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571

  “杜郎君!”
  话音刚落,就只听外间突然传来了一声唤,紧跟着,便是刘墨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外间来了一行人,道是朱坡杜老府君派来的。听说杜郎君和十三娘子回来,请前往朱坡山第一见!”
第115章
朱坡京兆公
  杜十三口中的杜老府君,便是已经致仕的京兆公杜思温。人称京兆公的缘故,不但因为杜思温出自京兆杜氏,而且因为他在开元初天子设京兆尹之后,当过一任京兆尹,即便时间不过年余,而后就致仕回乡居住,但终究是京兆杜氏这二十年来仕至三品,本有可能成为宰相的第一人。杜思温膝下四男三女,都已经为人父母了,儿子们或由门荫,或由明经出仕,而女儿们亦是各自嫁入门当户对的人家。尤其是杜思温少女杜氏为嗣韩王妃,在天家的那些王妃当中,也算是一等一的贤惠能干。
  而且杜思温平易近人,犹喜晚辈群聚的场面,自从隐退朱坡庄墅之后,常常开文会遍召杜氏族人才俊,就连京兆府其他各大姓以及游学京城的士子,也往往不请自来,故而寻常饮宴也为一时盛会。
  尽管今日杜思温只请了杜士仪,但杜士翰定要热心地随着一块去,杜十三娘一来没其他地方可去,二来更不放心兄长,三来也想拜见这位长辈,至于田陌竹影并杨综万几个石工,再加上崔氏那些家丁,带着那满是行李的车马都随了去,竟不下二十人。只有秋娘一再辞以要回家,杜士仪拗不过,本要派个家丁送她回去,却也最终被拒绝了。面对这浩浩荡荡的一行人,杜思温派来相请的使者却没有半分异色,相见之后只在前头默默引路。
  一路上眼见得杜士翰言谈举止之间,对自己是真心的热情关切,杜士仪渐渐也就抛开了原本那些生疏,渐渐和人谈笑风生了起来。当提到杜士翰的那一丛髭须时,他却得到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这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从前谁看着我都以为是贵介公子,敬我的身份,不是敬我的武艺,实在太没意思!所以,我就索性蓄了这一丛髭须,果然看上去就年长了十岁,别人瞧着我也就存着十分敬意!”说到这里,杜士翰还大大咧咧地拍了拍自己腰中佩戴的宝剑,嘿然笑道,“十九郎既是回来了,若是碰到什么麻烦尽管找我!只要是能用拳头和剑解决的事,没有我不能帮忙的!”
  如此好意,杜士仪自然没有往外推的道理,当即笑着点头道:“那今后就要倚仗十三兄了!”
  朱坡本名朱博村,因汉哀帝时丞相朱博故里而得名,久而久之,人称朱坡而非朱博。朱坡不在樊川杜曲,却在韦曲东南少陵原南畔。其地去杜公祠三里,在华严寺北,下瞰樊川,每日华严寺钟磬之音,不绝于耳,樊川美景,尽入眼底。此地最是庄墅林立,从武后年间开始,便有不少公卿贵族于此建别业庄墅,山中景致最好的那些地方,常可见山第林立,锦衣如云。
  而杜思温的山第,便在朱坡一座山丘的半山腰。
  到了这里,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头百姓,都得把车马停在山下的车马下院,然后从登山步道上山。当然,年老体弱抑或是位尊者,可以坐步辇,只今日所有人自然没有连这几步路都走不动的。尤其是杜士仪在嵩山时把登山当成了家常便饭,一路拾级而上从从容容,一旁的杜士翰原本还担心他大病愈后是否会有什么后遗症,此刻终于完全放下了心来,竟笑呵呵地伸手搭住了他的肩膀。
  “好!十九郎,从前你才高八斗,就是那身体太让人忧心了,如今一去三年,归来竟是体魄强健……说起来,你现在也爱上佩剑了?是好看还是真的会用,赶明儿我们比试比试……”
  “十三兄!”
  听到背后那一声重重的咳嗽,杜士翰慌忙回头,见是杜十三娘鼓着双颊瞪自己,他一时间又忆起了从前那个一丁点大却最护着兄长的小丫头。想到当初正是杜十三娘千里迢迢送了杜士仪去嵩山,他不禁有些赧颜地举手说道:“算我说错了话……十三娘,当初要不是我之前正好去了甘凉一带游历,本该是我护送你们去嵩山求医的,说起来……”
  “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提了。”杜十三娘轻轻咬住了嘴唇,随即便抬起头来,脸上露出了灿烂而明媚的笑容,“若没有这一行,我怎么知道诚心能够感动冥君,给阿兄又添了寿元?”
  “咦?”
  这当年用来搪塞了无数人的鬼话,如今再被杜十三娘拿出来忽悠人,杜士仪着实有些不自然。他轻咳了一声便突然开口说道:“我昨日傍晚才刚刚抵达长安,在城内借住了一晚上方才回家来,十三兄你赶到还可说是我在家门口闹出来的动静不小,被你这巡查的逮住了,杜老府君怎会知道我回来了?”
  “杜老府君毕竟是当过一任京兆尹,只要用心,长安城中的动静哪里有不知道的!”
  杜士翰想也不想便随口说道,可话音刚落,就只听山路一侧的岔道上,传来了一个声若洪钟的笑骂:“杜十三,你这背后非议人的毛病可是越来越重了!”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杜士仪自然立时朝那声音来处的方向看去,不多时,就只见一个葛袍布鞋的老者缓步走来。相比他见过的那些清癯老者,老者的身材微微有些发福,面色红润,双眸神光湛然,但头发却已经白了大半,身后还跟着一个年约七八岁的小童。
  走到呆若木鸡的杜士翰跟前,他还笑呵呵地伸出手来在其面前晃了一晃,等到杜士翰忙不迭弯腰行礼,他方才转向了杜士仪和杜十三娘兄妹俩,似笑非笑地说道:“怎么,十九郎,十三娘,三年未归,不认得我了?”
  “老叔公……”杜十三娘一下子眼泪滚滚而出,竟是不顾山路腌臜,就这么径直下拜道,“当日若不是老叔公借了驭者和车马从者给我,又替我致信登封县,使人腾了嵩阳观旁草屋给我,我……”
  话还没说完,她就只觉得一双手稳稳托住了自己的胳膊。抬头见杜思温笑呵呵看着自己,她不禁不好意思地抽了抽鼻子,这才破涕为笑道:“好在如今阿兄已经痊愈,才学更胜当年,而且打熬得好筋骨!”
  “这后一句才是你想说的吧?”杜思温放开了手,这才头也不回地说道,“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十九郎,如今三年后重归樊川,可有所得否?”
  重回樊川,那旧日记忆如同翻江倒海一般涌了上来,再加上那些记忆之中熟悉,实际上却极其陌生的人一个个冒了出来,杜士仪心中总有些不习惯,可此刻这老者却让他想到了授业恩师卢鸿。要知道,杜十三娘虽称人一声老叔公,但论及亲缘却已经很远了,往上追溯五代都连不上关系,可就是这杜思温,当年携他出入公卿贵第,使他年少而声名远扬,可以说是比叔父杜孚更亲近的人,因而,他一愣之后立时长揖。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杜十九此番能够回乡,确实深有所得。不到万死一生,不知生命可贵;不见万千风景,不知天下之大;不见天台山司马宗主,不见嵩山卢师,不知世间真名士,更不得志趣相投的友人……而最重要的是,若不是这一场病,我竟忘记了,身边还有一个只能倚靠我这阿兄的妹妹。所以,多谢老叔公当年借了车马驭者和从者,不但慷慨资助,而且致信帮忙,使我能够重见天日。”
  杜思温顿时笑看着杜十三娘:“十三娘,你家的阿兄从前好归好,就是有些书呆,却不如眼下这般明事理!我还以为你怪我让十三娘一个人带着你去嵩山求医,着实太狠心了呢!”
  “老叔公言重了,只因同姓之谊便慨然相助至此,晚辈已经感激不尽。”
  就算是家中亲戚,帮忙也是好意,而不是义务,更何况杜思温只是同姓之中的尊长!这点是非之心,杜士仪自然能够分得清楚。
  “哈哈哈!”杜思温转身抚掌大笑,随即便颔首说道:“好了好了,不要在门外说话,一块进来!”
  尽管在长安城中还有一座宅邸,但如今杜思温多数时间都住在这朱坡山第,那座宅子则留给了儿孙们住。今日引着杜家这三个小辈一路而入,他便径直领着他们沿着一段依山而建的小路,到了一座刚刚好建在山崖突出位置的亭子,吩咐小童铺下地席,这才示意三人坐下说话。此时此刻,自有婢女捧来各色瓷碟,上头但只见时鲜水果若干,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一盘樱桃。
  “今年禁苑的樱桃成熟得早,所以樱桃宴还没开,各家公卿就都已经分着了。这一盘还是八娘令人送来的。”杜思温一面说,一面一手托起了那一只小巧玲珑,大约只盛了十几枚樱桃的白瓷碟子,对杜士仪笑道,“十九郎,明岁樱桃宴,尔有意否?”
  “有意。”
  杜士仪言简意赅地答了两个字,随即方才欠了欠身道:“请老叔公赐教。”
  见杜士翰和杜十三娘俱是不出声,杜思温便若有所思地捋着下颌胡须,淡淡地说道:“已故齐国太夫人娘家的家务事,我不想置评。当年大势险恶,恩怨本就难断,更何况她之后也尽力弥补,杜家那几个晚辈确实过分了。杜文若杜六郎从东都回来之后,添油加醋说了不少于你不利的话,所以他们家的宗长有人前来见我,少不得也指摘了你好些不是。今年杜氏应解试的人不少,而每年京兆府取解,争的素来是前十,是等第。因为只有荣登等第,甚至一举夺得解头,进士科春榜题名的希望才最大。而这么多年来,从来就没有同郡望同姓子弟,一年之中同登京兆府等第的!”
  说到这里,杜思温顿了一顿,这才徐徐说道:“万年县试,这些应试晚辈的长辈,都纷纷来见我,希望我和郭荃打个招呼,我已经一概都推了。至于京兆府试,更不是我一个早就不在其位的昔日京兆尹能够干预的。”
  杜士仪顿时心头敞亮。杜思温是在告诉他,杜氏之中于今岁解试势在必得的人很不少,各房长辈都在拼命运作争取,就是他本房宗族亦然。因而杜思温为表公允,不得不袖手旁观,所以他只有靠自己!
  “老叔公所言,我明白了!”
  “不,你还不明白!”杜思温一时目光炯炯,却是盯着杜士仪,一字一句地说道,“这樊川杜曲虽是你的故乡,但眼下你住回这儿却不适宜。且不说此地距离长安还有二十里,进进出出殊为不便,就是杜氏族中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时半会也是理不顺的。不是崔家派人护送你回来的吗,想必应该提过让你借住平康坊崔宅,你不妨就住在那儿。”
  杜思温说到最后,竟是霍然站起身来,目光炯炯有神:“和岁举一样,解试那两关,无论是县试还是府试,门第声望一样都不可或缺!我暂时帮不了你什么,而京兆杜氏各支都有自己的子弟,如今各存私心,对你无利有害。既然如此,清河崔氏的名头一样能在你行卷干谒时有所助益!只不过,人人都是行卷干谒,如何出彩,你需得另想办法。十九郎,你叔父据说在洛阳买了一处宅子,可这故里却是多年没回来看看了,你只能先靠自己。”
  见杜士仪默然点头,杜士翰面带不忿,而杜十三娘则是满脸黯然,杜思温方才继续说道:“若遇到事情,你尽管让人捎信回来。解试和岁举我无能为力,但其他事情还能够帮得上你。对了……”
  他说着便一扬手叫来小童低声嘱咐了几句,人退下之后好一会儿,便捧着一样东西呈到了杜士仪面前。杜士仪结果一瞧,却见是一块打磨光滑,写着京兆杜思温敬拜的名刺。
  “这名刺你收着,关键时刻求见人时用得上。”
  留下杜家三兄妹用过午饭,承诺应试者乡里具保这一条自会吩咐人办妥,又让管家送了他们出去,杜思温方才又来到了刚刚那居高临下可以俯瞰整条大道的山亭之中,眼看着杜士仪那一行人渐渐下山,嘴角突然露出了一丝苦笑。
  京兆杜氏,自汉以来便是名门望族,当初杜如晦更是辅佐太宗皇帝创一世伟业,青史垂名。但这些年来,杜氏在朝仕宦的尽管仍然不少,但出色人物却是乏善可陈。只看因为杜士仪还没回来,别人就开始担心京兆府解试等第没有同郡望同姓的先例,便足可见一斑!只可惜,杜十九不是他的嫡亲儿孙,他不能名正言顺胳膊肘往里拐,否则日后族中有事,他就更没有立场说话了。
第116章
此去他日归!
  离开朱坡杜思温山第的路上,杜十三娘独坐牛车,很有些没精神地靠着竹影的肩膀,让本就不知道杜思温究竟说了些什么的竹影心中很是不安。她几次张了张口想要劝说两句,可却千头万绪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她方才听到杜十三娘低低地开口说道:“竹影,家里是显然不能住人了。我本来还想求一求老叔公,希望他能在山第之中借一间屋子给阿兄,没想到……”
  杜十三娘说着便深深把头埋入了双手之间。她没想到杜思温竟然会说出那些话。京兆杜氏分明是关中大姓,可如今阿兄却要去住在平康坊崔家!
  而在车外,并骑而行的杜士仪和杜士翰也始终没有说话。
  杜士仪自然知道住到平康坊崔宅有的是好处,然而,他却着实担心日后越陷越深,要真的崔家有意让他迎娶崔九娘那机灵古怪的丫头,他日后就别想有安生日子过了!想着想着,他心里便打定主意,借住归借住,借崔家扬名却决计不行,他得好好另行想办法!而杜士翰则是在忍了又忍之后,最终恼火地策马小跑了几步,随即勒马放声大叫了一声。那响亮的声音打破了周遭的寂静,也不知道惊起了山林中多少飞鸟。
  他也不管旁人用惊诧的目光看着自己,径直扭头对杜士仪说道:“十九郎,不如你带着十三娘住到我家里来!”
  听到这话,杜士仪先是微微一愣,随即便意识到,杜士翰想来是听到杜思温那番话,一时心情郁闷,这才会邀他住到家中。他徐徐策马迎上前去,这才含笑低声说道:“十三兄的好意,我心领了。不过你家中人口多,住得也不算宽裕。我如今既是要预备解试,自然还是地方清净些好。老叔公的话你不用放在心上,若是日后重建家宅的时候,我一定请十三兄帮忙!”
  杜士翰盯着杜士仪看了好一会儿,见他丝毫没有收回前言的意思,只能垂头丧气地说道:“既如此,那就依你吧……真是的,好好的居然要住到别家去!”
  车马复入杜曲,杜士仪便和杜士翰一行告了别,随即就招手唤了刘墨过来。当他说到应考期间要借住平康坊崔宅,刘墨立时露出了笑容,想也不想地连连点头道:“如今崔宅无人,又清净又宽敞,正适合杜郎君预备解试,郎主夫人和五娘子早就嘱咐过了。事不宜迟,这就赶快回去吧!”
  “此刻天色还早,也不急,再绕一绕先前我那大媪的居所,既然我兄妹二人暂时不留在樊川,总得告诉她一声。”
  这一路从东都到长安来,刘墨已经大略摸清楚了杜士仪的脾气。尽管大多数时候为人温和,但也不是没脾气的,否则也不至于能压服崔二十五郎。而对于他们这些从者家丁,杜士仪非但从不苛待小觑,而且大多和颜悦色,对儿时乳媪多有敬礼自然不足为奇。因而,他答应一声,便反身策马对其他那些家丁言说了杜士仪的决定。听说要回平康坊崔宅,众人自是人人高兴。
  而当杜士仪隔着窗户对杜十三娘言说,要去瞧瞧秋娘,本有些心不在焉的杜十三娘立时露出了十分喜色,连连点头道:“好好,我也想见见大媪后来生下的那个孩子如今怎样了!”
  众人沿原路返回,远远看见那座简陋的屋舍时,却只见那屋舍前头围着好些看热闹的乡民,而在这些乡民前头,几个从者簇拥着一个年轻人,而柴扉前则是一个短衫男子在那儿喧哗嚷嚷。也不知道怎么回事,他突然拿出了一把小手斧,竟是一斧一斧狠狠劈着那道柴扉。
  “秋娘,别以为躲在里头不出来,今日便还能给你蒙混过关!你那男人和一双儿女病倒的时候,要不是拿着房契地契来抵,谁会借钱给你?别以为人死了就能赖账,你给我滚出来!”
  听到这有恃无恐的嚷嚷声,还有那一记一记砍着柴扉的声音,杜士仪不禁心头大怒。还不等他开口吩咐,一旁的刘墨已是打了个手势,几个崔氏家丁当即口中呼喝着策马上去,提起马鞭便开始驱散那围着看热闹的人。这种事他们平素做得多了,此刻赫然驾轻就熟,那虚空挥下的鞭子不时发出尖锐的破空声,却无伤人皮肉,只把看热闹的那些乡民赶开了老远。
  这一拨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让几个从者一时大为意外,而那原本在后头抱手而立的那个年轻人则是愠怒地朝来人看了过去。当发现端坐马上的杜士仪时,他的面色立时一变。尽管上一次在东都崔宅曾经见过一面,可那时候他意识到人是杜十九郎已经晚了一步,因而这竟是三年以来第一次面对面相见。此时此刻,他眼神微微闪烁,随即便上前笑呵呵地说道:“十九郎什么时候从东都回来的?若是早知道,我也好去接一接你!”
  若不是上次在东都时,杜士仪还看到过这杜文若,更知道此人在吊唁齐国太夫人杜德之后,甚至没打个招呼便立时离去,根本就没有见过自己,否则眼下听这口气,他甚至会以为他从前和自己极其熟络亲近。眼见得看热闹的人都被赶开了,他便跳下马来,若无其事地说道:“也就是昨天才刚回来。不知道这会儿又是砸门又是叫骂,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儿住的是我从前的乳媪。”
  杜文若见杜士仪下马时稳健有力,分明那一场大病并没有在他身上留下任何后遗症,他不禁心中生出了几分恼恨。然而,他很快就暂时把这些抛开了。今日上演这一出,尽管他并不知道杜士仪真的这么巧回樊川,可既然碰上了人,那也没什么可怕的。
  在那一场大火之后,杜士仪早已经是家徒四壁的人,不过托庇于崔家,就是崔家,难道还会给杜士仪一个过去的乳媪还钱?
  “有这么一回事?”杜文若故作不知地瞪大了眼睛,随即便笑吟吟地说道,“只可惜我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日天气甚好,我也就打算四处转转,没想到正巧看到此间吵吵闹闹。十九郎既是相问……来人,把那人拖过来!”
  他一声令下,几个从者自然应命无误,须臾就把那个刚刚砸门砸得正起劲的粗短汉子给带了过来。其人有些不安地瞥了杜文若一眼,见杜士仪目光冷冽地看着自己,他登时忍不住使劲吞了一口唾沫退后了两步,这才打了个哈哈赔笑说道:“杜小郎君……不不不,没想到是杜郎君回来了!我这也是被逼无奈,秋娘实在欠了我一大笔钱,已经连年关都拖过去了,若再这么拖下去,我一家老小都要喝西北风了……”
  杜士仪看也不看他一眼,径直来到柴扉边。此刻,挂了锁的柴扉已经被劈开了大半,而刚刚还紧闭的屋舍大门,已经被人拉开了来,一脸失魂落魄站在那儿的,不是秋娘还有谁?等到秋娘拖着沉重的脚步过来,用颤抖的手打开了锁,他方才温和地开口问道:“秋娘,你欠了他多少钱?”
  秋娘微微蠕动了一下嘴唇,但看了那额头冒汗的男人一眼,她突然又咬紧了嘴唇,好一会儿方才开口说道:“郎君,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当初是因为给孩子看病,所以把屋宅都抵给了他,如今他既是要债,我搬出来就是……”
  说话间,杜十三娘也已经跳下了车来,她扶着竹影脚步踯躅地走了过来,犹豫许久方才开口问道:“大媪,刘大和你的一双儿女呢?”
  话音刚落,她就看见秋娘眼睛一下子通红,下一刻便蹲下身掩面哭泣了起来。面对这么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杜十三娘只觉得又难过又后悔,忍不住也跟着屈膝蹲下,紧紧抱住了她的肩膀。好一会儿,她才低声说道:“大媪,对不起,都是我不好……”
  这时候,杜文若便信步走到杜士仪身后,毫不客气地一言点破道:“十九郎,你好心本是没错。可就算她曾经是你的乳媪,那也是过去的事了。都说她不但两年前克死了男人,连一双儿女也都在去岁给她克得染上风寒,双双夭折,如此不祥之人,你还是离远些的好。”
  要知道,杜士仪亦是父母双双不在堂,何尝不能说也是孤苦无福的命?
  听到杜十三娘熟悉的娇软声音,想起她小时候抱在手里时那温软的触感,秋娘忍不住茫然抬起了头,听到杜文若的话,却一时浑身巨震。待看见杜十三娘也已经是泪盈于睫,杜士仪则是默然而立并不理会杜文若,她艰难地扶着膝盖站起身,再一次回头望了一眼那曾经有自己的丈夫,有自己一双儿女的屋舍,最终声音艰涩地说道:“娘子可能收容奴这个无家可归的人么?”
  杜十三娘一时震惊得无以复加:“大媪,你说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