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5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1/556

  2、UberCab将运营模式授权给韩皓,收取50万美金的买断费用,同时在中国新公司拥有15%的股份。
  一个创意就用掉了韩皓250万美金,真可谓是点子值千金了。
  机缘巧合下,韩皓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最大幕后玩家。
  他控制着新浪网,并同时是阿里集团、腾讯集团的大股东,还投资了不少垂直领域互联网头部企业,可谓是互联网行业的潜在大鳄。
  不过要打造中国的UberCab,到底要如何入手,韩皓在回程的飞机上想了很久。
  虽然打心底不愿意,但韩皓不得不承认中华集团跟互联网企业相比,还是无法胜任新经济的玩法。
  UberCab中国版的建立,他必须寻找新的伙伴加入,并且能拥有足够的营运能力。
  要说中国互联网商业运营能力之首,当属现在电子商务的领头羊阿里集团,尤其是支付宝出现解决了许多网民的信任顾虑。
  韩皓在飞机上就直接用卫星电话打给了阿里老总马杰克,希望双方能合作成立新的互联网出行公司。
  首富提供资金和车辆,而阿里提供人才,双方共同为中国人民出行尝试开创新的模式。
  “让天下没有难做的出行!”
  马杰克很快明白了韩皓的想法,如果能将中国庞大的出租车资源利用起来,对支付宝来说将是多大的市场。
  尤其手机支付已经成为新的风口,阿里集团急需这样的配套资源。
  双方可谓是一拍即合,联手成立新公司,将UberCab复制到中国本土化。
  合资公司命名为“快的打车”,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其中韩皓占据45%股权,阿里为40%,剩余15%属于UberCab美国公司。
  阿里方面从集团内部抽调了一个年轻团队来管理,其中领头的叫程雷,他将负责中国市场的开拓进程。
  为了配合UberCab的迅速抢占市场,韩皓将成立一家租车公司,保证不少于4000辆租车配合该公司的发展。
  在程雷的设想中,“快的打车”将首先抢占一线城市的商务租车市场,以此来扩大在中国的影响力。
  “快的打车”拥有其他竞争对手都无法企及的实力,一是有中华集团以成本价提供源源不断的新车,二是拥有支付宝担保付款取代繁琐的信用卡支付,三是拥有无可匹敌的互联网导流资源。
  跟UberCab不同,“快的打车”一入场就拥有了满级装备,直接大张旗鼓招兵买马迅猛发展。
第一百七十一章
接连退出
  “快的打车”的成立并未引发太大波澜,新鲜事物的进化总需要时间来发酵,更让人关注的还是中华集团打算重组华晨汽车的传闻。
  虽然当事人极力否认,但华晨汽车打算卖身的消息却得到诸多权威消息人士确认。尽管中国汽车销量不断攀升,可像华晨汽车这样的三无企业(即无产品、无合资、无利润)却找不到容身之处,市场份额一降再降,被中华集团和合资品牌挤压得无处生存。
  为了尽量扩大市场占有率目标,中华集团早已经在拼命扩大产能,受益于次贷危机前后的大规模建厂,得以这一波市场爆发红利中占得先机。
  东部江州大本营,在路虎、沃尔沃加入之后,产能达到了创纪录的180万辆。中部武江市基地,感谢二汽打下的基础,让中华集团在当地迅速投产,当前产能突破了100万辆,第四工厂正准备动工兴建。南部是广府市南沙基地,同样有大批汽配企业落户,中华集团在此一跃成为利税大户,产能稳定在60万辆,准备进行升级改造,挖潜三班倒向80万辆产能进军。至于西部就是在大地震后入驻蓉城市的新工厂,现在已经有45万辆的生产规模,规划目标是90万辆产能。
  光是四大主基地就拥有了400多万辆产能,若是再加上豫北省、苏吴省、湘南省、南桂省、渝州直辖市等分基地合计150万辆的产能,中华集团在国内产能会接近600万辆。
  去年中华集团在国内销量已经是创记录达到450万辆,再如此大规模扩大产能会不会供大于求,属于浪费资源呢!
  如果用其他国内车企的经验来看,这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举动,因为市场容量有限不可能持续高速增长,会有天花板效应。但对中华集团来说却是例外,因为跟其他国内车企基本上只在中国地区销售不同,他们还大批量将汽车出口到国外,能消化不少于100万辆的产能。
  对比汽车霸主丰田在日本工厂产能高达400多万辆,其中超过50%可供出口,中华集团的海外市场扩张还大有潜力可挖。
  一旦拥有了华晨汽车生产基地,中华集团可以在东北地区获得超过60万辆新增产能,足以弥补当前汽车供不应求的困境。
  没错,当前中华集团的产品持续热销之中,大有成为国民车的潜质。
  虽然跟丰田这样在本土国民车相比略输一头,要知道在日每售出10辆汽车之中,就有5辆属于丰田。而本田、日产各占1.5,剩余2则是其他品牌瓜分。但在中国地区,中华集团已经做到10辆出售汽车之中,有接近2.5辆属于自己,遥遥领先于其他品牌。
  “便宜、好开、耐用、高科技、大家都买、性价比高、牌子过得去……”
  这些优良口碑铸就了中华集团今天的辉煌,出了一线城市之外,大街小巷都被中华集团产品堆满。
  在对华晨汽车的背景调查之中,中华集团聘请的审计机构发现他们早已经资不抵债,连续5年时间陷入亏损。最值钱的固定资产是现有31.7万平方米的旧厂房,按照商业用地征收价格计算,保守可以达到5个亿金额。另外拥有金杯客车(A股)和华晨汽车(H股)两大上市平台,由于金杯客车属于A股上市公司,拥有壳资源估值也在2个亿以上。
  地方政府沈京市重组华晨汽车的底线就是,一要收回31.7万平方米的旧厂房用于地块改造,二是拿回金杯客车的上市A股壳资源。
  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能将华晨汽车最值钱的东西拿走,而留下烂摊子供中华集团收拾。
  这样的要求,看上去挺苛刻,但韩皓并不是不能答应。
  谈判就是有来有回,就看对应补偿如何。
  按照资产负债表计算的话,华晨汽车已经资不抵债,足以破产处置。就算中华集团无偿取得其余剩余资产,需要承担大笔债务依旧很不划算。
  极端考虑的话,中华集团甚至可以另起炉灶,并不需要介入华晨汽车的重组,完全能以新投资商的身份设立新厂。
  可以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韩皓手中,华晨汽车值得出手,但不值得他大动干戈。
  韩皓的谈判底线就是旧厂区的31.7万平方米土地政府可以拿回去,但要在郊区置换足够土地供中华集团建立新厂使用。其次就是金杯客车的壳资源要保留,政府需要的话可以将H股的华晨汽车移交给对方。再次是政府要退出华晨汽车的股份,至多保留不超过10%股权存在。
  双方彼此之间提出的要求都有一定差距,谈判进程很是艰难。
  民间有“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侧面反映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不佳。但对中华集团这样体量的公司来说,并不惧怕此类因素。
  实际上双方纠结的事项,也是韩皓考量沈京市政府的诚意,来回拉扯的金额虽然看上去很大,但只要中华集团投产后上缴的利税足以很快抵扣干净。
  地方政府不肯让步,一是想尽可能捞回多一些利益,二是害怕担当国有资产流失罪名,在处置上缺乏灵活变通手段。
  按照韩皓的想法,就是要让地方政府打扫好房子再迎客。
  将华晨汽车先破产,把债务问题妥善解决,并安置好员工。中华集团再进来参与重组,将历史包袱甩掉后轻装上阵。
  这也是参考美国通用汽车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处置方案,要想迎来救世主就必须有所取舍改变。
  为此,沈京市政府不得不将此事上报省里,希望能拿到更高层次的许可。
  “吃了眼前亏,今后才能享大福。
  中华集团作为全国首屈一指的民营企业,到辽阳省投资是一件大好事。按照他们年产量60万辆计算,年销售额有望达到500亿元,可以继续保持我们省汽车工业支柱的经济结构。
  不求其所有,只求其所在,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即可。”
  经有关会议研究后,省里主要领导同意了沈京市提出的新方案,决定将中华集团列为华晨汽车重组的唯一对象,并让国有资本依次退出。
  看到了当地政府诚意,为了表示感谢,韩皓答应将中华宝马的第二座合资工厂放到沈京市,专门生产SUV产品。
  谈了45天时间不到,双方就敲定了重组协议,今后华晨汽车将就此消亡,改成中华集团东北基地。
  协议具体如下:
  1、华晨汽车先在政府指导下按市场化手段破产,将债务和人员妥善安置。经过债权人会议协商,大家同意接受相当于原价值75%折扣的债务处置方案,今后该债务合计8.2亿元将由中华集团新工厂在未来5年内分笔偿还。原有职工一律全部下岗,可以提前内退或者离职补偿。剩余的人员,中华集团进来后再重新招聘安置。
  2、中华集团以15亿元收购地方政府手中华晨汽车80%的股权,成为真正控股大股东,地方政府在新公司保留10%股权。
  实际上15亿元资金只在财政账户上转了一圈,就将专款专用到中华集团位于沈京市开发区的全新工厂基础建设。
  3、31.7万平方米旧厂房无偿划给沈京市政府处置,用于华晨汽车工人群体的安置费用。
  政府按3亿元土地征收费用计算来安置补偿工人,将来改变土地性质用于房地产开发的话,此片老城区土地价值不少于12亿。
  4、沈京市城开集团受让了华晨汽车H股的资产登记,今后将由他们控制该上市港股公司。
  ……
  按照协议内容,中华集团顺利接收了华晨汽车资产,新安置就业了1.5万名员工,将在沈京市投资70亿元兴建60万辆产能的新工厂,其中包含一期3万辆的中华宝马第二家合资工厂。
  中华集团重组华晨汽车成功的消息震动了国内汽车行业,这标志着今后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拉开兼并重组大幕。
  更直观的说法是许多像华晨汽车这样的三无企业,今后可能会找不到接盘方,陷入直接破产退市的遭遇。
  华晨汽车反倒是幸运儿,被中华集团接手反而更上一层楼,拥有了活下去的资格。
  在华晨汽车重组大幕落下之际,又有一件汽车行业大事发生。
  比亚迪公司在坚持了9年时间造车梦之后,被誉为狂人的公司老总王川福终于愿赌服输,宣布退出持续亏损的造车行业。
  当初进入汽车行业时,王川福曾说10年后要将公司带入全球十大车企巨头行列。现在来看,他的梦想由韩皓替其完成了,中国汽车企业杀到了第四位置。
  中国汽车市场当时算是一片蓝海,比亚迪确实有一定机会,但面临中华集团的迅猛崛起,对他们这些小自主车企来说,就是赤裸裸的红海。
  无论是F3如何改款,也无论“铁电池”宣传多厉害,跟中华集团产品一对比就劣势毕现,比亚迪无法越过中华集团这座高山。
  股价已经跌至上市时的15%,比亚迪被诸多机构一致建议“卖出”,因为造车这条不归路看上去已经无法走得通。
  痛定思痛下,王川福决定走回老路,打算学习代工巨头富士康,打造中国内地版的“富士康”,为当前兴起的智能手机热开启代工模式。
  对“铁电池”这样的技术专利,比亚迪宣布会转为锂电池供应商,持开放姿态今后为其他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池供应。
  但公司的战略已经转移,从汽车再次回到了代工道路之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1/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