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8/571

  尽管有如此判断,可是,当见到送信者是龙泉时,杜士仪仍旧意外得很。他分明记得此前得报,龙泉等人留在云州保护王容,如今却突然又成了杜幼麟派来的信使,究竟是假借一个名义,还是说妻子已经悄然回返了长安?他不动声色地接过了龙泉呈来的书信,就在行进的马上展开看后,他不禁蹙起了眉头。
  王容都能够打探到的情报,他当然不至于漏过,否则也不会在邺郡和常山都只稍稍休整了数日便立刻进兵,可是,李隆基竟然还真的接受了史思明的降表!指望他在最后关头撤兵,给叛军留下喘息之机,简直是痴心妄想!
  这是在逼他啊!要么就默认了招降史思明,让其保有麾下实力;要么就和作为正使前来的南阳王发生正面冲突。李隆基这次倒不怕这位南阳王到了他这里,借助三军之力行废立之举?还是说认为派出一个高力士,以及挑选最后的精锐禁军随行,就可以防住这一招?又或者说,李隆基觉得南阳王即便要夺位,也一定会防着他杜士仪,故而一定会把招降史思明之事坚持到底?又或者还有别的卑鄙招数?
  阿兹勒只是谨慎地落在后头率兵警戒,并未立刻急不可耐地去打听长安究竟有什么事。直到杜士仪开口留下了龙泉在身边,竟是连回信都不送了,他方才心头惊疑了起来,可他还是忍到这一天傍晚扎营时,方才前往帅帐。牙兵通报之后,刚到门口,他就听到杜士仪和龙泉说话的声音。
  “此前收复长安时,我已经正式收了杜随为义子。你们几人也都跟随了我多年,情分没有区别,所以从即日开始,人后你就改称我一声义父,行家礼。”
  龙泉登时心中狂喜,连忙下拜口称义父。待到起身,他方才一一说明了自己这大半年的经历。从跟随王容抵达云州,以及此后随军进入河北道,见过颜杲卿另一子颜泉明后,回返云州,王容得知史思明有意归降后又紧赶着回长安,再到姜度夜袭东市,将史思明使节全部格杀,却仍然难阻天子心意,最后方才轻声说道:“高大将军这次随行而来,据说也是陛下严命,不知是否借他和义父多年交情,想要让元帅默认这件事。”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杜士仪阴着脸迸出了这几个字,见龙泉立刻喜上眉梢,他突然转身往帐外说道:“刚刚牙兵都已经为你通报过了,既然来了,就不要躲在外头偷听。”
  阿兹勒这才打起帘子入内,恭恭敬敬地行过礼后,他便直起腰大胆地说道:“义父既然有此心,何妨密令沿途各州县,拖延南阳王一行的行程?”
  龙泉立刻主动请缨道:“此事我来办!从汲郡开始,沿途各州县主司全都是义父一力征辟的,而他们受尽了叛军的苦,十有八九会希望此次大军平定叛乱,杀了据有幽州的史思明!既然如此,让他们瞒报前方行军的进度,竭力拖一拖南阳王等人的行程,应该可行!”
  “就怕这一行人带着明确目的,即使沿途郡县主司竭尽全力,也未必拖得住他们。不过暂时就先试一试此计吧,你亲自去办。”杜士仪见龙泉立刻应命,他便对阿兹勒说,“你挑选三百仪容壮伟的叛军,精选一批可靠军官统领,随龙泉南下,让南阳王好好看看如今这些叛军的气象!”
  阿兹勒和龙泉顿时都迷糊了。南阳王此行本就是来招降史思明的,杜士仪却还向其展示幽燕叛军的威武雄壮?
  “知道叛军依旧威武雄壮,他就会认为史思明好歹能够多抗衡一阵子,路上自然会走慢一些,也好卖我一个面子,这是人之常情。”
第1230章
玉石俱焚
  史思明原先打算的诛杀安守忠之事,在史朝义亲自出面,竭力转圜下,这一劫总算是平安度过了。
  安守忠也知道自己那一丁点兵马在如今的幽州一点水花都翻不起来,所以在史朝义的竭力劝说下,也就痛痛快快向史思明服了软,甚至还去蔡希德那里当了说客。这两个人虽是因为常山一仗结下了深深的芥蒂,但至少知道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再加上史思明势大,他们不结成一线便是死路一条,太桀骜也同样是死路一条。所以,当他们一口答应若是唐军攻城就顶在最前头,史思明终于也不愿意在大军压境之下起内讧,也就决定不为己甚。
  起家于平卢的史思明此前虽是跟着安禄山起兵南下,但还在平卢保有相当的实力。前时挥师北上反攻河北,虽说他因为心急于幽州可能有失,于是把主力交给蔡希德,自己只带了精锐心腹抄小路回归,可他业已把私兵从平卢调了回来,放在蓟州渔阳郡,又把剩下的静塞军一把抓在了手中。
  如今,得知南面的大唐三路大军已经开始朝幽州进击,而长安那边的信使却还没有消息,他便毅然决定放弃博陵、上谷、文安三郡,将防御圈缩小到幽州范阳郡、檀州密云郡以及蓟州渔阳郡这三郡。即便如此,如今的情况仍然相当不妙,渔阳郡的盐城守捉和洪水守捉已经落入侯希逸的平卢军之手,密云郡继北口守捉丢了之后,镇远军也被张兴派阿古滕领兵拿下,再加上他回幽州之前就落入安北军之手的居庸关,如今的他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来人,传帅令,召史朝义!”
  前方节节败退的消息,身为范阳节度使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当然不会不知道。急匆匆赶来的他衣服湿透,显然是遇到了刚刚那一阵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大雨。然而,形容狼狈的他在父亲面前却不敢失礼,恭恭敬敬跪下磕了头后方才问道:“父帅有什么吩咐?”
  “你替我去见一趟杜士仪。”
  见史朝义登时眼睛瞪得老大,惊骇之色根本掩饰不住,史思明心中不喜,登时疾言厉色地质问道:“怎么,你没有这样的胆量?”
  史朝义见史思明已经把手按在了刀柄上,心中登时咯噔一下。尽管是儿子,可他知道此刻如果自己再迟疑,史思明这一刀就很可能当头砍下来,他只能勉强压制心头的恐慌,竭力镇定自若地说:“父帅的吩咐,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也必定努力去做!”
  史思明哪里相信这等豪言壮语,心底嗤笑,面上却收起了怒气,淡淡地吩咐道:“既然你有这样的胆量,见到杜士仪后,你告诉他,我史思明已经向朝廷,向陛下递了降表,他若是不甘心,尽管来攻!不要以为他麾下人多将广,我如今又只剩下了三郡,逼急了我,我便那军士拿着刀逼这三郡民众全部上城墙守御,看到时候他拿下幽州时,范阳密云渔阳还能剩多少活人!”
  已经向朝廷递了降表的事,纵使史朝义也是第一次听说,可他刚刚对此行稍微生出了几分信心,就听到最后几句话,脸色登时一片煞白。如果是别人这么说,他必定以为那是吓唬人而已,可说话的人是他的父亲史思明,届时绝对做得出来!可真正到了那玉石俱焚的份上,自己固然死路一条,下头众多手上沾满了三郡百姓鲜血的将士,难道就有什么好下场?
  可史思明已经撂下这样的狠话了,他这会儿不敢有任何违逆,只能咬咬牙答应道:“是,我这就按照父帅的吩咐去准备。”
  “还用得着什么准备?我给你牙兵十人,立刻出发!”
  史朝义心中叫苦,可他知道这会儿拖延时间只会引人疑心,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了下来。等到他出了屋子,那十名一看就是史思明心腹死士的牙兵已经等候在那里,他只能在心底长叹一声,希望自己此行的运气好一些。
  仿佛是老天爷听到了史朝义的祈祷,当他离开幽州范阳郡,进入易州上谷郡境内的时候,便和一支打前站的游骑撞了个正着。多亏他早早预备了一杆白旗,这才没有立刻遭遇一场厮杀。只不过,对于他这个史思明的信使,那百余游骑兵的主将嗤之以鼻,只从麾下派了两个人领他们回去。
  用这位游奕使的话来说:“大军一至,幽州叛军若是不降,便为齑粉,要归降也该有个归降的诚意!”
  可这样的轻视,史朝义哪里顾得上。接下来的一路上,连续撞到了好几路兵马,他方才得知,杜士仪如今尚未进入上谷郡,正在扫荡此地叛军的是河东节度使程千里,而杜士仪尚留在莫州文安郡的清苑县,朔方节度使郭子仪则正在扫清文安郡境内的残余叛军,至于另外一路唐军,也就是仆固怀恩所部,杜士仪的真正嫡系,则是不知踪影。尽管他心中对此非常在意,可如今没有什么比自己的性命更加重要,他当然不会随便乱问。
  清苑县廨,临时征用了这里为元帅行辕的杜士仪正看着一封龙泉发来的急信。果然,尽管南面河北各州县官府对于远道而来的南阳王李係这一行人分外热忱,百般挽留招待,结果还是那些精挑细选出来的叛军稍微拖慢了他们的行程,即便如此,如今这些来自长安的特使已经过了邺郡。如果不是李係这样养尊处优的皇孙不可能做到日行二百里这样的高强度,只怕两三天就能够抵达清苑。可就算往最慢里计算,路上能够拖上六到八天已经很了不得了。
  “八天打下幽州?如果不能,就要准备来上另一场硬仗么?”
  杜士仪喃喃自语了一句,脸上刚刚流露出一丝决然,外间就传来了一个声音:“元帅,史思明派长子史朝义为使者,求见元帅!”
  史朝义?
  现如今的历史已经早已经完全偏离了既定的轨迹,因此杜士仪听到这话,先是意外,随即忍不住哈哈大笑了起来。笑过之后,他方才开口说道:“先不用急,派人去前方,知会郭大帅和浑将军,告诉他们史思明派史朝义作为信使来见我,让他们速速回来!”
  进了清苑县城,史朝义原以为能够第一时间见到杜士仪,可万万没想到,他和随行的十名牙兵却被分开了。他被孤零零地撂在一间屋子里,没人上茶也没人理会,就仿佛他是什么无足轻重的人似的。越是如此,他就越觉得心焦如焚,因为他很清楚如今幽州的窘境,杜士仪对他态度如此冷淡,自然就意味着并不在乎幽州方面是不是想归降!
  这样的煎熬从下午一直持续到夜深时分,连午饭加晚饭全都没吃过的他自然饿了。在这样仿佛漫长无休止的等待中,他终于抛弃了最后一丁点耐心,大步走到虚掩的门边上,一把将门拉开。出乎他意料的是,恰是有一个人面对自己站在门外,那只推门的手都没有收回去。四只眼睛对视了一阵子,来人方才放下了手,语气冷硬。
  “元帅有令,带史朝义入见!”
  史朝义终究见过大阵仗,立时镇定了下来。尽管身心俱疲,饥肠辘辘,可他还是打起精神,尽量表现得从容不迫。然而,当他跟着来人到了一座还算齐整的大堂之外,眼见得门前牙兵两列,虽是战袍不同,相同的却是那股剽悍之气,绝不逊色于父亲身边的那些心腹,他还是多了几分小心翼翼。
  那可是杜士仪,让不可一世的安禄山败死,让幽燕众多骁将俯首,让无数将卒人头落地的如今大唐第二人!
  迈过门槛进了大堂,史朝义第一眼就看到了正中端坐的那个中年男子。对方没有穿官服,而是一身丝袍,可反而比左右两边身着甲胄,年纪更大,气势也更加逼人的两位老将更显眼。尽管他从来没有见过杜士仪,可他还是放缓了脚步,随即在隔着十余步这种安全距离站定,不卑不亢行了个揖礼。
  “大胆,你身为一介叛贼,竟对元帅如此倨傲!”
  浑释之有心给对方一个下马威,一巴掌拍下去,竟是把凭几给拍塌了。尽管如今的家具多用软木,可看到他这样的手劲,史朝义还是心中一紧。可他肩负着父亲的严令,更知道这会儿就算卑躬屈膝也未必能活命,因此反而把腰杆挺得更直了。
  “如今两军交战,我幽州尚有一战之力,元帅也曾经领兵多年,当知道若我军背水一战,胜负还未必可知,又何必折辱我这马前卒?”
  郭子仪见史朝义言行举止从容得体,对比当初安庆绪和安庆宗两个人的光景,倒有些讶异史思明还有这么个不错的儿子,当即哂然一笑道:“如果说,你身为史思明长子还是马前卒,那幽州就人人都是马前卒了。”
  “父帅诸子不分嫡庶,总共十一人,我不过是占了长子的名分而已。”史朝义知道此刻只有竭力把自己形容得无足轻重,见那两位老将面露讥诮,反而主位上的杜士仪不动声色,他方才朗声说道,“我此来是奉父帅之命,致意杜元帅足下。父帅当初跟着安禄山叛乱,只是迫于无奈,如今已经具降表送到了长安。如果元帅逼迫过甚,那么到时候幽州只能征召所有百姓,玉石俱焚了!”
第1231章
借刀杀人
  “降表?”
  这是浑释之无论如何都没料到的一茬,他一时忍不住失声惊呼。下一刻,他就明白了其中的名堂,脸色登时变得铁青一片。如果史思明是真的想要归降,按照道理怎么也应该是先和他们这些前方将领,又或者是杜士仪接洽,然后再由他们禀报朝中,现如今史思明越过他们而向长安递降表,分明是别有用心!又或者说,天子此前那些层出不穷的小动作,已经被叛军利用来大造流言,如今又被史思明钻了君臣相忌的这个空子,想要谋求喘息之机!
  “史思明若真的有意归降,那么应该立刻大开幽州城门,率领麾下将士面缚请降,而不是偷偷摸摸递什么降表!”郭子仪心思亦是敏捷,此刻立时反讽道,“更何况,以举城民众作为要挟请降的,据我所知,亘古至今从未有过,史思明还是第一人!”
  郭子仪这个上司都这么说,浑释之立刻附和道:“元帅,此等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之辈既然敢如此大放厥词,不若我亲自带着这史朝义杀去幽州,将其斩于城下,我就不信打到这份上,叛军还能一条心!”
  今次受命来见杜士仪,史朝义心知肚明只怕凶多吉少,此时也干脆豁出去了:“我既然来了,要杀要剐悉听尊便。我已经说过,父帅不止我一个儿子,我死了,他一定更高兴些,还能够以此激励麾下将士奋战。我也奉劝杜元帅一句,不要以为父帅只是说说而已,他治军苛严,麾下军卒若有点滴违逆,定斩不饶,届时被逼得狗急跳墙,驱民御敌的事情,他绝对做得出来!”
  杜士仪从一开始就没说话,直到此刻,他方才不紧不慢地说道:“史朝义,你刚刚形容你那父帅的时候,用的词是狗急跳墙?”
  史朝义没想到杜士仪没有抓住大处,而是冷不丁揪出了这样的细节。被自己的父亲逼着来冒死当这个信使,他心头何尝没有愤懑,何尝没有怨恨,言辞之间却还要拼命掩饰,可终究免不了流露出了这样的情绪。他下意识地想要将这点小纰漏遮掩过去,可目光却不由自主和杜士仪的双眼对上了,见对方那眼神仿佛直透自己心底深处,能够看穿自己的所有想法,他登时闭上了嘴,决定以沉默对抗。
  “你刚刚说,你父亲史思明有很多儿子,不分嫡庶,你只是排行居长而已。但据我所知,你因为年纪最长,从军最早,恭谦谨慎,怜恤士卒,你父亲动辄杀人的时候,你常常会想方设法加以保全,所以颇有人望。”
  见杜士仪好整以暇地看着自己,史朝义只觉得心头压力剧增,强忍住没有说话。
  “你父亲史思明没有正夫人,身边姬妾众多,最宠爱的是辛氏,所以对于她所出的幼子史朝清,也就尤其偏爱,至于对你,就犹如对寻常军将没什么两样,更谈不上任何怜恤。否则,今日前来见我的人,他大可在军中另寻死士,不用差遣你这个长子,我说得是也不是?”
  安禄山麾下骁将众多,史朝义只不过是史思明之子,他根本没想到杜士仪对自己也能了解这么多。然而,他也知道杜士仪招降了如崔乾佑等好几个叛将,也许自己的信息便是这样泄露出去的,他便索性爽快地说道:“不愧是杜元帅,说得一点没错。所以,我只不过是父帅的提线木偶,只不过是来传个话的,杀了我对父帅谈不上任何影响。降表之事我事先一点都不知情,也就是这次被派出来之前才刚刚知道的。”
  “这么说,去长安送降表的事成与不成,你也不知道?”
  “不知道。”迸出这三个字的时候,史朝义看到的是郭子仪和浑释之怀疑的目光,可这时候,他却已经不想装得若无其事了,无奈地苦笑道,“父帅行事乾纲独断,不但我,军中此前亦是没有传出过半点风声。”
  若是下头将卒知道主帅都已经在打归降的主意,那么还怎么打仗?人心早就变了。史朝义说到这里,心中也一片敞亮。正是为了能够不走漏消息,史思明在给了自己这样一个使命之后,方才根本不容许他回去准备,直接让心腹牙兵裹挟了他出城南下见杜士仪。只怕如果是他真的死在杜士仪手里,史思明这个当父亲的才会真正放心。至于什么伤感怜悯,根本不可能在他那个父亲身上出现!又或者说,史思明这次遣他出使,一为要挟,二为借刀杀人!
  “来人,先带史朝义下去!”
  当杜士仪突然如此吩咐了一句时,别说史朝义有些意外,郭子仪和浑释之亦是不明就里。然而,史朝义对能够暂且逃过一死已经很满意了,当下也不多说,拱手行礼之后就转身离去。而浑释之等人一走就立刻跳将起来,连声问道:“元帅,莫非把这史朝义所言当了真?”
  “本来就是真的。”杜士仪见郭子仪稍稍变色,但显然并不意外,他便对浑释之说道,“我此前为免军心动乱,并未声张。长安我子幼麟有信送来,史思明确实派出信使去了长安,事情还闹得不小。”
  杜士仪懒得说,干脆出示了杜幼麟的信笺。大约是生怕落到别人手中,杜幼麟的这封信只是不偏不倚详述了整件事的经过,没有加上任何多余的评点,可正因为如此,郭子仪和浑释之方才更加惊怒。算算一来一回,以及史思明派到长安的人要和宫中接触的时间,也就是说,也许在杜士仪刚刚返回邺郡主持大局的时候,史思明就已经当机立断去设法和天子接触了,所求绝不是区区赦免,一定是保存实力!
  “元帅之前招降崔乾佑等人,我虽觉得多余,可那几个不过是无根浮萍,兼且沿途叛军听到他们亦能归降活命,无不斗志全无,也算是有点用。如果史思明要降,留他一条活命,放逐到岭南恶处自生自灭也就算了,可如果连他以及麾下那些兵马也全都容了,难道等他继续占据幽州,来日休养生息之后,再来一场这样的叛乱?”尽管此次出击战功累累,但浑释之当然不会忽略麾下的战损,说出这番掏心窝的话时,竟是肺腑之音。
  “史思明此人不能招降,否则必为祸,可陛下已经点了头,甚至派了南阳王为正使……”郭子仪不如浑释之这样直接,他说到这里顿了一顿,把到了嘴边的下半截话吞了回去,改成了更为谨慎的言辞,“若不奉诏,惹出冲突,只怕反而会被史思明所趁。”
  “怕什么冲突?传令沿途哪个州县,找个盗匪出没等等理由,把南阳王一行拖个十天半个月,等我们打下幽州再放他过来就行了!那时候生米已经煮成熟饭,史思明人头落地,难道一道圣旨还能够让人活过来?”
  浑释之出了这么个主意,见郭子仪苦笑连连,他顿时火将上来:“郭大帅,如果来的是广平王或是建宁王也就罢了,那两位皇孙在太子遭疑忌软禁的时候四处奔走,忠孝节义无可挑剔,可他们俩已经死了,而南阳王那时候在干嘛?如今太子得到追赠之后,他方才跳了出来想要摘桃子,以为单凭他是太子之后就可以名正言顺?呸,我浑释之第一个不服!”
  “好了,谁都不要冲动。此事我自有主张。就算南阳王来得再快,届时一切我来对付。”杜士仪见浑释之还想说话,当即一锤定音地说道,“这种事情你们不要沾染上身,只管打你们的仗!我既然当了这个招讨元帅,所有的责任,自然我来扛!”
  郭子仪亦是因为杜士仪全力提拔方才有今天,深知这位老上司说一不二的脾气,所以,他立刻起身一把拉住了还要再争的浑释之,随即行礼说道:“既如此,那我和释之这就照旧按之前的计划继续用兵。元帅还请早点歇息,军中将士全都希望元帅能够一举成功!”
  等到郭子仪强拉了浑释之出了大堂,又招呼了朔方牙兵跟着自己二人出去,浑释之方才忍不住问道:“这么大的事,真让元帅一个人背?”
  “我刚刚都已经说了,军中将士都希望元帅一举成功。”郭子仪低声说了一句,见浑释之若有所悟,他便淡淡地说道,“陛下老了,东宫虚位,所以什么昏招都会出,什么牛鬼蛇神都会出来闹腾。元帅的性子明利果决,我们也不会坐视平叛到最后竟然不了了之。你我都是大帅的旧部,应该相信他不但有扛责任的心胸,也有扛责任的本事!而且……”
  “而且什么,我的郭大帅,你要急死我不成?”
  郭子仪见浑释之越发着急,他打了个手势令牙兵散开,他这才对浑释之说:“而且,史思明派了史朝义过来,看样子竟是容不得长子,想要借刀杀人。元帅却分明不想如他的意,我看到时候取幽州恐怕绝不仅在力取。你回头做好准备,史朝义放回去之际,元帅必然就有大动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8/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