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楚怀王(校对)第4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0/959

  可以说,墨家已经在楚国百工中站稳了脚跟。
  而这次,若是在让墨家弟子派往各地任职,让他们前往各地发展墨家门徒……
  景翠虽然对政事不怎么敏感,但是这点嗅觉还是有的。
  尤其是墨家的学说,本来对下层的百姓极具吸引力,而且对上层的吸引同样也不小。昔日鲁阳文君、阳城君等公室便是墨家学说的坚定支持者,朝中的楚惠王大臣穆贺等人,也是信奉墨家学说的,更有数位墨子的弟子在楚国任职。
  是以,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楚国很快便成为墨家的活动基地,墨家的中心便从宋国转移到楚国,而墨家的第三代巨子孟胜,也一直活跃在楚国。直到吴起之乱,楚国的墨家弟子包括巨子孟胜在内,惨遭被楚肃王灭团于阳城。
  即便如此,数十年前墨家巨子前去秦国,墨家出现分裂的时候,楚墨依旧可以与秦墨齐墨争夺墨家的正统地位。
  这些情况,全都告诉景翠,楚墨的实力很强大。不提十年前为楚国赴死的八百墨者,就是楚王在郢都城外划给楚墨的那一块地盘,以及这一次参与考核的百余人,就足以说明楚墨的分量极重。
  这一份强大,景翠觉得或许已经危及他们公室在楚国的地位了。
  接着,景翠又想起秦墨以及齐墨,顿时打了一个寒碜。墨家虽然三分,但是打断了骨头还连着筋呢!而且,楚国还是联系各国墨者的重要纽带。
  景翠可没有忘记,三十年前,秦惠文王车裂商鞅,秦楚两国关系缓和。恰逢墨家打算游说秦惠文王,当时,墨者田鸠无法见到秦王,就是从楚威王手中借了一块将军印,以楚使的名义入秦的。其后,才有墨家巨子入秦一事。
  若是楚墨在楚国得到重用的消息,天下各国的墨者纷纷前来楚国。
  景翠可以预见,楚墨的实力还将进一步增长,这对他们这些楚国公族来说,这并非好事。
  更何况,除了楚墨意外,陈轸的农家昨日也加入了考核。
  而楚国各大学派中,道家的实力还是最强的,更别说还有一个实力犹存的儒家。大儒陈良虽然死了,但是他的那些弟子们,还有不少人在。
  若是各大学派全都参与进来……
  想着,景翠猛然身体一寒,接着直接站了起来,在房中来回走动许久,突然大声吩咐道:“来人,请大夫景邵前来一会。”
  不久,依旧是这间房中,景翠将昨日报名的名录递给景邵,等景邵看完后,开口问道:“事到如今,已经出乎翠的意料之外,但是,此事大王已经知晓,大局已定,且为之奈何?”
  听到景翠的话,景邵不停的扯着自己的胡续,他也没有想到,原本只是景翠无奈的自救之举,竟然演变成这样。
  只是,现在的情况,招贤一事已经停不下来,一旦停下,则整个楚国都将沦为天下人的笑柄,而且还会得罪前来参与考核各大学派。
  可是,若是坐视不理,一旦这些学派在楚国站稳脚跟,并向朝中发起冲击,这对公族的危害极大。
  到时,公族再想保持在楚国的这种地位,那就难了。
  想着,景邵一时头大,不禁对各地的县尹与封君充满着怨恨。
  原本大王就是让他们举荐一个贤才,结果倒好,他们心有默契的举荐了一群废物,置大王与令尹的权威而不顾。
  现在,令尹为了自保,不得不另寻他策。
  本想趁时间短缺,从郢都的附近的游仕者中吸取一些人才,以保住楚国的颜面。却不想将楚国的学派牵扯进来,如此,事情瞬间变失去掌控。
  那些学派的人,可没有一个好惹的,惹了他们,哪怕是当面喷一国之君,也是家常便饭,国君还得忍着,更何况是区区令尹!
  只是,事已至此,该怎么办呢?
  景邵皱起眉头,低头沉思苦想。
  此时,景翠见景邵以手抚额,做出头痛状,不禁也将心给提了起来。
  良久。
  景邵才抬起头来,然后一脸慎重的看着景翠道:“令尹,唯今之计,我等已经无法阻止此次的招贤。故,既然无法阻止,那么我们就主动参与进去。”
  “参与进去。”景翠一怔,迟疑的看着景邵。
  景邵解释道:“令尹,原本各大家族对大王要收回各地县尹的权力,设置属吏一事,并不支持。故而全都不支持,也不反对。”
  “只是!”景邵一脸无奈的道:“现在的情况,如果我们继续不支持,那么这次招贤就将撇开我们。如果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各县的县尹大都是各家弟子,这对我们公族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故,依在下之见,既然如此,不如我等也派出族中旁支中下等的子弟,参与这次的考核,与各家相互竞争。”
  “派出族中子弟……”景翠沉吟了一会儿,然后点了点头。
  景氏一脉是楚国数一数二的大家族,但是,景氏在楚国的资源依然是有限的,也无法将所有的子弟都安排在要害上,尤其是那些已经疏远的旁支,就更是如此了。
  与其让他们自谋出路,倒不如让他们参与考核,如此,身为主持此事的令尹,还能照拂一二。
  想着,景翠便应道:“好,此事可行,稍后我就传讯给族中各脉,让他们发动族中子弟参加这次的考核,还有,请邵前去拜访各大家族,让他们也发动族中子弟参与考核。
  这一次,我要让大王知道,我楚国公族以及贵族人才辈出,完全不必向各大学派要人。”
  “诺!”
  
第七百二十六章
赵王回都
  随着楚国招贤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就在众人都等待着考核之日来临的时候,远在北方的赵国,赵王已经率兵从中山国撤军,继而回到邯郸。
  赵宫中。
  赵王一回到宫中,便将留守邯郸的重臣召来,看着他们不由叹恨道:“可惜,这次我们出兵太晚,而楚国那边胜的太快,而且还没有与齐魏两国交战,以致于齐魏两国从容退兵回国。
  这一次,我们虽两路大军全都大胜中山国,但是,面对齐魏两国发出的威胁,还是不得不妥协,只能答应中山王的求和。”
  说着,赵王脸上的遗憾溢于言表。
  相国赵文立即劝道:“大王,虽然这次我们放了中山国一马,但是,不仅被我们占据了一大块土地,而且还割让了六座城给我们赵国。经此一战,中山国实力大损,待我们赵国休整一段时间,然后便可再次共伐。
  那时,以中山国区区之力,岂能是我等对手!”
  赵成闻言,撇了撇嘴,却没有说话。
  这次赵国大举攻打中山,身为大将军的他,却没有领兵作战的机会。
  此刻,他心中还有一些不满与怨恨。
  此时,肥义开口道:“大王,昔日强大的魏国攻打中山国,依旧用了三年时间,才攻灭中山国。故而,臣以为攻打中山的事情,完全不必着急。毕竟,中山国已经大部在我赵国境内,齐魏两国离得太远,难以干涉。”
  说着,肥义笑着拱手道:“而且,听说齐楚两国两国在宋国的问题上,出现了极大的分歧,宋国已经与楚国讲和,并且宋王还将太子贞之女送给了楚王,此举引得齐王十分不满。
  臣还听说,楚王杀了一大批楚国的贵族后,似乎有意再次启用屈原变法,此举已经激起国中贵族的反对。
  若是楚国因内部而衰弱,齐国见机伐楚,那时,便是我赵国再次出兵中山国的机会。”
  赵王闻言点了点,如今南面的齐魏两国,国力不容小觑。不仅结为同盟,而且进退一致,赵国面对其中一个,也十分勉强,更别说两个国家联合起来。
  可惜……
  赵王不禁摇了摇头,若不是上次楚国一战灭越,实力一下子变膨胀起来,令他慌了神,故而联合各国一同出兵伐楚。否则,若是赵国没有出兵伐楚,而是等各国伐楚之际,便出兵攻打中山国,如此一来,两年时间,说不定中山国已经被灭了。
  就算没有被灭,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哪会如现在一般,还留有四分之三多的土地,在那里暗暗舔伤口,并且还伺机报复!
  想着,赵王便对齐魏两生出阵阵不满,而后看着赵文道:“相国,寡人听说楚国左尹昭常已经到邯郸近两月,希望与我赵国结盟!”
  赵文应道:“大王,正是如此。只是因为楚国还想与我赵国联姻,因涉及太子,故而臣等便将昭常留下,以待大王归来。”
  “太子!”赵王轻声喃喃了一阵,然后突然想起已经去世多年的王后来。
  太子章早年丧母,而后因为变法之事又被自己送到代地,一晃近四年没有返回邯郸了。
  想着,赵王心中生出怜悯之情,便点头道:“太子年龄也不小了,即将行冠礼,是时候为太子寻找一位夫人了。”
  说着,赵王看向群臣问道:“楚国联姻之请,不知诸卿以为如何。”
  赵文立即应道:“大王,楚赵两国一向交好,臣以为与楚国联姻之事可行。”
  肥义跟着道:“相国所言甚是,况且,与我们赵国有冲突的是齐魏秦三国,而不是楚国,对于楚国这个南面的盟友,我们理应交好。”
  接着,肥义拱手道:“大王,只要我们与楚国联姻,才能让宋国放心大胆的倒向楚国,以楚宋两国之力对抗齐魏联盟。无论是齐魏两国伐宋或伐楚,还是楚国伐魏或伐齐,都是我们赵国的机会,是我们再次收拾中山国的时机。”
  赵王闻言微微颔首,接着便看向站在一旁没有发表看法的赵成。
  赵成见赵王看了过来,不等赵王开口,便主动拱手行礼道:“大王,臣附议。”
  “善。”赵王口中应了一句,然后又迟疑道:“但是,楚王打算以亲子淮阴君为质于赵,而寡人之子,太子章肯定不能被送到楚国做人质,而次子公子何还未满五岁,三子公子胜年纪更小,不宜为质。不知诸卿以为何人可作为人质前往楚国。”
  赵成闻言,脸色微微一沉,早在楚国昭常来的时候,放出联姻交换人质的风声时,他就隐隐有些不安。
  赵王的儿子,长子是太子,肯定不会送到楚国去,其他儿子年纪幼小,也不适合作为人质。公室重臣,赵文是相国,做人质肯定也不会让相国去,赵国还丢不起这人。
  剩下的,也就只有他这个位高权重的赵王叔叔,大将军赵成了。
  更重要的是,赵王推行胡服之后,他与赵王的关系就一直不好,虽然赵王将诸将之首的大将军的位置给了他,但是这并不代表赵王倚重他。在胡服变法大致稳定后,赵成便感受到赵王处处对他的打压。
  先是赵文为相,不仅让他失去了成为相国的野望,而且还失去了宗室之首的地位。而后,这次攻打中山国,赵王与太子章全都上了,就他这个大将军没上,灭国的功勋也没有份。
  赵成心中揣测,若是可能,这次赵王一定会将他一脚踹到楚国去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0/9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