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4/430

  “都是三嫂和我一起商量着备办的东西。这是文房四宝,这是自家做好的干粮饽饽,这是米,这是鸡蛋,这是各色米糕,都是秋天不容易坏的。还有,这是特制的水壶,是用来烧水喝的,多亏三哥提醒过,否则到时候你只能喝冷水,岂不是容易生病?哎呀,我还忘了放护身符,那是前些天我特意去大庆寿寺求的……”
  居丧尽哀尽孝,这是礼法,因此尽管之前借吉成婚,但郑芳菲这一年多来也就是新婚和张赳同过房,夫妻俩温存归温存,却谁也不能有所逾矩。这会儿张赳听妻子不停地嘟囔着,一会儿又想起这样,一会儿又记起那样,脸色红扑扑得异常可爱,忍不住上前一把揽住了她,轻轻亲了亲她。见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他却仍然没松开手。
  “我又不是第一回下场的人,你准备的这些已经绰绰有余了。我那手艺带上一口铁锅去干什么,我甭管做什么都得做糊了!如今这天气,多准备两件衣服就好,否则那一个大包袱也带不进去。芳菲,你放心,当初成婚的时候没能让你风风光光,这回我一定考中!”
  “嗯,一定考中!”郑芳菲娇俏地点了点头,随即就踮起脚给张赳整理了一下领子,忽然在他的嘴角轻轻吻了一下,然后才笑嘻嘻地往后跳开了,“我在家等着你的好消息!”
  夫妻俩玩闹了一阵,这才醒悟到屋子里还有丫头,连忙双双往旁边看去,等发现两个大丫头不知道什么时候不见了,他们的脸上才尴尬了起来。就在这时候,外头便传来了一个清亮的声音:“少爷,少奶奶,三少爷来了!”
  听到张越来,张赳不禁本能地往自己身上扫了一扫,看见没什么破绽,这才笃定了些,一把拽住了要往里屋躲避的妻子:“三哥必定是为明天的考试来的,他后天就要走了,正好咱们一块见他。再说了,你费心思准备了那么久考具,这会儿一躲开,他去夸谁?”
  “什么去夸谁?”
  张越正好从门外进来就听到这半截话,顿时开口问了一句,等看到这夫妻俩手拉手站在一块,他不禁莞尔,因笑道:“看来我来的不是时候,也罢,我就说两句话,转眼就走。”
  瞥见郑芳菲闪电一般地挣脱开了张赳的手,讪讪地屈膝问好,张越就点了点头,又扫了一眼桌上的考篮,然后才把背后的包袱移到了前头。
  “其它东西我之前也都对你说过,没什么好再嘱咐的。贡院号房的事情我替你们三个打点过了,断然不会分到那种漏雨阴湿光线不好的地方,想必也没人敢发给你们什么黑心的蜡烛。但京城这秋冬常常会刮大风,号房毕竟有一面是敞开的,所以我就多备了这两方镇纸。不是值钱玩意,砸了也不心疼,用来应试正好。此外,这里头还有一方油布,不是为了让你补天棚,是为了下雨时挂在前头挡雨的。”
  张赳参加过乡试,但河南与顺天府毕竟不同,因此见张越变戏法似的从包袱里拿出了好几样简单实用的东西,哪里不知道这必定是特意去打听过,顿时连连道谢,随即就想到顾彬和方敬。他还不及开口询问,张越就又笑着点了点头。
  “小七哥和小方那里我刚刚才送了一模一样的东西,他们一个是亲,一个是客,总得先顾着。小四,好好考试,别压力太大,考试这玩意,考的不单单是能力,还有运气和心志。”伸出双手按了按张赳的肩膀,张越不禁沉默了片刻,随即又开口吩咐道,“你这顺天府乡试我不担心,但另外一件事我却得嘱咐你。”
  “三哥,什么事?”
  张越瞅了瞅四周,虽然除了郑芳菲之外并没有外人,但他仍是有些不放心,于是便招手示意自己的那位弟妹过来,低声嘱咐她在外头看着,随即就把张赳拉到了空无一人的里屋。沉吟良久,他便把声音压得更低。
  “此次北巡虽说是皇上决定的,但保不准有什么意外,毕竟,一旦有变就是震惊天下。你和大哥二哥一块呆在京城,安全是安全了,可一定得注意各方动向。大哥二哥都是没什么心计的人,但我知道你却还会思量。不论是遇到什么惊人的事,都切记不要轻举妄动。如果是你偶尔得知了什么别人不知道的事,和你三嫂好好商量,或者去找大伯娘,你可明白?”
  多年读书,又在国子监呆了这么好几年,张赳自是领悟了张越的言下之意,脸上顿时变得煞白。好一阵子,他才使劲吞了一口唾沫,重重点了点头。见张越把手伸了过来,他呆了一呆就握住了,随即斩钉截铁地说:“三哥放心,家里有我!”
  有了这承诺,张越自然放了心。其余的不说,张赳这小家伙还是极其聪明伶俐的,一旦有了事情,必定不会像张超张赳这么冲动,更何况那是武安侯郑亨的女婿,隔壁那家在关键时刻也能派得上用场。成国公朱勇那里他已经让王夫人提过醒了,锦衣卫牢牢盯着山东那边的动静,倘若这样还能捅出什么乱子,那么就是天意了!
  顺天府乡试开考的这一天早上,贡院门口自是热闹非凡,哪怕是路过贡院的官员看见这一幕,也无一例外地想到了自己当初千军万马走独木桥的情景。只是,当他们通过那条崇文门大街,通过长安左门进入皇城的时候,那一丝情绪的悸动都消失得一干二净。
  这一日,也是皇帝御奉天门下诏北巡的日子。于是,这个晚上,也就成了更多人的不眠夜。张越前一夜交待了张赳,然后又和张超张起很是交待了一通,这天便偕杜绾一同宿在了杜家。他的岳父兼恩师此次和杨士奇一同留守京师辅太子,责任不可谓不重。
  “皇上点了你随行并没有别的意思,大宁是皇上下令弃的,如今也是皇上下令收回的,这一点你切记,你的建言不过是一个契机。”
  “杨荣金幼孜三次随行,次次都是参赞军务,将士们已经习惯了他们转述圣旨,也就是说,在某些时候,他们在军中的影响力甚至要大于领兵勋贵!”
  “内廷宦官虽然是以司礼监为首,但司礼监太监侯显未归,刘永诚郑和王景弘等人全都留在京师,此次随行的只有御马监少监海寿,据说皇上身边还换了近身内侍。关键时刻,这些内侍的态度兴许比勋贵更重要。”
  “英国公是你的大堂伯,更是镇守大宁的主将。此次皇上带三万精锐随行,必定会有人忌惮他那两万大军。英国公是聪明人,但若是遇上要紧关头,万一他有所迷惑,你一定记得提醒他,不要争功。他已经是禄米三千石的世袭国公,上升的地步几乎没有了,所余的不过是名头而已。”
  杜桢一向冷面,平日即便提醒张越也是只言片语即止,从来没有像今天晚上这般说这么多,因此慑于那种断金截玉的口气,张越竟是老半天才反问道:“岳父,若是以你看,此行到大宁,可会遇到鞑靼出兵袭扰?”
  “大宁只是目的地,皇上最初必定会在塞上游弋,倘若没有军情,才会率军前往大宁,所谓的筑城不过是说说而已,三万大军劳师到大宁筑城,岂不是笑话?其实,若不是当初丘福全军覆没,以皇上的个性,前几次也不会每次都是三十万大军结阵而行,必定是大军直接冲阵,或是寻找鞑虏主力决战……鞑靼出兵不无可能,你多多留心也就是了。不说这些了,总之,我告诉你这些只有一个缘由。”
  杜桢一向平淡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嘲讽的笑容:“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虽说得皇上信赖,虽说出身名门世家,但还算不上什么关键人物。要命关头,千万别一着不慎当了人的棋子!”
  张越顿时愣了一愣,随即便郑重其事地一躬:“我明白了,多谢岳父指点。只是您在京师也请小心,毕竟,皇上是多年打熬下来的好筋骨,前头三次北征各有艰险,最后全都平安回来了,反而留守京师的人时而因故加罪。即便是如东里先生那般不日即赦,也实在是让人担惊受怕。您已经进出了锦衣卫大牢两回,岳母就算是再刚强,也禁不住再来一次。”
  自从朱棣重设锦衣卫,大臣若有罪几乎都是下锦衣卫狱,大理寺刑部从来无权干涉,都是皇帝金口玉言直接决定。因此,但只见各路大小官员在大牢里头进进出出,每一年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杜桢前几日才在翰林院遇上了因上书言三大殿火灾而被下狱,如今刚刚放出来的李时勉,深悸于其花白的头发,这会儿听到张越的话,他自是点了点头。
  “我两次入狱,说起来都是自找的,如今只要小心即可。那两回你上天入地想了无数办法,这一回要是再让你因为我的缘故差遣到什么危险的地方去,别说你岳母,就是绾儿也得埋怨我这个父亲。这种事可一可二不可三,你放心,决不会有第三次。”
  这一天恰是八月十四,滚圆的月亮散发着皎洁的光辉,满天星斗将大片星光洒了下来,映照得四下里异常亮堂。张越走出杜桢的书房,眼看快要到自己和杜绾住处的时候,忽然听到旁边院子的门里头有呢喃自语的声音。他好奇地走上前一看,就只见那空地上背对自己站着一个仰天看月亮的人。认出那是小五,他就没有惊动她,只是驻足了片刻。
  “明天就是中秋节了,可为什么这个中秋节偏是大伙东一个西一个……月亮,你一定要保佑万大哥平平安安……唔,顺带也保佑姐夫平安吧,反正姐姐也一定会这么求你……”
  听了这顺带两个字,哑然失笑的张越便索性不再惊动她,又继续往前头。他此行不比万世节,在千军万马之间,如果没有什么大意外,那么应该是万无一失。
第六百三十六章
峥嵘岁月老
  天子出行,在百姓看来自然是最好的看热闹机会,无论是卤簿法驾、扈从兵马、衣裳饰物,都能让围观的人们津津乐道好些日子。对于随扈的众人来说,这一行的安全自然是头等大事;而对于随从的太医院众御医来说,每日为皇帝看脉则是最最让人战战兢兢的勾当。
  而这些旁人最为关切的事情,身在车中的朱棣却丝毫没有理会。此行巡边的道路并非是年年整修的黄土官道,不独大辂之类无法用,就是动辄八马四马所驾的大马辇和小马辇也无法动用。若非大臣苦劝,他甚至坚持骑马走完这一程。昔日北征时他也曾带过权妃随行,但此次他却是一改当初的习惯,没有带嫔妃宫女随行,车厢中只有两个年轻的小太监。
  这一路巡弋,先至龙门卫、宣府、万全,然后便折返居庸关,再至密云、潮河所、蓟州、喜峰口,转眼间便过去了一个月,天气已经转凉。尽管大军出巡的消息早就传了出去,最初却仍是遇上某些消息闭塞的部落骑兵越过长城劫掠,自然,这些零散兵马稍一交战便完全溃退。即便这样的以多打少,朱棣也骑马督战过好几回,让随从文武都捏了一把汗。
  此时,厢壁上的车窗大开,阵阵凉风直往里头灌,两个小太监都穿得单薄,冻得瑟瑟发抖之外更吓得瑟瑟发抖,唯恐皇帝尚未痊愈的风寒会因此复发。然而,面对皇帝紧抿的嘴唇和丝毫不带笑容的脸色,两人谁也不敢劝一个字,只能心惊胆战地跪坐在一边。
  “皇上,杨学士和张郎中来了。”
  听到马车外传来了御马监少监海寿的禀报声,朱棣这才回过神来,随手放下了厚厚的窗帘,又命人移开前头的青绮缘边红帘。见杨荣和张越骑着马立在马车左右,他便淡淡地说:“勉仁长在建安,三从北征,又去过甘肃;张越长在河南,去过山东、江南、宣府兴和,都算得上是到过天南地北的人,但这条路应该还是头一次走吧?”
  “确实是头一次。”杨荣斟酌着朱棣问此话的用意,便顺着那话头说道,“但皇上如今既然重建大宁废城,又再次驻军其中,往后说不定臣等还得常来。”
  张越也想起了昔日朱棣北劫宁王朱权,又以割让大宁拉拢朵颜三卫南下的往事,只是这种事绝不能提出来,因此他心中一动,随即笑道:“臣倒是想起了一句话,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今大宁开平兴和连成一线,日后无论皇上巡边还是调兵开拔,这条路都会有更多的人走,自然会像那些沟通南北东西的官道一样平坦。”
  杨荣当年直文渊阁时才不过二十八岁,这二十余年来朝夕侍帝侧,也不知道看过多少一闪即逝的年轻俊杰,张越并不算是最出众的。如今五年过去,张越却依旧站得稳稳当当,他自是渐渐改了早先的念头。此时听了这话,他心中颇为赞许,当即也接上了话头。
  “一旦大宁重建,则从京师到辽东和奴儿干都司一带有了一个宽阔的地带,进可攻退可守,不但可防鞑靼和朵颜三卫勾结,更可防辽东女直,无论是军报还是物事往来都便利得多。此地多沃土,若是勤于屯戍,则东面可保安宁。”
  说这话的时候,他仿佛完全忘记了自己当初对重建大宁颇有犹豫,见朱棣颔首点头,又泰然自若地提起了接下来这一路上的诸多安排。朱棣仔仔细细听了,不时插上一句话,几乎没怎么改动,旋即扬手吩咐杨荣下去和金幼孜一同料理京师送来的某些奏折,只留下了张越。此时浩浩荡荡的队伍仍在行进,他又下令卷起了左面的窗帘,吩咐张越骑马在车旁随侍。
  “朕这一次原本是打算带着瞻基一块来的,后来想想,还是让他留在了京城辅佐太子。之前你在东宫呆的时间也不算短了,你觉着朕的皇太孙如何?”
  不防朱棣又问起这个,张越自是觉得皇帝的记性已经很不好,当即答道:“皇太孙聪慧英武,又有皇上教导,东宫师傅们辅佐,堪称文武兼备。”
  朱棣轻哼了一声,随即漫不经心地说,“但朕派去教导瞻基的几个老臣却常常在朕面前说,他固然是天资极好,但有时候却不肯把全副精神用在读书治国的正事上,偏喜欢嬉玩,武事稍加锤炼即可,若是过了便是主次不分。”
  张越早听朱瞻基抱怨过那几个老学究老夫子常常背后告状,此时也不禁大皱眉头。这些人的用意固然是好的,但也不想想一个人哪怕再有天资再有毅力,时时刻刻被这种填鸭式教学逼得喘不过气来,偶尔偷一回懒还会要听数不尽的劝谏和责备,也实在是一等一的可怜。
  “皇上明鉴,臣以为,文武兼备方才是国之正道,贵此轻彼都不足取。皇太孙乃是皇上亲自教导长大的大丈夫,不是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的金枝玉叶,读书之外勤习武艺,更可为天下表率。古往今来,每一朝开国都是马背上取天下,亡国时却大多是武备松弛战力低下,文尚荣而武已衰,于是为人所趁悔之晚矣。再者,凡事都是一张一弛,一味催逼实在无谓。”
  “朕就知道你会帮着他说话!”朱棣没好气地摇了摇头,随即淡淡地说,“不过你说的有理,朕的儿孙不能只是一味在深宫中转悠,上能治国下能平乱,这样才能节制天下。只不过,这话要是让勉仁幼孜,甚至是你的老岳父听见了,说不定都会训斥你一顿。治国之道,古往今来便是文官……想当年,倘若朕只是一味读书的书呆子,也不会听老道衍的话,更不会在最关键的时刻上了大宁,把北平丢给了世子镇守……”
  听到朱棣的话语渐渐变得断断续续支离破碎,张越不禁往马车中斜睨了一眼,见这位天子神情怔忡,仿佛陷入了回忆中,他思忖片刻就策马落后了几步。然而,那隐隐约约随风飘来的话语声仍旧是不停地往耳朵里钻。
  “……那时他麾下有朵颜三卫,却仍是打着坐山观虎斗的主意,以为别人都是傻瓜……”
  “……当初那么一丁点大就镇守宣府……他要是聪明,就不该回南京的;他要是聪明,就不该在献门之后还玩弄那么多名堂,难道他以为朕是朱允文……”
  “……手里头有那么多王府护卫,结果没得到任何消息就被人拿下转押云南,要不是朕,他就得在那里呆一辈子!”
  “……一饮一啄,自有天定?哼,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才能有今天……”
  张越已经离开了那马车十几步远。都说人越老越是容易怀旧,从朱棣身上来看,这还真是一点不假。想到皇帝这一路上的精神相当不错,而且那模样也不像什么回光返照,他心中的大石头搁下了,自然也就不想打扰天子的回忆。默默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他便合计起了抵达大宁的时间。
  不管怎么说,大宁都有张辅在,他那个沉重的负担也该卸下了。
  这天晚上,大军在遵化城外扎营,而御驾则是由御马监亲军护送到了城中歇息。此地距离喜峰口只有百多里,北有松亭关、马兰峪关、喜峰口关,出喜峰口过宽河会州则是大宁。虽说朵颜三卫早就臣服了大明,但秋冬之际常有入寇,因此诸关守备极其森严,就连遵化的宵禁也异常严厉。因此,自从大宁重新驻军之后,遵化城中的百姓是最早体会到那变化的。
  既然是天子出巡,御马监侍卫亲军自然是少不得扈从,可此次刘永诚留京驻守,只有海寿随扈,他要约束将近四千名禁军,自然是要多头痛有多头痛。他毕竟是出身朝鲜,尽管是顶着御马监少监的头衔,可真正的军中事务一直没敢伸过手,这回一股脑儿都接了过来,还要顾着御前的事,他自是恨自己之前只顾着搂钱,在军中一个亲信也无。
  更让他恼火的是,也不知道是此次巡边太过紧急刘永诚忘了,还是干脆就是故意警告他,总之,他身边带的那些个大小太监竟也是同样没一个内行。头几天下来,但凡因扎营或是值守巡夜等等事务下头来禀报请示,他都只能含含糊糊应付过去。最后,实在是没办法的他只能拉了个人时时询问,最后,他总算是成功渡过了难关。
  此刻,海寿应付裕如地安排好了晚间的巡戍,旋即就离开了充作行馆的县衙。遵化县城并不算太大,如今一下子涌进了不少文臣武将,这屋子顿时捉襟见肘,县令忙了个四脚朝天才勉强安排了过来。
  杨荣金幼孜都是要处理要紧政务和军务的,因此就在县衙内占了一个小跨院,自然不用和别人挤在一块。而他虽是太监,但毕竟不用时时在御前伺候,就占了二堂左近的一间屋子,隔壁正好是张越。这会儿他熟门熟路敲了敲门入内,见张越放下手头的书抬起了头,他便笑嘻嘻点了点头。
  “小张大人,明儿个就要到喜峰口了,总算是能松口气。”
  “海公公说的是,好在路上还太平。”
  张越这一路上已经应付惯了海寿,虽说此人没有明说,他自是明白怎么回事,但也乐得揣着明白装糊涂。海寿一屁股坐下,随即又有一句没一句地问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中间夹着一两句要紧的,张越便一如既往应付了,最后突然笑道:“这一次北巡结束回了京城,以后海公公这御马监少监就能名副其实了。”
  “咳,小张大人,咱家实话不瞒你说,咱家只要那个名头,才不在乎什么兵权。”海寿知道张越明白了自己的用意,顿时讪讪的,又摇了摇头,“刘公公真是的……这要是御马监亲军出什么纰漏,咱家倒霉不说,回头他也有逃不掉的罪名,这是何必呢?哎,幸亏咱家急中生智,小张大人你也是热心人,否则咱家这回可就真的栽了,这份大人情咱家一定记着!”
  张越知道,海寿必然是出于某种考虑,所以才会直截了当地寻到了自己头上。这会儿听人家这么说,他少不得推却了两句。太监乃是残缺之人,爱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因此他也没什么瞧不起的意思。而且海寿摆明了不爱权只爱财,倒是比贪得无厌什么都想捞的陆丰更可靠些,因此两人之间聊些闲话,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海公公,小的有要事求见!”
  正当海寿打算告辞的时候,外头忽地传来一个尖细的嗓音。辩出这声音,海寿就霍地站起身来,三步并两步出去打开门一瞧,见是御前的一个小太监,便立刻放了他进来。这个小太监进门左右一瞧,见除了海寿只有张越,不禁有些犹豫。见此情景,海寿自是没好气地训斥道:“小张大人又不是外人,有什么话直说!”
  那小太监吞了一口唾沫,连忙压低了声音说:“杨学士金学士刚刚去向皇上禀报事情,没多久就有旨意传召安远侯柳升等各位侯爷伯爷!后来小的隐约听见一句,仿佛说是喜峰口守将送来紧急军报,有兵马犯大宁!”
  犯大宁?
  听了这话,不单单海寿愣住了,张越也是吃惊不小。须知天子亲自率兵巡边,这消息早就是放出去了,头前偶尔遇上的那一次小规模进犯也就算了,如今谁还敢举大兵犯大宁?不算上这里的三万大军,大宁驻军将近两万,统兵的更是英国公张辅,岂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两人面面相觑了一会,海寿连忙打发走了那个小太监,随即才讪讪地对张越解释道:“小张大人,咱家只是担心皇上,所以……”
  “海公公随行护持,使人留心也是自然的。”张越此时哪有心思听他解释,言不由衷地道了一句就皱起眉头说,“如今虽然已经入夜,但听到这消息,以皇上的性子……”
  话音刚落,外头就传来了一阵喧哗,不一会儿,那大门就被人哗啦一阵推了开来。急匆匆进来的那个中年太监来不及喘一口气就气急败坏地说:“海公公,张大人,皇上有旨,立……立刻整军,半个时辰后就要开拔,由喜峰口赶往大宁!”
第六百三十七章
深夜里的纷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4/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