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46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9/556

  在现场旁听的人都以为原因是韩皓更加年轻,值得长远投资。没想到,这位新加坡领导人却道出另外的说辞。
  “李首富虽然财富满天下,在华人圈中排名第一,但他却没有创造出行销世界的产品,无论是房地产、港口和能源领域,都没有做到影响全球范围。
  反倒你们中华集团的汽车,已经开始现身全球五大洲,将来极有可能成为中国行销全球的产品。
  要知道华人经济圈的产品,真正要做到让全世界接受,现在基本没有。跟日韩这样全球闻名企业众多的国家相比,明显还落后一大截。
  我观察了一段时间,尤其你近期的所作所为,发现中华集团最有成功的可能。
  在我看来,两位首富之间,格局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难怪李广耀指名要来江州,原来他是真正看到了中华集团未来的发展潜力。
  不过他亲口道明两大首富的不同,并清楚说出原因,无形中让韩皓的声望可是增长不少。
  当年投资中国让新加坡获得超出预期的回报,现在该不会又把目标对准了中华集团了吧?
  “你的战略眼光在同龄人中无人可比,今天我亲自走访了一趟证实了这个观点。
  如果贵方不介意,我们新加坡愿意跟你们集团达成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可以在资金、技术领域长期合作。
  刚才我跟书记也谈过,就是有可能准备在江州兴建第二个国家级工业园,作为新加坡的未来投资之地。”
  果不其然,李广耀趁此机会提出了要跟韩皓长期合作的意向。
  要知道新加坡一向来被誉为是亚洲半导体产业重镇和桥头堡,他们将半导体列为支柱型产业已经扶持近30年。面临韩日台压力下,李广耀口中设立的新江州产业园就是打算将其半导体工业转移到中国。
  韩皓很快明白了对方的想法,就是利用大陆市场来为新加坡半导体寻找出路,而中华集团就是他们准备找好的龙头带动企业。
  如果中华集团真能将汽车行销全球的话,那对相关工业的带动作用可谓巨大,新加坡可以将自己的支柱产业共生在其中。
  简而言之,就是新加坡发现光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跟韩日台竞争,他们必须要寻找新的帮手进场。
  “有好机会合作的话,我们不会拒绝。不过具体方式如何,还得实事求是地考虑。”
  敢于拒绝股神巴菲特的韩皓,当然不会轻易松口接受新加坡方面的投资。基于对方面子考虑,韩皓给出含糊的回答。
  反倒是浙海政府方面人士在一旁跃跃欲试,要知道新加坡在昆山的工业园产值超千亿,如果能正式落户江州将带来至少数百亿的工业增加产值。
  不过现在看来这个新加坡工业园的落地,还得看韩皓的脸色来决定。
  当然工业园也可以强行落地,但今后若没有中华集团扶持的话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可是未知数。大家都明白,这次新加坡人前来江州,就是冲着韩皓个人而来。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建设,中国身为长工为全世界打工,还是缓慢积累了不少资本。
  好比韩皓个人就不缺资金,他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轻松在国内融资,有底气拒绝新加坡方面的投资。
  另外一大原因是新加坡毕竟是外国,韩皓考虑要扶持中国自己的半导体产业,而不能为别人做了嫁衣。
  不过韩皓承认,李广耀评论两大首富的一番话,让他感觉十分舒服。当然,这不会轻易动摇他的决定。
第一百零七章
高级座谈
  想不到刚婉拒了新加坡方面的投资,韩皓的芯片大业就迎头被浇了一盆冷水。
  在谋划对芯片投资百亿基金计划时,他做好自己出资60%,然后另外募集投资者认购40%的预期。当年在中华集团带领下,工商联各大企业家联手对阿里巴巴集团入股,既解决了对方的燃眉之急,又在阿里上市后获得超额回报,可谓是非常经典的投资案例。
  但这次芯片投资基金需要注资时,许多原本答应参与的企业家纷纷婉拒了入股请求,理由一是当前经济形势不好不敢越界投资;二是芯片投资风险过大,大家私下一合计觉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
  反倒是吉利地产的李树富,义无反顾跟投了1个亿。他在韩皓大举清空吉利地产股份时,认真跟对方谈了一次,至少是明白了高卖低买的道理以及储备了一些过冬粮草,及时收缩战线导致日子过得还可以。
  自打跟韩皓相识以来,对方投资选择就没有失手过,李树富决定继续跟随下注。
  另外还有一些企业家跟投,不过金额都大幅缩水,跟韩皓期望中40%的分担相去甚远。
  “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现在看来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
  我们集团旗下工厂算是表现可以,据我了解省内许多做外贸出口的工厂已经给工人放长假,他们年后都没有回来上班。
  虽然我们汽车销量看上去还可以,但在大环境下行情况下,老百姓不敢消费的话,前景可不大妙。”
  集团财务官尹庆勋就融资问题特意找老板韩皓汇报。
  “国家从去年底开始不断加息打算为经济降温,没想到寒冷直接从欧美国家输入,不用我们自己降温外面已经变了天。
  继续这样加息的话,中国经济会陷入通缩前缘,大热大冷交替,普通人都受不了更别提一个国家了。”
  加息对企业来说意味着成本支出增加,因为融资成本高了。尹庆勋一直奋战在第一线,对金融市场动向掌握很灵敏。
  “等等——你说有许多企业都停工放假了吗?为什么我没接触到这样的消息!”
  韩皓很快抓住重点,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会影响他对大局趋势的判断。
  “一开始只是小部分企业调整,你又经常往国外跑,我们中华集团受影响不大,所以你没能及时掌握情况很正常。
  加上地方政府也不重视,后来各地情况汇总才有人发现了苗头。无论是我们省,还是南粤省,都出现了返乡潮,失业大军估计都沉积在农村之中了。”
  尹庆勋如实将自己掌握的情况跟韩皓分享,他私下也通过关系了解,许多外来工因为找不到工作又重新返乡了。
  “这可麻烦了,要是失业大潮降临的话,我们也不能幸免,更别提完成定下未来十年的目标。
  中国经济基本面我是依旧看好,但不能保证没有灰犀牛事件出现,导致经济增长出现大幅波折。”
  一个企业的发展,除了自己努力之外,还得跟国运息息相关。若是国家动荡,它自然也难独善其身。
  韩皓非常深刻明白这个道理,中华集团在未来十年后要成为国际巨头,首要条件就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能成为源源不断提供现金流的大后方根据地。
  “因此那些承诺投资的企业家们打退堂鼓也可以理解,他们必须要保证自己先活下去,再跟你来考虑国家工业前途的问题。
  实际上,芯片投资的风险确实非常高,基本上是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的境地。要不然新加坡方面也不会着急想把芯片业转移到中国,他们肯定感受到未来竞争的不确定性,打算把原有的支柱产业出手。
  从一个财务官的角度出发,我必须劝你暂时中止芯片业务,毕竟其他投资没到位,光靠你自己撬动百亿资金是一项风险巨大的事情。
  可以等待时机明朗后再推进芯片计划,现在确实不是一个很合适的时间点。
  别忘记我们正跟福特谈判收购沃尔沃,将来这里还需要大笔资金投入。”
  韩皓虽然身家巨大,但要拿出百亿真金白银来投入芯片业,实际上也是非常吃力的一件事。
  好比一个人身家百万,但接近80%都是固定资产不宜变现,只有20%左右的流动资金维持运作。如果突然将10万现金抽调出去发展高风险新业务,那对资金链要求更加严格,投资失利的话容易资金断裂造成危机。
  尹庆勋明白中华集团资金链情况,芯片巨大投资稍有不慎反倒会威胁集团安危。
  “我了解你的担心,不过芯片事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地步。如果我不能给张京儒吃上定心丸,估计他又要跑了。
  以前我说过,我个人的财富跟国家未来相比算不上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大智慧。我手中还有不少股权可以抵押,可以先用这笔资金来撬动芯片第一笔投资。
  个人有苦衷,国家有难处,但事情总要有人去做。摊上谁就是谁,逃避的话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没有希望。
  既然时代给了我这个机会,那我本人绝不会逃避。
  不是有句诗说得好: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韩皓表现出坚决意志,他进军芯片业的步伐不会拖延,反而会进一步加快。
  就任昆仑半导体CEO的张京儒,很快拿到了第一笔20亿人民币的注资,这是韩皓用自己股权抵押获得的资金。另外第二笔20亿的资金将在3个月后抵达,其中有10个亿来自新加坡淡马锡公司。此外,昆仑半导体还将兼并新加坡芯片拳头企业——特许半导体,这是一个拥有6家晶圆代工厂的大公司。由此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芯片代工企业,仅次于台积电、联电和中芯国际之后。
  没错,韩皓最终接受了新加坡方面的投资,而江州也将很快崛起一座新加坡国家工业园,打造中国半导体工业基地。
  “半年前,谁会想得到芯片代工领域会发生如此大变动!中国和新加坡联手来对抗台湾和韩国,未来战场上鹿死谁手还很难说。
  不过我敢肯定,就是台积电的张中谋师兄近段时间睡不好觉,因为对岸大陆突然崛起一个新的竞争巨头。
  赶跑了中芯,没想到又来了一个昆仑,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对韩皓跟新加坡方面联合,张京儒举双手赞成。
  相当于凭空多了一个王者级别的队友,有钱有技术,还愿意主动辅助新人。
  他还有好多旧账要跟曾经的师兄张中谋好好算一算,两人之间的芯片下半场战争才刚刚吹响号角。
  次贷危机下,中国经济的异常表现终于引起政府高层的重视。
  一个涉密电话将韩皓召到了首都,邀请他参加国家级经济座谈会。
  共计32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企业家被集中到中南海,首长要跟大家座谈,了解国民经济基层的真实情况。
  作为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老总,韩皓当然被安排了发言时间。
  步入会场,中央各大部委一把手都在,显示出这次会议分量格外重要。
  既然是反映真实情况,为国家高层对经济把脉提供依据,许多发言的企业家都将真实情况一一道出。
  “寒冬论”是主题,无论外国客商还是国内消费者都变了一张脸,大家都觉得突然之间生意就不好做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9/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