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策(校对)第10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6/1195

第二十一章
动荡的根源
  虽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2038年的叙以战争之后,共和国转移了战略重点,准备在中东地区与美国一决高下,但是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8年前顾卫民没有支持中东战争,现在颜靖宇也在中东问题上犹豫不决。
  不是中东地区不重要,而是共和国还有其他问题需要解决。
  对共和国而言,中东地区只是一个远在天边的地方,就算闹出再大的事情来,对共和国的影响也不是很大。与中东地区相比,南方的印度尼西亚、东南的菲律宾、还有东面的日本都重要得多,对共和国的影响也大得多。
  在共和国的众多周边国家中,印度尼西亚是仅次于印度的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即便放眼全球,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数量也只比印度、共和国与美国少。2045年,印度尼西亚的人口总量超过4亿,其中2亿多人在面积13万平方千米的爪哇岛上,另外近2亿人分布在加里曼丹岛(古称渤泥或婆罗洲,仅次于格陵兰岛与新几内亚岛的全球第三大岛)、苏门答腊岛、苏拉威西岛、巴厘岛、西帝纹与塞兰岛等上万座岛屿上。得益于丰富的海洋资源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数十年来,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发展一直没有中断过。虽然与同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印度尼西亚没像马来西亚那样实现工业化、没像泰国那样成为旅游大国、没像新加坡那样成为航运与金融强国、甚至连依靠美国援助过活的菲律宾都比不上,但是印度尼西亚拥有这些国家所不具备的一项优势,那就是相对独立自主的国际地位。
  改变印度尼西亚命运的,正是2019年的南海战争。
  当共和国将大锤砸向越南与菲律宾的时候,印度尼西亚紧跟马来西亚,做出了最为明智的选择,那就是承认共和国在南海地区的霸主地位,退出南沙群岛岛屿与南海海域的主权争夺。随后的半岛战争与日本战争让印度尼西亚当局不再把希望放在美国与日本身上,甚至一度有意疏远美国,积极与共和国改善关系。
  虽然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比如给予华人同等的社会与政治权利、打击爪哇海的海盗(当时往返与共和国与中东地区、以及共和国与非洲大陆的30万吨级超级货轮中,有八成需要经过巽他海峡,也就得经过爪哇海)、对付跨国犯罪组织(主要涉及洗钱)、打击贩毒势力(共和国出兵出力铲除了位于缅泰老交界地区的金三角与位于阿富汗的新月地区的毒品种植基地之后,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与苏门答腊地区成为了新的毒品产地,而且近六成毒品输往共和国)等方面,印度尼西亚并没积极配合共和国,甚至有意制造障碍,但是在南海战争之后,因为接踵而至的半岛战争、日本战争、印度战争与中东战争,共和国无暇他顾,所以不但不可能对付印度尼西亚,还得依靠印度尼西亚挡住来自澳大利亚的威胁,并且利用印度尼西亚牵制蠢蠢欲动的菲律宾。
  2020年到2040年,绝对是中印(尼)关系的黄金20年。
  长达20年的合作,足以改变很多东西。
  在很多人看来,扫荡了几乎整个东南亚地区之后,共和国完全有能力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对付印度尼西亚,将印度尼西亚变成墨西哥那样的国家。因为在2065年之前,共和国的首要任务不是称霸全球,而是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为国内高端产业拓展海外市场、为国内消费市场提供廉价商品,所以共和国没有理由“放过”拥有2亿多人口(2020年的时候,印度尼西亚人口数量大约2.4亿)与丰富资源的印度尼西亚。
  问题是,印度尼西亚是理想的市场与劳动力输出国吗?
  要知道,早在20世纪末,印度尼西亚的人口就超过了2亿,而且是世界上十大石油输出国之一,天然橡胶的第一大出产国与出口国,还是煤、锡、铝矾土、镍等矿产资源的主要输出国,可是印度尼西亚却没有因此而得到国际资本青睐,也没有能够依靠庞大的劳动力与丰富的资源实现工业化。即使到2040年,印度尼西亚的工业化水平也非常低,甚至比不上情况相似的菲律宾。
  导致这一现象的众多原因中,除了思想文化、自然环境等不可更改的历史与自然因素之外,主要还是与印度尼西亚的基本国情有关,即印度尼西亚是一个由18000多座岛屿组成的岛国,而且是位于热带地区的岛国。仅此一点,就对印度尼西亚的现代化国家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实际上,印度尼西亚与菲律宾的情况非常类似。
  两个国家都地处东南亚,都是岛国,而且人口都不少,资源也很丰富,却都没有能够像其他东南亚国家那样走上工业化道路,成为现代化国家。与马来西亚比较就看得出来,虽然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半岛国”,其国土的一半在加里曼丹岛上,而另外一半则在马来半岛上,但是马来西亚80%以上的人口集中在马来半岛的几个州,只有20%的人口分布在加里曼丹岛上,所以马来西亚可以把发展重点放在西部,从而搭上工业化的末班车,顺利实现国家现代化。
  从中就能看出,作为岛国,地理因素产生的隔绝效应,让国家力量分散,也让国内交流受阻,从而对国家建设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就拿印度尼西亚来说,在占国土面积不到7%的爪哇岛上集中了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而且这些人口中的一半集中在雅加达、万隆与泗水等特大城市内,出现爪哇岛上资源击溃匮乏、城市拥挤不堪、基础设施严重不组,而其他地方,比如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与伊利安岛(新几内亚岛)等地区资源丰富,却因为地广人稀而导致基础设施落后的怪异现象。
  归根结底,就是“资源分布不均”。
  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印度尼西亚不可能顺利完成工业化,也不可能轻而易举的成为现代化国家。
  从历史上看,印度尼西亚一直就不是现代化国家。
  别的不说,摆脱殖民统治取得独立之后不久就爆发军事政变,随后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军人独裁统治,即便在20世纪末实现民主大选后,印度尼西亚仍然没有能够摆脱军人干政的影响。
  正是如此,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并没有像扶持马来西亚那样对待印度尼西亚。
  当然,东南亚地区的国际局势也对共和国的基本政策产生了影响。
  南海战争后,共和国忙着对付日本,还得应付来自朝鲜半岛与南亚次大陆的威胁,所以无法在东南亚地区扩大战果。比如菲律宾倒向美国之后,共和国只能听之任之,没有采取任何针对性的行动。从后来的发展来看,2020年之后,共和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基本政策就是稳固守成,而不是积极进取。因为印度尼西亚南面就是澳洲大陆,澳大利亚是美国在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大本营,也是该方向上的最后防线。用一些西方新闻媒体的话来说,除非美国输掉一场世界大战,不然绝对不会抛弃澳大利亚。也就是说,共和国不大可能在控制了印度尼西亚之后南下“登陆”澳大利亚。所以在是否要控制印度尼西亚的问题上,共和国当局就得做长远大算。虽然控制了印度尼西亚,能够获得一个巨大的市场,以及丰富的资源,但是却要与美国面对面的对垒,肯定需要投入巨大力量、甚至会付出惨重代价,能否从中获益肯定是个问题。相对而言,将印度尼西亚当成缓冲区,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就能确保共和国在东南亚其他地区的霸权地位,甚至能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加坡,让美国退守菲律宾,扫除进军印度洋的障碍。
  由此可见,印度尼西亚的地位非常尴尬。
  当然,不控制印度尼西亚,不等于不占领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与资源。
  从2020年开始,共和国就逐步放宽了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限制。要知道,当时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大萧条,全球经济正像高山滑雪般的从顶峰冲向谷底,几乎所有国家都筑起了贸易壁垒,以出口退税等方式为出口企业提供巨额贸易补贴,国际贸易体系随时有可能崩溃。共和国在这个时候放宽对印度尼西亚的贸易限制,等于拯救了印度尼西亚,让数以百万计的印度尼西亚人获得了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
  当然,商人肯定是无利不起早,没有理由无缘无故的援助印度尼西亚。
  众所周知,大萧条对共和国的冲击远没有对美国的冲击那么大。甚至可以说,共和国是大萧条的受益国。根据共和国当局在2040年底公布的一份统计数据,在2020年到2029年,即大萧条期间经济环境最糟糕的10年,共和国实现了年均3.7%的经济增长率,而同期全球经济的年均增长率为负的4%。也就是说,共和国经济的相对增长率高达7.7%。而在大萧条结束之后,共和国的经济相对增长率只有6%(2033年,共和国经济增长8.2%,而全球经济增长2.2%)。由此可见,大萧条对共和国造成的影响,很多都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到伤筋动骨的地步。与之相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大萧条中遭受到的打击用“惨痛”都不足以形容。
  毫无疑问,贸易是国家间的经济往来,肯定得讲公平对等。
  共和国向印度尼西亚开放国内市场,印度尼西亚也得向共和国开放点什么。
  当然,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状况,如果在大萧条中向共和国全面开放国内市场,国民经济肯定会遭到重创,成千上万的国内企业被共和国的跨国公司打垮或者吞并,爆发新的反华浪潮。共和国的跨国企业也不需要印度尼西亚全面开放,因为在2020年之后,共和国跨国企业的正在集中力量在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缅甸、老挝与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攻城拔寨,还得在南亚的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布局。半岛战争后,共和国花了很大的力气帮助朝鲜重建家园。日本战争后,为了准备攻打印度,共和国的经济政策开始转向国内,不再鼓励资本外投。总而言之,直到30年代末,共和国跨国企业都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占领印度尼西亚的市场。在共和国的整个产业网络中,印度尼西亚只有一个作用:原材料产地。
  作为对等条件,印度尼西亚需要开放的就是资源开采权与出口许可权。
  2021年,共和国的3家企业就以合资、注资、以及融资的办法,控制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7家天然橡胶企业,而这7家橡胶企业控制了印度尼西亚80%的橡胶院与接近100%的橡胶出口份额。
  2023年,三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发力,以兼并收购的方式,控制了印度尼西亚最大的3家锡矿开采企业与4架铝矾土矿开采企业,成立“三坚集团印尼矿业集团”,一举控制了印度尼西亚75%的锡矿与85%的铝矾土矿,并且获得了在印度尼西亚全境进行矿藏勘探的许可权,以及矿产出口许可权。作为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三坚集团没有在印度尼西亚开设矿产品加工企业,而是把加工厂设在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古晋,并且投资扩大了古晋港的吞吐能力。
  2024年,叶宏集团高调进军印度尼西亚,在1年之内就收购了3家石油开发企业与7家炼油企业,并且在得到泗水政府的保证之后,在马拉都岛(位于爪哇岛东面,与泗水隔海相望,有跨海大桥相连)投资兴建印度尼西亚最大的化工工业园,以生产化肥、农药与生物药剂为主。因为印度尼西亚的人口一直在以每年超过4%的速度增长,所以叶宏集团的这次投资很快就收到了巨额回报。也正是如此,叶宏集团进军资源产业与化工产业,很快就成为了共和国的第三大资源产业集团。
  2026年,由李成文投资开办的“华胜集团”(也是资源类企业,其成立的背景是三坚集团在2024年几乎垄断了共和国的资源市场,触犯了《反垄断法》,面临被强行拆分成数家企业的危险,所以在蔺彦博的请求下,李成文出资成立了“华胜集团”,叶永畿的叶宏集团也在这一年进军资源领域,与三坚集团形成了竞争关系,从而使三坚集团避开了《反垄断法》的打击)进军印度尼西亚。因为先入为主的三坚集团与叶宏集团已经控制了印度尼西亚大部分陆上资源,所以华胜集团把重点放在了海上,在当年就与印度尼西亚签署了在马鲁古海开发海底矿产资源的合同(马鲁古海拥有当时已探明的全球最大的海底锰结核矿床,潜在的经济开发价值高达数十万亿元人民币)。
  2028年,随着大萧条的影响达到顶峰,全球经济探底,在风暴中幸存下来的共和国企业加大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众多势力不如三坚集团、叶宏集团与华胜集团,却拥有不错潜力的企业纷纷进军印度尼西亚。仅在当年,共和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就超过了1700亿元人民币。虽然与30年代后期的投资比起来,这个规模根本算不了什么,但是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绝对是一笔巨额投资。要知道,2023年的时候,三坚集团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也仅仅只有120亿元。
  随后几年内,共和国的跨国企业几乎渗透了印度尼西亚的各个资源产业。
  到30年代初期,印度尼西亚的21种主要资源产业全部被共和国的跨国企业控制,形成了在印度尼西亚开采,在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与越南进行初加工,在共和国销售与精加工,制成成品后再返销回印度尼西亚的产业链条。2035年之后,印度尼西亚的资源还大量涌入印度市场,在印度的战后重建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因此成为了印度的最大资源输入国。
  问题就在这里,印度尼西亚始终处在产业链的最底层。
  按照国际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最底层的国家就是被剥削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印度尼西亚是一个人口一直保持正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在东南亚地区排第一的穷国(比较有意思的是,排除战乱等因素后,经济越落后的国家,人口增长速度越快,反而是经济越发达的国家,人口增长越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可以想像,发展20多年,除了人口一举突破4亿之外,印度尼西亚实际上没有其他任何进展。
  到21世纪40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成为了东南亚地区最贫穷的国家。
  不管在哪个地区,贫穷绝对是动荡的根源。
第二十二章
移民潮
  21世纪初,乌干达驻联合国大使在为部族冲突中丧失家园的难民奔走疾呼时提到,贫困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毒瘤。归根结底,几乎所有社会问题、特别是导致重大灾难的社会问题多是由贫困引发的。如同南非大主教在回答一位西方记者的问题时提到,非洲战乱不断的根源就是极度贫困。与非洲相反,经济发达的西欧、北美与澳洲,就没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发过战乱。
  印度尼西亚的问题,除了贫困,还有严重的贫富差距。
  早在2030年,印度尼西亚的基尼系数(反映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数据)由21世纪初的不到4彪升到4.5以上。虽然大部分印度尼西亚人忍受贫困的能力可以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共和国公民相提并论,对社会不公的忍受能力也非常厉害,比如在人类即将到殖民月球的21世纪30年代,仍然有大约20万印度尼西亚人从火山口捡拾硫磺为生,而这些人都活不到50岁,他们用健康与寿命换来的,不过是每天几十元的收入。但是只需要一小部分人对社会不满就能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毫无疑问,在任何国家都不缺乏对社会不满,而且敢于起身抗争的斗士。
  受国情影响,印度尼西亚的社会动荡带有明显的民族主义特征。
  要知道,早在20世纪70年代,占人口总量不到5%的华人就凭借勤奋劳作与聪明才智控制了印度尼西亚80%的社会财富,由此导致了从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的军政府长期奉行排华政策,以及发生在1998年的、导致数十万华人丧生与数百万华人受害的严重反华暴动。进入21世纪后,印度尼西亚的反华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2006年就差点再次发生反华暴动。可以说,三坚集团把资源加工企业放在马来西亚,甚至不惜投入巨资兴建工业园与扩大港口吞吐能力,就是对印度尼西亚社会上存在的排华反华情绪心存疑虑,不想承担额外风险。甚至可以说,共和国跨国企业在投资印度尼西亚时以资源开采业为主,也是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不管怎么说,资源开采业的前期投入并不大,资本回收速度更快,而且撤资的时候也更加方便。
  万幸的是,在2040年之前,印度尼西亚社会上的排华与反华情绪还不严重。
  不管怎么说,在2040年之前,特别是在2033年之前,受全球大萧条影响,从印度尼西亚政府到印度尼西亚民众,都知道不能得罪共和国,必须依靠共和国的市场、以及共和国的投资来保持社会稳定。可以说,在2033年之前,印度尼西亚政府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出台各种各样的行政法规,保护共和国跨国企业在印度尼西亚的利益,并且控制国内民众的情绪。
  所谓一好遮百丑,因为经济一直向上发展,所以很多问题都被遮盖住了。
  实际上,早在2030年,印度尼西亚社会上的排华与反华情绪就开始抬头。当年3月21日,发生在雅加达万豪国际酒店、导致30多人丧生、400多人负伤的恐怖袭击案就是针对共和国的跨国企业。虽然印度尼西亚当局迅速采取行动,出动特种部队击毙数名恐怖份子,解救了数百名人质,并且按照共和国的要求,让共和国的刑事专家(实际上是情报人员)审讯了唯一被活捉的恐怖份子,但是这起事件仍然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当年共和国赴印(尼)游客减少七成,共和国跨国企业在印(尼)投资锐减四成,包括三坚集团、叶宏集团与华胜集团在内的多家大型跨国企业纷纷将投资目的地转往马来西亚与泰国,甚至在年中的时候传出了三坚集团准备从印(尼)撤资的消息。就算这只是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新闻媒体放出的谣言(受此影响,三坚集团的股票在数日内暴跌了近7%,而当时三坚集团正在与阿根廷最大的国有矿业集团进行换股合并谈判,受股票暴跌影响,三坚集团为兼并南美洲第四大的矿业集团多付出了大约240亿美元,而持有该集团上市股票的西方金融企业从中获益上百亿美元),也能从中看出,随着印度尼西亚社会上的排华与反华情绪抬头,任何一家共和国的跨国企业都得重新考虑在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了。
  当然,这里存在一个问题。
  看待印度尼西亚的时候,很多人将这个国家与北美洲的墨西哥做对比。准确地说,是拿共和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跟美国与墨西哥的关系做对比。
  历史上,美国与墨西哥也有矛盾,甚至兵戎相见,而且在美国主导的产业链中,墨西哥也处于最底层。更重要的是,墨西哥也有上亿人口(2020年的统计数据),贫富差距也非常悬殊,贫困问题也很严重。可是进入21世纪后,墨西哥不但不是美国的敌人,还是美国最重要的盟国之一。
  可以说,从地理位置、国家基本环境、社会发展状况等方面来看,印度尼西亚确实与墨西哥非常相似。
  问题是,印度尼西亚没有能够成为共和国的盟国。
  正是如此,有人认为,共和国在处理周边问题上远不如美国。
  显然,要解释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前面已经提到了一些原因,比如印度尼西亚的特殊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真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还得从共和国身上着手。
  美国能够与墨西哥走到一起,有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那就是美国与墨西哥都是移民国家,特别是美国,作为世界上文化思想最开放的国家,美国在国家竞争中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与墨西哥合作的时候,美国社会上肯定不会出现所谓的“反墨情绪”,最多只是在与墨西哥相关的一些问题上,比如非法劳工、毒品走私、洗钱等方面有所埋怨,而这些问题都能通过合作得到化解。站在墨西哥的立场上,因为拉美裔是仅次于白人与黑人的美国第三大族群,所以墨西哥人也没有根深蒂固的反美情绪,至少没有由民族主义思想演变来的反美情绪。这两点从根本上决定了美国能够与墨西哥走到一起,并且以建立共同市场的方式实现经济上的统一。
  毫无疑问,共和国与印度尼西亚之间不存在这样的基础条件。
  别的不说,仅移民问题就对共和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关系造成了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众所周知,第四次印巴战争之后不久,随着“中国-南亚市场共同体”宣告成立,来自巴基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国与斯里兰卡的移民涌入,共和国成为了“移民净接受国”,也从此带来了影响共和国数十年的移民问题。因为巴基斯坦与孟加拉国是伊斯兰国家,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移民很难在共和国的主流社会中站稳脚跟,别的不说,绝大部分巴基斯坦人与孟加拉国人就很难适应共和国的饮食习惯,虽然尼泊尔与斯里兰卡是佛教国家,来自这两个国家的移民与共和国的主流文化没有太大的矛盾,毕竟中华民族深受佛教影响,但是尼泊尔与斯里兰卡的人口本来就不多,输出的移民自然不会多到哪里去。所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从2020年出台第一部有助于移民的法律开始,到2040年的短短20年间,共和国总共出台了近30部与移民有关的法律与法案。要知道,在这20年间,出台的与共和国公民权益有关的法律与法案也不过就100来部。由此可见,共和国高层早就认识到了移民对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问题是,共和国却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印度尼西亚这个人口大国。
  根据共和国官方在2041年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在2020年放宽移民限制条例后,到2040年12月31日,移民局(隶属于外交部)总共发放了4128万余张“红卡”(即共和国居民社会福利保障卡,因为是红色的,而且与美国的绿卡、欧盟的蓝卡相对应,才有了这么个名字),其中发放给东南亚国家移民的为2764万余张,而这里面只有大约220万张发给了印度尼西亚移民。也就是说,作为东南亚地区人口最多的国家,印度尼西亚输入共和国的移民仅占该地区移民的8%左右,占共和国接收移民的5.3%。移民人数排在印度尼西亚前面的还有缅甸、朝鲜、越南、泰国、孟加拉国、肯尼亚与尼日利亚。排在几个亚洲国家后面还算正常,毕竟缅甸、朝鲜、越南、泰国与孟加拉国都是共和国的盟国,而且都与共和国有着非常密切的往来,可是排在两个非洲国家后面,特别是排在尼日利亚后面,那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显然,这是很不正常的情况。以印度尼西亚的国情,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如果没有人为原因,印度尼西亚肯定是共和国的第一大移民提供国。事实上,在2040年之前,共和国至少遣返了250万来自印度尼西亚的非法移民,如果算上共和国海事厅的巡逻舰艇在公海上驱逐的偷渡船只上的偷渡客,恐怕这个数字会超过300万。算上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共和国公民身份的220万移民,印度尼西亚已经是共和国的第一大移民提供国了。
  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宗教信仰问题。
  与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一样,印度尼西亚也是伊斯兰国家,而且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伊斯兰国家。虽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因为同样是伊斯兰国家,孟加拉国的移民数量就超过了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也勉强算得上是伊斯兰国家(大约有50%的公民是穆斯林),其输入共和国的移民数量也超过了印度尼西亚。
  二是共和国社会上的认可问题。
  要知道,在4128万移民中,除了极少数拥有高级学历的精英级人才之外,大部分移民在共和国从事的都是最普通的劳动。共和国社科院在2044年做了一次调查,在共和国定居的移民主要从事5种职业,从多到少依次是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城镇环卫、餐饮旅游与工程建筑。
  从这份报告中不但能看出共和国存在的问题,也看得出移民存在的问题。因为人口老龄化已经非常严重,养老护理已经是服务业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块。根据社保机构统计,在2040年的时候,共和国至少缺乏1500万养老护理服务人员,而养老护理的年产值在万亿元以上。因为共和国的主要青壮年劳动力都得从事社会生产,而且随着劳动力减少,社会上出现了大量成功机会,虽然国家一再提高政策力度,鼓励年轻夫妇养育更多的孩子,但是绝大部分育龄夫妻首先考虑都是事业,而不是家庭,所以以照顾未成年人,特别是婴幼儿为主的家庭服务业成为了服务业中的第二大产业,在2040年的劳动力缺口高达1200万。其他三个行业基本上都是劳动强度大、对技能要求不高、而且对体力要求比较高,所以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部分文化素质不高的男性移民,以及年轻的女性移民的首选就业方向。
  在前两个产业中,养老护理照顾65岁以上的老人,家政服务的雇主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年人,这些人都有着比较丰富的社会经验与成熟的思想价值观念,对雇佣对象有比较高的要求,很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影响。如此一来,在雇佣看护员与保姆的时候,很多雇主宁愿聘请尼日利亚移民,也不愿意雇佣印度尼西亚移民。特别是在2030年的那次排华反华风波之后,很多人在雇佣保姆的时候都明确提出不要印度尼西亚人。
  断绝了两条最主要的从业渠道,印度尼西亚移民在共和国找到一份稳定工作的机会大大降低。按照共和国的相关法律,持暂时居住证的移民要想成为共和国的永久公民,至少得在连续就业8年,或者在某一行业内连续就业5年。实际上,这个门槛非常低,在美国是11年与8年,在欧盟则是14年与9年。问题是,因为大部分移民缺乏劳动技能,要想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绝对不是件容易事情。据不完全统计,被共和国遣返的250万印度尼西亚非法移民中,至少有100万是暂时居住证到期,因为不想回国而擅自留下来,最终被移民局强行遣返。
  最后一个原因就是共和国的移民法律法规对印度尼西亚人很不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6/11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