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5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8/556

  同样载重量的货车,奔驰卖80万,中华集团只需要36万,自然消费者都会选择便宜一半的国产货车。奔驰货车比中华集团好,这是肯定的,但值得花费超出一倍的价格吗?答案又是否定的。
  韩皓有信心,就算中华集团的产品加上诸多为了安全出行考虑的配置,价格上依旧还是很有性价比,足以继续统治国内市场。
  以前造车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现在有了份额,就应该巩固提高,继续通过技术研发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外除了挣钱之外,还得考虑社会责任,利用龙头企业地位来推行安全出行,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游戏规则。
  曾经四个轮加一个方向盘就能上路跑,消费者不会计较太多。但伴随中国经济腾飞,人们希望能更加安全、舒适出行。简而言之,以前贫穷命贱,人不值钱。现在口袋有了钱,人命金贵,安全第一。
  或者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跟当前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凸显,车企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解决这样的问题。
  在此番基础之上,中国经济来到了消费升级的关键点。
  这样的判断,韩皓看得见,当然其他车企也早有准备。
  由奇瑞汽车和国外量子基金合资设立,号称6年磨一剑打造的“观致”品牌,终于在2012年2月12日正式上市。
  新车发布会没有选择在国内举办,而是直接在德国进行,以此强调其国际品牌身份。首次亮相的是轿车“观致3”,其宽大厚重的设计外观让人眼前一亮。而现场宣传公关稿上也着重注明,观致是崭新的国际品牌,力图撇清跟自主品牌奇瑞汽车的关系。
  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和身份,观致3公布了E—NCAP的碰撞成绩:五星!
  能在欧洲碰撞严格标准下荣获五星级,证明观致3确实在安全上是一辆好车。从其公布的各大知名国际零部件供应商名单看,观致属于可以跟合资品牌相媲美的品牌。
  在发布会现场,观致3没有以中国销量最高的中华“秦”为对手,而是将大众速腾作为竞标对象。要知道速腾落地价格区间可是在15—20万区间,这样看来观致3的售价可便宜不了。
  果然,观致3售价为11.99—16.79万元,共推出6款车型。其定价完全紧贴大众速腾,走量车型落地价超过15万,反映出观致管理层极大的自信。
  “观致是按国际品牌打造的自主品牌,而不是自己披上洋外衣镀金就能包装起来的国际品牌。消费者对新品牌接受程度有限,要知道现在可是网络社会,大家都长着火眼金星。
  在国内SUV市场火热的背景下,第一款车用轿车作为开山之作,显得不是很考虑市场需求。
  撇开奇瑞汽车重新建立4S店经销网络,尤其售价直逼合资品牌,巨大成本压力之下,观致品牌暂时不会对我们造成太大威胁。”
  韩皓看完观致上市的简报后,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目测奇瑞汽车想依靠观致品牌来鱼跃翻身,看来是一种奢求了。
第一百八十章
青龙构架
  面对头顶上中华集团这座大山,其他自主品牌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尤其是没有合资品牌利润支撑的企业更是难熬。
  奇瑞汽车放手一搏开创观致品牌,给了同属难兄难弟的长城汽车很大启发,他们也开始在内部悄然成立了新品牌研发项目组,打算从消费升级入手开创出新赛道。
  不成功则成仁,再不有所改变的话,就要学习比亚迪退出汽车行业了。比亚迪可以继续从事代工行业,而奇瑞、长城这样的自主品牌一旦退出又能做什么呢?
  他们已经从全国市场消退,成为偏距一隅的地方品牌,依靠地方保护苟延残喘。难不成真要去开发房地产,要知道汽车工厂可是有许多位置不错的土地,开发一块地抵得上造车干一年了。
  跟长城这样的纯民企相比,奇瑞还有一种身份是地方国企,在安淮省的大力推动下,传闻多年的奇瑞、江淮这两大地方国有车企合并有望达成。要知道连一汽、东风和长安都可以不计前嫌结盟,那么同属安淮省的两大车企合并,也不是难题。奇瑞擅长乘用车,而江淮擅长商务车,两者结合从理论上应该说算是互补之举。
  虽然这个时间点看上去有些迟了,并且企业内部也有阻力,但明天的事情谁也说不准,开始思考后路也算是未雨绸缪。
  去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大爆发,销量一举突破2000万,达到2130万辆的好成绩。跟上一年相比,增加了270万辆,增幅保持着两位数。在一线城市车辆保有量趋向饱和情况下,二三线城市开始发力,成为市场红利的新一波来源。
  依照中国当前城镇化进程速度,二三线城市之后,不出5年时间就轮到四五线的县域经济贡献,由广大“小镇青年”来支撑新一波消费人群。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市场至少还有8至10年时间的红利可吃,足够中华集团吃成胖子了。
  感谢中国市场这个根据地,让中华集团2011年销量再创新高,跟去年618万辆相比,今年全球总销量突破700万,达到了732万辆好成绩。一跃成为全球排名第三大的汽车巨头,仅次于大众816万、丰田795万之后。去年地震海啸引发的供应链中断影响,日系车企受影响最大,连丰田也跌下了蝉联好几年的头把交椅,被大众汽车超越。
  不过前三强之间差距并不大,为了继续冲击全球汽车宝座,大家都定下了5年后要冲击1000万辆大关的目标。按照中华集团这样的两位数增长速度,5年后就能达到千万辆的数字,届时能够真正为中国汽车工业正名了。
  可以预见,未来三到五年,全球汽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大众、丰田和中华集团将在全世界展开厮杀。大众的基本盘在欧洲,丰田的基地在北美,而中华集团大本营在中国。三家各自占据全球三大汽车市场之一,都纷纷向对方的基地渗透。谁能拿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谁就能在激烈竞争中笑到最后。
  中华集团已经确定旗下两大主力品牌下一代车型的家族设计语言,并且玄武平台经过升级后全新进化,打造出全新的“青龙”构架。该全新构架不同于之前的统一车型平台,而是重塑造车的整条产业链,将汽车研发、设计、生产和采购等流程全部整合优化,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从而成为新时代汽车制造的工业之母。
  汽车制造流程的几次重大变革,从福特发明的流水线生产解决100万辆产能问题,到丰田首创的精益化生产跨越500万辆难关,再到大众汽车提倡的平台化造车冲击800万辆目标,三次重大革新都顺应了各大时代的要求。
  不过当造车企业跨越1000万辆目标时,现有的工业制造体系已经不能支撑,尤其新能源汽车时代即将到来,今后传统内燃机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共存将是新时代特点,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寻求变革。
  以中华集团当前超过700万销量为例,内部不同车型之间虽然有了平台化的生产模式,但数十款车型不同配置的发动机和底盘调教匹配工作量倍增,尤其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有着看不见的鸿沟不能统一生产,这些都造成极大的内耗和无用功。
  “青龙”构架将运用数字化技术,为中华集团搭建统一的平台构架用来研发生产汽车。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打通了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的鸿沟,今后可以让双方达成零部件共享,一条生产线可以同时生产两种车型。不单是品牌、车型生产平台化,其中还包括了发动机模块化、底盘模块化、车机系统模块化、内饰模块化等,可以将公司资源最大程度整合利用。
  预计使用“青龙”构架,研发流程将缩短20%工作时间,生产流程成本降低30%以上,全车型打通平台采购成本降低35%,整车安全和科技感提高40%,产能挖潜提升50%,智能化生产流程提升100%,乘用车和商用车、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之间可以技术无缝切换。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走在发达国家身后,以他们为师跟随发展。但这次在汽车工业上,中华集团首创了流程再造体系,可以说超越了老师,有了自己的独门秘籍。
  在“青龙”构架大变革下,中华集团将掌握汽车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核心技术,提升动力电池、驱动电机、高效内燃机、先进变速器、平台化底盘、轻量化材料、智能控制等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和产业化能力,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工业体系和创新体系,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数一数二的龙头。
  而中华集团也践行了中国有能力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拥有足够实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足以在未来数十年跻身发达国家行列。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谁知道提出“青龙”架构足以搅动成千上万亿资金的始作俑者,当时只是一位毕业不满一年的工科博士。而他还是中国本土高等教育培养的创新人才,没有任何留洋经历。
  2008年,欧嘉从浙海大学以工科博士身份毕业,当年就业形势不那么乐观,他毕业前投简历碰了好几次壁。跟金融、计算机等热门专业相比,工科博士就业要难上不少。本来打算屈就去内地一所二本大学当讲师,没想到遇到中华集团到浙海大学进行博士专场招聘,要求专长前沿研究领域,开出年薪高达20万以上。
  欧嘉的博士论文方向就是有关制造业升级的研究,得出全球工业将要面临再一次升级的机遇。非常幸运,双方一拍即合,中华集团以高级技术人才储备名义将他招了进去。并且给以他足够的空间和自由,继续从事制造业升级的研究,并未将他派到一线工作团队。
  中华集团为何能发展如此迅速,离不开韩皓出众的战略眼光。到了他这个层次,日常管理是次席,主要就是抓牢公司战略方向。
  企业战略这个东西很务虚,并且经过诸多大小老板开口闭口“战略”个不停,被许多人视为玄学,信则灵不信也行。
  但到了中华集团这个体量,十字路口走错路可是会犯下致命错误,而韩皓就把握着方向盘决定往哪个路口走。
  战略决策,到了韩皓身上,就属于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东西。
  在路口要做出正确的决策,光靠个人能力和运气是不可能长久,韩皓需要诸多智囊和专业数据分析资料辅助,从而找出最可能通向成功的道路。
  因此,中华集团利用中国工程师红利,储备足够的人才就是必然之举,尤其是许多基础科学和前沿端研发的高端人才需求巨大。可能他们的研究中华集团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一旦用上就是累累硕果。
  以前中国可以跟在发达国家身后熟练转化应用科学,但伴随我们追赶上他们的步伐,就只能处于同一起跑线在基础科学领域掘金开创研究。
  要想超越西方国家,带领13亿中国人民跨入发达国家行列,这是无法逃避的必经之路。
  欧嘉进去后,得以在中华集团博士后点之一工作,并且有权力招聘实习生开展自己的战略研究。经过大半年对中华集团的实地走访和数据梳理,他得出了公司必须尽快筹备产业升级流程再造的计划,不然就会遭遇到发展瓶颈产能卡死在700万辆大关。
  韩皓看到了他的研究成果,决定让他继续深入工作,让其提出解决方案。很快原本5人由欧嘉带4个实习生的团队,摇身一变成为20人的正规军,再后来资源不断倾斜中外有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纷纷加入,只用半年时间就成为300多人的大团队。
  “青龙”构架在他们的推动下日渐成型,最终由韩皓拍板开始真正研发并准备在中华集团推广。
  历经3年多时间到2012年初,“青龙”构架终于研发成功,已经在零部件企业实现了试运行,取得非常不错的效果。
  预计中华集团将为“青龙”构架落地实施投资不少于50亿美金成本,包括企业信息化软硬件改造,内部数万名员工培训以及对现有遍布全球的工厂生产线进行升级等,为期大概三年时间。
  边升级边生产,实际上“青龙”构架在2011年底就已经开始实施,首个项目就是采用了“龙的传人”家族设计语言的第四代中华“秦”。
第一百八十一章
踏入F1
  “青龙”构架流程在中华集团内部的落地实施,推行得还挺顺利,主要原因是中华集团员工的素质很高,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据统计,中华集团整体员工大专以上学历(包括在职教育)占据了88%,其中本科覆盖率超过80%,尤其中华汽车研究院更是达到99%程度,可谓是中高级人才的集中地。
  按照韩皓在10年前就提出严进严出的策略,中华集团当时就将大专学历列为门槛,使其保持了一支年轻又充满战斗力的队伍。当前由于新招入许多应届大学毕业生,使得中华集团员工平均年龄在28.7岁,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黄金阶段。
  加上近些年韩皓要求“人才流动”的目标,中华集团保持着8%左右的人员流动率。他们有的是被竞争对手从中华集团这个黄埔军校挖走,也有的是能力不足被淘汰离开,但中华集团的人才待遇无疑在国内制造业中属于超一流标准。
  许多毕业生都将进入中华集团汽车研究院作为理想目标,无论待遇还是平台都要领先一步。
  因此,“青龙”构架的推行速度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有了“青龙”的加成,让中华集团在硬件比拼上并不逊色任何国际巨头,但在软文化的输出上却弱了一些。
  虽然凭借08年奥运会赞助商身份将中华集团推向全球,让其知名度获得极大提升。不过跟传统车企巨头相比,来自中国的汽车企业留给消费者的印象除了性价比高之外,在技术上还是难以给人深刻记忆。说到底,依旧是品牌积累不够,底蕴还不够雄厚,需要更多软文化方面的输出。
  全球关注度最高的赛车运动,当属F1赛事。
  遥想当初F1于2004年登陆中国之时,可谓是头顶着全球三大顶级赛事光环进入,号称跟奥运会、世界杯相提并论。
  但要在被誉为汽车文化沙漠的中国,推广F1这样的全球顶尖赛事,受制于观看门槛过高除了耐心之外更需要时间。
  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
  3年时间过后,热闹的F1中国站赛事趋于平淡,而该站最大的赞助商中石化砸了8亿人民币后觉得回报率太低,也宣布2009年后不再花费巨资赞助,这给了F1在中国推广重重一击。
  果然近两年F1在中国的影响力大减,中国赞助商纷纷退出让其商业化拓展进程受到阻碍,让原本希望能从中国这个第二大经济体掘金的F1联盟大失所望。
  本来08年次贷危机,就让不少国际赞助商退出F1,再加开拓中国这样的新兴商业市场不利,更是加剧了F1联盟的财政紧张。另外本田、丰田、雷诺以及宝马这四家汽车巨头都接连宣布退出F1赛事,这让F1的观赏程度大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F1再不有所改变的话,可能要日落黄昏了。
  为了中国市场,F1联盟CEO伯尼一直派人私下接触中华集团,希望中国人能出现在F1赛场之上。
  本田、丰田、雷诺和宝马退出,F1希望能找到一个旗鼓相当的替代者,并且还能有钱烧得起F1的巨额支出,如此条件简直就是为韩首富定制。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8/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