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556

  “中国政府兑现了他们加入WTO时答应放宽市场准入的承诺,徐工是中国机械领域的龙头企业,凯雷能成功收购对方,是国际私人资本在中国收购大型国企股权的破冰之举,将会为中国国企改革提供全新的方向!
  凯雷的成功,充分证明中国是世界最佳投资国之一,中国政府保护合法外商的投资权益。”
  西方一家主流媒体对凯雷成功收购了徐工大肆报道,在文章中为这样的举动唱起了赞歌,称其为足以载入年度最佳并购的大事件。从文章报道中可以看出,国外资本对中国庞大的大型国企改革产生了浓厚兴趣。
  就算徐工以及地方政府想保持低调,但在西方媒体大肆宣传下,徐工被以20亿人民币成功卖身美国投资机构的新闻终于开始发酵,风头很快就超越了南方的格力集团。
  这个时候,大家才发现,跟格力相比,徐工才是更加应该保护的自主品牌。
  修路建桥起高楼大厦,都需要徐工的机械产品,跟格力比起来徐工更加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今后中国所有工地上机械产品都将打上美国人的烙印,这样连小学生都知道的恶果为何就堂而皇之实现了呢?
  “现有国家政策规定,除了盾构机之外,剩余机械工程产品都不涉及到国家安全。
  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等跟轿车一样,属于工程日常使用产品,国家并未将其列入安全战略领域。
  因此,我们这次出售,属于正常企业行为,职工、企业和地方政府利润都没有受损,属于三赢选择。”
  纸包不住火,媒体纷纷北上来到徐工集团采访,针对打包卖身给美国人是否危害到国家安全,徐工方面的发言人说出上述一番话。
  此话一出,立即引发媒体一片哗然,要知道汽车领域国家可是管控很死,50%股权比的份额不容突破,而徐工则直接卖掉了85%股权,相当于把命运拱手让给了美国人。
  跟马大粗的卡特彼勒相比,凯雷资本就聪明多了,他们承诺把其中3%的股权授予徐工现有管理层以示激励,实际折算下来市值至少在1个亿以上。要知道当下国企高管每个月薪水在2000多元出头,1个亿的奖励是所有人一辈子都无法奋斗获得的直接收入。
  这也容易理解为何凯雷资本在徐工并购案中可以一路绿灯,获得管理层的大力支持,最终把其他竞争对手都淘汰出局。
  对于并购后职工、企业、地方政府都没有损失,美国人也没有损失,到底谁损失了?
  当然是国家损失了,今后中国的机械工程行业将被控制在美国人手中。
  徐工私下卖身给美国人的新闻,不但民间舆论一片反对,就连国内同行也大声抗议。
  一是将来外资一股独大,国内弱小的自主品牌将没有抵抗的能力,会被全部扼杀。二是大家看到了徐工以20亿元就卖身,实际上就是一块大肥肉,都想上来啃上一口。
  “跨国企业图谋的不仅是中国市场,而是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整合’中国市场和资源,把中国的装备制造业纳入其全球产业链,确保其在全球市场的绝对优势。
  将来国外企业牢牢把持高端,而中国只能成为加工车间,沦为产业链的最低端!
  这其实也是以美国为首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格局,他们依靠资本和技术把持高端,让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承担维持低端市场生产责任,方便他们占据高利润的金融资本领域。”
  胡一鸣针对此问题,一针见血挑明道。
  本来专注汽车的韩皓对机械工业领域没有太大想法,但伴随拿下玉柴后,他的思路有了新的改变。
  玉柴生产的柴油机可以无缝对接在徐工集团旗下诸多机械产品之上,有了玉柴,再拿下徐工,那么可以瞬间打通产业链,成为中国机械工程行业的新霸主。
  因为,即使徐工跟凯雷资本签订了协议,但还需要中国商务部进行最后审批。
  在舆论一片反对声中,韩皓从可靠渠道得到的消息是,该项交易将不被批准,这意味着包括中华集团在内的许多企业将有重新抄底徐工的机会。
第十七章
抄底中国
  凯雷是谁?
  当全中国民众都一脸茫然地被动认识这个名字时,韩皓却通过更多渠道认识到这个美国投资基金的厉害之处。
  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金融业遭遇到破产风险,凯雷资本挥舞着美金以抄底价格购入韩国第七大银行——韩美银行。紧接着再从花旗银行挖角去经营,最后回头转手卖给花旗银行套现,不到3年时间净赚20亿美金利润退出。
  福特汽车深陷轮胎门中无法自拔,惩罚性召回政策带来大笔亏损,不得不忍痛把旗下明星公司出售。赫兹租车是福特旗下赚钱的母鸡之一,2004年给福特带来超过3.6亿美金的利润。为了获得流动性资金,福特把赫兹租车公开对外出售,最终由凯雷资本和美林银行联手以150亿美金出价联手拿下。据悉,凯雷和美林准备联手打包赫兹租车在一年后重新上市,单这笔交易凯雷就能获得不少于10亿美金的收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来,凯雷资本极具嗅觉,在全球市场寻找低估值的资产重新包装后套利退出,所做项目无疑不是亿级美金计算。
  现在他们来到中国,以20亿人民币抄底徐工,经包装后出售至少可以保证有100%的收益,而他们内部测算该项目回报在300%以上。
  实际上,对凯雷来说,徐工只是一碟开胃菜,他们很快张开大嘴拿下中国第三大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的24.9%的股权,仅需4亿美金。
  中国的金融业此时正在进行大规模体制改革,五大国有银行和三大保险公司全部以上市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为目标引进战略投资者。
  凯雷资本非常幸运搭上了这班顺风车,他们联合美国保德信保险集团以战略投资者身份获得了太平洋保险四分之一的股权。
  从古至今,什么行业最容易赚钱?
  当然是跟钱打交道的行业,古代的钱庄当铺,现在的银行、保险、证券行业,都是收益率最高的领域。
  从美国这个金融行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来到相对处于原始阶段的中国,尤其看见中国政府正在破釜沉舟改革金融市场,这让凯雷如同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般兴奋。中国金融市场遍地黄金,只要随意插上一脚,获得的资本回报就是百年一遇。
  原本太平洋保险并不是凯雷在中国金融市场的首选,他们更愿意参股中国五大国有银行的改革,成为其中的战略投资者。
  你随便拉住一个中国人询问,工商银行或者建设银行会不会破产?
  对方肯定以鄙视的神情望着你,然后一脸坚定地给出否定回答。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虽然坏账众多,经过政府划拨坏账,公开数据平均坏账率从40%降到26.12%,依旧达到国际上技术性破产的边缘标准,但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亿万民众都不会觉得它们会破产。
  这让凯雷资本很是惊讶,也更加坚定了在中国抄底投资的决心,因为中国银行有中国政府在强力背书。
  中国的新一轮国企改革自9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已经10年时间,无论是抓大放小还是掌控国民经济命脉,现在都进入到深水期时刻,开始啃起难咬的骨头。
  中国政府连续在1999年、2003年两次合计注销高达2.84万亿人民币的坏账,得益经济飞速发展2004年中国政府财政收入达到2.5万亿,要消化这些银行坏账至少需要10到20年时间。
  针对坏账频发增长过快的局面,中国政府已经无力再一次动用政府力量来承担债务后果,必须对中国金融行业进行彻底改革。
  于是,按照国务院对金融行业的顶层设计,引入国际战略投资者,走海外上市之路,从资本和管理两方面来彻底改造臃肿庞大低效的国有金融企业。
  实际上,这是用外部势力来倒逼改革,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金融改革之路。
  跟徐工这样打擦边球关系国家经济安全不同,对金融行业的改革可是关系到国本,稍有差错可是关系到亿万中国人民的福祉。
  中国的金融行业迫切需要改革,但政府已经拿不出钱来继续投入,整个国家陷入了资金荒。
  资金荒不是人民币荒,国家不能不顾国情开动印钞机印钞票,这样导致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引发通胀,印再多的人民币折算下来购买的硬通货美金依旧一样。例如现在8块钱换1块钱美金,届时超发人民币10倍,80元人民币依旧只能换1块美金。
  让国有五大银行以及保险公司到海外上市,吸纳国际资本来填补资金缺口,同时把西方先进的银行、保险公司管理机制引入中国,用外力来倒逼改革,就是中国政府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战略抉择。不管如何,先活下去,再考虑经济得失。
  事实上,这也给了国外资本抄底中国市场的最好机会。
  高盛、花旗、凯雷这样的美国资本来了,瑞银、安联、苏格兰皇家银行这样的欧洲资本来了,亚洲资本代表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以及日系资本也来了,紧随其后还有华人李首富为主的香港财团。
  率先准备上市的建行选择了美国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25亿美金占股9.1%。随后汇丰银行入股交行、苏银和瑞银入股中行、高盛和安联入股工行,淡马锡跟香港财团也跟在后面饱吃一顿。
  可惜这样的美食盛宴却缺乏中国内地民间资本的身影,就算是韩皓也无力进入这样的资本盛宴。只能说是时运不济,在他还未明白资本的力量之时,国家金融改革已经鸣锣开场,并且在他还热身之时裁判已经宣布完场。
  也正是此次国家大规模金融改革,让韩皓认识到资本的真正实力,可以一定程度让强势政府低头。
  管理亿万资产的中国五大银行到底估值如何?
  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背景下,就算再保守的投资者都能从中看到金灿灿的钱途。
  以即将上市的建行为例,美国银行25亿美金入股,保守收益在300%以上。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发展,1000%回报率不是妄想,这就是中国的魅力。
  按照建设银行在中国经济的实际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来看,25亿美金获得9.1%股权,存在股权低价贱卖的嫌疑。不过在国有五大行改革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改革目标下,贱卖也许是不得不承担的代价,时间不等人,谁让中国资本没有足够实力呢?
  凯雷资本因实力有限未能进入中国五大行的投资者行列,但却在保险行业捡到了另一个皮夹,太平洋保险依旧是一块诱人的肥肉。
  他们仅以4亿美元就获得太平洋保险24.9%的股权,以非常划算的价格获得在中国保险市场行业巨头的战略投资者身份。
  短短几年时间,“国退民进”就变成了“国退洋进”,实质上就是资本的逐力,外国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中国孱弱的民间资本无法与之相对抗。
  不过,这只是整体而论,在个体上依旧有特例。至少对韩皓来说,经过多年积累,他拥有与境外资本一战的能力。
  既然金融领域的饕餮盛宴无法参与,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实业领域有所作为,击退来自国外资本的入侵。
  凯雷因徐工一下子全国知名,对其危害国家安全的质疑声不断,为此他们不得不修改了并购徐工的方案,大幅度降低持股比例从85%降到55%,提高国有股的份额,但依旧未能得到商务部首肯。
  51%——50%——49%……
  就算再如何不断让步,但商务部就是卡住不给并购案通过,凯雷资本终于意识到事情不妙。
  因为这时,他们在中国市场迎来了最为强大的竞争对手,本土最大的民营企业——中华集团出面角逐徐工这匹鹿。
  凯雷资本报价20亿人民币85%股权,而同等条件下中华集团直接报价30亿元,甚至还有替补方案是20亿占60%股权,并且承诺接入玉柴发动机,促进徐工发展更多专用车项目,最后还保证协助徐工登陆港股上市。
  可以说,韩皓的方案直接冲着凯雷资本而来,在他们的方案上更进一步,补充了更多细节更加符合中国政府的需求。
  当中华集团宣布介入后,得到国内舆论一片支持,毕竟卖给中国人要好过把徐工让美国人控制。
  商务部一天不批复,就证明凯雷跟徐工之前签署的协议没有真正生效,中华集团有后来居上的可能。
  跟凯雷这样的投资基金相比,以实业发家的中华集团更加让人信服可以有效整合徐工集团。
  中华集团的出现,不单让凯雷资本尝到苦水,也让三一重工这样的民营机械企业感到难受。
  对三一来说,他们希望是由自己来整合徐工这个行业龙头,本来眼见着搅黄了凯雷并购,自己有机会出手。没想到,突然窜出来了中华集团,凭空增加一个异常强大的竞争对手。不仅是在此次竞购案上,如果被韩皓得偿所愿,那么国内机械行业将突然冒出新的龙头统治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