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9/430

  张越闻言不禁大皱眉头,就在此时,外头却传来了连生那熟悉的声音:“少爷,东宫派人前来吊祭,大老爷让您赶紧出去迎一迎!”
第五百七十六章
日落星沉,至亲难隔
  明太祖朱元璋虽说只是乡野出身的一介贫民,但登基之后最重的就是礼,因此大明建国之后,他极其关注完善礼制。只不过,因为出身的缘故,哪怕是礼部从故纸堆里找出来的那些繁复礼制,他也要吹毛求疵,往往一改再改,就是要和历朝历代不一样。当初最宠爱的孙贵妃去世,他硬是一改庶母无服的旧例,令庶子为生母服,众子为庶母期。
  也正因为如此,明礼之齐备让人叹为观止。朱元璋为开平王常遇春举哀的仪式也记入了大典,只是至此之后,这一条就再未用过。而东宫为王公举哀的仪式倒是用过好几次,只如今顾氏虽尊,毕竟并非王公大臣,东宫另外遣使吊祭已是难得。
  此时天色已晚,灵棚中吊客本就寥寥无几,黄润代东宫拜祭,丧主答拜之后,管家高泉就将其请到瑞庆堂奉茶,竟是英国公张辅亲自出来作陪。黄润乃是东宫老人,明白张辅和死去的顾氏情分非比寻常,因此哪里敢摆架子。奈何他今次前来不但是代表东宫太子,却还有朱瞻基的嘱咐,可面对张辅,饶是聪明如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把张越请来说话。
  张辅虽是武官,却是心思机敏更胜文人,见黄润一直捱着不肯走,他就明白此人前来吊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若是平日,他自会行个方便,但这几天眼看张越一直在旁边帮着张信操持丧事,一日数次哭灵,伤心得根本顾不上其他,刚刚陆丰来吊祭时还是硬把人拖到书房去的,他不免有些踌躇。此时此刻,他想了又想,最后才打定了主意。
  “黄公公请稍坐片刻,我去去就来。”
  看见张辅这一走,黄润这才松了一口气,弹弹衣角换了个更舒服的坐姿。他从前也来过张家一两回,这瑞庆堂也不是第一次进来了,如今扫一眼下首两侧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十六张楠木靠背交椅,漆色簇新的高几脚踏,以及高悬堂上的金漆牌匾,再想想如今那风光大办的丧事,他不禁心叹毕竟是名门气象,随即暗自摇了摇头。
  这世上名门多了,可却没几家能长久。想当初徐家何等风光,还出了当今皇后,如今还不是徒有尊荣实权全无?
  “黄公公。”
  “啊,小张大人来了。”
  张越走进屋子唤了一声,见黄润忙不迭地站起身,遂快步上前。今日一天跪了无数次拜了无数次哭了无数次,他的脑袋已经有些昏昏沉沉。强打精神彼此厮见了之后,坐下来的他忍不住揉了揉太阳穴,这才歉然说道:“大堂伯临时有些事情,所以只能由我作陪,还请黄公公回禀太子殿下和太子妃殿下,张家上下深为感激,还有皇太孙……”
  听张越说话嗓音嘶哑,而且颇有些语无伦次,黄润自是心里有数。只是张越既然主动提到了皇太孙,他便轻轻咳嗽了一声,郑重其事地说:“小张大人,老夫人故去固然是伤心事,但毕竟也是高寿了,你还请节哀顺变。咱家此行除了代东宫吊祭之外,就是替皇太孙殿下捎带几句话给你。等你丧假满了之后,皇上应该会给你调职,殿下让咱家事先给你通个气。”
  哪怕事先已经考虑过迁官别任的勾当,张越完全没想到竟然是真有其事。此时乃是顾氏新丧的当口,他的脑袋本就一片混乱,实在是没法抽出什么头绪来,因此沉默了好一会儿,他方才苦笑道:“我眼下心乱得很,请黄公公代我多谢皇太孙殿下的提醒。”
  这种时候上门提这件事确实有些不合时宜,因此黄润见张越如此光景,也不好多说什么,又交谈了几句便站起身来,真心诚意地说:“总而言之,小张大人你还年轻,虽说居丧尽哀乃是晚辈的本分,但还请一定保重身体。”
  和人攀谈了一会,张越也无心多说什么,亲自将黄润送到了大门口,眼看着人上马离去,他便转过身子往回走。才一进前院,他就看到张辅正站在那里。刚刚张辅来叫他的时候,已经把话点得极其透彻,因此他便拖着沉重的步子走上前去,将黄润对自己说的话原原本本复述了一遍,末了才说道:“祖母这一去,我的心都乱了,横竖事情没个准,如今我也懒得想这些了。大堂伯,您几天没回家……”
  “不妨事,我只用参加朔望日的朝会,这时候只想为婶娘最后多尽一点心意。”
  张辅摆了摆手,随即便和张越一起往里走。通过屏门的时候,他便淡淡地说:“那天我赶来的时候已经迟了,但有些事情比你知道的多一些。你祖母将一份单据交给了你大伯娘,那是她这么多年积攒下来的体己财产,除了房产之外,她把地产店铺和其他钱物几乎均分给了你爹和你大伯父二伯父。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她事先甚至根本没提过。”
  原本心思重重只顾埋头数着青砖走路的张越猛地抬起了头,浑浑噩噩的心一下子清明了起来:“祖母是不希望这一家人散了?”
  “应该是这样,她还真是一片苦心。”
  想起自己在王夫人那里看到那份长长单据时的情形,想到那每张纸笺的末尾都端端正正写着顾氏的小楷签名,还盖着那方小印,张辅不禁心生感慨。
  由于随父亲走漠南,他的母亲去世得早,他跟着父亲回归中原的时候只有十一岁,和两个弟弟都寄养在开封的顾氏身边。他和张信年龄虽相仿,但个性却不一样,但顾氏硬是逼着他读了不少书,一直教导他身为长子的职责。
  只可惜两个弟弟那时候还小,而且他们三个只在开封呆了三年,否则若是顾氏也对他们严加管教,怎么可能让张輗张軏只知享乐不知进退,甚至为了荣华富贵剑走偏锋?
  “靖难那几年,你大伯娘深受你祖母照顾,一向倾慕她为人。后来我从征在外,常常一去就是一年半载,家中从来不用我操心,她管家的本事其实都是照着你祖母那一套。你们这偌大一个家能够有今天,何尝不是你祖母苦心维持的缘故?我和你輗二叔軏三叔的生疏冷落你应该都瞧见了,有这前车之鉴,我也不想让你祖母以前的苦心白费,那就太可惜了。”
  “我明白,祖母也对我这么吩咐过。”
  “我就知道婶娘当初必定会对你唠叨这个。你大伯父乡试解元,步入官途最初也是一帆风顺,结果终究及不上你二伯父的军功封爵,如今你祖母去了,他未必肯在这阳武伯府一直呆下去。就是你爹,骨子里也是个自尊心强的人。好在你祖母想得周到,这东边武安侯府的地方乃是人家的,不可能越过去,这胡同西边几家人的宅地她却设法买了下来,都算在家里的公产当中。只要再使些钱,扩建两处独立的宅子绝对不成问题,如此大伙儿也好过些。”
  倘若说顾氏之前处置个人私产的方式已经让张越大为震动,那么此时听到这又一番话,张越只觉得心里更是酸楚。他最初对顾氏多敬少爱,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耳濡目染祖母做事为人,他不知不觉生出了认同感。尤其是祖母拉手说话的时候那种亲切感,他更是从来都没忘记过。而如今,他却失去了这位可亲可敬的长辈,此生此世再也见不着了。
  此时日头已经西下,他抬头望了望西边那金灿灿的落日余晖,忍不住眯了眯眼睛。太阳光很是柔和,并不刺眼,映照在人脸上也没有多少热度,但却让人无法忽视。远望着那一轮红日逐渐消失不见,他不由得深深吸了一口气。
  日落星沉乃是人的定数,夕阳总有下山的那一天,他纵使再舍不得也是枉然。他会永远记得顾氏那最后一抹笑容,会永远记得她那无数次的殷切嘱咐。
  外头男人在灵棚中接待一众拜祭的文武官员,内里女人们也得在哭灵之外陪着往来的官眷诰命,都是忙得不可开交。虽有王夫人和灵犀,但一个毕竟是侄儿媳妇,一个到底是有体面的丫头,终究不好一味越俎代庖。
  连着忙碌了三天,晚饭时分,王夫人便径直来到了西院杜绾那间屋子,也顾不得什么规矩其他,直接瘫倒在了那张太师椅上。她虽说当了二十多年的当家主妇,但一来她的吩咐在英国公府令行禁止,二来一直都挑了精干人帮着,如今虽有灵犀,却毕竟不如自己家。随手接过小丫头捧上来的茶,她一口气喝了个干净,这才疲惫地叹了一口气。
  “以往看着你们家里那么多人热闹和睦,等到办起事情来才发现人实在是太多,要挑做事的却难。你大伯母本就病了,撑了这三天几乎已经熬不下去了;你二伯母犹如木头人,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哪里还有从前的精明;超哥媳妇慈和镇不住场面,起哥媳妇性子傲脾气大,偏你有孕在身……要是再这么下去,这往来诰命几乎就要应付不过来了!”
  杜绾如今已经有将近八个月的身孕,尽管心中悲痛,却要顾着腹中胎儿,因此在头一日之后,哪怕丝毫没有胃口,她也不得不强迫自己进食,就连小五也常常过来照应保胎。此时听到王夫人说这话,她的面上一黯,细细沉思了片刻,便有了主意。
  “二伯母是阳武伯夫人,接待往来诰命原本就是她该做的事。她这整整一年闭门不出,想来总不可能是光靠念佛撑着,总该是想通了某些关节。她如今任事不管人云亦云,恐怕是被老太太故世的消息震懵了。大伯娘之前不是提起过老太太留下的嘱托吗?只要让她知道了些,料想她那么精明的人,必定会明白老太太的一片苦心,不会再如眼下这般浑浑噩噩。”
  “你说的有道理。”王夫人一面听一面点头,随即长长叹了一口气,“她为了一己之私险些惹出了大祸事,固然是可恨得紧,但人总有犯错的时候,总不能一辈子关在屋子里追悔过去的事。我这就去和她说,这好歹是一把年纪的大人了,该站出来的时候就该站出来。”
  眼见王夫人站起身匆匆出门,杜绾忙吩咐一旁的小五跟着送一送。等到那葱绿色的软帘子轻轻落下,她方才缓缓坐下身,重重靠在了椅背上。她有记忆的时候便没了祖父母,除了父母之外,其他亲人的记忆都淡薄得很,因此几乎不曾有什么悲痛欲绝的丧亲经历。这一次顾氏的过世,却让她深深体会到了那种心里少了一块的悲伤。
  想当初孟敏先后丧母丧父的时候,是不是就是如此?朱宁在生母之后又失去嫡母的时候,是不是也是如此?翠墨在痛失双亲的时候,是不是还是如此?还有儿时便经历了人生中最大惨痛的小五……
  “姐姐!”
  小五一进门就看到杜绾脸色发白地坐在那里,不禁吓了一跳,连忙三两步冲上前去,一把抓住了她的手。等到发现没什么大碍,她这才松了一口气,旋即就劝道:“姐姐,老太太都已经故去了,您不要老是惦记着这些。老太太是最和蔼慈祥不过的人,倘若她知道,也肯定希望您平安生下一个健康的孩子。再说了,爹娘……”
  “小五。”不等小五说完话,杜绾便紧紧握住了她的手,语重心长地说,“爹娘自然是很盼望我的这个孩子,但他们何尝不盼望你也有这么一天?不要老是念叨什么不嫁人,你如今也该知道,这世上除了我们,还有人是真心对你好的。若是没有这么个人陪着,哪天你也遇到这样的伤悲时,恐怕就不是那么好过了。你得明白,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强。”
  想到张越昨夜难得从前头回屋子时对自己吐露从前和顾氏相处时,从生疏到敬爱再到亲近的种种情形,她忍不住忆起自己和父亲之间渐渐弥合的那层隔阂。至亲难隔,从前再疏远,最后总隔不断那丝依恋。
第五百七十七章
以德报德,将心比心
  同下锦衣卫狱的文武大臣多人,最先获释的仍是杨士奇,此时距离他之前入狱不过十天,甚至连他的家人以及张越万世节等等子侄晚辈特意准备的冬衣也完全没有用上。就连在锦衣卫诏狱中干了十几年的牢头狱吏,对于这位两次入狱都不曾超过十天的神奇阁臣都是恭恭敬敬,北镇抚司那位镇抚甚至还把人亲自送到了门口。
  与获释的旨意一齐颁下的还有复左春坊大学士的制书,虽说只不过是官复原职,既没有抚慰也没有其他,但好歹安慰了原本担惊受怕的杨家下人。因此,看到出了北镇抚司的杨士奇仰望天空出神,管家杨忠连忙拿着厚实的夹披风上前,小心翼翼地盖在了自家老爷肩头。
  “老爷,虽说如今平安无事,可您好歹注意一些身体,夫人和两位少爷都在老家,只有小的这么几个人跟着伺候,若是您有万一,小的可怎么交待?”
  深秋的天空一碧如洗,风中甚至还有几分寒意,杨士奇漫不经心地系好了披风,随即便伸出拇指和中指揉了揉太阳穴,又安慰了杨忠几句。上车之后,他问了几句家中情形,得知不少亲朋好友上门转交了各种东西,他不禁微微一笑。等到听杨忠提起张越祖母过世的消息时,他倒是愣住了。想到诏狱中狱卒转交的那些东西,他当即吩咐前往武安侯胡同。
  因这一天并非逢七正日,上张家祭拜的宾客并不多,一整条胡同中只见三三两两的车马,和前几天络绎不绝车水马龙的情形大不相同。此时已近傍晚,门口的两只白灯笼在夕阳下便显得格外刺眼,连带着一片素白的张府也显得阴森森的。
  由于杨士奇等人下狱待罪的事情人尽皆知,因此面对这么一位忽然登门的昔日阁臣,张家上下都是始料未及。好在负责迎客的管家高泉一下子就醒悟到这位深得宠幸的大臣必定已经被开释,于是一面使人入内通报,一面暗叹对方真是机缘独到。
  要知道,当初永乐十二年下狱的黄淮等人,可是到如今还关在不见天日的大牢里头!
  尽管杨士奇品级不高,又是刚出了大牢,但张信仍然是带着儿子张赳和侄儿张越一同迎了出来。等杨士奇在灵棚行礼拜祭了之后,他便寻了借口只命张越一人相送。望着那一老一少的背影,想起自己昔日担任工部侍郎时自以为官运亨通前途光明,他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只有重重摔了那么一跤后,他才真正体会到,若非张辅三征交阯功勋卓著,他那时候怎么都不可能一跃而占据侍郎高位。这官运亨通不稀奇,像杨士奇这般遭遇挫折仍然能复起才是真了得。那时候的他,还远远没有这样的自知之明。
  从仪门正道一路送杨士奇出门,张越得知对方乃是今日刚刚得脱囹圄便前来拜祭,自是心中感激。然而,他一个谢字刚刚出口,杨士奇却抢先说道:“诏狱的日子素来难熬,从前有犯官入狱,因家属打点不到,活活冻饿而死的也有。之前我入狱才两日,你和世节送的东西就捎带了进来,要说谢,也该我谢你们的一片心意。”
  因杨士奇当初好意替自己引见其他士子,又指点过学问,就连万世节这个至交好友也是在杨府会文的时候认识的,张越一直心存感激。此时听人家说了这话,他连忙真心诚意地说:“东里先生和岳父乃是至交,昔日于我也有指点提携。得知您下狱的消息,我能做的也只是稍稍打点而已。您说一个谢字,岂不是让我无地自容?”
  “当初你岳父入狱之后,我能做的也不过是在皇上面前暗示一下他的好处,其实没能帮得上什么忙,如今想想也觉得惭愧。不得不说,要说劝皇上宽宥,我远远比不上杨勉仁。他虽个性稍急不能容人之过,但哪怕是和他有嫌隙的人,一旦落难他也会在皇上面前婉转相劝,就是你岳父的事情,他亦有从中进言。夏原吉吴中能保不死,也是他进言的缘故。”
  身穿素色布袍的杨士奇忽然停住了步子,旋即侧过了头来:“先头你守御兴和立下大功,封赏的事情久久不决。五府勋贵的合议是让你由文职转武职,授指挥使,皇上驳了;六部合议的结果是迁你通政司或是太常寺,甚至连国子监这样离谱的地方也提过,皇上还是驳了;等到内阁合议的时候,杨勉仁提出由你巡抚宣府,封赏延后,皇上方才满意。虽说他从前对你升迁太快不以为然,但这也是好意,毕竟,他是你的座师,这一点是永远都不会变的。”
  由于大伯父张信担心家中几个小的熬不住,昨天晚上便分班轮流,每人都歇了几个时辰,因此张越这会儿不比前几天的恍惚不济,脑袋自然还清楚。尽管当初封赏的由来他也听说了一二,但毕竟不像杨士奇这样亲身经历,哪里能知道得这般详尽?他自己就是心思重的人,一直觉得杨荣太过机敏不好打交道,如今看来,他还是承了人家莫大的人情。
  以怨报怨,以德报德,这本就是他为人处世的准则,当下他立刻对杨士奇肃然一揖道:“多谢东里先生提醒,否则我恐怕糊里糊涂承了恩情犹不自知。”
  见杨士奇含笑点头,又缓步往前走,他心里陡地想起了一件要紧事,连忙快步追了上去。他知道杨士奇至今没有把妻儿接到身边,那座御赐的宅第中甚至没有多少家人随同伺候。尽管这算得上清廉,但他记得史书所载杨士奇的长子因横行不法被判死罪,牵连杨士奇请辞,最后甚至活活气死,因此他自然不希望这位名臣落得如此下场。
  “东里先生,我听说世兄仍留在乡里,为何不接了上京来?”
  一说起儿子,杨士奇顿时露出了怅然的表情。他仕宦多年,虽说一直有书信寄回去,但二十余年竟是没有机会回过泰和,长子杨稷至今也就是来看过他三次,每次短暂团聚之后,他都会催促儿子赶紧回乡。说是父子,可连说一句话都得靠书信。
  “京师繁华,于年轻人来说容易坏了心性。泰和多世家大族,杨氏向来以仁德传家,况且有他母亲的管束,我也没什么好操心的,母子也好有个伴。况且我隔一段时间便会有书信寄去,他也常有书信写来。只可惜他不是读书的材料,这么多年了,却连生员都没考上。”
  “东里先生,虽说这是您的家事,我不该插嘴,只是您二十几年不曾回乡,以书信代父子情份,终有不妥。京师之地学子众多,况且您家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不定能带挈世兄上进。古来先贤虽有不少人为国忘家,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原本也是至理名言。”
  杨氏原本是江西泰和大族,宋时就已经是一方世家,杨士奇曾祖更是在元朝当过翰林,名动一时,只是在元末方才家门衰落。因此,杨士奇自从被举荐入了翰林院步步高升之后,便一向极重家声家名,写回去的信中十有八九都是教导子孙后辈的,却没有接妻儿上京。不单单是他,京师那么多文官,绝大多数都是家人留在故乡,只身在朝为官。然而,张越提到他家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便渐渐有些心动。
  “既然元节你这么说,回头我再想想。”
  送走了杨士奇,张越便觉得心中一松。此次入狱的其他人多半和他没多少交情,他不是全知全能的人,管不了那许多,既然杨士奇出狱那就够了。而且,若是杨士奇能把长子接到身边,以后成天在眼皮子底下,未必就会发生横暴杀人的勾当。
  这天吃过晚饭之后,众人便按照前日晚上定下的规程轮流守灵。之前王夫人一番真心实意的话说动了东方氏,如今内院比起之前整齐了许多,上上下下都不敢稍有偷懒迟疑,外头的男人们也就省了老大的功夫,不必再劳神分心二用。
  张越是和张赳一起值下半夜,此时便准备在灵棚旁边特意辟出的屋子中眯瞪一会歇一歇,结果前脚刚进屋子,后脚便有人来报,说是张辅请他去书房。不明就里的他匆匆赶到那里,却只见除了张辅之外还有四弟张赳。张辅面色倒还好,张赳的脸上却满是不得劲。
  “越哥儿,如今婶娘虽然去了,但赳哥儿的婚事终究是先前就定好的,前头的那些规制也都完了,只差迎娶,婶娘的遗表也已经送上去了。他的婚事乃是婶娘最大的心愿,所以我和你大伯父都觉着不必等一年孝期满,热孝之中便成亲,也好安慰婶娘的在天之灵。偏生这个倔小子就是不乐意,我懒得说他,你这个做兄长的好好教训你这个弟弟!”
  看到张辅说完这番话扬长而去,张越顿时愣住了,等到两扇绿漆格扇门关得严严实实,他方才回过神,又瞅了满脸不情愿的张赳一眼。不知怎的,他忽然想起了当初三兄弟一块去南京的情形。那时候,张赳年少不懂事悄悄回了一趟被封了的家,得知情形的他狠狠打了小家伙一巴掌,随即还劈头盖脸训斥了他一顿。如今一晃六年,张辅交给他的偏又是这种差事。
  “小四,大堂伯和大伯父既然都决定了,你怎么偏不答应?我知道祖母故去你很伤心,可是她到临终前还一直惦记着你的婚事,你若是有心,就该完成她最后一桩心愿。”
  一身粗麻布孝服的张赳默不作声地站在那里,却是没答张越的话。等到觉着肩头一沉,仿佛被一双手压着,他这才抬起了头,却见张越目光炯炯地盯着自己。这些年尽管张越东奔西跑,但他和这位三哥的关系一直很好,想到那天无意间听到的传言,他顿时咬了咬牙。
  “三哥,不是我不想顺从祖母最后的心意完婚,是因为如今时机不对!祖母新丧,父亲丁忧,如今我还只是个无官无职的监生,可是她却是武安侯的千金。如今武安侯镇守开平不在京师,别人说这婚事乃是武安侯夫人擅自作主,祖母这一故去……”
  “别说了!”
  张赳这一开口,张越立刻明白这个小家伙又开始死心眼,于是没好气地喝住了他。重重地在那脑袋上敲了一下,他这才板着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武安侯夫人必定已经派人禀报了武安侯,哪里是什么擅自作主?定下婚事之后你父亲也同意了,别说婚书,就是其他礼仪程序也都统统完了,哪里还有什么变化?那是武安侯的千金不错,可你也别妄自菲薄。若不是觉着你好,武安侯夫人能同意这桩婚事?”
  被张越这样一数落一教训,张赳顿时哑然,旋即才讷讷地说:“可我听她们说,武安侯夫人是因为不满武安侯独宠那位张姨娘,所以才……”
  “左一个听说右一个听说,道听途说的勾当你也相信?”张越心中大恼,暗想逮着机会一定要好好惩治那些敢于嚼舌头的女人,面上却丝毫不露,索性更摆出了兄长的架子,“武安侯不点头,武安侯夫人怎会擅自作主?总之,婚事自然有长辈们替你安排张罗,你大嫂早就替你去看过了那位姑娘,人品容貌都是一等一的,你别一个劲钻牛角尖!好了,下半夜还是咱们值夜,趁着眼下赶紧去歇一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9/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