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精校)第2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6/326

  “我想到脑子都打结了,你这大才子给我瞧瞧如何?”
  别人家勋贵常有养着清客相公代写书信的,但徐勋一来没那么多来往的人,二来需要他写信的不是亲朋就是要紧的人,自然不喜欢让人代笔,因而唐寅还是第一次做这种事。他双手接了信过来,一目十行须臾就看完了,但旋即却细细又看了第二遍。结合自己先头去徐祯卿那里捣鼓出的勾当,天性聪明的他一下子就明白了过来。
  徐勋这是生怕林瀚因为京城两位阁老致仕,那些阉宦却一个个更得意了起来,由此心灰意冷不肯上京。
  于是,他眼珠子一转便笑道:“通体大意是很好,不过恕我说一句实话。如林大人张大人这样年纪一大把很有主见的人,请将不如激将,还请大人斟酌。”
  “请将不如激将……”徐勋眼睛一亮,随即就站起身击节赞叹道,“好,好,我这最头疼的问题一下子就给你解决了!我不如就在信中说,‘如今朝中正气为之一空,百官多萌生去意,今若公上任吏部,恐步履维艰。公已年逾古稀,精力不济,于南都多年,恐不惯政务操劳。若公不至,朝中百官亦无可厚非,勋亦不敢强求。’”
  “就是这话!”唐寅笑吟吟地点了点头,“若是让我代笔,自是好一番花团锦簇文章,只却不如大人这自己想的自己写的来得真挚。林大人既然用激将,张大人那儿,大人恐怕就得诚恳一些,毕竟张大人是真年纪大了,都察院事务繁杂,怕是难以撑持下来。”
  “这个不难,之前焦芳上任吏部,张彩告病,如今文选司郎中已经换了人。让他出任右佥都御史,正好给张大人搭一把手!”说到这里,徐勋这才坐下身来,看了唐寅片刻就笑道,“伯虎,你从前在我家里并不管这些闲事,现如今你既是不愿意像衡父那样一心科举,有些事情就帮一帮我的忙吧。不说别的,日后林大人张大人等等入京来,再加上北监的谢大司成,家里除却爹和我之外,便没人再能和他们交往,你多走动走动,于你也有好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是古往今来文人交际的最高目标,现如今唐寅虽是得回解元,可终究只是一个举人,又不愿再出仕,徐勋轻轻巧巧就送了他这样一个莫大的机会,他只觉得心里滚烫。想到这里,他便站起身来,深深躬身一礼。
  “多谢大人,寅必不负所望!”
  给林瀚和张敷华的信先后写完了,徐勋揉了揉有些酸痛的手腕子,暗想如今真是要蜕变成赳赳武夫了,拿笔杆子竟是比拿弓箭还累。即便如此,他仍是端端正正地在抬头写了几个大字——杨公邃庵敬启。和杨一清毕竟是战场上结下的交情,因而对于京中事,他也没避讳,除了自己矫诏进入果勇营略过,其他都大约提了提,最后才力邀杨一清回京出任兵部尚书。尽管他很不确定杨一清是否肯回来,但不试一试他总不甘心。
  抢在刘瑾前头多占些六部都察院的位子,这是他如今最大的目标,谁让他没有像焦芳那样能立马推入阁的人?
  好容易忙得告一段落,让唐寅一封封信都看过,将这些信笺装入信封,徐勋正思量着该通过锦衣卫还是西厂去送信时,外间阿宝就打起帘子进了屋子来,后头还跟着跟屁虫似的金元宝。阿宝恭敬地向徐勋和唐寅行过礼,这才开口说道:“外头有好些大人求见,金六叔因从前未有过旧例,不知道该如何处置,所以急请少爷示下。”
  徐勋虽说封伯拜将,但在朝中常常往来的就那么寥寥几个人,平常登门最多的反而是阉宦。因而,这会儿他闻言有些意外,便问道:“都有些什么人?”
  “给事中李宪、段豸,六部主事王九思、王纳诲,还有薛凤鸣、硃衮、秦昂几个御史。哦,还有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的刘总督派人送夏礼,一位左佥都御史曹大人也是派人送夏礼。还有……金六叔说,前次来过的吏部张大人,也在外头求见。”
  徐勋还是第一次经历这许多文官前来拜访自己,想想此番声势浩大的伏阙,到最后却落得两位阁老致仕,内廷几位大珰落马,大约是给不少落魄寒微亦或是野心勃勃的人提供了机会。他自然不会拒绝这种时候的投靠,可也不会照单全收。这会儿微微一沉吟,他便吩咐张宝去把张彩请到书房来说话,旋即就看着唐寅道:“伯虎,你的事情来了。”
  唐寅不想鸿儒还没见着,这一刻就来了一群京官,苦笑着站起身来点点头道:“如沐春风似的和人交接交接,问明来意,一句实话别给,大人可是这个意思?”
  “没错,若是你觉得还看得入眼的,给我暗暗记下来。我知道你不惯和这些人交往,但如今我手头乏人,拜托了。”
  见唐寅出门,徐勋不觉轻轻舒了一口气。同样是阉人,为何王振就不能像历史上的刘瑾这样招揽到那么多的人才?原因很简单,宣德到正统年间,用人没有这么循资格,官员升迁常有越级拔擢,出人头地容易。而时至今日,纵使那些身负大才的也常常如林瀚等一般被压在南京,如杨一清拘于陕西一隅,更多不甘寂寞的自然希望能投靠一个赏识他们的人,哪怕是阉人。既如此,他这个平北伯可比刘瑾名声好多了!
  机会难得,这刘瑾的墙角不挖白不挖!
  徐勋正在那筹划着怎么挖刘瑾墙角,外间张彩就已经进了屋子。见徐勋没察觉到自己进来,眼睛出神手指轻轻敲着桌面,他就摆摆手示意阿宝不要出声,等人退了出去,他自己在一旁的椅子上悄悄坐了下来。足足好一会儿,他才等到了一声惊咦。
  “咦,西麓什么时候来的,带你进来的人也不提醒我一声!”
  “我看伯爷正在出神,就没打搅。”
  “什么出神,就是胡思乱想罢了。”徐勋颔首一笑,随即打量了张彩片刻就说道,“我离京才几个月,你怎么就消瘦成了这个样子?”
  “马尚书致仕,焦芳因为大人的缘故最初还不敢动,但正巧我病了一场,他就名正言顺找到了由头。现如今我正准备致仕回乡颐养天年,所以是来向大人辞行的。”
  听到这里,徐勋顿时脸色冷峻了下来。盯着张彩的眼睛看了好一会儿,他突然沉声问道:“西麓这是真心话?”
  见徐勋眼眸深沉,脸色郑重,张彩犹豫片刻,终于把心一横道:“自然不是真心话!可我听到消息,刘阁老谢阁老已经双双恩准致仕,李阁老也不知道还能在内阁再呆几天,而焦芳入阁已经是板上钉钉,若真的他成了首辅,我岂不是更加举步维艰?既如此,我也不愿意在朝中看人脸色,不如趁早学马大人致仕归去!”
  “原来你是为了这个。”徐勋见张彩并非试探自己,而是心存愤懑,他便微微笑道,“你放心,李阁老不会走,这首辅有他坐着,焦芳顶天了也就是个次辅。而他这一入阁,吏部尚书十有八九是南京吏部尚书林瀚顶上,而南京刑部尚书张敷华很有可能入京出掌都察院。但张大人年纪已经很不小,你可以出任右佥都御史辅佐于他。”
  “啊?”
  见张彩那呆若木鸡的样子,徐勋便又笑眯眯地说道:“至于兵部尚书,我属意陕西宁夏延绥三边总督杨一清,当然成不成还未准。”
第五卷
磨刀逐君侧
第446章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紫禁城的黄昏素来极美。夕阳西下,余晖为诸多殿阁染上了一层金色,站在那些高高的殿堂抑或台阶底下,人若是抬头仰望,常常能生出一种顶礼膜拜的崇敬感。尤其是头一次走入宫城,看着那些穿朱服蟒的高官大珰在面前走过,更是能激发起人的野心来。
  刘健便深深记得,他第一次从金水桥入早朝的时候,见着那般宏伟气象,便立志要入阁拜相,站在全天下最高的地方辅佐皇帝指点河山,成就士人眼中最高的功业。然而,这一番宏图壮志,如今却已经不可避免地要落幕了。
  站在文渊阁前头,看着那一轮渐渐落下的夕阳,他的心里突然涌上了无穷无尽的凄凉,突然头也不回地说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当年读李义山这几句诗的时候,我还笑他是发此无聊之叹,如今才醒悟到,如我等看似风光无限,终究是偏西的太阳,总有落下山的那一刻,不过是时间迟早罢了。”
  谢迁默默走上前,和刘健并肩而立,见落日的余晖远不如白天刺眼,他不禁眯着眼睛看了好一会儿,这才冷笑道:“日头总有下山的一天,可天上的星星却是三天两头就有掉下来的!我二人未能扳倒小人,未见得朝中上下就因此万马齐喑了!事到如今,只怪我们当年看错了人,若那时候就力阻那小子跻身朝堂,哪有如今的烦恼!”
  刘健成化二十三年宪宗驾崩孝宗登基时入的阁,谢迁则是和李东阳一道在弘治八年二月入的阁,一个是在阁十九年最终位列首辅,一个是在阁十一年,单单被人称作阁老的时间,加在一块就几乎是徐勋年纪的两倍。此次因一时失察一败涂地,性子刚烈的刘健和谢迁自然是怎么也不能咽下这口气的。此刻听谢迁这么说,刘健眼神中流露出几分义愤,回望了一眼自己呆过整整十九年的地方,他便这么径直走下了台阶去,紧跟着便是谢迁。金灿灿的夕阳在两人身侧投下了长长的影子,一时显得更加凄凉萧索。
  在两人身后的文渊阁大门处,李东阳看着他们步履蹒跚的样子,想要追出去说一两句话,可脚下却好似生了钉子一般。直到旁边一个文书官走上前来,他方才淡淡地说:“你们去送一送元辅和谢阁老吧。他日他们启程回乡的时候,我再去送一程。”
  见那年轻官员默默一点头,不消一会儿,几个内阁行走的文书官纷纷追出了门去,李东阳一手扶门站着一动不动,足足良久才缓缓转了身子。他才进去没两步,后头就追来了一个文书官,低声说道:“李阁老,司礼监写字孙公公来了。”
  来的是司礼监写字孙彬,和李东阳算是老相识了。如今看这位萧敬的干孙子又出来做事,等人进来行过礼后,李东阳不禁眉头一挑,随即便直截了当地问道:“孙公公此来可是有什么圣意要转达?”
  “李阁老,皇上才传话给司礼监,道是内阁既是两位阁老致仕,这首辅自然该李阁老来做,另外吏部焦尚书也可补入阁,剩下的就让朝臣廷推入阁人选。另外,虚悬已久的兵部正堂刑部正堂以及都察院左都御史的位子,也一并议一议,长时间悬而不决总是不好。”
  “孙公公留步。”见孙彬说完就恭恭敬敬行了一礼要走,李东阳突然开口叫住了他,旋即淡淡地说道,“如今司礼监是何模样,还请孙公公赐告一声。”
  “这个么……”孙彬此前被靠边站了许久,如今刘瑾得意给了他些好处,可他却不敢忽视老祖宗萧敬让他不出头不挑头的吩咐,因而对拿捏分寸的问题正有些头疼,不想李东阳居然问自己这个,他不由得踌躇了好一会儿,这才含含糊糊地说道,“李公公和戴公公身子都不大好,陈公公想着回乡去看一看,正请旨呢。”
  尽管不曾说掌总的是谁,但这已经很明显了。李东阳也就没再多问,微微一点头就放了孙彬回去,又吩咐文书官去将此事知会大小九卿。等到回了自己的直房坐下来,他忍不住想起自己往日和刘健谢迁争执不下的情形。此番两人一走,今生今世多半就再也没那机会了。而且,自己独独不上书致仕,只怕也会被他们当做是没有风骨。就是自己的士林风评,十有八九也要一落千丈了。
  “忍辱负重……徐勋是看准了如今的情势,才送了我这四个字?”
  按照大明制度,内阁大学士或吏部尚书,可由皇帝特旨或廷推,然而其余尚书乃至于部院大员,却都得由廷推任用。所以,焦芳入阁虽看似并没有任何问题,可须知除却皇帝登基之际要将春宫旧臣放入内阁,这一遭是特旨,其余时候入阁的阁臣却往往都得过公议这一关。当刘健谢迁致仕的消息在朝野传开之际,焦芳却突然入阁,上上下下一时为之哗然。而哗然之后,此前唐寅在翰林庶吉士当中挑起的那一场风波顿时被人重视了起来。
  先帝顾命老臣一个接一个致仕,如今朝堂上不能再没有正人君子了!
  南都四君子虽不如弘治三君子的名头来得响亮,但都是资历厚重人品过硬的,虽则是也有人把张敷华章懋居然给徐勋亡母写墓志铭和祭文的事情拿出来说道,但很快就被一些激烈的言官啐了个满脸花。因而,尽管如今大九卿根本就人数不全,可林瀚张敷华的名字依旧出现在了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的候选名单上。而兵部尚书的候选名单上,杨一清也是赫然在其列。当这一消息传到徐勋耳中,他忍不住对再次登门而来的张彩微微一笑。
  “怎样,我须没有诓骗你吧?”
  “伯爷翻手为云覆手雨,下官实在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你这话说错了,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徐勋见张彩连忙称是,他用中指轻轻敲了几下扶手,旋即若有所思地说道,“你在吏部文选司任上多年,资历等等都是足够的,此前因为各式各样的议论,再加上你锐意辅助马尚书,所以一直都没有往上挪,到时候只要廷推右佥都御史有你的名字,事情就有八分准。这几日有不少人往我门下走动,有六部司官,也有科道言官,之前我都是让伯虎代为交接,但他毕竟不是官场中人,对这些也不那么热衷,你既是如今还在赋闲,那就替我做一做这件事,正好把你对右佥都御史有意这一层露出去。”
  张彩不同于唐寅,最初上那么一份奏折为率兵出塞的徐勋说话,固然是有义愤,可也自然有几分是为自己着想。官场中人,名利心在所难免,而他的才干能被马文升深深期许,当然不会甘于平凡。徐勋自始至终一直待他以腹心,倘若马文升还在其位,他兴许还会犹豫犹豫,如今马文升既是被众人逼凌黯然去职,他自然知道自己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多谢伯爷爱重!”
  “哪里,西麓大才,得之我幸!”
  当看着张彩起身后又拱了拱手,这才出了门去,徐勋不由得长长舒了一口气。林瀚也好,张敷华也罢,乃至于远在陕西的杨一清,这些人只能作为盟友,不能作为心腹,毕竟人家都是准大佬级人物,哪怕不得志也不是那么容易收入门下的,而张彩这样年刚过五十的,放在朝中那简直可以算是超级潜力股,给他抓到一个就是现成便宜!而且张彩人通权达变,不像王守仁这样年纪轻轻心如磐石,他就是想抓牢也抓不住,千古一圣到底不是好笼络的!
  徐勋正念着王守仁的时候,傍晚时分,靠近安定门的一家小酒馆中,几个人正相对而坐。一边是李梦阳和康海,一边是王守仁湛若水和徐祯卿。
  之所以是这样诡异的格局,着实是因为之前唐寅巧舌如簧,王守仁又受徐勋影响不小,对锄奸不如用良这样的说法有些认同,再加上章懋对湛若水有师生之分,南都四君子又是名声在外,一时就形成了三人挑头推林瀚张敷华入朝的声势。而王守仁是礼部侍郎王华的儿子,又多次在闲园讲学,名气已经很不小,湛若水徐祯卿都是文名在外,须臾便聚拢了不少人。如今廷推名单下来,竟也有他们不少功劳。即便如此,眼看刘健谢迁黯然致仕,宫中几位挑头锄奸的大珰受杖发落南京,三人仍不免有些嗟叹。
  “到了如今这份上,内廷已经一片乌烟瘴气,你三人苦苦将那两位南都老大人请进京来,有什么用?”李梦阳一想到自己为韩文精心炮制的那份奏折就恍若泥牛入海杳无音信,心里就憋着一团火,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后就砰的一声将其重重撂在了桌子上,两只眼睛狠狠瞪着王守仁,“伯安,你当年敢上边务疏,想不到这次变得胆子这么小了!”
  “伯安兄不是胆小。”徐祯卿得了翰林庶吉士,却是因李梦阳之故方才真正融入了京城的文人圈子,一时与李梦阳康海何景明等人并称为诗坛年轻一代中的翘楚,甚至得了七子之名。此时此刻,见李梦阳倏然就拿厉眼怒瞪,他便不甘示弱地说道,“朝廷大臣,拔擢有规矩,纵使升迁也不能全由圣心,要入阁便得经历一次次廷推方才能位居高位,可那些内官不同,皇上一言便能将一籍籍无名之人拔擢到司礼监。去了八虎,兴许还会有十虎二十虎!但若是朝堂上多一些正人君子能臣干臣,牢牢钳制住他们,他们要为所欲为至少不那么容易!”
  “你说得简单,连刘阁老谢阁老这样的顾命老臣都给掀翻了,别人怎么还顶得住?”
  见这两个人彼此互瞪冲突了起来,王守仁不禁苦笑,这时候,康海不得不出来打圆场道:“好了,事已至此,空同你还说这些有什么用?况且,你代韩尚书写的折子那样慷慨激昂,纵使伯安大才,也未必能越过你去,伏阙那时候多伯安一个,甚至再多十个百个,声势再大有什么用?禁不住皇上一道赦令!不是我说,伯安他们做得也有道理。而且……”
  他突然顿了一顿,见李梦阳眉头紧皱,似乎很不悦自己说一截藏一截,他才叹了口气说到道:“不是我说你,你没看刘谢二阁老致仕而去,李阁老却独留内阁,甚至已经成了首辅?所以你啊,别凡事别人一激,你就激动得什么似的,且和李阁老学一学。韩尚书这一回首倡伏阙,不知道回头是什么结局,你这个帮忙写奏折的也得预作打算了!”
  此话一出,李梦阳果然就一下子僵住了。而王守仁想起前时李梦阳在自己面前露的口风,自己还因此往兴安伯府跑了一趟差点和徐勋断交,他微一沉吟就字斟句酌地说道:“空同,对山说得不错。韩尚书也好,你也罢,都是被人一激就冲在了前头。不过今次之事,我等退而求其次,实在是因为那唐解元两句话说到了我的心坎上。若伏阙事成,我等此举亦是锦上添花;若事不成,我等此举便是雪中送炭。否则朝中正气荡然无存,也有我等一分罪过。”
  湛若水偏好学术,素来不涉纷争,见李梦阳脸色越来越黑,他便打岔道:“听说后日刘阁老和谢阁老就预备回乡去,大伙是否准备送一送?说起这个我倒是想起来了,居然这么巧,后日六月初九,正是李阁老的六十大寿!”
  五十一入阁,年满六十却已经在阁九年,除了当年永乐年间的三杨之外,李东阳已经算得上是异数了。因而,如今这六十大寿之时却恰逢朝中大变,不免蒙上了几分阴影。而李梦阳想到正是李东阳暗示自己令韩文出面伏阙,最终致仕的却是刘谢二人,李东阳甚至更进一步当了首辅,他不禁生出了几分茫然来。
  正因为如此,这一日的聚会须臾就结了,康海见李梦阳喝得有些半醉,便送了他回去,余下三个人中,湛若水和徐祯卿结伴回南薰坊,王守仁则是心事重重地回了自己家。刚刚他在李梦阳面前,却还藏着一句话不曾说出来。
  首倡伏阙的韩文尚且还没有上书致仕,刘健李东阳谢迁三个阁老,怎会就因为皇帝下诏宽宥八虎而致仕,最后一下子走了两个?说是义愤,那三位都是久经沧海难为水的阁老,理应不至于这样冲动;说是心灰意冷,怎就单单李东阳一个人选择了留下?他记得有消息说,韩文率百官第二次伏阙的时候,御马监掌印太监苗逵正好回来,难道这便是巧合?
  回到家中,王守仁方才得知父亲王华竟罕有地早早回了家,自是先到书房问候了一声。原打算行过礼后就退出去,不想王华却突然叫住了他。
  “后日我去送木斋兄回余姚,你就不要去了。”见王守仁面露诧异,王华便叹了口气说,“你代为父去贺一贺李阁老的六十大寿。”
  “爹!”
  王华仿佛没听见王守仁的这一声叫唤,沉默了许久,方才淡淡地说道:“今日为父去见张尚书,他也流露出了去意,还说希望为父能接他的位子……我才疏学浅,况且如今闵朝瑛谢木斋先后致仕而去,我已经没有那个心力了。朝局今后如何,仿佛一团迷雾看不清楚,幸好你此前不曾掺和到伏阙一事中去,且先好好睁大眼睛看看清楚吧。”
  王华口中的张尚书,说的便是礼部赫赫有名的状元尚书张升。听到张升也要致仕,王守仁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但心里却越发明白,以他从前所知的朱厚照个性,那天能宽宥刘瑾等人,之后能听凭刘健谢迁致仕,有一多半都是群臣伏阙请诛八虎的激怒之故。那位小皇帝素来是吃软不吃硬的!不过,唐寅是徐勋的人,这一点确凿无疑,那天去找徐祯卿时“碰巧”撞见自己和湛若水,是不是徐勋本就心如明镜,想拉他不要去趟那浑水?可这一次徐勋回来得如此之巧,焉知不是与此事有涉?
  六月初九乃是李东阳六十大寿。尽管家中上下早已为这一整寿忙活了许久,自家老爷又升了首辅,可之前李东阳撂下话来说今年寿辰不过了,他们也只得暗中嘀咕。谁晓得六月初八晚上李东阳前脚回家,后脚便有宫中中使到了李阁老胡同,含笑宣了正德皇帝朱厚照口谕,道是李阁老六十寿辰,给假一日,并御酒二坛银丝面十斤,钞十锭白金十锭为贺。
  有了皇帝的这句话,李东阳就算是想要低调都没法,再加上消息传得极快,次日一大清早,登门恭贺寿辰的人便挤满了整条李阁老胡同。有些人原本是在李东阳从次辅升到首辅的时候就想来恭贺的,可一观风色就观到现在;有的却是李东阳的门生故旧,值此非常之际,想要登门问计……总之不管是什么目的,纷至沓来的人群将李府门槛险些踏破,李东阳也是好容易才脱出身来,让人驾了马车飞快地赶出了宣武门。
  相较于这时候李阁老胡同的车水马龙,宣武门外迎宾亭中,给刘健谢迁送行的人并不算多,至少和两人十几年在阁多次主考会试,理应门生满天下的名声并不相称。李东阳下车四下里一看正诧异,结果就发现竟是刘健落寞枯坐一旁,一时忍不住眼睛一红。
  “晦庵兄,你这是……”
  “那些门生都让我赶走了,我临到走了,别给他们惹祸!”刘健硬邦邦地说了这么一句,随即便似笑非笑地看着李东阳道,“如今该称西涯你一声元辅了。元辅既是今日六十寿辰,何苦来见我们这两个被扫地出门的人,而抛下满堂高朋,不怕给自己招惹祸端?”
  谢迁此时也上了前来,哂然一笑说道:“你何至于露出这小儿女之态?与其今日掉泪,还不如和我们一块走来得干净!”
  李东阳素来便是性子内敛,知道刘健谢迁心中一肚子不合时宜的火气,他自然不会计较,叹了一口气就正色说:“晦庵兄和木斋不会不知道,你们这一走,焦芳已经入阁,而剩下的阁臣名单朝中正争执不下,就是吏部尚书刑部尚书兵部尚书乃至于都察院左都御史,亦是无数人满眼盯着。再加上礼部尚书张升已有去意,户部尚书韩文也不知道还能捱多久,这从内阁阁臣到六部都察院七卿,还剩下几个人?”
  “便要看看朝中还有几个正人君子肯留下!”刘健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句,不屑地扬了扬眉,“道不同不相为谋,难道还要老夫等人屈尊去讨好那几个阉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6/3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