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4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7/430


第八百八十三章
虎父无犬子
  年三十这天的夜禁之前,东城西城都是爆竹烟花不断。
  这是宣德三年的最后一天,却不是太平盛世的最后一天。如今的天子曾经是皇太孙,曾经是皇太子,当他坐上皇位之后,亦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平定汉藩之乱,继而天下承平富庶,因而在小民百姓的心中,无疑大多深信皇帝的归来能让动荡了好一阵子的京师平定下去。
  眼下的京师也证明了这一点,入耳的都是除旧布新的欢笑,眼见的全都是家家户户的喜气。北征的将士们在往日的赐钞之外得了粮米,百官们在往日的假期之外得了赐假,工匠们虽不是所有都得了好处,却有几个杰出的得了褒奖和实实在在的粮米赏赐,农人们的收成大多优于去年,就连商人们,也从南北货的畅通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更何况还有不少机灵人在海外贸易中赚得盆满钵满。
  所以,这京城或许有不高兴的人,但却为数极少,而且绝对不包括张越。年三十,张家长房二房三房聚在武安侯胡同最东边那座宅子中很是热闹了一番,张越更是被张赳和张起联手灌得酩酊大醉,据说一时兴起还唱了一首不知名的歌。好在家里备的醒酒汤管用,初一一大早,他还是打起精神地穿着礼服去参加正旦大朝会,直到傍晚才回来。
  “中午是光禄寺赐宴,明天还得往各家去拜,这哪是过年,简直是比在衙门管事还累。好在元宵节能够消停几天,否则还不如呆在广东不回来,那里没这么冷,也没这么多事!”
  斜倚在炕上,张越见杜绾只是逗弄着三三,秋痕拉着静官正在说话,琥珀莞尔一笑却也没安慰自己两句,他不禁无趣地叹了一口气:“我知道你们要说什么,不就是说我是个劳碌命吗?我也想撒手不管做个富贵闲人,可这世上终究没有两全的事……”
  他正说着,就感到袖子被人拉了两下,低头一看,却见是静官不知道什么时候跑了过来,正眨巴眼睛瞧着他,随即又张嘴问道:“爹,娘都对我们说过,爹是为了家里头的人,所以才打起精神在外头做官。不如爹你把做官的本事也教我一些,我以后也好帮你。”
  尽管是还带着孩童稚气的话,但张越却不会当成玩笑话听了,一下子坐直了身子,端详了静官好一会儿,这才笑道:“好小子,记着你说的话,爹爹要是有什么要你做的事,你可不许推脱偷懒。对了,前天我看了你的窗课本子,那手字倒是写得不错,竟是和我的字有些神似,显然是花了功夫的。小小年纪就能这样用心,很好!”
  “少爷,那还用说,静官的字原本就是照着您的字临的!”
  被秋痕这么一提醒,又看到杜绾似笑非笑睨着自己,张越哪里不明白这是在说自个只忙着外头的事,儿子完全是丢给家里人照管。他自是不在乎这戏谑,咳嗽了一声,就把静官抱到了炕上,认认真真地说:“既然你写得字不错,那我问你,今晚可有空,爹爹要用你帮忙。”
  “有空,当然有空!”静官眼睛一亮,忙不迭地连连点头,“爹是要我干什么?”
  “放心,让你做的事自然是你不但能做,而且能做好的。”
  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不但是秋痕琥珀都糊涂了,就连杜绾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眼见张越跳下了炕牵着儿子往外走,到了门边上还笑吟吟回过头挥了挥手,等到门帘一落下,杜绾不禁莫名其妙地看着底下的另两个女人,结果她们也是神情古怪地看着她。
  琥珀更是轻声问道:“静官虽说聪明,可终究才七岁,少奶奶真不知道少爷预备让他干什么?”
  “看他那样子多半是临时起意,可我们刚刚都说什么了……”杜绾绞尽脑汁思量了一会,突然感觉有人从背后抱着了自己,回头一瞧是女儿,少不得把人抱下来放在膝盖上。左思右想好一会儿,她最后觉得还是秋痕所说静官一直临的是沈氏兄弟的字帖,年纪虽小,字却已经很像样子,她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随即岔开话题道,“不要紧,随他胡闹去。儿子也是他的,再折腾也不能拉着人去杀人放火。今晚是初一,明天虽拜客,总不用那么早起,待会我们亲自去小厨房做些夜宵,预备着他们爷俩熬夜。”
  张越自然不知道,杜绾已经是猜中了几分自己的心思。拉着静官一路到了自己的书房自省斋,早有在旁边厢房当值的小厮迎了出来,却是连虎过年前新挑出来的两个伺候笔墨的书童。张越却摆摆手示意用不着他们,进门之后放下门帘,见里头炭火烧着还旺,屋子里也极其暖和,他满意地点了点头,到了书桌前,就示意静官坐上椅子去。
  别看刚刚说得起劲,这会儿静官就有些发怵了,仰着头看了父亲好一会儿,确定那绝不是在开玩笑,他这才老老实实走过去坐上了椅子。可是,当看到父亲拿过一叠小笺纸,又递给了他一支狼毫,继而则亲自倒水磨墨,他不禁小眼睛瞪得老大,竟是不知道该上去帮忙,还是该问这究竟怎么回事。直到父亲示意他提笔蘸墨,他才不安地问了一句。
  “爹,你究竟要我干什么?”
  “你不是说要帮爹的忙吗?既然你平日有仿着我的笔迹练字,今天正好帮我写几封信。”
  写……写信?静官差点没把小眼珠子瞪出来,结结巴巴再确认了一遍,得到了一个肯定的回答,他这才信了今晚上的任务正是写信。可临字帖是一回事,写字又是一回事,况且他认字早习字早固然没错,问题是笔力终究还稚嫩,腕力也还不够。可是,当看到父亲笑吟吟地看着他时,小家伙忍不住一咬牙,随即把袖子高高挽起,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做好了准备。
  “云翰尚书台鉴,南京一别,至今已数年。早闻老尚书身体欠佳,吾曾于广东荐名医名药,不知近期可有好转……”
  短短两百字的一封信,张越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极慢,静官一个字一个字认认真真地写,也快不到哪儿去,时而还抬起头重复一遍确认。好容易写完了,他连忙吹了吹两张小笺纸上墨迹淋漓的字,又上前去捧给父亲瞧,脸上很有些忐忑。然而,让他大为诧异的是,张越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之后,竟是赞许地冲着他点了点头。
  “不错,至少也有五分神似了。”
  看到小家伙被自己一夸,脸上那又惊又喜的模样,张越顿时笑得更深了,轻轻把写好的信笺放在一旁高几上晾着,又示意静官坐回去,随即又口授了另外一封信。和前头那封给南京刑部尚书赵羾的信一样,这封信是给南京兵部尚书李庆的。紧跟着,他又口授了一封给南京守备沐昕的信,眼瞅着高几上已经是晾了六张小笺纸,他这才停下了,又上前轻轻帮儿子揉着手腕,最后拍了拍那小脑袋。
  “干得好。”
  静官听得心花怒放,但好在他是饱经母亲杜绾鞭策的人,得意忘形倒还不至于,相反却有些好奇:“爹,平时不是常常娘和二姨娘代你写回信么?还有,你这信里前头说话那么直白,后头却是隐晦得很,究竟什么意思?”
  “没什么意思,眼下你还小,不会明白,等过两年爹详细解释给你听。记着,今晚的事情不许到外头说,你娘她们除外。”
  张越见静官皱着小脸,最终点了点头,却仍是没有解释,而是径直上前去,把第一封写给赵羾的信笺装入信封封好,不多时又是第二封第三封。等到全部密封后盖上自己的私章,他把信收入了匣子里锁好,随即就转身过去拉着儿子往外走。才出了书房,他正要叫小厮送了静官回内院,就看见院门那边亮起了两盏灯笼,下一刻,他就看到了被人簇拥在当中的杜绾和琥珀秋痕,连忙带着静官迎了上去。
  杜绾抿着嘴笑道:“哟,爷俩这是事情干完了?”
  “娘,我都快累死了!”
  静官挣脱张越的手,上前自然而然地扑进了杜绾怀里。等一看到后头人手中捧着的托盘和铜锅,他就露出了馋涎欲滴的表情,连忙又用期盼的眼神去瞧着琥珀和秋痕。果然,杜绾没说话,秋痕就挤了挤眼睛说:“放心,今儿个是过节,这夜宵你也有份,是现包的韭黄云吞,家里暖棚里头种出来的新鲜菜蔬,待会火锅烧起来,放在骨头高汤里头现下,保管鲜得你不肯放。”
  如今这时节睡觉早,张越白天随忙,晚上却向来尽量能不熬夜就不熬夜,夜宵更是吃得极少——毕竟,他还记着一些现代的养生习惯,那就是夜宵少吃。他自己都如此,儿子身上就更是如此了。只不过,今天是正月初一,早睡的静官都被他带挈得破了例,想吃一顿夜宵这种朴素请求他自然不会再泼冷水。
  于是,几个人进了书斋,在正中的厅里摆了张小方桌,支好了炭火和铜火锅之后,他就说不要服侍,让几个丫头先退了下去,只自己几个人慢慢涮着吃。静官胃口小,张越盯得紧不说,杜绾也看得严,吃了几筷子蔬菜几个云吞,羊肉还不曾下锅就被喝令不许吃了。于是,秋痕索性说先把人送回去,起身拉着静官先走了。
  秋痕带着静官一走,杜绾就似笑非笑地看着张越说:“现在你可以说了吧,今天晚上拉着静官帮你做事,是不是看上了他那一手极像你的字?”
  张越见琥珀毫不奇怪的模样,知道这丫头必定也猜中了七八分,就摊手故作轻松地笑了笑:“没错,除了我的亲笔之外,如今外头都知道,我家里还有代笔写信的贤内助。你们两个的笔迹真正常接着我信的人必定都熟了,如今换一个静官,要是他们收着,自然都会留心,要不是他们……前些天的动荡是明里的,接下来的不安便是暗地的。如今于谦还在江南,他是我荐的,兴许有人会把我算在内。所以送往南京的信,我不得不多长几个心眼。”
  南京六部五府齐备,可真正意义却不过是养老院,然而,这养老院中的人都有起复的可能性,比如说如今要调回来掌户部的黄福。再加上好几个都是张越的老上级,于是往年通信并不在少数。值此风起云涌之际,有人想站对了风头借机回朝,更有人想捏着人把柄好好谋算。因此,杜绾不禁眉头一皱,踌躇片刻就开口问道:“是你听到了什么风声?”
  “等听到风声就迟了。”张越摇了摇头,见琥珀一直没吭声,他就叹了口气说,“其他地方的信你们还是照原样回,大概意思很简单,京城的事情不用提,只安抚安抚他们。亲朋故旧那儿点到为止,至于以前的同僚就更不用说了,他们是外官,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够了。对了,听说郡主病了,绾妹你抽空去看看他,琥珀你回去对秋痕说说,让她帮着菁妹妹多管管家事,这丫头过了年又大了一岁,留不了两年了,毕竟小方也是老大不小。”
  琥珀只是沉默地点了点头,杜绾仔细想了想,还是没问父亲杜桢究竟和张越怎么商量的。三人在桌旁说着些闲话,直到小火锅空了一半,秋痕才风风火火地跑了回来,搓着双手在桌旁坐下,这才笑嘻嘻地说:“大约是累坏了,小静官一沾着床就睡着了,不一会儿还打起了呼噜,少爷你可真舍得,这么小的孩子就让他这般熬着。”
  “谁让他在我面前拍着胸脯说了那话?”
  张越想起静官那昂首挺胸的样子,脸上不知不觉露出了一丝欣慰。虽说教导这个儿子多半不是他的功劳,可是,还有什么比儿子能够主动担责任更让一个父亲觉得骄傲的吗?今晚写了那么六张小笺纸的信,又两张是写错了笔划重新写的,小家伙愣是没吭一声就趴在桌子上重写。不得不说,虎父无犬子,他的儿子很好,非常好!
第八百八十四章
终是兄弟
  仁宣以来,大明朝的官员总算能在每年少之又少的假期之外得到赐假,这些假期大多是集中在冬至元宵这样的大节,尤其元宵这种难得能解除夜禁的日子更是如此。此次元宵又是解除夜禁,举城燃放花灯,再加上额外的赐假,忙碌了一年的官员们自然是喜不自胜。毕竟,如今这些当官的还没有养成凡事倚靠幕僚师爷的习惯,从内阁到部院再到府州县,当官靠帮手的不是没有,但完全靠帮手当官的却很是少见,放假自然是最让人高兴的。
  所以,大街小巷四处可见高头大马华车罗轿四处拜客的官员们。入京的藩王们需要和留在京城的藩王们攀攀辈分探探消息;勋臣贵戚们彼此结姻亲,再加上世交袍泽等等关系,往往是自成体系;部院大员们彼此之间也有各自的人脉圈子,就算没有上司需要拜访,却得笼络好前来拜见的下属;哪怕是刚入仕途的文官们,也有同年同乡等等需要往来串连……总之,整个正月里,无论是谁都会发现,原来自家还有那么多平日不太见面的亲朋故旧。
  正月十四这天傍晚,往日应当安静下来的京城却是热热闹闹,东安门外灯市上照例开了元宵灯会,满城上下但使家境还过得去的,也都挂起了花灯。就是不去看灯,不是自家团圆,就是有客人登门。门庭冷落的地方不是没有,但对于正对东安门的那条胡同来说,真正冷落的府邸就只有那么一座梁王公馆。
  可就算是那座梁王公馆,这会儿门前也是有好几个人站在那里。为首的那个人在臃肿的大袄外头还穿着厚实的大氅,可即便如此,仍然能看出他的矮小瘦弱来。可即便是这么一个瘦小的少年,倘若不是左右死活拦住,他便要直接往门前撞去,让守门的禁卫好不为难。如是僵持了许久,一阵突如其来的马蹄声一下子打破了这僵局。
  “这是怎么回事?”
  守卫的侍卫亲军终于看清了过来的那一行数人,听到为首的人喝了一声,那个总旗一下子认出了人来,就慌忙开口叫嚷道:“王公公!是卫王……”
  骑在马上的王瑾也在同一时间看到了卫王,慌忙一跃从上头跳了下来。见卫王挣脱左右手下的钳制,一下子朝他冲了过来,他连忙矮了半截身子跪下,却又伸出双手候着,果然,卫王才跑了几步,就一下子跌倒在他的怀里。
  “王……王……”
  “卫王殿下,是小的王瑾。”王瑾小心翼翼地把卫王扶了起来,这才站直了身子,“这大冷天的,听说殿下的病还没好齐全,怎么这就出来了?要是皇上知道了,必定是担心得了不得!瞧瞧,这风又刮得大了,您这衣裳也没系好!”
  王瑾一边唠叨,一边细心地给卫王系好了大氅的带子。瞧见卫王露出了不自然的表情,还有那么一缕难以掩饰的忧心忡忡,他就知道这位年纪最小的皇弟多半是已经察觉到了。可是,皇帝这些天一直虽表现得很平静,但他怎么会不明白,天子在彻底弄清楚了京师这一连串事情之后,又如何平静的下来。所以,他此时打定主意不让这天家的长兄幼弟碰面,于是又放软了口气在旁边哄骗。然而,往日百试百灵的绝招这一回却失去了效用,卫王什么话都不说,却一个劲地摇头,那表情异常执拗。
  只没过多久,西边胡同尽头就传来了又一阵马蹄声。王瑾心道不好,可看到卫王从身边冲了过去,他想也不想,连忙伸手一捞把人抱了个正着。可这会儿的卫王就不比刚刚那么安静了,使劲蹬着双腿挣扎,到最后几乎想要张嘴咬人时,那一行人也已经停了下来。
  看到随行的锦衣卫指挥同知房陵跳下马要上前,朱瞻基却突然出口喝止了他,随即一拉缰绳跳下马来。大步走上前时,王瑾已经是松开了抱着卫王的手,卫王趁势一溜烟跑了上来,却在离他还有三四步远的地方扑通跪了下来,什么话也没说,只是一下子趴在了地上。看到卫王都跪了,其余人虽说还有不曾看清来人面目的,却全都跪在了地上。
  由于卫王是兄弟姊妹当中最小的那个,甫一出世就体弱多病,所以朱瞻基尽管和其他兄弟都没空亲近,却素来心疼这个小弟弟,每每有好吃的好玩的总会捎带上一份。等到仁宗皇帝朱高炽去世,郭贵妃殉葬,他对频频生病的卫王更加怜惜,多数时候都把人留在宫中养育,其他诸王部阁都已经在商议就藩的事,唯有卫王他发了明话要留在身边。
  看着那个趴在地上蜷缩成一团的小人儿,朱瞻基狠狠吸了一口气,上前使劲拽了人一把。发现卫王竟是用死力相抗,他不禁怒吼一声道:“起来!”
  卫王终究年纪小,再加上他在长兄身边的时间竟是比见父亲的次数还多些,哪怕梁王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兄长,也比不上朱瞻基的威严,所以被这么一吓,好容易鼓起的勇气一下子消失了大半,不由自主地被人拉了起来。下一刻,他就感到脸上被人用绢帕使劲擦了几下,虽然被那力气弄得生疼,眼眶边直打转的泪水更是哗哗流下,但他心里却比刚刚好受多了。
  “男子汉大丈夫,别没事就学女人一样,哭哭啼啼像什么样子!”朱瞻基随手丢了那块手绢,这才负手说道,“御医不是说你还在病着吗,大冷天跑出来干什么?是想生一场大病?你别忘了从小到大吃了多少药,难道这么大年纪还要朕哄你吃药?”
  卫王素来胆小怕苦,此时被这么一喝,头顿时更低了,好一阵子才嗫嚅说道:“皇兄,我只是想去瞧瞧九哥,我怕……”
  后头的话卫王没有继续说,朱瞻基自然听得明白。若只是为了别的小事,疼爱幼弟的他自然可以答应,但如今母亲还在仁寿宫病着,至于是否真能有起色还不知道。因而,看着卫王好一阵子,他才一字一句地说:“回去。要是你还想你九哥好好的,那就回去!”
  对于从来没受过朱瞻基半句重话的卫王朱瞻埏来说,这一句话无疑是当头一棒。往后头踉踉跄跄连退几步,他方才站稳了,原本就苍白的脸色在火炬光芒的照耀下,却是流露出了一种病态的艳丽。站了一会儿,他木然点了点头,随即就转身往自个的公馆那边走去。刚刚从卫王公馆追出来的几个宦官忙追了上去,心里却都是暗自叫苦。
  “好好养病,等病好了,朕让你见你九哥!”
  卫王原本走得跌跌撞撞,听到这话一下子回过头来,哪怕是见朱瞻基再没有理睬他,而是径直走向了梁王公馆的大门,他也没有在意,只是死死盯着那背影。直至一行人都跟了进去,他什么也瞧不见了,他这才收回了目光,由着两个宦官上来架住了他,随即就急不可耐地说:“回去让御医过来诊脉,让他开药,开最好的药,哪怕多苦我都吃!”
  几个太监哪里敢违逆,自是连声应了。随着他们这些人也回去了,一整条胡同中也安静了下来。尽管毗邻就是襄王公馆越王公馆郑王公馆,但这些往日常常笙歌燕舞不断的地方,在这样大好的年节却是安静得有些过了头,仿佛连人气都没了。只有尽头处那座郡主府不时还隐约传来孩子的哭声。至于更远处灯市上的喧嚣,则好似来自另一个世界一般。
  王瑾小心翼翼地服侍着朱瞻基往里走,眼睛不时往四处瞟。尽管房陵是说这里内内外外的人都换了一遍,几乎都是锦衣卫东厂抽调出来的精兵强将,可他还是免不了有些警惕,直到从仪门内仪门来到了正房门口时,他才松了一口气,却不料皇帝直接甩开了他的手。
  “回头卫王府换一批人,首先是外院,然后近身内侍也另挑几个。竟然让那么身体孱弱的卫王都从府邸里跑了出来,简直是酒囊饭袋!”嘱咐了这个,朱瞻基就径直往那边大门走去,上了几级台阶之后又停了下来,“你们都不用跟着了,在外头等!”
  “皇上!”王瑾哪里放心,慌忙追上去几步,“就算您不让小的跟着,不如让房指挥……”
  “朕说过了,谁都不许进来!朕连战场都去过,难道还怕一个手无寸铁的梁王?再说屋子里难道还会没人看着?”撂下这几句生硬的话,朱瞻基就头也不回地推门进了屋子。
  尽管不比正经王府的前殿正殿后殿,但公馆的规制仍是可以和公侯伯府并肩,站在那轩敞的正厅里,朱瞻基环目四顾,立时发觉这屋子里的一应家具摆设都有些特别。果然,上去随手推了推那椅子,他就发现这些家具都是直接钉死在了地上。等进了东次间,他就看到了呆呆坐在床上的梁王。屋子里点着灯台,却是在极高根本够不着的地方,就连床上的床单被褥等等,似乎也是特制的。当瞧见梁王茫然看过来的时候,他一下子皱起了眉头,眼睛甚至没看见角落中站着的两个健壮太监,径直走上前去。
  床上的梁王瞳孔收缩了一下,终于认出了面前挡着自己光亮的人。他歪着头打量了朱瞻基老半晌,最后淡淡地说:“早就知道皇上回来了,只没想到竟然这么久才到这儿来。臣弟没什么可说的,什么罪名我都认,您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吧。”
  “处置,这时候你和我说处置?”朱瞻基冷笑一声,突然一把抓起了梁王的衣领,把人拎得站了起来,“除了卫王,这几个年长弟弟里头,朕什么时候亏待过你?这几年你们几个还没有就藩,郑王、越王、襄王、荆王、淮王,每个人都是每年给钞五万贯,只有你是每年十万贯!逢年过节,朕有什么好东西都会想到你和十弟,可你就是这么回报的!”
  朱瞻基的声音越来越大,梁王愣了一愣,一个字也没有辩解。直到人被扔在了床上,他才默默整理了一下满是褶皱的前襟,头也不抬地说:“臣弟知道对不起皇上,只是有些事情不是想放下就能放下的。只要想起母妃引刃自尽,只要想起八哥死得不明不白,我就觉得胸口好似有一团火在烧似的。臣弟刚刚说了,事情都是臣弟做的,任凭皇上处置。”
  “都是你做的?郭聪是你杀的?李茂青也是你杀的?”看到梁王一下子抬起了头,脸色勃然大变,朱瞻基越发觉得锦衣卫报说此事可疑并不是胡说八道,遂加重了语气说,“朕刚刚才见过十弟,他哭得泪人似的,你就算不为自己打算,也该为他着想!”
  梁王终于从极度的震惊中回过了神,随即一下子把头埋在了双手中,继而使劲摇着脑袋:“李茂青我不知道,可表哥不是我杀的!”
  就在皇帝亲临梁王公馆的时候,张越几兄弟正在阳武伯府后花园看月亮。八月十五中秋节素来是赏月的好时节,而元宵虽也是十五,人们的心思却都放在了花灯和焰火上,没几个人在意天上月亮如何,更何况今天还只是正月十四。
  天上正好浮云散去,现出了一轮滚圆的月亮来,兄弟几个聚在后头的一个草亭中,一个个裹着厚厚的大氅。看到张赳冷得直跺脚,张赴二话不说就把手炉递了过去。张赳犹豫了一下,见这个素来交往不多的弟弟脸色真诚,就接了过来,又谢了一声。
  这时候,张越方才对张起问道:“二哥,你真想放外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7/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