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枭雄(校对)第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268

  赵东云放下奏章的副本,转头看着方若莲:“锦州比保定要冷许多,这几天有没有习惯?”
  方若莲听罢似乎感觉到冷了一样缩了缩身子,然后道:“对于我来说,保定和锦州都一样冷!如果冬天能够回香洲过就好了!”
  赵东云听罢:“岳父不是搬到了上海吗,你可以去上海看他们的!”
  赵东云并没有说他陪着她去上海看岳父岳母,因为他没有时间,这年头当官其实也挺苦逼的,没事可不能乱跑,身为第三镇统制,尤其是现在东北时局紧张,日俄爆发战争之际,他赵东云不可能随便离开锦州的。
  不过方若莲却是摇头:“我不喜欢坐船,而且我十月份的是才去看了他们!”
  赵东云听罢有些无语,这个方若莲婚后就更变了个人一样,身子还是和以往那么诱人,和她说话依旧能够随便瞎扯,也会毫不掩饰自己的天主教信仰,并时不时就想要劝赵东云以及身边的人入教。
  但是她却是变得极为慵懒了!
  尤其是秋冬时节,她可以在窗边一边晒着太阳一边看书一整天,很多事都不愿意去做了,甚至赵东云觉得很多事她都不愿意去想了。
  现在的她很难和赵东云脑海里的那个修女联系起来!
  “等几年等津浦铁路开通了后,以后南下上海看望岳父岳母就容易多了!”赵东云伸出手搂住她,让她可以舒服的靠在他的身上。
  “嗯!”方若莲并没有多说,只是轻嗯了声就闭上了眼。
  赵东云则是拿起了桌边的书看了起来,初春里极为难得看见到午后阳光穿过玻璃窗户,然后晒在两人身上。
  赵东云手中的书并不是什么小说或者其他文学类的书籍,而是一本德文的军事理论书籍,是上个月他托人从德国带回来的。
  这几年来,他一直都是持续的阅读专研大量的西方军事书籍,他坚信要想成功,就得提前让自己准备好,而要当一个合格并成功的军阀,只依靠些许后世的记忆或者小聪明是远远不行的,赵东云不要求自己成为拿破仑那样的军神,但是最基本的东西还是需要掌握的。
  午后的阳光并没有在客厅里停留太久,当身上感受不到阳光的温暖后,赵东云放下了书本,再回头看看已经依偎着自己的妻子,她已经睡着了,精致的脸庞上的那两道睫毛遮住了双眼,红唇微闭的她正在平缓的呼吸,这个时候的她看起来漂亮极了。
  轻轻扶住她的身子,然后从沙发起身扶着她侧躺下,再拖过了一个枕头让她垫上,午后阳光已经逝去,为了不让她感受到寒意他又是从另外一侧拿着羊毛毯过来给她盖上。
  看着似乎已经陷入了美梦中的妻子,赵东云也是露出了笑容,然后情不自禁地伸出了手抚摸她的脸庞,感到到了触摸感方若莲似乎醒了,不过她依旧没有睁开眼睛,她能够感受到这略显粗糙的手是她丈夫的手,她伸出了手盖在赵东云的手背上,嘴上喃喃着:“我睡了多久了?”
  赵东云道:“没多久,还没有一个小时呢!”
  方若莲转动了身子,让自己趟的更舒服下,依旧没有睁开眼睛:“那我再睡一会!等我睡着了再走!”
  赵东云轻嗯一声,看着这个迷迷糊糊说着话,连眼睛都不愿意睁开的女人,心中感受到的是别人无法带给他的平和。
  到了沙发的另外一头,他重新拿起书本看了起来,外面的阳光也已经消失不见,天空很快飘来了诸多灰云,透过玻璃窗看见的是越来越厚的云层,也许今年春天的第一场暴雨就要来了!
第113章
当军阀不容易
  随着1904年日俄爆发战争后,国内讨论时局的时候也经常挂上了赵东云的名字,再加上为了缓解国内的舆论压力,袁世凯为首的北洋上下也是在做一些宣传工作,比如第三镇在二月中旬举行的那场小演习就是其中一环。
  同时为了展现北洋新军的强大战斗力以及全新的面貌,北洋官方首次对外界大规模公布相关照片,不仅仅有演习,行军之类的照片,还有摆拍的大量照片,比如为了展现北洋装备了世界上的最新式的诸多武器,摆拍了重机枪组,德式炮组以及较射气球等。
  此外还有诸多北洋的高层将领的戎装照也是被大规模公布,这诸多人里头又以赵东云最受关注,除了他是北洋新军在东北地区的最高军事负责人外,也和他的年龄有关系。
  某种程度上来说,袁世凯把赵东云推出来,为的就是说明他袁世凯用人唯才是用,资历,年纪背景全都不是问题,只要你有能力,那么你能够和赵东云一样迅速成为举足轻重的人,如此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北洋新军的整体形象,同时也是试图吸引更多的英才效力。
  清末时期的北洋体系能够吸引无数年轻人为止效力,导致袁世凯领导下的北洋成长为中国的第一大政治集团,自然是有他的理由的。
  清末时期,说起革命很自然会想起孙文,但是说起改革那么大多人是会想起袁世凯的。
  袁世凯在清末时期主导的新政改革,不仅仅只有军事方面,更多的是涵括了教育、交通、工商、政治等。
  教育方面主张废除科举,建立现代化的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教育体系,鼓励士子留学并授予留学生举人或进士功名。
  工商方面包括推动工商部的成立,颁布公司法,为中国建立了全新的工商环境,使得中国的近代民族资本经济发展大大加快。
  交通以及通讯上上,包括建立邮政系统,支持建立京汉铁路、津浦铁路,此外收回关内外铁路也和他有着极大关系。
  政治上他推动君主立宪制,迫使清廷开始预订立宪等。
  尽管他后世有着称帝这么一招臭棋,导致他被钉在了历史的屈辱柱上,但是在庚子年后的清末新政时期,他袁世凯却是被无数国人寄予厚望的改革者,清末新政时期的短短十年时间里,是袁世凯政治生涯里的黄金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可以说一天胜过一天,哪怕是日俄战争爆发中国被迫宣布中立,国内有不少人对原始有着批判的声音,然而这种声音并不是主流。
  尤其是当二月中旬,袁世凯为了进一步挽回舆论,同时为了扩大北洋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大举宣布调遣北洋常备军第二镇进驻山海关。
  这个举动在普通国人看来,是袁世凯对日俄展现强硬态度的一个姿态,表面北洋新军虽然没有足够的实力进军东北和日俄交战,但依旧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保障武装中立的执行,避免战火被波及到辽西地区尤其是关内地区。
  这一系列的政治手段也许看起来并没有太过高明的地方,但是袁世凯的厉害之处就在这里了,他不用多复杂的手段,技巧之类的东西,他只是向国人展现他的态度和决心而言,而就这就已经足够让他获得更为庞大的威望了。
  相对来说,在日俄战争这一场战争里头,张之洞和岑春煊等其他国内政治要员的表现就要逊色的多。
  当然了,这些舆论争夺,政治影响力这些东西暂时和赵东云还没有什么关系,他现在还没到那个层次,那些都是袁世凯和张之洞以及岑春煊他们的游戏。
  现在的赵东云只是依靠北洋的这一场舆论争夺中小小的出了一把风头,使得自己的名字出现在了诸多报纸上,让广大国人知道了北洋新军里头有着赵东云这么一号人。
  暂时来说,赵东云在全国范围内的名气是可以直接忽视的,但是另外一方面他在国内的军政高层之中,名声却是非常显赫,国内军界普遍上把他当成了北洋新军大佬之一,同时由于他驻扎锦州这个东北的战略要地,最为靠近日俄交战区的所在,所以他的名字也是频繁被国内的军政遥远额提起。
  简单来说只要说起日俄战争,说起武装中立,控制局势扩大化,保障关内安全这些话题时,那么就绝对绕不过赵东云和他的第三镇,谁让他现在牢牢的钉在锦州呢。
  不过国内对他议论纷纷,赵东云是关注不了的,这短时间来他忙碌的很!
  一方面是要和俄国人偷偷摸摸做军火生意,把前头商定好的那批炮弹以及新到的一批机枪子弹给俄国人运过去,俄国人自己的运力紧张而且由于中国的中立问题,俄国人自然是不方便派出大量人马来接受这一批弹药以及其他作战物资,所以赵东云还得派人把这一批军械护送到营口,然后由当地俄军接受。
  当然了,以上都是秘密行动的,不可能让国人和日本人发现,要不然的话破坏中立不说,而且很容易引来国内的责骂,这个时候,吕双枪和石阳这两支被赵东云收复的土匪骑兵就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吕双枪和石阳这两个人可不是什么国家培养的科班出身的职业军官,他们心里头可没有什么国家民族这些东西,他们投靠的是赵东云,而不是北洋或者朝廷。
  换句话说,他们效忠的并不是袁世凯或者慈禧光绪这些人,他们效忠的只是赵东云个人,这里头有非常大的区别。
  这种关系也就使得赵东云用他们走私运输军械弹药放心许多,至少不用担心遇上什么叫嚷国家和民族的人。
  为了保障对俄国的物资运输通道,吕双枪和石阳还联手在辽河一带发动了大规模的肃清行动,把流窜在这一地方的流匪给一股脑肃清了,搞的冯德麟和张作霖还紧张无比,生怕他们翻脸打过来呢。
  只是冯德麟和张作霖好歹也是接受了招抚的人,所部也都成为了奉天巡防营的一部分,赵东云自然不会在这个关头没事找事去清剿这两个巨匪的。
  不过这两大巨匪没事,但是其他的小估摸的流匪就悲剧多了,不是被赶到了辽河以东就是被剿灭。
  赵东云到锦州后,算上这一次已经是发起了前后三次的大规模剿匪行动,去年年底在锦州西部以及北部的行动,再算上今年一月份剿灭杜立三的行动以及现在的辽河以东地区肃清流匪行动,可以说是极大的打击了辽河以西的土匪活动,尤其是锦州百里范围内几乎是再也看不见大估摸的土匪。
  尽管发起这些剿匪行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获取钱财,但是也是间接的带给当地的百姓极大的生活便利,至少那些大家闺秀去烧香拜佛也就不用担心路边跑出几个土匪来绑架自己了,那些商人们也不用在锦州地面提心吊胆,天天担心自己的货物被抢劫了。
  如果单纯从利国利民这个角度来看,赵东云办福元机器厂算是第一件值得称道的事情,那么这锦州剿匪就算是其第二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尽管以上两件事的初衷都和国家民族之类的没有多大关系!
  除了忙着和俄国人走私军火等作战物资外,另外一方面他也是持续加强战备,自从二月初日俄正式宣战后,锦州的第三镇也是同一时间进入了战备状态,去年开始修筑的锦州防线里的诸多固定工事也是正式进驻了诸多士兵。
  如果说去年夏秋之际赵东云因为兵力不足,只能被迫把兵力收缩到小凌河以西的话,那么等第三混成协扩建为第三镇,同时他督办的锦州巡防营也初步成军后,赵东云手下的兵力几乎翻倍,已经达到了一万五千人左右。
  有了充足的兵力后,他的锦州防线也可以经营的更加充实,一方面是继续加强松山以及翠岩左右两个侧翼防线,同时赵东云也是把中央防线前移,除了在锦州城内直接部署兵力外,还把锦州城东部的大小紫荆山作为了主要的布防地点。
  去年的防线部署中之所以放弃锦州城和大小紫荆山,乃是因为兵力严重不足,然而现在兵力宽松了后,赵东云也就尝试了扩大防线,试图把大小紫荆山,锦州城作为固定的主力防线来经营,以更好的发挥出机枪火力。
  不过尽管中央防线前移了,但是赵东云心底里依旧没有死扛的想法,在他的计划里还是能抗就抗着,等待山海关的第二镇以及其他部队来援,如果扛不住的话还是继续和以往一样朝着辽西走廊撤退。
  防线的布置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赵东云对手下部队的训练也是进一步加强,甚至不惜耗费巨资从福州机器厂购置大量的训练子弹以及炮弹,用来提高炮兵部队的能力以及步枪的射击水平。
  同时也是筹备短时间内再举行数场第三镇内部的对抗演习,以提高所属军官们的指挥水平。
  不管是构筑防线,还是加强训练又或者是进行对抗演习,这些可都是非常花钱的事情,袁世凯那边虽然因为日俄战争的爆发临时给赵东云拨了一批五万两银子的额外经费,用以购置子弹和炮弹进行备战,但是想要更多却是不可能的了,因为袁世凯这一年虽然从朝廷手里获得了大量练军经费,但是袁世凯要管着整个北洋新军,需要花钱的地方更多,不仅仅全新编练的第四镇还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同时袁世凯筹备中整编武卫右军以及武卫右军先锋队、自强军的计划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经费。
  1904年的时候,北洋新军的扩张对经费的需求可是以千万来计算的,所以就算是从朝廷手里获得了不少经费,但是袁世凯依旧是能省就省,对于已经编成的部队大大缩减经费投入,只给与必须的维持经费,其他的大头就是投入到编练新部队上头去。
  但是对于赵东云手下的一万五千多人来说这几万两银子是远远不够的,不足部分只能依靠第三镇的小金库了。
  袁世凯为了北洋新军的经费想尽了办法凑钱,赵东云也为了第三镇以及锦州巡防营的经费到处筹钱,这年头不管是当大军阀还是小军阀,都不容易啊!
第114章
势如破竹
  1904年3月下旬,在经过长达一个多月的准备后,日军终于是渡海了对马海峡,从朝鲜镇南浦登陆并迅速向北部推进,与此同时俄军也是完成了初步的集结。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战争里头俄军尽管充满了信心和自大,对日军保持了普遍的轻视态度,称这场战争为一场“军事散步”,并且认为一个俄国兵可以击败三个日本兵。
  这种自夸以及轻视日军的原因并不是俄国陆军的高层将领都是蠢蛋,而是出于鼓励士气的需要,历史上的日俄战争里俄国虽然海军败得一塌糊涂,但是陆军的表现还是可以的,并没有后世人普遍认为的不堪一击,这里头看俄军和日军的伤亡对比就知道了,死伤的日军可比俄军多多了。
  俄军虽然普遍对日军保持了轻视的态度,但是采取的军事策略却是非常保守和谨慎的,开战月余后俄军并没有摆出进攻的姿态进入朝鲜,反而是把兵力都集结到鸭绿江北岸、辽东半岛、营口到海城这三个地区,再加上辽阳和奉天地区,摆出的是防御姿态。
  因为俄军的诸多高层将领们认为就算一个俄国士兵可以打败三个日本士兵,但是战争前期兵力过少的情况下依旧应该采取防守,等待本土的兵力增援,等形成了三倍兵力优势后才发动反攻,直接南下朝鲜然后在海军的配合下登陆日本本土。
  俄军的这个战略虽然被很多后世人认为过于保守,迂腐,但这对于当时的俄军而言是符合实际的战略,不过制定这个战略计划的俄国陆军大臣阿列克塞·库罗伯特金虽然已经足够谨慎和保守,但是他也没有估计到俄军的战斗力已经严重下降。
  尤其是中高层将领们的素质可以说是俄罗斯千年历史来最差的一次,东满支队指挥官扎苏里奇中将率部驻扎鸭绿江北岸后,没有下令加固大量的防御工事,而且占总兵力一半的预备队被部署在战线后方十公里处,而前线兵力被分散配属在宽大的战线上,不但步兵战地没有任何的掩饰,就连炮兵阵地也是没有任何的掩饰。
  南满支队的福克将军防守金州的时候,一万八千人的第四师只派遣了一个步兵团参战,并且在随后日军进攻金州的时候主力部队一直按兵不动,坐视金州守城部队被十倍日军进攻而导致战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26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