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精校)第22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5/326

  “其一,吏部考察京官不必定时……”
  “其三,闻天下盐课多年账目混乱,诏都察院监察御史乔岱等往核两浙盐课……”
  “其五,各地边储粮备常有亏空,主官交接不事清欠,以至于积欠日多,赈济不足,诏今后若有查证,以历任主官追赔……”
  站在下头的徐勋尽管早得了张永谷大用的消息,可一条条听下来仍然吃惊不小。他从前觉得后世雍正那三项大政已经够得罪人够铁腕了,谁曾想刘瑾这一个太监,所行政令竟然和那手段差不多激进,细细思来竟能让人倒吸一口凉气。见身边不少人都在偷眼看他,他便垂下眼睑一副眼观鼻鼻观心的模样,心里却飞速盘算了起来。
  改革也好变法也好,从来都是没下场的事,有刘瑾挑去这得罪人的勾当也好!弘治年间的官场看似清流当道,但贪官何尝少过,该让这些人吃些苦头了。再比如这考察京官……不如设法让人把张居正那赫赫有名的考成法给刘瑾建议了上去。只是,要把这步调控制好,不能激起大乱,不能由得刘瑾一味蛮干。
  虽说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晚了些,但第一次就提出了十三条各项新制,震慑住了文武百官,刘瑾自然很是志得意满。他目视焦芳,想到此前自己和张文冕捣鼓着拿出去的东西被焦芳删删改改拿掉好几条,最终只剩下这么一些,就连一贯和焦芳不怎么对付的刘宇也大为赞同,结果在李东阳那儿果然是一次通过,他对这老家伙总算是满意了些。
  今日大朝原就是为了宣布这些政令,因而见这些事完了,朱厚照自是以目示意退朝,可回銮之际,他又招来瑞生,吩咐把徐勋叫进来。这边厢皇帝銮驾一退,文武官员从金水桥鱼贯退出午门。这从宫城到了外皇城,虽则仍然不能高声喧哗,可官员们少不得三三两两聚在一块,矛头全都集中在了刚刚的新政上。然而,李东阳焦芳王鏊全都回了内阁直房,于是部院七卿立时成了焦点,可面对种种询问,七卿之首吏部尚书林瀚都只是淡淡摇了摇头。
  “政出于上,我等事先都没听到消息。”
  “这……林尚书,这些新政令对官员实在是过于苛刻,若真的这么实行下去,要出大乱子的啊!”
  林瀚和张敷华对视一眼,随即沉声说道:“政令未行,诸位先不要杞人忧天。况且既然是内阁行文下达的旨意,料想内阁三位阁老必有思量。政令施行还得看人,譬如吏部考察便是如此,若诸位信不过我林亨大,那便是两回事了。”
  一听这话,不少人方才安心了些,那些平素官声不错的固然是额手称庆掌管吏部天官的乃是素有清名的林瀚,可那些往日京察就常常出岔子的就没那么侥幸了。有的思量着去走门路,有的琢磨是否调了外任,当然更有人瞅准了此次新政的空子,暗想这么多的变化,刘瑾那边必然需要人手,是不是该投靠过去。
  而等到出了长安左门,见官员们多半各自回衙,林瀚方才停步对张敷华说:“其他的也就罢了,这追索积欠实在是太狠。我大明官员素来俸禄微薄,不少人清贫度日,若是就此背上这样的包袱,也不知道有多少家会有破家灭门之祸,兴许逼死人也未必可知!”
  “你说得不错……其他的暂且不论,这一条怎会这般轻易地通过,也不知道李西涯是怎么想的!”
  而徐勋一下朝就被瑞生叫住,便请父亲徐良先出了宫。得知小皇帝并不在文华殿,而是吩咐他径直去西苑,他便点了点头,尚未出西华门就听到后头有人唤他。一回头见是李东阳,徐勋忍不住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日头,随即便笑了起来。
  “今天太阳是从西边出来了?”
  李东阳哪里会不知道徐勋这字里行间的意思,可这会儿他也没工夫理论这个,沉声说道:“平北伯说笑了,皇上刚刚让内侍传话,让我去西苑凝翠亭议事。”
  说到凝翠亭三个字的时候,李东阳分外不自然。须知当初刘健谢迁尚且在位的时候,他们三个全都因小皇帝长时间泡在西苑而劝谏过,若不是情非得已,他根本不愿意踏进那个地方。此时此刻,他轻咳一声就快速跳过了这个话题,见徐勋笑着侧身让了他先行,等到出了西华门四下人渐少,而瑞生已是知机地去缠住了那个司礼监文书官,他便低声说道:“平北伯,今次那些新政令,追索积欠之条,还请务必设法,否则天下清贫官员无以存身。”
  徐勋闻言一愣,见李东阳面色自然目视前方,如不是刚刚那话做不得假,他几乎得要怀疑此话不是李东阳对自己说的。愣了好一会儿,他才哑然失笑道:“元辅若要劝谏,此前这些政令若不通过内阁,无以明发天下,你何以那时候不设法?”
  李东阳面色一滞后,随即才面带苦涩地叹道:“王震泽力争不得,险些和刘公公冲突了起来,而焦芳则是一意站在刘公公这一边,我若是再争,只怕王震泽就存身不能了。况且我的话比起你的话来,只怕皇上未必肯听。”
  尽管手长,但内阁要地,徐勋并没有贸贸然伸手,此刻听李东阳说王鏊险些和刘瑾冲突,他忍不住眉头一挑,随即便若无其事地说道:“元辅请托,我原本应该应下的,但此事不比其他,天下各布政司及州县的府库,再加上盐仓,积欠有多少你应该清楚。刘公公只要说,清理这些能够为国库带来多少钱粮,皇上会是怎么个心意就很明显了。不得不说,刘公公这一手极其高明,恰中圣心。”
  李东阳也承认这一手极其高明,见徐勋不外乎是说这事情无从设法,他的面色一时极其凝重。然而,他迈着沉重的步子往前走了没几步,耳边就又传来了徐勋淡淡的声音。
  “而且,刘公公这法子固然狠毒,但只要能够加以控制,也不是完全没有法子。元辅刚刚说天底下的官员不少都清贫得很,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料想这样的贪官也很不少。既如此,就把这样的人送到刘公公眼皮子底下让他去杀鸡儆猴。至于其他真正的清官,能救一个是一个,不能救的,破家总比没命的好。”
  李东阳何尝不知道这天底下有各式各样的贪腐官员,然而,纵使他是内阁首辅,也不可能真的下死力去把这些人一个个揪出来,须知一拽一拉就是一条线,他承担不起那个后果。此时徐勋所言,恰是一条狠辣到十分的点子!
  清官保命,贪官就让刘瑾杀人!
  “可平北伯怎能保证,这些贪官就不能贿赂了刘公公,给自己找一条生路?”
  “元辅说的没错,这时就显出刘公公旁边有人虎视眈眈的好处了。”徐勋侧头对李东阳一笑,露出了一口保养得极好的雪白牙齿,“而且,既然抄家的时候同样可以捞到更多好处,何必费神去收那几个不知道多少的贿赂?而且,抄清官所得多,还是抄贪官所得多?”
  李东阳一时悚然而惊。这年纪轻轻的小子,简直奸猾到骨子里去了,他怎么早没看出来?
  凝翠亭东面正对着太液池,已经换掉了身上那身累赘衮冕的朱厚照,此时正懒洋洋地坐在临湖的位子上拨弄着那根鱼竿。然而,也不知道是小皇帝运气差,还是鱼儿也畏惧了他的龙威,足足一刻钟那鱼竿竟是一点动静也没有。他本就没耐性,此时怒从心头起,一把捞起鱼竿往旁边一摔,正要说话的时候,一旁眼尖的刘瑾就开了口。
  “皇上,李东阳和徐勋一块来了。”
  朱厚照抬头一看,见李东阳面上像挂了霜似的,而徐勋则是满面阳光灿烂的笑容,对比极其强烈,他不禁饶有兴致地托着下巴道:“看这样子,李东阳和徐勋似乎吵过架了?”
  吵架好!恨不得他们俩就此闹翻,他才高兴呢!
  刘瑾心里这么想,脸上却笑眯眯地说道:“这哪能呢,要不是当初徐勋,皇上撵走了刘健谢迁,又怎会单单留下李东阳?”
  “那也是因为他比刘健谢迁识趣。”朱厚照却没注意到刘瑾这话里头的乾坤,漫不经心地说道,“再说,李东阳从前教朕也比那两个教得好,这些日子政令下达通畅得多,更何况父皇留给朕三个先生,朕怎么也得留一个下来意思意思。徐勋那是管闲事,李东阳感激他才怪了,上次徐勋难得上他家里去,结果虎着脸出来,听说他一走李东阳就砸了个杯子。”
  这种夸张的说法刘瑾也听说过,此刻听朱厚照如此说,又见那两人进来的样子确实像是闹了别扭,他心里不禁异常高兴,面上却在两人行礼之际退开些许,等朱厚照举手示意赐座,他就抢在小皇帝前头笑道:“元辅和平北伯是一路过来的?”
  “正好撞上!”李东阳有些生硬地迸出了这么一句话,随即才仿佛自悔失言似的,欠了欠身对朱厚照说道,“不知道皇上召见微臣有何旨意?”
  “没什么旨意,只是刚刚刘瑾对朕说,如今缉事人等,有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四下里又是校尉又是番子,路上行人见之惊惶。他说两厂一卫做事有时候未免没有法度,再加上又没人监管,长此以往未免不像。所以么,他建议朕另设一内行厂,钳制东西厂并锦衣卫,免得百姓怨声载道。朕思来想去,就找你们两个一文一武商量商量。”
  此话一出,李东阳只觉得一股寒气油然而生。他强忍住反驳的冲动,沉声问道:“皇上垂询此事,仓促之间,臣也没有太好的主意。只是,皇上心中可有人选?”
  “人选么……”朱厚照斜睨了徐勋一眼,心中冷不丁想起徐勋从前就在自己面前斩钉截铁地说过那么一番话,于是他便没好气地说道,“朕本来是有的,只可惜某人曾经对朕说,家有祖训,不事厂卫,所以朕才问你们两个,否则朕这会儿就该直接下旨了。”
  李东阳见朱厚照看徐勋的眼神有异,心中已是明白了过来。虽不知道徐勋为何在很久之前就会推辞掌管厂卫这样的实权差事,可现如今他分外希望由徐勋来分管这要命的新内行厂,因而他立时正色道:“皇上若真有此意,平北伯自然是最好的人选。”
  “咳,咳咳!”
  徐勋忍不住重重咳嗽了几声,随即看也不看李东阳便站起身说道:“皇上,微臣家里既有祖训,实在不能违反……”
  “知道了知道了,口口声声就是祖训,朕就不信前几任兴安伯能看得这么远,你给朕坐下!”朱厚照气咻咻地一瞪眼,这才看着李东阳说,“你可看到了,这家伙死活不肯担当。刚刚刘瑾也荐了他呢,你们两个都白费心了。”
  刘瑾举荐徐勋,虽有试探的成分,但若是假戏真做,那也没什么可惜的。能够把徐勋手里的军权夺过来,不管怎么说这都是合算买卖,而这内行厂由他建议而起,只要他愿意,也能随时随地找个由头将其中止。虽不知道李东阳举荐徐勋是不是和他一个意思,但这会儿事情既是不成,他便笑着说道:“平北伯既然不肯,不妨咱们三个暗写一个人名下来,由皇上定夺如何?”
  此话一出,看了不少小说话本的朱厚照立时想起了那些古人定计的情景,立时大声叫好。而李东阳眼见刘瑾已经吩咐人送了笔墨上来,忍不住斜睨一眼徐勋,见人依旧镇定自若,他不由得暗恼这小子关键时刻反倒撂挑子,等接过纸笔,他在心中盘算了一下记得的仅有几个武官,突然生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来。
  不管如何,不能让徐勋真的撒手不管!
  朱厚照饶有兴致地看看这个看看那个,见李东阳只一沉吟就提起笔来在纸上奋笔疾书了几个字,复又用手遮了,而刘瑾则是写得大大方方,他凑过去一眼就看清了。反倒是徐勋一直没动笔,见其他两人都写完了,他才拾起笔来随手写了几个字。此时此刻,朱厚照立时催促道:“既然都写了,赶紧拿出来给朕瞧!”
  随着三张纸同时呈递到了御前,朱厚照逐一看下来,脸色一下子变得极其古怪。他抬起头扫了一眼刘瑾徐勋和李东阳,突然重重哼了一声:“你们三个莫非是商量好的?”
  徐勋心中一动,见刘瑾脸上错愕一扫而过,随即笑看着自己,反倒是李东阳有些措手不及,他便笑呵呵地说道:“皇上这话可说差了,臣和元辅一路过来,又不知道皇上会垂询何事,哪里有本事及早做好准备?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英雄所见略同,大伙既然都写了这人的名字,足可见此人能够胜任。”
  朱厚照也就是诈一诈,见徐勋如此解释,他方才意兴阑珊地一摆手道:“行了,就你大道理多……瑞生,去召钱宁!”
第六卷
一山有二虎
第469章
心有灵犀谏君王,恩威并用议剿匪
  自打上一次去探望受伤的徐勋,表明了自己的心迹之后,钱宁便一直在关注着锦衣卫的动向。然而,让他大失所望的是,叶广虽说仍是大多数日子在家养病,可也偶尔到衙治事,据太医院的太医那儿透出来的音信,病情已经颇有好转。即便他对那个位子再垂涎欲滴,却也不敢在锦衣卫的眼皮子底下玩什么上不得台面的伎俩,只能变着法子操练自己麾下那些府军前卫的带刀舍人,希望能多引朱厚照前来。
  然而,朱厚照固然对他的弓马骑射赞不绝口,对他带兵操练也颇为赏识,西苑没少来,可却从未动过要升迁他的意思,他只能自己在那干着急。这一天,当瑞生亲自到了内校场,招手叫他过去说是小皇帝在凝翠亭召见,他一下子就来了精神。
  钱宁对付这些宦官已经是极有经验的了,当即赔笑问道:“瑞公公,是皇上召见我一个,还是另外有旁人?”
  “内阁首辅李先生,还有刘公公和平北伯都在。”瑞生如今不比从前,说话已经很有一套自己的章法,见钱宁闻言面色一变,眼神也闪烁了起来,他便笑眯眯地说,“总而言之,你就别瞎猜了,我可以提早给你透个信,是好事。”
  尽管瑞生说是好事,可钱宁如今万事都往最坏的方向考虑。若只有徐勋也就罢了,这好事保管能落实,可刘瑾也杵在那儿,上一回人家就挑唆过他可以向皇帝举荐他掌管锦衣卫,万一让徐勋误会他背主另投,这麻烦可就大发了。更何况还有李东阳那个内阁首辅在,这些老大人们素来视他们这样的人为佞幸,怎会有好事轮到他头上?
  因而,等到了凝翠亭中,见朱厚照大剌剌的居中而坐,刘瑾侍立在侧,李东阳赐了锦墩坐在那儿,徐勋则是正在临湖的那个小平台上摆弄钓竿,他越发闹不清楚此时的情形,跪下磕头之后就提起了十万分精神。
  “钱宁,你这左右开弓的本事素来少有,朕一直都想提拔提拔你,可都没找到太好的机会。”朱厚照说话素来不喜欢兜来转去,这会儿就开门见山地说道,“正好刘瑾提议设内行厂,约束东西厂和锦衣卫缇骑,结果李先生和刘瑾徐勋三个人,异口同声都建议由你掌管。虽说缉事厂素来是内臣提督,可朕一向不拘一格用人才,所以便召了你来。”
  此时此刻,钱宁竟是一下子懵了。所谓的提拔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可如今天上砸下来的竟是一块最大的馅饼。与其等叶广那老不死的就此撒手抑或致仕退休,眼下这一个新衙门自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片刻的狂喜过后,他便陡然想到自己这一回是一口气得到了李东阳徐勋和刘瑾三个人的举荐,也就是文官武臣和中官这三方面的势力,居然都觉得自己合适,他不由生出了一丝惶恐来。
  “皇上,臣蒙平北伯简拔入府军前卫,虽侥幸立有微功,但骤然担此重任……”
  不等钱宁说完,朱厚照就不耐烦地打断:“这又不是朝堂奏对,一道任命要三任三辞,朕眼下只问你,可有信心有能耐把此事做好!要是能,朕立刻就委了你,要是不能,你也别啰嗦了,朕另寻高明!”
  尽管闹不清为何自己会得了三方举荐,但钱宁倏忽间就醒悟了过来,绝对不能让煮熟的鸭子飞了。他倏忽间就重重一个头磕了下去,斩钉截铁地说道:“皇上既是如此看重微臣,微臣纵使粉身碎骨,也会把皇上交待的事情办好!”
  “很好,很好!”朱厚照高兴地站起身来,冲着刘瑾努了努嘴道,“这事情是你建议的,得,你把钱宁带下去,该配的人给他配上,横竖他原本就有西苑的通行腰牌,再给他北安门的通行腰牌,有什么事径直可以禀奏于你,安排好了再到朕面前来说。”
  眼看刘瑾笑眯眯地带着钱宁退下了,李东阳想到刚刚钱宁乍然得闻任命时那股狂喜,再想想刘瑾的志得意满,心中陡然生出了一股后悔来——虽则是钱宁此前军功实打实,又是徐勋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弓马功夫都是上乘,小皇帝在西苑期间并未有什么出格的举动,可知人知面不知心,此人如此功利心重,若万一给刘瑾拉拢了过去……
  “皇上特意留着元辅和我,莫非是还有什么大事?”
  李东阳正想着,耳畔便传来了一个声音。抬头见是徐勋已经回到了亭中,手里还提着一尾正活蹦乱跳的鱼,他不禁微微一愣。然而,朱厚照一看到那尾鱼,却是高兴地一下子跳了起来,连声问道:“朕之前在那儿坐了那么久,什么鱼都不咬钩,你才坐这么一会儿鱼就来了,这是什么道理?”
  “皇上没听说过一句话么,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徐勋笑眯眯地说了这一句,见李东阳若有所思蹙了蹙眉,他才对有些恼上来的朱厚照说道,“这会儿太阳已经上来了,皇上刚刚钓鱼必定一会站着一会坐下急躁得很,是鱼儿都给惊走了,再加上这一身金线绣的衣裳那么显眼,鱼儿怎敢咬钩?若是不然,太液池的鱼平时也没别人敢钓,看到鱼饵只会上来疯抢,怎会不咬钩?”
  朱厚照这才释然,没好气地坐下之后,吩咐瑞生让人把鱼送御膳房,中午要吃鱼羹,他这才咳嗽了一声说道:“朕找你们两个过来,是另外有事商议。朕听说这些日子塞外鞑子连番征战不休,而九边多番整饬,已经颇有成效,新造了不少墩台等等。朕想仿效太宗宣宗,年底带军出去巡边一回,你们觉得怎样?”
  此话一出,别说李东阳惊得魂都没了,徐勋也觉得头皮发麻。然而,他也来不及去想这是否刘瑾出的主意,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皇上不可。”
  朱厚照没想到李东阳都没反对,徐勋这素来和他穿一条裤子的心腹臣子就先反对了,顿时沉下了脸。见小皇帝这般表情,徐勋定了定神,却不慌不忙开口说道:“皇上,且不说巡边之前先要整肃军马,这一切安排妥当,至少得一两个月,而且秋高马肥之际,本就是鞑虏为了过冬而屯粮的时节,这进犯九边的可能性就比平时高得多。这时节是九边最忙碌最紧张的时刻,若是皇上此刻带兵巡边,他们要迎来送往,万一分心以至于放进了鞑子,那则如何?”
  见朱厚照一下子怔住了,随即皱眉沉吟了起来,徐勋便趁热打铁地说道:“再者,皇上尚在先帝孝期,之前为了大孝,一力把大婚推到明年,如今若是带兵巡边,有违为人子女守孝的准则。”
  最后一句直接说到李东阳心坎里去了,见朱厚照明显踌躇了起来,他也附和着开口说道:“皇上锐意进取,仿效太宗宣宗皇帝,这份心意固然好,只是如今登基未久,天下民心仍有浮动,乍然离京万万不可,还请皇上三思。”
  朱厚照想起从前还和徐勋说过,他日君临天下,必定要一览天下河山,此时只觉得满心兴头都没了。他也懒得再说话,径直摆了摆手。这时候,李东阳瞥了一眼徐勋,索性就告退离去,而徐勋则是杵在朱厚照身边,一丁点都没有离开的意思。
  “你还赖着不走干嘛,朕才开口就被你一条条大道理堵了回来!朕从前怎么没瞧出来,你对于这些大道理侃侃而谈起来,就连那些老大人都比不上!”
  “皇上别生气,其实刚刚那些理由都是糊弄元辅的。”
  徐勋开口说了这么一句话,见小皇帝果然一下子抬起头盯着他,他这才一字一句地说道:“皇上,最要紧的是,帝嗣未明带兵巡边,朝中上下难免心里没底。您要是有十个八个儿子留在京城,臣肯定第一个跟着您走。”
  “你……”
  朱厚照想起徐勋明年就能抱儿女了,这下子顿时气结,指着徐勋的鼻子就说道:“你这算什么理由,照你这么说,朕一天没儿子,岂不是一天连皇城都迈不出去?”
  “皇上先别动怒,能否先告诉微臣,是谁建议的您巡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5/3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