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3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5/430

  大江上,各条龙舟上的挽手有意将桨叶插入水中往上挑,一时间水花飞溅,而船头船尾的桨手则是依照鼓点韵律顿足压船,一时间,龙舟起伏如游龙戏水,越发激起了两岸围观百姓的高声喝彩。而下头哄闹阵阵的时候,高台上的官员们便有人起了头说是要做诗。原本只想着出来游玩的张越自然懒得掺和这些,推却了一阵就有意退开了。虽说有心去瞧瞧杜绾她们那边如何,可看见另一个高台上四面帷幔,都是些命妇,他立刻打消了去凑热闹的兴头。
  然而,他才从高楼上下来站定,就听到背后有人叫唤,扭头一瞧才发现是自个留在布政司衙门看家的彭十三。见这位风尘仆仆满头大汗,看到他只是拱了拱手,随即东张西望了起来,他不禁笑着打趣道:“怎么,一日不见就想你媳妇了?”
  “这夫妻之间可不就得彼此想着?”彭十三压根不把这打趣当一回事,理直气壮回了一句,随即就一本正经地说,“刚刚收到老爷让人从京城送来的信,看落款已经是一个月前了。送信人还捎带了一个口信给我,说是信老爷又整理出了不少老太太的遗物,其中有些衣裳要留给灵犀,我想寻着她问一问该怎么办。毕竟,上头好几位太太奶奶,她生受下来也不好。”
  顾氏去世前就已经把家里的事情分派得井井有条,因此这会儿听彭十三这么说,张越倍觉突兀,寻思了片刻也就撂开了手,毕竟,这并不是什么大事。接过彭十三递过来的信,他看了看周围,见并没有其他人,就径直拆开了封套,取出了那两张叠得整整齐齐的信笺。原以为张辅只是例行说明京城情况,可他才扫了一眼就大吃一惊。
  大伯父张信由文职改武职,一下子从兵部左侍郎迁锦衣卫指挥同知,皇帝更是指定将世袭指挥佥事这一世职给张赹承袭!和这么一条让人完全想不到的消息相比,他差点忽略了后一条消息就是市舶司的新任提督太监已经定了原御用监太监张谦。
  “少爷?”
  彭十三看见张越脸色一连数变,哪里不知道事情有变。他虽说是英国公府的人,但这些年跟着张越的时间比跟着张辅还多,再加上又娶了灵犀,此次主人张辅只是问了一句,他就当仁不让地承揽下来,硬是不远数千里跟着到了广州。此时此刻,他问了一声之后,看到张越把信笺又递还了回来,就毫不迟疑地接过来快速浏览了一遍。
  “这……实在是太荒谬了,一个兵部侍郎,竟然就换了一个锦衣卫指挥同知?”
  彭十三虽然不是什么足智多谋的谋士军师,但跟着张辅张越多年,见识自然是一等一的,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猫腻:“世袭军职瞧着是恩宠,可京师那么多公侯伯,区区一个世袭指挥佥事,就是承袭了才多少俸禄?要是少爷你当初由文改武,给这么一个军职勉强还算过得去,可信老爷……说一句不好听的,信老爷哪里会武,赹哥儿的武艺比少爷当初还稀松十倍!”
  虽说彭十三说的是实话,但拿自己打比方,张越还是有些恼火,不禁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大伯父张信一行是正月里从开封赶到京城的,那时候丁忧期满,而他也正好要起行,没来得及说上太多话。只是他临行前,得知礼部尚书吕震举荐了张信就任兵部侍郎,心里有些奇怪罢了。只没想到,张信在那个位子上没坐多久,忽然就变成了一个武官。
  对于父母兄弟家人,张越素来是秉持维护之心,但这事情前因后果他都想不明白,就算明升暗降,他远在数千里之外,也实在摸不着头脑。张辅在信上说得简单,可真实情形如何,兴许得等他回京之后,才能弄清楚了。
  想到这里,张越便收好了信。父亲张倬如今告病出缺在家,不比张辅这个国公,自然不好随时打发人送信来。算上路途中耽搁的两个半月以及抵达广州之后的一个月,他已经是将近四个月没和父亲通过信了。因张辅在信上并没有提起,他便对彭十三问道:“送信人可还提到了京城家里的情形?”
  “他提过家里其他的一切都好,而且人还在布政司衙门等着,少爷回去就能见着。”
  “那就好。”
  情知如今的京城已经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张家虽不说安若泰山,但那些提防心过度的老大人们能做的顶多也就是削弱一下张家的实力,决不会把事情做得太过分了,因此张越自然毫不怀疑这话。看见江边有不少精明的商贩在摆摊卖粽子,他就招呼了彭十三一声。
  在这种应景的时候应景的地方,那些商贩几乎个个都是好生意。无论是肉粽白米粽豆沙粽赤豆粽……一串串煮熟的粽子连绵不断地卖了出去,不少看赛龙舟的百姓就在江边捧着粽子一边吃一边看,不一会儿,各家小贩就只剩下了生的,连下锅现煮都来不及。而在这些人大做生意的同时,更有人口若悬河地议论着龙舟赛的胜负。
  “要我说,楚家商号这一回准赢,为了这一回赛龙舟,听说楚胖子下了每人一百贯钞的赏格!”
  “一百贯钞算个屁,再说,楚胖子在各商行中也就是中流。要我说,还是秦家的珠江商号赢面大,他在官场商场都厮混得开,听说各家商户的打赌里头,人人都看好他。”
  “你们就省省吧,也不看看那最大的一条船是谁的后台。有市舶司的提督太监秦公公力挺着,谁敢越过了他去,还想不想和那些番人做生意?”
  “好了好了,你们都少争论几句。这事情我清楚,我有个亲戚在市舶司里头当杂役,听说秦公公这几天把不少用不着的大家伙都变卖了出去,换了不少现钱。刚刚过去的几个卖彩券的人瞧见没有,虽说这是广州城那些富商取乐的法子,可那秦公公花了整整一千贯钱买自个赢!那可不是宝钞,是黄澄澄的钱!听说他今儿个不知道发了什么疯,自己竟是亲自上了那艘龙舟……这阉人下水,不嫌命长么?”
  手里拎了两个粽子的张越和彭十三从最后头往前挤,那些嗡嗡嗡的议论声不停地往耳朵里钻。张越倚靠彭十三的身材巨力好容易到了第一排时,不但背后的抱怨声不断,就他听到关于此次赛龙舟的胜负内幕版本,就足足有十几种,每种都不一样,甚至还有人说胜负是他内定的。虽觉得好笑,但他想到刚刚知府说,胜者会得到珠江英杰的官府赏赐匾额,以及各家商号联合提供的万贯宝钞花红,再加上各处明里暗里的打赌,他也就释然了。
  这一个赌字,原本就能衍生出无数故事。
  “冲刺了,那边几艘船都冲刺了!”
  为了方便官员家眷观看这场赛龙舟,这里原本就靠近最后的终点。因此,这么一声嚷嚷之后,前边的人固然瞪大了眼睛,后头的人也少不得踮起脚张望,更有甚者直接扒着前头人的肩膀。亏得彭十三在后头护着,张越总算还站得稳当。就在他眯起眼睛分辨是哪艘龙舟先冲过的终点时,忽然只看见那艘最大的龙舟从中间断裂了开来,上头所有人全都一下子翻落水中。一时间,围观的百姓自然大呼小叫了起来。
  “是秦怀谨的那条龙舟!”
  不用彭十三提醒,张越也自然认得出那条最招摇的龙舟。对于那位即将过气的家伙,他没有花太大的心思,而且身边的人手也不够,但也吩咐了眼线盯着——毕竟横竖王瑾已经表明了姿态,此人就是回京也没有好下场,因此他也懒得延续自己太监克星的旗号——而他就是抄了这人的家,那些金银财宝也进不了藩库。因此,对于今日秦怀谨这最后的表演,他自然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思,并没有太过留心。
  珠江口上年年赛龙舟,偶尔也有翻船落水的往事,但由于划船的汉子都是水上好手,往日从来没有闹出过什么太大的事情,这次百姓惊呼了一阵之后,也都没往心里去。直到有人嘀咕着提了一句秦公公落水,人群中才骚乱了下来。而就在这时候,后头高台上也同时起了骚动,没多久,几个差役就气喘吁吁地跑上前,高声嚷嚷了起来。
  “府尊大人有赏,凡救起市舶司秦公公的,重赏新钞千锭!”
  虽说如今的宝钞已经贬得几乎不值钱,但千锭新钞差不多值十多贯铜钱,够中等人家过一年了,一时间,江边上但只见众多人二话不说脱了衣服,猛地扎入了水中。不过片刻工夫,张越就感到身旁变得空荡荡一片,而眼前的江水中,好些人正奋力划水游向江心,再没有人关心本次赛龙舟是谁得了魁首。
  发现下水的少说也有几十人,他皱了皱眉便转过身往高台那边走去。远远离着还有百多步远,他陡然听到几个完全听不懂的口音,定睛看时,却是几个身穿短衫的汉子手持明晃晃的利刃往高台上杀了上去。只一个照面,高台下的几个差役被那股杀气所摄,一个被人一刀劈翻,一个吃人砍中手臂慌忙逃窜,其他的本能让出通路,竟是眼睁睁看着他们奔那木楼梯去了。
  眼看这么几个人就要冲上满是官员的高台,斜里一下子窜出了五六个彪形大汉,恰是把人堵了个正着。虽说刺客悍勇,但那几个大汉本是张越带出来的护卫,除了牛敢他们两个,其余的都是军中厮杀出来的硬汉,手底下亦是绝不含糊。彭十三生怕还有刺客,不敢稍离张越身侧。
  见惯了血肉纷飞的场面,虽说乍然一惊,但张越很快就回过了神,张越自然是停下了脚步。眼看高台上刚刚还悠悠然吟诗作对的一群文官多半慌了神,那个李知府倒还镇定得厉声呵斥了几句,他忍不住又回头望了望江面,发现那里依旧乱成一团,他只觉得眼前迷雾重重。
第七百一十四章
却原来是金蝉脱壳
  海珠岛前的珠江虽说水面宽阔,看起来水流也不太湍急,但从岸边开始,水深从几十尺上百尺到几百尺不等,人掉下去就很难寻找,因此尽管官府下了高额的赏格,百姓瞅着那点钱蜂拥下水救人,但一直忙活到了傍晚,龙舟上的桨手鼓手救上来一多半,却有四人失踪,而秦怀谨仍然是下落不明。面对这种困境,知府衙门从上至下的官员自然是又惊又惧,李知府强打精神吩咐渔船继续搜寻救人,随即便转头找到了理刑名的推官。
  “那帮刺客可曾开口了?”
  “大人,这帮家伙个个死硬,这海珠岛上又没有什么趁手的刑具,如今他们还没招认。”
  “还没招认?你知不知道,落水的那可是钦派的提督太监,怎么说也是皇上近臣,身上可是穿麒麟服的!偏在这位落水的时候冒出那么一群刺客,这其中必然有关联!还有,龙舟上那些逃生的桨手鼓手已经都抓了起来,这龙舟如何断裂翻船都得审理清楚。张大人刚刚传话说要见主理此事的官员,你是理刑名的推官,随我一块去见人!”
  知府衙门设同知通判推官等等,其中推官掌刑名,虽然是正七品,但由于需要精熟朝廷律例和诸多判例,能在这位子上坐稳的往往至少是四十开外的人了。广州府衙的陆推官便是年近五旬,比李知府还大上两岁,但上下尊卑有别,这会儿被李知府厉声呵斥了一通,他虽低头听了,心里却没在意——当推官常常遇到这种勾当,要都计较他早就辞官不做了——及至听说要去见张越,他心里这才有些七上八下。
  因为出了这么一件大案子,张越考虑再三,索性带着家人在海珠岛上的慈度寺中借住一晚。他是掌管一地民政的布政使,寺中自是不敢怠慢,立马收拾出了几间最好的精舍,又吩咐火头僧准备精致斋饭等等。此时李知府陆推官两人在知客僧带领下到了后院,便听到里头隐约有女人说话的声音,自是不敢随便进门,双双在外头站了。
  不消一会儿,得知两人同来的张越便出了院子。面对两位年龄至少大自己一轮的下属,他和颜悦色地问了几句,听陆推官满脸为难地说如今出门在外刑具不全没法动刑,他不由得眉头一挑,随即便淡淡地说:“所谓用刑,不过攻心之道,其余的也就是让人肉体苦痛,所以才有屈打成招,不可不慎。依本司看,不用那些血肉横飞的法子,未必就不能使其招供。”
  李知府自举进士之后多年便在外官任上折腾,对犯人早没了什么慈悲心,此时听着不禁不以为然,便以目视陆推官。领会了上司眼色,陆推官便讷讷说道:“下官愚钝,还请大人指点。”
  “如今既然在外,刑具既不趁手,责打之刑就不可轻用,否则出了人命却不得口供,反而是有伤阴鹜,不如用跪刑。将犯人裤角卷起跪在砖地上,身后让差役按头握发,令其挺腰直跪,再派差役将他们的两臂绑在杠子上,如是必然不能久熬。不要怕费时间,一遍遍细问,等到供认之后再将其搀扶起坐下,防其晕倒。本司看那几个犯人都是身强力壮的汉子,不怕大棍子责打,只怕这水磨工夫。”
  两人起先还只是佯装唯唯诺诺地听着,待张越这细细解释下来,他们不禁渐渐钦服,尤其是陆推官更是暗自懊悔,暗想自己干老了刑名,却连这一点都忘了,还得人家提醒。待到张越又交待了几句别的,他不愿再久留,立马告退离去,心里已是发狠,纵使熬夜也要问到口供再说。而被留下来的李知府却是心中忐忑,暗想这位顶头上司除了杀人在行,用刑也在行,日后万不可犯什么事撞在他手里。
  “李知府在广州府也有三年多了,之前那几个刺客冲出来的时候所嚷嚷的言语,想必你应该听过,可否告诉本司是什么方言?”
  李知府原本担心张越单独把自己留下来是兴师问罪,待听到是问这个,他顿时松了一口气。只是,他虽说当了三年多的广州知府,却没怎么出过广州城,此时绞尽脑汁想了想,仍是只能不太确定地答道:“下官不敢说满话,只听着仿佛不像汉地方言,仿佛是黎人的土语。”
  “黎人?”
  张越不禁眉头紧拧,随即细细思量了好一会儿,这才又吩咐道:“也罢,等待会陆推官问明口供再说。如今市舶司秦公公落水失踪,你明日留下同知通判各一员主持搜江捕捞,其余人跟着你回广州城去,毕竟民政更耽误不得。端午节赛龙舟原本就是一年一度的惯例,秦公公要亲自参加谁也管不着拦不着,如今出了此事,罪不在你,到时候藩司、都司和臬司衙门当一块会衔上奏朝廷。”
  发生这么大的事情,李知府自然知道广东三司都应该会衔上奏,只事情是他惹出来的,他唯恐自己到时候亲自上门奏报时,那几位比自己高了数级的上官不会给好脸色。张越这么一说,无疑是替他承揽了上奏的责任和会衔的责任,再加上那句罪不在你,他只觉得心中异常熨贴,忙不迭地躬身谢过。
  正如张越所料,这世上的好汉能耐杖刑鞭刑责打,可举双手跪青砖这种看似简单的勾当的确不是那么好挺的。四条壮硕大汉不过硬支撑了两个时辰,就已经如同是水里头捞出来的人,通身大汗浑身发抖,到最后其中一个看似最悍勇的实在熬不住了,忍不住出口大叫道:“狗官,你杀了我!”
  “杀了你?杀了你不用刀,就用这几块青砖!”
  瞧见这几个汉子都有些歇斯底里的架势,陆推官知道离水到渠成不多远,索性大手一挥又换了几个差役上前执刑,自己则是靠在太师椅上闭目养神。果然,又过了一刻钟工夫,终于有人嘶哑着嗓子叫道:“扶……扶我起来,我……我招!”
  听到这两个字,陆推官几乎是一个激灵睁开了眼睛,却没有立刻发问,而是端着脸盯着那人看了好一会儿,这才慢条斯理地喝令两个差役上前把人架过来带到隔壁屋子。见其余几个汉子都是面色煞白满头大汗,再不如起初的硬气,他知道接下来不过是时间问题,便起身离去。待到了隔壁沉声盘问了一通,问出来的结果却让他大感意外,随即不禁头皮发麻,忙让人写下口供令其画押。这一番刚刚折腾完,外头又传来了有人叫喊要招认的声音。
  宋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有珠江月色,而明代的羊城八景之一则是变成了珠江晴澜,其实全都是明珠岛慈度寺前的美景。此时尽管只是新月之夜,但在寺后高处俯瞰珠江,但只见水天一色,弯月皎洁,滔滔江水一阵阵拍打着岸边,夹杂着风吹竹林的声音,白天的燥热全数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透人心脾的清凉。看着南北方隐约显现的绿野,张越不禁盘算着翌日没事的时候把妻儿家眷再带到这慈度寺度假,倒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大人。”
  虽说这清心怡神的时候听到这声音异常煞风景,但张越本就知道今天晚上甭想睡一个好觉,因而干脆命人搬了一把藤椅出来乘凉。此时回头一瞧,见是两鬓微白的陆推官一个人站在那里,他便点了点头,旁边伺候的一个小厮立刻动手搬了一张小凳子过来请其坐下,旋即知机地退得远远的。
  “白天才闹出了刺客,这入夜时分大人还在寺后乘凉,到底是将门出身,不比咱们这些人。”奉承了一句之后,陆推官见张越只是微微一笑,便讪讪地将一沓口供呈上,这才低声说道,“虽说反复核过这几个人的口供,但卑职还是觉得此事蹊跷。琼州府虽然多黎族,但从洪武朝开始用峒首制度羁縻,如今生黎大大减少,熟黎和汉人的差别已经不大。况且,黎人并不是一块铁板,那些黎峒之间各有恩怨亲缘,很难串连起来,更不用说这其中还涉及到大藤峡的叛瑶。所以,虽然有这口供,卑职还希望大人不要偏信他们的言语。”
  张越这才明白陆推官单身前来的理由,不禁认认真真地翻阅了这几份口供,见上头供认说琼州府黎人勾结大藤峡瑶人预备造反,他忍不住冷笑了一声。明初以来,广东的反叛也不是一两次了,但自从永乐年之后便再也没有发生过,而且全都不涉及黎人。广西大藤峡虽说如今正在打,但是据他离京时的军报来看,镇远侯顾兴祖已经在率兵平叛。正如陆推官所说,瑶人是瑶人,黎人是黎人,如今的黎人已经被朝廷一步步分化,和瑶人勾结绝对是笑话。
  “你提醒的不错,此事我会斟酌。那几个人你派人看紧看死了,虽说他们既然被擒,而且历经跪刑之后也是众口一词,大约只知道这些,但说不定还能寻出什么线索。先留着他们不要发落,等回广州城之后,本司再和都司臬司商量商量。”
  “卑职遵命。不过大人,恕卑职直言,刚刚有工匠去验看过龙舟残片,说是这龙舟断裂得蹊跷,而且落水者大多生还,只失踪了一个秦公公和另外四人,这实在是不合情理。倘若秦公公真是不识水性,每年赛龙舟也总有意外发生,他何必执意非得上船,须知龙舟毕竟忌阴人……”
  “这些话你自己知道就好,不用说出来。”
  被张越一下子打断了话,陆推官先是一愣,旋即便想到了外间传闻,顿时觉得异常懊悔。分明他隐约听说秦怀谨失势,不但随时可能下台,而且连身家性命都未必能保住,他还多此一问干什么?正懊恼的时候,他就看到一把扇子拍了拍自己的右手,忙抬起头正襟危坐。
  “既然问明了口供,明日你不用再留在这里,立刻赶回广州城去。你既然是理刑名的推官,又是多年的老人,我不妨撂一句明话,通知巡检司严查各条道路。既然事涉大藤峡叛瑶,总得做个预备,如有万一也好解决。”
  这是……这难道是说那位秦公公竟是借此悄悄逃跑?可就算是失势,总该赌一赌那可能,孤注一掷地逃跑,秦怀谨那个在市舶司一手遮天数年的老太监会走这条路,难道就不知道普天之地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陆推官想得头都破了仍是想不通,索性决定自己只照这话去办,因此站起身来施礼过后就立刻告退,再也不敢在这地方停留太久。
  陆推官这一走,张越不禁站起身来伸了个懒腰。这一位既然来报过事了,那么下半夜总算能睡个安稳觉,想到这一天原本是好端端的端午节赏玩龙舟,到头来却变成这样一桩忙乱的勾当,他不禁眯了眯眼睛,心想秦怀谨这家伙想出来的法子倒是没有出乎意料。有一种人是狗急了跳墙,还有一种人却是狗急了撞墙。
  只不过,捞足了就想用遁字诀,这戏码他从前见得多了,怎么可能不防着。毕竟,只要京中王瑾秉承圣意一下手,水路陆路秦怀谨都走不脱,最可虑的是海路。毕竟,那曾经是秦怀谨自个的地盘。只是,按照如今海上的风向,如今这些时日只有打海外进港的船,却没有从这边出海回番国的船,这样一来,要盯着那头就容易多了!
  一晚上好容易囫囵睡了两个多时辰,一大清早,张越就被一阵砰砰砰的敲门声惊醒。由于昨夜妻妾全部关门,他只能一个人独寝,睡到这会儿正是浑身大汗,没好气地吩咐了一声进来,他就坐在那儿打了个大大的呵欠,结果一侧头就看到彭十三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
  “衙门一大早派人上了海珠岛,说是朝廷明发上谕。因南京地屡震,下诏求直言!”
  “南京地震?”
  “那是作为帝王都的南京,太祖皇陵的根本之地!”彭十三见张越还没睡醒,只得又补充了一句,“去年六月,南京就地震过,那会儿谁也没顾得上。可上谕上头说,南京从三月至四月地震多次,那自然大不相同!遇上这种大事,就和从前三大殿被雷火击中一样,皇上便要下诏求直言,估摸着朝中还会有其他动荡!”
  半梦半醒的张越这才惊醒了过来。这是一个日食地震都得牵扯到帝王失德的年代,更何况是昔日的帝都南京屡次地震。想到朱瞻基这会儿的焦头烂额,他只能叹了一口气。
第七百一十五章
人心,有心
  从海珠岛匆匆忙忙赶回布政司衙门,张越便发现布政司衙门的属官们已经是三三两两议论纷纷。因广州离着北京足有七千余里,不论什么消息都至少是滞后十天半个月,如今这消息料想已经传遍了天下。求直言这三个字看似简单,但若是一言得中天子心意,立刻便会飞黄腾达,于是众人少不得绞尽脑汁。而张越看了那封明发上谕之后,一眼就注意到了其中两个最显眼的数字。
  二月,南京地震六次。
  三月,南京地震十七次。
  若是放在后世,别人看着这数字吃惊归吃惊,但也提不上惊骇——一次震级较高的地震之后本来就往往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余震,可对于如今的年代来说,金陵帝王州竟然一震就是那么多回,这能做的政治文章就多了去了。见上谕的言语中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股淡淡的燥意,他心里忍不住犯了嘀咕。虽说他对于明初那些年代记得不那么清楚,可仍是依稀记得,这南京地震仿佛应该是朱高炽在位时的麻烦,怎么会变成了宣德元年的事?
  这上谕需要的自然不是回复私信而是表明态度,而如今他的当务之急是把失踪的秦怀谨揪出来。这不只是为了公义,还有其他道理。因而,他将这封明发上谕命人收存好,随即便上了公堂。对上下属官把昨日端午节的事大略一提,见有的人了然,有的人意外,他便轻描淡写地吩咐今日事务由左参政徐涛代理,自己则是立刻前往都司和臬司衙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5/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