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9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09/1597

  桥墩已经是在施工,而大桥的钢铁结构,也已经是委托江南钢铁公司生产,一切都是极为的顺利。
  陈立夫身旁的官员解说道:“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明年年底应该就能够初步完工,最迟后年的三月份就能够正式交付使用了,那个时候,刚好也是北岸开发区里的几家主要企业的建成投产的时候!”
  陈立夫微微点头,并没有多说什么。
  吴淞江大桥的施工,有着众多人盯着,他知道进展就行了,不用详细问太多。
  为了避免干扰到施工,陈立夫也是没有跑过去就近视察,而是直接吩咐船只继续前进,不用多久,他们的船只就是停靠在一座简陋的码头上。
  这座简陋的码头,其栈桥还是木制,一看就知道是临时过渡用的产物,而在这座临时码头的附近,大量的工人也是正在施工着,此地乃是上海码头公司的施工场地,他们准备在这里修建北岸码头,预计提供大小一共二十六个泊位,其中最大的泊位可以停靠长达百米的大型船只。
  此地虽然如今看起来只是一片工地和几座临时的木制码头,不过以上海码头公司的施工能力来看,顶多三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初步成型,并且有一部分的码头可以使用,一年时间,基本上就能够把整个码头工程做完。
  码头对于北岸开发区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因为北岸开发区临近黄浦江,在工商业的过程里,会有大量的船只运送各种货物进出。
  不仅仅是北岸开发区,实际上整个上海都是如此,而且相当夸张,从商贸区到第一工业区的沿江地带,其实都是属于港口区。
  依托着上海的庞大货运吞吐量,提供码头港口服务的上海码头公司,实力也是数一数二的,如今哪怕是不用依赖沿江地带的地产开发,光靠码头服务的收入,已经是能够维持该公司的生存了。
  从北岸码头的简陋临时码头上岸后,陈立夫带着一群官员们坐上马车继续前进,所过之处依旧是一片工地。
  最显眼的乃是各条道路的建设,为了满足工业区以后的庞大货运需求,北岸开发区的道路规划是非常的庞大的。
  规划有两条南北主干道,五条东西主干道,清一色预计采用水泥硬化路面,同时马路的宽度都是达到了三十米以上,其中最大的主干道自然是属于沿江大道。
  这条沿江大道,和商贸区、第一工业区等的沿江大道一样,将会是最为重要的主干道,其宽度达到了四十米,同样是采用水泥硬化路面,分为双向多车道,两边则是人行道。
  中间还有绿化带隔离栏。
  如果只看表面的,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以为这是后世的现代化公路。
  但是如果实际深究的话,就会发现,这种马路采用的水泥还是比较少的,只是在表面铺设了一层水泥而已,而且里面没有钢筋,这种公路的强度和后世的公路是没法比的。
  没办法,这年头水泥贵,钢筋更贵,铺路的时候用得太多,成本实在太昂贵了。
  不过好在这年头的货运四轮马车载重量普遍只有一吨左右,只有极少一部分是超过一点五吨的,目前的这种水泥路面完全够用。
  开发区内的交通建设,也是目前开发区最大的投资项目,不管是码头还是桥梁,又或者是水泥路,都是第一批的主要建设目标,因为交通才是后续开发的前提。
  如今开发区内的道路施工,只是刚开始,还处于平整路面的阶段,所以到处都是尘土飞扬。
  至于开发区内的其他建筑,基本上还没有开工,唯一正在开工的,那就是码头边上的北岸开发区衙门的办公楼了。
  不过办公楼还没有建好,所以开发区衙门的官员们,目前都是在旁边的一片简易木房里办公的。
第1243章
跨行造船的冯氏公司
  北岸开发区的官员们早已经是齐齐等候着了,如果不是之前陈立夫吩咐过,不用他们搞什么迎接之类的面子功夫,他们估计都集体跑到码头去迎接了。
  陈立夫让他们不要去码头迎接,但也不是体谅下属,而是临时码头那边尘土飞扬,大量的建筑材料堆积如山,到处都是在施工,这人一多容易出麻烦,而且到时候,他少不得还要在码头上讲讲话,搞一搞面子功夫。
  他自己可不想在乱七八糟的临时码头就待,所以干脆就是提前吩咐不要让北岸开发区的官员们到码头迎接了。
  不过说是这么说,但实际上开发区衙门的所在地,距离临时码头也就一千多米的距离,哪怕是步行也用不了多久,更何况他们还是乘坐马车。
  如今整个开发区都是工地,道路也是临时平整,坑坑洼洼的不说,而且还尘土飞扬,部分道路更是烂泥坑,直接走路的话,恐怕陈立夫真的是要风尘仆仆了……
  到了北岸开发区衙门所在地的临时办公木房后,陈立夫就是召集了开发区衙门的十多名已经到任的中低级官员开了个小会,主要是听取目前开发区的建设情况。
  不过到场开会的这十几个官员,都是低级官员,级别最高的也只是个从六品的副区长,至于区长大人。
  不好意思,吏部那边还没有确定下来呢。
  毕竟按照级别来说,北岸开发区的区长,那是正六品,这已经是和普通的县令同一个等级了,而县令这种地方一把手的职务,向来都是吏部决定的,地方上,哪怕是一省布政使也没有权力决定。
  而吏部对于地方一把手的任命通常都是非常谨慎的,尤其是重要地区的主政官员任命那就是更加谨慎了。
  毕竟北岸开发区的区长,品级只有正六品,辖区不过区区数十平方公里,但其重要性比一整个县都要更加的重要。
  区长没有这么快到任,因此目前的开发区衙门,官衔最高的只有从六品的副区长了,这个副区长还是个代理的,之前在松江府青浦县任职县丞,由江南道吏务厅挑选并委派任职,而想要去掉代理这两个字,还需要吏部那边正式下批文。
  不过,上级吏务部门,通常是不会驳回下级吏务机构所推荐或者提前安排的职务人选,尤其是副职的人选的任命。
  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是这也算是中央吏部和各部门以及各地方吏务部门的一个默认的分权潜规则了,理论上来说,吏部掌管所有官员的任命。
  但实际操作上,从三品以及正三品、从二品这几个品级的人选,通常都是内阁讨论确定,然后报给圣天子决定,吏部除了提供候选名单,并没有任何的自行决定权。
  而更加高级的官员或者是少数品级比较低的重要职务,比如正二品以上,又比如从二品的各省巡抚,各部侍郎,还有松江府知府,上海特设县的县令,通常是圣心独裁,由李轩亲自决定。
  恩,陈立夫的这个上海特设县的县令,就是李轩钦点的。
  这样一来,吏部的实权范围,也就只局限于正四品以及正四品以下的官员了。
  不过吏部也不可能掌管全天下所有的中低级官员的任命,他们根本就管不过来。
  吏部一般只掌管中央各机构正七品以上以及地方上的正五品以上事务,不过如果是地方一把手的职务,那么会放宽到从五品以及正六品,也就是说正六品的县令或者是正六品的区长都是属于吏部亲自管辖的范围。
  中央各机构的从七品以及从七品以下的职务,基本都有各机构内设的吏务司负责。
  而地方上从六品以下的一把手职务、从五品以下的普通职务,通常是分权给省道吏务厅的。
  不过省道吏务厅也不可能分管所有本省的这么多官员职务,因此也掌管从五品、正六品的普通职务、从六品、正七品的所有职务。
  至于州府一个这个级别的吏务处,则是主要掌管从七品、正八品、从八品这三个等级职务的任命,县级的吏科,则是分管正九品、从九品这两个级别。
  这么一层一层的分管,才能够管辖帝国里无比庞大的官员队伍,毕竟大唐帝国里,从九品就是官身了,而且官员的数量是远远超过任何一个封建王朝的。
  要知道,在明前时期,大部分的县有品级的官员其实就只有六人,其他的都是属于吏员,不算官员,不归吏部管。
  但是到大唐王朝呢。
  一个县光光是并行机构就有县衙门、县督察院、县法院、县税务局四大衙门,有正六品县令一人,从六品县丞一人,从六品的督察院院长、法院院长、税务局局长各一人。
  正七品的可是有好十个呢,县衙门的几个科长可都是正七品的,然后各镇的镇长也都是正七品的。同时另外的三大衙门里也有不少正七品的职务。
  至于更低级的官员那就更多了。
  一个县,拥有的官员人数(有正式编制,从九品以上)的人数少则两三百,多则上千!
  也别觉得人多,财政压力会非常大,实际上大唐王朝只是把前明时期的吏员也纳入官员范围而已,前明王朝的一个县,官员虽然只有几个,但是吏员却是不少,随随便便那也是几百号人的。
  大唐王朝里的从九品、正九品这些,通常也只是普通的科员,巡警之类的,拿的薪资也只是普通薪资,通常还是地方财政负责,中央财务部只管制定工资标准,审核地方财政,可不负责给地方官员发工资,要不然这么多官员没法发……
  这么多官员的任命晋升,光靠中央吏部也是没办法管理的,只能是分权给地方管理。
  不过虽然分权给地方了,但是这只是算默认的规则而已,吏部如果哪天闲得蛋疼,直接插手从九品官员的任命,那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上述所有地方吏务部门的任命,都是属于临时、代理任命,事后需要向上级吏务衙门报备批准,然后下发正式任命后,才算是正式任命。
  只不过这种报备批准,通常也只是走一个过程,一般都不会驳回。
  因为大唐官场现行的官员任命制度,所以正六品的区长是还没有到任,上海特设县的吏务科决定不了,松江府的吏务处,江南道吏务厅也是决定不了,只能是等吏部派人过来。
  而从六品的副区长,则是属于江南道吏务厅的管辖范畴了,所以是早早就派了个代理副区长过来。
  如果不是因为区长还没有到任,陈立夫自己也是用不着亲自兼管着开发区的事务了。
  开会的人少,说的自然也快,大唐王朝的官场上,也不流行开会,基本上简单介绍情况后,陈立夫就是带着人实地考察去了。
  如今开发区刚刚成立没多久,正处于基础建设的阶段,根据陈立夫的经验来看,最早的几个月很重要,不能出任何一点的差错,不然以后会搞成大麻烦的。
  因为现在的基础建设一旦确定了下来,最后施工完毕,以后在想要改,那可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就算是想要改,那也没钱改了。
  沿着坑坑洼洼的沿江大道,陈立夫走马观花一样浏览着整个开发区,而到了开发区最北边的边缘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场面。
  那就是开发区北边,不属于开发区的范围里,竟然也是大兴土木。
  可以看见好几百号的工人,正在忙着平整陆基修路,这修的路竟然是和开发区里的沿江大道相连接。
  他可是记得很清楚,开发区的边缘就在此地啊,而且沿江大道的设计也只延续到开发区的边缘,并没有延伸到更北边的地方。
  而且他也没有从地方衙门上得到报告说,官府有组织在这里开路啊!
  “前边是怎么回事?怎么在修路啊?我记得没有这个工程吧?”
  陈立夫疑惑问道。
  一旁的开发区副区长很快上前答道:“启禀大人,这是冯氏公司在修路,不仅仅是在修路,他们还在修码头呢,就在前边,大人您看!”
  顺着他的指示,陈立夫朝着北边望去,果然,前方大约百米外,还有数十人正在河滩上施工,看这样子是想要修建码头!
  冯氏公司?这名字倒是没怎么听过,上海各行各业的公司多了去,光光是商贸区里注册的企业,至少都有上万家,陈立夫除了那些大企业以及重要企业能够记住名字外,其他的他那里知道啊。
  不过陈立夫不知道,自然会有人向他解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09/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