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唐攻略(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357


第二百八十五章
太平,天下太平
  在李贤的安排下,洛阳县的差役很顺利地逮到了杀人凶手,而侦破也就此嘎然而止,没有再往下牵连。这事情李贤没有瞒着冯子房,关系轻重对他说得清清楚楚,当然,他这说话的技巧大有文章。
  “要说长孙延奉恩赦回京,又到了进官的时候,原本应该轻轻松松就能得官的。李义府当初那着实是有意勒索,至于这个张道人则更是不自量力了,区区一个微不足道的出家人,居然也敢勒索昔日名门子弟!长孙家旧仆为此心怀怨恨而杀人,自然是情有可原,于法难恕。但看在长孙延交出了人的份上,事情最好到此为止算了,也不要牵连到他。”
  “殿下放心,下官省得。”
  冯子房对此没有任何意见,作为洛阳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恨不得这件案子就这么无声无息地了结了。这是李贤早就料到的,冯子房已经快四十了,这官场上呆了十几年,就算有锋刃也差不多没了。如果这番话对狄仁杰所说,指不定会有什么糟糕的效果。
  “老冯,以你之见,这事情该如何对老狄说?”
  见李贤把这个烫手的山芋丢过来,冯子房顿时苦了个脸,可李贤自个也没办法。早知道这件案子不是区区杀人的小案,他何苦把狄仁杰拉过来破案,如今还要为如何蒙混过关而大动脑筋,甚至连自己的身份都泄露了。好在狄仁杰马马虎虎算被他拉下了水,否则这亏就着实大了。
  说到底,那个政治掮客张道人确实该死!郭行真……要不是看在袁天罡那番话,还有这家伙还算识相的份上,他真想对这家伙不客气!
  于是,倒霉的洛阳令冯子房就接过了应付狄仁杰的重任,自个回县衙动脑筋了。也不知他用了什么招法,三日后整件案子正式尘埃落定报大理寺的时候,狄仁杰竟是没有表现出半点异议。很快,狄仁杰的行期渐近,良辰吉日也到了,李贤自是到场主持了那还算隆重的嫁娶之仪,又亲自把人送了上路。
  直到远望这一行人消失在视野中,李贤这才放下了一肚子心思——蓉娘的身份是见不得光的,毕竟他老爹如今那一时心血来潮还未过去。至于狄仁杰……他当然可以使个小花招把人留在京城,但是,名臣没有磨练未必能当上名臣,没有当过并州都督府法曹,首先狄仁杰这个神探的功夫就不全面,否则这一回也不会被冯子房三两下糊弄过去了。
  总而言之,日子还长着呢!
  盛夏日很快就过去了,初秋刚至的时候,从长安城终于传来了好消息。武后平安生产,诞下了一个女婴!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李贤亲眼看见自己的老爹兴奋地从御座上蹦了起来——一点没错,那确实是蹦,全然没有皇帝的派头。而紧接着,正好在旁边的他就被再次抓了壮丁。
  “你……贤儿,快帮朕好好想想,该给你妹妹什么封号!”李治一手指着李贤,那声音又急又快,“我和你母后已经有四个儿子,唯一的女儿安定却早年夭折,如今天可怜见,居然又赐给了我们一个女儿!”
  当年武后早夭的那个女儿一直是宫中的忌讳,鲜少有人提起,即使是这位小公主年前刚刚用盛大的仪式追封其为安定公主,谥曰思,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于德业寺迁于崇敬寺。李贤当然明白武后心中的歉疚,但是,他很难料到,自己的老爹对此居然也会有这么大的反应。
  不过,既然问到了他的头上,他自然是不会败了皇帝老子的兴致,因此赶紧笑吟吟地道:“如今父皇治下国泰民安,这个封号自然得体现出这一点,不如就是太平两个字如何?”
  “太平……太平公主,不错!”
  因为女儿的诞生,李治的心情原本就不错。爱屋及乌,他虽然如今有八个儿子两个女儿,但除了武后所生四子,其他皇子皇女基本上都没有见到他的机会,所以对这个新降生的女儿自然感到莫大的欢喜。赞赏地冲李贤点了点头,他很是欣慰地捋了捋下颌的胡须,颇有一种为人父的自豪。
  就是因为这区区太平两个字,李贤又捞到了大笔好处,计有骏马十匹,白璧一双,外加新书十部和十个宫女——对于这些寻常赏赐,他已经是收到手发软,算得上习以为常。骏马往马厩一塞,白璧往库房一送,新书往书架一摆,至于宫女则是直接送给小丫头和大姊头去调教,他是什么事没有。
  敕封的诏令从洛阳送到长安,李贤很快得到了自个老妈的回文。这一次是阿萝代笔写来的信,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别样的喜悦,显然,武后对于太平公主这个封号也颇为称心,与此同时还对他在洛阳这段时间的表现给与了充分肯定,另外还鼓舞他再接再厉,争取看死了李治,做好一个称职的耳报神——通体大意就是如此了。
  看完了信,李贤懒洋洋地打了个呵欠,却见阿芊正在拿眼睛瞪他,他便回了一个无所谓的笑脸。这一次,他却没有把信递给阿芊看,而是凑着灯火直接把信烧了——这上头颇有些母子的私话,戏谑之意不少,阿萝代笔就算了,若是给别人瞧自然是大没意思。
  阿芊见李贤竟是直接烧了那信,面上不禁微微色变,但旋即便恢复了若无其事的模样。她微微张口想问些什么,话要出口的时候却还是吞了回去。
  “信上没说什么,都是些闲话,总而言之,母后下个月就要过来了!”
  对于老妈的心急,李贤自个也颇有些咂舌。才做完月子就准备上路,他这老妈还真是急性子,这半年不在身边看着,大约已经是武后忍耐的极限了。不过,武后虽然来了,太子李弘却还得在长安待着——长安毕竟是帝都,监国太子若不在那里待着,总归还是不像话的。
  书房里头的油灯轻轻爆开了一下,打破了房间中的寂静。李贤瞧了那油灯一眼,右手本能地摩挲了一下下巴,认真地考虑起了试制蜡烛的可能性——这年头的蜡烛都是蜜蜡,大多是南方进贡来的好东西,皇家都不是日常用,就不用说官宦和普通百姓了。要是能够做出那种便宜的白蜡烛……咳咳,他怎么忽然又去想赚钱的事了,他难道还嫌钱少么?
  “殿下?”
  阿芊看到李贤在那里发怔,便出声叫了一句,见李贤目光没有焦距似的转了过来,她不觉噗嗤一笑,知道这一位肯定又走神了。这位主儿什么都好,就是很容易走神,看那云游天外的架势,不知道又想到了什么乱七八糟的事。
  “没事,只是想到了一个主意罢了。”
  “一个主意?”阿芊满脸的不信,最后甚至笑语道,“殿下知道不知道,外头以贤德两个字打头的店铺有多少家?您这一个主意,指不定明儿个外头又要多一样新鲜玩意了!”
  对于这种说法,李贤只得无奈地耸了耸肩。每每看见那轻薄易碎的琉璃杯,他就很想设法把玻璃捣腾出来,只可惜他不是化学狂人,就这蜡烛还没什么辙呢!有这个功夫,还不如在老妈驾到之前,先把长孙延的事情彻底摆平了。
  就目前而言,除了握着王家那些密信和信物,他的手里还有一大堆乱七八糟的物证人证——这年头发发牢骚也是大罪,想当初裴行俭要不是为了发牢骚,会被发配到西域那种地方去观光?关键时刻,长孙延还能够用来牵制某些人,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对了……”阿芊忽然欲言又止,见李贤投来诧异的目光,她这才咬咬牙道,“上官相公如今在洛阳,太子太傅之职未免有些顾不上,娘娘前一次来信的时候……”
  这话虽然说得隐晦,但李贤哪里会不知道其中的意思。无非就是她老妈看着上官仪天天跟在皇帝身边,有些不放心。武后对上官仪这个人的才学还是很赏识的,问题是,这样一个危机感浓重的女人,对于皇帝丈夫的亲信而不是自己的亲信,总有些顾忌——尽管上官仪至今为止在明里还是安安分分,紧跟皇帝步伐,与时俱进,丝毫没有和武后起过正面冲突。
  “母后是不是想让上官仪回长安辅佐太子五哥?”
  见阿芊在那里连连点头,李贤立刻认真考虑起了这样做的可能性——说老实话,老上官这个人虽然有些固执,在某些方面不太聪明,但人品嘛……如果不算他算计武后的勾当,勉强还是靠得住的。如此说来,他应该去找老上官谈谈心,顺便再去瞧瞧上官婉儿了!
  “殿下今晚可是留宿宫中?”
  正在沉思的李贤忽然听到这句话,不禁转头去看阿芊,那一丝掩不住的媚态立刻落入了他的眼中——算起来,自从那一次之后,他和阿芊便都是公事上的往来,再也没有相应的身体交流了。看看书房中熟悉的环境,他忽然懒洋洋地伸了个懒腰。
  “你去吩咐她们准备热水,今晚我就住在这里了!”
第二百八十六章
皇帝的用心?却原来父子想到一块去了
  又是一个早朝日。
  秋日的洛水自然没了夏日泛滥时的汹涌景象,显得异常平静。安安静静等在天津桥外放行的文武百官扎堆似的站在一起,各自在那里说闲话。虽说太子在长安监国,但是,至高无上的皇帝陛下忽然病好了,于是,随驾洛阳的文武百官便恢复了小朝和大朝。人虽然少了一些,但那紫绯高官仍然是一道风景线。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此时天边曙光微见,西山却犹可见明月,宿鸟出林,寒蝉嘶鸣,再加上秋日的凉风,自是好一片秋色。百官遥望那位负手吟诗满面得色的上官宰相大人,心中油然而生敬畏,交头接耳者有之,惊羡赞叹者有之,在旁边高声赞颂此诗格调深远者更有之。在一片颂扬趋奉声中,老上官本人则是一幅淡然处之的模样,但眉眼中的自矜自贵之意,则是怎么都掩不住的。
  大前天晚上在宫中宿了一夜,李贤昨儿个晚上免不了在沛王第中陪陪小丫头。原本是准备好好睡个懒觉的,谁知一大早就被旁边的伊人唤醒,说是今日的朝会他也要去点个卯。从来不知道还有此事的他自是茫然而对,却不料新任沛王第女主人贺兰烟耳提面命,用一句话把他轰了出来。
  “你可是堂堂的雍州牧,再说姨父特意点了你的名字,怎么能不去上朝!”
  此时,见老上官宰相派头十足,李贤不禁打了个呵欠,虽然很想再伸个懒腰,但他发觉自己亦是人们目光的中心之一,不得不勉强按捺住这种冲动。只是他想装聋作哑,却有人不愿意放过他,他只觉自己的袖子被人拉了一下,紧接着,旁边便多了一个人影。
  “上官相公还真是急才,看着洛堤也能够吟出如此好诗!”
  要拍上官仪的马屁就赶紧上前,和他沛王李贤啰嗦干什么?李贤没好气地斜睨了一眼,见是直昭文馆刘祎之,脸色这才好看了些。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他看中的人之一,不好像旁人那样三言两语打发了走。再说,上次他都提醒过这家伙了,如今这显然是话中有话。
  “赶明儿你是宰相,上朝的时候吟这么一首,也会有无数人称赞好诗!非诗好坏,品高低罢了!”
  该说的说完了,他便撇下刘祎之,慢吞吞地走上前去。此时天津桥尚未开路放行,最前头的都是三品以上的紫袍高官,然后方才是绯服绿服官员。见到他上前,众人纷纷让路,顺便用好奇的目光跟着他,甚至有好事的官员彼此低声打起了赌。
  “肯定是去找许相公,听说沛王殿下和他的两个孙女有染!”
  “胡说八道,分明是沛王殿下有意等上官相公的孙女长大。”
  这些声音虽然极低,但是李贤的耳朵何等灵敏,此时自然是一句不拉听了个明明白白,嘴角顿时抽搐了一下。无奈这种事情是越抹越黑,他也懒得回转身喝令那些爱好八卦的官员住嘴,只得径直上前,沿路和一众相熟的官员点头打招呼,在许敬宗面前停留片刻,最后便笑呵呵地站在了上官仪跟前。
  “刚刚那首诗音韵清亮,志怀非凡,再加上从上官太傅口中吟出,果真是与众不同!”
  上官仪并没料到李贤刚刚就在后头,此时难免谦逊了两句。原本他还觉得这位沛王一大早出现在这里有些奇怪,听说李贤今天是被赶鸭子似的赶来上朝的,不觉莞尔一笑,这警惕心顿时下降了一大半。而李贤又是善于插科打诨的,东拉西扯说了一大通闲话逸事,最后兜兜转转说到了菊花的品种上头。
  时下士人多好秋日赏菊,四季养兰,上官仪又是最好此道的,被李贤几句话搔到痒处,他竟是脱口而出道:“如今秋高气爽,正是赏菊好时节,我那花园里头的菊花开得正好,明日沛王殿下愿不愿意去坐坐?”
  “上官太傅相邀,我自是荣幸之至!”
  李贤就是等这句话,当下爽快地一口答应了下来。此时,天津桥的关卡终于打开,百官鱼贯而入,而许敬宗上官仪在李贤摆手让路先行之后,便各自整理了一下衣冠昂首而入,面上神情颇有些古怪。前者是在琢磨上官仪家里究竟有什么值得李贤流连的东西,后者则是隐隐感到自己上了这位沛王的大当,甭提有多懊恼了。
  于是,这一日的朝会上,顶着雍州牧、扬州大都督、左武卫大将军三大头衔的李贤干脆在那里半梦半醒地打瞌睡,旁边的两个宰相则是在各自想心事。因此,高官们纷纷装聋作哑,只余下几个小官在那里上窜下跳。正当李贤钓鱼钓得开心的时候,一句话忽然钻入了他的耳朵。
  “陛下,长孙延自李义府长流之后,其选官便暂时搁置。当日与其说他是行贿,不如说李义府是索贿。陛下既有恩德赦长孙延回京,若是将其排斥在选官行列之外,显然有失公允。按照他先前的阶位,司津少监之职还是该当的。”
  这说话的是谁呢?这个建议来的怎么那么巧?
  李贤一个激灵惊醒了过来,往后头一瞧,却只见是某位义正词严的御史大人。此时,他往御座上一瞧,见皇帝老子面露欣然之色连连点头,便知道这件事情十有八九是板上钉钉,再去瞥许敬宗和上官仪时,却只见两人仍是一幅神游天外的情形,仿佛没听到那位御史在说什么。
  这种朝会轮不到李贤多嘴,尽管他是沛王,又深得李治宠爱。因此,他眼睛在整个大殿中扫了一圈,很快找到了合适的代言人,旋即抛去了一个眼色。得到眼色的中书舍人王汉超虽不明白李贤为什么要帮长孙家的人说话,但还是硬着头皮出来附和,毕竟,当初打倒李义府有他一份力。
  “陛下,国家选官自有制度,既然先前有差池,那么此番另给一个机会便是应有之义。”王汉超小心翼翼地避过李义府这个话题,见李贤又丢来一个赞赏的眼神,他顿时信心大增,又添油加醋道,“陛下圣恩惠及百官万民,所谓仁德之君正是如此,因此臣附议刘御史之见。”
  一句附议既坦明了自己的观点,又把最重要的干系撇得干干净净,换成任何一个其他的人,都未必能把话说得如此婉转动听。故而李贤满意不说,那高高在上的天子也是龙颜大悦。而皇帝老子这么一高兴,事情顿时就有些古怪了。
  “司津少监乃是正五品上,长孙延小小年纪便实授如此高官,有所不妥!”
  一句不妥让殿中众人都吃了一惊,这皇帝刚刚还这么高兴,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尤其是李贤就更纳闷了,不说别的,刚刚是他暗示王汉超出来添柴加火的,李治这么一说,岂不是意味着刚刚王汉超马屁拍在马脚上?还没等他郁闷完毕,李治忽然盯着那边的中书令许敬宗,很是亲切地叫了一声许卿。
  许敬宗噌地一下惊醒了过来,见天子百官都在那里盯着他瞧,他立刻觉得额上冒汗——刚才上下在商议什么,他竟是完全没听见没注意!只不过,这么多年官当下来,要论狡猾,他绝对赛似老狐狸,因此便笑眯眯地应道:“陛下定有佳策,老臣洗耳恭听。”
  刚刚还看到老狐狸在走神的李贤见许敬宗反应如此之快,心中自是佩服其机警。然而,他那挂在面上的笑容很快就被李治接下来的话给冻结住了,不但是他,包括上上下下所有官员,都被李治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震得瞠目结舌。
  “正五品上的司津少监既然不妥,那么,授中书省通事舍人可好?通事舍人为从六品上,年轻人也不会太娇惯了他。”
  这话说得……即使李贤常常睁着眼睛说瞎话,此时此刻也着实被老爹这狮子大开口空口说白话的本事弄得哭笑不得。司津少监虽说有正五品上,可那不过就是个管理川泽、津梁、河渠之类的官,说到底就是一个打杂的。可通事舍人是什么官?
  贞观的时候最重门下,而如今李治掌权,则是以中书最重。中书省那些编制平常人想挤都挤不进去,这居然被长孙延捞到了一个通事舍人?换句话说,就算长孙延从司津少监调任通事舍人,那也绝对是升官而不是降级!
  李贤已经看到许敬宗那张笑脸僵硬了,不止是老狐狸一个,上官仪不可思议地瞪大了眼睛,王汉超正在拼命地掐自己的手,再远一点的韩全在使劲揉眼睛,还有的官员干脆则忘了朝会的肃静,在那边交头接耳了起来。天子所做皆有用意,他们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
  长孙家要翻盘了么?
  李贤强忍住翻白眼的冲动,开始自顾自地数地上有多少块青砖。自打长孙无忌之后,这大唐的相权看上去金贵,其实已经渐渐顶不上皇帝的金口玉言了。为了一个六品的通事舍人,许敬宗这个中书省第一长官会和李治唱反调?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于是,李贤再次眯上了眼睛,心中却想起了徐嫣然。不知道这位许才女听到这个消息,将会作何感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3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