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4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6/430

  老岳父的手怎么这么快?
第八百八十一章
翁婿,夫妻
  杜府书房中,翁婿两人原本是隔着一张几案坐着,但这时候,张越已经是忍不住站起身来。面对面色淡然,就好似只说了一桩微不足道之事的老岳父,他在极度的震惊之后,不禁脱口而出道:“先生,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先和我说一声!我那里也有一份类似的题奏,只是几易其稿也没有下决心呈上去。这事情实在是关系太大!”
  在杜桢回来之前,张越在兵部衙门已经是草拟了几稿亲藩更袭令,可却迟迟没有定稿,更没有轻易和人商量。不论后世如何流传过明朝毁于天灾的说法,但可以说,官绅不纳粮、藩王宗室多、军户无战力这三条都是最先就压在骆驼身上的稻草。
  所以,他不得不反复斟酌反复考量。他不是没有考虑过辗转通过他人之手呈递,也不是没有耿直敢言的人选。可不是他小看天下士人,那些在大部分时候肯慷慨激昂指斥权贵弹劾重臣的人,在这种真正的时弊上,却多半会缄口不言。而肯做这事必是真汉子,他从前敬服其风骨,可是,纵使他自忖绝非好人,却终究不愿意做这种毁人前途的事,况且,若上书的人分量不够,那也是枉然。思来想去,他最后发现,除了自己,还真指望不了别人。
  可没想到老岳父又抢在了前头!
  杜桢却仍是一副淡然的模样:“你也知道,我这人虽说独,但要说强项敢言,满朝上下却轮不到我。但这样的事并非强项敢言四个字就足够的,所以,可以说满朝文武,哪怕知道这关节重大,也没人敢提这一茬,单凭祖制两个字,就能让无数人噤声。”
  他示意张越重新坐下,这才继续说道:“太祖皇帝分封亲藩,如今五六十年过去,有的亲藩已经绝封,有的亲藩下头却已经是支系众多,相差不知凡几。那些已经太过繁杂的支系,怎么也不会找不出几个犯罪的,这些自然容易削,非如此不足以震慑。虽然藩王降封乃是唐宋以来的定例,但如今要动用这一条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得定下严规,除禄米之外不得请赐庄田,单单两万石的岁禄,他们还敢左一个右一个的生?”
  张越原本以为杜桢是要动藩王降等,等听到这细细的两条,眼睛顿时一亮。先动支系,继而再限制王府的庄田,这确实是权宜之计,毕竟,如今皇帝正在清查天下田亩。要说祖制,王府只有禄没有庄田也是太宗皇帝的制度。当杜桢把那一份厚厚的题奏副本给他看时,他立刻站起身到了烛光下,仔仔细细地读了起来。
  第一,不在名册之宫人侍儿,所出子女不计入宗谱;第二,支系若获罪,责藩王管教不严,爵降一等;第三,藩王请禄不请田,请田不请禄;第四,将军以下,其庶子不许袭爵……从头到尾通读了一遍,他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展眉,最后方才把这份厚厚的题奏放了下来。
  “先生,若并非宗谱上的诸王妃妾,所出子女不计入宗谱,这对藩王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于那些人来说,恐怕有些……不过,这条镇国将军以下,准出仕科举,准自行农桑,这一条却是好。我之前倒是想连工商一块加上去的。”
  “非宗谱所认的庶出不可袭爵,我自然知道确实严苛,但这却是没办法的。朝廷对宗藩的妃夫人都是有定例的,偏他们一再沾惹女色,一生百多人全都让朝廷来养,如何养得起?”杜桢对于无节制的纵欲自是深恶痛绝,此时摇了摇头便斩钉截铁地说,“如今朝廷每年支出的宗藩禄米就已经够多了,更何况以后?而且,给他们优厚的禄米,不是为了让他们心怀不轨的!须知宣德初,皇上赐给梁王的钱钞禄米,就是其他诸王的两倍!”
  张越此前在朱瞻基面前已经暗示过,而他准备的那份条陈就是准备秘密呈递给皇上看的,只没想到给岳父抢先一步,而且还变成了光明正大。只是,既然那奏折已经送了通政司,此事就已经成了不可挽回。于是,他赶紧把眉头倒竖的杜桢请着坐了下来,又把杜桢那条陈一条条剖开了仔细审视,以面对兴许明天就会到来的攻击。
  两人说着说着就已经到了晚上,到了最后,张越就轻声说道:“还有一条,我辗转通过别人向皇上暗示过,宗藩胜于帝室本支,绝不是什么好事。”
  所谓宗藩胜过帝室本支,指的就是太祖皇帝分封的二十多个亲藩,永乐皇帝朱棣三子之中,汉藩已经绝封,赵藩亦是只得一个弱子承袭,至于仁宗皇帝朱高炽这一支看着儿子不少,如今一下子又要牵连一个,而剩下的人几乎就没几个有儿子的,哪怕皇帝也是一样才一个儿子两个女儿,此外再加上一个有孕在身的吴嫔,这何尝不是最大的隐忧?
  杜桢见张越说着这绝非正道的勾当,脸上却是一片坦然,倒没什么排斥。平心而论,他从来就不是执着于忠于正统的儒生,凡事最看重的也是自己的本心。只不过,他仍是郑重其事地说道:“元节,你做事往往不拘偏正,有时候大开大阖,有时候却剑走偏锋。偏锋用得好未必不能奏效,只要你不忘记目的就行了。至于你之前所说陈汝静的事,按理陈汝静既然都要致仕了,追究他做的事也没有多大意义,但是,他使人放出流言我可以不究,但若是士奇兄家长公子的事是他所为,那便是歪路走多直接走下悬崖了,你可明白?”
  张越知道,这会儿陈山请求致仕的文书必定已经到了皇帝的案头。哪怕当初让陈山退出内阁,但朱瞻基的香火情分仍在,想来不会重处,杨士奇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性子,杨溥又不管事,金幼孜连日赶路又病了,这边三人自然就不会有任何反对意见。可杜桢已经把话说到了这个份上,自是极其痛恨这种卑劣的人品,因此,他苦笑一声之后,便点了点头。
  “先生教诲,我记下了。”
  咚咚咚——
  门外终于传来了轻轻的敲门声,张越情知应该不会是专在杜府书房伺候的鸣镝和墨玉,忙站起身拉起门帘去开门,一看到是岳母裘氏和杜绾,他慌忙伸手接过了裘氏手中沉甸甸的托盘,又扭过头向里头叫道:“是岳母和绾妹来了。”
  杜桢和裘氏多年老夫老妻了,轻轻吸了一口气就闻到了空气中的那股甜香,因笑道:“必定是桂花小汤圆,我猜的可对?”
  “对对对,给你做夜宵这么多年了,你要是猜错那才是怪事!”裘氏对杜桢一瞪眼,见张越已是把东西搁在了角落中的小圆桌上,又去搬了锦墩,就嗔着杜桢起身,又拉着杜绾一块过去坐了,随即没好气地说,“你们翁婿俩一见面就没完没了,也不看看眼下什么时辰了!一个常在内阁昏天黑地,一个常在兵部夜不归家,在家里也是这样!赶紧的吃完东西,洗把脸去睡了,这都子初三刻了!”
  这年头不比后世夜生活丰富的时节,杜桢和张越全都是苦命得要早起上朝的人,这么晚睡就意味着囫囵睡不到一个时辰就要起来预备了。张越不得不暗叹铜壶滴漏在外间,一个不留神就忘了,看来没有手表还真是不便。于是,瞧见杜绾也剜人似的投过来嗔怒的一眼,立时意识到自己也该想到身怀六甲的妻子,于是赶紧露出了歉意的笑容。
  喝下了大半碗桂花小圆子,张越突然想起一件事,忍不住问道:“小五呢?”
  “那丫头最是贪睡不过,哪里熬得住,做着梦都过通州了。”杜绾想起刚刚去小五房中瞧看,她犹如小猫似的蜷缩在一团睡得正香的情景,不觉又笑了笑,“睡觉也不老成,还在做梦呢,又是埋怨你,又是惦记她家里那位的,回头你可少派妹夫的外差。”
  这是我派的么?
  张越唯有苦笑,被杜绾眼睛一瞪,只得举双手答应了下来。吃完了夜宵,杜桢也没有继续留张越长谈下去,嘱咐了两句就和裘氏一块离去了,张越自也是和杜绾一同回房。这座宅子虽是新赐,但也预先留着杜绾和小五的闺房,所以,夫妻俩进了那间屋子,他轻轻关上了门,随即就懒洋洋地伸了个大大的懒腰,刚刚一直使劲摁住的呵欠一个接一个打了出来。
  “你虽没学着爹的清冷,可这干事情的认真劲头还真和他一个样,就是人后惫懒。”
  张越见杜绾正眼睛闪闪地看着他,便笑着挽着妻子往里走。此时夜色已深,次间里头虽有丫头,可也已经打起了瞌睡,张越见杜绾要叫人,就冲她摇了摇头,放轻了脚步到了里间。扶着人坐下。刚刚进来之前,早有婆子送了热水在外头,他又回身去取了水来洗脸烫脚。等夫妻两人拥被坐在床上,他才舒舒服服地吁了一口气,又侧头看着杜绾。
  “看我做什么?”
  “原本以为几个老大人们回来了,我这担子总算能轻些,谁知道先生一大把年纪了却依旧生猛,明天……不对,应该说是今天的朝会了必定少不了一番闹腾。相形之下,我早就习惯了瞻前顾后,确实少了一往无前的勇气。”
  杜绾没有去问所谓的生猛究竟是什么意思,张越伸手揽过来,她也没什么抗拒。只是仰头望着顶上的帐子,随即扑哧笑了一声:“你在外头的绰号那么多,还有人叫你张大胆,可归根结底,你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哪里能和爹爹比?别说如今我嫁了你,他没了后顾之忧,就是从前,他什么时候真正怕过?就连我,小时候不知有多埋怨爹爹,可这么多年过去了,却是真心敬重真心孺慕,他这个人,远了不觉着,可只要一近就能体会出来……所以,哪怕是你,也劝不回爹爹来。”
  “我哪敢劝他?”张越苦笑一声,心想从小到大,无论做学问或是做大事,这位恩师兼岳父都是执拗人,八头牛都别想拉回来,当初在山东如此,回朝之后稍好了些,可上的题奏常常有涉及时弊牵连众多的。所以,他不知不觉把杜绾揽得紧了些,一字一句地说,“我今日也有一份武举的题奏要送上去,再加上岳父的,到时候人家肯定要说咱们翁婿就爱折腾。”
  “外头冲锋陷阵,那是你们男人的职责所在,家里的事情你不用操心,我会料理好。只是……”杜绾想起小年夜那天最终还是保持了缄默,思量了这么几天,终究还是决定说出来给张越提个醒,“太后的病虽说好了些,但是给太后治病的那位何大夫是之前在京城突然崛起的,此前只在江南一带行医,名声倒是不小,确实在心疾上头最是拿手。”
  张越沉吟一番,便记在了心里,再没有就此事多说什么,只是又嘱着杜绾在家里多养着,毕竟怀胎最初最是要紧。临到熄灯之前,他才突然想起自己往家里送的那口箱子,因笑道:“八珍坊的盐渍梅味道如何?”
  话音刚落,他就感到自己腰上软肉被人狠狠掐了一下,再一看,他就发现了妻子的脸上红得发烧,瞧着异常可爱,不禁低头吻了一记,又笑道:“这可是上回衙门里头正好有人光顾过的,不但有孕妇爱吃的盐渍梅,还有对孕妇极有好处的花生板栗红枣瓜子等等,做法和别家炒货都不一样,所以我寻思过年,不知不觉就买了一箱子。”
  “你还敢说,让我在大伯娘面前丢了老大的脸!”
  “这和大伯娘有什么关系?难道给媳妇买东西也不行?”
  看着张越那张无辜的脸,杜绾顿时恨得牙痒痒的,可手偏生被张越抓得紧紧的,只能眼看着他含笑吹了灯,随即在耳边低声呢喃着让她赶紧睡,她这才习惯地躺在他怀抱中,缓缓闭上了眼睛。许是身边总算是有了人,这一觉她睡得极其安稳,等到再次一睁开眼睛的时候,她却发现身边已经是空荡荡了,隔着窗格上的高丽纸,自能察觉到那已经大放光亮的天。
  那朝会……应该已经开始了吧?
第八百八十二章
不是火药桶,胜似火药桶
  腊月三十这天的朝会并不像人们想象中是一个仿佛随时会炸开的火药桶,恰恰相反,原本只是口耳相传尚未证实的几个消息在朝堂上正式宣布了出来,让上上下下的心情为之一振。无论是鞑靼太师阿鲁台麾下几个小部族的归附,还是南边的麓川形势转好,广东布政司的广州府和琼州府等数个州县,一年三熟,稻米产粮比从前增加了一倍……总而言之,仿佛除却京师,整个天下正是好一个太平盛世。
  然而,原本就只差一个火星的火药桶终究是火药桶,当那个火星真正迸发出来的时候,朝廷一下子就炸开了。其一是来自南直隶的于谦上书,上头详详细细罗列了南直隶几个最大州县的田亩数目;其二是杜桢请定宗藩更替新法;其三是张越上的武举法。一时间,朝中为之大哗。本以为置身事外的文官们在得知了那本新制鱼鳞册上头的细目时,作壁上观潇洒看虎斗的心思全都化作冷汗出了。
  震惊既然过了头,这一日的朝会便草草结束了。腊月三十的朝会素来不议事,只是将各部院以及天下各处的题奏拣要紧的在朝会上宣读出来,同时也会宣布各大诏令,也就是变成了一个会发声的布告板。于是,当静鞭鸣响散朝之后,众人鱼贯走过金水桥,又出了午门,这才按照彼此的派系三三两两聚在一块窃窃私语,不时有人神态复杂地往回看去。
  今天,又要开廷议了。
  相比前时预备迎驾的那一次廷议,今日的廷议自然是人头济济异常齐全,却没有了之前从权出场的武臣,清一色都是大红官服的文官,前头的补子不是仙鹤锦鸡就是孔雀。内阁以杨士奇领衔坐在东头,六部以蹇义坐在西头,而居中的位子上则赫然坐着皇帝。只是,相比朝会上的面无表情,此时的朱瞻基明显露出了不加掩饰的疲惫之色。显然,年三十还要议事,再加上仁寿宫张太后正在养病,他的心情很不好。
  所以,当廷议未久,座上部阁众人须臾就争执不下的时候,他的眉头就皱得更紧了。杜桢所言宗藩之事,有人认为不合祖制,有人认为太过严苛,有人认为操之过急……可以说就连杨士奇蹇义,也不敢轻言赞同。张越所言武举和文举一样,设乡试会试,悉如文科例,罢巡按御史监考,以兵部及都督府并试武略技勇,自然又有人指斥武举制度乃是太祖皇帝所定,怎可轻言更改,更不可让武人参与其中。
  然而,大多数人真正在意的,却是于谦所呈的鱼鳞册,那上头的斑斑新墨在点着烛火却依旧幽暗的精一堂中显得格外刺眼,几个大员频频往皇帝身边捧着那本鱼鳞册的王瑾扫去,想说什么却又有些忧心忡忡。
  十几个人中,有张越这样出身豪富的,有夏原吉这样朴素贫寒的,有像杨士奇这样重振家业的,有像杜桢这样只是小康的,但大多数人都有田产,不过是多少而已。于谦的题奏当中,松江府昆山一富户拥田五百顷,多半是邻近平民投献,只因为他有一个考中了举人的儿子;太仓州一区区致仕县令,就用种种手段霸占富民田地数千亩;松江知府,在任三年,累计收受众人孝敬田地三千亩……也不知道于谦是用什么法子打探得这般清楚,但既是写在题奏当中,谁敢不信这个以刚正闻名的都察院巡按御史?
  “于侍御所奏触目惊心,扬州府一府便是如此,更何况天下其他地方?”于谦算得上是杨士奇的学生,人也是他荐给顾佐的,可他此时暗叹其人风骨,却也不得不忧心他这样锐意下去未必有好下场,但很快便打起精神说,“天下田亩厘定势在必行,但单单南直隶这一个地方,恐怕就需要众多人手。”
  “此事宜缓不宜急,于廷益这样的铁骨御史毕竟是少数,需得防着有人急功近利祸害地方,那才是最糟糕的。”一直没吭声的礼部尚书胡濙终究是开了腔,随即才不紧不慢地说,“这事情要查,但谁揽总,谁担纲,这都得分个清楚。这事情当初皇上就定过章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定。依我看,还是先放放,下旨褒奖于廷益就是了。”
  这褒奖两个字引来了其他人的颔首称是,张越见一个个人纷纷点头,心中不禁冷笑,心想在座的都不是年轻气盛满怀抱负的青年了,官场几十年沉浮的老油子,哪怕自己干净,也得为了交好的同僚亲戚朋友着想。因而,他瞟了一眼座上的天子,见朱瞻基只是皱眉,却没有什么异议,就知道皇帝眼下的心思也不在这上头。
  然而,就当他以为接下来必定便是杜桢所提藩王之事的时候,朱瞻基却突然轻轻咳嗽了一声,继而正色道:“这几件事情暂时搁一搁。吏部蹇卿和户部夏卿此次北巡之前便解了府务,朕拟由吏部左侍郎郭琎接任尚书,由礼部尚书胡濙兼户部,等黄福来京之后,由其掌户部。此前兵部尚书张本已经请辞,朕已经准了,兵部由左侍郎张越暂署,工部还是吴中,至于刑部尚书金纯……朕给了他假休养,结果他倒是有心赴宴和人喝酒,真是好兴致!”
  如今部阁并重,内阁甚至有高于六部的架势,朱瞻基但凡大事都下部阁廷议,在这样重要的人事上已经很少有乾纲独断的时候,因而这一番话一出,众人全都是大吃一惊。然而,细细一思量这番人事安排,就连张越也诧异地发现,所有升降黜落都是有迹可循,并没有什么出人意料的地方,好在他这个侍郎没有因此再进一步,也不算显眼。
  张本请辞在情理之中,毕竟武选司之前都是他打理,只老尚书这一下台却是有些黯然,但比起倒霉的金纯就算不得什么了。明知道皇帝是迁怒,但他随眼一扫堂上众人,竟没有一个人开口为其说话。显然,在这当口捅出这种事,没人不认为金纯是咎由自取。
  “宗藩之事,等正旦日鲁王世子、祥符王、安化王朝谒过后再议,毕竟是皇族大事,朕亦要问过太后的意思。至于武举,张越,你先别顾着这个,先把武选司职方司缺的人荐上来再说。兵部侍郎冯近既然说是病势沉重,先让他将养吧,在座诸卿推一个人选出来,元宵后把人选定下。”
  朱瞻基说着就站起身,踩着脚踏下来就徐徐说道:“今年元宵,京官一律赐假五日,夜禁解除五日,期间满城燃放花灯,天下城镇则各依惯例。三位宗藩进京的事情,让太常寺多用心。太平盛世,不能让百姓失了过节的兴致。”
  元宵节也就是上元节取消夜禁是前头各朝各代都有的,宋朝的东京城更是全年完全没有宵禁,街上的酒楼饭庄各色铺子从早到晚热闹非凡,那一张清明上河图更是道不尽的盛世繁华。相形之下,如今的大明自是要相差许多,但在信奉程朱理学的士大夫看来,上元节不分贵贱在外厮混,方才是失了体统。但皇帝一个太平盛世,就把所有可能的反对都噎了回去。
  “另外,今年户部进项如何?”
  这话是看着所有人问的,但谁都知道,这话问的只可能是两个人——一个是兼理户部的胡濙,一个是刚刚解了部务的夏原吉。然而,两个人都是刚刚从北边那天寒地冻的地方回来,彼此对视了一眼,胡濙就低头沉思了起来,而夏原吉则是若有所思地掐了掐手指头计算了一番,随即抬起头说:“回禀皇上,比往年的岁收应该能多两成。”
  “那此次随行北巡的将士,多赏一个月粮米。之前上番轮值宫中的将士多赏了一个月,也不能亏了他们。”朱瞻基不容置疑地吩咐了这么一句,随即看着众人说,“今天是大年三十除夕夜,朕就不多留各位爱卿了,早些回家吧。只衙门留人轮值不要忘了……对了,朕险些忘了,原谨身殿大学士陈山的致仕照准,再赐白金百两,绢二十匹,米一百石。”
  说完了这些话,朱瞻基就看了看旁边的王瑾,王瑾连忙用征询的目光扫了一眼站起身的众人,见大家并没有要奏的,自是轻轻一甩拂尘。等到众人下拜起身之后,皇帝一行人早已从角门离去。这时候,十几个大佬你眼看我眼,自然而然就分成了几拨。
  新任吏部尚书的郭琎满脸恭敬地听着蹇义说话,不时点点头;礼部尚书胡濙一面和工部尚书吴中交谈,一面已经走出了精一堂;夏原吉正在对杨溥分说些什么,没顾得上别人;杨溥一如既往悄悄走了,没留下任何声息;杨士奇杜桢张越三人则是一路,等到下台阶到了外头之后,呼吸了一口冷冰冰的空气,杨士奇就扭头看了看后头的翁婿俩。
  “你们两个真是……这么大的事情也不和我预先通个气!宜山,元节年轻气盛就算了,而且他也正管着兵部,你怎么非得捅这个马蜂窝?要知道,如今京里还有三位宗藩在,一个是晋藩一个是周藩一个是鲁藩,可说得上是支系最多的三个宗藩,你怎么就不把此事先往后延一延?就事论事,你的步子也迈得太大了。”
  “步子迈得小了,毒瘤就会越来越大,以后再想让皇上下决心就难了。”
  这句话却是张越代替杜桢说的,见老岳父会心一笑,他又轻声补充道:“岳父上这题奏也没和我打过招呼,直接就扔通政司了。要不是岳父先上书,我那里也有这么一份东西,只是瞻前顾后不曾送上去……”
  “你别跟着宜山胡闹,你的武举法就已经够麻烦了!”杨士奇吓了一跳,皱了皱眉就冲着张越提醒道,“皇上之所以今日不议,也就是为了明日的正旦大朝,且过了这几天再说。”
  腊月三十的早朝并没有砰的炸开,但傍晚时分,随着渐渐零星炸响的爆竹,不少原本就提心吊胆的人也为之一下子炸开了。这其中,尤以十王府的三座公馆为最。鲁王世子朱泰堪也就罢了,他是世子,再加上鲁藩与曲阜孔家毗邻,在民间颇有贤名;祥符王朱有爝也还能保持着作壁上观的势头,他这个郡王的名声很好,再加上周藩还有朱宁这么一个郡主在,料想有什么影响也会在最后;最最惶恐难安的就是宁化王朱济焕了。
  他此次是冒险离开封地,急急忙忙赶来京城告变,抵达之后朝廷倒是不曾怪罪,可也没人肯见他!他固然是在封地被自己那个该死的哥哥欺压得忍无可忍了,甚至被人借口有罪关了起来,要是再不逃兴许连命都没了。可是,他心里何尝没有那么一丝期盼,须知美圭父子都是有罪,若是万一……这晋藩的承继落到了他的头上呢?
  “殿下。”
  朱济焕永乐初年就奉诏来京城朝谒过,这个太监便是那时候赐的,此时见人唯唯诺诺满脸苦色,他不禁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你究竟有没有去活动过!”
  狠狠瞪着面前那个腰弯成了一张大弓似的心腹太监,他又厉声说道,“你不是和王瑾范弘他们几个一样,都是英国公从安南带回来的,怎的就没有门路去见他们?送礼都送不出去,你这个蠢货!”
  “小的该死,小的该死!”
  看到人竟是扑通一下跪了下来,旋即如捣蒜似的磕头不止,朱济焕怒上心头,也懒得再看这张没用的脸,回转身就打起帘子入了里间。这大年夜出门在外,孤寂寥落更是难以名状,他反反复复琢磨了一会,最后决定想个法子探探旁边鲁藩和周藩那两家的口气。
  太祖封藩时,诸多亲藩何等风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可如今又是削护卫又是不得擅离封地,简直和坐牢差不多。若是真的像传言中那样严限庄田,甚至还要降封,这个藩王当起来还有什么意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6/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