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风月(校对)第2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6/571

  “裴兄英明果决,让人敬服。能在代州幸会裴兄,亦是一大快事!”杜士仪和裴休贞寥寥几次交道打下来,知道此人不喜拖泥带水,因而挽留之类的话也就不说了,“异日回京之日,再与裴兄把酒言欢!”
  “好!”裴休贞爽快地点了点头,转身就走。来过裴海云身侧的时候,他伸手轻轻拍了拍这位族侄的肩膀,低声嘱咐了一句“好自为之”,继而就快步出门离开。等到他走了好一会儿,被这一个个事实冲得头昏脑胀的裴海云这才回过神来,却发现杜士仪还在若有所思翻看裴远山这书斋中的藏书。
  “使君……”
  “你既然表字汉若,我日后就叫你表字吧。”杜士仪放下手中那一卷书,笑了笑后,很快就换上了一副沉着的面孔,“范若诚的疏失,我不日会上书朝廷,他也不会再担仓曹之职,你先替他承担起来。另外,裴兄走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安排,常平仓不日之内就会悄悄补齐,此事也由你这个中眷裴氏子弟来监督审核。”
  知道自己无可推辞,裴海云慌忙应道:“是!”
  等到两人一前一后出了裴宅,裴海云在上马之后,禁不住再次掉头看了一眼这座曾经冠甲代州的豪宅,心里不禁生出了几许唏嘘。
  裴远山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只因这利欲熏心,便是这等为宗族所弃的可悲下场!
  作为外人之中唯一知道当日有人行刺杜士仪的范若诚,从昏迷中醒过来之后就知道自己完蛋了。所以,当榻前的杜士仪冷冷告知,会以他玩忽职守为由向朝廷举告之后,他反而感激涕零。尤其得知裴远山竟然“畏罪自尽”,他更是恨不得罢官的制令早日到代州,也免得自己这一番煎熬。
  其他都督府的属官们虽说不明白裴远山畏罪自尽究竟和杜士仪有什么关联,但中眷裴氏河东宗堂的裴休贞突然莅临代州,和杜士仪在裴远山的书斋之中有过一番长谈,这消息却很多人都知道了。一时间,众人本就因为杜士仪刚一上任就揭开西陉关的粮秣军械短少之事而心怀忐忑,现如今就更加噤若寒蝉了。
  尤其把军械不足的过错全都推在北都军器监身上的钱通更是惶惶难安。他原本还抱着一丝侥幸之心,可谁曾想两日之后一大清早,杜士仪召集属官云集大唐,随手就把一封信丢在了案头。
  “这是太原尹兼河东节度,兼北都军器监李公的信,谁来给我念一念?”
  在无数面面相觑的目光中,杜士仪好整以暇地把信递给了下头的代州司马司徒晓,淡淡地说道:“既然谁都不愿意念,那么传看一番吧!”
  打量着那一张张看完李暠之信后的面孔,他方才又加了一句话:“有范仓曹之事在先,我不为己甚,三日之内,该给我一个交待的人给我一个交待!”
第636章
夏屋隐逸
  代州的风云变幻是在上层,小民百姓几乎没怎么察觉到,但作为这场风波的始作俑者,温正义却看得一清二楚,一时又是激动又是惶惑。旁人虽有怀疑他的,但他致仕之后很少与人相争,平素养花观鱼自得其乐,再加上杜士仪在那次与其巡查西陉关之后,再也没有见过他,久而久之在他身上的关注度就少得多了。
  这天一大早,他交待了家里人之后,便挑了几个心腹前往夏屋山。这一程没有官道,只有崎岖小路,他年岁又很不小了,最终抵达山前时,已经是气喘吁吁。如今步入了仲秋,山中本就更冷,即便几个精壮仆人预备了滑竿背他上山,那阵阵山风仍然让他叫苦不迭。当他终于来到了那座竹屋之前的时候,竟已经是时至傍晚了。他亲自上前敲门,足足好一会儿,里头方才传来了一个笑声。
  “是温兄?怎么也不在山下让人射一支响箭,我好下去接你。这山路崎岖,又让你奔波了一趟!”
  随着这声音,竹屋的门也被人拉开了来,走出来的竟不是什么山林隐逸,而是一条魁梧雄壮的彪形大汉。只见他大约不到三十,肤色微黑,面阔耳方,一头浓密的黑发竟有不少微微翘起,显然并不服帖。他笑着上前给了下地的温正义一个熊抱,随即才松开了来。
  “轻点,轻点儿!你再用点大力气,我这条老命就没了!”温正义没好气地笑骂了一句,但一路赶路以及上山的辛劳,却在这个熊抱下消失得一干二净。他欣喜得打量了一下自己这位忘年交,旋即叹气道,“自从你我在深州鹿城相识,我邀你到代州来住,一晃都已经六七年了。你也是的,非要在这夏武山中结庐居住,就是不肯再入雁门!你虽身负勇力,可终究是读书人,这又何苦……”
  彪形大汉嘿然一笑,随即耸耸肩道:“谁让我初入代州,便为裴氏族人面辱?纵使温兄曾经贵为朝官,但这代州却为裴氏之代州,而非代州子民之代州,我若听你的话居雁门,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与其让你不好做人,我就索性就在山中住着,也好仔细修习武艺,研读经史!你就是不来,我也打算去找你了,你借给我的书,我都读完了,与其孤身一人拿山中的豺狼虎豹出气,还不如去真正磨练一下自己。我打算去幽州从军,就和温老兄别过了!”
  此话一出,温正义登时为之气结,指着彪形大汉就怒斥道:“张兴,从什么军,你一个精通经史子集的读书人,不好好从科场求出身,却偏偏要到前头学莽汉厮杀,你阿爷若在,岂不是会被你气得暴跳如雷?”
  “当年娄相国进士及第,却应猛士举,我没赶上那样的好时候。我既是一介寒微无名的庶民,又长得五大三粗全无读书人的文雅,哪位使君肯提我拔解,还不得被当地世族给喷死?温兄不必劝我了,男子汉大丈夫,功名直中取,不可曲中求。要让我学那些游走公卿之门,投书干谒只求一官的禄蠹,我却不屑为之!”
  张兴几乎想都不想就反诘了一句,继而却又拿出和粗豪模样绝不相称的狡黠善辩,罗列出温正义多年仕途当中每每因为上司嫉贤妒能,同僚倾轧算计等等而吃的亏,哪管这还是温正义从前自己对他倒出的苦水,最后才用总结陈词一般的口气说道:“温兄,不是我不听你的。如今说是盛世太平,可朝中相国们就彼此争斗不休,各地官府更不用提了。单单一个代州都督府,我在这里隐居这几年,就先后换了三个长史,有不能压制下属的,有放手完全无为的,也有被裴氏这些世族牵着鼻子走的。我一身武艺韬略放在战场上还有一展身手的机会,放在这些地方磨去了,我自己也不甘心!温兄好意,我心领了!”
  温正义自认为在官场浸淫了几十年,那好口才能够把杜士仪这位年纪轻轻却经历颇多的代州长史说动,谁知道在张兴面前却被一个劲地被噎住。眼见得对方诚恳地长揖行礼,他忍不住气急败坏地跺了一下手中用来辅助上下车的拐杖。
  “张兴,你给我闭嘴!我都快被你气死了!告诉你,代州新任杜长史可和从前那些人不一样,而且我对他举荐了你,他似乎颇有些兴趣!你给我好好在这里呆着,不数日之内,我就会引他来顾你这茅庐,到时候你顺理成章受其举荐就行了!”
  此话一出,张兴登时愣住了。山间无岁月,他因为结交了温正义这样的忘年老友,方才得以看到那些从前只是听到却无缘一见的古书典籍,但也正因为在夏屋山中,对于外间时局人事的变化,除非温正义告诉他,他就不那么了然了。因此,刚刚还辩得温正义哑口无言的他竟是有些呆头呆脑地问道:“云州杜长史名扬天下,代州怎么也有个杜长史?”
  “云州杜长史转任代州了,就是一个月前的事!因为这事,我忙得团团转,所以拖到这个时候才来见你……”
  话还没说完,他的声音就完全被张兴的嚷嚷声给盖过了:“云州杜长史转任代州了?温兄,这么要紧的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要不是你拦着,我早就去云州了!别人仰慕杜长史三头及第,我却仰慕他主政地方常用新法,上马治军,下马治民……不说那么多了,温兄,你是雁门耆老,肯定见过杜长史对不对?给我引见引见,想当初杜长史刚拿下状头观风北地的时候,我正好错过,缘悭一面,真是太可惜了!”
  如果说温正义之前是被噎得慌,那这会儿他简直就是瞠目结舌了。他出身不过寒素,当年寒微时,张兴之父曾经救过他,所以他对张家多有资助,可多年前结束宦途回到代州的时候,方才得知人迁去了深州,他辗转再赶过去,却正值张兴之父过世,他吊唁过后唏嘘不已,与小他三十多岁的张兴攀谈,这一谈就是三天三夜。尽管那时候这黑大个才二十出头,可有些见地却连他这个六十多岁的老家伙也不得不佩服。更难得的是,张兴不但过目不忘,而且武艺精湛,他干脆就再三把人请回了雁门。若非因为张兴第一次出门就和裴远山的侄儿起了冲突,因此在雁门呆不下去,也不会这么多年都住在夏屋山中。
  可是,就这么一个他绞尽脑汁打算向杜士仪举荐的俊杰隐逸,这会儿却半点隐士的架子都没有不说,仿佛还恨不得直接扑到杜士仪跟前去拜见!
  “你……你气死我了!你知道别的隐逸那都是什么样子?”
  温正义这是今日第二次迸出了气死两个字,而张兴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就嘿然笑了一声:“温兄,那些隐逸,都是未曾隐便先声名远扬,然后官府或举荐或征辟的。真正的隐逸怎么征都不会出山,就如同杜长史的恩师卢鸿卢浩然。而假的隐逸,便是视隐居为终南捷径,假惺惺地拒绝个一两次就欣然出山应召,从而飞黄腾达。杜长史是卢公那等当世大隐的得意弟子,对于真正隐逸的作风就更加熟知了,而且,我一无名气,二无资历,三无出身,凭什么摆隐逸的架子?”
  这一次,温正义再次被黑大个说得哑口无言。他甚至生出了一丝错觉,这家伙就是自己的克星!好半晌,他才终于缓过气来,当即绷着脸问道:“那你说眼下应该如何?”
  张兴这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和温正义在门口说话,此刻连忙将其殷勤地搀扶进了自己的竹屋,又扶着人坐下了,这才笑着说道:“温兄,你就先把杜长史上任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先原原本本告诉我吧。我实在是好奇得很,杜长史到代州后都做了些什么。”
  “做了些什么……唉,说起来我只是不甘心,想最后试一试,没有想到,杜使君竟然真的肯答应我。”长叹一声后,温正义便将这一个多月来的种种事由都一一详细解说了一遍,果然就只见张兴时而眉飞色舞,时而拍手称快,直到最后听说裴休贞勒令裴远山自尽谢罪的时候,这才怔住了。
  “怎么,是觉得杜使君不该半途而废?我告诉你,若是他真的穷追猛打,那才是……”
  “不,温兄,我只是觉得,倘若换成我,兴许就一怒之下把整件事闹大了……你还让我试一试科场,可我就忍不下这等一时之气!”
  张兴使劲摇了摇头后,最终又再次打起了精神:“温兄,事不宜迟,带我回雁门吧!我不过一介坐井观天之徒,隐居山中不过是为了避祸,也好真正静下心来读你借给我的那些书,又不是真的打算隐居一辈子。”
  见黑大个显然是吃了秤砣铁了心,温正义长叹一声,最终还是拗不过他。只不过这会儿天色已黑,别说下山不便,就是从夏屋山到雁门也不是好走的,他好说歹说劝得人明日一早出发。然而,这一晚上,他就没睡安生过,张兴好奇地盯着他打听杜士仪的种种言行举止,让他不胜其烦的同时又为之忧虑重重。
  如此一个毫无俊杰隐逸风仪,又没名气的家伙,杜士仪真的能容会用么?
第637章
州学讲春秋
  代州为中都督府,州学有经学博士两人,助教两人,学生六十人。尽管如此,每年岁贡诸科解送,其中大多都不是州学学生。
  原因很简单,州学的经学博士只有从八品下,真正的才俊不会愿意屈就这样的职位,更何况代州在河东远逊于太原府和潞州绛州的富庶。相形之下,世家大族之中却很有一些才学横溢却不愿意屈就官场的贤达之士,即便他们兴许未必乐意随时收徒,但本族的后学末进前来请教却不至于一味拒之门外。更何况,作为世家大族,立身的根本并不仅仅是官爵,而是从祖上就传下来的家学。
  比如分成三支五房的河东裴氏,便是尚儒尚礼乐,对于学不到什么东西的州学,自然是无甚兴趣。
  “太史公有云,三晋多权变之士。早至战国,三晋便有苏秦张仪这等纵横之士,如今代州州学却凋零至此,着实让人扼腕。”
  蜀中富庶,当年杜士仪为成都令时,成都县学的名额是只有少没有多,即便县学中的学生未必能通过县试,但家中宽裕的富家总会想方设法让家中子弟多个县学生的名号,哪里像代州州学中这样,仅仅是小狗小猫两三只,放眼看去还不到二十人?而且,一个经学博士和两个助教只有一个在场,而且看上去连话都说不齐整,如此之人,杜士仪着实难以相信会是什么称职的师长。
  当然,他今天来此巡视并未提早通知,而是一早升堂见属官,大体审核交待了近日之事后,中午用过便饭,就轻车简从地来到了这里,所见情形果然触目惊心。此时此刻说完前言,他环视了那些学生一眼,便沉声问道:“我问你们,每日课程安排如何?谁人讲课?”
  他这一句问后,四座竟是鸦雀无声。足足过了好一会儿,角落中方才有人站起身来举手一揖,讷讷说道:“今日应该讲经。”
  “州学都讲何经?”
  “《易》、《书》、《诗》、《礼》、《乐》、《春秋》、《孝经》、《论语》。余下的图纬经解等等,也不时会讲。”
  “哦?”杜士仪见那学生个子虽小,声音也不大,但说话却还算有条理。而就在此人回答期间,其他人竟没有一个想要在他面前表现表现的,他不禁眉头一挑,再次问道,“那余者不说,前言所述八经,你们都读得如何?”
  此话一出,不等刚刚回答那学生再答,一旁的助教便慌了神,赶紧抢过话头道:“回禀使君,他们资质驽钝,八经所习尽皆粗浅……”
  “州学所收,都应该是本州俊杰,何来资质驽钝之说!代州州学应有三个学官,却只有你这一个学官在此,其余两个人呢?六十个学生当中,却只得不到二十人在此,这州学本就已经名存实亡了,你还敢说他们所习八经全都尽皆粗浅?”
  杜士仪声色俱厉地打断了那助教的话,见其脸色发白神色惊惶,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当即一字一句地斥道:“我今日不告而来,就想看看这代州州学,究竟是怎样光景。我限你一刻钟之内找出告假的凭据,只要没有的,无论是学官,还是学生,一律开革,绝无宽宥!”
  一时下头响起了一片倒抽凉气的声音,经学博士和助教都不算什么高官,杜士仪开革也就开革了,但这州学学生四十多,说开革就全部开革,这得牵连多大?然而,听闻过这位代州长史昔日的赫赫名声,就连那硕果仅存的一个助教都只能答应不敢违逆,其他人哪里还敢说半个字?
  而就在这时候,杜士仪突然伸手一指那刚刚回答自己话的小个子学生,若有所思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禀使君,学生杜玉。”那小个子学生不明所以,慌忙再次躬身答道。
  “竟然与我同姓,倒是巧得很。我看这教室广阔,论理应该是六十人全都聚集于此听讲。既然如此,无头不能管束服众,即日起,便以你为班长。每日考勤纪律,全都交给你负责。”杜士仪直接把班长负责制给搬了出来,见那小个子登时呆若木鸡,他也不理会其是否明白自己的意思,环视众人一眼,声音冷峻地说道,“身为读书人,就应该知道,你们从穿的衣裳鞋袜到五谷果蔬,都是农人匠人供给,就该刻苦用心,而不是浑浑噩噩。业精于勤荒于嬉,日后我会亲自督学,每月考评,倘若有自觉不能经受得起这样严格管束的,可以自行退去!”
  见下头人不知道是因为惧怕他,还是因为别的缘故,都没有提出异议,杜士仪方才满意地笑了笑,语气也变得温和了许多:“代州属于故赵,亦是三晋之地,本该贤达辈出!如今一时式微,有尔等荒疏之过,但也有师者的不作为!我如今既督雁门,抽空会亲自给你们讲春秋,也会负责延请各地名儒,前来雁门游学开讲,让尔等能够开眼界,广见闻!我在此地许诺尔等,明年代州岁贡,将会在州学考之中,选取名列前茅的一人,直接予以拔解!”
  所谓拔解,就是不考而贡,相对于解送,这权限也只有一州之长方才有。而得到拔解名额的士子,扬名两京的可能性自然大得多。如此许诺一时让原本只是在州学中混日子的一众学生大吃一惊。这其中有自伤资质依旧无精打采的,也有陡然喜出望外的,但也有更多幡然醒悟,明白这素来被视之为鸡肋的州学名额,恐怕很快就会无数人趋之若鹜。
  先训再励,眼见得众人的情绪算是调动起来了,杜士仪这才看着助教问道:“你还不去找假条?”
  这些人根本就是想来就来,不想来就不来,哪来的假条?至于他的顶头上司,那位经学博士,对于这从八品的官职原本就不甚热衷,助教亦然,以往来点个卯已经算是好的,哪里还有什么假条?
  面对杜士仪那炯炯眼神,年逾五旬的助教最终把心一横,低头说道:“回禀使君,没有……没有假条。”
  这是杜士仪预想之中的答案,唯一没想到的是这助教竟是没为他们遮掩,当即又问道:“可是初犯?”
  “不……不是。”
  “很好,经学博士许涛及助教,我会立时上书奏免,另行举荐贤达继任!至于那些连州学都不来的学生,日后也就不用再浪费州学的名额了!”说到这里,杜士仪轻轻击掌,待见下头微微议论的学生们立时又收回了精神,他便笑道,“既然今日来了,尔等又没有师长前来教授,我便与你们讲一节春秋左氏传,不去庆父,鲁难未已。”
  众人谁都没想到杜士仪今日巡视州学,在一番雷霆发作之后,竟然还会留下讲课,一时间,连唯一的助教都有些措手不及。然而,等到杜士仪开始旁征博引地开讲,课堂中渐渐就再无其他杂声,就连到了门口已经好一会儿的温正义和张兴,也不禁伫立倾听。须臾便是小半个时辰,当杜士仪徐徐收尾之际,别说下头的学生阵阵惊叹,外间的温正义甚至情不自禁抚掌喝彩。
  直到这时候,杜士仪才侧头往外看去,见是温正义顿时笑了。他到代州之后,对这位致仕的老者印象很不错,即便温正义兴许也有自己的小小私心,但他从未认为人人都该大公无私,因而并无损对其的观感。此刻他先颔首致意,继而又对助教和学生们言语了几句,这才转身出了门,因对温正义笑道:“温老怎的不告而来?我一时随性讲了一段,实在是因为没想到这代州州学竟然如此荒废,倒是让你见笑了。”
  “何来见笑,使君愿意拨冗为这些代州儿郎讲课,我只有佩服。只可惜我诗赋尚可,经史不精,否则,倒是愿意来此献丑!”
  “温老何必妄自菲薄。”杜士仪想起自己刚刚对学生提到的请名儒贤士来游学代州讲课,不禁心中一动,遂笑眯眯地说,“你有此心就再好不过了。异日等我搜罗贤达,先把这州学重新打造起来,便请你为这些代州儿郎一讲诗赋用韵之精妙,如何?”
  “哈哈哈,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温正义爽朗地一笑拱手算是答应,又发现杜士仪打量了旁边犹如黑塔似的张兴两眼,他犹豫了片刻,正打算替其引见一二,谁知道张兴竟是主动开了口。
  “夏屋山民张兴见过使君。”
  杜士仪闻言登时一愣。夏屋山民?温正义曾经提过,夏屋山中有他一位至交好友隐居,此人博学多才韬略精通,很有撺掇他去学古人一顾茅庐的意味。他因为近日以来种种变故,一时没顾得上,但也已经打算抽空去见识见识,那究竟是怎样的隐士。现如今这样一个自称夏屋山民的黑大个出现在他眼前,他的第一感觉便是,难不成那位来自夏屋山的隐士,有心想要见自己,这才派了人来?
  面对杜士仪那表情变化,温正义几乎可以猜到对方究竟是怎么想的。他无可奈何地瞥了张兴一眼,竟是有些低声下气地说道:“奇骏贤弟便为我所言的夏屋隐者,和我乃是忘年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6/57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