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校对)第9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77/1424

  那名武将验看过后,慌忙滚鞍下马,拜于道旁:“末将郭援拜见陛下,拜见二公子。风闻二公子奇袭许都,发布讨贼诏书,天下震动,今日得见,幸何如之!”
  白晓文护着天子銮驾上前,郭援拜见之后,又和白晓文相谈。
  这一谈之下,白晓文才知道,郭援居然是钟繇的外甥,只是分属于不同阵营。
  这也很正常。就好比颍川荀氏,荀彧、荀攸辅佐曹操,而荀谌(chén)辅佐袁绍。这样各方下注,不管孰胜孰败,都可以保荀氏兴旺发达。
  说起荀谌也是相当厉害,曾出马说服原冀州刺史韩馥,让出冀州给袁绍,这才有了袁绍第一块安身立命的基业。
  荀谌是袁绍的谋主,和荀彧在曹营的地位相当。
  只不过在地盘越来越大,声势越来越猛之后,袁绍“能聚人而不能用人”的缺陷,越发明显。荀谌大约是看出了袁绍的弱点,并没有在官渡之战出谋划策,而是躲了起来。官渡战后,荀谌不知所踪。
  郭援拜见之后,便引幽州军马,前往自己镇守的壶关暂歇。
  白晓文见到麾下军士疲惫之极,天子、百官也无法再勉力前行,便答允在并州暂时休整。
  不过,白晓文却暗地里派遣塞西莉亚、乔蕊和韩旭,让三人率领翼骑兵,星夜赶赴冀州邺城!
第1258章
拉拢高干
  白晓文派出翼骑兵,名义上是作为先导,安排冀州腾出住所,供天子驻跸。
  至于实际目的,就只有白凰战队这四人知道了。
  天子在壶关暂歇之后,便被请到了咫尺之遥的屯留城。两万幽州军,历经数次战斗,如今还剩余一万六千左右,都在屯留城休整。
  白晓文便问起郭援并州战事。因为并州和司隶校尉部(司州)接壤,又分属袁氏、曹氏两个阵营,在双方主力官渡决战之时,并州和司州自然也是剑拔弩张。
  不过,因为司州兵力疲弱,并州又有鲜卑人盘踞州郡,都没有大打出手的能力。
  作为西线战场,并州和司州的战事其实可有可无,完全看的是东线官渡战场的胜负。
  所以郭援把守壶关,而作为并州刺史的高干,也没有留在晋阳城(今山西太原),而是领兵驻扎在襄垣,距离壶关、屯留约有一百多里。
  天子刚刚安顿,并州刺史高干就得到了郭援的通报,迅速赶来。
  白晓文借口保护天子安全,让天子暂住在幽州大营之内。虽说高干在演义中的表现,对袁氏较为忠诚,但白晓文还是得排除一切不稳定因素。
  高干和白晓文终于相见,随行的还有族弟高柔。
  说起高柔,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高柔擅长断案,而且为官兢兢业业。曹操在击破袁绍之后,任用高柔为“刺奸令使”,这可是个得罪人的活,曹操本意也许是找个由头杀掉他。不过高柔勤恳又有才能,上任之后多次通宵苦肝,以至于狱中没有一件滞留待办的案子。
  后来曹操见到高柔抱着文书、伏案睡着的样子,心有触动,把他调任丞相府。高柔这才算是被曹氏集团认可。
  演义之中对高柔笔墨很少,只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时提到过。那时高柔已经是曹魏三公之一的司徒,被皇太后下诏,假节、行大将军事、占领曹爽军营,在司马懿夺权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几乎可以当做一部励志剧了。
  可惜没有流传度名气加身,高柔在三国位面,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士型首领。
  在高干、高柔兄弟身边,还有一位并州名士,叫做仲长统,是一介白身,没有在高干这里出仕,也不知是什么原因。
  “显奕!”
  “兄长。”
  亲人相逢,高干显得很开心。他比袁熙大十来岁,亲热地拉着袁熙的手说道:“显奕在辽东、许都做得好大事!愚兄在并州听闻,也为你高兴啊。”
  说着,高干又上上下下打量了白晓文一番,方才赞道:
  “上次见显奕,还是两年之前。如今再次相见,显奕的姿容气度,和三年之前判若两人,真令愚兄刮目相看!”
  白晓文的高魅力起到了作用,再加上高干本来就对他没有敌意,所以显得更是亲近。
  高干本身也有自己的打算。如今白晓文攻破许都,护持天子归于袁氏,天下攻曹,袁绍阵营眼看就要继续做大做强。而身负奇功的袁熙,必然会得到袁绍的大力扶持,而且在阵营内部,也算是深孚众望。
  况且舅舅袁绍,在立世子方面,一向有立贤的想法,所以才让三个儿子各领一州,观其成效。
  这个二表弟袁熙,表现如此出色,被立为继承人的可能性远超另外两个表弟,现在打好关系没坏处。
  高干这点小算盘,属于正常人的想法,白晓文当然理解。
  其实如果换做眼界更高远的人,必然会结合袁绍的性情,分析出白晓文这样擅自出战,不一定能得到袁绍喜爱。在局势未明,消息未知的时候,就会相对疏远一些。
  “显奕率军一路奔袭,辛苦之至。不如就在并州休整,莫要再回幽州了!”
  高干兴奋地说道,“等到舅父大人平定豫州、兖州,钟繇老贼必定慌张。到时候你我兄弟合力,渡河南下,一举荡平司州,助舅父完成统一北方的大业,天下可传檄而定。”
  白晓文心底默默叹了口气,这高干还不知道官渡的消息。
  不过白晓文也有理由,他婉拒道:“弟多谢兄长盛情。不过我这次来,不能在并州久留,天子和百官都随军,必须尽快赶往冀州邺城,将朝廷安定下来。如此我军便能执掌天下权柄,这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高干恍然点头:“显奕说得是!”
  随即有随从取酒,两人相对而酌。
  高干有意亲近,便谈及幼时之事,以及数年之前,袁氏还没有立锥之地,大家一起过的“苦日子”。
  白晓文对于以往的事情不甚了解,不过他思维敏捷,并不会露怯,而且对坐交谈之时,引经据典。在高干眼里,这位二表弟当真是谈吐不俗。
  席间,白晓文见到气氛已热,便微笑说道:“兄长,弟曾听父亲大人说过一件事。”
  “何事?”
  白晓文说道:“父亲大人曾经向沮授说过,他想让诸儿各据一州,以观其能……”
  高干听到此言,矍然一惊:“这……此言当真?”
  白晓文笑着点头。
  高干深信不疑,不过心里却开始思量起了白晓文说这句话的缘由。
  白晓文随即说道:“父亲虽然春秋正盛,但我们兄弟三人,除三弟显甫尚未及冠之外,我与大哥都已成年。不知表兄认为,我与大哥、三弟,谁的能力最强?”
  高干微微犹豫了一下,便果断说道:“自然是显奕之能最强,引兵长驱奔袭千里,破敌首都、携天子归返,这样的智略,可比管、乐。”
  白晓文又道:“那么表兄认为,我们三人中,谁最有资格继承父亲大业?”
  这里有一个小小的话语陷阱。袁绍之前说过,令诸子各掌一州,以观其能;然后高干亲口认可白晓文的能力最强,那么最后谁当继承人的结论上,仿佛呼之欲出。
  高干并非足智多谋之人,借着酒意,一句话脱口而出:“自然是显奕最有资格……”
  白晓文笑着拍了拍高干的手背:“父亲若是询问时,表兄勿忘今日之言。若我果真能承继家业,异日三公之职,公侯之位,当虚席以待表兄。”
第1259章
惊变传闻,争位!
  高干说出刚刚那话之后,有些后悔自己失言,不过白晓文的承诺,又给了他希冀。
  他心中不由暗想:以二表弟的人品才能,继承舅父大业,不但理所应当,而且最能将其发扬光大。这样一来,提前下注在二表弟身上,应该不是什么错误的选择。
  高干想到这里,索性明确表态道:“显奕放心,若舅父真问起我,我必然照实述说,支持立你为嗣。”
  白晓文笑着点头。
  许给高干尊位,也是鉴于三国时代的趋势,这就是任人唯亲的年代,再加上民智尚未普及,受过良好教育的世家子弟,大多数情况下都要比寒门子弟更为优秀。
  此外,三国时代的人物,对于亲族、同僚比较注重承诺,高干既然明确表态了,在没有特殊情况发生前,一般不会改口。
  在这番交谈之后,高干顿时觉得和二表弟的关系更亲近了一层,隐隐有种同盟的意味。
  后面又谈儒论道,正说得兴起,忽然从者报称,冀州有信使至。
  高干吩咐请进来。
  进来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从官渡战场上赶回来的李淑仪!
  李淑仪(队伍频道):“晓文,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袁绍死啦!不过袁尚应该还活着,神庭觉醒者发现我了,还说要把袁尚放回来。你觉得可能吗?”
  白晓文(队伍频道):“哈哈,他们还真做得出来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勾当。不过,我筹划已定,袁尚就算活着,也掀不起什么风浪的。淑仪,你酝酿一下情绪,旁边坐着的是我的便宜表兄,你要斟酌一下,再把这个消息说出来。”
  李淑仪低头,抹了一把脸上的灰尘。
  此时,高干已经发问:“你是冀州来的使者?是大将军……哦不,大司马派你来的吗,可有书信?”
  白晓文给李淑仪搭了个桥:“兄长,这位是我的部将,名为李淑。虽是女子,却颇有勇略,巾帼不让须眉。当日攻破许都之时,便是她第一个登上城头。”
  三国演义里很少有女将,不过灵界位面,并没有性别方面的歧视,厉害的女将比比皆是,所以高干对于李淑仪的性别并不奇怪,反倒有种敬佩的意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77/14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