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0/1195

  与刘晓宾不一样,裴承毅从来就不是那种事必躬亲的领导人。
  从以上校身份担任前线指挥官,指挥数十万大军争战朝鲜半岛的时候开始,裴承毅就展现出了超人一等的用人手段。可以说,裴承毅能够得到项铤辉器重,在项铤辉出任总参谋长期间飞黄腾达,由此打下了共和国头号军事统帅的基础,与他用人的手段,以及合理利用手下的能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这也是当初彭茂邦刻意压制裴承毅的主要原因,因为像裴承毅这样的军人,只要获得机会就能一飞冲天。纵观裴承毅指挥的数场战争,打得顺手的,都与合理用人有关,而打得不太顺手的第二次英阿马岛战争,就是受现实限制,没有办法合理安排人员。
  由此可见,拥有领袖才能,不见得是好事。
  严格说来,裴承毅在王元庆与顾卫民期间都遭到压制,也与他的这一才能有关。
  从某种意义上讲,王元庆压制裴承毅,不是害怕裴承毅的威胁,毕竟在用人方面,王元庆的能力比裴承毅强多了。主要是裴承毅在当时太年轻,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吃点苦头不见得是坏事。也就是说,王元庆希望裴承毅能够在下面多混几年,并且在此期间积累起足够的政治斗争经验。事实也确实如此,当裴承毅在中东战争前返回中央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将,而是拥有统帅才能的领袖。
  正是如此,在顾卫民执政期间,裴承毅成了重点照顾对象。可以说,裴承毅能在2042年出任国防部长,几乎就是李存勋用“提前退休”与顾卫民做的政治交易。虽然李存勋早就有退休的想法,但是以他的性格,确实有可能借此机会,让顾卫民在国防部长的人选问题上做出让步。站在顾卫民的立场上,裴承毅再厉害,也不可能在2042年对他构成威胁,反而会成为他取得连任的政治筹码。更重要的是,李存勋的存在,使国家元首的重要性降低了许多。如果能够借此机会淡化军情局长,甚至借此机会控制军情局,让裴承毅出任国防部长就不算什么了。
  当然,这种才能,给裴承毅带来的好处也很多。
  不管怎么说,与刘晓宾结盟、以及重点提拔袁晨皓,都可以看成是裴承毅用人能力的直接体现。即便刘晓宾主要依靠李存勋,与裴承毅的关系并不大,可是几乎所有共和国公民都认为,袁晨皓能够成功,就是因为得到了裴承毅的重点栽培,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换了别的人,照样能够取得成功。
  所谓“物尽其用,人尽其能”,搭上裴承毅,肯定是劳苦命。
第四十三章
战争问题
  9月1日,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裴承毅与刘晓宾、袁晨皓一同去了元首府。
  因为这次汇报关系到共和国在未来几年,甚至未来数十年的基本战略,所以在仅为非正式工作汇报的情况下,裴承毅等人仍然高度重视,也得到了颜靖宇的高度重视。没有怀疑颜靖宇的野心,却没人能够肯定颜靖宇具有一代伟人的雄才大略。不管怎么说,他对这起事件的高度重已经证明了他的战略眼光。
  与以往汇报工作的方式一样,首先由情报主管介绍情况。
  刘晓宾没有保留什么,重点介绍了伊拉克当局在对外扩张问题上的态度。作为情报机构负责热门,刘晓宾严格遵守了潘云生订下来的规矩,即只为国家领导人提供做出战略决策的情报依据,而不提供任何参考意见。因为情报本身就是具有左右决策的能力,情报机构负责人有很大的权力,如果再在决策中提供参考意见,不但能够左右国家基本战略,甚至会架空国家领导人,而情报机构负责人实质上只是行政人员,连军人都算不上,如果不能严格约束自身行为,很容易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排挤,从而失去应有的作用与地位,对国家局势产生不利影响。
  情况很简单,基本上不需要详细介绍。
  因为得到了共和国的全力援助,国家经济建设进入高速车道,所以在2045年左右,伊拉克就超过了沙特,成为阿拉伯世界中仅次于埃及的第二大经济强国。经济实力膨胀的直接结果就是对外扩张的野心再度升起,加上共和国有意无意的宣传,几乎所有伊拉克人都认为有义务统一整个阿拉伯世界,而首先要做的就是收复曾经的“科威特省”。在此情况下,以色列的摩萨得与美国的CIA等情报机构趁机而动,妄图用20世纪90年代初的办法,再度使伊拉克边缘化,借此粉碎共和国的中东战略。
  “如果我们不干预,会有什么结果?”
  大概是颜靖宇问得过于直接,所以刘晓宾思考了好一阵才开口说道:“二十多年前,我们从获得了一些CIA的绝密资料,其中有一份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有关。美国情报机构设法诱使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最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世界油库,或者说这只是主要目的之一。”
  颜靖宇微微皱了下眉头,示意刘晓宾继续说下去。
  虽然作为国家元首,颜靖宇能够接触所有绝密资料,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元首能够接触共和国的全部绝密资料,因为元首不是情报机构负责人,没有义务在一些常识性的问题上化太多的精力,也没有时间来阅读太多的资料。
  “众所周知,伊拉克与伊朗的两伊战争对阿拉伯世界的影响非常大。”刘晓宾清楚元首需要知道什么,也就只介绍了一些重点问题。“虽然两伊战争打得非常丑陋,伊拉克与伊朗都没有能够合理使用手里的先进武器,但是这场战争在很大的程度上帮助阿拉伯世界走出了前几次阿以战争的阴影,让众多阿拉伯国家再次找到了同一个目标。更重要的是,伊拉克的积极表现,具有取代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领头羊的作用。事实上,萨达姆也有这样的想法与野心。”
  颜靖宇笑了笑,表示明白这番话的意思。
  海湾战争前的萨达姆绝对可以用“雄才大略”来形容,在埃及总统萨达特为了收复被以色列占领的西奈半岛,与以色列签署《戴维营协议》后遇刺身亡,阿拉伯世界就失去了最具影响力的领袖。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阿拉伯最需要的就是一个领袖,一个能够让数亿阿拉伯人团结起来的领袖。
  问题是,萨达姆走错了一步。
  “显然,萨达姆严重低估了犹太人在美国的影响力。设想一下,一个拥有美国国会参议院20%席位、30%的律师、50%的亿万富豪与65%社会财富的民族,会置数百万同胞于不顾吗?”刘晓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前美国国务卿杜斯勒就说过,对美国的犹太人来说,以色列的问题不是国际问题,而是国内问题。自从以色列建国之后,美国的战略支援就没有松懈过。要知道,2041年的中东战争是美国第一次与我们在战场上拼尽全力,在20年前的半岛战争中,美国甚至没有与我们拼命。可以说,以色列就美国的第五十一州,保护以色列既是美国籍犹太人的义务,也是美国政治家的责任。为了确保以色列的安全,美国当局不但为以色列提供了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甚至暗中为以色列提供核武器技术,还会不遗余力的打击阿拉伯国家,瓦解阿拉伯的团结统一势力。当然,这与控制世界油库没有差别,因为美国的能源企业与犹太人关系密切,只有打垮阿拉伯国家,让阿拉伯世界变成一盘散沙,那些拥有美国国籍的犹太商人与金融资本家才有能力控制中东国家,再通过这些国家的王室或者独裁政府来控制中东的油田。”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结果会与六十年前一样?”
  对于颜靖宇的这个问题,刘晓宾没有做出回答,因为这不属于他能够回答的问题。
  事实上,60年前,共和国当局就犹豫过。虽然当时还没有证据证明萨达姆出兵科威特与美国的情报机构有关,也没有办法否认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事实,但是在联合国安理会的表决中,共和国仍然投了弃权票,而不是赞成票。也就是说,当时共和国的领导人就知道美国是冲着伊拉克的石油,以及再度联合起来的阿拉伯国家去的。甚至可以说,海湾战争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针对阿拉伯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发起,导致西方世界遭遇战后第一场经济危机的“石油战争”的间接报复行动,不然美国大旗一挥之后,也不会有那么多西方国家响应。要知道,短短10多年后,当美国再次发动被成为“第二次海湾战争”的伊拉克战争时,响应“号召”的西方国家就少得多了,而法国这种一直在试图摆脱美国影响与控制的西方国家甚至对此进行了公开谴责。可以说,20世纪90年代初,如果共和国当局能够在对外政策上稍微强硬一点,在安理会投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否决票,那么美国就得单独发动海湾战争,甚至不大可能发动海湾战争。当然,以当时的情况,共和国也不可能在安理会上投出否决票,毕竟发动侵略战争的是萨达姆,而不是老布什。
  再次遇到同样的问题,共和国领导人多了很多选择。
  在刘晓宾回避这个问题的时候,裴承毅接过话题,说道:“情况很清楚,这才的幕后推手是以色列,而不是美国。虽然有情报证明,CIA参与了在伊拉克的策反行动,至少为摩萨得提供了支持,但是从当前的情况来看,美国当局肯定不会冒险与我们再次碰撞,不然不会把以色列顶到台上去。”
  “按照我的判断,如果我们不干预,任由事态发展下去的话,伊拉克当局肯定会迈出关键的一步。问题在于,美国会不会像六十年前那样,邀集数十个国家,出动数十万大军打垮伊拉克?这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现在不是六十年前,而且海湾地区的国家也不会像六十年前那样支持美国。也就是说,美国不大可能再次出兵,进行外交抗议之后就会接受既成事实。可以说,这也正是伊拉克当局有恃无恐的根本原因。关键是,我们能不能接受这样的结果?”
  “伊拉克再度入侵科威特,哪怕现在的科威特并不比伊拉克富裕,而且科威特的外交政策也更加倾向于我们,甚至有不少科威特人在与伊拉克的合作中获益,比如我们在布比延岛上修建的港口就为科威特创造了大量劳动机会与社会财富,但是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会接受伊拉克吞并科威特的事实,特别是几个相对富裕的阿拉伯国家的王室,肯定会因此感受到来自伊拉克的威胁,并且对我们的中东外交政策感到失望,从而对我们的中东战略构成毁灭性打击。”
  “可以说,在也正是以色列此举的根本目的。要知道,随着我们的中东战略失败,阿拉伯世界将失去最有力的支持,再次变成一盘散沙,以色列的战略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事实上,阿拉伯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也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对我们来说,关键就是阿拉伯战略失败之后,我们将付出多大的代价,会不会对我们的全球战略产生影响?”
  一口气说完后,裴承毅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如果看得更长远一点,我们甚至得考虑由此对中华民族复兴产生的长远影响。早在三十多年前,我们卷入印巴战争后,我们的基本战略就定了下来。面对东面广袤的太平洋,不管我们迈出一小步、还是迈出一大步,都会引发与美国的全面战争。我们的唯一出路就是向西发展,而且三十多年来,我们已经在西进战略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不但控制了南亚次大陆与印度洋,还成功登陆非洲,并且在中东站稳了脚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功亏一篑,后果将难以设想。”
  颜靖宇微微点了点头,说道:“关键是,我们插手后,会有多严重的后果?”
  裴承毅朝刘晓宾看了过去,示意这个问题由刘晓宾来回答。
  “我们插手的话,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在伊拉克扶持一个新政权。”刘晓宾苦笑一下,说道,“毫无疑问,以色列与美国的情报机构在策划这次行动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种可能,并且做好相应准备。推翻伊拉克现政府,扶持新政府不是什么难事,不管怎么说,伊拉克政府官员几乎都是我们培养的,而且伊拉克军队的将领也与我们有密切关系。问题是,我们没有办法杜绝由此产生的恶性后果。”
  “什么意思?”颜靖宇追问了一句。
  “我们能够得到众多阿拉伯国家的信任与支持,除了我们能够提供更加实际的帮助之外,还与我们的基本外交政策有关,即很少插手阿拉伯国家的内政,即便在伊拉克这种在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我们也非常克制。现在的伊拉克政府是民选政府,而且是得到众多国家承认的合法政府,更是得到我们支持的政府。如果我们仅仅为了一个猜测,或者说为了一件没有发生的事情而将该政权推翻,并且扶持一个新的政权,恐怕不会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支持我们。事实上,这也很有可能是美国与以色列追求的次要目的,即迫使我们出手,搞臭我们的形象,从而达到分裂阿拉伯世界,以及遏制我们的战略目的。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等到伊拉克当局采取行动之后再出手,因为这样会让美国与以色列达到主要目的,同样会对我们的中东战略产生毁灭性打击。”
  “也就是说,我们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而且没有更好的选择。”裴承毅补充了一句。
  刘晓宾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见到两人一唱一和,颜靖宇微微皱了下眉头,朝坐在旁边的袁晨皓看了过去。
  “如果有可能,我们得尽量避免战争,至少得在这几年内回避战争。”裴承毅把颜靖宇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说道,“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因此与美国交战,而且美国当局也没有与我们交战的意愿。”
  “问题是,任何解决办法都会使我们离战争更近。”
  听到颜靖宇这么说,裴承毅叹了口气,没再多说什么。
  “二十年前,王老就说过,中东将成为引发世界大战的火药桶。”颜靖宇长出口气,拿起茶几上的香烟,先给刘晓宾与袁晨皓各点上了一根,才说道,“你们都有最高涉密权,所以有些事情我不需要多说,你们可以抽时间看看相关资料。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避免因为中东地区的冲突而引发世界大战。虽然印度战争后,我国周边局势全面改善,但是我们的出路仍然被美国堵得死死的,东面跨过太平洋就是美国本土,南面是澳大利亚,北面是俄罗斯。可以说,这三个方向基本上都没有让我们插足的空间,或者会引发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的全面战争,所以我们只能西进。南亚次大陆只算得上是西进的大本营,能够充当西进跳板的,只有中东地区。随着我们登陆非洲大陆,并且在东部非洲地区建立起了以我们为核心的新秩序后,更加需要通过中东地区将我们的势力范围联系起来。可以说,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们都不会退缩。同样的,犹太人控制着美国的命脉,不管其他美国人是否愿意为以色列而战,在美国现行体制下,肯定不会抛弃以色列。也就是说,我们与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斗争绝对不会以妥协收场。”
  听颜靖宇说完,裴承毅又叹了口气,并且朝袁晨皓看了过去。
  显然,颜靖宇开始提到的,就是让裴承毅去准备战争计划的根本原因。
  正如颜靖宇所说,以纪佑国、王元庆等领导人的能耐,他们不可能不知道,随着共和国从地区迈向全球,肯定会在中东地区与美国死拼一场,并且由此引发共和国与美国的全面战争。如果从地理环境上看,共和国也没有别的选择,把赌注押在中东地区的话,获胜的概率比押在其他地区高得多。正是如此,30多年来,共和国的很多对外政策,甚至是对外战争都与中东战略有关。别的不说,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共和国当局通过建立市场共同体的方式积极帮助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发展经济,就是希望借助这两个伊斯兰国家,赢得包括众多阿拉伯国家在内的伊斯兰世界的信任,为进军中东地区做好准备。事实上,在2041年的中东战争中,巴基斯坦就是共和国军队的大后方。
  既然谈到了战争问题,自然不能含糊。
  这次做军事介绍的不是裴承毅,而是袁晨皓。出任国防部长之后,裴承毅就很少在中央政府的工作会议上做军事报告,把出头的机会让给了其他人,借此机会让别人知道,他的正式身份是国务院的部长级官员,而不是陆军上将。正是如此,袁晨皓已经多次向元首做军事报告。
  与当年的裴承毅相比,袁晨皓的处境优越得多。
  从某种意义上讲,袁晨皓的起点就比裴承毅高得多。要知道,裴承毅刚出头时,受到了包括彭茂邦在内的共和国军政要员的压制,即便在半岛战争后受到重用,也因为王元庆推行第三次军事改革而再次遭到压制。
  正是不同的经历,让袁晨皓有着不同的个性与思想。
  相对而言,袁晨皓的表现欲望要比裴承毅强得多。
第四十四章
闭门决策
  花了足足4个小时,袁晨皓才介绍完共和国的军事力量与备战情况。
  因为裴承毅一直在给袁晨皓创造表现机会,刘晓宾干了几十年情报工作最不缺的就是耐心,颜靖宇则想尽量详细的了解情况,所以三个听众都非常耐烦,除了颜靖宇会偶尔提两个单纯的军事问题之外,这4个小时中基本上是袁晨皓一个人在发言。
  回总参谋部工作了7年,经常与政府官员大交道,袁晨皓也很清楚该在什么时候把机会让给别人,所以总结的时候,袁晨皓把机会留给了裴承毅。事实上,最后的论调只有从裴承毅嘴里说出来才有说服力,因为裴承毅是国防部长,袁晨皓仅是国防部下设总参谋部下的作战处处长。从身份上看,裴承毅是政府官员,袁晨皓则是军队的管理人员。就算颜靖宇不介意从军人那里获取建议,也应该由裴承毅提出建议。
  “总的来说,就是我们还没有做好战争准备。”
  似乎料到裴承毅会这么说,颜靖宇立即就笑了起来,并且示意裴承毅继续说下去。
  “当然,美国也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裴承毅知道颜靖宇要听什么,因此尽量拣重要的内容,没再耽搁时间。“中东战争之后,我们与美国都启动了新一轮军事改革,并且制订了更加长远的国防建设计划。也就是说,中东战争对我们与美国的影响都非常大,改变了军事力量的发展方向。任何军事改革都需要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早在七年前,我们就订下了用十五年完成军事力量改革与调整的长远战略,而根据军情局掌握的情报,美国也在当时启动了类似的国防力量改革计划。总的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军事改革只完成了一半,美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我们与美国的军事改革都针对更大规模的全面战争,对军事力量做了全面调整,所以在改革完成之前,我们与美国的军事力量都处于低谷,而且改革效果还没有显现出来,军队的整体战斗力没有明显提升。总而言之,在军事改革完成之前不能保证在与美国的全面战争中获胜。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即便加大国防投入,加快军事改革的速度,也需要六年才能完成改革工作,使军队的战斗力达到新的高度。”
  “需要追加多少投入?”颜靖宇问得非常直接。
  裴承毅稍微迟疑了一下,说道:“不是一次性追加投入,而是在未来六年之内,以平均每年百分之五十以上的速度增加国防开支。也就是说,到2054财年度,我们的国防预算将占中央财政总预算的六成,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一成五。”
  听裴承毅这么一说,颜靖宇立即皱起了眉头。
  “实际上,这还是保守估计。”裴承毅没有回避,不管元首爱听还是不爱听,他都得尽到政府官员的职责,即提出完整的建议,而不是通过不完全的信息来左右元首的决策。“众所周知,国防开支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进入战争状态、以及是否准备进入战争状态的重要因素。以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国防开支属于公开预算,我们很难通过隐秘的手法来扩大国防开支。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增加国防开支,美国就会认为我们在为战争做准备,而且很快就会进入战争状态。如此一来,美国当局肯定会追加国防开支,并且以赶在我们之前做好战争准备为目的。毫无疑问,我们肯定不能让美国抢先做好战争准备,毕竟在一场势均力敌的全面战争中,谁先做好准备,谁的胜算就要大一些。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加大国防开支,迈向战争的步伐就将加快,而且谁也无法让速度慢下来。”
  “也就是说,到时候我们还得继续增加国防开支?”
  裴承毅点了点头,说道:“当国防开支占到中央财政总预算的六成时,继续扩大国防开支就得增加税收,也就得让国家进入战争状态,或者在某些领域进入战争状态,从而对国家的经济建设,以及国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虽然我们有理由相信,民众会支持政府的战争决策,毕竟这不是一场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战争,而且我们只要不放弃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理想,与美国的全面战争就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必须考虑由此产生的后果,即我们的国民经济能否在开战前调整到位,以及政府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做好准备。因为这不是局部战争,而是决定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全面战争,所以哪怕一点点失误,都将导致不可预料的后果。”
  颜靖宇长出口气,表示明白裴承毅的意思。
  见到已经引起元首重视,裴承毅朝刘晓宾递了个眼神。
  “相对而言,我们更应该考虑国际因素,而不是国内因素。”刘晓宾一边说着,一边点上香烟。“最近三十多年,我国取得的建设成就举世瞩目,民众对政府的满意度非常高,特别是王老推行的政治改革,不但将民主权利归还给了公民,还将国家利益与每个公民的利益绑在了一起。经过这些年的宣传,以及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取得的实际成果,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绝大部分公民会支持政府的战争决策。再说了,能不能增加国防开支,要不要在加快备战速度,不是由我们决定的,而是由全体代表大会的代表决定。”
  刘晓宾这句话说到了重点上。
  虽然在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中,元首仍然拥有非常大的权力,比如可以否决已经获得全体代表大会支持的法案,甚至能够在得到包括国务院总理、最高法院院长、最高检察院院长与政治协商会议委员长支持的情况下解散全体代表大会,重新选举代表。但是在第一阶段政治改革完成之后,全体代表大会的地位明显提高,权力大大加强,不但拥有全面审核政府财政预算与开支的权力,还拥有否决行政法令的权力,如果得到政治协商会议主席、国务院总理、最高法院院长与最高检查院院长的支持,甚至能够弹劾元首。如此一来,即便颜靖宇采纳了裴承毅的建议,决定增加国防预算,也要首先搞定全体代表大会的代表,并且由全体代表大会让预算生效。因为全体代表大会的代表中,三分之二是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公民执行参政议政的权利,所以只要增加国防开支在全体代表大会得到支持,就是共和国的公民在支持战争,而不是共和国的领导人在发动战争。
  从现实情况来看,全体代表大会的权力远没有那么大。
  要知道,在全体代表大会中,仍然有三分之一的代表由间接选举产生,其中一半是中央代表,另外一半是各地方政府代表。也就是说,这三分之一的代表基本上都得听从元首的安排,会无条件的支持元首的任何决策。如此一来,在只需要简单多数票的情况下,只要能够说服四分之一的民选代表,就能让元首提交的法案在全体代表大会中获得通过。因为在民选代表中,大约有三分之一来自各行各业,大部分都是为各大产业集团说法的,而这些代表与中央政府、以及元首府的关系都不错,几乎都能参加在元首府举行的迎春会,所以只要他们不临阵倒戈,元首提交的法案几乎不会遭到否决。
  这种偏重于“一首制”的政治体制,实际上在所有大国都存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0/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