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55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4/556

  科创板毫无疑问是为了科技创新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渠道,就是打造中国版的纳斯达克。
  首家获得批准上市的企业就是ATL,作为中国内地科技创新企业的独角兽之一,专注于新能源电池研发和生产一条龙的ATL属于隐形巨人。
  依托中华集团庞大的电动两轮车业务,ATL每年都提供数以千万块的新能源电池给消费者,续航里程逐年刷新。另外,奔跑在各大城市之中的新能源公交车,身上都搭载着ATL的锂电池模块。
  可以说,ATL早就来到广大消费者身边,并一直陪伴他们的出行。
  更别提,ATL还是中华集团和特斯拉纯电动汽车锂电池组的供应商,遥遥领先于松下和LG两大传统电池巨头。
  为了保证电池供应链的安全,特斯拉也趁此机会入股了ATL,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大股东。
  在美股上市的特斯拉股价不断增长,这让特斯拉获得了发债募集资金的机会。他们在市场上募集了15亿美金,其中一半用于小型电动轿车Model
3的研发,剩下一半就用来入股ATL。
  按照特斯拉轿车高昂的售价,电池要占到30%左右,属于大额成本支出。伴随技术的进步,电池成本有望进一步下降,入股供应商有望打通产业链。
  ATL作为炙手可热的未来之星,公开上市当然引来了诸多机构投资者,参与认购的战略投资者数量直接满员。要知道科创板规定战略投资者按发行股票数量为限,最多不能超过30名,而且还要持股禁售12个月。在战略投资股东名单之中,国内各大老牌基金榜上有名,还有不少国家队的身影。
  作为首家在科创板上市的企业,ATL还是中国内地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上市公司,A类每股可以投5票而B类只能1票。
  韩皓虽然只保留了30%的股权,但基本都是A类股,拥有了70%的投票权,足以完全控制董事会。
  而特斯拉持股比例为10%,但只占部分A类股,投票权只有15%。
  至于其他战略投资者,获得的基本都是B类股,持股比例为25%,以财务投资为主,无法参与公司日常经营。
  除去ATL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持股的2%,剩余28%股权全部上市流通,没有禁售期。发行价14元/股,一共发行了10亿股,募资140亿元,上市初始总市值高达500亿,ATL属于当之无愧的带头大哥。
  “3——2——1!”
  “哐当!”
  伴随韩皓和马斯克两个人一起敲锣,ATL正式上市,也标志着中国的科创板开门迎客。
  由于上市前5天没有涨停板限制,首日ATL股价就大涨了44%,总市值升到了700亿元。光是ATL的管理层和核心技术人员当中,就出现了300多位百万富翁,至于数十万的资产更是惠及千人,可谓真是凭借知识一夜暴富。
  身为硅谷实业派代表,马斯克兴高采烈受邀前来中国敲锣,他此行还有另外重要目的。
  众所周知,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谁能在此站稳脚跟就能在激烈竞争之中存活下来。
  特斯拉在美国热卖,但在中国却还未卖出去一辆车,因为其还未进入中国市场。
  此次马斯克前来中国,就是为了督促中国分公司尽快开业而来,他打算在年底前向中国消费者交付第一批Model
S轿车。
  Model
S体现着酷炫潮文化,被许多中国消费者追捧。高达近百万的售价,丝毫不能阻止他们抢先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过在中国设分公司开售特斯拉轿车只是马斯克的第一步,他还有着更长远的打算。
  “韩,我们在美国合作愉快,加州工厂可以共线生产两家的电动车。现在到了中国,更是来到你的主场。
  依照你们中国法律规定,进入中国的外国汽车厂家必须选择合资对象才能落地。很明显,我跟你就是最佳的合资伙伴!
  在前两天跟中国政府高层会晤时,我就表达过合资建厂的观点,他们表示了欢迎!”
  马斯克此行真正目的就是打算跟中华集团合资,在中国建厂生产特斯拉轿车。
  依照他的估算,若是在中国生产的话,特斯拉可以降低40%的生产成本,将来可以直接在此将车出口到全球。
  近百万售价的Model
S受到热捧,但这不代表其可以走入千家万户。马斯克的最终目标可是要用电动汽车替代现有燃油车的地位,每年要保证千万辆级别的销量。
  依照目前现实情况,电动汽车只能是城市里巡游的大玩具,无法胜任长途出行和各种复杂路况。
  年销量千万辆级别的口号喊出来,跟他一直说要登陆火星一样,马斯克又被媒体当成了吹大炮的技术狂人。
  他认为只要纯电动汽车售价可以降至跟燃油车同一个水平,那么百万级别的销量就触手可及。
  以中华集团庞大的生产能力,再加上中国低廉的人口和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就地采购ATL电池和稀土电机,完全可以将特斯拉轿车进一步降低成本。
  对特斯拉合资的请求,韩皓心里有准备,但没想到如此之快。
  要知道Model
S虽然受到热捧,但每年销量不过2万辆,2014年马斯克给其定下目标是全球卖出去4万辆。
  预计中国市场可以年消化1万辆,这对在当地建厂来说成本过高。
  “合资建厂我不反对,在外人看来我们早就是合作伙伴了。只是你是不是对中国市场过于乐观?”
  要想在中国建厂收回成本,年销量在当地至少要达到6万辆才能回本,不然高达200亿建厂成本的话光利息就是大笔开支。
  “你们中国人非常有钱,他们对特斯拉有着无与伦比的热爱,特斯拉的未来在中国!我决定了,马上跟你们中华集团合资建厂,股市投资者会赞同我的选择。”
  跟中华集团合资可以极大降低建造超级工厂的成本,马斯克估计他只需要再融资10亿美金就能启动这个大项目,足以分担一半的合资成本。
  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纷纷标榜要打造中国的特斯拉,没想到公司刚搭建起来,真正的特斯拉就杀到门口了。
  若是能在超级工厂跟特斯拉共线生产电动汽车,对中华集团来说也能提升品牌的影响力,这倒是好事。
  不足的话就是中国政府好不容易下定决心要在新能源领域发力来弯道超车,为此提供了大批补贴引来造车新势力纷纷进场。刚有了一些成果,就引来了特斯拉这样闻味而来的大白鲨。
  若是双方合资消息公布的话,估计不少人要批评韩皓是引狼入室,扼杀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
  对此,韩皓心里自有考量。
第二百一十三章
大结局(上)
  小道消息的传播速度如同风插上了翅膀般迅速,特斯拉入华合资建厂的新闻很快被媒体曝光并大加报道,要知道特斯拉作为科技新贵在国人心目中一度可与苹果手机相提并论。
  对此,中华集团和特斯拉公司都三缄其口,以沉默应对记者的提问。
  直到神出鬼没的记者,从工商登记部门获取了双方为合资而设立的新公司资料,才从侧面证实了特斯拉入华确有其事。
  跟特斯拉的合资对韩皓来说,属于战略步骤是必然之举,实际上也是双赢结局。
  但深谙中国国情的韩首富也明白,在国家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景下,特斯拉想要顺利入华建厂怕是不会一路坦途。
  扶持国产造车新势力,力图在新能源领域有所作为,有关部门必然不会放任已经长成巨兽的特斯拉随意来到满是新苗的菜园里折腾。
  果不其然,合资公司的申请资料递交上去后就卡住,对新能源汽车合资项目这样的新事物,国家政策方面需要研究再研究。
  研究的时间长短,没有三五载也得打个八折,特斯拉想要顺利落地必然要历经一代国产新能源车型研发成功后才能考虑。
  这点早在韩皓预期之内,所以他对引狼入室一说并不在意,反倒是兴高采烈的马斯克刚离开中国就被泼了一盆冷水。
  不过特斯拉入华的消息给那些造车新势力们打起了鸡血,他们纷纷招兵买马扩大规模,力争在国产特斯拉落地前推出自己的产品,引发了激烈的人才争夺战。
  这对中华集团来说影响并不大,反倒是那些二三线的国产汽车品牌人才有了新去处,成为造车新势力名副其实的硬件专家。
  特斯拉合资新闻在汹涌澎湃的网络时代只是一朵小浪花,很快就被大牛市的焦点所覆盖。
  自2014年中期启动,一直延续到2015年的股市大繁荣,指数一路突破5000点心理大关,让整个中国社会都浮躁起来,人人化身股神,让人不禁喊出了A股破万点的口号。
  在这波牛市中,韩首富通过辗转腾挪调配资产配置,成功瘦身并拥有更多的实业投资蓝图,大跨步朝着工业4.0的目标奔去。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高楼塌。
  大牛市急速转熊犹如黄粱一梦般将许多中国股神打落凡间,也席卷了数以万亿计的金融资产灰飞烟灭。
  市场不相信眼泪,中国股民们再一次集体交了学费。
  而韩皓也因此导致旗下公司市值锐减,在2015年走下了全球首富的宝座,回到老四位置目送比尔盖茨再次登顶。
  身家缩水,但股市套现的资金都演化为各种创业公司的种子落地,韩皓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风投家。
  至于中华集团也因为韩皓的战略收缩,自断一臂放弃了中东地区市场,从全球汽车销量第一位置跌落到第三,但依旧保持着第一集团行列。
  首富位置丢了,全球销量第一的宝座也没了,这让许多国外媒体对韩皓乃至中华集团都产生了如下疑问。
  “中国汽车是不是昙花一现?”
  作为在全球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中国产品,中华集团生产的汽车已经足迹遍及全世界大大小小角落,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着中国工业形象。
  便宜耐用并极具科技感,成为了中华汽车的固定标签,同时也摆脱了中国货价廉低劣的刻板印象。
  现在中华集团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许多人的心,甚至还让公司员工们心思浮动。
  “我们的新员工数量跟去年相比增加了17%,我们的研发资金投入跟去年相比增长了30%,我们新建和改造的生产线数量跟去年相比提高了60%,这说明我们的企业依旧在不断壮大。
  与此相对应的是,我们的新专利申请数量同比增长了22%,我们的新车型落地数量同比提升了40%,我们的新车落地研发周期缩短了11%,这些数据表明中华集团依旧处于高速增长期。”
  年末,韩皓当着公司全体员工的面做了一次总结报告,详细描绘了中华集团的现状。
  “我们的现有储备资金足以维持36个月以上公司运转,我们的单车利润同比上升了8%,我们的银行授信总金额超过1万亿人民币。
  可以说,中华集团是一家非常健康的企业,并且极其具备活力,跟其他国际巨头相比,我们就是22岁的年轻小伙子!
  丢了世界第一的虚名,有些人觉得很可惜。依我看,这顶高帽我们戴过,感觉也就这样,今天丢了迟早明天还会亲手将其抢回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4/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