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风流(校对)第21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2/430


第四百九十四章
一射成名,一烧成名
  即便是九边要镇中最富庶的宣府,这些天也失去了往日那种人来人往的喧哗热闹。从各地云集到这里的商旅并不曾少,招待往来客商奉承高级军官的歌伎乐班也不曾少,住在这儿的市民百姓更不曾少……但街上的闲汉少了,那种天塌下来也无关的悠然气氛少了,哪怕是从前常常出条子叫堂会的镇守太监府,这几天也一下子消停了起来。
  于是,这宣府的大清早也就展现出了它难得的勤勉一面。寅时三刻,天色还灰蒙蒙的,空中飘落着无数星星点点的小雪,哪怕是平日起早贪黑做活的百姓也尚未从温暖的被子中钻出来,大街上就陡然之间就响起了无数马蹄声,上头全是一个个衣衫鲜亮的军官。
  这些往日养尊处优的军官们也顾不得身下是平日怎样心疼神骏的坐骑,一个个都拼命挥舞着马鞭。好容易赶到总兵府,众人跳下马就纷纷争先恐后往门里冲。乱哄哄的还没站好,一阵云板声就传了出来,一时间众人立马鸦雀无声,全都在闷头找自己的位置。
  二堂上的武安侯郑亨瞥了一眼旁边的漏壶,等到云板声尽了,他方才不满地皱了皱眉。想当初他在这宣府当总兵的时候,每日点卯将官都是早早赶到站班,哪里像眼下这种乱糟糟的情形。看了一眼左下首刚刚赶到的镇守太监王冠和另两个宫中炙手可热的内官,他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不满,却谨慎地没有表露出来。
  按了按佩剑,郑亨大步走出了门去。在门前的台阶上站定了,他便冷冷扫视了一眼下头这些人,又深深吸了一口清晨干冷干冷的空气。
  “人可都到齐了?”
  堂下伺候的一名军官忙躬身道:“回禀武安侯,人都到齐了。”
  见所有军官在风雪中站得还算笔直,郑亨这才感到心头的恼意淡了一些:“奉皇上圣谕,我三日前接替兴安伯镇守宣府。之所以到今天方才召齐了所有人,是因为先去了一趟开平,所以到宣府就晚了两天。我已经六七年没有到这里来了,想必你们之中也有新人不认识我,不知道我的做派。我只说一条,不要因为如今升官进职,就忘记你们的本分!自从兴和被围,你们扪心自问,究竟都做了什么?”
  郑亨壮年得志,如今虽五十出头,白发却并不多,看上去竟是比兴安伯徐亨更显年轻。此时此刻,他陡然之间提高了语调,声色俱厉地说:“不要说什么你们位卑职小不能预大事,遇上这等大事若是还不建言,总兵府要那么多属官有什么用?皇上派我来的目的只有一个,解兴和之围,理北征粮储,除贪墨官员!点卯之后立刻各回职守,今日巳时,大教场阅宣府三镇,若有误事军法行事!未时接见瓦剌使者,全都给我打起精神来!”
  巳时阅宣府三镇兵?这得多少人!还有,这瓦剌使者什么时候来的,他们怎么不知道?
  这下子,别说一众军官纷纷乱了阵脚,就连王冠也愣在了当场。倒是陆丰这些天一头累了个四仰八叉也没查出个所谓间谍的子丑寅卯,一头还得牵挂张越出事自己回京不会有好果子吃,那简直是心力交瘁,看到这些人如此情形心中不禁解气。而海寿却是面色微变,随即就没事人似的站在那儿一言不发。
  须臾,宣府左中右卫的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等就急匆匆出了门去,剩余的人则是各行其是不敢怠慢,就连三个太监也都走了。而孟俊倒是没有什么必须要做的勾当,只是因为顶头上司从此亨换成了彼亨,心里头未免有些不习惯,于是便走在了最后头。还不等他跨出二门,就听到背后有人叫唤,转过身看见是郑亨的亲兵,他便明白了原委。
  到了二堂,他便以下属礼见过,旋即在左手坐了下来。让他诧异的是,郑亨只是若有所思地打量着他,却没有立刻开口说话,仿佛在踌躇犹豫什么。
  “武安侯若是有什么事分派,但请吩咐。”
  “你倒是精乖,我确实有事情要你去办。”郑亨微微一笑,抬手吩咐一旁的亲随到外头手着,这才离座而起踱了两步,忽然倏地转过身来,盯着孟俊的眼睛问道,“你是保定侯嫡长子,将来是铁定要承袭爵位的。我问你,你是愿意安分守己继承爵位,还是预备像你祖父那样建功立业?”
  孟俊没料到郑亨竟然问这样的问题,愣了一愣就想本能地说自己并没有什么雄心壮志,但是,当看到郑亨那种古怪的目光时,他立刻惊醒了过来。皇帝派自己来宣府,绝对不是因为当初孟贤的事情而迁怒孟家,反而是某种期许。即使这种期许他很有些承担不起,但他要是对郑亨直说什么混吃等死之类的话,那么恐怕后果会适得其反。眼珠一转,他就有了主意。
  “这就要看皇上希望如何。皇上若是希望我建功立业,我自然愿意疆场沙敌马革裹尸。若是皇上有的是可用之人不用我凑热闹,安分守己也未尝不可。武安侯是自小看着我长大的,应当知道我就是随遇而安的性子。”
  “胸无大志!”
  骂归骂,但郑亨却也知道孟俊此言不虚,心里头总算是舒了一口气,当下就板着脸说道:“这回兴和被围,虽说我力主不可轻易发援兵,以免被阿鲁台抓到了可趁之机,重蹈当日淇国公丘福的覆辙,但也不能就此撒手不管。兴和开平是我朝在外长城之外的最后两个堡垒,说什么也不能丢了!等瓦剌使节来了之后,我就派你带宣府左卫一镇兵出张家口堡。”
  这下子孟俊顿时呆住了,一时间也顾不得什么长幼尊卑,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武安侯您不是开玩笑吧?我虽说在宣府已经呆了大半年,可还未曾有带一兵一卒的机会,若是这中间有了什么差池……”
  “宣府左卫指挥使和下头那些军官又不是饭桶,不会让你乱来。你无需多出一言,只要趁着这种机会多多学习即可。”郑亨没好气地摇了摇头,轻哼了一声,“若是不打仗,你在宣府也没什么历练,这次是绝佳的机会。瓦剌客列亦惕部贤义王太平和辉特部安乐王秃孛罗派出的使者午后就会抵达。倘若那边能守住,阿鲁台这次孤注一掷,正好可以重挫他的气焰!”
  这些天孟俊一直都在担心身陷兴和的张越,此时听郑亨说得这么有把握,不禁喜上眉梢,连忙问道:“武安侯既然这么说,若是瓦剌能尽快出兵,岂不是兴和之围能够立即解除?”
  “我知道你想问什么,但眼下兴和那边还没有消息。阿鲁台四面派了游骑劫杀斥侯,我前后派出了好些人,至今音信全无。临走之前,英国公还托我能帮忙则帮忙,不说这一层关系,张越怎么也是住在我家隔壁,不是只有你一个人惦记他,他家里的兄弟也都托付过我。我也希望他能平安,毕竟京师里头的张家已经是一团乱了……”
  乍听得一个乱字,孟俊不禁一怔,待想要开口询问,堂外忽然传来了一阵喧哗。不多时,一个亲随便脚底生风冲进了门,单膝跪下便嚷嚷道:“报,往兴和的斥候有一拨回来了!”
  郑亨精神大振,连忙吩咐道:“快让他进来!”
  很快,一个四十开外的老军就被搀扶了进屋。勉强行过礼后,他使劲咽了一口唾沫,旋即用尽了力气嚷嚷道:“启禀武安侯,卑职带人遇上鞑子游骑,好容易杀退了他们,抓到了一个俘虏,竟是不合打探到了兴和的情形!据说,阿鲁台率兵近两万人围困兴和,日夜攻打不休,但城内一直都死扛了下来,兴和至今还安然无恙!”
  安然无恙!
  听到两万人围城,郑亨和孟俊原本都是一颗心提了起来,但这安然无恙四个字却无异于一颗定心丸。相比孟俊的欢喜,郑亨毕竟是刚刚奉旨接替徐亨担任镇守宣府总兵官,更注意的却是前面几段。尽管心头振奋,但他素来谨慎,忙问那个抓到的鞑子在何处,及至听到人已经带回,他干脆亲自前去盘问了一番。由于他昔日在燕王府就数次征伐草原,蒙语极其娴熟,很快就问明了内情,脸上顿时露出了变幻不定的表情。
  阿鲁台长子失捏干重伤,军旗也被一箭射穿了,前天晚上城里还一把火烧得鞑子鸡飞狗跳!他本以为守住城池就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想不到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战果!
  就在这时候,那个蒙古汉子又面带恐惧地吐出一句很有些突兀的话。分辨清楚之后,郑亨一下子瞪大了眼睛,旋即倒吸一口凉气。
  “那一把神火烧死了很多人,而且那时候城头还有人用蒙语大叫说,小张大人神火!先头也是这样的,先头军旗被射穿的时候,也有人叫……”
  小张大人神射!小张大人神火!
  郑亨甚至来不及向跟进来的孟俊解释,转过身就大步出了屋子,沉声吩咐找一个精通蒙语的书吏。等人一到,他就吩咐其与一众军官继续审问着,旋即方才对跟出来满脸茫然的孟俊笑道:“要那鞑子所言是真,你那位内弟这次可就真的是一射成名,一烧成名了!”
第四百九十五章
问女何所思,望夫不曾闲
  几场小雪之后,北京城四处都是银装素裹的景象,但天气也一天天冷了下来。尽管家家户户从十月初一开始就烧起了暖炕,但如此室内便不太通风,年老体弱的老人仍然是禁受不起,小孩子也容易感染风寒。单单是回春堂这样声名显赫的药堂,一日的出诊量便忙得几个大夫脚不沾地,来抓药看病的人也比平常多了一倍。
  顾氏天天在暖阁中很少出门,即使冯远茗三天两头来,小五更是日日登门,可她的身体仍是一阵好一阵坏,就连日日进食也不过懒懒地用上几口,任凭小伙房变着花样也没用。没奈何之下,灵犀和杜绾商量了之后,干脆就嘱咐了年纪最小的张菁多多在北院大上房陪侍。张赳原本打算向国子监请长假,却被顾氏一口骂了回去,只好让弟弟张赹多多陪着一些。
  而那天张超从宫里回来之后,次日便下了旨意,坐出征挟民女还,贬通州右卫知事。尽管大伙都知道通州到北京不过数十里地,这番贬谪已经算得上极其宽容,顶多是平日两头跑辛苦一些,可东方氏却为此病倒了。儿子好容易熬到正五品,就算未必有爵位,一个指挥使至少是稳稳当当的,如今这重重一跤就跌到了从七品,日后如何抬得起头?儿子那个外室的勾当分明被家里按了下去,眼下再次揭出来论罪,还不是她惹的祸?
  她这一病,张家上下自然更是着忙。李芸和赵芬不得不成日里轮流伺候,空下来的时候还得照应顾氏这位老祖宗,以及那位闯了祸却还怀有身孕的姨娘。杜绾打着精神操持家务,在顾氏面前从来不露毫分,硬生生把张越身陷险地这一条死死瞒着。而张超张起张赳这三兄弟也一心想隐下兴和被围的消息,更是只字不提,于是这一大家子总算是消停了下来。
  好在一连串的坏消息之后总算迎来了一个好消息,调张信回来任顺天府府丞的旨意又在之后的一天颁下了。得知这一讯息,盼星星盼月亮的冯氏喜极而泣,就连下人们也有不少舒了一口气,毕竟,这家里的男主人们有的在外头任官,有的在外头带兵,有的在外头出差事,有的贬谪,如今被贬交阯多年的长房大老爷回来,这家里总算是像个样子。
  由于听到这样一个莫大的好消息,顾氏这天中午破例多吃了半碗饭,而且用得格外香甜,午后在屋子里散了一会步消食,便由白芳搀扶着去睡午觉了。杜绾和灵犀回房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又立刻赶往小议事厅。因年关将近,什么佃租、续佃、采买、人情……种种杂七杂八的事情忙了个倒仰,好容易安排完了这些,灵犀忙吩咐小丫头打了盆热水来,亲自服侍杜绾洗脸净手。
  洗了脸再次匀好了装,遮盖住了脸上的憔悴之色,杜绾眼看灵犀就着残水洗了洗手,见她的也是面色蜡黄眼睛中隐现血丝,不禁苦笑道:“平日看着二伯母管这些还觉着轻松,如今亲自上手,眼看着银钱流水似的出去,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艰难。”
  “如今搬来了京师,很多东西都要置办新的,再加上不少用具都得打南边运过来,价钱比从前高了两三成,一大家子开销自然比从前更大。要不是老爷就在南京,据说和成国公合起来办了什么产业,每月入公中帐上的银钱很是可观,单单靠二老爷八百石的伯爵俸禄和家里的田庄等等,恐怕还撑持不下来,毕竟,大老爷那边是只有贴钱没有进项的。等大老爷回来,到时候就会好多了。”
  “你说的也是。”
  杜绾当初虽说也帮着母亲管家,但毕竟家里没那么多人口,如今见帐上的银钱往来最少也是宝钞五百贯,瞧着就让人触目惊心。定了定神,她就想起朱宁让她对灵犀说说张越的事,可她的脾气向来是有什么事情自己一个人扛的,再加上灵犀这些天忙得什么似的,她更是将此事死死压在了心底,这会儿稍稍闲了下来,她便感到心头堵着一种难以名状的思念。
  张越已经整整走了二十八天了,之前胡七那里还能有讯息传来,可自打兴和被围之后就是音讯全无,她这几天每夜独眠的时候,甚至用指甲在那床架子上刻划出了一条条印子,如今已经有整整十条,也就是说,已经整整十天没有他的任何消息了。她不知道他是生是死是好是坏,哪怕是那天回去探望母亲的时候,哪怕是在小五面前也不敢透露半个字。
  母亲一直都是把张越当成儿子看的,不能让她再提心吊胆担惊受怕;而小五不知轻重,万一再闯出什么祸,那事情只能会更糟。他说过他会平安回来见她和孩子,那他就一定能做到,她只有相信他,相信他能抓住每一个机会。
  这世上没有什么逢凶化吉,只有靠自己自己见缝插针寻找每一丝机会!
  “少奶奶!”
  陡然之间有人叫唤,杜绾这才回过神来,抬头一看就发现是一个管事媳妇。那媳妇双手拢在身前行了礼,随即便笑道:“三少奶奶,南京那边三老爷打发人捎带了不少东西,还有一封家书过来。如今那几辆大车都在外头,跟车的十多号人高管家已经都赏了,请示东西是先入库,还是拿进来让老太太两位太太和少爷奶奶们瞧瞧。”
  听说是公公派人送了东西,杜绾沉吟片刻就吩咐道:“东西的单子可曾送进来?”
  “看奴婢这记性,险些忘了这一茬,这是单子,这是三老爷的家书!”那媳妇一拍脑袋,连忙双手呈上了一份折子,见杜绾打开来和灵犀低声商量着,她便退到了一边。隔了半晌,她就听到上头传来了吩咐,忙仔仔细细竖起耳朵听了。
  “送给老太太的楠木拐杖数珠,还有送给各房的表里料子和小玩意先送进来,如今快要过年了,一则是正好可以裁衣裳,二则是给小孩子耍玩。那些江南的土产腊味直接送去厨房,让厨房晚上做几味出来大伙儿尝尝。宝钞铜钱解到公帐上,让账房入帐。”
  灵犀看了看杜绾,见她并无异议,便将单子撂给了一旁的小丫头,打发了那个媳妇下去。而等到人走了,杜绾方才拆了那家书的弥封,取出信笺看了起来,临到末尾时,她不禁惊咦了一声,继而便笑了起来。
  “爹说原打算年下让红姨娘带着六弟进京,但如今天气太冷,京师里头又有不少杂七杂八的事情,所以预备明年开春让他们母子俩进京,也好让老太太面前多个孙辈,家里喜庆些。还说娘亲自去栖霞寺求过签,咱们一家人都是上上大吉,她欢喜得不得了。”
  虽说孙氏是正经主子,但灵犀闻言仍是不禁莞尔:“老爷到底还是架不住太太。”
  想起自己这一对公婆,杜绾也觉得沉甸甸的心头稍稍松快了一些,然后就折好了信重新放回去。不多时,几个媳妇婆子就把东西送进了议事厅,她随便打开一个箱子,就看到那些绫罗绸缎都是些稳重大方的时新花样,而且早就按照人头分好了,更是暗叹公公做事仔细。正预备使人把东西送到各房去,她就听到外头忽然传来了一个嚷嚷声。
  “三少奶奶,陈留郡主来了,已经直接去西院了!”
  之前硬是压下了那牵挂思念焦虑,可这会儿杜绾却只觉得脑袋一沉。强笑着站起身来,她对带着那些媳妇婆子忙碌的灵犀吩咐了几句就匆匆出了议事厅。由于台阶太滑,走得匆忙的她踩下最后一级的时候不禁一个踉跄,亏得旁边的琥珀眼疾手快搀扶了一把。即便如此,她这一路仍是走得飞快,琥珀跟得吃力异常,心头不由大是疑惑。
  难道杜绾早就知道朱宁所来是为了何事?这般紧急,莫非是张越出事了?
  一路紧赶慢赶回到了西院,一入正房东暖阁,看到朱宁正坐在炕上,低头抱着静官逗弄个不停,杜绾不由得怔了一怔,心里旋即生出了一股希望。果然,朱宁抬了抬头,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笑容:“放心,这回是好消息!”
  简简单单几个字却好似有千钧重,一时间,杜绾竟不知道自己那股眩晕是因为如释重负,还是因为其他。拖着此时犹如灌铅的双腿走到炕前,她完全没发觉自己的喉咙一下子变得嘶哑了起来,只是一字一句地问道:“他真的还好?”
  “何止是还好,要是宣府那边的消息准确无误,张越这一次可是出大风头了!”
  由于这会儿是报喜不是报忧,朱宁也就没避着屋子里那两个丫头,笑嘻嘻地说:“皇上知道了之后高兴得连连道了无数好字,什么将门虎子什么年少有为……总之那好词儿全都用上了。再加上皇太孙正好在旁边凑趣,皇上一高兴,大概马上就有赏赐给你家小静官。你就别为了那个家伙乱操心,尽管兴和尚未解围,但他这么能折腾,一定会平安回来!”
  杜绾深深吸了一口气,冷不丁想起了他临别时那拥抱。他说过让她等他回来,她答过会和儿子好好等着他……她都做到了,他也一定能!
  朱宁好整以暇地看着杜绾,心中却在暗自叹气。好消息说了,这种大好时刻那坏消息还是暂时藏着算了,横竖那还是没影的事,也不知道是谁捕风捉影乱说一气。横竖等到张越回来,杜桢也就该放出来了,那时候一丁点谣言自然烟消云散。
第四百九十六章
必雪,必报,必还
  兴和已经五天没有下雪。
  都说雪后的天气最冷,如今的兴和却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由于担心路上结冰,若有紧急军情则行走不便,因此五天前晚上那场大雪过后,所有的兵卒除了守城之外,则是一直在清除城内各主要道路上的积雪,以及屋顶上那一层冻得厚厚的冰砣。这本就是兴和每年年末必做的勾当,但那会儿外头没有大军围城,军士们闲来无事甚至还会打上一场雪仗,可如今即便没有那工夫,不少人还是在城头上往远处砸着一团团雪球。
  由于没有下雪,火烧的痕迹恰是结结实实地冻在了雪地上。焦黑的木炭、煤渣子、瓦罐的残骸以及好些被烧得焦黑的尸体清晰可见。那天夜里城中派人以火箭袭营,然后阿鲁台派出大军追击想要借机入城,谁知道城下头堆了不少易燃的干草和黑煤,于是城头趁机以火箭火铳还击,还砸出了不少浸了火油的火药罐子,一把火烧死了数百人,现如今城下还是一片狼藉。自此之后,围城的蒙古兵再攻城时已经是装模作样士气全无。
  “阿鲁台恐怕要退了。”
  站在城头望着六七百步远的营地,又听到张越这么一句话,郑平原只觉得这几天实在是大起大落。寄予厚望的援兵并没有来,但他们这些人不但守得好好的,而且还取得了丰硕的战果,就是他手底下那些兵,如今在这冰天雪地的情形下,心里大约也都和热炭团似的,和从前的敷衍漠然大相径庭。一脚把垛口上的冰块踢了下去,他便不管不顾地站了上去,心里不禁异常舒爽,哪怕是那一次跟着武安侯郑亨北征杀敌的畅快也不外如此。
  “小张大人说得没错,这几天的攻势仿佛都是摆摆样子,估计阿鲁台是真的要跑。”
  周百龄咂巴着嘴嘿嘿一笑:“这一次原本不过是押送督运,谁曾想竟是遇到这样的大场面,算是来得值了!只可惜这城里头的兵太少,否则若是阿鲁台真的跑了,咱们说不定还能够追一追……哎,小张大人你别瞪我,我这不是开玩笑么?被人围着猛打了这么些天,心里憋气而已。阿鲁台逃命的本事要敢认天下第二,就没人敢认天下第一,我才不会带这么一丁点人去追击,我还没发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2/4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