政策只能起到辅助作用,受文化思想等因素影响,欧盟与共和国多不是移民首选国。
  与欧盟相比,乌克兰就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国家。
  更重要的是,在20年代初,可控聚变核电站还没有正式推广,煤炭、石油与天然气仍然是主要能源,而欧盟所需的天然气中,八成来自俄罗斯,而其中又有八成由经过乌克兰的管道输送。也就是说,欧盟所需的天然气中,大约有65%需要从乌克兰过境。从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欧盟也应该吸收乌克兰。
  总而言之,对欧盟来说,乌克兰既是一个重要的,又是一个必要的潜在成员国。
  问题是,在俄罗斯面前,欧盟的政治影响力太弱了。全球性大萧条期间,乌克兰没有投入欧盟的怀抱,而是倒向了俄罗斯。归根结底,除了俄罗斯情报机构在乌克兰策划的一系列行动,以及俄罗斯当局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坚定立场(2025年,俄罗斯还威胁要出兵乌克兰),最主要的就是俄罗斯的政治影响力。
  随着乌克兰重回独联体,欧盟东扩的步伐也戛然而止。
  甚至可以说,乌克兰成为了欧盟东扩的终结者。要知道,正是因为乌克兰最终选择了与俄罗斯结盟,摩尔多瓦与塞黑等几个曾经试图加入欧盟的国家才“回心转意”,最终投入了俄罗斯的怀抱。
  事实上,政治影响力还不是欧盟最大的短板。
  虽然东扩的步伐在俄罗斯的铜墙铁壁前停了下来,但是在南下战略中,欧盟的政治影响力仍然比较突出。如果不是几个东欧成员国反对吸收伊斯兰文明的突尼斯,欧盟很有可能已经迈出欧洲,成为一个跨洲际的国家集团。当然,欧盟也没有放弃突尼斯,只是要求突尼斯推行民主政治,降低宗教在国家政治中的影响力。在东南方向上,随着希腊正式宣布推出北约集团,法国正在积极游说希腊当局,希望这个成员国能够在土耳其入盟的问题上做出让步。德国与意大利则在积极游说土耳其,希望土耳其能够从塞浦路斯撤军。总而言之,土耳其没有放弃加入欧盟的努力,而欧盟的几个主要成员国也希望通过土耳其,在中东地区获得发言权。事实上,从2042年开始,欧盟的几个主要成员国就帮助土耳其进行战后重建,希望借此机会改变土耳其。
  相对而言,欧盟最大的问题还是军事实力。
  虽然在21世纪初,法国与德国就成立了具有象征性意义的“欧洲军团”,并且多次以该身份执行国际维和任务,甚至参与了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军事行动。但是与其他任何一个国际组织相比,欧盟与“军事同盟组织”的距离最为遥远,或者说,最不像是以安全为目的的同盟组织。正是如此,欧盟的军事一体化并不顺利。
  阻止欧盟实现军事一体化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北约集团,二是《伦敦条约》。
  在2015年之前,北约是欧盟军事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为绝大部分欧盟成员国都是北约集团成员国,并不需要另外一个安全机构,所以这些国家都认为,没有必要在欧盟搞军事一体化。更本质的原因还不仅仅是没有必要搞两个几乎完全重合的安全机构,而是在欧盟内部,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像美国那样,为其他成员国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也就是说,欧盟缺乏一个具有领导地位的核心国家。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法德意结成更加紧密的联盟,就是因为只有这三个国家联合起来,欧盟才具有向心力。也正是如此,法国与德国才会最先成立欧洲军团,法德意也才在2040年成立了“部长联合会议”,向政治一体化迈出了最为坚实的一步。
  北约集团逐渐衰微之后,《伦敦条约》成了欧盟军事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因为在该条约的框架范围内,欧盟受到的战略威胁将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没有严重的战略威胁,也就没有必要维持一支足够强大的军事力量,自然不需要实现军事一体化。正是如此,在《伦敦条约》谈判期间,法国才与俄罗斯站在了一块,成为了最坚定的反对者。问题是,欧盟内部的意见并不统一,法国最终签署了《伦敦条约》,就是因为德国与意大利都支持该条约,并且向法国施加了压力,而德意支持该条约的主要原因就是可以借此机会削弱法国,从而提高两国在欧盟的地位。
  当然,德国与意大利并不是反对实现军事一体化。
  从长远来看,德国与意大利都能成为军事一体化的受益国。也正是如此,德国与意大利才会积极军事一体化,并且与法国一同推进军事一体化。
  问题是,受种种因素影响,欧盟的军事力量仍然远比不上共和国与美国。
  2043年,阿尔及利亚爆发军事政变,伊斯兰学生组织推翻了亲欧的民选政府,宣布在阿实施伊斯兰法典。面对这一突变,欧盟的第一反映是撤出外交人员与侨民,并且发表外交抗议,然后才开始讨论军事干预。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巴基斯坦或者沙特,共和国与美国的第一反应肯定不是抗议,而是把航母战斗群派过去,然后命令驻扎在该地的部队前去剿灭叛乱组织。
  更重要的是,把是否进行军事干预提交到欧盟委员会审议,绝对是一场比军事政变还要大的灾难。要知道,按照欧盟的制度,只有在所有成员国都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以欧盟的名义出兵。哪怕只有一个成员国不同意,比如只有几万人的卢森堡认为出兵会毁坏欧盟的形象,那么拥有几千万人的法国就只能干瞪眼。
  正是如此,在欧盟委员会就是否出兵的问题犹豫不决的时候,法国政府决定单干。原因很简单,阿尔及利亚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而且是法国最大的殖民地,而法国又是阿尔及利亚的主要移民对象国,生活在法国的阿尔及利亚人超过了1000万,所以法国觉得有义务出兵,帮助阿尔及利亚民选政府渡过难关。
  随着法国决定出兵,不甘落后的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波兰与捷克也先后表示愿意出兵,并且通过欧盟委员会正式照会法国,希望能够以多国部队的方式,在阿尔及利亚展开军事行动。这些国家表现积极的原因也很简单,即不希望法国独大,让欧盟的安全问题变成欧盟的事情,而不是法国的事情。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等到这几个欧盟成员国做好了出兵准备的时候,阿尔及利亚的伊斯兰学生组织自己倒台了,军事政变突然爆发,也突然结束。导致伊斯兰学生组织突然倒台的原因也很简单,暗中提供支持的伊朗发生政治动荡,掌权的“务实派”遵照与共和国达成的秘密协议,不再支持任何极端组织。
  也就是说,改变阿尔及利亚命运的不是欧盟大军,而是共和国与伊朗的秘密协议。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次事件也不完全是坏事。
  虽然共和国当局并不承认与阿尔及利亚的政变有任何关系,也没有借此机会捞功,毕竟共和国与伊朗签署的是秘密协议,而不是公开条约,但是欧盟成员国都知道,如果不是共和国的影响力,恐怕会有成千上万的欧洲军人倒在北非的沙漠与地中海南岸的城市中,成为欧盟军事一体化进程严重滞后的牺牲品。
  正是如此,2044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波兰与捷克在欧盟内部成立了非正式化的“国防部长会议”与“参谋长联席会议”,并且在当年年底就拿出了统一军事力量的计划书,要求7个国家首先统一主战装备与后勤标准,然后再在参谋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统一军事指挥机构。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欧盟的军事一体化进入快车道,不再要求所有成员国都加入军事一体化进程。
  4年之后,欧盟的军事一体化初见成效。
  按照“简氏防务周刊”估计,由法德意荷比波捷7国组成的“欧洲军事联盟”的军事实力仅次于共和国与美国,已经超过俄罗斯,全球排名第三。当然,这个“第三”并不值得骄傲,因为仅相当于美国的一半,共和国的四成。即便以整个欧盟为单位衡量,欧盟的军事实力也仅相当于美国的七成,共和国的55%,比前两个差远了。
  受政治实力与军事实力影响,欧盟在其他方面的实力也不如人意。
  比如在外交上,欧盟的影响力就不够大。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欧盟根本没有发挥与其经济规模相应的影响力。要知道,欧盟是土耳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是以色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叙利亚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也是伊朗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如果不是外交影响力太差的话,欧盟肯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当然,欧盟最差的还是科技实力。
  因为分散成了20多个国家,所以欧盟很难像共和国与美国那样,把力量集中在某些尖端领域,其科技总投入也不如共和国与美国。
  总而言之,欧盟给人的印象是远没有外表那么强大。
  用俗话来说,就是“外强中干”,空有一副庞大的身躯。
  问题是,没人敢于怀疑欧盟的潜力。只要欧盟能够解决阻挠其进步主要问题,就能迅速成长为全球第三极,彻底改变世界格局!
第四十六章
特殊存在
  对共和国而言,欧盟也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1/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