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太尉新传(校对)第2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8/282

  高嘉终于从恍惚从醒过神来,飞一般地奔过去扑进了那女子怀中:“这么多年了,你也不回来看看我,只是那么几封信寄过来,我都想死你了!”
  那女子正是李清照,她此番进京,乃是为了替母亲王氏祈福,所以并不想惊动那些故交,谁知竟会在这大相国寺遇到高嘉。见高嘉已经哭了出来,她深深叹息了一声,蹲下身来帮小丫头擦去了泪水,这才柔声道:“嘉儿,好好的哭什么,你不是每个月都给我写信的么?”
  “信哪里比得上真人。”高嘉闷闷不乐地一撅嘴,拉着李清照的手却不肯放,“爹和娘都说要给我再请先生,我说我认准李姨,别的谁都不要。上次李姨写的那几首词,大家都说好呢,就连圣瑞宫孟娘娘和几位贵妃娘娘,都说就是男儿也不能及。”
  李清照先前在家的时候,便几次有当地官员上门求见,此时方才知道是小丫头拿了自己的词四处炫耀。虽说这让自己难以过清静日子,但是一想到和高嘉的素日情分,她哪里不知道小丫头是想极了自己,哪里还能说出什么责备的话来。
  正当她不知道说什么是好的时候,冷不丁看见了那边不知如何是好的刘琦,眉头不禁一挑。即便是以她看人的挑剔,也不得不承认这少年郎英气逼人,更不像是寻常官宦子弟。联想到刚刚智光的话,她立刻明白了对方的身份。
  想来,那便是高嘉的未婚夫,高府未来的乘龙快婿了。
  “嘉儿,他就是刘琦?”
  见高嘉红着脸点了点头,李清照便招了招手,而刘琦犹豫片刻方才走上前来。虽说不知道这个气质动人的女子是谁,但从刚刚高嘉的态度来看,只怕不是高家的亲戚就是其他官员女眷。走到李清照跟前,他愈发觉得她和见过的所有女人不同,脑中竟奇异地浮现出许久以前学过的一句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高嘉见刘琦呆愣着只知道往李清照脸上看,顿时气不打一处来,上前用手在他眼前晃了晃便提醒道:“傻愣着干什么,还不叫李姨?”
  刘琦这才醒悟到自己失礼,对于这种平生第一遭的丑事,他亦是心中懊恼,慌忙上前行礼,却被李清照一把扶了起来。
  李清照从智光那里得知刘琦是军官出身,原本还担心他粗鲁不文配不上高嘉,如今看见其人就先放下了三分心思。粗粗问了几句之后,她又发现其应对有道礼仪娴熟,那满腔担心顿时化作了喜欢。不管怎么样,和满京城的纨绔相比,这样的少年郎已经是很难得了。
  一旁的高嘉看着李清照盘问刘琦,一颗心顿时提到了嗓子眼,眼睛一动不动盯着两人,小女儿态显露无遗。及至见到李清照露出了笑容,她方才暗地松了一口气,悄悄地吐了吐舌头,却被一旁的智光看在了眼里。
  智光也没有想到把李清照送出门时,竟会无巧不巧地碰上了高嘉,而且这小丫头还把刘琦一起捎带上了。此时,他在旁边看着神情各异的三人,情不自禁地轻叹了一口气。看样子,高家这个小丫头对这桩婚事应该算是满意了,李清照似乎也对刘琦印象不错。只可惜这位昔日名满京城的才女,到如今却依旧寂寥一人。
  刚才他和李清照攀谈时,李清照已经流露出入道门的意思,尽管他自己身在佛门,但对这种选择却没有什么异议。毕竟,比起青灯古佛陪伴一生,女冠的清修至少没有那么多清规戒律,而且还能够摆脱不少困扰。有了这样一层身份,将来李清照遍走天涯的时候,也不会引来什么非议,但这着实可惜了。
  他微微摇了摇头,目光又落在了高嘉和刘琦身上。这一男一女两小围在李清照身边,竟给人一种奇异的和谐感,他一时间竟看住了。半晌反应过来之后,他便自嘲地一笑,随即悄悄地退开了去。今天这种时候,自己还是不要在这里碍眼的好。
  听高嘉道出了今日是偷偷溜出来玩,李清照不免责备了两句,待听得最初是刘琦的主意,她不免又多看了刘琦两眼。她自小便勤于诗书,性子虽说开朗,但和高嘉还是没法相比的,再加上之后命运多桀,所以既不希望高嘉所托非人,也不希望自己唯一的弟子嫁一个木头人,相夫教子过一辈子。如今看来,这个刘琦应该会善待高嘉的。
  “嘉儿,九郎无论样貌性情,都是上上之选,看来果然是你的良配。”见高嘉一瞬间脸色飞红,李清照不由轻笑,一手牵起高嘉,便对旁边的刘琦示意道,“好了,既然遇上便是有缘,我们也别在外头说话,到里面喝杯清茶吧。”
  高嘉和刘琦压根没有注意到智光不在,点点头便进了禅房。各自坐下之后,心情大好的高嘉忍不住就说起宫中那些公主郡主希望李清照能够入宫讲讲诗文,而听到这个要求,李清照不由摇了摇头。
  “她们都是天之骄女金枝玉叶,要求谁作老师不行,非得由我不可?再说了,这不合规矩,嘉儿你以后千万别在外人面前胡说,否则我以后就不认你这个弟子了。”
  听到这句话,高嘉顿时心头大急,一下子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在李清照身边痴缠不已:“李姨,我只是不想你走嘛!你别说什么天下老师多的是,天下可是只有你这么一个大家公认的才女!就连我爹和曾经说过,纵观历史上千年,能够和李姨匹敌的,最多也不过是一个谢道韫而已。哼,要是我说,天下还有哪个女子比得上李姨?”
  对于高嘉的自说自话,李清照不过置之一笑,但她前头转述的高俅原话却让她心中一动,随即露出了苦笑。东晋才女谢道韫曾经名噪一时,但晚景同样凄凉,丈夫和所有子女都在孙恩之乱中被杀。倘若谢道韫还在世上,定然会抛弃才女之名而只求夫妇和谐子孙平安。虚名不过身外之物,难道还比得上毕生幸福?
  高嘉和李清照说话,刘琦一直没有贸然插嘴,却不好一直盯着李清照看,便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这个不同寻常的女子。他虽然习武,但毕竟不像那些自小投军的普通兵士,书还是读过不少,但自然不能和那些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相比。由于没在京城盘桓过,因此他并没有听说过李清照其人,但谢道韫这个名字他还曾经听说过,还记得那是名相谢安的侄女,更是声名显赫的一代才女。如今高嘉竟说其父高俅对李清照的评价如此之高,他自然又多了几分敬仰,而与此同时却又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
  这是很自然的事,从大宋开国到现在,崇文抑武已经深深刻入了每个人的脑子里,而即使是那些武臣,往往在教子的时候也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一条。正因为如此,官宦之间的通婚也往往是文官对文官,武臣对武臣,鲜少有文武之间联姻的。他原本只以为自己要娶的是宰相千金,如今却发现高嘉更是才女的弟子,心中那种感受便很有些五味杂陈了。
  李清照生来敏感,因此很快发现刘琦有些神情恍惚,略一思忖便明白了事情始末。她撇下高嘉,上前轻轻拍了刘琦一下,见其一下子惊醒过来,便笑着点了点头:“九郎,我以前最不放心的就是嘉儿,此番见到了你,我就放心了。”
  高嘉对于李清照对刘琦说这些很是不满,忍不住开口叫道:“李姨!”
  “嘉儿,你先到外头去,我另外还有话要对九郎说!”
  尽管心下疑惑不安,但是高嘉往日从来没有违逆过李清照的话,只得闷闷不乐地出了房去。她原本想在门外偷听,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她满腹心事地坐在庭院中间的石凳上,一颗心却飘到了里头。她实在没法想象,李清照对刘琦那个家伙有什么好嘱咐的!
  里头的刘琦同样有些惶恐,沉默了好一阵子,他方才嗫嚅道:“李姨,我……”
  李清照止住了刘琦的话头,轻轻叹了一声:“嘉儿虽然是在名门之中长大,性情却和一般大家闺秀不同。她生来好强,那时为了拜在我门下,曾经三日之中背诗百首,那时才不过四五岁。只不过,她终究是个女孩子,而这个世道,女子纵使有天大的才华,亦没有一展的机会,你明白么?”
  刘琦毕竟已经十三岁,这些道理都是懂的,此时便点了点头,然而心结却依旧没有完全去掉。
  “自古以来,女子有才都未必是好事,谢道韫能够被谢安赞为才女,却对自己的丈夫恨铁不成钢,女子略有小才便恃才傲物的,终究只是小道。可是,嘉儿却不同。她给我看过她写的诗词,却从来不在外面炫耀,更不曾让人流传出去过,也不曾看不起谁。夫妻俨然一体,若是为了其他因素而心怀顾忌,那么,这日子便会一天比一天难过,你明白么?”
第三十三章
见娇婿语重心长
  黄昏时分,英娘方才知道女儿居然和刘琦出去玩了,当下大惊失色,禁不住连连责怪高俅太过放纵了高嘉。而伊容和白玲却不以为然,反而帮着劝起了英娘,最后伊容还振振有词地道:“世间若都是如姐姐这样严格教导,女儿家便全都是一样的性子,有什么趣味?再说了,高郎都讲明了,那是刘家九郎拐着我们家嘉儿出去玩了,和嘉儿一点关系都没有。”
  “他说的你也信?”英娘没好气地瞪了暗自偷笑的高俅一眼,眉宇间流露出一丝忧色,“即便再心高气傲,即便再才华横溢,女人总是要嫁人的,倘若一味自行其事,以后到了夫家,别人可不会这样纵容!嘉儿的脾气我还不清楚,要说不是她撺掇了刘九郎,我才不信!”
  英娘的这些大道理高俅何尝不知道,只是对于他这个来自现代的父亲,女儿永远都是心肝宝贝,自然不舍得让她被繁复的礼教束缚得动弹不得。而舍弃了太子和嘉王那两位天璜贵胄,也有不少是因为这个原因。
  他正想开口作答,冷不丁望见院子中出现一个人影,脸上不由出现了一丝微笑。不多时,那小小的人影便直接冲了进来,大声嚷嚷道:“爹,娘,我今天在大相国寺遇到李姨了!”
  英娘原本还想责怪女儿几句,但听到李姨两个字,登时愣住了。不单单是英娘,伊容白玲甚至高俅,全都露出了不可抑制的惊讶之色。自从赵挺之罢相,李格非去世,李清照离开京城之后,已经有好几年没有回京了。
  高俅几乎是本能地问道:“她如今在大相国寺?”
  “李姨只是去大相国寺拜访智光大和尚。”高嘉说着便不满地撇了撇嘴,“她还拉着刘琦说了些什么,却不肯让我听,气死我了!”
  高俅这才看到刘琦满脸尴尬地站在外面,当下便让英娘三女将高嘉带出去,然后方才招手让刘琦进来。尽管先前也曾经见过这个少年郎,印象不可谓不深,但第一次是童贯带来的,如今又是其长兄刘珄办事,他自然不好表现出太大的好奇。此时得了空细细观察面前的刘琦,他心中愈发感到满意。
  古来挑选官吏,历来在才德之外还有一条仪表,因此,仪表俊伟的人总是会占得上风。而从这一点来看,出身优越的刘琦无疑占了很大优势,即便是高俅自忖见过不少美男子,自己也算是一表人才,却依旧难以掩饰那种惊叹。
  “九郎,今日是你邀嘉儿出去玩的?”
  刘琦原本就是满心紧张,此刻尽管高俅语气温和,他却不免心中一惊,连忙深深行礼道:“都是小子不知轻重,不关嘉儿……高小姐的事。相公若是要责罚,责罚我便好,我也不知道那个时候怎么会一时糊涂……”
  见刘琦满脸懊恼,高俅不觉莞尔,右手情不自禁地在下颌上摩挲了一下,那里已经蓄上了几缕胡须。自己已经老了,如今快到儿女的时代了,而这个刘九郎,实在是有些意思,只听这一声嘉儿,足可见他和高嘉之间的关系大有亲近,这样一来,他高俅也就不用担心包办婚姻会给女儿带来什么不幸了。
  “这件事你自然有错,只不过,嘉儿的性子我清楚,所以你不必耿耿于怀。”
  见刘琦愕然抬头,高俅微微颔首,示意他再走近些,这才笑道:“你既然是刘仲武的儿子,应当知道姚平仲的事。”
  刘琦当然知道,事实上,对于西军上下的将领军官来说,姚平仲的经历无疑于一段传奇。姚家原本就是西军世家,自从姚麟兄弟开始便世代担任西军将领,姚麟甚至出任大宋武臣的最高职位殿前都指挥使。然而,这一切都比不上姚平仲尚主。
  大宋公主下嫁武臣子弟并不少见,但是,以前往往是禁军世家方才能够获得这一荣耀,西军将领即使声名赫赫,但无论是种家折家都没能得到这一殊荣,反而是后起之秀的姚家一马当先。究其原因,不少人都认为高俅在其中起到了莫大的作用。
  “姚平仲昔日随我去西南建功不小,之后虽然因我所荐而去西北王厚军前效力,但从根本而言,却是他自己好求上进。你如今和当年的姚平仲差不多年纪,所以,我可以担保一件事,那就是我当年是如何栽培姚平仲的,如今也会如何对你。但此中严格之处,并不会因为你是我未来的女婿而有所放松,你明白么?”
  刘琦虽然年纪还小,却是心志刚强之辈,此刻连忙点头称是,面上也露出了不可抑制的欣喜之色。刘家向来重武勇,因此他非但不怵上战场,反而担忧因为这桩婚事而没有上阵杀敌的机会。如今高俅这样说,分明表示将来这样的机会更多,他焉能不喜?
  “但是,还有一件事我需得提醒你!”高俅深深吸了一口气,也不管刘琦此刻是否能听懂,语重心长地道,“武臣卫国乃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与你而言,想必宁可上阵拼杀,也不愿意仅仅卫戍一地。如今西夏土崩瓦解,李乾顺远遁北方,已经不再是我大宋的威胁;羌族四分五裂,你父亲用兵谨慎,以后自然可以重定河西,也不再是用兵的重点;相形之下,北方才是最最重要的。辽国式微,金国崛起,先头已经有连番大战,如今虽然暂时止歇,但兵戈再起只是眨眼间的事。”
  “西夏困扰陕西六路已经有不下于七八十年,而辽国更是我国立国开始的大敌,如今却同时日暮西山,所以,你不愁没有仗可打。”
  见刘琦露出了心领神会的神情,高俅本想拍拍他的肩膀,无奈这年纪轻轻的少年长得极高,他坐在椅子上竟够不到对方的肩膀,只得索性站了起来。
  “辽国是大敌不假,但圣上为何娶了辽国公主,反而冷落了金国?辽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凭借辽国如今的实力,已经不可能有分身之术构成对我国的威胁;而金国则不然,以数千人之众屡败辽军,足可见其战志之坚,所以,一旦大战将起,我国必定是联辽抗金。而怎么联,怎么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我国要做的自然是鹬蚌相争中的渔翁,你明白么?”
  说到这里,高俅便顿了顿,心中有点犹豫要不要将那些话也告诫一下刘琦,但思量再三还是暂时作罢。无论是大宋还是后世各朝,从来没有什么立下大功的武官转文阶,相当于退役的机制。正因为如此,狄青当初执掌枢密院才会引起那么强烈的反弹,连欧阳修那样的人也会以子虚乌有的征兆上书请罢狄青官职。从这一方面来说,军制上要做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
  最后他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毕竟只是十三岁的少年,突然给他灌输这么多乱七八糟的内容,只怕刘琦一下子也难以接受。略一沉吟,他便告诫道:“你如今得圣上指派,随皇太子和嘉王练武,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道,因此,我已经请奏圣上,让你仿姚平仲例,在御前班直中历练一阵子,然后就去代州种师道军前。”
  刘琦没有料到高俅已经做出了这样周密的安排,一愣过后着实大喜过望,慌忙下拜道谢,心中充满了感激。及至高俅将他扶起之后,他又硬是深深一揖:“相公的栽培,我铭感五内,必定尽心竭力绝不负所望!”
  高俅满意地点了点头,随即不禁好奇于李清照究竟对刘琦交待了些什么,便顺便问了一句,而刘琦复述的话不由让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自古红颜多薄命,其实,从深处来说,自古才女又何尝不是命运多桀?谢道韫暂且不必说了,文辞优美却卷入权力斗争的上官婉儿同样是不得善终,而倘若是历史上的李易安,何尝不是晚景凄凉,连一个传承衣钵的人都没有?
  刘琦不是那种没有担当的人,这一点从开头那句话就可以看出来,而这样的性格,远远比那种懂得诗词书画的男人更可靠。因为,那双肩膀确实是真正可以倚靠的。
  “李小姐的话说的不错,你们刘家世代为将,你父亲如今更得圣上重用,门庭并不逊色。至于才华,你又不是目不识丁之辈,将来大可慢慢积累。而若要真的在战场上纵横不败,仅凭勇字远远不够,智从何来,自然就要靠自己钻研了。我之所以要将你送入种师道麾下,便是有意让你学他。种师道幼年师从于儒学大师,又从文阶起步,之后才转了武阶,说是文武双全也不为过。你若是想超越你父亲,那么,将来便好好跟着种师道学!”
  末了,他还不忘笑着加了一句:“嘉儿不是那种一定拿才华衡量夫婿的人,只要她看得对眼,断然不会因为你出自武门而有所看轻,你明白么?”
  想到日间高嘉对自己那种宜笑宜嗔的态度,刘琦顿时脸红了起来,一颗心也渐渐热了。看来,自己这桩婚事真的不坏呢!
第三十四章
虎毒为何不食子
  “相爷。”
  听到耳边这一声刻意压低的呼唤,蔡京这才移过目光,见面前的桌上摆着一张条盘,里头是四色小菜,正散发着阵阵香气。然而,他却半点胃口也没有,不耐烦地挥挥手示意撤下去,这才继续闭目沉思了起来。
  如今的状况要说是殃及池鱼其实并不确切,不管蔡攸和他怎么斗,在外人看来,那都是蔡家自个的事,而朝中那些早就看他不顺眼的人更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包括高俅在内,谁不希望他蔡京就这么一蹶不振永远没有复起的机会?
  说到底,终究还是他蔡京养了一个好儿子!
  他猛地一巴掌拍在桌子上,脸色阴沉得可怕。蔡攸那时的威胁似乎仍旧在耳边回荡,仿佛这个儿子直到如今还认为,只要他蔡京出马,就能万事无忧似的。因此他压根提都没提天子官家的态度,就让那个逆子认为是别人构陷方才让其落到这种下场罢了!横竖天下死了也是糊涂鬼的人太多了,多这一个不多,少这一个不少!
  许久,书房的门轻轻被人推了开来,紧接着,一个人影蹑手蹑脚地走了进来,反手掩上门便悄然上前跪下禀报道:“相爷,小人回来了,小蔡大人命小人捎带回来一封信,还让小人和相爷说四个字——当断则断。”
  蔡京的脸色倏然一变,眼中闪过一丝寒光,转而便冷笑了两声:“他说的倒容易,罢了,他终究还是蔡氏的人,不至于像别人那样赶尽杀绝。他的信呢?”
  那家人慌忙从怀中取出一封信双手呈上,见主人埋头看信理都不理自己,他便知机地默默退下。而一封只有两页纸的信函,蔡京却颠来倒去几乎看了三遍,足足一刻钟之后方才长长吁了一口气。
  当初在仕途上,他和蔡卞同年登科,他任钱塘县尉,而蔡卞则是江阴主簿。然而,由于蔡卞当了王安石的女婿,师从王安石,因此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后远远比他顺利。元丰中先是经人荐为国子直讲,加集贤殿校理、崇政殿说书,擢起居舍人,历任同知谏院,殿中侍御史,虽说蔡卞都以王安石在政事堂,辞去了这些职务,但是在神宗朝,最终还是得拜中书舍人兼侍讲,进给事中。在哲宗朝,蔡卞更是历任礼部侍郎、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章惇的大多数政令行止,几乎都是出自蔡卞的设计。
  绍圣年间,蔡卞在政事堂为执政时,曾经向哲宗举荐过他这个哥哥,后来为曾布所止。因为这一层关系,他在崇宁初得志的时候,同样援引蔡卞为援,谁知最后却免不了兄弟反目。如今想想,倘若蔡卞在京替他谋划,是否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势?
  如果蔡卞在,只怕他早就不在这个位子上了!
  蔡京将那封信随手搁在了桌子上,突然起身走到了窗前,一手将窗子往外推去。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品味着鼻间那一丝丝的泥土气息以及各色花卉的香气,然后又重重吐了一口气。彼此是兄弟,蔡卞想的是什么他很清楚,既然当初无法满足于枢密使,那么,想要宰相这个位子便是昭然若揭了。倘若留他在京,那么,总有一天,蔡卞会像蔡攸一样,无所不用其极地将他踢下去。
  仿佛是姓蔡的人都有这么一种血脉作怪,天生就不愿意居于人下,无论父子兄弟都是如此!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8/28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