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之眼(校对)第10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8/1424

  李淑仪说:“我读演义的时候,就觉得荀彧这个人很奇怪啊。你说他忠于皇帝,可是在皇帝认刘备做皇叔的时候,又向曹操打小报告,劝曹操提防;可要说他忠于曹操,偏偏又阻止曹操自封。挺矛盾的一个人。”
  白晓文说道:“这不奇怪,荀彧并不是忠于皇帝,也不是忠于曹操;他只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理想,是曹操做伊尹、周公!他作为曹操属官,也可以名垂青史。当现实和理想冲突的时候,他不会委曲求全,所以才酿成了演义中的悲剧。”
  “演义之中,曹操给了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因此服毒自杀。你准备怎么做?”
  白晓文说道:“曹操多疑,以为荀彧不助自己,就会去助汉室。荀彧我是舍不得杀的,不过也不能迁就他的意志。我已经查过,称帝对于大一统的贡献加分很重,我是不可能放弃的。而要称帝,封公、封王,是必备的前戏。”
  对于荀彧的来信,白晓文的做法是冷处理,使了一个“拖”字诀,不予理会;另外派遣使者去邺都,赏赐董昭白璧一对。
  董昭明白了白晓文的真意,自是联络群臣,催迫皇帝。
  白晓文回到邺都之时,皇帝排出銮驾,率领百官出邺城迎接。
  诏书封白晓文为燕国公,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
  封号为“燕”,是因为白晓文从幽燕之地起兵;后面三项特权,也各有说法。
  古代大臣入朝觐见皇帝,为了表示尊敬,要低头小步快走入朝,这就是“趋”;“入朝不趋”,就是不需要快步,可以大摇大摆地登上朝堂。
  觐见皇帝时,也有一套程序,司仪官会喊出“大司马、领冀州牧袁熙,参见陛下”,要带上姓名;古代直呼姓名,只有当其中一方是上级/长辈时才能这么做。
  现在诏命“赞拜不名”,就是不再带上姓名,只以官职称呼。虽然看上去很微小的改变,但却折射出皇帝和大臣之间,隐隐有了平起平坐的意思。
  最后一个“剑履上殿”,就是可以穿鞋佩剑,上殿见天子。这同样是一种优待和殊荣。
  不过,享受了煊赫的权势,白晓文自然也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比如皇帝百官,彻底看透了白晓文的真面目。
  又比如……荀彧主动请辞尚书台事务。
  白晓文只能面见荀彧。
  这次见到荀彧,白晓文又吓了一跳。比起上一次看见,荀彧又瘦了不少,有种形销骨立的感觉。
  “令君,为何清减至此?”白晓文问道。
  荀彧答道:“食不甘味,睡不安枕,所以消瘦。”
  白晓文没有继续往下问,只是叹道:“你身兼数职,太过辛苦。既然你请辞尚书事,孤便准了;至于光禄卿的朝堂职务,本就是闲职,你也无须再入朝堂。孤升任你为冀州刺史,你专心管理冀州的民政事务即可。”
  这里白晓文自称“孤”,并没有逾越。
  荀彧确实应该远离朝堂中枢,专心地方事务。这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荀彧见到白晓文不跟着他的套路说话,便直接道:“诏封主公为燕国公之前,臣下曾经给主公写信,却没有回音。”
  白晓文点头:“当时忙于班师,已经到了兖州境内,就没有回书。”
  荀彧躬身拜道:“主公为汉臣之后,四世三公,朝廷恩遇之至;更应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应当如此僭越。在下恳请主公,自撤尊号,则汉室幸甚,天下幸甚。”
  白晓文咳嗽了一声:“好的,荀彧,我知道了。你且退下吧。”
  荀彧告退之后,白晓文上表,请辞燕国公尊号。
  皇帝心中生出了一丝希冀,在朝会之上问道:“燕国公说自己年少德薄,不敢接受尊号,众卿以为如何?”
  新任光禄卿、尚书令董昭,出班奏道:“此乃燕国公谦逊守礼。陛下应再下诏书,不许燕公辞去,以免臣民失望。”
  身后众臣再拜,山呼道:“请陛下下诏,以免臣民失望!”原来董昭早已暗中勾连大部分朝臣,才有这种山呼海应的景象。
  皇帝脸上变色,只能再次下诏。这一次,白晓文没有再辞,直接领受。
  荀彧对此也无可奈何,只能卧病在床。
  董昭前往拜访荀彧,说道:“听说令君屡次劝谏主公,不受尊位。若是换做一个猜忌刻薄之主,恐怕早已不能容你。主公更任用令君为冀州刺史,恩宠之极。你又何必逆势而行,得罪天下?”
  荀彧咳嗽,口不能言,用手指门,瞪视董昭。
  董昭叹道:“我受令君举荐之恩,方才能遇明主,一展抱负。这一番相劝,乃是为了令君身家性命着想。既然令君不喜,今后我必不再登门,免污令君之眼。”
第1315章
荆州来使
  白晓文被朝廷尊为“燕国公”,大封属官,勾连朝臣,权势更为煊赫。
  有不少朝臣,如董昭等等,也在国公府任职;也没有人说这样属于违制。
  西凉虽然平定,但大一统主线任务2尚未完成。
  白晓文派遣张郃率军北上,征讨盗匪。随行的还有白凰战队的其他队友,也是为了给队友们小刷一波战争贡献。
  但是,在邺都数日,白晓文一直都没提进攻张鲁的事情。
  这让马超有些焦躁,多次遣人来问,最后亲自来询问。
  白晓文答道:“现在朝廷兵马刚刚经过大战,需要休整。北方盗匪、马贼蜂起,边境不稳,更不宜出征。况且汉中地势险要,必须做好准备之后,才能进攻。”
  白晓文说的都是正当理由,马超也无可奈何,只能再拜说道:“某誓要查清父亲被害的凶手,还望燕公体察下情,早日借兵。”
  白晓文正色说道:“我当然也想查清凶手。孟起放心,短则十日,长则一月,我必然借兵于你,征讨汉中。”
  马超大喜拜谢。
  白晓文又说道:“这一消息,尽量保密,千万不要泄露,以免张鲁有了防备。”
  马超答应而去。
  张郃北上平贼,第一进攻目标就是黑山贼张燕。
  不过,听说张郃兵锋已至,张燕竟是直接率众请降。
  白晓文得知了这一消息之后,倒也并不奇怪。
  历史上的张燕,就是颇有眼光,和寻常的盗匪颇有不同,如果按白晓文的评价,那就是“识时务者为俊杰”!
  张燕在灵帝时期,混成了一方大盗,麾下聚拢的民众,号称百万——这当然是有水分的,有多大水分取决于张燕的鼓吹能力——灵帝朝廷无力剿灭,就只能听之任之。
  不过,张燕却是主动请朝廷招安他。
  于是灵帝封张燕为平难中郎将,管理黄河以北山区的治安和民政事务,甚至还有察举孝廉的权力!活脱脱成了山区刺史,盗匪诸侯。
  诸侯讨董时期,张燕甚至有资格和各路诸侯会盟。
  袁绍、公孙瓒争夺冀州的时候,张燕跳出来想要分一杯羹,派军相助公孙瓒,不过被袁绍击败;后来袁绍征讨张燕,虽然没有平定,但黑山贼军死伤颇多。
  这大概就打灭了张燕的心气,让他看清了自己麾下的乌合之众,和诸侯军队的差距。
  历史上曹操平定袁氏,还没打张燕,张燕就看出曹操势大,率众投降曹操,得到了封侯之位。
  现在,白晓文在三国位面世界的势力,比当初的曹操有过之而无不及,张燕请降,并不奇怪。
  白晓文随后派遣邺都文吏,前去接收张燕的部众。
  最终清点之下,张燕所部有十余万人。
  平素张燕夸口自己有十万大军,原来是把所有属民都算上了。其中老人、妇女、孩童,都计算在内。
  白晓文封张燕为安国亭侯,食邑五百户。
  张燕麾下部众,白晓文挑选了数千青壮,编入军伍。
  剩下的一律解甲归田(其实他们也没有“甲”),打散分到关中、司州、并州等等人烟稀少之地。
  白晓文又下令各地州郡主官,划拨田地给这些人耕种,还有一系列善政,比如两年内免钱粮赋税等等。
  政令一下,张燕部众无不感恩戴德,扶老携幼而去。
  其实白晓文基本上看不到两年后的收益,他这么做,只是因为这些人刚刚从贼转为民,心思没有安定下来;如果没有活路的话,难免再次啸聚山林。
  现在颁布善政,可以让他们心思迅速安定下来,到时候就算张燕再次起兵背叛,这些曾经的部众,也基本上不会响应了。
  黑山张燕,已经成为往事,张郃便率领大军越过冀州、并州边界,征讨并州马贼。
  ……
  白晓文在邺都,接见了一波荆州使者。
  荆州刘表,重伤不治而死。
  次子刘琮继承父亲基业,但是因为年少,由叔父刘备,暂掌荆州军政事务。
  这荆州使者,就是刘备派来的,讨朝廷诏书,请封刘琮为荆州牧。
  说是请封,实际上就是例行通知朝廷一声。白晓文就算不答应,荆州方面也不会理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8/142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