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556

  如果放任国外品牌在国内攻城略地,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的态度,把国内市场拱手让给外资,将来中国可能成为经济上殖民地,供国外商品输出和倾销。
  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中国发展已经没有参照物,只能依靠自己来一步步探索。这样在媒体上公开辩论,总体而言对国家是好事,毕竟真理越辩越明嘛。
  在争论到高峰时,韩皓到访格力集团又给这场辩论提高了热度,作为国内不可忽视的企业家领袖,他的一举一动倍受瞩目。
  董奇珍亲自充当讲解员,带领韩皓走访了格力工厂,并带他参观了格力一向神秘的研发机构。
  里面确实有一个项目组正在对汽车空调进行研究攻关,期望能把家用空调技术转移到汽车之上。
  “中国有3亿多家庭,未来可能会有3亿多辆汽车的需求。我们现在考虑进入汽车空调领域,也是为了今后考虑。一台空调用个10年时间不成问题,但一辆汽车6年时间可能就会更换,对比而言车用空调市场大有作为。”
  在谈及为何看好汽车空调时,董奇珍说出了自己的见解。
  国内现在汽车空调市场基本掌握在国外品牌手中,法雷奥、德尔福、电装、三电等巨头几乎垄断了市场,中华集团的车用空调也大都采购它们产品。
  如果跟格力联合研发汽车空调的话,符合韩皓对扶持自主汽车零部件品牌发展的战略,还能收获一个强力的帮手。
  格力的研发机构跟中华集团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设备都有所差距,但通过亲身考察,韩皓见到了格力发展的诚意。一旦双方合作的话,很可能会形成强强联合的效应。
  “中华集团和格力电器可能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有意联合进军汽车空调业务,另外中华集团有意战略投资格力电器!”
  爆炸性的报道随即在媒体中流传开来,虽然双方没有正式对外宣布,但对这则流言却不予置否。
  在格力要被出售传言笼罩下,韩皓此次到访格力集团,被许多人认为是亲自替董奇珍站台。
  格力管理层跟地方政府间的矛盾不是新闻,这次首富韩皓公然站台,其中意味深长。
  不过,海珠市政府也出面接待了韩皓的到访,市长还向他介绍了当地投资环境。双方进行了一次闭门会议,没有对外公布,但会谈内容很快就在内部流出。
  韩皓正式向海珠市政府表达了战略入股格力的意愿,前提是格力坚持自己独立发展。甚至,他还提出如果海珠市真要出售格力,那么自己旗下专门从事投资的基金将有兴趣出更高的价格接盘,因为格力现在真是被低估值了。
  在离开当地之际,韩皓终于在机场接受了记者的简单采访,对是否有意参与对格力的并购竞争一事,他做出了肯定回答。
  “当然,格力电器是一块非常优质的资产,只要简单学过财务分析的人都能看得出。通过这次亲自调研,让我更加坚信这一点!”
  没想到韩皓竟然亲口承认了此事,这让获得第一手资料的记者们兴奋不已,他们继续就敏感问题追问道。
  “你认为格力到底值多少钱?”
  要知道9个亿数字在记者调查下基本属实,美国人只愿意给这个报价,到底韩皓会开价如何,可是一大新闻热点。
  听完记者的提问,韩皓欣然一笑,没有正面回答,而是伸出右手食指跟中指做了一个手势,然后就转身进入贵宾通道登机。
  咔嚓一声,韩皓摆手的照片被记者拍了下来,放到了次日新闻之中。
  “中华集团有意加入格力的争夺战,不过出价却是一个谜!”
  到底韩皓的手势是一个V字的胜利标志,还是表示这是一个2字?就算是2字的话,出价是20亿人民币呢,还只是2亿美金,让记者们私下争论不休。
  不过韩皓加入抬价,还是立马取得了效果,海珠市政府方面开始觉得当初的出报价确实过低,希望跟美国人重新开始就价格谈判。
  这让开利公司的谈判代表不乐意了,他们来到中国许多地方政府都是求着自己收购当地企业,本来跟格力谈得好好的,现在却出现了变数,尤其要求加价的行为让他们很不爽。
  不过跟美国总部汇报后,得到的指示却是尽快在合理范围达成收购协议,就算价格上涨一倍也不惜代价。抄底中国市场的时机可谓是转瞬即逝,尤其现在中国媒体开始热议这次收购,让美国人感到事不宜迟。
  以18亿人民币获得中国家用空调市场第一的企业,尤其对方年销售收入达到130亿,低负债高利润,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这笔钱只需要3年时间就能回本。
  本来海珠市政府还有些忐忑,己方要求提高报价会导致美国人不快,没想到对方真的同意增加报价,一下子把价格提高到12亿人民币。甚至暗示月底前签约的话,还能把价格再网上提高1个亿,并且今后对海珠市的投资还能翻上一番。
  这让地方官员大为高兴,感谢韩首富来海珠市走一趟,就给地方多带来几个亿的收入。
  美国人愿意大幅提高报价,这让原本被人诟病的低价阻碍不复存在,尤其他们描绘帮忙格力打入国外市场的愿景让海珠市官员很是期待。资金、技术以及市场,都一次性完全解决了。
  听到这个消息,董奇珍真是急得连续失眠,原本想搬来的救兵,没想到却为他人做了嫁衣。
  政府对格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就算韩皓出再高的价格,他们依旧可以选择把企业交到更合适的竞购者手中。
  面对格力出售给美国人是已经不可避免的趋势,事情又迎来了转机。
  能决定格力命运的是政府,而能拯救格力的依旧是政府,只不过是更高级别的政府。
  南粤省政府派出了一个调查组来到海珠市,叫停了跟美国人的谈判,要求把签约仪式延后,待调查结果出来后再做定夺。
  原因在于商务部致函南粤省要求对格力出售进行严格审核,同时省里一把手也批示妥善对待格力这样的民族品牌,要减少行政干预用市场化方式解决问题,多倾听格力内部员工的意见。
  “可卖可不卖的话,还是不卖为好,留点家底给子孙后代。”
  这是书记一把手批示的原话。
  当调查组在格力上下得到不同意卖身,愿意独立发展的意向,以及本次出售都是政府官员主导的结论后,出售格力的方案已经失败。
  董奇珍很恰当提出要保持自主权,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的计划,用来替代出售格力的方案,获得了调查组的赞同。
  自此,格力终于躲过一劫,开启了全新的征程。
  没想到由格力引发的风暴,却没有结束,依旧在中国大地上回荡,韩皓又卷入到另一桩并购活动之中。
第十六章
新的领域
  当格力引发的风暴还未平息之际,又有一场核弹级别的并购交易在北中国曝出,一南一北两大阵线相继引爆,让中国自主品牌保卫战进入生死存亡阶段。
  跟格力相比,北边的交易更让人心悸。
  被誉为“中国第一制造”的徐工集团,决定以20亿人民币价格出售85%股份卖给美国的投资集团——凯雷资本!
  如同平地起惊雷般,昔日中国第一制造,很快就要变成美国第一制造,白纸黑字协议已经签字,这让许多行业专家都喊出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半壁江山沦陷了!”
  徐工集团是国内工程机械行业规模最大、产品品种与系列最齐全的国有特大型企业,许多基建工地上使用的设备都是徐工出品。明星产品有挖掘机、起重机、推土机、泵车、搅拌车等,它们被生动比喻为一个国家基础建设的螺丝钉。
  截止2005年底,中国工程机械市场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领先的是以卡特彼勒和沃尔沃为代表的外资巨头,他们凭借价高质优的进口产品在工地上颇有声誉,占据高端市场。紧随其后就是以徐工、柳工为代表的大型国企,依靠传统优势占据了中端市场。另外就是三一重工为首的民营机械企业,从低端市场起家他们发展势头迅猛,开始不断蚕食国企市场份额。
  三方势力虽然彼此竞争,但基本维持了稳定格局。现在一旦徐工集团缴械投降,那么柳工等国企也会成为外资目标,今后中国机械工程行业将成为外资“一股独大”的局面!面对强势的外资,残弱的民营企业如三一重工根本无力招架。
  在中国政府不断以国债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大背景下,尤其工业化、城镇化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身处朝阳行业主营基础装备制造的徐工集团竟然要卖身,这真是不可想象的局面!
  “徐工徐工,助您成功”,这句广告词充满了中国本土特色,现在却需要美国资本前来帮助自己成功。
  为何徐工集团要对外出售呢?
  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资金,没有足够资本进行再投入,企业希望能引进战略投资者来解决资金困局。
  2005年,徐工预计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占到当地政府GDP的20%,集团总资产为72亿。
  徐工虽然规模庞大,但是企业臃肿,每年利润还比不上销售额只有自己一半的民企三一重工。在国企改革号召下,地方政府准备把这个包袱甩掉,面向全球征集战略投资者。
  在账目上徐工上市公司属于盈利模式,但放眼整个集团,实际上徐工已经连续亏损了3年时间,这让地方政府做出了忍痛割爱的举动。
  中国最大的机械工程制造商要出售,自然引来众多企业和资本争夺。不但全球行业第一的卡特彼勒来了,就连国内民营后起之秀三一重工也大胆参与了竞争。
  谁能吞下徐工,谁就能一举成为中国机械行业的霸主,尤其国内基建行业已经有复苏苗头,聪明人都知道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
  地方政府也知道,只不过他们经过风险评估后,觉得卖掉徐工是一个好选择。跟格力一样,除了甩包袱,还能招商引资来大投资商。
  除了失去股权增值收益外,纳税、就业依旧保持不变,还能甩掉政府头上2万工人的包袱,至少今后工人失业要算在美国人头上,这是经济化的地方政府做出的理性选择。
  中国市场门户大开,当然引来全球资本来抄底,尤其是国外美金进入中国就是硬通货,投资更是超级划算的买卖。在美国3亿美金只能只够一条生产线的筹建成本,但来到中国可以把一家机械龙头企业收购,这就是发达国家资本对落后国家资本的优势。
  除了卡特彼勒外,凯雷资本、华平资本、花旗投资、AIG、摩根大通等美国投资机构也纷纷报名,以赤裸裸的真相揭示出美国资本正在大规模抄底中国市场。
  既然招商引资,自然地方政府更加青睐外资手中美金这样的硬通货,所以三一重工这样的民企由于实力不足被首先排除在意向名单之外。
  照理来说,卡特彼勒是最合适的人选,因为产业对口,他们拥有先进的技术,资金方面也很雄厚。在那么多家竞标者中,卡特彼勒是极少数从事实业的对象,剩余都是金融投资机构。
  不过卡特彼勒却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认为其他金融资本并没有跟自己竞争的底气,不同意保留“徐工”这个品牌,而准备把徐工当成代工厂,力推卡特彼勒品牌。另外,还要求大规模裁减企业员工,毕竟2万工人创造130亿的产值在美国人看来是非常低效率的存在。按照他们的标准,5000名工人配额已经是美方最大的让步,要求中国政府承担1.5万名工人的失业成本。
  如此要求在中国招商引资中是犯了大忌,裁员加放弃自有品牌,是地方政府不敢明目张胆触及的底线。
  另外,徐工在多年前曾被卡特彼勒坑过一次。10年前双方联合投资8200万美金成立了生产挖掘机的合资企业,徐工在其中占据40%的股份。后来企业不断莫名其妙亏损,依靠技术优势管理权掌握在外方手中,需要不断追加投入。本以为投资会迎来回报,没想到却一直入不敷出,徐工背上了沉重负担。在需要追加投资时,徐工没钱投入,只能把手中40%股份折价卖给美方,合资工厂变成了美方独资,为卡特彼勒本土化做了嫁衣。
  反倒是凯雷资本认识到地方政府急于招商引资甩掉国企包袱,又想引进大项目保留本土品牌的矛盾心态,提出了“保留品牌、在中国注册、核心管理团队和职工队伍基本稳定”的方案在众多竞争者内最终胜出。而且,他们还提出将协助徐工打造发动机和商用车项目,继续打通整个产业链,赢得地方政府的青睐。
  在格力风波渐起之际,徐工并购案双方就闻到了不妙的气息,于是双双加快谈判步伐,最终正式签订了协议。凯雷资本将以20亿人民币收购徐工集团85%的股权,将来运作徐工到海外上市以此谋求投资回报,同时在投资退出之际徐工享有优先回购权。
  凯雷内部估计,这次抄底徐工,将来注入资本经过包装后,仅以“中国第一制造”这个名头,再加上美国资本背书,至少可以获得100%的投资回报。
  跟地方政府短视不同,凯雷资本来到中国就聘请熟悉中国国情的中外专家,对可以获利的行业进行各种想尽分析,得出抄底中国是一本万利的低风险生意。
  “这是一次‘用美元打造徐工品牌’的双赢合作,也可以说是曲线救国道路的延伸。凯雷承诺不干预我们企业的正常运作,只在财务方面进行监督,同时配合我们的国企改制形成市场化经营模式,是职工、管理层和地方政府都认可的理想合作对象!”
  当协议终于签订的这一刻,徐工集团的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终于长舒了一口气。他们赶在格力冲击波抵达徐工前完成了并购协议,白纸黑字生米煮成熟饭,就算遭遇再多议论也无法改变既成事实。
  只做空调的格力要出售都能招来如此多媒体,意义更加不一般的徐工肯定会迎来猛烈炮火攻击。这也是徐工、凯雷以及地方政府心照不宣飞速推进谈判进程的原因之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5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