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海(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众所周知,外卖是两家,尚膳监的电报也是一样。
御马监也是大同小异,电灯一亮,备马备车。
紫禁城电报网的第一阶段极大地提升了小万历的生活享受,但万历并不就此满足,他还要掌控紫禁城。
首先是情报。
为完整掌握李太后与张居正的情报,小皇帝做出一夜刨开御道二里半的再填上的壮举,神不知鬼不觉地给皇宫纵横全部埋好电路,随后明修栈道,在午门、角楼、慈宁门统统装上按钮,职守在各处的武宦官使命之一就是在李太后出宫或张居正进宫时按下不同的按钮。
万历最喜欢电报了,就因为这个东西,有两个试图向李太后告状自己没好好学习的宦官因为欺骗太后嫁祸皇帝而被‘震怒的皇帝’发配南京当净军。
从那以后,再没人敢跟太后说皇帝的坏话。
因为说了也没有用,只要太后出宫,皇帝就必然在苦读经书。
然后木已成舟,小皇帝的电报房便跟宫外的电报网路轻轻松松地连在一起。
这让大臣们越来越烦陈沐了。
其实大臣们是无权干涉发生在紫禁城里的事情的,那么是什么让大臣好像拥有可以管束皇帝的权力呢?答案在户部,帝国财权。
皇帝的自作主张多半都要花钱,而在大明这个相对开明的朝代,如果皇帝的需求是不必要的,比方说紫禁城里的傻小子想把城墙根刨一圈埋电线,那么大臣就能据理力争,不给皇帝批钱。
不批钱还能干什么事?不给道君皇帝批钱,他还能飞升呢?
不存在的,对不对。
可万历不一样,万历只用宦官就把事儿办了。
因为他有钱,甚至自己都嫌钱多,今年北直隶煤商给送银子时专门派亲信宦官王安去传话:“今年的孝敬免一半儿,百姓的煤价降三分,天儿冷,别冻着朕的子民。”
掌管电报房的宦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门前,电报房隔壁轰鸣的蒸汽机群让这里即使不烧炭火也温暖如春,不过万历皇帝可受不得这种温暖,前脚刚迈入室中,后脚便定住了。
“太吵、太吵!”他俩手堵着自己耳朵,朝宦官大叫:“朕要发电报,发给边军,最远能发到哪儿,拿地图来,让朕看看!”
万历这话弄得电报房主事宦官倍儿紧张,小心翼翼地问道:“爷爷容小的问一句,找边军,要做什么?”
“你老实做事,别瞎打听。”小皇帝虎着脸没多大威势,数落着说道:“快去拿地图。”
忐忑的宦官连忙挥手,不一会地图取来,图上标注着大大小小四十余个标注区域,在北方边境东起鸭绿江边辽东九连城直抵西北嘉峪关。
不过在图上根据距离,还标注着‘半日’、‘一日’、‘三日’这样的范围圈标注,皇帝指着图问道:“这是什么意思?”
“回陛下,根据各地建设电报网的情况,北京发出电报,北直隶、山东、山西、宣大诸地,及河南卫辉、彰德、怀庆三府,为电报半日;黄河以南长江以北、陕西、辽东等地,则为一日送达。”
“三日,是消息通传海内,但若是要消息传递到某都、某乡,则需七日。”宦官说罢,稍稍扬起躬着的身子,道:“也就是说,陛下任何一道命令,最多七日,可告知海内每一寸土地。”
小皇帝琢磨着这个机制若有所思,缓缓点头道:“发九边将士,朕是大明天……”
宦官的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陛下,发不出去,咱密文里没这个字儿,避讳。”
第一百九十四章
十两
万历翻了半天密文本,确实没有朕这个字。
经过数年之间多次改造,由张居正推行的电报网由京师铺向北直隶,再由北直隶铺向各地,大明王朝的电报密本也经过多次更改。
由最早的戚家军密码本到如今的官军民三套并行阴阳五行密码本,密文几乎涵盖所有文字,但唯独没有‘朕’。
其实与避讳无关,避讳的字在有些时候传递情报也必须用到,但朕这个字实在是用不着。
在小万历进入电报房一炷香后,一条开头为‘我是翊钧,记得宣读旨意时加上我的自称以保持威严’开头的大明皇帝向边军拜年电报在大明朝的土地上飞速传送着。
发完电报,皇帝心情顺畅,正准备带着潞王离开电报房,突然想到什么,猛回头对宦官问道:“电报能发那么远,是电报线都修到那了吧?朕没记错的话,从嘉峪关到九连城,其近万里,更不必说还有南方,这电报线路有多长?十万里?”
宦官不知皇帝问起这话为何意,信手拈来道:“回陛下,四年以来,朝廷修电报线路不止十万里,各府治、大城、重镇均设电报房分司,地方还要直达各县、各卫,哪儿是修十万里就够的。”
宦官面上带着神神秘秘的表情道:“奴婢听说,内阁为工部明年账上定的,就有要将全国电报线增修至三十七万里的目标。”
说着说着,宦官发现小皇帝居然在那板起手指头了,最后干脆索性迈步走出去,蹲在雪地上拿手指头画了起来,片刻拍手起来怒道:“好啊,朝廷修电报线路三十余万里,朕差宫里的匠人造电报,居然敢找朕要一里五十两的价钱!”
“朕多精明啊,居然敢欺瞒朕!”
小皇帝的袖子已经捋起来了,怒气腾腾地迈着大步往外走,被宦官连拉带拽地拦住:“皇帝爷爷别急别急,宫里五十两正常,很正常啊!”
“正常个屁!你是不是想去当净军了?”小皇帝转过头怒道:“宫里五十两正常,宫外头修三十七万里电报岂不是要花一千八百万两出去!朕的大明哪儿有这么多钱!”
大明是有钱了,小万历知道,可大明还没这么有钱吧?
“陛下听奴婢说,稍安勿躁,稍安勿躁啊!”
“稍安什么勿躁,明摆的事儿,户部的钱朕算得一清二楚,根本没那么多!”小皇帝气在头上,说完立马感觉自己透露了什么了不得的秘密,连忙闭嘴左右环顾,这才接着说道:“发了军饷俸禄禄米,去年至多剩下六百万两,还要去赈灾,这几年都这样,电报哪儿有那么贵!”
“陛下,这电报真有这么贵,这四年朝廷花在这上的钱已经有一千一百万两了。”
“挖开宫内地板铺设电路的成本比搭电线杆高啊,在宫外头就虎城象房那段,一里的成本有九十四两七钱银呢,咱宫内都是宦官,挖石板爷爷一句话,宫外可要招百姓开工,这里外都是花销呢。”
这倒是实话,在这个年代数年之间兴建如此浩大工程,各省各府各县同时开工,花销就不会少。早个二十年,就算朝臣再知道电报是好东西,也断然不会如此大面积地铺设,至多在京畿地带造个一横一纵也就罢了。
只有繁荣的海外贸易给朝廷提供大笔关税、考成法在每个官僚头上悬一柄利刃,才让这一原本无法施行、施行也要拖上数年甚至十数年的浩大工程飞速展开。
考成法真的是利刃,不单单是在人屁股后头扎着让人不能放松。
只要张居正想,考成法也是由上至下控制朝廷为己用的好帮手,‘立限考事、以事责人’能在这个历史条件下以最有效率的方式打破官场论资排辈的弊病,所以它是利刃。
不过所谓的‘立限考事、以事责人’,事出何处呢?事出内阁,出自张居正,这就像一把筛子,筛去的不单单只有并无务实能力的官吏,也能最有效率地用降职、革职的手段将反对改革的官员筛出官场。
制定一个规则,不带你们玩儿了。
万历的手臂缓缓环胸抱住自己,皱着小眉头琢磨着,道:“你这么说倒也有些道理,朕听说山东今年以工代赈,搭电线杆搭得最厉害,好像还专门置了民用电报房,准收费各县传递消息——这挖地的工钱,应该是花销的大头,对吧?”
主事宦官点头似小鸡啄米,完事儿小皇帝一句话就让他的脸绿了起来。
“宦官挖地不要工钱,宫里的电也不用驿站双向蒸汽机,电报房旁边就是火机房,那这五十两是哪儿来的?你敢说没人贪墨?”
小皇帝抱着手臂扬着脑瓜整个一名侦探翊钧,拧着眉心道:“想好再回答,本来是没你的事,若你说没有,朕查出来,先把你送去孝陵卫。”
无妄之灾!
主事宦官哪儿敢说话,说实话,这紫禁城里的贪墨只分贪大贪小,宦官们不是完人,自然也不可能是完人,整天跑前跑后累死累活,寻着机会,谁不想墨上一笔?
一里五十两绝对是有挪的,但挪走的银子也绝对不多,他想保,那是因为至多就一里七八两的事,可要让他拿脑袋保?
主事宦官不说话了。
万历的年龄已经不算小孩,只是所向无敌的成长环境让他没能学会旁人在少年时期已经明了的内敛,至少在张居正与李太后之外的所有人面前,他不需要有一丝一毫的收敛,但他能看懂别人的表情意味着什么。
“那就是你知道有人贪了。”
皇帝神情了然,再一次暗自佩服自己身为帝王的机智,并循循善诱:“说说吧,贪了几两?”
主事宦官只得硬着头皮实说,不过还是藏了一点儿,道:“奴婢估计,有四五两。”
“好啊,一里贪朕四五两,二里半便贪了朕十两银子,朕是不缺这点儿银子的,但朕没给的,不能拿。”
小皇帝龇牙咧嘴,捋着袖子便将左手指天:“朱翊镠,跟朕把他拿……错了,不是你修的,回去发电报,召南镇抚司徐爵进乾清门等着,朕去甜食房拿俩饼子就去找他!”
“没贪的每人赏十两,贪了的全去南京当净军!”
第一百九十五章
强水
万历六年的冬天值得纪念,在这个冬天紫禁城内外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是名义上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万历皇帝在紫禁城中驱驰锦衣卫大肆搜捕收受贿赂的宦官,亲开诏狱审理案件,这次大审以牵涉总额十两的贪污案件为开始,最终在冬季结束时执掌南镇抚司的徐爵不负帝望,处理案件四百七十三桩,收获赃银逾万两,宫廷被盗珍宝抢回无算。
这件事在当时的朝廷多被视为年少的皇帝自顾自玩耍取乐,那些贪污的宦官除几名确实罪大恶极又无人相护的被处死外,绝大多数都被送往南京成为净军。
皇帝准许他们在操练两年后编制为东洋净军营跟随北洋八期旗军同时出海戴罪立功。
但实际上,这次发生在宫廷的大审给年少的万历皇帝看待世界的目光造成极大冲击。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紫禁城外。
执掌帝国中枢的内阁将一份名为《固国六事疏》的公文递交到司礼监批红,随后正式下发工部。
这篇公文决定了此后三年兵部、工部在征发军兵驻军与发动徭役建设上的重点,张居正在帝国辽阔版图上画出两条线。
北线越过九连城与朝鲜,由努尔干都司故地双城卫开始沿海岸一路向东,木阳河卫、失里卫等十余个卫被重启,总长两千余里。
南线则起于云南姚安府,穿过高山密林,沿前些年平缅之役的进军路线,途经十余处古战场,一路延伸至缅甸右卫陈沐曾为之奋战的白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