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282


第二部
经略
第四卷
利之所趋
第一章
生财有道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向太后的病情骤然加重,尽管太医竭力救治,但仍旧难以挽回。正月甲戌,这位历经三朝的皇后崩于慈德宫,临死前留下遗诏,尊赵佶生母陈氏为皇太后。由于赵佶自幼失母,连同立嗣在内的诸多事务都靠了向太后从中周旋,再者一年时间接连两次大丧,因此赵佶自然悲痛欲绝,不仅辍朝三日,更是极尽向太后死后哀荣。由于这个原因,本来正准备迎娶伊容的高俅也只得停下了手头的事情,毕竟向太后待他不薄,而不管怎么说,伊容还是向氏族女。
  然而,一片缟素的福宁殿内却是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原因就在于先前曾布的一个建议。由于陕、河一边临近西夏,另一边则临近辽国,因此军粮消耗一向是重中之重。而向西北运送军粮的成本极其高昂。为了弥补这个缺口,曾布建议赵佶依照旧例,令河、陕民众纳粟。原本,按照交纳粮食多少定下官阶虚衔是以往旧例,但是,为了能募集更多军粮,曾布竟提议授粮多者最多可官至大理评事,这顿时引起了韩忠彦的强烈反对。
  “圣上,我朝自太祖皇帝以来就有如此旧制,先前神宗皇帝五路大军攻打西夏时,为了弥补军粮不足,也曾经下过这样的旨意。如今朝廷百废待兴,如果不能从这其中取得钱财充盈国库,则日后万一战事一起,则无粮饷可以应对。”曾布对韩忠彦的反对极其不以为然,他原来和韩忠彦还算有些交情,但同在政事堂时日一长,便觉事事掣肘,久而久之,两人的关系便从亲密变成疏远,从疏远变成敌对,就差没有在御前互相攻击了。
  韩忠彦却顾不得那么多,针锋相对地反击道:“圣上,此议绝对不妥,如此一来,则士子寒窗苦读十年却只能和进纳官平齐,岂不是坏了我朝优待士大夫的惯例!不错,以此法确实可以解一时燃眉之急,但是,圣上需想到,天下赋税,至少有过半出自豪商巨贾,他们确实拿得出千贯万贯来奉献朝廷买一个官职。可一旦他们买到了官职,若是子侄善于钻营,则能够在数年间一跃而成为官户,此后便可以不再纳税交粮。从长久的利益来看,朝廷得到的不过是九牛一毛,而他们从中得利的则是千千万万,绝对不可!”
  站在御座旁的高俅听到底下的争论,心底不由暗叹。确实,曾布虽然变着法子想要开源,却实在太过心急了一些,而韩忠彦虽然看得长远,却仍旧有失偏颇。但是,如今的朝廷就真的没有钱么?就在月前,他奉密旨察看了一遍户部旧档,其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尽管当年司马光等人竭力反对王安石新政,但在元祐掌权期间,却并未废除免役钱,而是稍稍收缩了一下征收范围,而哲宗亲政之后甚至以超过原来的标准征收。仅仅是各州各府当年征收免役钱中的宽剩钱部分,加起来也至少超过百万,只是这些钱的去处都不好说而已。
  赵佶见曾布和韩忠彦又在那里针锋相对争吵不休,自然感到头痛万分,而下头的门下侍郎李清臣和尚书右丞范纯礼都在那边没有做声,他顿时更加恼火,重重地一拍桌子道:“好了,朕不想听你们讨论此中情弊,朕只知道,如今西北边境战事不断,急需钱粮以供军需!你们身为宰辅,不要老是在细枝末节上斤斤计较!今天的议事就到这里,你们全都退下!”
  见此情景,韩忠彦和曾布互相狠狠瞪了一眼,当先行礼离去,李清臣和范纯礼当然不会留在福宁殿吃排揎,紧跟其后告退。不一会儿,殿中便只剩下了高俅一人。
  “伯章,你有什么主意么?”赵佶疲惫地倒在了龙椅上,深深叹息了一声,“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你当初老是对朕说这句话,现在朕算是明白了!朕也知道卖官鬻爵不仅不能长久,而且有失朝廷体面,但是西北军费的庞大开销又怎么办?朕自即位以来,一没有营造宫室,二则大力削减内廷开支,怎么还是没有钱……伯章,要不,朕用内币入股你的生意,你替朕变出一点钱来?”
  高俅知道赵佶只是在开玩笑,但是,这却使得他心中一动。他曾经在历史资料中看到过,这个时代的大宋是世界上最高度发展的国家,也是海上贸易最发达的国家。然而,因对外贸易而暴富的是那些沿海城市的商贾,而大宋朝廷本身除了抽税之外,没有得到更多的好处。最最可恶的是,那些商贾不仅从贸易中获取了大量钱财,而且大多通过走私而避开了关税,从根本上损害了朝廷的利益。
  “圣上可知道市舶司?”
  “市舶司?”赵佶微微一愣,随即回忆道,“唔,朕隐约听说过沿海一带的市舶司每年税收不菲,但对其中详情不甚了然。伯章,你有话就明说,不要卖关子。”
  “那臣就明言好了,圣上可知道,一海船的瓷器到海外可以换回多少钱?”
  “多少?应该不外乎数万贯吧?”
  高俅晒然一笑,这才道:“真正的数目是圣上所说的数倍,乃至十倍!我大宋物产丰饶,一旦有物产运抵海外,各国王侯贵胄无不是趋之若鹜,所以,区区一船普通瓷器往往能换回同等分量的珍贵香料和各种装饰品,到中原之后,除了只能卖给朝廷的禁榷物之外,其它东西往往一倒手其价值就极可能超过百万!”
  “百万?”赵佶悚然一惊,但仍旧有些不太相信。
  “不仅如此,我大宋所铸铜钱,每年至少有超过十万贯流落海外!”高俅见已经说动了赵佶,立刻趁热打铁地补充道,“我大宋虽然有禁令不许铜钱出海,但商人趋利,往往在货物中夹带铜钱出海。更有甚者,官商勾结,公然放行载有铜钱的船只出海。一旦这些船抵达海外,便可用铜钱购买当地的物产回国,一倒手又是十倍百倍的利。所以,早在我朝初年,就会出现铜钱入不敷出,不得不发行交子的状况!”
  “竟然视朝廷铜禁于无睹……”喃喃自语了一句之后,赵佶立马从座位上跳了起来,“既然如此,为何不重重处置将那些胆大妄为的奸人?朕要下令各地官府,让他们严查!”
  “圣上,倘若那些地方官员也有份参与这些走私呢?”高俅突然打断了赵佶的话,“各地官员经过了层层选拔,学识也许能够过得了关,但谁能担保他们在品行上也能完美无缺?此事之所以屡禁不止,一是因为其中获利太高,二则是因为官商不分,甚至以官身公然经商。究其原因,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条。”他见赵佶听得聚精会神,不由微微一笑,“那就是我朝从未以朝廷的名义派船出海!”
  “以朝廷的名义派船出海……你是说以朝廷的名义和海外诸国进行贸易?”赵佶虽然以前没怎么涉及过这些方面的知识,但在高俅频频暗示下,还是领悟到了其中重点,“这会不会被人指作与民争利?”
  “圣上,富国强兵,利字乃是第一要务,那些士大夫若是真的耻于谈利,那他们又是靠什么东西生活,又是如何满足自己的温饱?”高俅一想到有些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嘴脸就觉得可憎,因此毫不留情地斥道,“那些民间的寻常瓷器尚且能卖得百贯甚至千贯不等,那我大宋官窑出产的名贵瓷器岂不是更加价值连城?再说,市舶司作为一个朝廷下辖的官府,只管收税是不是太过浪费了?”
  讲到兴头上,高俅愈发侃侃而谈。“我大宋如今的海外贸易已经遍及不少的遥远国家,用瓷器茶叶等物从他们那里换回了珍贵的香料和饰品。但是,这些国家往往缺乏冶炼技术,所以最需要的还是我大宋的铜钱。海外夷狄之国并不像我朝那样有严格的禁榷制度,为何我朝不能设法在外购买矿山或是矿山的开采权,雇佣当地便宜的人工开采,然后将精铜运回来,或者在当地秘密铸钱,换回各种用品?”
  好不容易等到高俅说完,赵佶这才使劲吞咽了一口唾沫,脸上的表情已经完全僵硬了。“伯章,你……你让朕好好想一想,这些事情全都非同小可,朕一时半会还不能下决断。”话虽如此,他的眼睛中却已经充满了亮晶晶的光芒,显然心动至极,“这么着,就算韩忠彦曾布他们不答应,朕也会以皇家的名义购买船只准备出海贸易!至少,朕得让那些大商家看看,生意不是只有他们会做!”
  “看来大宋朝廷是缺钱惯了!”出宫的时候,高俅忍不住嘟囔了一句。不是么,若不是因为国库拮据,当初神宗皇帝又怎会不顾重重阻力任用王安石推行新政?如果不是缺钱,堂堂一国朝廷又怎么会在立国之初就开始卖官鬻爵全然不顾体面?他刚才之所以提出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因为依稀记得那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殖民地时,大肆掠夺殖民地的各种资源,现在自己只不过变了个法子用交易的方式,希望能够有所收获。
  “海图,只可惜没有海图,否则,我大可招募一些敢死队出海去美洲或是非洲,那可是真正的黄金海岸啊!”上车前,高俅似乎感到有目光投在自己身上,一转头却没发现任何可疑之处,也就不再留心。他起行之后,不远处的角落中突然闪过一个人影,用一种奇怪的目光盯着马车远去的方向,眼睛中闪烁着奇特的光芒。
第二章
相见时难
  赵佶自登基以来,先是罢免蔡卞安惇及其党羽,而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处置了最大的隐患章惇,一时间朝堂风气肃然一正。然而,尽管下令论政不分元祐绍圣,但朝中大臣仍是分作了泾渭分明的两派。一边以尚书左仆射韩忠彦为首,李清臣等人附之,立场偏向于元祐旧政;另一边以尚书右仆射曾布为首,御史中丞赵挺之等人附之,立场则偏向于绍述之说。
  然而,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丁丑,赵佶却突然下了任命曾布为山陵使的诏令。此事一经传出,韩忠彦等人无不额手称庆,全都认为曾布罢相为时不远。山陵使从来号为凶相,因此尽管归来能够厚得赏赐,但若是贪恋权位不去,则必遭御史弹劾。一时间,韩府中人欢欣鼓舞的同时,曾府不免就有些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景况。
  “山陵使……山陵使,定是韩忠彦进的谗言!”曾府书房中,曾布来回走动,突然恨恨地喃喃自语道,“章惇当初也是为山陵使,结果尚未回朝便遭人弹劾去职,难道他们打的也是这个主意?哼,若是以为我是章惇那就错了!”他正心烦意乱的当口,外头突然传来一个毕恭毕敬的声音。
  “启禀相公,高中书求见!”
  曾布先是一愣,随即大喜,立刻亲自打开了房门,劈头盖脸地斥道:“怎么如此不领颜色?高中书是常来常往的人,直接引进来就是,用得着通报么?”
  话音刚落,高俅便笑吟吟地走了进来。只见他并未穿着那身紫色官服招摇过市,只是一袭白色锦袍,腰间束了一根御赐玉带,看上去精神奕奕。今天他之所以来曾府,正是要邀请曾布出席他女儿高嘉的百日宴。在怀胎十月之后,妻子英娘终于为他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尽管是女儿,但这并不能减少他心中的喜悦。
  “曾相这是什么话,好歹你这里也是宰相府邸,若是任由进出,恐怕要遭贼也不一定!”
  “伯章老弟,你就不要和我开玩笑了!”曾布殷羡地瞟了一眼高俅那身装束,无可奈何地摇摇头道,“我早就老了,怎么比得上伯章你年纪轻轻前途无量?再过几年,说不定就连小贼也不会光顾我这破地方!”他一边说一边把高俅往书房中迎,又吩咐两个书童去准备茶水。“唉,世事多变,倘若哪一天我遭了难,还请伯章老弟看在昔日那点交情上拉我一把才好!”
  高俅听曾布话中满腹牢骚,心中不由暗笑。自从自己经历了两次拔擢之后,曾布便从未再以长辈自居,平日称呼更是一口一个老弟。说起来,曾布此人算得上有才之辈,在某些方面也知道体恤民情,但就是对权位看得极重,否则当初也不会和章惇闹僵。施施然地落座之后,他便微微一笑道:“曾相过虑了,圣上如今对你宠信正隆,哪里会有那一天。”
  “伯章老弟,你就不用安慰我了。”曾布见高俅始终顾左右而言他,干脆直截了当地道,“自来山陵使便是凶相,虽然当年韩琦相公和王圭相公自山陵归来仍旧为相,但确实带来了凶兆。唉,倘若我归来不辞相,必定招来御史弹劾;可若是辞相……我真是不想便宜韩忠彦那匹夫!”
  狠狠骂了一句后,曾布的脸色方才好看了一些,随即又故作亲近道,“伯章老弟可知道,当初圣上预备大用你时,就是韩忠彦一再从中阻挠,甚至还到已故皇太后那里搬弄是非。他自恃韩家累世在朝为官,一向看不得他人骤进,如此小人着实可恶!若非我一再从中转圜,恐怕他早就指使言官弹劾了!”
  果然是韩忠彦!高俅原本就觉得向太后先前对自己的态度有些奇怪,一听得是韩忠彦从中作梗,立刻生出了一股怒火。不过,他已经是久经世故的人,表面没有露出半分不悦,反而无所谓地摊开双手道:“圣上自即位以来便任用新人,言官弹劾就从未断过,又何况我这个在旁人看来纯属倖进的卑微之辈?况且,我和韩相无怨无仇,他应该不至于……”
  “伯章,你太老实了!”曾布深知进一步拉拢高俅好处无可限量,因此哪会放过这个机会,几乎是扳着手指头数落着韩忠彦在背后的一桩桩一件件。他当初和韩忠彦交好时对其知之甚深,当然说得有理有据。末了,他才用一种仿佛是对待子侄的语气道:“防人之心不可无,看圣上对伯章你的态度,你迟早也是要入政事堂的,所以你得预作准备才是。”
  话说到这个份上,高俅自然领了曾布的情,这才把话题转到了对方最关心的事情上。“曾相,至于你出任山陵使的事,你也不必太忧心。圣上对所谓凶吉之说向来不太在意,更何况,韩相是当初皇太后一力推荐方才受召回朝的,圣上还是更偏向于你一些。如今皇太后已经故去,韩相若是还不知收敛,迟早有罢相的一天。不过,圣上对曾相你在台谏中大力安插私人多有不满,你最好能够注意一点。”
  几句卖好便换来了这样重要的消息,曾布自然是眉开眼笑,忙不迭地点点头。正事说完,他便随口谈起了汴京时下的风月之事,最后竟鬼使神差地提到了“暴病去世”的含章。“说来也是红颜薄命,若是入云阁还有含章撑着,那新来的江南双姝也不见得能够声名鹊起……”
  “曾相!”高俅听得大皱眉头,连忙打断道,“我上次已经对你提过,此事……”
  “不可再提不可再提,你看我这记性,真是老了!”曾布这才反应过来,心中大叫侥幸,倘若换了别人,他这两句感慨就要惹出大麻烦了。
  由于被曾布的话勾起了心事,高俅再也无心多留,借口时候不早便起身告辞。此次他却是被曾布亲自送到了门口,而那些平日见惯了的仆役也是个个恭恭敬敬,谁也不敢再摆相府家人的派头。
  上了马车,高俅直接对车夫吩咐了一声去城外五里庄,随即便靠在板壁上闭目养神,心中却着实无法平静。对韩忠彦他本来并没有多大恶感,尽管认为此人对西北战事的态度过于消极,但是,对于对方执政以来推行的一系列缓和党争的措施,他还是颇为赞同的。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一向在人前对自己颇为不错的宰相竟然会在背后如此忌惮自己。
  “时时刻刻提防新人……看来这些家伙唯恐又出现一个王安石那样的人物!”高俅当然知道,当初神宗还是太子时便对王安石尊敬有加,再加上对新政的强烈认同,所以才会在即位之后力排众议用王安石变法。想必韩忠彦正是看到了赵佶对自己的异常信任,所以才会有危机感。“哼,别说我没有王安石那样的本事,就算我有那个本事,若是去谈什么变法,恐怕转眼间就要被人挫骨扬灰!”
  自从真正入朝为官之后,高俅的行止便愈发谨慎了起来。大宋言官的厉害他已经领教过了,绝不想没事引火上身。因此,汴京城外那几个暗地里有不少玄虚的庄园在名义上和他再也没了任何关系,他花大价钱另外买了三百顷良田,用低廉的地租招募了一大批佃农,又大兴土木建起了一个庄子,请赵佶亲自题了“五里庄”三个字。他用的既然是自己的钱,别人也就不好再加指责,不过,高中书家财万贯的消息算是人尽皆知了。
  “大人!”
  匆匆迎出来的是吴客家,他算是跟随高俅时间最长的一个家人,长年以来也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隐秘,口风愈发紧了。再加上他本来略有些发福的身材竟在这几年完全收缩,远远望去又高又瘦,就是以前的熟人也难以认出来。
  “她的状况怎么样?”高俅也不进正厅,直截了当地问道。
  “回禀大人,还是老样子。”直到现在,吴客家也不知道那个被送来的女子是谁,更不曾兴起过打听的主意。他只是按照吩咐请来大夫隔着帘子把脉,自己则监督仆妇送上一日三餐,根本不敢跨进那间屋子。“一日三餐她所食分量极少,倒是参汤等补品全都用了。大夫说,病人已经没有大碍,调养一段时间就好。”
  “嗯。”高俅淡然点了点头,挥手打发了吴客家,自己则径直朝一座幽静的小楼走去。临进小楼前,他突然回头看了看四周,这才满意地点点头。比起在明处遍布人手作出如临大敌的姿态来,反倒是如今这样似易实难更好。
  “高明做出来的布置就是高明!”随口嘟囔了一句,他倏地醒觉到自己好似在念绕口令,连忙快步上了楼。
  一如外表一样,小楼中也流露出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味,屋梁廊柱既不见雕花也不见镶金,只是尽显本色。推开二楼尽头处的那扇门,高俅便看见那个伫立在妆台前的优美背影。不等他开口,那个女子终于转过了身子,漠然问道:
  “为什么要救我?”
  “如果没有我,你不仅在开封府的案卷上是一个死人,恐怕此时尸骨也快腐朽了。让人进入假死状态的夺天丹,想不到你竟能拥有这样的东西。”望着那和旧日大相径庭的容颜,高俅不由有一种恍若梦境的感觉。幸好他手底下有那么一个妙手回春的人物,否则,纵使含章还活着,也无法再出现在阳光之下。只是,究竟能否让其出现在阳光之下,谜底还没有到揭晓的时候。
第三章
生不逢时
  含章眉头微微一皱,原本以为再也不会起波澜的心中突然又泛起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感受。早在接到指令准备动手的那一刻,她就知道不论成功失败,自己这一生都算是终结了,再也不可能有别的结局。可是鬼使神差的,她却遇上了搅局的高俅,原本尚有一线希望的赌局就此完全失败,她不得不冒险吞下夺天丹。然而等她最后醒来时,却出现在了这个陌生的地方,顶着一张完全陌生的脸。
  “为什么要救我……相比你的其他红颜知己,我应该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女人而已。”她浑然未觉自己说出的这番话会给他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嘴角浮现出一丝自嘲的微笑,“当时只要一把匕首,就可以结束我的性命,高大人又何必舍易取难?”
  望着那张少了几分冷若冰霜,多了几分楚楚可怜的面孔,一瞬间,高俅只觉一股热流直冲脑际,但是,他毕竟已经不是当年的青涩小伙子,而是久经沧海的宦途老手,因此很快半真半假地摇了摇头:“要是当初仍有理智在,兴许我就不会救你了……我不想知道你究竟为什么要刺杀圣上,我只想知道,你真的一心求死么?”
  “……”
  一时间,房中充满了一种异常古怪的气息,一男一女互相凝视着,久久未曾开言。自从把含章安置在这里之后,高俅这是第三次来,前两次都是隔着老远稍稍站上一会,因为他那时尚未想好该说些什么,而这一次是真正下了决心。
  倘若说他和云兰之间只是当初那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孽缘,和妻子英娘之间是相濡以沫的伉俪情深,和伊容之间是那种心有灵犀的倾心相爱,那么,他和含章之间什么都没有——哪怕是一个眼神或是一个暗示都没有。可即便如此,他先前仍旧悄悄地去查看了那具所谓“尸体”。要是真的打算从含章口里问出些什么,早在月前他就可以下令用刑,可他却没有,而是用了最繁琐最不可靠的方式来亲自面对……
  突然,含章悠悠长叹了一声,轻轻地坐了下来。“长相逢,长相知,长相依,长相守……高大人,若是让你选择,你愿意取哪一样?”
  高俅陡地一震,脑海中翩然浮现出四个人影,长相逢的人是云兰,长相依的人是伊容,长相守的人是英娘,但是,那个长相知的人,难道就是含章么?一刹那,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干脆沉默以对。
  见高俅不答,含章反倒释然一笑:“谢谢你刚才没有随口说一个敷衍我。”她背过身子扬起了头,用一种追忆的语调说道,“其实,我是不是有党项血统根本不重要,那已经是早已过去的事情了。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开始,我就是在一个奇怪的地方长大的,从小就在一个女人的调教下学习琴棋书画,并刻意被培养成冷若冰霜的性格。直到后来,我才知道,那个严苛到不能再严苛的女人,竟然就是我的母亲。”
  她见高俅神情一变,不禁淡然一笑。“我娘告诉我,她是当年山遇惟亮的后裔,是我外婆来到宋地之后才生下来的孩子。我娘十岁那一年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为了安葬外婆而入了青楼,更是在红极一时之后为辽国收买,成了密谍。她是一个很疯狂的女人,一直向我灌输着种种极端的信念,一直到我离开她来到汴京,成了名噪一时的花魁行首,方才知道天下和我想象中的并不相同。从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自己的身世是真是假,只是作为听命行事的傀儡,一直到你和圣上先后出现。”
  “说起来,在我的人生中,只有那段日子是最轻松的。那时圣上还只是端王,虽然偶尔使小性子,但比起那些纨绔子弟来却好伺候得多;而暗地买下了入云阁的你更是令人时时照拂我,让我不必像寻常青楼女子那样抛头露面。只可惜,我终究还是收到了上面的指令……”说到这里,含章蓦地嘎然而止,眸子中的神光也渐渐散去。“事情就是如此,我也没什么好说了,听凭高大人决断便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