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皇帝(校对)第8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7/1597

  最近两年,陆军正在和海军扯皮,陆军想要把海军的内河舰队给搞到手来,毕竟内河舰队干的事大多都是对陆支援,护送内河运输物资,和陆军关系密切,而和海军自身的作战任务却是没有什么关系。
  但是人家海军不愿意这么交出去啊,所以最近两年虽然谈着,但是也是没啥效果。
  近卫军和陆军,他们的船只自然是不可能太多的,这战舰什么的也不算多么专业,但毕竟是有。
  这码头上的船只,就是陆军和近卫军的军舰了。
  这么一座官方的码头,按照常理来说是不会多忙绿的,毕竟不是民间的商业码头,但是谁让帝国庞大无比,而金陵城又是帝国的首都啊,每天都是有着来自各地的官方船只来到金陵城,然后每天同样有着众多船只离开金陵城,因此也就使得仅仅是这么一座官方码头,都是如此的繁忙。
  而离开了码头,进入到长江航道后,陈立夫就是能够更加的感受到长江航运的发达了,船只经过东城区的时候,所看见的岸边几乎都是一片一片的码头,码头上停泊着无数的船只。
  这里,才是金陵城的民用商业码头,也是普遍意义上金陵港口,整个码头,几乎是沿着长江南岸一路铺开,在这里停泊着大量各种各样的船只,由此可见长江航运的发达!
  最近这些年,以长江航运为代表的数大干流内河航运已经是构成了大唐帝国的经济大动脉!
  长江、京杭大运河、黄河、珠江这几条大动脉,带动着诸多支流。
  长江流域有赣江、湘江、然后还通过京杭大运河连接淮河,进而连接黄河,然后通过黄河一直深入到河南乃至陕西。
  珠江流域有北江,有东江,有西江,其中的西江更是一路通过肇庆,梧州,然后抵达柳州等广西诸多地方。
  广泛的内河,也是让帝国有了发展内河运输的基础。
  同时帝国也是大力推广,刺激内河运输,因此最近这些年,帝国方面的内河运输是发展迅速,最具代表性的长江上,尤其是金陵城到上海的这一段长江下游,也就是俗称的扬子江,更是有着众多的船只来往。
  来往扬子江上的这些船只,有大有小,小的只是小舢板而已,但是大的却是能够达到数百吨的排水量,这些航行在内河上的船只,通常以沙船为主。
  沙船,这是一种很早就开始使用的船型了,特点就是吃水浅,载重量大,逆风航行能力强,抗风抗浪,尤其是抗浪能力很差,当然了,造价低廉也是它的一大重要特征。
  这样的特点就是决定了,这种船型适合沿海,江湖使用,但是要进行远海航行的话,勉强也可以,但是一不小心就会船毁人亡。
  大唐帝国发展航运,内河航运以及沿海航运更是首当其冲,所以这种传统的船只也是得到了发展机遇,开始被大量建造并广泛使用,不管是长江还是珠江还是各沿海,都是可以看见大量的沙船。
  其实大唐帝国最近的造船技术发展迅速,战舰就不说了,这个和民用没啥关系,而远洋商船的话,则是以六八零型商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系列大唐新式商船,这种船只被东亚其他土著以及西洋人称之为唐船,而大唐内部的话,大多称之为新船,或者干脆是称呼六八零商船等。
  除了这种唐船新式远洋商船外,还有其他几种新式船型,比如飞剪船,只是飞剪船的船体虽然已经是被摸索应用了,但是这种船体单纯是为了追求航速,以至于运输量比较小,所以单纯从货运成本来说,其实性价比远远低于唐船,更加不要说盖伦帆船了。
  只有在一些需要追求速度的领域上,才能够看见远洋飞剪船的身形,比如说快速通讯家,快速运输舰,此外少数的贸易公司,开始用这种飞剪船来运输茶叶!
  茶叶这种商品在海上运输的时候,保质期是比较短暂的,为了让茶叶尽早抵达目的地,用航速更快的飞剪船也就成为了理所当然。
  不过在普通的,不追求速度的大宗货物运输当中,暂时还是没能取代唐船或者是盖伦船。
  除了唐船以及飞剪船外,其实大唐帝国同样也是学习并效仿了西方的盖伦船,毕竟这种船只用来运货的优势很大,一些贸易公司就挺喜欢用盖伦船的。
  相对于远洋船只的发展比较迅速,近海船只的发展则是要落后一些,这主要是华夏地区的传统船只,本来大多都是为了内河、近海航行用的,而且性能还不错,沙船就是最明显的例子,造价低廉,载货量大的同时,所需的水手数量还少,这也就意味着运输成本低。
  要不然的话,那些船东们早就去购入人家鼎盛造船厂新推出的新式纵帆船了,那船多好啊,速度快,适合性也好,就是造价昂贵,还运不了多少货。
  想要用这种新式纵帆船充当普通货船使用,估计就得等造船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了,等到技术发展起来,造价更低了,所需的水手也更少了,运输的货物更多了,继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了,说不准就能够大规模应用了。
  现在嘛,大唐帝国的沿海内河运输,还是以沙船这种古老的传统船型为主。
  但是,这并不影响到大唐帝国沿海内河运输的快速发展!
  工商业有着庞大的运输需求,船东们就有利润,有利润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船只投入其中,这可不仅仅是大唐帝国官方推动的结果,更是商业市场的自然选择。
第1136章
被一锅端的上海码头公司
  陈立夫乘坐的船只,就是一艘新式纵帆船只,速度自然是要比那些传统船只快得多,不用多久,就是把金陵城甩在身后,朝着上海而去。
  当陈立夫已经是率先离开的时候,陈府那边也是继续准备着,他的妾室以及长子,将会在数十名仆人侍女的陪同下,乘坐他们陈家自家的船只前往上海和陈立夫汇合!
  不过这些,陈立夫却是懒得管了,后头自然有管家处理这些事务,即便是管家不行,他的长子也还在呢。
  别看他的长子才十来岁,但是这年头的人大多早熟,女子十四岁就可以成婚了,男人的话,十来岁一般都是家里的壮劳力了。
  如果是读书人的话,十三四岁一般都是可以独自外出数百里求学了。
  这年头十三四岁的男子,尤其他还是个读书人的时候,基本都是比较成熟,甚至都可以当家做主了。
  有着管家和长子在,陈立夫并不担心后续家人的行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呢。
  据他所知,目前上海特设县的县令以及松江府知府都还没有正式选定,这样两个重要的职务,内阁那边的争论还是比较大,即便是圣天子都是没有轻易做出决定,在离京之前,陈立夫听闻,圣天子准备把几个候选人都是见一遍,然后才有可能做出决定。
  这样的话,估计没有半个月时间都是无法决定下来了!
  因此,当陈立夫抵达上海之后,理论上来说,他将会是整个松江府里品级最高的负责人,当然了,即便是他是理论上最高的松江府最高负责人了,但实际上,也不可能让他实际代理松江府的事务。
  因为现在江南道的道员可是亲自坐镇在上海呢!
  不过,即便是如此,陈立夫也是希望利用这个时间差,打下一些基础,然后为后续自己在上海的任职期间创造一些便利。
  因此在船上的时候,他一直都是在研究这松江府的局势!
  松江府,因为上海的存在,这也就是注定了,整个松江府的事务,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上海而进行的,没有办法,谁让区区一个上海县的经济体量,就是占据了整个松江府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呢。
  如果不是因为这样,上海县也不可能成为特设县,区区一个县令也不可能是正四品了。
  经过周礼德案后,不仅仅是上海县,乃是整个松江府的官员大多都是被清洗了,有问题的或是斩首,或是坐牢,流放,或是免职,贬值,哪怕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一些官员,也是被调走了。
  而留下来的一部官员,又因为松江府升级,上海县升级的原因,并没能留在原来的职务上。
  毕竟松江府和上海县改革之后,主政官员的品级大大提升,相对的,属官的品级同样也是会提升。
  以往上海县的一个科长,品级不过正七品而已,但是现在,上海特设县的一个科长,品级却是正五品。
  原来的大量底层官员,自然是不可能一下子凭空升官好几级的,因此,绝大部分官员,都是从其他地方调任过来的。
  吏部为了松江府以及上海的事,已经是忙了一个多月了,除了几个重要的职务,比如松江府知府、同知、上海特县设的县令外,其他的职务大多都已经是被确定了下来。
  也就是说,在陈立夫抵达上海之后,不会面临无人可用的局面,因为吏部基本上已经是重新构架了松江府知府衙门以及上海特设县的县衙门了。
  这种涉及到数百名官员的调动的情况,如果是放在其他朝代的话,兴许难度会非常大,也是很容易造成混乱。
  但是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却不是什么大问题!!
  毕竟如今的大唐帝国,立国不过十余年,而且真正统一华夏也就那么两年多而已,而在统一战争期间,大唐王师每打下一个地方,基本上都需要重建当地的政治体系。
  这样的事,经历的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几百上千次了,大唐吏部对此早已经是有了一整套成熟的方案。
  因此在确定松江府改革之后,大批的官员就和陈立夫一样陆续的抵达松江府任职了。
  陈立夫,算得上是比较迟到任的官员了,在他之后,也就只剩下松江府知府以及上海特设县的县令了。
  邮递司的运输舰,果然快速,不用多久,他们的船只就是抵达了镇江,在镇江,有人和运输的文件物资被搬下船去,同时也有人和物资、文件被搬上船。
  不过停留的时间并不长,短短一个时辰之后,这艘运输舰就是再一次扬帆起航,然后继续沿江而下。
  随后陆续抵达了扬州、常州、通州、苏州,期间同样是有人上船,有人下船。
  最后这艘船只才是抵达了吴淞口,然后沿着黄浦江前往上海!
  这是一艘来往金陵城和上海的定期官方航班,途径镇江、扬州、常州、扬州、扬州府通州、苏州、松江府上海。
  陈立夫并不是第一次来松江府了,不提入仕之前他就曾经多次来过这地方,哪怕是入仕之后,他也是因为公务多次来过这地方。
  所以他自认为对松江府,对上海还算是比较熟悉的。
  但是这种熟悉感在真正抵达了上海之后,却是有些奇怪,因为所看到的上海和记忆里的上海有些不太一样。
  在船头上瞭望北岸的商贸区北侧,陈立夫可是记得很清楚,上一次他来上海的时候,这片地方还是一片荒凉呢,但是现在,那里却是出现了一片的没有完工的房屋以及众多设施,只是只有孤零零的工地,却是没有工人在忙碌。
  虽然陈立夫不懂什么工程之类的,但是一眼也是看的出来,这应该是在修建码头。
  面对这种变化,就连陈立夫也是忍不住惊叹道:“这变化可真够快的,这才多久呢,又要修建一座新的港口了!”
  此时旁边也是有人道:“可不是吗,当年帝国在这里建立通商港口的时候,这上海的码头不过是一个小型的码头而已,但是现在你看看,光光是大型港口就有两座了,这商贸区港口和工业区的港口,不管是那一座,那都是相当庞大的啊,而现在又有修建第三座港口了,听说这港口,是上海码头公司开发的第三期工程呢,光光是基础投资就是达到了二十多万两银子,只不过前段时间的周礼德案,这上海码头公司牵连甚大,听说现在这公司的很多工程都是全部停工了!”
  听到上海码头公司以及停工这些关键词,陈立夫略微皱眉!
  他身为官场中人,而且也是新任的松江府同知,自然是知道这一次的周礼德案,就是从这家公司里引爆的!
  上海码头公司,这是一家地方国企,名义上嫡属于国企部管理,但实际上却是松江府地方进行主导,这家公司也和大唐国企部其他的诸多国企部企业不一样,其他的国企部企业,大多是以制造业为主,比如说三大武器公司,江南钢铁公司等等。
  但是这上海码头公司,却是一家港口服务类兼地产开发类型的企业,它的最大资产,就是黄浦江两岸的土地管理权。
  当初确定在上海开港通商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建设商贸区,进行各类开发,官府是提前以市价征收了整个黄浦江沿岸的土地,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各类的滩涂荒地,也有部分是农田之类的,当初为了征地,官方可是付出了不菲的代价的。
  大量的金钱补偿不说,而且还专门修建了好几个大型的新型村落,里头的大量房子都是用来补充安置迁移百姓的。
  不过当时上海县乃至整个松江府的财政都是拿不出这么多钱来,更何况,后期还有各种基础建设和开发。
  当时的帝国中央财政也是比较困难,国内的统一战争正在如火如荼,哪有多余的自己支持地方的发展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7/159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