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六册)(精注全译)第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133

孔子从陈国来到了卫国。九年(前484年),孔文子向孔子请教兵事,孔子没有回答。之后鲁国派人迎接孔子回国,孔子返回了鲁国。
十二年(前481年),当初,孔圉文子娶了太子蒯聩的姐姐为妻,生了个儿子叫悝。孔文子家有个叫浑良夫的仆人长得很英俊,孔文子去世后,浑良夫便与孔悝的母亲通奸。太子蒯聩居住在宿邑,孔悝的母亲让浑良夫到太子那里去。太子对浑良夫说:“如果你能帮助我回国即位,我会好好报答你的,让你乘坐大夫的车子,还将赦免你三种死罪,穿紫衣、袒裘服、带剑都不是死罪。”太子与浑良夫订立了盟约,承诺将孔悝的母亲嫁给浑良夫。闰十二月,浑良夫与太子蒯聩回到了卫国,暂时住在了孔氏家的外园。夜晚,两人穿着妇人的衣服,用头巾遮住面,坐在车上,由宦官罗驾车,前往孔氏家。孔氏的家臣栾宁问他们是谁,他们撒谎说自己是姻亲的婢妾。于是顺利地进入了孔氏家,直抵伯姬的住处,即孔悝母亲的住所。吃完饭后,孔悝的母亲手拿戈矛先来到了孔悝的住处,太子蒯聩与五人身披盔甲,车上载着一头公猪随后而行。伯姬将儿子孔悝逼到了屋角,强令他订立盟约,之后逼迫他登上高台召集百官。家臣栾宁刚要喝酒,但烤肉还未熟,这时他听说发生了内乱,立即派人告诉了孔家邑宰仲由。大夫召护驾着乘车,一路上他边饮酒边吃着烤肉,奉送出公辄逃奔鲁国。
仲由将入,遇子羔【子羔:高柴,字子羔,卫国大夫,孔子弟子。】将出,曰:“门已闭矣。”子路曰:“吾姑至矣。”子羔曰:“不及,莫践其难。”子路曰:“食焉不辟其难。”子羔遂出。子路入,及门,公孙敢阖门,曰:“毋入为也!”子路曰:“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由不然,利其禄,必救其患。”有使者出,子路乃得入。曰:“太子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太子无勇。若燔台,必舍孔叔。”太子闻之,惧,下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割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孔子闻卫乱,曰:“嗟乎!柴也其来乎?由也其死矣。”孔悝竟立太子蒯聩,是为庄公。
庄公蒯聩者,出公父也,居外,怨大夫莫迎立。元年即位,欲尽诛大臣,曰:“寡人居外久矣,子亦尝闻之乎?”群臣欲作乱,乃止。
二年,鲁孔丘卒。
三年,庄公上城,见戎州,曰:“戎虏何为是?”戎州病【病:忧虑。】之。十月,戎州告赵简子,简子围卫。十一月,庄公出奔,卫人立公子斑师为卫君。齐伐卫,虏斑师,更立公子起为卫君。
卫君起元年,卫石曼尃逐其君起,起奔齐。卫出公辄自齐复归立。初,出公立十二年亡,亡在外四年复入。出公后元年,赏从亡者。立二十一年卒,出公季父黔攻出公子而自立,是为悼公。
仲由接到报信后立即赶到孔家,刚要进入孔院,正巧遇到子羔刚刚从里面出来,子羔说:“门已经关上了。”子路说:“我暂且到门前去看一看。”子羔说:“来不及了,你不要陷入这场灾难中。”子路说:“我拿了孔悝给的俸禄,就不能在他受难时躲开。”子羔于是逃走了。子路想进去,来到门前,公孙敢关闭了大门,说:“不要进去做什么了。”子路说:“你就是公孙先生吧?享受着人家给的利禄,当人家有难时却躲在一旁不顾。我不能这样,拿了人家的俸禄,就一定要帮助人家度过危难。”有个使者出来,子路趁机进入了。子路说:“太子捉住孔悝有何用呢?即使杀了他,也一定会有人继续反对太子当国君的。”又说:“太子胆小懦弱。假如放火烧高台,必然会把孔叔放了。”太子听了子路的这番话后,十分惧怕,下令让石乞、孟黡下台杀死子路,两人用戈刺向子路,割断了子路的帽缨。子路说:“君子死的时候,帽子是不能掉到地上的。”于是他捡起帽缨系好后从容就死。孔子听到卫国发生内乱的消息后,说:“唉!高柴可能会回来吧?子路应该会死了。”孔悝终于拥立太子蒯聩为国君,便是庄公。
庄公蒯聩,是出公的父亲,逃亡在外,怨恨大夫们没有迎接他回国即位,元年刚刚即位,打算杀了所有的大臣,说:“我在国外居住很久了,你们也曾听说了吧?”大臣们打算发动暴乱,庄公这才罢休。
二年(前479年),鲁国孔丘去世。
三年(前478年),庄公登上城楼,看见戎州,说:“戎虏为何要建筑城邑呢?”戎州人听了庄公的话后十分忧虑。十月,戎州人将庄公的话告诉了赵筒子,赵简子派兵包围了卫国。十一月,庄公再次逃奔他国,卫国人扶立公子斑师为国君。齐国出兵攻打卫国,俘虏了斑师,改立公子起为卫国国君。
卫君起元年(前477年),卫国的石曼尃驱逐了国君起,起逃奔齐国。卫出公辄又从齐国回到卫国再次当上了国君。起初,出公在位第十二年(前481年)时逃亡,在国外逃亡四年后才得以返回。出公后元年(前476年),奖赏了跟随他一起逃亡的人。出公在位第二十一年(前456年)去逝。出公的叔父黔打败了出公的儿子自立为君,便是悼公。
悼公五年卒,子敬公弗立。敬公十九年卒,子昭公纠立。是时三晋强,卫如小侯,属之。
昭公六年,公子亹wěi弑之代立,是为怀公。怀公十一年,公子颓弑怀公而代立,是为慎公。慎公父,公子适;适父,敬公也。慎公四十二年卒,子声公训立。声公十一年卒,子成侯遬立。
成侯十一年,公孙鞅入秦。十六年,卫更贬号曰侯。
二十九年,成侯卒,子平侯立。平侯八年卒,子嗣君立。
嗣君五年,更贬号曰君,独有濮阳。
四十二年卒,子怀君立。怀君三十一年,朝魏,魏囚杀怀君。魏更立嗣君弟,是为元君。元君为魏婿,故魏立之。元君十四年,秦拔魏东地,秦初置东郡,更徙卫野王县,而并濮阳为东郡。二十五年,元君卒,子君角立。
君角九年【君角九年:应为前233年,为秦王政十五年,秦尚未并天下,此处司马迁记载有误。】,秦并天下,立为始皇帝。二十一年,二世废君角为庶人,卫绝祀。
悼公继位五年(前451年)去世,其子敬公弗继位。敬公在位十九年(前432年)去世,其子昭公纠继位。此时,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变得强盛,卫国就像个小诸侯,从属于赵国。
昭公六年(前426年),公子亹杀了昭公后自立为国君,便是怀公。怀公十一年(前415年),公子颓杀了怀公后自立为国君,便是慎公。慎公的父亲,是公子适;适的父亲,是敬公。慎公在位四十二年(前373年)去世,其子声公训继位。声公在位十一年(前362年)去世,其子成侯遬即位。
成侯十一年(前351年),公孙鞅来到秦国。十六年(前346年),卫国被贬爵号称为侯。
二十九年(前333年),成侯去世,其子平侯继位。平侯在位八年(前325年)去世,其子嗣君继位。
嗣君五年(前320年),卫国再次被贬爵号称为君,只拥有濮阳一地。
四十二年(前283年),嗣君去世,其子怀君继位。怀君三十一年(前252年),怀君前往魏国朝拜,魏国囚禁并杀了怀君。魏国改立嗣君的弟弟,就是元君。元君是魏国的女婿,魏国因此而拥立他。元君十四年(前239年),秦国占领了魏国东部的土地,秦国开始在这里设置东郡,并且将卫国迁到了野王县,而将濮阳并入了东郡。二十五年(前228年),元君去世,其子君角继位。
君角九年(前221年),秦吞并了天下,秦王嬴政登位为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09年),秦二世废掉君角,将其贬为平民,卫国祭祀从此断绝。
太史公曰:余读世家言,至于宣公之太子以妇见诛,弟寿争死以相让,此与晋太子申生不敢明骊姬【骊姬: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伐骊戎,得骊姬,立为夫人。】之过同,俱恶伤父之志。然卒死亡,何其悲也!或父子相杀,兄弟相灭,亦独何哉?
太史公说:我阅读世家的史料时,看到卫宣公的太子因妇人而被杀,弟弟子寿与太子争相赴死,这与晋国太子申生不敢揭露骊姬的错误是一样的,都怕伤害了父亲的心意。然而他们最终都死去了,这是多么令人悲痛啊!有的父子相残,有的兄弟相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微子开【微子开:名启,因避汉景帝刘启讳,汉人改称其为“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兄也。纣既立,不明,淫乱于政,微子数谏,纣不听。及祖伊以周西伯昌之修德,灭国,惧祸至,以告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是何能为!”于是微子度纣终不可谏,欲死之,及去,未能自决,乃问于太师、少师曰:“殷不有治政,不治四方。我祖遂陈于上,纣沉湎于酒,妇人是用,乱败汤德于下。殷既小大好草窃奸宄,卿士师师非度,皆有罪辜,乃无维获,小民乃并兴,相为敌雠。今殷其典丧!若涉水无津涯。殷遂【遂:竟然。】丧,越【越:句首发语词。】至于今。”曰:“太师,少师,我其发出往?吾家保于丧?今女无故告予,颠跻,如之何其?”太师若曰:“王子,天笃下菑【菑:同“灾”。】亡殷国,乃毋畏畏,不用老长。今殷民乃陋淫神祇之祀。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遂亡。
微子启,是殷朝帝乙的长子,又是纣王同父异母的兄长。商纣立为国君后,统治黑暗,荒淫无道,微子曾屡次劝谏,纣王都不听从。等到祖伊因周西伯昌施行德政,灭掉了国,微子担心灾难会降临到殷朝,便又多次劝谏纣王。纣王说:“我出生时不就有命在天吗?谁能把我怎么样!”微子于是料到纣王最终也不会听从劝谏,打算一死了之,又想离开纣王,自己不能决定,于是去询问太师、少师,说:“殷朝的政治不清明,不能统治四方的百姓。我们的祖先在上世创建了功业,而纣王一味沉缅于酒,贪恋于色,完全听信于妇人的话,败坏了汤王的德政。殷朝上下大大小小都喜欢做抢劫、偷盗等违法之事,而朝廷大臣们也互相效仿,几乎全都有罪,因此他们的爵禄就无法维持下去,百姓竞相兴起,互为仇敌。如今殷朝的法纪秩序将要丧亡!就好像乘船渡河没有渡口与岸边一样。殷朝竟然要亡国,以致成了今天的样子。”微子接着又说道:“太师、少师,我是离开殷朝远走高飞呢?还是留在这里护卫国家免遭灭亡呢?如今你们不告诫我怎么做的话,我会陷入不义的泥潭,那该怎么办呢?”太师说:“王子,上天要降灾祸灭亡殷朝,可是纣王居然不害怕上天的惩罚,又不听从长者们的劝谏。现在殷朝的百姓竟敢亵渎天地的意旨。如今若真能救治这个国家,国家确实太平了,即使自己死了,也不会留有任何怨恨。就怕你即使为国而死,国家最终也得不到治理,还不如离开。”微子于是逃走了。
箕子者,纣亲戚也。纣始为象箸【象箸:象牙筷子。】,箕子叹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纣为淫泆,箕子谏,不听。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说于民,吾不忍为也。”乃被发详狂而为奴。遂隐而鼓琴以自悲,故传之曰《箕子操》。
王子比干者,亦纣之亲戚也。见箕子谏不听而为奴,则曰:“君有过而不以死争【争:通“诤”,劝谏。】,则百姓何辜!”乃直言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乃遂杀王子比干,刳视其心。
微子曰:“父子有骨肉,而臣主以义属。故父有过,子三谏不听,则随而号之;人臣三谏不听,则其义可以去矣。”于是太师、少师乃劝微子去,遂行。
周武王伐纣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箕子,是纣王的亲属。纣王刚开始用象牙制成的筷子时,箕子就叹息说:“他现在使用象牙制成的筷子,将来一定还会制作玉杯;玉杯制成后,就一定想把远方的珍奇异宝占为己有。车马宫室也会由此逐渐奢侈,国家得不到振兴了。”纣王淫乱无度,箕子劝谏,纣王不听。有人对箕子说:“你可以离开这里。”箕子说:“作为臣子如果因为向国君进谏,国君不听就离国君而去,是彰显国君的恶行而自己取悦于百姓,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披头散发,假装疯子做了奴隶。箕子从此隐居起来,借弹琴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愤,因此后人传颂他的琴曲为《箕子操》。
王子比干,也是纣王的亲属。他见到箕子因谏争不听而当了奴隶,就说:“国君有罪过,臣子却不能以死进谏,百姓就会遭殃,而百姓有什么罪呢!”他于是直言劝谏纣王。纣王很生气,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个孔,果真是这样吗?”于是纣王杀了王子比干,并挖出他的心来验证。
微子说:“父子之间有骨肉之情,而君臣之间是靠道义结合。因此父亲犯有错误,儿子曾多次劝谏,但父亲仍不听从,儿子于是会哀哭;臣子如果屡次进谏而国君仍不听,那么从道义上来说,臣子便可以离开国君了。”于是太师、少师就奉劝微子离开,微子于是离去了。
周武王讨伐纣王,战胜了殷朝,微子就手持殷朝的祭器来到周武王的军营门前,他袒露臂膀,双手绑于背后,左边的随从牵着羊,右边的随从拿着茅,跪着用膝爬行恳求周武王宽恕。于是周武王就放了微子,并恢复了他原先的爵位。
周武王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让他延续殷朝的祭祀,并派管叔与蔡叔辅佐他。
武王既克殷,访问箕子。
武王曰:“於乎!维天阴定下民,相和其居,我不知其常伦所序。”
箕子对曰:“在昔鲧堙鸿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从鸿范九等,常伦所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锡:赐,给予。】禹鸿范九等,常伦所序。
“初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征;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周武王灭掉殷朝后,便去访寻箕子。
武王说:“唉!上天默默地安定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而我却不知晓上天安定百姓的常法伦理是什么。”
箕子回答说:“从前鲧堵塞洪水,扰乱了上天五行的规律,于是天帝发怒了,没有将治理国家的天道九种大法给予他,伦理常法因此败坏。鲧也因此被杀死,禹就接替他父亲继续治理洪水,他采取疏通的方法成功治理了洪水。上天于是赐给了他九种大法,伦理常法因而有了次序。
“这九种大法,一是五行;二是五事;三是八政;四是五纪;五是皇极;六是三德;七是稽疑;八是庶征;九是飨用五福,畏惧六极。
“其中五行是:一为水,二为火,三为木,四为金,五为土。水能够滋养万物而使其向下走,火的性质则是炎热而向上升,木可弯曲也可变直,金属的本性能够伸展变形,土地能够种庄稼。水滋润下物呈现出咸味,火光上升可灼烧物体因而呈现出苦味,木可曲直呈现出酸味,金属能延伸变形呈现出辛辣味,土地能够种收五谷呈现出甜味。
“五事包括:一为仪容,二为言语,三为观察,四为听闻,五为思考。仪容要恭敬严肃,言语要使人信服,观察事物应做到明察秋毫,听闻要明辨是非,思考问题要全面周到。仪容恭敬,百姓就会严肃;言语能令人心悦诚服,国家就会得到治理;观察事物能明白透彻,就能够辨别善恶;倾听意见时能够辨明是非,处理谋划就必然得当;思维通达,就会成为无事不通的圣人。
“八政:一是粮食,二是财货,三是祭祀,四是设立司空掌管营建,五是设立司徒掌管教化,六是设立司寇掌管治安,七是设立礼宾官掌管礼仪,八是设立军师掌管军事。
“五纪:一为年,二为月,三为日,四为星辰,五为历法。
“皇极: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傅锡其庶民,维时其庶民于女极,锡女保极。凡厥庶民,毋有淫朋,人毋有比德,维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猷:谋略。】有为有守,女则念之。不协于极,不离于咎,皇则受之。而安而色,曰‘予所好德’,女则锡之福。时人斯其维皇之极。毋侮鳏寡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为,使羞【羞:进,贡献。】其行,而国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榖。女不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于其毋好,女虽锡之福,其作女用咎。毋偏毋颇,遵王之义。毋有作好,遵王之道。毋有作恶,遵王之路。毋偏毋党,王道荡荡。毋党毋偏,王道平平。毋反毋侧,王道正直。会其有极,归其有极。曰王极之傅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顺。凡厥庶民,极之傅言,是顺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皇极:君主应该创建至高无上的准则,聚敛五种福祉,以布施给自己的臣民,当时臣民就会拥护您所制定的这些准则,国君您也可以要求臣民贯彻这些准则。凡是属于您的臣民,都不允许他们结党营私,人们不结党营私,就会将君主您制定的准则当成是至高无上的。凡是属于您的臣民,有谋略的,有作为的,有操守的,您要牢牢记住他们以备任用。有的时候他们的作为可能不太符合准则,但只要还没达到犯罪的地步,君主应该包容他们。要是有人谦恭地说他很喜欢您所制定的准则,您应该赐予他幸福。这样做人们就会遵守贯彻您制定的准则。不要凌辱那些无依无靠的弱者,也不要惧怕豪强贵族。对于有能力、有作为的人,您要善于任用他们使其为国家贡献才能,这样国家才会昌盛。凡属于正直的人,您应当经常用爵禄使他们变得富有。假如您不给这些人为国家效力的机会,他们就会走上犯罪道路。对于那些不喜欢您创建的准则的人,您虽然赐给了他福泽,但他们的作为对国家毫无益处,百姓们甚至还会怨恨您用人不当。您不能有偏颇不公平,应该依照先王制定的道义准则办事。也不应有个人的好恶,应该遵循先王的正道前进。您不能作恶,应该沿着先王的正路而行。您不要偏私,不能结党,那么君王的道路就会变得很宽广。不结党,不偏私,君王的道路就会清明可辨。您不违反王道,不冒犯准则,君王的道路就会正直。您如果能将那些按准则行事的臣民团结起来,那么他们就会归顺您创建的准则。因此说,君主宣扬的至高无上的准则,就应该当作常道而被遵守,但天子的教导也是要符合上天的意愿。凡是属于您的臣民,也应该把君主制定的准则当作至高无上的,遵照这个准则办事,来增益君主的光彩。所以说,天子应像当百姓的父母一样,来做天下臣民的君王。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不友刚克,内友柔克,沉渐刚克,高明柔克。维辟作福,维辟作威,维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凶于而国,人用侧颇辟,民用僭忒。
“稽疑:择创建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济,曰涕,曰雾,曰克,曰贞,曰悔,凡七。卜五,占之用二,衍貣【貣:变化。】。立时人为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女则有大疑,谋及女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而身其康强,而子孙其逢吉。女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卿士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庶民逆,吉。庶民从,龟从,筮从,女则逆,卿士逆,吉。女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
“三德:一是端正人的曲直,二是以刚取胜,三是以柔取胜。要想使世道平和安康,就要端正人的曲直,对那些强暴不顺从的人,应用重刑严法治理他们;对那些态度柔和的人,要用柔和的方式治理;对于阴邪狡诈之徒,就必须用强硬的方式对付他们;对于高明的君子,应用柔和的态度安抚他们。唯有君王才有权授人官爵,赏人俸禄,唯有君王才能决定刑罚,唯有君王有权享有美食。作为臣子的人没有授人爵禄、决定刑罚、享有美食的权力。假如臣子也有授人爵禄、决定刑罚、享有美食的权力,就会给王室带来损害,甚至会危及国家,臣子越权偏私邪僻,百姓就会因此犯上作乱。
“稽疑:可以任用善于卜筮的人。让他们进行卜筮,兆象有的像下雨,有的则像雨刚停的样子,有的像云气络绎不绝,有的像雾气蒙蒙,有的像阴气与阳气相互攻击,有的堂堂正正,有的则隐晦不明,卦象一共为七种。前五种用龟甲或是兽骨占卜,后两种用蓍草占卜,通过对复杂的卦象进行推演来解决问题。任用那些精通卜筮的人,如果三个人占卜就信从两个人的话。如果您遇到了重大的难题,首先要独自认真思考一下,之后与卿土商讨,再与百姓商量一番,最后再用卜筮决断。假如您赞同,龟卜赞同,占筮也赞同,卿士同意,百姓顺从,这就叫大同,那么您一定会安康强壮,您的子孙后代也会大吉大利。如果您赞同,龟卜赞同,占筮赞同,可是卿士反对,百姓也不同意,这就是吉利。假如卿士同意,龟卜赞同,占筮赞同,而您不同意,百姓也反对,这也是吉利。假如百姓赞同,龟卜赞同,占筮赞同,而您不赞同,卿士也反对,这仍是吉利。假如您赞同,龟卜赞同,而占筮反对,卿士不同意,百姓也反对,在本国内办事会吉利,但在国外办事就会有凶险。倘若龟卜、占筮都与人的谋划相违背,安安静静什么都不做就会吉利,有所行动就会有凶险。
“庶征:曰雨,曰阳,曰奥【奥:通“燠”,温暖。】,曰寒,曰风,曰时。五者来备,各以其序,庶草繁庑。一极备,凶。一极亡,凶。曰休征:曰肃,时雨若;曰治,时旸若;曰知,时奥若;曰谋,时寒若;曰圣,时风若。曰咎征:曰狂,常雨若;曰僭,常旸若;曰舒,常奥若;曰急,常寒若;曰雾,常风若。王眚【眚:过失。】维岁,卿士维月,师尹维日。岁月日时毋易,百谷用成,治用明,畯民用章,家用平康。日月岁时既易,百谷用不成,治用昏不明,畯民用微,家用不宁。庶民维星,星有好风,星有好雨。日月之行,有冬有夏。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于是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
其后箕子朝周,过故殷虚,感宫室毁坏,生禾黍,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庶征:或是下雨,或是晴天,或是温暖,或是寒冷,或是刮风,或是这五种自然现象都按时令发生。假如这五种自然现象都完备,且按照一定的规律发生,庄稼就会茂盛。其中某一种自然现象如果过多出现,就会产生凶灾。一种自然现象缺失过多,也同样会发生凶灾。再说说国君行善事的美好征兆:国君谦恭,上天就会按时下雨来滋润万物;国君政治清明廉洁,阳光就会适时照耀大地;国君英明,气候就会适时温暖;国君深谋远虑,寒冷就会适时适度而来;国君圣明,风就会适时刮过。再说说不好的征兆:国君如果狂妄自大,雨水就会久下不止;国君如果僭越不轨,天就会干旱无雨;国君若贪图玩乐,天就会炎热似火;国君如果急躁暴虐,天就会极其寒冷;国君昏庸,风就会刮个不停。国君的决策有过错,就会影响一年的时令变化;卿士管理有误,会影响一整月;官吏行事有差错,会影响一整天。年月日的时令变化都正常的话,庄稼才会获得丰收,国家的政治才会清明,有德能的人才会被提拔、重用,于是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日月岁的时令如果被颠倒,庄稼就不会获得丰收,政治黑暗,有德能的人会受到压制,国家就会动荡不安。百姓就好似天空的繁星,星星有喜好风的,也有喜好雨的。日月按照一定的规律运行,于是才有了冬夏之分。月亮假如随从繁星运行,就会导致多风多雨的气候。
“五福:一为长寿,二为富贵,三为健康平安,四为有美德,五为善终。六种灾祸:一为夭折,二为患病,三为忧愁,四为穷苦,五为丑恶,六为懦弱。”
于是周武王把箕子封在朝鲜,从此不再把他当作臣民。
之后箕子来朝见周王,路过殷朝的故都旧墟,感伤于宫室坍塌毁坏,杂草丛生,箕子非常伤心,想放声痛哭但又有所顾及,想小声抽泣又觉得有点像妇人,就作了《麦秀之诗》,抒发心中的伤痛。这首诗说:“麦芒尖尖啊,禾黍绿油油的。那个娇美的少年呀,不与我亲近啊!”诗中所说的娇美的少年,是指商纣王。殷朝的遗民们听到这首诗,无不为之感伤痛哭。
武王崩,成王少,周公旦代行政当国。管、蔡疑之,乃与武庚作乱,欲袭成王、周公。周公既承成王命诛武庚,杀管叔,放蔡叔,乃命微子开代殷后,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微子之命》:周成王分封微子时所下的命令,《尚书·周书》中的一篇。】以申之,国于宋。微子故能仁贤,乃代武庚,故殷之余民甚戴爱之。
微子开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微仲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愍公共立。愍公共卒,弟炀公熙立。炀公即位,愍公子鲋fù祀弑炀公而自立,曰“我当立”,是为厉公。厉公卒,子厘公举立。
厘公十七年,周厉王出奔彘。
二十八年,厘公卒,子惠公覵立。惠公四年,周宣王即位。三十年,惠公卒,子哀公立。哀公元年卒,子戴公立。
戴公二十九年,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
三十四年,戴公卒,子武公司空立。武公生女为鲁惠公夫人,生鲁桓公。十八年,武公卒,子宣公力立。
周武王驾崩后,成王还年幼,周公旦代为行使王权,掌管国政。管叔与蔡叔怀疑周公会篡夺君位,就与武庚联合发动叛乱,想要攻打成王与周公。周公尊奉成王的命令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于是让微子启代替武庚掌管殷地,供奉祖先的祭祀,并作《微子之命》劝诫微子启,把微子启封于宋地。微子原本就仁爱贤能,代替武庚后,殷代旧地的遗民都十分爱戴他。
微子启去世,立他的弟弟衍为国君,便是微仲。微仲去世,其子宋公稽继位。宋公稽去世,其子丁公申继位。丁公申去世,其子愍公共继位。愍公共去世,其弟炀公熙继位。炀公即位后,愍公的儿子鲋祀杀了炀公自立为君,并说“我应该当国君”,便是厉公。厉公去世,其子厘公举继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13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