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9/282


第二十二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
  曾布自元符末年到建中靖国,一直用的都是以元祐兼绍圣而行的那一套,后来与韩忠彦不和之后,他又揣摩上意想要完全恢复熙宁那一套,无奈韩忠彦已经力荐蔡京把人重新提了上来,他自然是无可奈何。隐隐约约的,他已经觉得自己的位子有些不稳,虽然有心让御史台中和自己交往密切的言官攻击蔡京,无奈一直逮不到机会,反而中了好几发暗箭。不过蔡京也没占到多少上风,台谏当中依旧有人抓住当年旧事不放,让其异常恼火,但局势又重新稳定了下来。
  然而,这一日福宁殿的小朝议,高俅的一道折子打破了许久以来的平静。自赵佶即位以来,朝廷还没有在外大举用兵,对于一个年轻而又雄心勃勃的皇帝而言,这个结果无疑是并不能让人满意的。没有皇帝不想着令四夷宾服天下归心,更何况大宋这种在外用兵失利多而大胜少的所谓大国。
  “朕自即位以来,西夏虽然曾经表示恭顺,西北游骑掠夺的情况却仍旧时有发生,待我大军准备出动之时,他们却又逃遁于无踪。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忘记了当年的教训而已!”御座上的赵佶紧紧捏着手中的奏疏,心中异常兴奋。“当初西夏新丧国母,兼且又要清理梁氏一族,所以才一再由辽国从中斡旋,最后止息了兵戈。但是,若让他们缓过了气,则大宋西北再无安宁之日!”
  见底下群臣一幅震惊的模样,竟没有一人开腔,赵佶不由有些不耐。“高卿家在奏疏上说,前时元祐弃河湟,而在元符年间耗费无数军力钱粮方才取回,而后却又为朝廷所弃,这一进一出的钱粮岂不都是白白浪费?当年神宗皇帝时,王韶曾经因《平戎策》得用,而后为朝廷定熙河,立下战功无数。此次高卿家随奏疏呈进了王韶之子王厚的一份折子,朕阅览之后觉得很是欣慰。当初弃守湟州乃是朝廷的公议,归罪于他本就不应当,他却仍旧惦记着为朝廷重定河湟,足可见有心。欲定西夏,则应该先定周边羌人,诸卿以为如今的时机,是否该重提西进之事?”
  底下的蔡京已经完完全全愣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就在自己遣人向王厚问讯的当口,高俅突然就这么抢了先,动作也未免太快了!对于他来说,被人抢去先机的前例极少,可是这一次却是确确实实的挫败,他原本计划通过重提此事来捞取向上的资本,顺便还能向王厚卖一个人情,居然完全落了空。他悄悄握紧了藏在袖中的拳头,却不懂声色地垂下了头。
  赵挺之观了观风色,又权衡了一下利弊得失,方才第一个出列奏道:“先时哲宗皇帝用王赡策,而后取了青唐、邈川,定了湟鄯,确实是不世出之略。但王赡在此之后纵兵掠杀羌人,使得羌人起兵报复,这却是他的过失。若朝廷真的能够重新取得湟鄯,则一可告慰哲宗,二可昭示百姓我朝军威,三可彰显圣上威严。”
  赵佶颔首不语,却只是以目示严均,显然是希望这个心腹臣子能够说些什么。
  严均虽然早已料到这一步,却仍旧咂舌于高俅的动作之快。要知道,他奉旨从枢密院派出去的人还没有回音,这会子高俅居然就把王厚的奏疏一起呈上来了,难道他就不怕有人指斥他擅自交结外臣?
  来不及多思考,他连忙弯腰禀报道:“臣先前得圣上旨意,已经以枢密院快马向王厚前去征询河湟之事,想不到高学士竟已经未雨绸缪,真可谓是和圣上心有灵犀。”他说着说着突然词锋一转,“不过,河湟之地孤悬于西北,易攻难守,若不能彻底使周边羌人平服,恐怕仍会事机有变,重蹈当初覆辙。臣以为,圣上不若召王厚入京亲自一问其中详情,到时再下决定也不迟。”
  “诸卿可还有其他意见?”见所有人都无异议,赵佶自然满意地点了点头,“那就拟诏召王厚入京,朕要看看,王子纯的儿子究竟是怎样的人才!”
  朝议散了之后,曾布却悄悄走在了后头,觑了个四下无人注意的空子突然把严均拉到了一边。他和严均并没有太深的交情,见其管卑职小却圣眷日长甚至还有几分嫉妒,但因为中间夹着一个高俅的缘故,他还是不时向其问计。
  “均达,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怎么没听伯章提过?”
  严均见曾布一脸焦急,心下暗笑,嘴上却好言安慰道:“曾相,你是否发现,蔡学士自从入朝以来,并没有什么大动作?”
  “这和他有什么关系?”曾布起初还以为严均顾左右而言他,细细一想却立马色变,“你的意思是说,要是伯章不提出此议,迟早也会被别人提出来?”可转念一想,他还是觉得不对,“圣上锐意进取谁都知道,但是,困于财政,圣上一直压着用兵之事不提,重定河湟需要钱粮无数,圣上不会没有考虑到这一点,难道……”他突然睁大了眼睛,想到了一个极度荒谬的可能。
  “没错,钱粮方面圣上已经有了定计。”严均忖度片刻,还是实话实说道,“此事我就给曾相露个风,曾相你千万勿外传。”
  “咦?”曾布这下子才真正诧异了,他当然知道高俅乃是赵佶藩邸旧臣,而且在经营上颇有一套,可是,军费开支动辄百万千万,决计不是一点点钱能够撑下来的,两人究竟是从哪里聚拢了一笔巨款?左思右想没个头绪,他也懒得再动脑筋,只是点了点头,“我明白了。”
  蔡京一回府便召见了当日那个去贺州的信使,详细盘问了一番便把人打发了出去,然后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了房中。自从回京之后,他自忖步步为营,虽然也有遭到暗算,但从未有这么严重的挫败感。要知道,赵佶对他有好感不假,可远远还没有到托以腹心的地步,这个皇帝的难伺候,他已经从方方面面感觉了出来。他本来还寄希望于靠军事得到一个出彩的机会,如今却再也不可能了。
  “难道是有人泄露了风声?不可能,那个信使来回京城和贺州没有耽误任何功夫,而且王厚那些东西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写出来的,再加上成都府到京城的路程,至少他比我提早了十几天,甚至很早就开始计划了!”
  他一边在书房中踱步一边算计着其中关键,最后却联想到了蔡攸身上。“此事我只是和攸儿提过一次,旁人谁都不知道。攸儿在外结交了一大批人,莫非是他露了口风?不会啊,他怎么会这样不知轻重?”
  正思量间,外头突然响起了一阵叩门声,他正想不耐烦地喝斥回去,却听到了蔡攸的声音,连忙开门放了儿子进来,又重新把门关得严严实实。
  蔡攸一进门便嚷嚷开了:“爹,我都听说了,这是怎么回事,为何那家伙抢在你前面……”
  “攸儿,你实话实说,有没有在外头提过这件事?”蔡京一口打断了蔡攸的话,面色异常凝重,“你平日和那批官宦公子都有深交,会不会在酒后露了口风?”
  “爹,难道我就是这么不知轻重的人么?”蔡攸一下子跳了起来,但随即突然皱起了眉头,“等等,那天和赵明诚那家伙喝酒的时候,似乎他高谈阔论过什么西北军事,后来我就讽刺了他两句。我那时喝了一点酒,忘记说了些什么,总之最后是不欢而散……爹,不会是这小子对他爹说的吧,他就是一个书呆子,应该不会管这么多才对。”此时此刻,他的脸上现出了几许惶急,如今的时节,老爹的官位前程当然比他自己重要。
  “赵明诚……赵挺之!”蔡京想起今日殿上赵挺之的话,脸色顿时变得铁青。政事堂如今那三位全和高俅有着明里暗里的关系,这一点他当然知道,可是,赵挺之和他还算私交尚可,怎么会在背后捅了这么一刀?他当然不会猜到高俅有未卜先知的本领,本能地把怀疑的焦点聚集到了赵挺之身上。
  “攸儿,今后对赵明诚要谨慎一些,那虽然是个好高骛远的书呆子,可他父亲可还是精明得很!”事情都已经出了,蔡京再也没了责怪儿子的兴致,只是郑重其事地告诫道,“京中乃是藏龙卧虎之地,你别轻易小看了任何人!”
  “赵明诚,要真的是你,我今后和你势不两立!”蔡攸面上点头,心里却破口大骂了起来。他为人最是记仇,这一次认为被人耍了,自然是更难忍耐。
  “攸儿,记住,最难防范的便是你想不到的人,今后别把那些官宦公子都当作傻瓜。不要以为,世上就只有你一个人知道未雨绸缪。”蔡京轻叹一声重新落座,事到如今,他不得不对未来的考量重新计议。想到当初哲宗赵煦在世时对他的言听计从,他突然生出了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第二十三章
痛定思痛虑军事
  程之邵责任重大,自然不可能抛开自己的事在成都府一直盘桓下去,因此在一应事务处理完之后便动身上路了。而商云浩等一帮人自然是被全数押回开封府等候处置,在罪证确凿的基础上,这些人最好的结局也是刺配流放,但在高俅看来,大宋的律法对上位者无疑是太轻了,自赵匡胤登基以来,愣是没杀一个士大夫。
  从京中家人传回来的音讯,他得知自己的奏疏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般在朝中引起了重重反响,也知道深宫之中的赵佶正在想什么。然而,令他最感吃惊的消息却是另一桩,那就是童贯的满载归来。这一年多时间里,他几乎没有过问海外的那些生意,也几乎忘记了童贯这么一个人的存在。可是,等到此人真正回来的时候,他方才发现,自己险些漏了一个关键人物。
  “真是失算啊,如果没有记错,这童贯应该是从湟鄯之役后方才扶摇直上,一路登上了枢密使,甚至受封郡王,成为了几千年以来最风光的宦官,要是这一次真的放他去监军……”
  他使劲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一时间竟没了主意。赵佶为人坚定是好处,但是,往坏里说就是执拗,要不是为了这个顾虑,自己当初也不会对童贯的事不闻不问。其实,童贯为人好大喜功贪得无厌不假,但确实还是从其师李宪那里学到了一点本事,打仗也不是完全不行的。只是放着一大堆将领不用而任用一个宦官,实在有一种本末倒置的感觉。
  突然,他听到背后传来了一阵刻意压低的脚步声,眉头顿时微微一皱,随即头也不回地问道:“希晏,是你么?”
  姚平仲愕然止步,愣了片刻方才回答道:“大人,今天我接到了爷爷的家书。”
  “哦?”高俅这才转过了身,见眼前少年依然是脸色沉静,心里不禁有些懊恼。他早就想设法让姚平仲开朗一些,可这家伙什么都好,就是少年老成这一点怎么都改不掉,凡事不苟言笑,根本别想从脸色上看出点什么。“姚帅怎么说?”
  “爷爷让我告诉大人,邈川青唐是战略要地不假,但是,无论羌人还是党项都对这块地方相当重视,绝不会容许我大宋长久占据。而若是真的用兵,就得连后续方略一起准备好,要有应对西夏和羌人两头的准备,而不能仅仅当作局部战来打。若是还像以前那样有了战果便不思寸进,恐怕会重蹈当初弃守两地的覆辙。”姚平仲一口气复述完之后,便悄悄打量着高俅,希望从中看出对方的态度。
  持久战吗?高俅立时陷入了沉思,不得不说,之所以会想起重新用兵青唐邈川,是受了历史上这一役的影响。据他所知,和王韶当年取了熙河一样,王厚的湟州鄯州廊州三战同样是打得相当漂亮,充分运用了各种战术,再加上为了遏制蔡京,他才找到了王厚,策划了这一次惊动朝堂的上书。但是,要真的说起战略,他其实真的没有考虑得那么周详。
  “姚帅还说了些什么?”他终于从沉思中回过了神,不无关切地问道,“这可是你爷爷难得寄来的家书,难道就没有提到其他事情么?”
  “爷爷用的是驿传,所以只是大略提到,他身体不好,最近时常在家养病,圣上刚加了他检校司空之衔。”姚平仲说着便流露出一丝担心,毕竟,姚麟年纪确实是大了。
  “最近才加了检校司空……”高俅喃喃自语了一句,心里却不无看法。自己这一道奏疏一上,肯定会有人翻出早先弃湟鄯的旧账,而赵佶拣在这个时候为当初反对取青唐的姚麟加官,其政治手段已经相当成熟了。
  “希晏,我知道你伯父和你父亲都在熙河一带带兵打仗,如果明后年朝廷用兵西北,你是不是也想到那里一展身手?”
  “只要大人同意,我当然愿意去熙河!”姚平仲终于露出了跃跃欲试的神情,眼神中甚至有一股向往,但很快又收敛了起来。“但大人说过,用兵不是光靠一鼓作气,还要看到朝堂上的变化,所以如果大人反对,我绝不会一意要求去。”
  这小家伙!高俅这才重新审视起了面前的这个少年,不到一年的功夫,那股子流露在外的青涩完全消失了不说,连眼神也显得内敛,压根看不出将门世家子弟的骄气。看样子,那个在靖康年间因为兵败而一躲几十年的姚平仲已经再也不可能出现了。
  “你放心,你年纪轻轻正该立功以求出头,这次我不会拦着你的。”他笑着拍了拍姚平仲的肩膀,突然觉得对方给自己一种和燕青差不多的感觉。突然,他又脸色一板道,“不过,你和小七这一次瞒着我干了这么大的事情,你说我该怎么责罚你们?”
  “大人,七哥他是……”姚平仲这才有些慌了神,一开口才发现高俅的眼中满是笑意,顿时呆了。
  “好啦,知道你们两个都是好意,否则你也不会拖了那么多人下水!”高俅又好气又好笑地看着面前的小家伙,无奈地摇了摇头,“我已经上书将此事奏明了圣上,圣上只批复了两个字,你知道是哪两个字么?”
  这下子姚平仲方才真的紧张了,他怎么也没料到高俅会坦然上奏,一颗心登时提了起来。
  “胡闹!”
  高俅轻轻在姚平仲的头上拍了一记,自己也觉得心有余悸。什么事情该瞒着赵佶,什么事情却绝不能隐瞒,这其中的干系他分得相当清楚。藩邸旧臣除非谋逆,否则这一路青云直上是绝对跑不了的,所以他犯不着在这些事情上惹人疑忌。而赵佶的固执虽然麻烦,但却可以在关键时刻为自己遮挡风雨,所以他绝不会忘本。他不是出自世家名门,也并非饱读诗书,只有时刻牢记自己是无根的浮萍,时刻在暗地里培植一些潜势力,才有可能和那些真正的大佬相争。赵佶的“胡闹”二字评语,无疑是为燕青和姚平仲的举动做了最好的遮掩。
  “所以说,圣上并没有恼了你们。”他定了定神,这才解释道,“你上次立的功劳,圣上已经为你加官晋爵,小七那里也赏了一个虚衔。但是,小七不愿意当官倒也罢了,你没有实职终究不妥。你爷爷现任殿前都指挥使,因为避嫌而没有让你直接在内殿直执役,所以我准备荐你回去,有了这样一个名头,至少入军中时便能够多一些资历。”
  “我明白了,但凭大人安排!”姚平仲重重点了点头,脸上全无半分异议。
  等到姚平仲离去,高俅又召来了一个仆人,询问了两句之后便往后院走去。在好几次审问之后,他终于把那些夷民解决了,念在事出有因的份上,动手杀人的三人保住了性命,而剩下的人也终于找到了一条活路。在古连金的帮助下,那个会说一点汉话的小伙子终于说出了这些马的来源,果然,这些并不是地地道道的川马,也不是容易水土不服的羌马。而是他们不知从哪里弄到了三匹西夏的马,然后和川马羌马配种得到的。
  “阿金,你们这些部落村寨都有养马,而且大多是卖给商贾或是朝廷,若是朝廷以高价收购这种马,你认为各部会不会多养一些?”
  “我不知道。”古连金老老实实地摇了摇头,“各个部落都有他们的规矩,不会因为朝廷而有所改变,但是,普通人说不定会养一些,但也不会太多。”在府衙呆的这些天,古连金看到的学到的比以前十几年都多,很快明白了高俅的意思。“如果高帅真的希望这么做,我可以让阿爸先试一试。”
  “嗯,那就先这样吧。”想到大宋那些不停变化而百姓无所适从的各种政策,高俅顿时觉得心中憋得慌,马政也是如此,似程之邵这样为大宋购进万匹良驹,却禁不住马政败坏的折腾。一年买十匹死个五六匹,第二年再买,长此以往,再多的家当也不够使。史书上蔡京打击旧党的手段虽然酷烈,但却成功使得朝廷中只有这样一个声音,可以肆无忌惮地推行任何政策,如果自己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手段把大宋打造成一部强悍的战争机器……
  他连忙摇了摇头,把这个荒谬的念头驱出了脑海,然后一个劲地提醒自己治大国如烹小鲜,这才好不容易缓过了神。君臣相得不意味着他就能够为所欲为,在赵匡胤处心积虑打造的这个环境下,权臣是在皇帝认可之下的权臣,像蔡京童贯那样的权臣,照样在一道圣旨下俯首贴耳,自己又凭什么想着靠强权改变这一切。
  “还是先一点一点入手吧!”计算着未来那个令所有汉人都感到耻辱的日子,高俅缓步回到了书房。大宋的军制,已经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希望他的君王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第二十四章
忧战力君王震怒
  由于高俅的特殊身份,他的加急奏疏在十日之后便出现在了赵佶案头。一路看完之后,饶是赵佶事先已经有所准备,此时也禁不住勃然色变,竟禁不住站了起来,让旁边侍立的一群内侍宫女面面相觑。要知道,在处理朝政的时候,这位君王很少有这样的失态。
  因为这是比王安石将兵法更为疯狂彻底的计划,其中既涉及到军械战马,也涉及到将领军士,洋洋洒洒数十万字,他竟不知道这个和自己相处多年亦师亦友的高俅会是这样激进的一个人。可是,上面列出的种种弊端又是那样真真切切,看起来让人触目惊心,难道大宋那数量庞大的禁军,就真的到了不堪一击的地步?
  “来人,传严均!”
  匆匆赶到的严均一进大殿就发现赵佶面色铁青,心底顿时咯噔一下。随后,他又见满殿的内侍宫女尽皆被遣出殿外,一时更觉诧异,要知道,能进福宁殿伺候的都是忠心耿耿的人,是什么事需要如此防范?
  “你看看这个!”赵佶随手递过了高俅的折子,而后自己在御座上坐了下来。“你仔细看,没有看出个子丑寅卯来不用急着回话。”他说完便靠在扶手上闭了眼睛,心中却如波涛汹涌一般无法平静。他本来就不是被那些腐儒在东宫中培养出来的储君,对于什么祖宗成例也并没有多大坚持,但是他更知道,军制乃是大宋立国的根本,若是轻易改动,恐怕朝中上下立马就要乱套。文臣决不会容许武将有超越自己的可能,因为这是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一旦触及,那事情的发展就再也难以预料了。
  严均起先尚能自持,看到后来已经是大汗淋漓手足冰凉。他甚至有些佩服高俅的胆子,这东西要是让别人看见,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要不是高俅乃是藩邸旧臣宠眷非常,说不定此刻君王召自己来就不是商议而是直接议罪了也说不定。可即便是昔日信任的臣子,贸然上这么一道奏折,皇帝心里也应该雷霆大怒了。
  但是,久在枢密院的他更清楚此中情弊,那支号称上百万的军队,其实从根子里已经腐朽透了。除了长年在西北作战的军队,京城里那八十万禁军更多的是花架子中看不中用,远的不说,就说那军器监制造出来的兵器,恐怕一有战事便会暴露出重重问题。上下盘根错节的关系,包揽文武百官的关系网,真真是让人投鼠忌器不敢妄动。
  约摸半个时辰,赵佶终于睁开了眼睛,见严均脸色一阵青一阵白,立时明白这个心腹臣子也正陷入了极度的矛盾之中。思量片刻,他便开口问道:“你都看完了?”
  “回禀圣上,臣希望圣上先将此议封存,切勿让其他人知晓。”严均咬咬牙,突然跪倒奏道,“臣可以用性命担保,高学士乃是一心为国着想,并非有意挑战太祖定下的规矩,希望圣上能够……”
  “朕什么时候说过要追究他的过失?”赵佶不耐烦地打断了严均的话,“朕比任何人都了解他,知道他都是一心为国,所以不会因言加罪。太祖立下的规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若非如此,朕的父皇就不会中用王介甫变法,朕的兄长就不会变更元祐之政而绍述朕的父皇!朕只想知道,若是真有大战,我朝的禁军究竟能有多大的战力?”
  严均顿时沉默了,御前诸班随侍于军前,都是军中将门子弟,看上去自然是勇武,捧日天武左右四厢也算一支相当的战力,可是,京城附近驻扎的更多禁军却是让人忧心忡忡。最终,他还是低声回禀道:“圣上,高学士对于军中情况的了解,几乎全部都是臣当初告诉他的。”
  赵佶当即脸色大变,这句言简意赅的话无疑是默认了高俅奏折上陈述的事实,饶是他事先也猜想过真实情况,潜意识中却仍旧希望高俅是危言耸听,但所有的侥幸却在这一刻被击得粉碎。他无力地跌坐在御座上,好半晌才喃喃自语道:“朕不信……严卿家,眼见为实,再没有看到真实情况之前,朕……朕不相信!”
  “启禀圣上,小人有要事回报!”
  严均正感到难以为继,外头却犹如及时雨一般地响起了一个声音,他立感如蒙大赦。
  “进来!”虽然心中万分恼火,赵佶却知道外间定有要事,因此仍是开口将人唤了进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9/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