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571

  北地风格都是轩敞方正为主,王家主人在刚刚其他各处院子格局上也都是照此办理,但迎面的这个院子却大不相同。院子正中是一座池塘,池塘上架设着弯弯曲曲的木桥,中央有山,走过木桥,尽头便是一座别致的小楼,东西两侧则各有廊房。待到近前,杜士仪便发现小楼一层是全立柱无遮无拦,赫然全敞开式,内中但只见摆着坐榻屏风小几等等,打磨光滑上了清漆的木地板仿佛被人刚刚仔仔细细擦过,竟是仿佛能照出人影。冬日尚需围障,但如今春日,恰是最最敞亮。
  王戎霆见崔小胖子一见此地便立时眼睛发亮,当即笑道:“知道二十五郎和十七娘要来此小住,阿爷就吩咐过,把你们当初最喜欢的澹然楼腾出来。”
  “还是舅舅好!”
  一直绷着一张脸的崔小胖子欢呼一声,终于丢掉了旅途中那一次险些丧命的后遗症,当即便快步朝北侧楼梯冲去。然而,他一只脚才刚踏上楼梯,就只听背后传来了一声不轻不重的咳嗽。这一路上已经听惯了这声音的他本能地站住身子回过头,但见杜士仪仿若无事似的和王戎霆谈笑风生,他顿时恨得牙痒痒的,可终究还是不情不愿回到了崔十七娘身边。面对这一变故,王戎霆心中顿时更纳罕了。
  二楼五间却是做了隔断,东边是书房,西边则是寝室,中间一间用于起居会客。然而,当年崔十七娘和崔小胖子到这儿小住的时候,还是五年前,姊弟尚年少,住在一起自然使得,如今旧地重游,崔十七娘几乎想都不想便开口说道:“阿弟,如今你也大了,这儿就给你一个人住吧。”
  崔小胖子本就最喜欢这儿,正要开口答应,却忍不住斜睨了杜士仪一眼。尽管人根本没有朝自己看上一眼,可他还是改口说道:“今天杜十九兄和王十三兄王十五兄是客人,这主楼自然该请他们住,我住在东廊房,阿姊和杜家十三娘子住在西廊房便可。日后这主楼就给阿姊住。”
  倘若说先前只是纳闷,那么此时此刻,王戎霆便是货真价实惊异了。这小胖子居然还会客气?杜士仪则是暗地拦住了要谦辞的王家兄弟,冲着他们含笑打了个眼色。
  崔十七娘难以置信地看着弟弟,满脸错愕的她好一会儿方才慌忙说道:“这怎么行……”
  “有什么不行,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你是我阿姊,这事我说了算!”独断专行做了决定之后,听到外头隐隐约约传来了一阵阵的鼓声,崔小胖子方才使劲伸了个懒腰道,“四表兄,都已经晚了,可有东西吃?我都快饿死了!”
  “自然有,饿不死你!”王戎霆对崔小胖子实在没法拿出兄长的正经态度来,笑骂了一句后,便对杜士仪和王家兄弟解释道,“眼下只是先把你们带到这儿安顿,然后去寝堂见阿娘,厨下都已经预备好了。”
  大唐民风开放,公卿官员之家的贵妇往往并不忌讳见男客,更何况杜士仪是年轻晚辈,又和崔家颇有渊源,王维王缙兄弟又有同姓之谊,王卿兰的夫人郑氏在寝堂见过众人之后,便笑拉了杜十三娘和崔十七娘在身边坐下,随即命人上酒菜。随着几具食案一一在众人面前摆好,她便示意王戎霆亲自上前为杜士仪和王维王缙斟酒,旋即笑着说道:“洛阳到长安凡八百余里,你们这一路过来,听说又遇到了些许事情耽搁,着实是辛苦了。若不介意,便在家里多住几日。”
  今晚留宿,是因为各有各的不便,但长住王家这种事,无论杜士仪也好,王维王缙也罢,自然都不可能把这客气当成福气坦然接受。一时杜士仪解释说要携杜十三娘回樊川旧宅,而王维则是谦辞说已经有要赁下的屋子,郑氏也就不再强求。一饭过后,她知道众人一路困顿,命身边最信得过的刘媪送了他们回去,却把王戎霆留了下来。
  “我看今日这杜十九郎和王十三郎王十五郎,全都是丰仪出众仪表堂堂之人。王十三郎昔日在京城出入公卿贵第,人皆言是一时俊杰,我还有些将信将疑,今日一见方才知传闻不虚。倒是这杜十九郎从前名声斐然,而后突然说是江郎才尽,不几年却又声名鹊起,真是浮沉难料。”
  “那两位王郎君如何不好说,杜十九郎却是已故齐国太夫人看中的人,否则,赵国公也不会特意写了信来,嘱阿爷在来年尚书省都堂省试时照拂一二。须知解试都还没过,何来省试?不过,真没想到二十五郎竟会有畏惧的人。”王戎霆将崔小胖子的几番异样对母亲解说了,又笑道,“我瞧着二十五郎在他面前,比从前老实了不少。”
  “他也已经快十三了,总该懂些事。”郑氏对崔二十五郎这外甥的坏脾气也记忆犹新,闻言想了一想,突然记起了更要紧的事,“这都已经宵禁了,你阿爷今日去探望开府仪同三司祁国公,怎的还不回来?不过是因同姓之谊被人拉着不得不去虚应故事,祁国公又并非太原王氏本支,留这么久岂不是太显眼?”
  “阿娘说的这道理,阿爷应该不会不知道才对。”王戎霆蹙眉沉思片刻,随即突然喃喃自语道,“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祁国公不是小病,而是重疾!”
  注:祁国公王仁皎,玄宗王皇后父。
第113章
近乡情怯
  这一夜,杜士仪把寝室让给了王家兄弟,自己则是独眠于澹然楼的东边书房中。尽管是给崔小胖子准备的屋子,但四面书架上到处都是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书卷,他趁着临睡之前翻了两卷,一时心中痒痒旧癖发作,险些又要秉烛夜抄书,最后还是忍了又忍方才回床睡下。
  时而想想此次同来的杨综万和几个石工,还有那重重的一箱子端溪石,时而思量明日便要回樊川故居,杜曲旧地,本应旅途劳顿的他竟是始终精神炯炯难以入眠。而更让他一时没法安心睡着的,还有西边寝室里王家兄弟以为他已经睡着,低低交谈起来的声音。
  “阿兄,咱们此次回了长安,你打算住在哪儿?听说平康坊北里诸妓云集,士子众多,若有好诗赋立时便会广为传唱,不如……”
  “那种风月之地,说得好听是才名,说得不好听便是风流薄幸名。再说,你阿兄又不是初来长安求取功名的时候了,何必到那种地方扬名?”
  “可是……那阿兄此次回来,几位大王那儿总应该投一下帖子拜望……”
  “十五郎,这京城中每年四处投递墨卷,希冀博人青睐的士子多了,你知道缘何少有为人所重?真才实学之外,风骨亦是不可或缺。哪怕我就是赁得陋室偏屋,只要一二文会中大放异彩,自然会有人代为扬名,道是王十三郎已经回来了,几位大王自会下帖邀约。你不要因为杜十九郎今年要应京兆府解试便患得患失。他与我萍水相逢却一见如故,我敬他的人品,他亦敬我的禅心,孰胜孰负,却得解试之后见分晓!”
  王维这一次回来,果然是应今年京兆府解试的!
  杜士仪知道王维不是京兆府人,此番应试,必属寄籍,这在时下并不奇怪。京兆府和同华二州,素来是科举文华最盛之地,也是全天下举子趋之若鹜的地方,不但乡贡进士人数多,而且若得京兆府前十名等第,最终及第的可能性远超那些穷乡僻壤出身的乡贡进士。
  哪怕京城大居不易,也不知道多少人节衣缩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谋求进身之阶。而如同王维这般,从三年前开始便游于两京公卿贵第,一时名声赫赫,却一直拖到今年方才应试,自然不可能只是为了区区京兆府等第,而是奔着第一名解头而去的,难怪王缙会有那样的顾虑!
  只是那一句相敬之说,他听着不禁露出了一个会心的微笑,打了个呵欠便合上了眼睛,再不去听人家的兄弟私语。渐渐的,他便沉沉睡了过去。整整一夜,他甚至仿佛连一个梦都没做,乍一睁开眼睛的时候,外头已经是天光大亮了。
  洗漱过后,杜士仪与王家兄弟一块用了早饭,王戎霆便再次过来了。提到其父王卿兰,王戎霆便满脸歉意地表示父亲一大早上朝去了,恐怕至少要午后方才能回来,临走前请他致歉云云,又让后头僮仆送来三支长方木盒,道是父亲赠予三人的礼物。杜士仪三人谦辞再三,最终方才收下,却是都开口告辞。待到又叫上了杜十三娘,前去郑氏的寝堂辞别,郑氏却又送了杜十三娘一方银泥帔子,笑说正是今年京城流行的式样。
  得了别人的礼物,无论杜士仪还是王家兄弟,自然也都预备了回礼。王家兄弟是洛阳冰心坊所制的一盒笺纸,而杜士仪则是一方杜十三娘所绣的尺屏,以及一卷自己亲手抄录的当年玄奘法师所译《般若多罗密多心经》。在洛阳时他便知道两京信佛的公卿士大夫及贵妇众多,他此前书佛经静心兼练字,也不知道抄过多少佛经,昨日又从王戎霆口中得知郑氏信佛,方才送了如此回礼,自然让郑氏很是高兴。
  待到杜士仪又和崔家姊弟道了别,听崔小胖子说了些极其言不由衷的临别之词,他方才带着杜十三娘和王家兄弟一块出了内宅。门前两拨随从都早已预备好了,王维和王缙不过僮仆二人,从者三四人,而杜士仪却发现自己那辆当初得自崔韪之的牛车旁边,除了田陌和几个石工之外,竟还有刘墨等崔氏家丁。不等他询问,和他较熟的刘墨便上前深深行礼。
  “杜郎君,夫人和五娘子还有十一郎君此前都吩咐过,杜郎君回长安期间,让咱们随侍左右。如今杜郎君要带十三娘子回樊川杜曲探访,咱们自然应该随侍左右。”
  杜士仪这才发现,崔韪之派给崔小胖子的人想来都留在了王宅,眼前这些个都是当时跟着自己出城追人的家丁。尽管崔家人这一片完全把他当成自己人地好意让他有些头皮发麻,可他想想如今身边乏人,当即也就不再客气,笑说了一声有劳。
  再次对送出门来的王戎霆道别后,他先把杜十三娘和竹影一块先送上了牛车,继而又自己上了马。一前一后两拨人出了光德坊北门,王维便驻马等了杜士仪上前,因笑道:“杜十九郎,今日就先别过了,等你安顿下来,我一定会去樊川杜曲一访友人,想来那时候,绝不会有人不知道你住在哪儿!”
  “王兄这是激励我回乡之后务必要扬名?”杜士仪哈哈大笑,就在马上抱手对王维颔首道,“等到家中收拾好了,请王兄和王十五郎一块到家中小聚!今日先别,翌日再会!”
  王缙见杜士仪笑着下了邀约,当即点头应道:“杜十九郎,后会有期!”
  两拨人就此道别,杜士仪一行往南出城,而王维兄弟则是一路往北。坐在宽敞的牛车中,车又平稳,杜十三娘忍不住端详着阿兄刚刚递给自己,说是王家郎主所赠的长条木盒,颠来倒去看了好一会儿,最终还是竹影在一旁笑着说道:“娘子若真想知道王家郎主送了什么,何妨打开看看?郎君既然交给娘子,自然是无妨的。”
  听了这话,杜十三娘终究忍不住好奇,小心翼翼拨开盖子,打开一看,盒中却是躺着一支竹管笔。这竹笔的笔毫隐隐呈紫色,她轻轻用手触碰,只觉得其毫短而硬,再见竹管上隐隐有一个宣字,她顿时轻声喃喃自语道:“竟是宣城紫兔毫……王家郎主这一出手着实大方!幸好我在洛阳时也绣了些东西,阿兄也预备了回礼,否则便要出丑了!”
  出长安城安远门,沿往南的通衢大道行出不多远,一行车马就拐上了一条两边绿树如茵的小道。随着那些似曾相识的景象映入眼帘,杜士仪只觉得尘封多年的某些记忆逐渐复苏,一时竟有些心神恍惚。当初乍然成为另一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时代,他虽然很快便接受了杜十三娘,但却一直都抗拒着踏上樊川故地。可如今这一回来,那些景象却不仅仅是冲击,还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让他绷紧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的亲切感。
  京兆杜氏的起源,是因为当年汉宣帝徙高官富资者充实杜陵,建平侯杜延年以两千石迁徙其中。其后虽有不少后代徙居别地,但大多数仍是以杜陵为郡望。如今的杜陵早已衰败不堪,但杜氏群居的樊川却仍然欣欣向荣。
  杜曲分南杜北杜,南为杜固,位于潏水南岸,南倚神禾原,北为杜曲,在潏水北岸,北倚少陵原。南杜北杜隔河相望,均为诸杜所居。有道是累世衣冠,无论是南杜还是北杜,衣冠户比比皆是,纵使田间小童也往往能歌善诗,一片风雅氛围。虽则因为山野风光极其出众,因而除却世代居此的杜姓诸家之外,也有不少朝中官员再次建造别业庄墅,但十姓九杜,却是毫不夸张的事实。而杜士仪和杜十三娘的祖宅,便在北杜。
  一别三年,就连杜十三娘也忍不住挑高了车帘,贪婪地看着这故乡的景致。当车马经过一户人家前头,她先是愣了一愣,随即高声叫道:“停车,停车!”
  “十三娘?”
  杜士仪回头才叫了一声,却只见车门突然被人推开,紧跟着,杜十三娘竟是提着裙子自己从高高的牛车上跳了下来。还不等紧随其后的竹影上去扶着她,她已经到了柴扉前用力敲了几下,旋即高声叫道:“大媪,大媪!”
  随着这声音,那屋舍里头很快有了动静。一个身穿粗布衣衫的中年妇人一面擦手一面从屋子里出来,看到杜十三娘的一刹那,她仿佛是突然呆滞了,紧跟着方才露出了又惊又喜的笑容,竟是疾步冲到了柴扉前,有些慌乱地打开了柴扉,这才紧紧抱着杜十三娘的双臂道:“小娘子,真的是小娘子!可终于回来了,这几年传言什么的都有,奴还以为……还以为……”
  她一时激动得连声音都颤抖了起来,等到目光落在马上的杜士仪身上时,她的声音更是一下子断了。她越过杜十三娘,有些跌跌撞撞地来到杜士仪面前,这才伸手捂着口鼻,一时声音哽咽一个字都说不出来。见此情景,杜士仪连忙翻身下了马,却只见妇人突然一把抱住了他,竟是失声痛哭。一时间,路上偶尔过往的其他行人无不侧目。
  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亲近,杜士仪最初很有些不习惯,待见杜十三娘低头拭泪,竹影亦是眼圈红了,他只觉得眼前依稀浮现出一个年轻乳媪的面庞,僵硬的身体也就柔软了下来。樊川故地,还有多少承载着他脑海中那些记忆的故旧?
第114章
家业已倾颓
  尽管最初相见时一度失态,但被杜十三娘称作为大媪的中年妇人冷静下来之后,立时便连连赔罪。她是杜士仪和杜十三娘兄妹二人的乳媪秋娘,却不是杜家的奴婢,杜士仪身患重病的时候,她虽再次有孕在身,却还是帮着照应了好一阵子,直到害喜实在太严重,这才不得不回家休养。后来得知杜十三娘千里迢迢护送兄长去嵩山求医的消息时,她再寻去杜家,兄妹却早已经走了。
  此时此刻,她使劲擦了擦眼角,这才含笑说道:“之前就有消息说,郎君和娘子在东都,可一直都不见回来,奴又有些将信将疑,没想到今日终于把你们给盼了回来。三年没回来,恐怕郎君和娘子都未必记得回家的路了吧?正好奴眼下闲着也是闲着,奴来带路。”
  杜十三娘从前常常溜到秋娘家里来玩耍,刚刚也是路过这熟悉的屋宅,一下子没忍住,这会儿秋娘如此自告奋勇一说,她立时喜笑颜开地挽着其臂膀说道:“哪里会不认得!不过,大媪你要带路,那就再好不过了。阿兄,好不好?”
  知道这最后一句不是真的求自己的允准,而是小丫头在撒娇,杜士仪自然笑着点了点头。而秋娘谦辞再三,终究拗不过杜十三娘,被硬拽了上车。这一路上,杜士仪只听到背后牛车中叽叽喳喳满是杜十三娘的声音,仿佛想把在外那三年的经历,全都原原本本告诉秋娘。想到刚刚那简朴到几乎简陋的屋宅中,仿佛并没有别人,而记忆之中秋娘有丈夫有儿女,他不禁心中疑窦重生。
  尽管有秋娘家里那样的陋宅,但北杜之中,更多的是一座座别业庄墅。即便外间看去仿佛山野乡宅,可从外头经过,但只见豪奴守门,内中丝竹管弦之声不绝于耳,偶尔有车马行出,大多前呼后拥从者众多。这还是如今朝中并无极其出挑的出身京兆杜氏的官员,多数人家都是以门荫出仕,抑或是吃祖上的老本,否则这冠盖如云的景象自然更盛。而车中秋娘的话,也随风飘进了他的耳中。
  “这些年杜曲之中宗族繁衍,人是越来越多了,听说上一次朱坡文会,除却咱们杜曲,杜村、瓜洲村、杜家湾、朱坡,一时各支杜氏散居樊川的都派了人去,俊杰云集。听说杜郎君拜入了当世大隐卢公门下,朱坡杜老府君高兴得不得了,还当着大家的面盛赞杜郎君是有福之人,否极泰来……”
  有了秋娘的引路,自然比之前纯凭杜士仪那点往昔记忆,以及杜十三娘的印象找地方容易得多。牛车在那些历经数百上千年形成的路上走了许久,终于停在了一座宅院跟前。和此前那些或小巧玲珑,或大气恢弘的别业山第相比,这座宅院外墙瞧着还有几分整齐肃穆,然而大门紧闭门前空无一人,隐隐之中便透出了难以言明的萧索意味。
  秋娘敏捷地钻出车厢跳下牛车,打量了一眼这座自己曾经受雇呆过许久的老宅,这才黯然叹了一口气道:“这外墙听说是当年郎君和娘子离开之后,朱坡杜老府君命人重新修葺的,修葺好了之后就吩咐锁上了门,不许人出入,这好几年了,内中十有八九没法住人。因郎君和娘子一去就是这许久,最初音讯全无,还有人打过这片宅地的主意,打算买了去造别业,后来东都传来讯息后方才一时消停了。”
  自己兄妹不在,叔父杜孚在外为官,杜士仪深知秋娘所言虽甚为可恶,但却是人之常情,因而也没放在心上。此时此刻,面对那重重的铁将军把门,他便招手叫了刘墨上来,又指着那一把挂锁道:“你们可有办法把这锁给我取下?”
  尽管刘墨等人没有一个是开锁高手,但胜在人多力量大,一群人乒乒乓乓折腾了好一阵子,那把最初纹丝不动坚挺异常的大锁,终于咣当一声掉落在地。然而,就在刘墨松了一口大气,伸手猛然一推那两扇大门之际,随着那嘎吱嘎吱的难听声响,一众人身后突然响起了一声大喝。
  “何人如此大胆,竟敢擅闯杜氏屋宅!”
  随着这一声暴喝,七八个骑马男子便出现在众人面前。只见头前一人膀大腰圆,腰胯长刀,脊背挺得笔直,下颌髭须乌黑,竟是一条昂藏大汉。就在他一打手势,吩咐随从上前围住杜士仪一行人的时候,突然只见牛车中一个年轻少女探出头来,又惊又喜地叫了一声。
  “十三兄!”
  这一声十三兄,杜士仪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了一个人影。然而,那杜十三虽然常来家中蹭饭,亦是五大三粗的魁梧人,可只比他年长五岁,白净面皮,哪里像如今此人这般面庞带着几分黑亮油光,还有一丛让人辨不清楚年龄的髭须?
  “十三娘,哎呀,真的是十三娘?”那髭须汉子一下子瞪大了眼睛,从马背上一跃落地之后,三步并两步来到了牛车跟前,盯着杜十三娘先端详了片刻,随即便转向了杜士仪。这一次,他几乎没有犹疑便冲了过来,不由分说在杜士仪肩膀上使劲一拍,竟是哈哈大笑道,“好你个十九郎,竟然一声不吭就回来了。幸好十三娘这一声十三兄叫得快,否则我直接先让人把你们都给先拿下再问话!真是的,到了自己家门前竟然先撬锁,你就不知道来找我?”
  杜十三郎杜士翰和杜士仪是同一个曾祖父,然而,和他那满是书卷气的名字不同,人却从小就喜欢舞枪弄棒,竟是长安有名的游侠儿。他自顾自说了这一大堆话,也不管杜士仪什么反应,便径直伸出手把那大门推得更大了一些,待反客为主地先踏了进去,他便站住了。直到杜士仪和杜十三娘都跟了进来,他方才开口说道:“杜老府君就是让人修了墙挡着那些觊觎的人,其余屋舍还都没有修缮。风吹日晒雨淋,一时半会根本住不得。”
  杜十三娘看着那两侧廊房只余下残垣断壁,只剩下那一座孤零零矗立在正中,却也已经呈现出倾颓之势的正堂,想起那一场几乎让她崩溃到绝望的大火,一时忍不住死死拽住了杜士仪的胳膊。而置身于这个劫后余生的院子里,杜士仪也沉默得一言不发,许久方才说道:“到后头看看吧。”
  “别看,别看了阿兄!”杜十三娘慌忙出声阻止,见杜士仪却仍执意往前走,她只得松开手闪身挡在了杜士仪跟前,“阿兄,你难道忘了,那火便是从后头寝堂开始着的,后头比前头更加不像样子……”
  “没事,难道你还怕阿兄我因为去看上一眼,又成了从前那没出息的样子?”
  杜士仪笑着按了按杜十三娘的肩膀,复又大步往前走去。待到绕过那座仿佛摇摇欲坠的正堂,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片焦黑的废墟。杜十三娘所说的寝堂他完全分辨不出在哪儿,只能看见在那些焦黑的瓦砾中间,竟是有无数杂草野花在这春日顽强地抽出鲜亮的嫩芽绿叶,绽放开五彩的花朵。而与此同时,那一夜在火场中的各种记忆凌乱地在眼前闪过,最后他不得不伸出右手拇指和中指使劲揉了揉太阳穴,这才把那一丝躁动压了下去。
  “阿兄,阿兄?”
  听到耳边那个熟悉的声音,杜士仪侧过头,见杜十三娘还是满脸担忧,他便苦笑着一摊手道:“看来,昨晚上先在长安城过上一夜是对的,否则大晚上找到这儿来,恐怕咱们就得露宿在外头了。”
  说完这话,见杜士翰也跟了进来,他便若有所思地说道:“十三兄,照你之前那话,这儿还没人进来过?”
  “当然没人进来过。”杜士翰极其肯定地点了点头,又拍着胸脯说道,“这几年都是我亲自带人巡查。而且砌外墙的时候,我让人安设了线和铃铛,如此四邻听到动静就会知道。只不过没想到今儿个,碰到个砸锁的,我还以为是哪儿来的笨贼呢!对了,十九郎,你此次回来,是不是奔着今岁乡贡来的?”
  杜士仪顿时眉头一挑道:“十三兄怎么知道?”
  “还真是?”杜士翰讶异地瞪大了眼睛,随即便有些苦恼地抓了抓自己下颌的髭须,“今年京兆府解试听说实在是热闹,不说其他的,光是咱们京兆杜氏,便有七八个打算应考。今年的京兆府解试,主持的是万年县县尉郭荃郭少府,杜老府君那儿听说有好几位长辈去求过,希望他和郭荃打个招呼。毕竟,郭少府当初受过老府君的恩惠。这要是再加上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