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3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9/571

  “是,我也没想到上任未久便能担此重责,着实有些诚惶诚恐。”苗含泽早年性子就不像弟弟苗含液那样张狂,现如今在官场磨砺了这么一些年,自然就更见沉稳了。他依礼参见之后,就只见围着杜士仪的众人失望地散去,显然,既知道他是来自云州,又是杜士仪的老相识,谁也没把握能够抢过他去。于是,趁着杜士仪打手势吩咐人去牵马之际,他便笑着说道,“云州也在洛阳设了一处小小的进奏院,杜中书可要去看看?”
  进奏院多半是各道在两京设置,地方大小依据财力而定,横竖是地方政府自己掏腰包,朝廷是不管的。杜士仪在云州任长史的时候,云州还是一穷二白的地方,再加上免赋税,免进贡,每年年底的朝集甚至还有特旨免去的,更不要说什么进奏院了。而且,他还从来没有听说这么一个消息,愣了片刻便爽快答应了。等到上了马,两人并肩走在前头,苗含泽自是把云州情形一一做了个总结。
  从军政民政一直说到了人事,苗含泽便低声说道:“王长史今年年底就三年考满了,虽不到四年,但王长史说,郭参军在云州多年,功劳苦劳卓著,若非因为他自己以云州新置,事务繁杂,六曹皆不能托付外行人为由,也不至于一任五年。所以,王长史想让贤。毕竟,郭参军早年便是监察御史,如今就算超迁擢升长史,也并不是没有成算的,所以,王长史托付我进京活动活动,以求能够让郭参军接替长史之位。不止是郭参军,云州都督府的其他人,这一任都时间太长了。”
  尽管云州诸人,从前大多都是对现状不满意,甚至于心灰意冷,这才在当年随着他远赴云州,可比通常的一任四年更长的一任五年,硬生生把一个荒废多年的废城打造成如今那座欣欣向荣的重镇,每一个人都付出了不知道多少努力。然而,就算他们愿意留在云州,别人也是不会容许那里一直被这些杜系官员把持。所以,即便连王翰这样曾经不太精通权术的人,也已经退而求其次,想好了最稳妥的解决办法。
  那就是让进士出身而又精明能干的郭荃接任云州长史!至于其他人,就不得不等待考满后的铨选了。
  “我知道了。”杜士仪回京之后,面对的是千头万绪,以及各种各样若隐若现的恶意,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云州的问题,可对于那片倾注了自己最大心力的地方,如今还留着固安公主的地方,他始终难以轻易割舍。此刻,他突然开口问道,“王长史可曾说过,他自己想谋何职吗?”
  “王长史不曾提过。但王长史一次醉酒之后曾说,他这个人如同闲云野鹤,到哪里都能随遇而安,无论才干还是能力都远远比不上郭参军,若能够自己功成身退,把郭参军推上去,他就能全无遗憾了。”
  “这个王子羽!”王翰的脾气,杜士仪再清楚不过了,这还真像是对方说出来的话。他在河东道这四年多时间里,上党苗氏与他的关系一直都很融洽,乃至于包括苗含泽苗含液兄弟在内,也都谨慎地不提父亲苗延嗣半个字。这会儿杜士仪同样没有想到那个多年前的敌人,沉吟片刻后就开口问道,“苗六郎,想当初离开代州,不,应该说是离开云州的时候,我就曾经有过一个想法,复云州这个下都督府为州,你觉得如何?”
  “啊?”苗含泽有些意外地小小惊呼一声,继而便体味到了这背后的一层意思,“杜中书的意思是,让云州复为州,如此代州都督府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督云州?”
  “云州复置之后,便为下都督府,但说到底,其实统共不过两县,最重要的只是云州守捉而已,更无可督之州。如果云州复为州,无论上中下,刺史都在四品,以王子羽的资历来说,考满加阶,已经足够了。让郭参军在长史的位子上再委屈一任,如此等他卸任之时,以云州政通人和的功绩迁刺史,郭参军擢升为刺史,也就无人可以指摘。而有他二人再加上你,使王芳烈迁录事参军,云州至少可再得六七年安定!”
  上党苗氏在云州所占利益极其庞大,苗含泽无论是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为了家族的利益,甚至于说,为了他在云州这两年多来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为了那些他亲眼目睹渐渐能够丰衣足食的黎民百姓,他不得不承认,杜士仪这个看上去让云州降格的提议,其实有利无害。唯一受损的也就是有些人目前的品级。
  可是,只要考评能够上佳,品级在仕途上的作用并不算太大,而且,这是一举数得!
  “我会立时书信一封送给王长史!”
  杜士仪笑着点了点头。等到了云州进奏院,他方才发现,这地方不过两重院落,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外头住着随从,里头则供朝集使居住,若是朝集使回去,这里则提供给云州在东都的举子作为临时居所,从而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当听说无论云州州治云中县,还是怀仁县,都已经开放了城外居住的限制,渐渐在城外扩建村镇,以便开垦更多的荒地,吸引更多的居人,他不禁欣慰地点了点头。
  这一座温柔坊中,除却云州进奏院,还有几座同样小而精巧的进奏院。因为洛阳名义上只是东都,天子巡幸之所,故而设在东都的进奏院,都远不如设在长安的规模宏大。等到杜士仪从云州进奏院中便服出来,已近黄昏,路过这一座座进奏院时,就只听得丝竹管弦声不断,其中甚至还有妓人的娇声软语。
  按照大唐律法,不管是京官还是外官,都不能外宿妓家,唯有尚未得出身的士子不限。但位高权重的官员们不能自己去,却能够一张条子一个口信就把人叫过来陪酒娱情,至于留宿也是家常便饭。这会儿杜士仪路过鄂州进奏院的时候,就只见其中好几个人跌跌撞撞出来,人人都是身边陪着一个妙龄女子,显见是歌舞妓人之流。勒住马以防这些脚下虚浮的人撞过来,杜士仪正微微皱眉,紧跟着就从这些人中认出了一个人来。
  那个脸上还有几分清明,正回转身对身后一个年纪不小仿佛是官员模样的老者躬身告辞的,不是别人,正是鲜于仲通!
  当鲜于仲通回转身之际,也看到了杜士仪。他只是微微一惊,随即便假作醉醺醺没认出人的样子,和那几个同伴一块走了。而杜士仪看到一旁随从的赤毕策马靠了过来,他就头也不回地低声说道:“没事,纯当没看见,回去吧!”
  赶在夜禁前回到了观德坊的自家私宅,今晚硬是被盛情的苗含泽灌了几杯的杜士仪喝了些酸汤饮酒,得知张兴也是还没归来,他本打算早些睡下,谁知道沐浴之后他便得知鲜于仲通来了。来到书斋的他才看见换了一身衣裳的鲜于仲通,后者便霍然起身,疾步上前后便深深一揖。
  “杜中书,我这些天稍稍乔装打扮,以谋求举荐的选人名义混迹于各家进奏院,杜中书你让我打探的那些人,我都问出来了,在任上都乏善可陈,但这么多年却候选时间很少,铨选注官时,虽然不能说每次都得美官,但稳稳当当四年一任,很少有空缺的。”
  鲜于仲通大略地说了说,然后就二话不说上前摊开纸笔,将他打听到的诸人考绩一一写明。他毕竟是刺探,不可能打听清楚前三年的全部情况,多半只有一次或两次考绩,可一个个刺眼的中下,乃至于表示平庸的中中仍然充斥着整张纸。
  放下笔之后,他又沉声说道:“而且,此次的鄂州朝集使,正好就是杜中书名单上的一个人。我在他身上花了大工夫和大本钱,今晚又灌醉了他,他因为看我急切,最终告诉了我一个法子。只要肯出钱,就能够更改从前的考绩,而且是明码标价,一个中上一千贯,一个上下两千贯!”
第689章
大考之争
  因这一年乃是大考,天子钦点的校考使不是别人,正是当朝的两位宰相。裴光庭校京官考,萧嵩校外官考,谁分管哪一样,全都是天子钦点,纵使萧嵩不满也无可奈何。按照规矩,两位校考使,四位监考使,再加上吏部考功司郎中和员外郎,总共八个人分成两组,覆核审查京官和外官呈送上来的考状。
  杜士仪这一组四人中,担任知考使的是吏部考功员外郎裴敦复,校考使是中书令萧嵩,监考使则是他自己再加上给事中冯绍烈。四人之中,毫无疑问,裴敦复这个员外郎官位最低。
  尽管裴敦复年初还因为知贡举而为天下贡士座师,人人都得对他恭恭敬敬,但此刻和其他三人同坐尚书省考堂的东边,明明占据主位的他却不一会儿就满头大汗。埋怨了一句炭火烧得太热后,他就把眼睛放在了手中的考状上。
  中中。反正最多的就是不好不坏的中中!
  不但裴敦复敷衍地把手中考状随手一批往旁边一扔,萧嵩和冯绍烈也同样如此。每四年一次大考之所以这样重要,是因为这一次大考之后,会把四年考评综合起来计算,从而评定一位官员进阶与否。四年考评,根据从上上到下下九品,一共是四次考绩,其中,中下可以和中上抵消,也就是算成两次中中,而一次上下可以抵消两次中下。六品以下官员,若四考都是中中,则四年可进一阶;若是有一次中上,则额外进一阶,一次上下,额外进两阶,以此类推。
  所以,中中的考课几乎是大多数人的评价。就连杜士仪在仕途这么多年中,即便有过出众的功绩,也不过因云州安民及退虏寇功,得了一次上下,以成都一地行茶引及平赋税,增人口之功,得了一次上下,其余的都是中上,也有中中,但已经属于很难得了。而且他阶官已经入了五品,根据大考的考绩加阶就没份了。
  因此,当埋首覆核的他陡然之间听到耳畔传来一声嗤笑的时候,立刻抬起了头。
  “又是上下!我还以为并非人人都如燕公说之在世时那样厚颜,竟然给了自己的儿子一个上下考,还把考词写得大义凛然,没想到竟有这许多徇私之人!”
  说话的是西堂监京官考的中书舍人崔禹锡,他仿佛浑然不顾堂上人中,至少有一个冯绍烈和张说相交莫逆,而且如此评述已故宰相实在是太过张狂,依旧旁若无人地说道:“上下考之难,当初狄国老在世,以新任大理丞之身,岁断大理寺狱一万七千八百人,遂得上下考。张均何德何能,得以与狄国老并列?”
  这话让本待反唇相讥的冯绍烈一时语塞。而裴光庭虽和张说没有多好的关系,总还要顾忌宰相颜面,只能沉声说道:“考课之时,休说从前的闲话!”
  考课进行到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杜士仪一直在等待有人发难的机会——如果实在没有,他只能在最后一天自己制造机会。此刻见出面的是崔禹锡,他不禁抬头向其看了一眼。
  杜士仪和崔禹锡虽同为中书舍人,却没说过几句话。可他从林永墨处听到了一些风声,说是崔禹锡被裴光庭瞧不起,不日就要左迁。此刻见萧嵩微微挑了挑眉,似有不耐,他顿时哂然笑了一声。崔禹锡并不是萧嵩的嫡系,但身为中书舍人,也就是中书令下辖,萧嵩保不住此人,心里难免有些憋气。这一上一下既然都存有意气,那么,借着今日大考之时发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即便崔禹锡因此把裴光庭得罪到死处,可只要能够掐准死穴,事后萧嵩给崔禹锡挑个上州刺史总是不难。在外经管一方,总比在两京受人闲气来得强!
  于是,他只是略一踌躇,便仿佛息事宁人一般出声提醒道:“崔中书,逝者已矣,还请慎言。”
  崔禹锡早就豁出去了。他是文章四友之一崔融的长子,尽管父亲因为受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招募,晚年受到牵连仕途不顺,但家学渊源毕竟摆在那儿,他在进士及第后多年升转,终于迈上了中书舍人这道高官上的关卡。
  然而,萧嵩提拔了他,却又因为与裴光庭的争斗纵使不那么顺遂,保不住他,现如今裴光庭正打算把他踢出京城去,再加上他深恨当初张说在世时自持文坛宗师,而瞧不起父亲崔融,对他这个崔融的儿子也多方打压,因此趁着今日监京官考,他索性都发作了起来。此刻裴光庭先喝止了他,杜士仪也接着规劝,他却反而更来劲了,索性拍案而起。
  “什么逝者已矣!”
  既然站起身来,他就怡然不惧地说道:“杜君礼,你恐怕不知道,当年外官考课之时,张燕公监外官考,可是在你的考绩上却一再大动干戈,你的上下考绩,还是陛下钦定!考课之事,关乎底下官吏前途大计,却被宰辅视作为奖惩之道,尤其是京官考课,完全无甚功绩,却偏偏还常常出什么上下中上,简直是让那些在外官任上辛辛苦苦的县令刺史们齿冷!裴相国,刚刚从我手中转给你的,烦请看一看,已经有几个上下了?十个!京官任上,哪来这么多值得考评上下的官员!”
  三品以上的宰辅高官,乃至于外官大都督节度使以及有职司的诸王,都是天子亲自判定考词及考绩,所以,裴光庭并不担心有人指斥自己考课造假,可听到崔禹锡竟然指责得上下考的京官太多,他的脸色不禁就很难看了。他出身显赫,尽管仕途因为妻子的缘故而磋磨过一阵子,可终究不是耐得住气的人,当即霍然起身:“考评都是各司主官先定,而后我等覆核,你若是不满,批否也就行了,在这尚书省考堂之内大呼小叫,成何体统!”
  “我批否有什么用?须知吏部考功陆郎中可是一份份考状尽皆批可,就包括这十个上下考!”
  眼看裴光庭那边已经是面色铁青了,萧嵩不禁幸灾乐祸地旁观崔禹锡与其打擂台。他一面庆幸早已试探过天子的心意,外放崔禹锡为刺史,一面又冷笑吏部考功郎中陆从西以为别人都是木头人,竟敢放任手边一下子流出十个上下考,因而,他当即冷笑一声道:“十个上下考?算一算这京官考应该已经过去了一半的人吧,岂不是说今年能够有二十人考以上下?想当初贞观六年,朝堂名臣云集,最高考第却不过中上,没有一个人得上下者,现如今倒是上下泛滥了!”
  “可高唐县公马周当年还是监察御史的时候,就曾经上书提及,只知贬一恶人可以惩恶,不知褒一善人足以劝善,因而劝太宗皇帝在每年政术犹善者中挑选最拔尖的几人,考以上上、上中、上下。足可见上下之考,并没有不给人的道理!”
  冯绍烈本就素来瞧不起崔禹锡,此刻见其挑了个头,萧嵩一时竟是和裴光庭针锋相对,他终于忍不住站出来说话。当初张说病重之时,还强自支撑着给他的父亲写了洋洋洒洒上千字的神道碑文,哪怕为了这个,他也得帮已经去世的张说说几句好话,更何况他身为门下省给事中,出面维护裴光庭这个侍中也不无好处。因见萧嵩顿时为之哑然,他知道萧嵩在军略上犹有见地,但在权术上却略逊一筹,当即又嘿然一笑。
  “再者,前四天里有十个上下考,并不见得接下来还能有十个上下考。京官这么多人,只有十个上下,要我说还不足以惩恶扬善!”
  萧嵩本来找准了机会,挑准了发难的人,连借口都是现成的直接把狄仁杰搬出来,眼见得裴光庭哑然,考功郎中陆从西更是诚惶诚恐不敢出言,他原以为胜券在握,怎么也能打下裴光庭一直以来那张狂的气焰,可这会儿被冯绍烈一堵,他顿时觉得喉咙口噎得慌。然而,还不等他振作精神重新再回击,突然就听到身边传来了一个淡淡的声音。
  “十个上下考,于众多京官来说,也许有些人确实有些实绩,也不算有多出格。不过,我有些纳闷,我这儿根据考簿上外官的四年考绩汇总进阶,倒是发现了一桩奇事。先后有十几个今年州县呈上来的考课,考绩不过中中甚至中下的官员,可三年之前,也就是开元十七年的考课,却是中上甚至上下!”
  萧嵩侧头一看,就只见杜士仪已经走到了自己身边。
  “相国,这次大考,需要核销四年考绩定加阶,我这几天来频频翻阅考簿核定加阶,实在是觉得有些蹊跷。”杜士仪在考课开始的那一天,就用了些小手段,让自己负责四考核销汇总,此刻他随手把考簿摊开在萧嵩面前,随即淡淡地说道,“相国请看,这一份开元十七年的考簿朱笔记录,是不是和前头一份记录的颜色不同?我怀疑,吏部考功司的考簿上,有人舞弊!”
第690章
准卿三条奏
  裴光庭正欣喜于冯绍烈出面解围,可听到杜士仪这话,他登时心中大凛。一刹那间,他也顾不上崔禹锡在那慷慨激昂的指责了,快步冲到杜士仪面前,疾言厉色地问道:“杜君礼,你是质疑这考簿记录真伪?”
  “这样的颜色不同,只要细细辨别就能看出来。裴相国请看。”杜士仪走上前去,随手让裴光庭分辨前后两页,见其面色一凝,他就嘿然笑道,“我本也不会注意到这些,但数月之前,我获准进入吏部考功司查阅考簿,那时候便发现,越是年代久远的考簿,其上朱笔记录考绩考第的笔迹应该越淡,甚至有最终模糊不清的,即便三四年前,笔迹也和现如今刚刚誊写的朱笔笔迹深浅完全不同。可今日却见,本应是前后一批次书写的深浅却不一样,而却和一年前的笔迹字体一样!”
  说到这里,杜士仪便退回了萧嵩身边,对这位中书令拱了拱手道:“事关重大,还请萧相国斟酌!”
  萧嵩眯了眯眼睛,看也不看裴光庭,当即说道:“正好朝集使们都云集洛阳,立时召来和这条记录有关的朝集使,查问当年考绩!另外,每年考课完毕后,张榜应有留存,立时调阅!”
  听到这些,刚刚以为自己徒劳无功的崔禹锡只觉得这会儿杜士仪的发难就如同雨后甘霖似的,让他整个人都活了过来。他见萧嵩志得意满,裴光庭面色铁青,而杜士仪不动声色,终于冷笑了一声。
  “纵使再巧言令色,也抵不住真正的证据!!”
  因为此番考课乃是在尚书省,因而吏部侍郎李林甫闻讯之后,很快就赶了过来。他眼见得萧嵩调开了开元十七年那一卷当年张榜的外官考课榜后,随即从中找到了和考簿上那条存疑记录相对应的,发现原本应该是中下的考绩,到了考簿上竟然变成了中上,继而拍案而起大发雷霆的时候,他也不禁气得心肝一颤一颤。
  他都已经警告了吏部上下人等,若是在今岁大考之年闹出什么事情来,绝不放过,没想到竟然还是有人置若罔闻!
  萧嵩只觉得心怀大畅,但脸上还是要痛心疾首,痛斥了一番吏部考功司的失责之后,他就看着杜士仪道:“君礼,虽则颜色微微有些不同,但此次覆核考课,任务何等繁重,多亏你注意到这些细微之处!”
  “本就是相国仔细,怕我初为中书舍人,第一次监外官考,让我提早到考功司库房中调阅这些考簿。而我是第一次担当,不免心中凛凛然,故而不敢马虎。”
  萧嵩嘴角高高翘了翘,当即看着裴光庭和李林甫道:“事关重大,先行封存考功司一应文卷,裴相国李侍郎,请与我和杜君礼一道面圣如何?”
  十个上下考还不足以闹到天子面前,可考簿舞弊却是关系到铨选和升黜等等,裴光庭和李林甫纵使再不愿意,也不得不答应了萧嵩的提请。等到了宣政殿,萧嵩打头说出了实情,李隆基登时遽然色变。
  “彻查!”不等裴光庭和李林甫相继告罪,在迸出了这么两个字之后,李隆基用犀利的目光在四个人身上一扫,最终落到了杜士仪身上,“杜君礼,既然是你查知情弊,此桩案子,朕就交给你去办理!”
  “臣遵命。”
  杜士仪深深一揖领命之后,却又沉声说道:“陛下,此事非同小可,臣有几分思量,想单独呈报。”
  李隆基几乎想都不想便点了点头。一时间,不得不先行退避的萧嵩裴光庭和李林甫,面色自然各异。
  萧嵩在意的是今次漂漂亮亮赢了一回,杜士仪打算在御前说什么他反而不在乎,横竖杜士仪是中书舍人,三五年之内都不用操心会威胁到自己;至于裴光庭和李林甫,两人一个兼吏部尚书,一个是吏部侍郎,心情就没有这么轻松了。前者即便未必有罢相之虞,可兼任吏部尚书至今近三年却始终未曾察觉端倪,必定会降低自己在朝廷士林中的名望;后者这吏部侍郎也才当了两年多,一直觉得吏部上下已经被梳理笼络得差不多了,可这次的危机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杜君礼莫非是打算插手吏部?”
  裴光庭低低问了一句,李林甫登时一颗心猛然一缩。他好容易才把齐澣赶下了吏部侍郎的位子,得以从刑部侍郎转任吏部侍郎,倘若真的被杜士仪插进手来,他这个掌管铨选,能够得心应手把想要安插的人放到想要安插位子上的吏部侍郎,这种便利就再也没有了!
  因此,他暗自咬了咬牙,继而就镇定自若地低声说道:“相国放心,我不会让他得逞的!”
  而独自请留宣政殿的杜士仪,面对天子那征询的目光,他便诚恳地说道:“陛下,其实考簿作伪,据臣在吏部考功司库房中翻阅得知,恐怕不是一时一日之事,也不是一年两年之事,甚至不是十年八载之事!臣翻阅的考簿,最早是在长寿元年,也就是说,至少在四十年之前,就已经有胥吏趁着考簿上朱笔所记考第褪色之际,将其从下第修改成上第,从而在大考升阶或是减禄,抑或在升黜的时候,为不法官员牟利。”
  李隆基尽管早已不像是当年真正亲政的时候那么勤政了,但仍然深恨被人蒙蔽,因此,听到杜士仪把这考簿舞弊的年限提到了四十年之前,也就是自己的祖母武后秉政的时期,他不禁眼神一缩,表情反而缓和了下来。
  “你继续说。”
  “历来考课结束之后,考第公布宣之于众,然后记录在考簿之中,又发给官员考牒作为凭证。所以,真正记录这些的,也就是这三样东西。然则考牒并不是每位官员都会一直保存,而张榜更是三五年便会销毁,所以考簿竟是成了唯一的证据。只要有胥吏在这上头做文章,可以说是很难查出来。所以,如今固然要严加彻查,但臣想禀奏陛下,不如从即日起,日后考簿上记载的官员考第,一律用墨笔,停用朱笔。墨笔不易褪色,如此,日后便可在最大限度上杜绝考簿舞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9/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