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430

  次日一大清早,下人们照例早早起床料理各种事务。只是如今永平公主脾气愈发古怪,不得吩咐,丫头们谁都不敢贸然进那院子,除了赵妈妈之外也就是其余三个心腹妈妈能进出。这会儿三个人瞧见院门紧闭都觉得奇怪,虽说谁都知道永平公主这些天一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头,随随便便进去恐怕是招骂,可唤了好几声没人应答,为首的甘妈妈便乍着胆子推开了门,结果脑袋一探进去就看到一个黑乎乎的人影仆倒在正房门前的地上。
  这下子,三个人情知不妙,连忙冲进去查看。发现赵妈妈已经没气了,她们更是全都恐慌了起来,在正房门口轻声敲门呼唤无果的甘妈妈更是直接闯了进去。
  “老天爷!”
  第一个冲进去的甘妈妈只看了一眼就给那情景吓了个半死,随即脚下一个不稳,竟是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后头两个人收势不及撞在了她身上,可一看清屋子里的光景,也都吓得连连后退。饶是她们都是打从燕王府就跟着永平公主伺候的,见多识广,到底曾经见过一两次此类事情,可谁能想到之前李茂芳是这么死的,如今永平公主还是这么死的?
  高高的梁柱上垂着长长的白绫,那个身穿大红袷纱衫子的人便直挺挺地挂在那上头,两只套着精致凤纹双蝶绣鞋的脚仍然在微微晃动着,瞧着让人毛骨悚然。
  “完了,咱们都完了!”坐倒在地的仆妇甘妈妈撕心裂肺地嚷嚷了一声,“公主这一去,咱们都得陪着殉葬,就是想活命都不能了!”
  另两个中年妇人也都是永平公主身边的执事妈妈,一听这话,那脸色顿时唬得煞白。她们名分上是下人,可这些年锦衣玉食,家中子侄也都谋了好差事,别说是死了,就连吃苦也极少,否则如今也不会一心想着寻后路。可是,这事情还没个结果永平公主就死了,她们怎么甘心跟着一块完蛋?两人对视一眼,几乎同时想到了外头的赵妈妈。
  “甘姐,还没到这个关口呢,咱们总得想想法子!赵妈妈平日里不阴不阳,却是个精明人,这会儿怎么会刚巧倒在门口人事不知?我看她绝不像是被吓的,肯定另有隐情。倘若真是她做的耗,那株九族也是她的勾当,和咱们无关!”
  地上那甘妈妈也是一下子给吓糊涂了,此时立刻醒悟了过来,急忙连连点头。三人在屋子里商量了一阵,竟是谁也没想到去放下那个吊在屋梁上的人。好一会儿,计议停当的她们方才觉察到这一点,于是两个人手忙脚乱地上去放人,另一个则是再次出了门去。等到放下了永平公主,确定这位金枝玉叶完全没了鼻息,而赵妈妈也确确实实断了气,她们自是更加坚定了心中的打算。
  横竖是死无对证,哪怕是死马当活马医也得搏一把!
  就在公主府上上下下的人寻思如何才能逃过一劫的时候,方锐也是一大早就离开了汉王公馆。自打那天见过张越和万世节,他一直觉得心绪不宁,七上八下几天没睡好觉。既担心张越不答应,又担心两人迁怒于自己的弟弟,更踌躇的则是自己如今根本没脸登英国公府大门,万万完不成枚青所说之事。想着想着,他不免心情激愤。
  为什么偏偏他就这么倒霉,好容易遇上肯用自己的汉王世子,偏那位世子那么短命?如今倒好,说是下个月韦妃生日,他竟然被人差遣来采办江南丝绸,难道他就是为了做这些,这才丢下弟弟,这才丢下先生教了十几年的仁义道德?
  清晨的街道上已经很是热闹,该上朝的文武百官都已经上朝了,该坐衙的官员都已经赶去了衙门,该出城种地的,该吆喝生意的,该下门板做活的……林林总总的人都已经开始了新的一天。心里不舒服的方锐一点都不想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再耽搁下去,遂干脆绕进了一条没什么店铺的寂静巷子。当喧嚣如潮水般从耳畔退去时,他又长长吁了一口气。
  苦苦挣扎了这么多年,绝不能这会儿放弃!
  然而,就在这时候,他忽然感到身后仿佛有人,还不等他转头,颈后就着了重重一下。他几乎本能地伸手朝墙上扶了一把,可却没能撑到看见下黑手的人就晕了过去。等到他仆倒在地,后头两个大汉便绕到了前头,一个补了一下,继而用麻绳麻利地把人捆了个结实,又塞了一团布在方锐口中,后一个则是抖出一个大麻袋把人装了进去。
  “喂,你刚刚下手可有准数?”
  “放心,不过是敲晕了这家伙而已。倒是你,装麻袋的时候小心些,别把人憋死了!”
  “跟了这家伙那么多天,要不是他今天心不在焉,这机会还不至于那么容易。我看他是亏心事做得太多,走路竟是比锦衣卫还小心……对了,找个地方把人藏上一阵子不好么,干嘛还要送出海去?”
  “少爷这么吩咐的,你我照着办就是了。听说是南京那位刘大爷要往海外走一遭,少爷觉着捎带上这么个读书人正好。啧啧,读了那么多书偏喜欢捣腾阴谋诡计,这家伙真是可惜了!要我说,他弟弟就聪明,有少爷和万大人照应着走正道,多顺心!”
  说说笑笑的赵虎和向龙轻轻松松扛着麻袋从另一头出了巷子,早有马车在此接应。马车在街上兜兜转转了好一阵子,方才拐上了宣武门大街,然而,经过丰城胡同时,他们却险些和巷子里头驰出来的几骑快马撞了个正着。眼尖的赵虎一眼就看见了那边头一家挂起的白幡白灯笼,不禁看了一眼向龙。
  难道是永平公主死了?
第六百一十三章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进了皇城北安门,穿过右手边的黄瓦西门,便可以看见二三十间青砖红瓦的屋子,却是比黄瓦东门中彼此相对的司设监和尚衣监加在一块都大,这里就是宦官二十四衙门中仅次于司礼监,排名第二的内官监。
  由于内官监太监郑和与王景弘长年累月在海上漂泊,本监之事往往都是两个少监管。久而久之,那些进宫较晚的小太监们甚至都不认识这两位真正的上司。哪怕是去岁郑和人回来了,而且常常住在宫里,他也很少真正插手内官监的事。别人盛传司礼监太监的位子是留给他的,他自己却浑然不在意。
  上过战场,下过西洋,出外秩比公侯,在内不过阉奴,对于郑和来说,虽说在海外漂泊数年回到陆地上总能得到一种安心感,但伴随而来的烦躁和惊惧却让他更加困扰,这也使得他更不愿意搅和进那些权力的漩涡中。此次下西洋未久,他就得到了三大殿灾,命其早日回航的旨令,于是比计划所定早了一年回来。而且,根据他回来之后看到的情形听到的话语,他已经得出了一个让自己灰心丧气的结论。
  恐怕上一次就是他最后一次下西洋了,从今往后,那片海域和他再没有任何关系。
  “郑公公,郑公公!”
  听到这个叫声,一身大红宫袍的郑和从怅惘中回过神来,睁开眼睛的时候,那眸子里头一片宁静,丝毫没有任何感伤失望之类的情绪。见那小太监不过十四五岁的年纪,小心翼翼肃手而立,他不禁想起了当初的自己,随即就想起自己如今是在宫中的家里头,当即淡淡地问道:“我不是说过,若是内官监的事,就由两位少监做主么?若是不好决断,不是还有内官监太监王公公?”
  “王公公今儿个恰巧陪着皇太孙出去了,是林公公和薛公公让小的来请示的。”那小太监在内官监不过是个跑腿的杂役,这次被上头支使了过来本就是两腿打颤,此时连忙诚惶诚恐地跪下了,“是夏家悄悄派人给大牢中的夏尚书……不不,夏原吉送东西,结果不合给人拿住了,捅到了林公公薛公公那儿。两位公公说如今郑公公既然回来了,便该由您做主……”
  话还没说完,刚刚还懒洋洋靠在躺椅上的郑和忽然坐直了身子,眼神中流露出了一丝掩不住的寒光,继而更冷笑了一声:“这种事情他们倒知道由我做主,往日那些营造之类的勾当,他们那手却是伸得飞快,指量我多年不在就什么都不懂不成?”
  知道那个小太监必定是答不上来,他也懒得和一个小人物多费口舌,一推扶手站起身,冲着屋子里两个犹如木桩似的一动不动的中年太监吩咐道:“去取我的麒麟服来!”
  尽管郑和已经回来了大半年,但平日除了偶尔应召去乾清宫伴驾,或者是奉旨外出送东西,又或是在宫外的宅邸暂住几天,他很少在人前露面,更不用说内官监那正堂了。因此,这会儿郑和身穿一身鲜亮的大红缎纱盘金彩绣过肩麒麟服出现,上上下下都吃了一惊。尤其是那些从前没见过郑和的杂官奉御等等,更是在那种逼人的目光下不知不觉低下了脑袋。
  “一丁点小事就闹得沸沸扬扬,传扬出去还以为内官监一点规矩决断都没有!”声色俱厉地斥责了一声,他便直接问道,“夏家人送了东西进来,是谁拿住的?可有夹带书信?”
  “回禀公公,是小的!虽不曾夹带书信,却送了衣物鞋袜和点心吃食!”
  话音刚落,一个一看就浑身上下是消息的机敏小太监便横跨一步站了出来,毕恭毕敬地双膝跪下了,又磕了一个头说:“小的不合瞧见两位长随公公拿着包袱入了大牢,所以就悄悄跟在后头,结果竟是瞧见他们给夏原吉递东西!夏原吉是皇上御命,从锦衣卫诏狱特地移到内官监大牢的,决不许随意探视夹带私物,这分明是藐视上意!”
  听到这么一顶大帽子压下来,原本就已经有些战战兢兢的两个长随顿时暗自叫苦,慌忙也跪了下来,其中一个更是口不择言地辩解道:“郑公公,小的实在是冤枉,太子殿下从前打过招呼,夏尚书乃是忠良为公,该照应的地方就照应……”
  “郑公公,您可听听,夏原吉早就不是户部尚书,而且连其家都已经被籍没了,他居然还口口声声叫他尚书!若是忠良为公,皇上怎么会雷霆大怒将其下狱,之后更下旨籍没!”
  “够了!”
  听到这番唇枪舌剑的吵闹,郑和顿时面色铁青,当头怒喝了一声。见下头一众人有的幸灾乐祸,有的摇头叹息,有的若无其事,有的啧啧称奇,他更是觉着心中一阵阵恼怒。冷冷扫了一眼那个出首告发的小太监一眼,他便指着他喝道:“把这个这个目无上下的狗才拖下去捆了,堵住嘴丢进柴房,饿他几天,让他知道什么是规矩体统!”
  他虽说不常视事,但毕竟是御前宠臣,此话一出,下头只愣了一愣,立刻就有几个身强力壮的小火者从外头抢了进来,直接用手绢堵住了那人的嘴,又将其倒拖了出去。等到那咿咿呜呜的声音完全消失,他方才打量着堂下表情各异的一众属官。
  “以后若是再有这样小题大做大惊小怪的事情,一律如此办理。内官监乃是宦官二十四衙门的要地,不是吵吵嚷嚷的菜市场。皇上就算以钦犯系之内官监,一日尚未处刑,便得将其人当作士大夫礼敬,岂有欺辱怠慢之理!只要不曾夹带字纸书信,衣物鞋袜吃食等等自可送进去,锦衣卫诏狱便是如此,难道你们不知道?为了这么一点小事大动干戈,传扬出去难道很好听么?”
  如今这内官监上下的宦官几乎没几个人经历过靖难,更不曾瞧见过郑和提刀卫护朱棣左右的情形,甚至不少人都是头一次看到往日闲淡不管事的郑公公发这样大的火。然而,被人这样劈头盖脸地痛斥,左少监薛明却是有些不服气,当下便突兀地问了一句。
  “郑公公既如此说,倘若皇上怪罪下来又如何?”
  “皇上怪罪下来,自有我承担!”
  被郑和这样雷厉风行一处置,内官监顿时恢复了从前的平静。晌午时分,得到消息的内官监太监王景弘和都知监太监杨庆方才赶了过来。三人一道下西洋数次,就算从前有嫌隙,也在后来共患难共风雨的那些时间里头完全弥合了,这会儿坐在一起便都有些唏嘘。他们这些年在外头的时间多,在宫里的时间少,已经很是讨厌这些尔虞我诈的倾轧。
  “今天幸亏是你,要是换成我,实在是压不住这些眼睛长在头顶上的大爷们!”
  王景弘毕竟是成年之后方才入宫,凭借曾经操舟海上,对于海上水文地理知之甚深,这才一步步擢升上来,和郑和自幼随侍皇帝的宠信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扪心自问,他更知道自己就算曾经支持过太子,也说不出这样一番掷地有声的话来。就好比出使在外,郑和常常只言片语就能折服那些外藩王公,他却没法子做到。
  “我也是被逼的,要是连这种事情都镇压不下去,那么我在燕王府那些日子就白过了!”郑和眯了眯眼睛,随即便叹了一口气,“我宁可在海上应对那些海盗和王公,也不愿意在宫里头和这些个蠢才扯皮……对了,咱们下西洋的那些官兵在南京还好么?”
  “自然不好。”答话的是杨庆,尽管都知监在十二监中排名最末,但因为他跟过郑和下西洋,倒是没人敢小觑他,而他对于下番官军也素来关心。此时此刻,见两个出身经历各不相同的内官监太监齐齐盯着自己瞧,他便一摊双手道,“下番归来就和寻常官军没什么两样,平素只吃那么些死钱粮,而且少不得有人克扣。据我所知,他们都宁可往海上走。”
  屋内的三人全都心里有数,官兵宁可下西洋的原因,自然是因为下番所带的香料等物足够几年的开销。而他们宁可下西洋的原因,却是因为他们在那些番邦王公的眼里是高高在上的天朝使节,可到了京师却有数不尽的礼节规矩,跪不完的金枝玉叶。
  “三位公公,御用监张公公来了!”
  听到外头守着的心腹报上了这么一句话,郑和不禁和两个同僚相视一笑,随即说道:“这张谦一来,咱们这些下过番的几乎就到齐了!”说完这话,他就对外头吩咐道,“快请张公公进来!”
  张谦进屋之后就看到了围坐在一块的三个人,愣了一愣便笑了起来。都是见过外头世面的人,他也就不再说那些虚话,笑谈了几句白天的事就换作了正色:“去岁市舶司课税比前年大前年加在一块都多,朝贡使也没见少,百官都在说应该罢废西洋取宝船。看如今的情势,大概这两年大家都得好好歇一歇了。郑公公,有人托我问你一声,你在西洋诸岛上可曾收集过什么植物的种子?”
  看见郑和满脸呆愣,张谦也知道自己突兀了一些,奈何张越之前专程找上了门,他只得硬着头皮打哈哈道:“我有个族侄对番邦植物很感兴趣,所以特意托我来问一问,若是没有,我回头让他死了心就是。”
  “有倒是有,我底下有几个军官最喜欢捣腾海外的这些玩意,回头我差人到南京问一问。”
  王景弘既然一口答应了下来,张谦便松了一口气。只不过,他也没心思在张越这个稀奇古怪的问题上多费功夫,旋即就身子前倾,声音一下子变得极其低沉:“我来寻你们还有一件事,老黄俨一死,那个位子空出很久,不少人都盯着,宫里头难免都是乱七八糟的事。可大伙儿仿佛都忘了,这皇上之前把司礼监太监的衔头赏过人,就是这几年没怎么管事的侯显。他精明强干,不如请他直接担了如何?他五使西域,原本就是少监,声望资历足够了。”
  郑和等人本就不觊觎司礼监太监的位子,对于宫中人那点谋算都厌烦得很,闻言不禁大为意动,还不及有人回答,外头忽然就传来了一阵喧哗,紧跟着,那门帘就被人高高打了起来,探进头来的恰是原本守在外头的一个小宦官。
  “郑公公,永平公主自缢了!除了这事之外,乾清宫刚刚传话来,说是皇上忽然犯了病,太医院的两个御医看脉之后都被皇上赶出去了!”
第六百一十四章
世上只有一个朱棣,不会再有第二个!
  尽管从年轻时就开始驰骋疆场,平生遭败绩的时候屈指可数,但如今的朱棣即使要坐上马背,也已经不得不依靠人搀扶,身体状况从万寿节过后又有每况愈下的趋势。只是,即便心有余而力不足,昨天晚上听说了南北两头的军情,他仍然熬到了很晚才睡,足足留着金幼孜到子时,这才放了人离开。揣着这么一件事,他临睡前自是少不得无数思量,当夜仍又临幸了郑妃,早上起来用了不少肉食,结果就犯了病。
  风痹并非绝症,但却是一等一折腾人的病。尽管北京素来干燥,并无南方的阴湿,但这风痹无法去根,每每在意料不到的时候发作,却是让朱棣恼怒得很。拿过那写着白蔹、熟附子、桂心、麻黄之类的药方,他只看了一眼便三两下扯了个粉碎。
  “服药服药,朕几乎都被你们折腾成了药罐子,可这病仍然是时时刻刻发作,这药还有什么好吃的!就算这病没法去根,可三两剂药下去暂时压住了也行,要这些不温不火的方子有什么用?滚,全都滚下去,来人,去把太医院院判史权找来,让他给朕把脉!”
  大发雷霆把两个太医赶了出去,朱棣便喘着粗气往后靠了靠,心里又想起了一大早得知的那个消息。他有三个儿子五个女儿,永平公主从来就不是最受宠爱的,更何况先前李茂芳还闹出过那样的事情,死了也没什么好惦记。但是,一个是自缢,又一个还是自缢,这一次公主府甚至还有人口口声声说是有人害死了永平公主,这实在是让他恼怒得很。
  靠在软榻上特设的锦袱靠背上,他忍不住想起了已经许久没见的朱宁。想到朱橚膝下几个儿子也不消停,但偏生朱宁那性情品格却都是一等一的,他更是觉得心里冒火。他的儿女里头一多半都是徐皇后生的,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个继承母亲那无可挑剔的品行个性,要不就是懦弱得让人生气,要不就是野心膨胀让他无法放心,女儿们也谈不上有贴心的。
  朱橚从小就没有一样比得上他,可是,这家伙如今却总算是有一样压过了他一头!好在他还有一个好孙子,有一个文武双全的好孙子……
  “皇上,太子殿下在外头请见,郑公公几个也都来了。”
  “朕只是病了,又不是死了,用不着这么兴师动众!让他们回去各做各的事情,别杵在这儿!”
  听到旁边这个赔足了小心的声音,朱棣却越发脾气火爆。眼瞅着那小太监慌慌张张退下,他便从鼻子里哼了一声,仍是斜倚在榻上。然而,下肢关节的一阵阵疼痛却让他没法分心,直到满头大汗的史权赶到暖阁,行礼诊脉之后便立刻用水化开一丸药让他服下。
  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那种难以忍受的疼痛方才缓转了,他的心思就飘到了昨晚金幼孜所说之事。两份军报,一个是阿鲁台想要重振鞑靼,另一个是瓦剌陈情请命。金幼孜李庆的意思其实都差不多,不过是坐山观虎斗,半个多月前张越也曾说过鞑靼本部已经式微了。
  可是,他从还是燕王的时候便一次次地出塞冲杀,如今就这么罢兵不用?鞑靼兴许是式微了,但谁知道是否还会出现一位惊才绝艳的人物?至于派人前往塞外……
  皇帝明显神游天外,史权自然是看得一清二楚,可是,轻轻搭在皇帝左手腕脉上的他也有自己的难处。这风痹乃是痹症的一种,汤药针灸热敷固然都有效,但要根治却是难能。最要紧的是,要想让此症尽量少发作,最好的方法便是忌生冷荤腥,可这对于一顿无肉就会发脾气的朱棣来说,根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而如今天子年纪大了,这风痹之外还有其他大小杂症,这御医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难能一一顾全。
  “什么事都用他,李庆金幼孜倒是贪图省事,敢情都想学朕?”
  这突兀的一番话陡然惊醒了史权。他抬头一瞧,见朱棣只是盯着顶上的梁柱自言自语,就知道这话决计不是对自己说的,连忙就装作什么都没听见。等到缩回了自己的手,他这才恭恭敬敬地说:“皇上,服汤药不如用水煎药熏洗,如此药效更快些。至于这头晕头痛的症状则是要多多休息,静养一段日子便没事了。”
  朱棣早就忘了自己还是个病人,听到这话方才回过神来。前头两个御医都是诊断拗口繁复,却是根本不提几时能好,因此史权这话无疑更让他安心。想到不用喝那些又苦又涩的中药,他更是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些你安排就是,朕英雄一辈子,不希望连马都上不了连刀都用不了,时时刻刻就是躺在床上折腾!你且退下,替朕向外头人吩咐一声,叫杨学士来!”
  口里叫着杨荣,朱棣却在心里想着永平公主之前递上来的一本请罪折。其实不用她说他也知道,他的儿子也想学他,也想学他隐忍一方继而席卷天下。可是,这些想学他的人也不想想,这世上便只有他一个朱棣,决不会再有第二个!
  天下无不透风的墙,皇帝这一病,消息很快就从宫里传到了宫外,又从各个方向往天下其他地方传了出去。对比历朝历代的天子,朱元璋和朱棣都算得上是高寿了,在位也都是年限极长,一个是熬死了太子不得不立太孙,一个则是把太子压得死死的,同时也立了太孙。只不过,比起洪武朝那些拥兵自重的外藩,如今值得注意的外藩却只有汉王一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