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4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7/556

  国家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和出口,三者合力把中国推向全球经济第三的位置。
  投资是国家用国债形式对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铁路、公路、港口、电力、能源等基础投入,为中国经济装上一大引擎。
  消费则是三驾马车中最薄弱的一环,中国人除了种植开荒小能手外,还是储蓄大户。任凭国家喊破了天,大家都习惯把钱存在银行,以防不备之需。不得已下,房地产成为拉动居民消费的有效工具,买了房还得装修买家具等,至少带动二十多个行业发展。
  剩下的出口则占据不可替代作用,除了挣回来大笔外汇,更主要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中国至少有8亿多劳动力人口,而外出打工流动人口接近2亿,尤其在沿海打工的适龄青壮年工人数量超过1.2亿。他们绝大多数都被对外出口工厂所消化,一旦出口放缓失业的话,会引发巨大就业问题。
  所幸这些年国家对农村的基础建设投入巨大,好比村村通公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建设让农村面貌大为改变,可以说为农村市场启动打下坚实基础。如果真失业了,工人肯定会大规模返乡,重新投入家庭承包责任制种地行列。可以毫不夸张说,广阔的农村是外出打工人口最后的退路,对国家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战略作用。
  韩皓当然无法关注这样宏观顶层信息,他现在正跟来自意大利的比亚乔公司接触。
  当年比亚乔跟华夏摩托有过交情,虽然双方没能合资,但比亚乔却为中国人提供了完整的技术研发培养体系,还因此跟AVL扯上关系导致后续汽车发动机的合作事项。
  面对华夏摩托这样的强势表现,就连日系企业本田、铃木摩托都退避三分,更不用说比亚乔这样的意大利品牌。
  坚持几年时间后,比亚乔终于无法再维持在中国工厂的生产,他们家族有意退出摩托车市场。
  因此,看在曾经的情面上,比亚乔希望把中国资产出售,而华夏摩托是不错的对象。
  当年比亚乔还是高不可攀的对象,现在却遗憾退出摩托车行业,韩皓想起这些就会在心里感叹没有永不落幕的王权。
  比亚乔着急套现,所以华夏摩托并未费太大成本就接收了他们在中国的固定资产。
  照理说,现在摩托车出口明显已经下滑,华夏摩托再吃进比亚乔高达50万辆规模的生产线有些不合常规。
  不过韩皓在意的却是另外的理由,就是“逆周期投资”!
  在其他竞争对手都收缩战线时,中华集团可以凭借强大的实力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来一旦市场回暖就会形成竞争对手无法企及的低成本优势。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挤兑死竞争众多竞争对手后,就能一家独大从而有提高溢价的能力,来弥补逆周期投资的投入。
  当然所有的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必要前提之上,就是该产品在未来还有广阔的市场。
第六十八章
又遇新欢
  危机是挑战,也是机遇!
  既然美国蝴蝶扇动了全球金融危机,那么来自中国的蝴蝶一样可以翩翩起舞引发其他地区的动荡。
  上汽收购韩国双龙汽车被认为是中国汽车业走出国门的先锋,没想到花费5亿美金拿下双龙汽车却迟迟不能整合,中方跟工会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连续几年历经数亿美金亏损。
  本来希望依靠中国市场拯救双龙汽车销量,没想到造型独特的双龙汽车在国内市场无人问津,这让上汽之前的如意算盘落空。
  双龙汽车以SUV为主打产品年销量接近10万辆,其中一半出口欧洲市场,韩国国内销量不到3成。伴随油价上涨以及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市场销量大幅下跌,加上韩国市场又竞争不过现代起亚品牌,双龙汽车面临严重困局。
  如此背景下,上汽方面打算调整生产计划,削减库存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却遭到双龙工会的拒绝,理由是停工影响工人的劳动收入。
  这样一来,中方跟双龙工会间矛盾再次爆发,工会带领全厂7000多工人发动了“玉碎罢工”,整个生产线陷入瘫痪。
  看来上汽跟双龙结合就是一场错误,双龙汽车工会从未给过上汽好脸色看,上汽花了大价钱娶了一个瞧不起自己的老婆,整天被埋怨偷技术搬设备回婆家。除了财报上形式性增加的销售收入,上汽一直没能控制双龙汽车的走向。
  每年要为维持双龙汽车运转投入2亿美金,投入收获不成正比,上汽的耐心一点点被消耗殆尽。本来以为娶进门是会下蛋的母鸡,没想到却是光吃不干还四处挑事的阉鸡。由此便起了离婚的念头,正好趁着双龙工会罢工,上汽扣下了预备发放的8000万美金营运费。
  上汽跟双龙打架,受苦的却是为其配套的供应商,其中来自澳洲的DSI公司伤势最重。
  作为国际独立的AT变速器供应商,DSI的产品不那么完美却也够用,双龙汽车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客户。还有另外一个依靠就是福特汽车,但福特汽车现在深陷危机,已经大幅削减澳洲工厂产能,因此DSI更是雪上加霜。
  本来就是命悬一线的病人,DSI一直想在中国开拓市场寻找救星未果,又遇上次贷金融危机,结果终于熬不住了,宣布进入破产重组状态。
  中华集团虽然掌握了3AT入门技术,但在AT变速器领域还是新手,不断独自探索。现在DSI宣布破产重组,韩皓当然第一个念头就是希望收归旗下,正式把中华集团的3AT一下子升级到6AT。
  只要把DSI吞下,依靠中华集团的消化能力,应该很快就能掌握稳定可靠的6AT技术,可以瞬间跻身国际先进水平跟那些跨国巨头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军8AT领域。
  之前DSI遭遇困境时,中华集团就在澳洲抢了不少人才成立AT工作室,但两年时间过去成效甚微。现在有了直接拿下DSI的机会,光是他们具有知识产权的AT变速器图纸对中国人来说就是巨大财富。
  “赶紧第一时间到澳洲与DSI股东接触,我们非常有兴趣成为DSI新的主人。今后DSI可以依靠中华集团的销量逐步成长,继续AT变速器的发展道路。”
  韩皓赶紧吩咐财务官尹庆勋介入并购事宜,DSI对国外汽车巨头来说是鸡肋,但对中华集团这样继续立志在AT方面突破的企业来说就是宝藏。
  虽然有了CVT技术,但是在面临大扭矩大排量发动机时CVT匹配不力的短板就暴露了出来。今后捷豹路虎以及自主2.0T发动机的配套,采用6AT变速器比CVT的效果要好。
  伴随中国股市猛涨,以及旗下新企业登陆股市,韩皓的身家从200亿美金一直攀升,现在已经达到了360亿美金规模。
  不过这些都是纸面财富,因为身家伴随股市上下波动,股价一旦下跌就会蒸发不少。
  但论及真实可控身家,在尹庆勋的运作下,韩皓套现了许多股票,名下可动用的资金量从不到百亿上升到400亿人民币,都是现金、国债、黄金等组成的硬通货。
  赶在次贷金融危机波及中国金融市场前,韩皓实现了一波低买高卖的操作。收购捷豹路虎,乃至预留收购沃尔沃的资金,都是股市上涨后资本运作得来。如果真要追究到底来源,就是那些每天30万开户新股民的贡献,他们用脚投票让资金发生了转移集中到韩皓手中。
  就算中华集团破产倒闭,韩皓也能凭借有限责任脱身,轻松维持过百亿资金的富豪生活。
  如果不是韩皓遵守大股东不大规模减持的承诺,以及要维持最大股东控股话语权地位,按照尹庆勋预想的操作这个数字金额还得翻上50%,高价出售到时低价再吸筹回来,公司股权保持不变完美实现巨量财富增值。
  话说回来要收购DSI,还有一样东西必不可少,就是国家开出的路条。没有国家发改委的批准,中华集团无法完成国外并购一家变速器厂家。
  “怎么又是中华集团,他们的嗅觉也太灵敏了吧?DSI刚宣布进入破产重组状态,他们就打算收购人家!”
  国家发改委主管官员看到这样的申请大呼意外,捷豹路虎还没有定论,中华集团又想到国外搞事情了。
  上汽想跟双龙汽车分手的消息已经内部跟国家发改委沟通过,作为国内车企的跨国并购第一次尝试,上汽双龙项目基本宣告失败。正是基于该项目失败,国家发改委对车企走出国门并购的项目审批谨慎许多。
  不过跟捷豹路虎这样大项目相比,DSI估价不超过2亿美金,就算失败也可以承受得起。
  于是国家发改委却没有立即批准这个跨国并购项目,因为他们还有更深一层的考虑。
  说起来惭愧,国内上百家在册的大大小小汽车企业,只有中华集团真正搞出了自动变速器,他们在CVT领域处于遥遥领先地位。就连一汽、上汽这样的国企巨头都没能搞出一台可以量产上路的自动变速器,导致中国每年耗费在自动变速器方面进口的金额高达40亿美金,这个数字伴随中国消费者对自动档汽车的强劲需求还在不断增加。
  中华集团虽然把CVT产品放到独立的神州精工公司内,也同意对外出售自家CVT产品,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
  光从每年各大车企高达40亿美金的自动变速器进口金额就能知道,中华集团的CVT外销并没有多少台。
  主要原因一是中华集团自用都顾不来,凭借自主CVT优势旗下产品占据了国内中低端自动挡汽车主流市场。为了维持领先地位,中华集团对外出售产品要明显落后于自家搭载车型,价格也并不便宜,这是一种战略需要。
  第二是其他国内车企不愿意帮衬神州精工生意,他们害怕被中华集团卡住脖子以及资助对手壮大,从而宁愿从国外采购高价产品。另外来自爱信、采埃孚、加特可等国际大品牌产品,除了质量过硬外还能当成不错的营销卖点。
  一方不愿意卖,另一方不愿意买,造成国产自动变速器尴尬的局面。
  奇瑞之前学习中华集团花费重金投入CVT研发中,持续数年没有得到成果,这也给带来其他车企退避之心。
  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行业的指导思想,因此国家发改委打算把国内对自动变速器有需求的十多家厂家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主机厂联盟跟国外企业谈判,要求对方跟主机厂联盟合资,从而分享先进的自动变速器业务。
  这样一来既能获得关键技术,又能分摊技术引进的成本,使得各家企业不至于造成资源浪费。购买之后,再希望各家企业携手联合攻关,攻克这项技术实现自主生产,不至于受制于外资企业。
  其实就是主机厂联盟保证每年采购多少数目产品,吸引国外品牌前来中国建厂,并且带有一定技术转让需求,继续走市场换技术之路。
  这种国家牵头的道路之前成功过一次,就是为了获得发动机必须的ECU(发动机电控单元),1995年国家出面谈判跟德国博世公司达成协议,组建了股比50:50的合资公司——“联合汽车电子公司”。博世答应把技术拿到中国国产,以此换取中国庞大的汽车电子市场。
  在中华集团盘古发动机刚起步时,采购的就是联合电子的ECU产品。后来取得自主技术突破后,中华集团使用自家产品替代,反观其他自主品牌发动机上依旧普及使用博世技术的联合电子公司ECU。
  有了联合汽车电子公司珠玉在前,国家发改委就想在自动变速器市场复制一遍。
  三家主流自动变速器供应商之中,爱信原本有意跟中国发改委谈判,不过涉及到技术转让方面,爱信就以股东方面不同意为由拒绝了后续合作。明眼人都知道,丰田在背后使力搅黄了这一项目。
  其实最合适就是跟中华集团合作,旗下的CVT技术也能够满足自主品牌的需求,也不用去求外国人。
  不过这样的建议一开始就被以三大国企汽车厂家拒绝,他们以CVT技术不够成熟为由不愿意采纳,同时希望能引进对自己企业有帮助的合作者。说明白了,就是不想为中华集团做嫁衣,国内车企山头林立,发改委也无法摆平这样的反对声音。
  最终来自美国的博格华纳公司获得了国家发改委的青睐,他们愿意接受中国政府条件,把旗下DCT即双离合自动变速器技术拿来中国。但在关于提供技术上面,博格华纳使用了替代方式,就是他们提供DCT关键模块,可以由各个主机厂根据自己车型的特性和需要进行一定的软件修改。
  换句话说,就是博格华纳提供内部核心,再由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进行外部加工,形成“自主研发”产品。
  这样的合作方式在国家发改委私下征求国内自主品牌时也获得了一致同意,相比中华集团CVT和爱信6AT,博格华纳提供了可以组装DCT模块,更能符合他们“自主研发”的需求。
  跟博格华纳的谈判还在继续,国家发改委也真是为中国汽车的自动变速器普及操碎了心。现在中华集团突然杀出来要并购DSI,还将把6AT拿到手,这让发改委官员们有些始料不及,因此决定经过详细讨论后再做答复。
  基于对中国政府办事效率的熟知,韩皓当然是双管齐下,一边跟DSI进行收购谈判,另一边在国家发改委大门前等待路条。
第六十九章
再做标杆
  对于执掌中国产业方向的国家发改委来说,汽车自动变速器的未来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
  到底未来自动变速器的发展方向路在何方,AT、CVT、DCT三大领域到底中国应该下注哪一个,其实在内部存在不小的争论。
  如果不是大众力推DCT效果不错,国家发改委是不会考虑这个方向,万一判断失误那么中国汽车工业又将耽误不少时间。
  选择DCT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只有博格华纳愿意提供双离合器模块、扭振减振器和电子控制模块三大核心组件,中国汽车厂家可以购买三大组件自行设计生产DCT总成。
  简而言之,就是博格华纳提供核心零部件半成品,国内自主车企只要另行建立生产线,加工采购变速器外壳以及找来工人组装就能形成自己的DCT产品。
  按照国家发改委的想法,联合国内汽车主机厂有钱出钱有技术出技术,组成联盟公司(即中发联公司)合力攻关DCT技术,但知识产权归属国家发改委,然后大家通过契约关系可以享受这个研发成果,至少是入股企业可以优先分享到这个成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7/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